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0c ,2 0 t 08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n uty dr ui s T a eId s n r
2 0 年 第 1 期 08 O
湘 鄂 渝黔 交 界 区域 经济 协 调 发展 研 究
何 玉斌
1 湘 鄂渝黔 边 区域经 济协 调发展 的意 义
一
发展湘 鄂渝黔边 区的经济 , 仅是 响应 党 的号 召 , 能 护 主 义 随 之 产 生 。 当 地 政 府 限 制 那 些 有 可 能 给 本 地 区 带 来 不 更
切 实 的为 当 地 人 民致 富 打 开 了 新 的 门路 。提 高 老 百 姓 的 生 竞 争 压 力 的 商 品 流 入 , 时 限 制 必 须 对 本 地 区 有 利 的 资 源 同 人 活 质量 , 正 进 入 小 康 富裕 的生 活 。“ 受 教育 程 度 低 致 要 素 的 流 出 , 为 的 制 造 地 区 间 的 市 场 分 割 。 由 于 地 方 保 真 因 贫 ” “ 病 返 贫 ” 中 西 部 欠 发 达 农 村 具 有 普 遍 性 。 因 贫 护主义 而引发 的地 区间经 济 摩 擦层 出不 穷 , 互 阻 隔和 报 和 因 在 相
个 利益 出发 的经济运 行模式不 利于经济协 调发展
2 1 2 从 传 统 的行 政 体 制 看 ..
转移 就业 的需要 。这既割 断了 当地人们 发 展 生产 致 富的 门
路 , 抬 高 了 人 民 出 外 就 业 增 加 收 入 的 门 槛 。发 展 商 品 经 也
在恶 劣的 自然环境 中建立现 代 化农业 的需要 , 素 质 的 低 政府都重视 本辖 域内的经 济发展 , 强调 个体 利 益 , 而缺 济 ,
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的原因、特征及其对策研究
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备 , 从而导致地区经济运行 费用 的相对
3 市场 观 念 不 强 社会 发 育 程 度 较 低 . 自我 发 展 能 力 弱 。 湘 增加。另一层含义是无形的 “ 交易成本 ” 即在 交易过程 中由于
鄂渝黔边 区总面积 1 . 万平方公里 . 口20 多万 .以土家族 、 市场机 制不发育 、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所产生的摩 8 7 人 00
7 边 界 因 素 。省 区 之 间 的边 界 影 响着 不 同 地域 的空 间联 系 和
、
湘鄂渝黔交界地 区边缘经济形成 的原因
湘鄂渝黔交界地 区的边缘经济 的形成原 因是复杂的 包含 自 八 门 .分 级 不 严 .包 装 不 统 一 .产 品规 范 难 。
然 地 理 、社 会 历 史 、内外 因素 的 综 合影 响 。概 括 起 来 ,主 要 有 以
应 .就是由于省 区之间的界限是一条人 为的界限 ,界限两侧往往
2 地 理 位 置 偏远 , 离 区域 发 展 中心 。湘鄂 渝 黔 交 界 地 带 , 远 与 具 有 山 同脉 、水 同源 、人 同 种 、话 同 语 等 有 利 条件 .可 以 促进 边
本省 ( 、 市 )距离最近 的大 中城市都在 3 0m 以上 。怀化距最近 界两侧的空间互动作用。因此 .在常态下 .交界地带应该是两个 0k
苗族为主的 3 0多个少数民族 人 口占5 .%。少数民族 人 口由于 擦 阻力或经济体 制运行成本。 62 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偏僻地方 .生活方式落后 .沿袭旧的观念 和习惯 . 生产经营能力弱 生产力水平低下 社会发育严重滞后 ,
区 1 经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斋
创新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渝东南 民族地 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面 临的 问题及 对 策
唐 爱群 ,姚茂华
(. 1 长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法学系 ,重庆 4 80 ;2吉首 大学 0 10 . 马克思主义学 院,湖南 吉首 46 0 100)
【 摘
要】 渝 东 南民族地 区 “ 区 ̄ . ” 一 / - ,地 处 渝 、 湘、鄂 、黔 隆起 的褶 皱 带地 区 , 自然条 g
件 恶劣 ,农 业 生产 方式传 统 ,经济 十分落后 。挖 掘该地 区农村 经济 发展优 势 ,转 变经济发展模式 ,
是实现民族贫困地 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I / 1 标的重大举措 。 【 键词】 渝 东南 ;民族 地 区;农 村经 济发展模 式 关 【 中图分 类号]17 F2 【 文献标 识码】 A 【 编号]6 2 36 20 )4 04 -4 文章 17 - 6X( 0 8 0 —0 80
二 渝 东南 民族地 区农村 经济 发展模式 面临 的问题
农 村建 设经济 发展模 式的 内涵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相适应 ,能反映特定农 村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 目 的一个经济 标 范畴,其实质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 素投入及其组合 的方式 ,也是依靠什么要素 ,借 助什 么手段 ,通过什么途径 ,怎样实现农村经济 增长。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模 式的根本 目的是要切 实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农村生 产力 的极 大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 、政治 、文化和社会 的协 调发展 ,实现奔小康 的奋斗 目标 。依据经济发展 模式的内涵 ,我们可 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的 确立 ,取决于农村所拥有的经济发展的优势要素
尽管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要素 和条件 非常 明显 ,如 民族 民间 文化特色 鲜 明、品牌 资源 突出 、生 态农 业质 地优 良、旅 游资 源丰 富、边 贸条件 优越 等 ,但 由于 各种各样 的原 因 ,渝东 南 民 族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 有改变 , 要创新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现 代农 业 ,还必将 遇到很 多 问题 。 ( ) 一 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渝东南 民族地区不论从 自然环境 ,还是经济社 会条 件看 都是重 庆一个 特色 鲜 明、相对独 特 的重要 地区,而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总体 经济实力不强。据统计 ,2 0 年渝东南 民族地区 02 G P中第一 产业所 占比重 比全市平 均高 1 多 , D 倍 比三峡库 区还高 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从业人 0 3
构建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协作区的战略与对策
力 。20 00年 1 , 0月 除张 家界市 外 , 他 州 、 其 区都 已被
构 建 湘鄂渝 黔边 区经 济协 作 区的 现 实条 件和 客观 要求
列 入西部 大 开发 的 范 围 , 受 国家 西 部 大 开 发 的优 享
惠政策 。
从 湘鄂渝 黔 边 区 的基 本 情 况 和 突 出特 点 来 看 , 该 边 区属于 云贵 高 原 东部 武 陵 山脉 , 典 型 的 “ 、 是 老
范作用 ; 是在 充分 利 用 本 地 资 源 基础 上 更 多 地 利 五 用 国际 国内两 大资 源 、 个 市 场 , 两 以积 极 服务 于 “ 承 东启 西” 济 发展纽 带作 用 的同 时 , 经 还能 起 到生 产要 素 的积聚 和组织 功 能 ; 是 该 边 区还 是 连接 东 部 和 六 大西 部 的绿 色 生 态屏 障 , 具有 绿 色 生 态 旅 游开 发 潜
( ) 市 中有 3 个 国家级 贫 困县 ( )2个 省 级贫 困县 1 市 , ( )是 国务 院确 定 的重点扶 持 的 1 市 , 开发 的优势 : 是地处 通 该 一
道 要位 , 是物 资 、 品 、 动力 、 息 及技术 流动 的枢 商 劳 信 纽 ; 是该边 区资源 丰富 , 二 自身 具有 培植优 势 产业 的
下探 讨 。
一
浅谈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谈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近年来,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渝黔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1.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虽然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区域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导致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2.产业结构偏单一。
渝黔合作示范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支撑,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3.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
渝黔合作示范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重庆市和贵州省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4.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到位。
渝黔合作示范区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关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制定的政策措施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
5.人才资源短缺。
渝黔合作示范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的人才政策和引进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二、解决措施1.深化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渝黔合作示范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优化和整合资源配置,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渝黔合作示范区的区域规划和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5.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加强对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吸引和保留,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渝鄂湘黔交界处民族区域发展性贫困现状及治理
的贫 困线标准) 大部分刚刚处于脱贫阶段, , 都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每天 1 美元的基本标准 同时, 由于该
地 区的经 济 、 会与 自然 条件 的 限制 , 返贫 比例 较高 , 社 其 因此 从 动态 角 度 看 , 困人 口数 量仍 然 较 多 ( 贫 其
O y 4 ) 4j 2 。 xo
・ O ・ 1 6
维普资讯
数据 见下 表 ) 。四个 地 区的低 收入 人 口达 29 6万人 , 1. 占该 区域 总人 口的 1. 5 。这 部分 人 口既 不 同 6 4 于处 于 国家贫 困线下 的贫 困人 口 , 还可 以得 到政府 明确 规定 的在 政策 资 金 及 其 它方 面 的支 持 , 同时 , 他 们 又不得 不 面 临发展 无 门的 困境 。 因此 , 他们 的贫 困是属 于发展 性贫 困问题 。 [
元增 加 到 16 76元 。 长 4 6 , 增 . 倍 农村 贫 困发 生率 由 8 下 降到 3 。5全州 未解 决 温 饱 的农 村 贫 困人 4 O [ ]
口由 18 年的 1 6 95 5 万人下降到 2 0 年的 6 万人 。6 02 05 6 L2 0 年底贵州铜仁地区静态贫 困人 口也从 18 ] 95
行 提 出的人 均每 天消 费 1美元 作为 贫 困线标准 的话 , 国贫 困人 口将可 能突 破 2亿 我 渝鄂 湘 黔交 界处 的武 陵 山区属 于 民族地 区 , 年来经 过各级 政府 与组 织 的大力扶 贫 , 困人 口大 幅 近 贫 下 降 重庆 市 民族地 区绝 对 贫 困人 口 由 19 97年 的 18 6万人 , 少 到 20 3. 减 03年 的 2 . 0 5万 人 , 净解 决
谈谈湘鄂川黔边区市场发展问题
作者: 王双林[1];胡令明[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民族论坛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边区;经济;工商;湘西地区;湖南
摘要:湖南省的西北边界地区,分别与湖北、贵州、四川等省接壤。
这些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历史上就有十分密切的经济交往。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边区人民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已经初步形成了涉及40多个县、1800多万人口的边区市场群落。
边区市场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湘、鄂、川、黔边区市场的主要特点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都是商品经济不发达,亟待开发地区。
这一大片区域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落后,自给能力很低。
1986年四省边区的工业总产值不到.。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湘鄂渝黔交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在湘鄂渝黔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基础上,经过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要的理论分析后,从各边区政府的人为行政分割、教育体系落后、医疗卫生机构不健全和基础设施极度落后等方面分析了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提出解决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障碍的对策。
标签:区域经济;湘鄂渝黔边区;协调发展1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发展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不仅是响应党的号召,更能切实的为当地人民致富打开了新的门路。
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真正进入小康富裕的生活。
“因受教育程度低致贫”和“因病返贫”在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具有普遍性。
因贫弱而可行能力差,限制了边区部分农民发展能力的提高。
人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低水平循环,成为制约边区区域发展的直接因素。
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2.1 各边区政府的人为行政分割2.1.1 从地域分割角度看在边区的6个地州市中,除铜仁与贵阳稍近一点外,其他行政区与所在省(市)距离最近的大中城市都在300km以上,如黔江距离重庆320km,怀化、吉首、张家界距长沙分别为450km、400km、310km,恩施东距省府武汉640km,西距重庆530km。
目前,边区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等可进和可出性都差,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
这种从各个地区的单个利益出发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2.1.2 从传统的行政体制看政府都重视本辖域内的经济发展,强调个体利益,而缺乏整体合作的追求。
中央政府除强调在全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外,还强调在大区、某些省份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从而形成了封闭的或自成体系的工业布局,而这些省内的工业又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或行政执政条件都较好的较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
各省、市都很少而且也缺乏这种统筹边区山区一起发展的经济能力,因此,边远山区由于地势、地理位置的原因而长期得不到快速发展。
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的建设构想
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的建设构想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不断加强,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成为了西南地区发展的焦点之一。
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位于中国重庆市和贵州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讨论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的建设构想。
港口建设是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设港口,可以实现货物的进出口,提高区域的经济活力。
港口建设还可以推动贸易往来,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该地区,促进经济发展。
港口建设还能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交通建设也是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等交通设施,可以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高效的交通网络将有助于加强渝黔边界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交通建设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该地区观光旅游,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是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
改善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的供给,可以为该地区的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支持。
加强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渝黔边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环境保护也应该作为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开发,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还应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的建设对于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港口建设、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的可持续发展,为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推进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平 ,仅 为2 . 7 %左 右 。整 个 渝 东南 地 区 由于 主客 观 条 件 的 限 制 ,难 以利 用外 资 进 行 县 域 经 济 的发 展 ,在
区域 内产业发展不均衡 ,优 势产业不突 出,与东部
的5 . 7 %,在 五大功 能 区中排 名最 末 ,市场规模 偏
小 ,远落后于重庆市其他区域 ( 见表3 ), 表 明渝东
南地区对外开放和与世界经济接轨严重失衡 ,不能 充分利用 “ 两种资源 ”和 “ 两个市场 ” ,无法借助
区经济发展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 。截至2 0 1 4 年 ,渝东 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 9 1 . 5 2 4 7 ' , 元 ,占整个重庆市
GDP 1 0 8 . 8 1 1 0 . 4 2 1 1 9 . 9 5 1 8 6 . 3 1 1 2 6 5 l l 9 9 8 7 9 1 . 5 2 1 4 2 6 5 . 4
土地面积 3 9 0 3 5 1 7 3 3 ( ) 1 2 2 4 0 2 2 4 6 2 2 9 0 1 1 9 8 5 3 8 2 4 0 3 总人口 5 l l 5 9 5 6 . 2 4 3 9 . 2 l 4 5 6 6 5 0 2 3 4 . 8 l 2 7 6 . 5 8 2 9 9 1 . 4 人均G D P 2 0 9 0 3 1 9 5 3 1 3 0 3 2 1 4 { ) 8 0 4 2 5 1 9 9 3 4 4 { ) 4 2 8 6 1 8 4 7 8 5 9 表2 2 0 1 4 年 渝 东 南 地 区 旅 游 业 发 展水 平
经 济总量的5 . 5 %,而渝东南地 区现有居住人 口,占 重庆总人 口的9 . 2 %,人均水平 G D P相对较低 。总体
建设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的战略措施
建设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的战略措施
向涛
【期刊名称】《重庆行政》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秀山县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
1983年11月成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3′6″-
109°18′58″、北纬28°9′43″-28°53′5″之间,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县接壤,西、南依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北邻本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具有襟黔邻湘带楚的地缘优势,是渝、黔、湘、鄂一市三省边区唯一有平坝面积约758平方公里,以中低山、丘陵、平坝大体均占三分之一为地貌特点的区县。
秀山县所处地理位置决定秀山县有发展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的优势。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制定了秀山县发展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的政策措施。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向涛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秀山县委;书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资源富集地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考量——兼谈构建"湘渝黔经济合作区"对于贵州发展的意义 [J], 赵普
2.吉首市建设“湘渝黔鄂”四省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的必要性及战略构想 [J], 贺康庄
3.加快建设“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和中等城市” [J], 向涛;张泽洲
4.把秀山建成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和重庆中等城市的战略思考 [J], 向涛;;
5.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发展战略研究——以黔江区为例 [J], 冉敏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体制障碍及破解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体制障碍及破解摘要:经济联动是跨省交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易于开展经济联动。
但由于行政区划壁垒、地方利益驱使、财税金融体制约束,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经济联动发展。
本文着重分析影响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体制障碍,并探讨相应的破解对策。
关键词: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制度障碍;制度设计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04―05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以武陵山为中心,包括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铜仁地区32个区县,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500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000万,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71%,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18个贫困片区之一。
区内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民同俗,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同一性较强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
研究影响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体制障碍,探索相应的破解对策,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联动发展意义重大。
一、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意义跨省经济联动指地域相连的各级政府和企业,以合作、协调为基础,以相互需求、互利互惠为原则,促使“行政区经济”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区内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同建、信息资源同享、生态环境同治、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行为。
在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开展经济联动意义重大。
1.有利于整合区内有限资源,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处于同一地域,地理特征趋同,自然环境一致,自然资源同性,经济发展同质,具有实现区内资源有效整合、获得规模效益的客观条件。
但由于我国行政区划的分割,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各区县为了各自经济利益,都办起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粗加工的企业,从而使该地区出现资源分割性开发与粗放型开发并存的局面,有限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湘鄂渝黔边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续发 展概念 , 此对生 态经 济学 的研究进 入 了高潮 。 从
随 着 生 态 环 境 与 经 济 发 展 的 矛 盾 日益 尖 锐 化 ,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同 时 也 出 现 了 一 个 日益 明 显 的 “ 济 经
生 态 化 ” 展 趋 势 “ , 们 越 来 越 意 识 到 发 展 生 态 经 发 人 济 势 在 必 行 。生 态 经 济 是 把 经 济 发 展 和 生 态 环 境 保
静的春 天 》 人 们 开始重 视人类 所 面临的生 态危机 。 使 此 后 , 9 6年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鲍 尔 丁 发 表 的 《 门 科 16 一
学 — — 生 态 经 济 学 》 文 , 志 着 生 态 经 济 学 的 诞 一 标 生 。1 7 9 2年 , 都 斯 主 持 的 罗 马 俱 乐 部 的 第 一 个 报 米 告 《 长的极 限 》 开发表 , 出人类要 避免 一场“ 增 公 提 灾 难 性 的崩 溃 ” 最 好办 法是 抑制增 长 , 实 现“ 增 的 即 零 长 ” 9 7年 , 界 环 境 与 发 展 委 员 会 又 提 出 了 可 持 。1 8 世
经 济一 体化 战略 的前提 和基础 。
2 湘 鄂 渝 黔 边 区 生 态 经 济 发 展 面 临 的 问 题 2 1 缺 乏 生 态 经 济 相 关 法 律 法 规 .
2 O世 纪 6 O年 代 , 外 出 现 了 生 态 经 济 的 思 想 萌 国
芽 , 9 2年 美 国 海 洋 生 物 学 家 莱 切 尔 ・卡 逊 的 《 16 寂
第 8 总第 1 6 期 8 期
2O 0 9年 4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M o g l ce c c n lg n e n 0i S in eTe h oo y& Ec n my a oo
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原因、特征及对策
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原因、特征及对策一、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的原因二、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的特征三、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的存在问题四、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的对策五、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的发展前景一、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的原因1.地理位置所限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地处内陆腹地,交通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城市,造成了地缘位置上相对落后的状况。
2.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外界的经济环境对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集聚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历史遗留问题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历史上长期遭受战乱,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4.政策决策上的问题政策决策上的不利,如以往重要的工程建设搁浅,造成了该地区的停滞不前。
5.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经济资源禀赋水平差异非常大,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却因为交通不便及市场缺乏而未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发展。
二、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的特征1.资源型经济为主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大多是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如采煤、开采矿物、林业等。
2.产业结构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位置的影响,湘鄂渝黔交界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
3.交通运输不便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造成了道路交通的不便,交通的限制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4.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集聚效应,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压制和限制。
5.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内因为交通和资源等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三、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的存在问题1.资源型经济发展难由于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大多以资源型经济为主,这种单一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面临市场变化时,容易陷入困境,发展缓慢。
2.产业结构不平衡引发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产业的单一性,一旦某个行业遭遇困境,依靠该行业的城市和地区将受到很大的冲击。
3.靠重基建补缺的政策不可持续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过去依靠基建来弥补经济发展的缺口,一旦政府对重基建的投入减少,这种政策不可持续。
湘黔边界发展情况汇报
湘黔边界发展情况汇报湘黔边界地区位于湖南省和贵州省交界处,是一个地处偏远、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湘黔边界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以下是对湘黔边界发展情况的汇报。
一、经济发展。
湘黔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加大对农业、旅游、矿产等产业的扶持力度。
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农副产品销售和服务业的兴起,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湘黔边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改善。
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湘黔边界地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当地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民生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湘黔边界地区的民生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改善举措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五、对外交流合作。
湘黔边界地区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
六、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湘黔边界地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湘黔边界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湘黔边界地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湘黔边界地区的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的原因·特征及其对策探析
区经济社会 发 展较 为缓 慢 。这些 地方 大 多位 于 离政 治 、 经 济、 文化发达 的 中心 城市较 远 的老 、 、 、 少 边 穷地 区。地 理上 偏远 、 经济上贫穷 、 政策上滞后 , 在这些地方客 观上形成 了一
第三产业滞后 。总体上 , 产 、 生 经营 、 管理 十分 落后 , 然 以 仍
16 市 场建设滞后 。 织化 程度低 近几年来 , . 组 湘鄂 渝黔边 区一些县 、 、 市 乡镇虽然成立 了各种 协会等合作经 济组 织 , 但 这些组织还很不 完善 。有 很多 产品 没有专 业批 发市场 和集 散地 , 自为阵 , 品营销还处于有 市无场的落后局 面 , 各 产 造成
A n ∞ teF r t aR嘲 璐,3t' trt am a amn u ̄ fE 窖 Il h omai o 1hie nsm i Cmll msl o d eE嗍 l li i a m
l d Gu i hm n
I i h I 可 nteB
Ara fH咖 eso
, u e, h nq l biC og  ̄ t
带, 与各省 ( 距 离最近 的大 中城 市都在 30i 市) 0 n以上 。如 , n
怀化距最近 的大城市长沙在 40k 5 m左右 , 恩施距最近的武汉
粗放 经营为 主 , 益的提 高主要 是劳动 力投入增 加 的结 果 , 效 而这种提高是 十分有 限的 , 并且其边际收益是递减 的。 15 交通落 后 , 息 闭塞 , . 信 运输 成本 高 目前 , 鄂渝 黔边 湘
武陵山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武陵山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华乡党委书记钱锋)武陵山民族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渝湘鄂黔四个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00多万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200多万人(其中土家族750万人、苗族300万人、侗族150万人、白族14万人、回族1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武陵山民族地区总人口的40%。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山高谷深,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资源富集区。
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近年来,在各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励精图治、务实奋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逐年改善,区域影响日益扩大,正由过去的蛮夷之地、贫穷之乡成长为中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希望之地。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阶段,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正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要求,2009年10月“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在重庆黔江成立。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包括贵州铜仁地区,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和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武隆县等地。
这一地区具有富集的水能、矿产、农业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是国家重点帮扶的贫困片区之一,是全国最贫穷的一个经济协作区。
制约武陵山民族地区发展的问题一、经济发展水平低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一些经济指标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比如,渝东南民族地区人均GDP与全市相比,2005年的相差绝对额为5742元,2009年则为10770元。
加快把秀山建成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
加快把秀山建成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向涛;张泽洲
【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秀山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幅员面积2462平万公里,总人口61.2万人。
全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小成都”和“武陵明珠”之美誉,是重庆市“东南大门”和中国“花灯歌舞之乡”,与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合称为中国锰矿“金三角”。
进入新的世纪,县委、县政府与秀山各族人民树立和发扬“务实树形象,苦干求发展”的精神,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总页数】1页(P7-7)
【作者】向涛;张泽洲
【作者单位】书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武陵山区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分析——以湘鄂渝黔6个市州为例 [J], 向延平
2.发展湘鄂川黔边区(武陵山区)民族工业的思考 [J], 雷爱胜
3.地缘经济区视角下的行政区边缘山地经济协同发展——以渝黔湘鄂结合部的武陵山区为例 [J], 冯佺光
4.加快建设“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和中等城市” [J], 向涛;张
泽洲
5.把秀山建成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和重庆中等城市的战略思考 [J], 向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1 (李碧宏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邓正琦重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特征和经济结构特征,并从政府机构设置、经济联动机制建立、财政金融政策制定、发展基金创立和意识观念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对我国跨省交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界地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对策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以武陵山为中心,习惯上也称武陵山民族地区。
包括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即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和石柱县)、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的铜仁地区。
该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00万,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2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研究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对解决我国其他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特征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总量获得较大提升,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但是,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与全国及本省市其它地区相比,GDP增速差异较大,人均生产总值仍然偏低,地区发展存在较大的失衡。
1.1GDP迅速提升,但低于本省市平均水平“十五”以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GDP总额迅速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据统计,渝东南地区2005年共完成GDP138.6亿元,是2000年GDP 总额的2.04倍,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达5552元。
恩施自治州2005年生产总值1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7元,相当于2000年的1.5倍。
湘西自治州实现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69.58亿元,到2005年达到123.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26元,比2000年人均生产总值高出2350元。
铜仁地区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29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3倍,人均生产总值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经济力量整合研究”(项目编号04XJY042)的部分研究成果。
达到3915元。
渝鄂湘黔跨省交界各民族地区GDP总额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量偏低,GDP 总额在各省市GDP总额中的比重偏少。
2005年渝东南、恩施自治州、湘西自治州、铜仁地区GDP占本省市的比重,分别为4.51%、2.67%、1.90%和6.53%;人均生产总值也都远远低于本省市人均水平(见表1)。
其中,湖北省差距最大,恩施自治州人均生产总值只有本省人均水平的39.6%;贵州省差距最小,铜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本省人均水平的77.5%。
表1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状况数据来源:2006年渝鄂湘黔各省市统计年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GDP偏低,同时四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其中渝东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最高,为5552元;铜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最低,只有3915元(见图1)。
图1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GDP对比图1.2投资规模合理增长,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渝东南地区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2%。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中,建设与改造投资达110.1亿元,占95.3%。
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据了固定投资的较大比重。
恩施自治州投资总额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1亿元,年均增长19.8%;五年的投资额相当于全州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投资总额186亿元的 1.62倍。
湘西自治州截至2005年,五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4.98亿元,年均增长23.1%,比“九五”期间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
铜仁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加快,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8倍,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
图22005年渝鄂湘黔跨省交界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发展却不平衡。
其中渝东南地区得益于直辖效应投资增长最为迅速,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5.6亿元,年增长率32.2%,并呈加快趋势。
铜仁地区投资规模最小,2005年为61.73亿元(见图2)。
1.3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但人均水平很低随着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总支出增长较快。
渝东南地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比2000年增加28.3亿元,年均增长13.5%。
恩施自治州200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0年增加20.21亿元,年均增长率9.6%。
湘西自治州2005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4%。
铜仁地区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1.6亿元,比2000年增长81.6%,五年间年均增长12.7%。
在城乡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的同时,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消费水平仍然很低。
从绝对值看,铜仁地区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最低,仅有804元;渝东南最高,为2421元。
从相对值看,四个地区均低于本省(市)平均水平,其中恩施自治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元,仅仅相当于湖北省人均水平的28.9%,差距最大;渝东南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1元,相当于重庆市整体人均水平的63.1%,差距最小(见表2)。
表2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数据来源:2006年渝鄂湘黔各省统计年鉴2.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特征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逐渐改善,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收入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2.1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但产业层次仍然偏低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三次产业呈现出不同的增长速度。
第二、三产业增长较快,第一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三次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发展。
渝东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8:30:32调整为2005年的29:33:38,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三二一”方向发展。
烤烟、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化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电力、锰加工、烤烟、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生产为代表的特色工业发展较快,少数民族特色风情展示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逐渐升温。
恩施自治州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3:29:28调整为2005年的41:23:36。
全州卷烟、电力、药化、富硒绿色食品、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1%,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蓬勃兴起。
湘西自治州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2000年为32:31:37,2005年调整为21:35:44。
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引领”的大跨越。
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速名列全省之首。
铜仁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的发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九五”末的61:18:21调整为43:24:33。
在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三次产业趋向合理化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的层次仍然不高,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渝鄂湘黔跨省交界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都落后于本省市产业结构层次,特别是恩施自治州和铜仁地区,2005年它们第一产业比重都高达40%以上,而本省第一产业比重都在20%以下。
四个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都低于本省市第二产业比重的平均水平,表明工业化层次较低。
可喜的是,湘西自治州的第三产业比重大于本省第三产业比重水平,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总体表明,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表32005年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对比数据来源:2006年渝鄂湘黔各省统计年鉴2.2就业结构逐渐改善,但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低2000年以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就业结构呈现出“一减、二三增”的调整特点。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69∶8∶23调整到2006年的60∶12∶28。
(见表4)从交界民族地区总体构成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由2000年到2006年共减少了60.85万人,降幅达到12.2%,所占比重由69.2%下降到59.4%,下降9.8个百分点。
随着工业、建筑业的增长,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从2000年的56.1万人扩大到2006年的90.8万人,增长比率达61.9%,所占比重从7.8%增加到12.3%。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23.0%上升到2006年的28.2%,上升5.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42.3万人。
就业结构呈现的这一特点与交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交界地区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总体上看,渝鄂湘黔交界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就业结构趋于完善,但是同四省市其它地区相比,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低。
比如,2006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8:19:33,渝东南地区则为71:14:15,渝东南地区就业结构明显落后于重庆市整体水平。
恩施州、湘西州和铜仁地区同本省市整体水平相比,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这表明,尽管纵向比较渝鄂湘黔交界地区就业结构逐渐完善,但是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交界民族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低,就业结构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表4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2000年与2006年就业结构对比数据来源:根据2001年、2007年渝鄂湘黔各省统计年鉴计算2.3城乡收入结构有所改善,但收入差距仍很显着近年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较大提升。
渝东南地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21元,比2000年增加了707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14083元,比2000年增加幅度超过两倍,年均增长17%。
恩施自治州全州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底的888元增加到2005年的2370元。
湘西自治州通过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及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采取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措施,农民收入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