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这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 礼貌称呼。
腹犹果然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事实与想的 一样,不出意料。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 很。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
cháo上朝
朝见,朝拜 朝廷 朝代 朝政
7坐南朝北
对、向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台阶 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6大礼不辞小让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8近者奉辞伐罪 言词,言语 文词,文学 推辞 告别,辞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讲究,计较 辞谢, 婉言道歉 命令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近于,几乎 大概,恐怕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犯法当死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承担 应当,应该 判处,判罪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建议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建议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建议一、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中,不必过多地讲解文言知识的概念和术语。

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已经提供了一个“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知识框架,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利用这个框架积累、梳理文言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上。

二、文言实词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关注那些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而且容易跟现代汉语相混淆的词语,提高对这些词语的敏感性,注意把握它们和现代汉语的细微差别。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其中的“速”字,古文中有“迅速”的意思,如:“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也有“召请”(不速之客)、“招致”的意思,“迅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最普遍。

“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当“招致”讲,但学生一不留神就容易理解成“迅速”。

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明确只有讲成“招致”,才能准确地把握苏洵对燕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而对那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字词则不必追求字字落实。

三、文言虚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要帮助学生懂得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并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学生对某一虚词的用法能随口说出几个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解释,这最能表现出学生的文言虚词掌握情况,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虚词的教学常常借助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指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

例如,比较“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遂”字。

“遂”一般解释为“于是、就”,带入前一句,顺理成章;带入后一句,粗看似乎也行,细看则不足以表现屈原的精神品格。

指导学生再查工具书,“遂”字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终于、竟”,《屈原列传》一例正是这一解释的最好体现。

四、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句式的语法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执肃手曰: 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 随着语言的演变, 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 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现 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异义现象。 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词的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的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C . 用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 词前。 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之不知, ⑵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
· ·
·
·
通假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 主要有三种情况: 主要有三种情况: 1、同音通假 例:终老不复取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春者,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举酒属 例:举酒属客
一词多义
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 本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 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实词和文言虚词, 和文言虚词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要途径。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通假字
⑴可与不:通“否”。 可与不 ⑵ 臣愿 奉 璧西入秦 : 通 “ 捧 ” , 用手托 臣愿奉 璧西入秦: 。 拜送书于庭 ⑶ 拜送书于 庭 : 通 “ 廷 ” , 接受朝拜和 处理政务的地方。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召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召有司案 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秦自缪公以来,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仔细。 仔细。
辞:
辞决而行(辞别)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 言 词 语 和 句 式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和 代词; 文言虚词: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
一、一词多义
实 词 一 词 多 义
(一)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 “属”
一 词 多 读zhŭ: 义
二、古今异义 实 词 古 今 异 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 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而东下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情态不同-寝、卧、睡…

睡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 ⑧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四、词类活用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A、名词用作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 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3、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 关系,则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1、之二虫又何知? 12、奚以知其然也 13、彼且恶乎待哉 14、翱翔蓬蒿之间 1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实词、虚词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结构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句子,共同分析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短的文言文,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文言实词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讲解一词多义现象,如“兵”,在“兵不厌诈”中是“战争”的意思,在“短兵相接”中是“兵器”的意思。

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2)文言虚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讲解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如“之”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作用;作动词,意为“到……去”。

(3)文言句式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于”“为”“见”等常表示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状语后置:标志性的词语有“于”“以”等。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是研究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有文言词语、
文言句式、文言修辞、阅读和鉴赏。

以下是该单元的详细知识点。

一、文言词语
1.意义:文言词语是指使用在文言文中的词语。

2.特点:繁琐、长篇、用词唯美、词义深刻。

3.例句:指路之人,心中有数。

二、文言句式
1.意义:文言句式是指文言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2.特点:表达精准、句子复杂、语序规律。

3.例句: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要保密。

三、文言修辞
1.意义:文言修辞是指文言文中的修饰和表达手法。

2.特点:修辞华丽、意境深远、主题鲜明。

3.例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阅读和鉴赏
1.意义:阅读和鉴赏是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评价。

2.特点:理解清晰、分析细腻、评价准确。

3.例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以上是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一、一词多义
①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 如“属”读shŭ,意思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属于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类
读zhŭ,意思有: 衡少善属文 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②词性不同,词义不同。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叫做“斗帐”。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意: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 的正确义项。
二、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 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感情变化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1、不要把单音词误以为双音词。
(1)表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奈……何?(拿……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 言 词 语 和 句 式
文言文实词词义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拔剑切而啖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看、吃、田地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启听淮北取籴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卖出粮食 、送食物给人吃 、到去
文言文实词词义
文言句式——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即以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 有如下几种类型: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 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⑶夫战,勇气也。
·
·
·
⑷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招致、招引 ,接近
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四法”
分析字形 看清结构 语境推断 联系成语
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争斗 使……活
动词的使动:使宾语如何行动

文言句式——省略句
3.省宾语: ⑴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⑵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 ⑶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 ) 斗厄酒。 ⑷竖子不足与( )谋。

文言句式——省略句
.省介词 ⑴今以钟磬置( )水中。 ⑵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⑶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童区寄传》)

(三)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烟涛微茫信难求

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与句式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 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 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 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 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御六气之辩”中的“辩”是借字, “变”是本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 种情况: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使动。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下来。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2、及物动词使动。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 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 。
名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作状语
使动

名 词 意动
类 动 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使动

形容词 名词
用 形容词 形容词 动词 形容词 使动
形容词 意动
其他
为动用法 数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 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子杀。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作名词,到达那儿的人。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 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 物的意义。
①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武器。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 名词。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文言词语和句式(用)

文言词语和句式(用)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 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 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①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介词宾语的省略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介词的省略
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文言实词包括
常见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 数词、量词、代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 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 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文言虚词
❖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⑧ 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一词多义
❖ 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 练习 “绝”
①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动词 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动词 隔绝《桃花源记》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 横渡《劝学》 ④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动词 停止 消失《石钟山记》 ⑤ 以为妙绝 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 ⑥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 很 非常《核舟记》 ⑦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副词 完全 绝对《促织》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 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 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 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 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 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 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 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 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 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 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 中所处的语法位臵,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 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 “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 位臵,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 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 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 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 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 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 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 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 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 正确的。

文言文中自称我的方法

文言文中自称我的方法

文言文中自称我的方法
在文言文中,有多种自称“我”的方法,以下是一些例子:
1.余:在古籍中,余常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表“我”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余
知其必然之行也。


2.吾:在文言文中,吾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意思,如《论语·学而》:“吾日
三省吾身。


3.我:在文言文中,我同样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
“我以天下之士为知己。


4.予:予在文言文中,也常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意思,如《诗经·小雅·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5.朕:在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秦始皇以后,朕
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6.愚:愚在文言文中,可以作为谦称,表示“我”的意思,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愚
以为不可。


7.仆:仆在文言文中,也可以作为谦称,表示“我”的意思,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仆
以为可。

”。

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臸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文言文词语与句式一、准确理解实词的语境意义(意义与用法紧密联系):(一)平时识记积累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重点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义复用、反意连用等情况。

a一词多义:要熟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意义,在阅读中逐步积累。

“兵”→兵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士兵(敌兵果至)→用兵策略、战争、军事(上兵伐谋);“拔”→攻占、攻取(攻城不拔)→高出、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b通假字:180个左右,对常见的要有意去识记。

如“犬兔俱罢,各死其处”中,“罢”通“疲”,意为疲劳、疲乏。

“阳(通佯)为奔北”c古今异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也有少量双音词。

不可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地\方千里”中,“地方”为两个单音词,应理解为“土地方圆、纵横”;“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中,“行”为主语中心语,“为”是谓语,应释为“我们复社的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给他们伸张正义”,不可误解为现代汉语的“行为”。

也不可把文言中的一个双音词拆开成两个单一词来理解,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之)]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匹夫”,就是一个双音词,指普通人“;“社稷”本为土地神和谷神,此处代指“国家”。

d词类活用:重点掌握:名词用作副词(状语),名词、数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

如上例中的“明”,处于谓语位置,应是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理解为“表明。

“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蔽”为名词+动词式,但“蔽”的动作不是“翼”发出,可见不是主谓式,应为“状语+谓语”结构,理解为“像鸟张开翅翼一样遮挡”。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秦师退却、撤退;“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马病死,使群臣丧之”,“丧”,为(病死的马)治丧、办丧事;“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散势弱”,“兴”,为大义、正义而兴兵、起兵;“等死,死国(为国而死)可乎?”e偏义复词:一般为反义词,据句意判断,只有一个词有意义。

我 文言文

我 文言文

我文言文1.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形容的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钦差大臣只用:我、孤、寡、我王、我、我、下官、末代将军、我将军、我总督、我帅等。

3.通俗的用法如下:轻蔑、晚生、晚生、无能、奴才(女)、晚生、小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派、穷僧(和尚)、老人(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7、“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8、“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2.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形容的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钦差大臣只用:我、孤、寡、我王、我、我、下官、末代将军、我将军、我总督、我帅等。

3.通俗的用法如下:轻蔑、晚生、晚生、无能、奴才(女)、晚生、小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派、穷僧(和尚)、老人(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我在文言文怎么说

我在文言文怎么说

我在文言文怎么说
1. “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余、吾、予
“我”也是,不要以为现代人才说我。

“我”多作宾语和定语,一般不作主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宾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定语)“昂” 《诗经》: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别人涉水过了河,我在等待我朋友。

)“台” 《尚书》: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不是我小子胆敢叛乱,夏朝罪恶深重,老天要消灭它。

)“朕”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我的爷爷叫伯庸)另外,除了用代词表示,还可用谦称,如:君王用:寡人、孤、不谷、一般人用:臣、在下,称自己的名,女人用:妾,奴婢
2.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说的
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后、太后:哀家
老头:老朽、老夫
老妇:老身
出家人:洒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区区、奴、奴婢
读书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补充:通俗的:我、吾,余、予、仆、咱、俺、区区、小子、晚辈、小可、鄙人、敝人、不才、某家、洒家、老朽(男)、老身(女)贵族类:孤、孤家、寡人、朕、不谷、哀家、
官员:卑职、微臣、奴婢(满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1、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渔人甚异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2、意动用法之名词意动 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 的 “认为”这个意义特点。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 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 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表判断。
·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梁父即楚将项燕。 · (4)环滁皆山也。 · (5)此亡秦之续耳。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 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举酒属客 4、将军身被坚执锐 5、云销雨霁 6、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二、一词多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二、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A: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陈胜王 沛公军霸上 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 而后乃今图南 C: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女幸而偶我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 词 作 状 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 “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 “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文言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强调 “不同”“特别的”。 就文言文来说,这 些句式却是很正常的。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
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1、用“者”、“也” 表判 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 断。
实 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 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 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 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 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 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 是本字。
——形容词活用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形容词后带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秋毫不敢有所近
四、词类活用
——数词活用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
数 词 作 动 词
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 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通 假 字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 的意思。 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还有“案”通“按”,“庴”通 “措” 小 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 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 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 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 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练习:
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亦崎岖而经丘 B、拜臣郎中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紫电青霜,孟学士之词宗

)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 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 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皆指目陈胜 范增数目项王 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言虚词和文言实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虚 词
虚词
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 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强调“常见”和“用法”)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内容。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
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动 词 使 动 篇
——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却匈奴七百余里 2、及物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 序八州而朝同列
分辨及物动词是否使动用法,主 要还得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 文来确定,没有其他更简洁的方法。
三、古今异义
★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
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古今异义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 两个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 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 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 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等。 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关 于 词 的 比 喻 义
雕虫小技
1、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2、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 3、选择题中,谨防陷阱。

牛刀小试:指出加点字实词的意义
1、见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风吹草地见牛羊 曹刿请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见渔人,乃大惊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慈父见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 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3、用“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⑺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关 于 词 的 引 申 义
二、一词多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 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 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 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 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 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 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 动
四、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 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 人或事物的意义。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 用为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四美具,二难并
四、词类活用
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 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 义有相类似、相对立、 或相关联的意义。
关 于 词 的 引 申 义
二、一词多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 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 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浓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 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四、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要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 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 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为: “把------当作(看作)------” “以------为------” “认为(觉得)------怎么样”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 词 作 状 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译为“从(在、当) ••••••”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 ••••••”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四、词类活用
——动词活用
动 词 作 名 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 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 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一屠晚归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 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四、词类活用
形 容 词 使 动 篇
——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 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足以荣汝身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名 词 使 动 篇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面目见之 族秦者秦也
4、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 良弓藏。 · ·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四、词类活用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名词活用
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 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 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