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edea1da3186bceb19e8bb22.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35738e79e31433239689332.png)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摘要《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可以认为是体现中西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文章结合《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分类及论述,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从这两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详细探讨了这些差异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又有何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愚公移山》《老人与海》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无疑是人们熟知的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了一个硬汉的形象,一位年过九旬,坚持挖高万仞之山;一位挑战身体极限,孤身一人在大海拼搏数日。
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差异之处也令人深思。
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虽然是古巴渔民,但也可以认为是西方普通渔民的缩影,而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代名词。
《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就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与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不同之处,本文将结合此理论进行阐述。
一、《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结合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论述,《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精神与开放精神。
本文将根据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一)《愚公移山》中群体认同与《老人与海》中个人本位的差异在《愚公移山》中,主要体现了群体认同原则。
群体认同是指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做群体的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为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会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希望举全家之力量进行移山,获得家人同意之后才去行动,而不是孤身一人担负起如此艰难的任务。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35b952558fb770bf78a5513.png)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
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
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
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
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
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
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0a04bcfa32d7375a517807e.png)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bb3cbfcf7ec4afe05a1df2d.png)
美国人吃牛肉,中国人吃猪肉。 因为牛比猪 个儿大,所以美国 人大多比中国人个儿大。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 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饮食 文明,因为有差异才有 了借鉴,中西方的文化 交融中不是为了比较出 谁优谁劣,重要的是吃 出健康,吃出快乐!
谢 谢!
童子鸡 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life” (没有性生活的鸡)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 中国人注重美味。
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 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
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 中国人注重排场
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那么靠墙的位置应让给其中的年 长者.西餐还有个规矩,即是:每个人入座或离座,均应 从座椅的左侧进出.
举行正式宴会时,座席排列按国际惯例:桌次的高低 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 的高低也是依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西方习俗是 男女交叉安排,夫妻也是如此.
西餐的出菜顺序
供应红茶,可依各人喜爱选择.
饮食文化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 的饮食观念,从 来都是把追求美 味奉为进食的首 要目的。
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 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 段,
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来, 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
扬州名菜 狮子头
川菜 宫爆鸡丁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 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 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 然 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48d2f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e.png)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世界上的艺术种类繁多,形态万千,发源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和洗礼,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两大类群,即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
世界上任何一种特点鲜明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归为其中。
艺术精神始终是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
一、艺术精神的异同:寻求艺术精神的起源对于西方艺术精神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西方艺术起源于古希腊克里特岛,两河流域。
此观点认为西方文明不是连续性文明,也不是独立成熟的文明形态,起源于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
随着希腊和罗马外族的统治,商品交换、共和民主、开拓求索的现代资本主义扩张精神对西方艺术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在精神性上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三者交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在中国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点和西方艺术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纵观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其初期的神权至上,塑造崇高的天神、上帝与乖戾罪恶的人类,还是后期文艺复兴对于人权的释放和人体力量美的再现,本质上都在描绘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说人对于自然的征服、对于命运的抗争。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论是西方建筑中高耸人云的柱式所营造出的神权的不可逾越,到雕塑和绘画中对于神的高大性的渲染,甚至是悲剧中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拷问和人自身对于自我本性的矛盾冲突,都是从展现矛盾冲突而非和谐的角度来进行艺术形态的展现的。
追根溯源是中西方的宇宙观、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把物质和精神分开,而是把精神和物质视为一体,认为精神主宰着这个浑然的有机体。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
”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注重把形与神的关系提取出来。
从象中求异,求象外之意,由意象到意境的刻画与描写。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61186f7fd5360cba1adbda.png)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297d152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5.png)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
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
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
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
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
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
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由收集整理,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
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
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7527d1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4.png)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031D09129 毛鑫鑫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加速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们不自封巨人,也不甘当侏儒;我们先要认知异域文化,必要时也要力行;我们要自强不息,正视危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并吸收其有益成分。
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使我们的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将各个民族纳入到“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和重要。
但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可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基本精神。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是中国人对饮食的最高要求。
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也在这个“味”上。
然而,西方人关注的是科学和理性,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追求“营养”是西方人对饮食的最高要义。
这一饮食观念是同西方的文化体系是相适应的,这是由于西方文化追求“形而上学”——对事物之理的研究。
还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但是,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04bff96964bcf84b9d57b91.png)
西方文化:西方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纽带 切断得比较早,个体觉醒的独立意识也比 较早。商品经济社会使得每个人都有争取 自己利益的权利,强调每个人独特的存在 价值,这种个人本位主义成就了西方崇尚 竞争的文化精神。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脱离肉体的灵魂,灵 与肉是合二为一的,灵魂与精神仅仅是肉 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真正 旨趣并不在于彼岸世界中的鬼神,而在于 此岸世界中现实人生的幸福。
西方文化中,精神可以游离于物质之外, 灵魂可以与肉体对立。从柏拉图开始以 “纯洁”、“永恒”、“不朽”的理念世 界来蔑视感性世界,到基督教认为肉体是 灵魂障碍,这种以灵魂厌恶肉体的倾向正 是西方文化的传统。
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上,中国人一般不会 走火入魔,进入宗教迷狂的状态,中国人 的理性紧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中国的理 性既不是世界的本体,也不是科学分析的 工具,而是与感性的人情水乳交融 。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使人 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和谐统一,将物我两 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文化的追求。
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崇尚 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 种紧张、冲突的关系之中。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虽然承认 等级秩序,但分出等级差异并且用礼仪加 以规范后,不是进一步让文化整体走向分 化,而是以“致中和”来消除这种差异, 使整个文明进入一种水乳交融、和乐融融 的文化状态,在礼乐当中使天下一切达到 和谐。
西方文化无论是希腊还是中世纪,理性与 情感的巨大分裂是一致的 。酒神代表的是
感性的沉醉与情欲的放纵,日神代表的是 理性审慎的节制使得西方文化充满 了冲突和斗争。
Apollo And Dionysus
太阳神阿波罗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fe29161cc17552707220884.png)
从学科上看 从国别上看 从成份上看 从效果上看
3、中学西传
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 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 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化选择及启示
文化选择是指文化交流中采借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
1、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 (1)文化传播全球化趋势
(1)历程
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 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文化影响 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几乎中断与悬搁 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
——借鉴与创新
(2)内容
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 科学文化被普遍接受 人文文化有选择接纳
(3)特点
——江泽民
2、文化选择的原则和模式 主要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几种模式:
“全盘西化论” “复兴儒学论” “中西互补论” “以我为主论”
3、推进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 (1)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对未来社会的贡献
文化整合: 文化母体+文化异体+文化主体
谢谢大家!
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三代模式
第一代是语音文化传播:属于农业文化的“井圈型” 第二代是文字文化传播:属于工业文化的“河流型” 第三代是电磁波文化传播:属于信息文化的“海洋型”
责。 图片访问出处: (欧洲
(接)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 定空间特征。
(3)主要特征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执两用中,以和为贵 德能统观,以德为重 诸家兼容,以儒为主 多神并敬,无神为常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76ce6e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b.png)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e5624d94a7302768f993970.png)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传统,中西戏剧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体现各自独特的文化精神。
通过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旨趣、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等方面的不同,分析对比中西戏剧的文化差异,进而印证其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精神。
标签:戏剧;文化差异;中西对比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既有对现实的客观展示,又有人物在客观环境中的主观内心状态,因而兼具叙事的客观性和抒情的主观性。
同时,戏剧天生所具有的“表演”属性,让它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更被称为是包含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的“第七项艺术”,是由剧本、舞台和演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中西戏剧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基本体系,即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体系,和以欧洲传统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体系。
从起源来看,中西戏剧都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中国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对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仪式,而古希腊祭祀酒神的颂歌则被认为是西方戏剧的源头。
从发展来看,中国戏剧至宋元才趋成熟,发展晚于诗歌、小说;欧洲的戏剧在很早就是一种辉煌的文体了。
中西戏剧不同的发展历程,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心理,进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
一、伦理精神与宗教精神中西方戏剧的主题旨趣有根本不同。
中国古典戏曲尚善,刻意将戏剧的主题拔高到道德层面,体现中国自古有之的伦理精神;西方传统戏剧尚真,通过演绎生活来表现信仰和价值追求,体现西方的宗教精神。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理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
在“道德至上”的艺术标准下,中国古典戏曲创作容易带上有色化和标签化的束缚,人物和情节的设置符合伦理规范,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不在人性上深入挖掘。
“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
”〔2〕(p.351)由此可见,中国戏剧的“政教意识”十分浓重,体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和伦理精神。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41ad2ef40c22590102029de0.png)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0cc51cf0c22590102029ddc.png)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7bd5e370b1c59eef8c7b4e0.png)
12月23日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赵林主讲人简介赵林: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
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在教学方面被武汉大学师生公认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每次上课均使用武汉大学最大的教室(300多座位),且堂堂课爆满。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内容简介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
中国文化也具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夏变夷”始终就是主导,当然也曾经有过以夷乱夏的情况。
二、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表现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就初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三、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前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常常提醒西方人注意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这种缺憾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说到底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和批判现实。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d3a56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d.png)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一、文化的现代含义“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
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语借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 Cuhura,现在的英文是Culture。
“文化”这一术语,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著作中起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增加了“实物”与“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庞杂的系统结构,包含许多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再依据层次中的内容,论述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一)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
1、居室建筑。
中国文化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
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墙体确立空间,在上面加顶,覆盖起来;在中国却相反,屋顶变成了重要的构造空间元素,通过柱子的支撑确立空间再填充墙体。
其次,空间本身的状态。
西方强调积极的空间感,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的内部空间;在中国,则强调相对消极的空间状态,注重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最后,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大加盛行。
由此可知,中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2、饮食习俗。
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相适应,但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从悲剧精神差异透析中西文化异同
![从悲剧精神差异透析中西文化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307b23bb90d6c85ec3ac624.png)
案” 候, 的时 卡洛斯忽然打电 话到现场说你们的答案都不对, 电 视台听到后, 立即搞了 个隆重的“ 现场秀” :派出一架飞机把卡
洛斯从老家接到演播现场, 让卡洛斯亲 自 揭开石头的“ 谜底” 。 卡洛斯来到现场后告诉大家说: 它就是一块石头, 没有其他意 思。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卡洛斯的诗歌在巴西的“ 流行” 程度和
Brooks 合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原版引进, 文中译 文为笔者所译。 ③ 在巴西也有个如同我们“ 幸运52"的娱乐性有奖竞猜电 视节目, 有次竞猜题目 便是分析卡洛斯《 在路中间》 这首诗中的 “ 石头” 是什么, 人们踊跃发言, 就在主持人要公布所谓“ 正确答
该怎样飞走。
徒劳地固定肴些许人物。 他们在那里一直是 自由的, 他们都知道— 如果需要的话— 在室内的明暗对照之中
等。 观众从她们的遭遇获得的悲剧美感 , 不是由于其地位的高
雄在结局必须死去,如果没有这个牺牲或死亡, “ 他就不成其 为英雄, 便不能以自己个人为代价实现永恒的本体力量, 实 现世界的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则。” 可见,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
穿越 肉体的漫漫长旅 。 注释 :
家庭的印痕留了下来 遗失了许 多肉体的行迹。 但剩下的也足够暗示 出 每一具肉体都是溢满惊奇。
这 张全 家福 的画框
① 本文所用诗歌译文都是北京大学世界文学所胡旭东
老师所译。
② Understanding Poetr 第四版, y Warren. R. P. & Cleanth
夫 货 20 年 号 旬 教 科0 6 1 上 刊 0“
从 悲剧 精 神 差 异 透 析 中西 文化 异 同
李 成
(石河子大学 商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1300)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381b005ca8956bec0875e305.png)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2854fc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6.png)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是有文化差异的,这点不可否认。
那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1语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代表着东方,但中国的语言和西方的语言差异不小。
在称呼、问候、表达上等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I’m sorry, Excuse me等。
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
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
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
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和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
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东西方的语言差异,因此,当我们外出到其他西方国家时,应该先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在表达上、问候、称呼等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2教育方面西方的教育的主导思想则是:每个人都是特殊人才。
不能因为某学生数学不好,就认定其笨,或许该生会是生物、体育、或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奇才。
西式教学,给予所有学生机会去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并锻炼将来在社会上实用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此培养的学生,越往高处走,才干越能得到发挥。
这也是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国家科技水平能领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三缺一因而不算全面,这也是为何东(中国)西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都会有缺陷。
应该把“教、学、做”三阶段统一起来,教育全过程才算完整,培养出的人才也比较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月23日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赵林主讲人简介赵林: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
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在教学方面被武汉大学师生公认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每次上课均使用武汉大学最大的教室(300多座位),且堂堂课爆满。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内容简介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
中国文化也具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夏变夷”始终就是主导,当然也曾经有过以夷乱夏的情况。
二、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表现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就初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三、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前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常常提醒西方人注意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这种缺憾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说到底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和批判现实。
中国人的自由观念历来就缺乏一种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发展到极端就是老庄式的自由,天人合一,随心所欲,完全的解放。
这种自由固然很吸引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没有可行性。
中国现在正处于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过渡的阶段,因此规则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规则和秩序在今天更多地体现为外在的规范性的法律,而不是内在的可伸缩性的道德。
当然,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也有超越的方面。
儒家的超越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它与西方基督教所倡导的外在的超越具有完全不同的精神维度和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的振兴需要一种深层的文化精神的重铸,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根基。
急功近利可以缓解一时的文化焦虑,但是它决不是一个落后文化的自我更新之途。
只有通过漫长而艰难的文化精神批判和重铸,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状态,使中国文化跃升到与强势的西方文化平起平坐的地位。
全文同学们好!非常荣幸今天来给大家做一场讲座,我今天的讲座题目是,《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那么我现在直接切入到主题,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可以说我们这个中国文化。
如果按照我们中国现在的界定,从夏代开始的话,那么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那么同样西方文化,如果从克里特文化算起的话,那么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这两个文化可以说在时间上,都是相当地源远流长的。
而且我们今天谈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我们今天当然是把它当做一个统一的,一个文化来理解的。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以及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有很多很多的渊源传统。
那么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所以我今天讲座这个题目的第一个小问题。
我首先给大家讲一讲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问题,首先我们从中国文化切入,那么中国文化可以说至今以来我们说从封建社会开始。
或者我们说得准确一点,从秦汉以后可以说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
那么这个观点可以说,在学术界里边是鲜有非议的。
大家基本上都赞同这个观点,那么同样西方文化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者说再往前推,自从公元之交以后,就开始出现了基督教文化。
那么基督教文化也可以说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脉。
就像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一个主脉一样,那么这两个文化,它本身不是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地聚合、发展、成形和壮大的过程。
那么我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想从这个方面来追溯一下,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有哪些渊源或者传统。
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所谓夏夷之分,而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可以说有一个基本的一个模式,那么这个基本模式就是以夏变夷这样一个模式。
以华夏的文化,来改变、同化满夷的文化。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呢?我们如果要是借用生物学上一个概念,我们可以用一个概念,叫做所谓“米亚得”现象。
生物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两个亲本杂交以后,它在它的子代的身上,它往往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外一个亲本性状,几乎都看不见。
那么我觉得中国文化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物学上这样一种,所谓“米亚得”现象。
同样不仅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华夏政权之间的这种冲突是如此,而且就是异域的一些高级的文化,包括高级的宗教入主中原以后,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比如说像忠孝这样的观念,在佛教是不讲忠孝的,在印度的佛教是不讲忠孝的。
但是中国可以说是忠孝为本,儒家伦理始终是以忠孝作为最高的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佛教进入中原以来,就逐渐逐渐开始,把忠孝的东西吸收进来了。
那么这里边有很多资料,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展开,那么这是第一个过程。
第二个过程叫援儒入佛,就是把儒家的思想援引到,引入佛教的教理之中。
这个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以及对佛学的一些义理进行解释,诠释的时候,可以说是充满了这种援儒入佛的这样一种思想的。
那么乃至于把佛陀比作孔老或者是比作周孔、周公、孔子,那么佛教最初入华的时候,曾经依托老子的名义,所以就是有所谓老子西出阳关,化胡佛之说,无非就是佛教。
对中国人来说更容易接受,说起来它只不过是老子当时西出潼关以后,重新回来以后就是佛陀了,这样一种说法。
然后在后来的改造中,就把忠孝这样的思想深深地引入到中国的佛教思想里边,所以最后形成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民间的净土和知识分子的禅宗,净土和禅宗,可以说尽管一个是称念;一个是顿悟;一个是口念阿弥陀佛。
每天道万遍乃至十万遍,就可立地成佛。
一个是不立文字只指人心,就是属于一种顿悟。
但是这两者都跟印度佛教的那种要求人苦修苦行,要求人弃世这样一种思想。
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迥然不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佛教传入采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入了中国人关注现实生活而对彼岸的那个虚无飘渺的东西,中国以后,取一种鄙夷态度,这样一种色彩。
乃至于我们今天到中国的这个寺庙里边去看,老百姓们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绝不是为了达到一种无他、无我,六根净绝看破红尘,达到涅的境界。
而是求子求孙,求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它全部都是入世的。
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改造,可以说很明显。
中国文化它具有很大的同化能力,这是从中国方面来说。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看西方,西方当我们谈到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也说它有很多传统。
但是我们发现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中国这种夏夷二分,以及以夏变夷的基本传统,基本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文化至少我们可以说有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一种是基督教的或者我们把它叫做日尔曼的,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基督教等同于日尔曼”。
但是我们说这三种传统之间,它们差异是非常之大的。
那么希腊的文化可以说它带有一种和谐的特点,就像一个人青年的时候,一个儿童时代的那样的一种带有一种和谐的灵和肉。
现实和彼岸,理想和现实之间,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所以希腊文化是非常美的,它表现了一种童年时代的文化。
但是到了罗马文化,我们发现完全是另外一个方面,它完全一头扎进了功利主义、物欲主义,这样一个浑浊的潮流里边了。
其结果就导致了我们听说到的一些骇人听闻的,那种堕落声色犬马以及整个对人类这种高级的,精神文明的一种践踏。
当然它也导致了世俗的发展;导致了帝国的膨胀;帝国的繁荣;导致了法律的健全;以及导致了财产法权关系的健全。
那么到了后来基督教时代,我们说又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那么如果说罗马文化是物质主义的,那么基督教文化就是唯灵主义的。
基督教文化整个把眼睛盯上“天国”,所以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我们说中世纪整个历史的,我们说一种人性的异化。
这种人性的异化,导致了大家都把现实的生活当做一种值得唾弃的,一种邪恶的一种魔鬼的化身。
而人们每个人都把眼睛盯上了那个虚无飘渺的天空,这样我们说就导致了中世纪经济的落后文化的愚昧。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人们把眼睛盯着“天国”的时候,实际上他心里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物欲的一些邪念。
所以这样就导致了基督教内部的最可怕的一种现象,就是二元分裂,就是那种崇高的精神和卑污的现实之间的一种分裂。
这种分裂最后导致了中世纪基督教晚期的普遍虚伪,这些情况我想大家在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著作里边都可以读到。
所以到了近代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又出现了一个合体,它把罗马的希腊的基督教的这些东西都尽量地把它融合到自身之中,在近代文化中既有希腊的那种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的那种对功利的向往,对世俗国家的那种热爱;同时也有基督教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主义的向往,所以这样的一些东西,它都融合到一块了。
因此我们说西方文化,在这些渊源传统之间,它是采取了一种和我们中国以夏变夷的那种模式,或者米亚得模式完全不同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我们把它叫做融合更新模式,所以我们说首先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源流传统方面。
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以夏变夷这样一种模式,导致自身的稳定性,所以最后导致了一种所谓的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导致了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
而另一方面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融合更新的模式,它是不断地自我否定,那么这样就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不断地跃迁,不断地相互否定。
那么就导致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这个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我想的话,那么我们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我想当我讲完第一个问题,我希望同学们如果要是有一些看法、想法,可以和我交流。
那么我们知道当我们您最开始说中西文化都是源远流长,我想请问一下赵老师,提问:追溯这个源的时候,它有很多很多的文化因素。
您刚才在拉历史线索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文化因素之间互相碰撞互相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