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合成抗菌药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精品医学课件-化学合成抗菌药
4)SDM :磺胺地托辛 抗菌力与SD相似,乙酰化低,血 浆蛋白结合率高。主要用于泌尿道、生殖道、呼吸道及体 表局部的各种敏感菌感染。对犊牛和禽球虫病、禽霍乱、 禽传染性鼻炎有较好疗效。对鸡球虫优于呋喃类和其他磺
(十二)常用药物简介
5) SMZ:磺胺甲噁唑,新诺明 作用与SD相似,持效时间 较SD长,内服吸收和排泄慢,主要用于严重的呼吸道和泌 尿道感染,与TMP配用,抗菌效力可增强数倍至几十倍。 对鸭等球虫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但乙酰化率高,易产生结 晶尿和血尿。
尿液。 3)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VB、VK的合成吸收减少,宜补
充相应的维生素。 4)治疗创伤时,须将坏死组织和脓汁清除干净,避免其
中的PABA。 5)蛋鸡产蛋期禁用。 6)严格掌握适应症 , 对病毒性疾病及发热病因不明时不
宜用磺胺药。 7) 除专供外用的磺胺药外 , 尽量避免局部应用磺胺药 ,
2)SM2 :磺胺二甲嘧啶 抗菌作用比SD弱,但乙酰化低, 不良反应少。吸收较迅速而完全,排泄较慢,中效磺胺, 除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全身感染外,还可用于畜禽球虫病的 治疗。
3)SD:磺胺嘧啶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易扩散进入组 织和脑脊髓液中,是本类中治疗脑部细菌感染的首选,中 效磺胺,对球菌和大肠杆菌效力强。常用于禽霍乱、禽伤 寒、禽白痢、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等,防治流行乙脑也可 选用。
经肾排出的部分以原形,部分以乙酰化物和葡萄糖苷酸结 合物的形式排出。其中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小部分经肾 小管分泌。排泄的快慢主要决定于通过肾小管时被重吸收 的程度。凡重吸收少者,排泄快,消除半衰期短,有效血 药浓度维持时间短(如SN、SD);而重吸收多者,排泄 慢,消除半衰期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如SM2、 SMM、SDM)。当肾功能损害时,药物的半衰期明显延 长,毒性可能增加,临床应用时注意。
(十二)常用药物简介
5) SMZ:磺胺甲噁唑,新诺明 作用与SD相似,持效时间 较SD长,内服吸收和排泄慢,主要用于严重的呼吸道和泌 尿道感染,与TMP配用,抗菌效力可增强数倍至几十倍。 对鸭等球虫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但乙酰化率高,易产生结 晶尿和血尿。
尿液。 3)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VB、VK的合成吸收减少,宜补
充相应的维生素。 4)治疗创伤时,须将坏死组织和脓汁清除干净,避免其
中的PABA。 5)蛋鸡产蛋期禁用。 6)严格掌握适应症 , 对病毒性疾病及发热病因不明时不
宜用磺胺药。 7) 除专供外用的磺胺药外 , 尽量避免局部应用磺胺药 ,
2)SM2 :磺胺二甲嘧啶 抗菌作用比SD弱,但乙酰化低, 不良反应少。吸收较迅速而完全,排泄较慢,中效磺胺, 除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全身感染外,还可用于畜禽球虫病的 治疗。
3)SD:磺胺嘧啶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易扩散进入组 织和脑脊髓液中,是本类中治疗脑部细菌感染的首选,中 效磺胺,对球菌和大肠杆菌效力强。常用于禽霍乱、禽伤 寒、禽白痢、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等,防治流行乙脑也可 选用。
经肾排出的部分以原形,部分以乙酰化物和葡萄糖苷酸结 合物的形式排出。其中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小部分经肾 小管分泌。排泄的快慢主要决定于通过肾小管时被重吸收 的程度。凡重吸收少者,排泄快,消除半衰期短,有效血 药浓度维持时间短(如SN、SD);而重吸收多者,排泄 慢,消除半衰期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如SM2、 SMM、SDM)。当肾功能损害时,药物的半衰期明显延 长,毒性可能增加,临床应用时注意。
《化学合成抗菌药》PPT课件
医学PPT
9
氧氟沙星
19:46
在脑脊液、胆汁、尿液、痰液中浓度高。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呼吸道、胆 道、皮肤软组织、耳鼻喉及眼部的感染。
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的左旋体,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 2倍,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急慢性感 染、难治性感染。不良反应较轻。
医学PPT
10
19:46
二、磺胺药和甲氧苄啶 (一)磺胺药
l对沙眼衣原体、弓形体、疟原虫及放线菌 l也有抑制作用。
l对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无 效。
医学PPT
12
19:46
[作用机理] 磺胺类与PABA化构相似,竞争
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通过干扰 细菌叶酸代谢而抑菌。
医学PPT
13
19:46
医学PPT
14
应 用 注 意:
19:46
• 1 .首剂加倍 • 2 .脓液和坏死组织含大量PABA,局部应
• ②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SMZ抑制二氢 叶酸合成酶,双重阻断敏感菌的叶酸代谢, 抗菌作用大大增强,甚至呈杀菌。
• ③联合用药减少耐药性产生。
医学PPT
19
三、硝咪唑类
19:46
甲硝唑(metronidazole,灭滴灵) 【作用和用途】
1·抗厌氧菌作用 对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对脆弱类杆菌作用最强。
• 是1935年合成并用于防治全身感染的抗菌 药,与甲氧苄啶合用后对某些感染性疾病 疗效显著,且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 低廉,故目前在抗感染治疗中仍占有一定 地位。
医学PPT
11
19:46
【抗菌作用】 广谱。
lG+菌:溶链菌、肺炎球菌
抗菌药物 ppt课件
- ++
± - ++ +++
- - -
+++
头孢菌素类
R1 CONH O
S
N R2
COOH
7-氨基头孢烯酸 (7-ACA)
16
一代头孢菌素
代表品种: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特点
青霉素酶稳定 广谱,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非常强;对社区获得的革兰
阴性菌有活性:奇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等。 对G-杆菌产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对肠球菌、MRSA 、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厌氧菌不敏感。 有肾损害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概述
2016-01-07
一、抗菌药物的定义
3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系指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 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硝咪唑类、 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 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产 物,能干扰其他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头孢噻吩 头孢噻啶 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第一代头孢
G+ G- 耐酶 血浓度 蛋白 肾毒性 结合率
++
++ 中
中
中
低
+++ +++ 不耐 高
低
明显
+~++ +
耐
低
低
低
+++ +++ 耐
高
高
低
+~++ +
耐
高
± - ++ +++
- - -
+++
头孢菌素类
R1 CONH O
S
N R2
COOH
7-氨基头孢烯酸 (7-ACA)
16
一代头孢菌素
代表品种: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特点
青霉素酶稳定 广谱,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非常强;对社区获得的革兰
阴性菌有活性:奇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等。 对G-杆菌产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对肠球菌、MRSA 、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厌氧菌不敏感。 有肾损害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概述
2016-01-07
一、抗菌药物的定义
3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系指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 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硝咪唑类、 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 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产 物,能干扰其他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头孢噻吩 头孢噻啶 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第一代头孢
G+ G- 耐酶 血浓度 蛋白 肾毒性 结合率
++
++ 中
中
中
低
+++ +++ 不耐 高
低
明显
+~++ +
耐
低
低
低
+++ +++ 耐
高
高
低
+~++ +
耐
高
化学合成抗感染药—抗真菌药(药物学课件)
抗真菌药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 康 唑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两性霉素B
酮 康 唑
氟 康 唑
抗真菌药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一)
类别
药名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严重深部真菌
的首选药
肝肾毒性、
血液毒性、
常用药物有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伊曲康唑等。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抗生素类: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咪唑类: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
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
丙烯胺类:特比萘芬
嘧啶类 :氟胞嘧啶
抗真菌药
口腔念珠菌病
乙酰辅酶A
抗真菌药
【作用机制】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相关链接-唑类抗真菌药物
•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
• 于60年代末问世
• 1969年–克霉唑和咪康唑作为抗真菌药用于临床
• 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
• –可以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及体内深度的霉菌感染
• –还可口服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
咪唑类抗真菌药
N
咪康唑
分子中含有咪唑环:
N
CH2
Cl
CH OCH2
制霉菌素作用与两性霉素B基本相同,但毒性更大,不作注射
用。口服用药用于免疫缺陷患者或肿瘤患者防治消化道念珠菌
病,局部用药治疗口腔、皮肤、阴道念珠菌感染和阴道滴虫病
抗微生物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动物药理学课件)
➢ 甲硝唑为什么是脑部厌氧菌感
染的首选药物?
磺
4、磺胺嘧啶(SD)
5、碘胺二甲氧嘧啶(SDM)
胺
6、碘胺对甲氧嘧啶(SMD)
7、磺胺二甲嘧啶(SM2)
类
8、碘胺脒(SG)
9、磺胺嘧啶银(SD-Ag)
全身性感染
短效 磺胺异恶唑(SIZ)
尿路感染
一
长效 磺胺甲氧嘧啶(SMD)
少用
磺
中效 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恶唑(SMZ,新诺明)
胺
SD — 流脑首选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易深入骨组织。
六、不良反应
①*影响软骨发育,对负重关节的软骨组织生长有不良影响; ②损伤尿道:在尿中可形成结晶,尤其使用剂量过大或动
物饮水不足容易发生; ③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下降,饮欲增加,腹泻; ④中枢神经系统潜在兴奋作用:兴奋、抽搐等; ⑤过敏反应:偶见红斑、瘙痒及光敏反应。
用药时避免阳光直射
二、发展历程
重要发现: 有的新喹诺酮类药物对结核杆菌显示强大的抑制作用, 并且对耐药结核菌也有效。
例如: 斯帕沙星
F H3C
NH2
相关(291)
O
O
(286页)
OH
A
HN
N
N
H3C
F
6
兽医临床用的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 环丙沙星、恩诺沙星 达氟沙星(单诺沙星) 二氟沙星 沙拉沙星、马波沙星
二、常用药物
乙酰甲喹
作用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菌,对密螺旋体作 用尤为突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密螺旋体所致的猪痢疾,也用于细菌性肠炎。
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培训课件ppt
15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 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极强,对绝大多数酶都稳定 ➢ 主要适用于医院内获得性重度耐药菌感染,尤其是免疫缺陷
患者或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者 ➢ 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对β内酰
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可诱发
➢ 3、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治疗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4、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1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 (1)肝毒性 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 药后可恢复。
➢ (2)局部刺激 不宜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 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 (3)胃肠道反应 ➢ (4)可抑制茶碱的代谢。联合应用,可致茶碱中毒,甚
至死亡
1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抗菌机理:主要为通过阻止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阻断敏感菌蛋白质的合成
➢ 抗菌谱主要G-菌,对多数需氧G-杆菌和少数耐药的金 葡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部分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及 其它枝杆菌属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7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抗菌谱
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
三、 四代
8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 1、对G+ 菌抗菌作用优于第二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 ➢ 2、抗阴性杆菌作用较弱。 ➢ 3、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无效。 ➢ 4、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 5、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 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极强,对绝大多数酶都稳定 ➢ 主要适用于医院内获得性重度耐药菌感染,尤其是免疫缺陷
患者或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者 ➢ 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对β内酰
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可诱发
➢ 3、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治疗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4、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1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 (1)肝毒性 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 药后可恢复。
➢ (2)局部刺激 不宜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 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 (3)胃肠道反应 ➢ (4)可抑制茶碱的代谢。联合应用,可致茶碱中毒,甚
至死亡
1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抗菌机理:主要为通过阻止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阻断敏感菌蛋白质的合成
➢ 抗菌谱主要G-菌,对多数需氧G-杆菌和少数耐药的金 葡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部分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及 其它枝杆菌属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7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抗菌谱
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
三、 四代
8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 1、对G+ 菌抗菌作用优于第二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 ➢ 2、抗阴性杆菌作用较弱。 ➢ 3、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无效。 ➢ 4、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 5、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
抗菌药物培训课件 (完整)
27
PD/PK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抗菌药物杀菌活性可分为两类: A 浓度依赖型:在一定范围内血药水平与杀菌活性呈正比。如氨基糖苷类、喹
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获得更强的抗菌效果。 B 时间依赖型:浓度超过MIC 4-5倍时,杀菌效力达饱和。杀菌效果与血药浓度
高于MIC的时间长短呈正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可通过增 加给药频次获得更满意治疗效果。 二、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提倡每日1次给药。 三、PAE(抗生素后效应)较强的药物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如碳青霉稀类、喹 诺酮类。
4
抗菌药物基本知识
抗菌药物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 单环类)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四环素类 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糖肽类 噁唑烷酮类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奥硝唑等)
24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作用机制同红霉素。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的抗菌谱相同, 有完全交叉耐药性,后者作用比前者强4~8倍。二药对 金葡萄(包括产酶株)、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和草 绿色链球菌均具抗菌活性。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产 气荚膜杆菌、奴卡菌大多数对之敏感。各种厌氧菌及大 多数放线菌也对之敏感。 所有G—菌及肠球菌均对之耐药。
癫痫因素的患者慎用.肾功能减退,应调整剂量
17
喹诺酮类药物
1、化学合成抗菌药 2、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使DNA不能控制mRNA和蛋白质
的合成。属于杀菌剂。 3、分三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已少用。 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用于肠道
PD/PK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抗菌药物杀菌活性可分为两类: A 浓度依赖型:在一定范围内血药水平与杀菌活性呈正比。如氨基糖苷类、喹
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获得更强的抗菌效果。 B 时间依赖型:浓度超过MIC 4-5倍时,杀菌效力达饱和。杀菌效果与血药浓度
高于MIC的时间长短呈正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可通过增 加给药频次获得更满意治疗效果。 二、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提倡每日1次给药。 三、PAE(抗生素后效应)较强的药物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如碳青霉稀类、喹 诺酮类。
4
抗菌药物基本知识
抗菌药物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 单环类)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四环素类 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糖肽类 噁唑烷酮类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奥硝唑等)
24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作用机制同红霉素。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的抗菌谱相同, 有完全交叉耐药性,后者作用比前者强4~8倍。二药对 金葡萄(包括产酶株)、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和草 绿色链球菌均具抗菌活性。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产 气荚膜杆菌、奴卡菌大多数对之敏感。各种厌氧菌及大 多数放线菌也对之敏感。 所有G—菌及肠球菌均对之耐药。
癫痫因素的患者慎用.肾功能减退,应调整剂量
17
喹诺酮类药物
1、化学合成抗菌药 2、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使DNA不能控制mRNA和蛋白质
的合成。属于杀菌剂。 3、分三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已少用。 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用于肠道
第三节化学合成抗菌药
第三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
一、磺胺类 二、抗菌增效剂 三、硝基呋喃类 四、喹噁啉类 五、氟喹诺酮类 六、硝基咪唑类
一、磺胺类
抗菌谱
• • • • • • 对G+菌、G-菌、衣原体、放线菌、原虫有效; 对弓形体有效; 对绿脓杆菌有效; 对砂眼衣原体有效; 对伤寒杆菌敏感; 对立克次体、螺旋体、结核杆菌无效。
哌嗪基与细菌DAN螺旋酶 B亚基之间相互作用,增强 N 了该酶的亲和力,活性增强。
OH
B A
HN
N
N
N CH3
使整个分子的碱性和水溶性增加
特 点: 抗菌谱扩大(抗G(-) G(+)菌、绿脓杆菌)。
抗菌活性增加( 对G(-)菌作用更强, 但G(+)菌较弱)。 药代动力学性质也得到改善, 毒副作用小(分子极性增加),耐药性低, 临床上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及耳道感染。
不良反应
急性中毒:静脉注射磺胺类钠盐,速度过快或
剂量过大;
慢性中毒:剂量较大或连续用药超过1周以上,
肾毒性;
应用时应充分饮水,促进排出; 宜与碳酸氢钠同服,碱化尿液,促进排出。
耐药性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可能是
细菌改变了代谢途径
各磺胺药之间可产生程度不同的交叉耐药
性,但与其它抗菌药之间五交叉耐药性
地美硝唑(dimetridazole)
又名二甲硝咪唑; 广谱抗菌和抗原虫作用; 鸡对本品敏感,大剂量可引起平衡失调。
第四节 抗病毒药
作用机制
(1)干扰病毒吸附于细胞,阻止其 进入宿主C;
(2)抑制病毒核酸复制;
(3)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
(4)诱导宿主C产生抗病毒蛋白。
病毒的复制及抗病毒药的作用部位
一、磺胺类 二、抗菌增效剂 三、硝基呋喃类 四、喹噁啉类 五、氟喹诺酮类 六、硝基咪唑类
一、磺胺类
抗菌谱
• • • • • • 对G+菌、G-菌、衣原体、放线菌、原虫有效; 对弓形体有效; 对绿脓杆菌有效; 对砂眼衣原体有效; 对伤寒杆菌敏感; 对立克次体、螺旋体、结核杆菌无效。
哌嗪基与细菌DAN螺旋酶 B亚基之间相互作用,增强 N 了该酶的亲和力,活性增强。
OH
B A
HN
N
N
N CH3
使整个分子的碱性和水溶性增加
特 点: 抗菌谱扩大(抗G(-) G(+)菌、绿脓杆菌)。
抗菌活性增加( 对G(-)菌作用更强, 但G(+)菌较弱)。 药代动力学性质也得到改善, 毒副作用小(分子极性增加),耐药性低, 临床上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及耳道感染。
不良反应
急性中毒:静脉注射磺胺类钠盐,速度过快或
剂量过大;
慢性中毒:剂量较大或连续用药超过1周以上,
肾毒性;
应用时应充分饮水,促进排出; 宜与碳酸氢钠同服,碱化尿液,促进排出。
耐药性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可能是
细菌改变了代谢途径
各磺胺药之间可产生程度不同的交叉耐药
性,但与其它抗菌药之间五交叉耐药性
地美硝唑(dimetridazole)
又名二甲硝咪唑; 广谱抗菌和抗原虫作用; 鸡对本品敏感,大剂量可引起平衡失调。
第四节 抗病毒药
作用机制
(1)干扰病毒吸附于细胞,阻止其 进入宿主C;
(2)抑制病毒核酸复制;
(3)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
(4)诱导宿主C产生抗病毒蛋白。
病毒的复制及抗病毒药的作用部位
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
3、鉴别: A、本品含有芳香第一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 B、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草绿色沉淀;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
色银盐沉淀。
储存及临床用途:
本品的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化,在日光及重 金属催化下,氧化反应加速。本品应遮光、密 封保存。
本品抗菌作用和疗效均好,优点为血中有效浓 度高,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药物易透过血脑屏 障,为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的首选药物。
盐酸乙胺丁醇
OH
HH
N
H3C H
N OH H
CH3
·2HCl
, 2HCl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一般分为两大类: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分类: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曲古霉
素、灰黄霉素和西卡宁等。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噻康唑和伊曲康唑等。 (三)其他抗真菌药物: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等。
磺胺类药物按其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三类:
短效磺胺,如磺胺异 唑; 中效磺胺,如磺胺嘧啶; 长效磺胺,如磺胺地索辛。
二、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啶(TMP)为广谱抗菌药,其主要作抗 菌增效剂使用。其作用机制是可逆性地抑制二 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影响细菌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 细菌的生长繁殖。
密闭保存。 2、本品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也用于治疗皮肤和黏
膜真菌感染。
典型药物
硝酸益康唑
Cl
Cl
O*
N
N
Cl
·
, HNO3
典型药物
氟康唑
N
HO
N
N
F
N N
N
F
第五节 其他类抗菌药物
色银盐沉淀。
储存及临床用途:
本品的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化,在日光及重 金属催化下,氧化反应加速。本品应遮光、密 封保存。
本品抗菌作用和疗效均好,优点为血中有效浓 度高,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药物易透过血脑屏 障,为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的首选药物。
盐酸乙胺丁醇
OH
HH
N
H3C H
N OH H
CH3
·2HCl
, 2HCl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一般分为两大类: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分类: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曲古霉
素、灰黄霉素和西卡宁等。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噻康唑和伊曲康唑等。 (三)其他抗真菌药物: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等。
磺胺类药物按其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三类:
短效磺胺,如磺胺异 唑; 中效磺胺,如磺胺嘧啶; 长效磺胺,如磺胺地索辛。
二、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啶(TMP)为广谱抗菌药,其主要作抗 菌增效剂使用。其作用机制是可逆性地抑制二 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影响细菌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 细菌的生长繁殖。
密闭保存。 2、本品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也用于治疗皮肤和黏
膜真菌感染。
典型药物
硝酸益康唑
Cl
Cl
O*
N
N
Cl
·
, HNO3
典型药物
氟康唑
N
HO
N
N
F
N N
N
F
第五节 其他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药物课件
•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后已出现细菌耐药性,其机制主
要是染色体突变,不存在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 耐药机制: 有3种机制并存 • 细菌DNA促旋酶亚基A或拓扑异构酶变异,亲和力下降 • 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下降使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减少 • 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 • 此类药物作用机制大都相同,因此可出现交叉耐药性
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 作用机制 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菌
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 PAE较长 • 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 不良反应较小
8
抗菌作用(第三代)
• 抗菌谱广 • G-菌: 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杆、
淋球——强: 金葡、链球——敏感 • 分枝: (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Fe2+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避免同服
• 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 CNS兴奋、惊厥的发
生率
• 抑制茶碱类、华法林、咖啡因的代谢, 避免
合用
19
常用药物特点
•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氟哌酸) • 第一个含“F”喹诺酮类 • F为35~45%, 血浓度较低 • 主要用于肠道、尿路感染, 亦可用于呼吸道、
二氢叶酸 FH2还原酶 四氢叶酸
– COOH
谷氨酸
H2N
SO2NH2
磺胺类 砜类
–
TMP 乙氨嘧啶 甲氨蝶呤
嘌呤 嘧啶
合成 蛋白质
35
根据作用原理, 说明下面几个问题
• 多数细菌有PABA途径;人体靠外源叶酸, 不能
自己合成,
• 亲和力低5000-25000倍 • 同一机制 4.耐•药耐性药(性交叉)? • 酶提高识别力, 与磺胺亲和力 , 提高对PABA
要是染色体突变,不存在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 耐药机制: 有3种机制并存 • 细菌DNA促旋酶亚基A或拓扑异构酶变异,亲和力下降 • 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下降使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减少 • 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 • 此类药物作用机制大都相同,因此可出现交叉耐药性
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 作用机制 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菌
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 PAE较长 • 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 不良反应较小
8
抗菌作用(第三代)
• 抗菌谱广 • G-菌: 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杆、
淋球——强: 金葡、链球——敏感 • 分枝: (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Fe2+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避免同服
• 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 CNS兴奋、惊厥的发
生率
• 抑制茶碱类、华法林、咖啡因的代谢, 避免
合用
19
常用药物特点
•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氟哌酸) • 第一个含“F”喹诺酮类 • F为35~45%, 血浓度较低 • 主要用于肠道、尿路感染, 亦可用于呼吸道、
二氢叶酸 FH2还原酶 四氢叶酸
– COOH
谷氨酸
H2N
SO2NH2
磺胺类 砜类
–
TMP 乙氨嘧啶 甲氨蝶呤
嘌呤 嘧啶
合成 蛋白质
35
根据作用原理, 说明下面几个问题
• 多数细菌有PABA途径;人体靠外源叶酸, 不能
自己合成,
• 亲和力低5000-25000倍 • 同一机制 4.耐•药耐性药(性交叉)? • 酶提高识别力, 与磺胺亲和力 , 提高对PABA
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抗寄生虫病药(药物化学课件)
驱肠虫药分类
哌嗪类 咪唑类 嘧啶类 三萜类
酚类
哌嗪类
H N
CH2COOH
, 2 HO C CHOOH , 5H2O
N
CH2COOH
H
枸橼酸哌嗪
H
N
*
S N
咪唑类
H3C S
H
N
H
N
OCH3
N O
H N
NHCOOCH3 N
O
甲苯达唑
阿苯达唑
F
H N
NHCOOCH3 N
O
氟苯达唑
嘧啶类
CH3 N
S N
Cl
Cl Cl
CH2 N NO
N
NH2
N
NH2
硝喹
CH3 H
OO H3C
O H
O
CH3
H O
青蒿素
萜内酯类
CH3 H
CH3 H
H3C
OO
O H
O
CH3
H OH
双氢青蒿素
H3C
H3C
CH3 H OO
OO
O H
O
CH3
H OCOCH2CH2COOH
青蒿琥酯
O H
O
CH3
H OCH3
蒿甲醚
抗血吸虫病药的分类
➢锑剂:酒石酸锑钾(由于锑剂类药物的毒性较大,现已少用) ➢非锑剂:吡喹酮、硝硫氰胺、硝硫苯酯、
呋喃丙胺、呋喃双胺、呋喃烯唑
O
N
N
O
吡喹酮
非锑剂
O2N
O2N
NH
NCS
硝硫氰胺
S
NH
NHCO
硝硫苯酯
非锑剂
日本血吸虫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ppt课件
治疗MRSA所致复杂性皮肤/皮肤软组织感染(cSSTI)的细菌清除率
Weigelt J, et al. Am J Surg. 2004;188:760-6.
*数据为大型试验的一个亚组. ME: 微生物学可评估疗效
利奈唑胺治疗手术部位感染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优于万古霉素*
原因之一PK中分布容积的差异
一、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oxazolidinone)
——全新的化学结构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之后,新上市的一种结构全新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抗菌谱覆盖了革兰阳性球菌,被认为是解决革兰阳性菌多药耐药的新方向和新希望。
二、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
1. 关于万古霉素治疗的药效、剂量、监测、给药方式以及药物的毒性,以往一直存在争议。 Cruciani等人1996年报道:对于敏感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1小时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g,肺内药物浓度持续超过MIC的时间<12小时。
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二
万古霉素的临床困惑
Goldstein FW, Kitzis M D.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sureus:no apocalypse now. Clin Microbiol Infect,2003,9(8)761
ELF: 上皮细胞衬液; ND: 没有资料*在每个患者进行剂量调整以达到血清谷浓度在1520 mg/L
利奈唑胺*1
万古霉素*2
穿透 (%)
100
18
ELF 平均浓度 (µg/mL)
ND
4.5
ELF峰浓度 (mg/L)
14.4
ND
ELF 谷浓度 (mg/L)
Weigelt J, et al. Am J Surg. 2004;188:760-6.
*数据为大型试验的一个亚组. ME: 微生物学可评估疗效
利奈唑胺治疗手术部位感染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优于万古霉素*
原因之一PK中分布容积的差异
一、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oxazolidinone)
——全新的化学结构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之后,新上市的一种结构全新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抗菌谱覆盖了革兰阳性球菌,被认为是解决革兰阳性菌多药耐药的新方向和新希望。
二、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
1. 关于万古霉素治疗的药效、剂量、监测、给药方式以及药物的毒性,以往一直存在争议。 Cruciani等人1996年报道:对于敏感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1小时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g,肺内药物浓度持续超过MIC的时间<12小时。
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二
万古霉素的临床困惑
Goldstein FW, Kitzis M D.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sureus:no apocalypse now. Clin Microbiol Infect,2003,9(8)761
ELF: 上皮细胞衬液; ND: 没有资料*在每个患者进行剂量调整以达到血清谷浓度在1520 mg/L
利奈唑胺*1
万古霉素*2
穿透 (%)
100
18
ELF 平均浓度 (µg/mL)
ND
4.5
ELF峰浓度 (mg/L)
14.4
ND
ELF 谷浓度 (mg/L)
抗菌药物ppt课件
• 3、注射溶液要现配现用,不能与NaHCO3等碱性液 体混装在一个容器内
学习交流PPT
15
单环类β内酰胺抗生素
• 氨曲南 • 抗菌谱狭窄,仅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很强
的抗菌活性,对于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不能 排除革兰阳性菌或厌氧菌混合感染时,联合应用, 不宜单独用作肺炎的经验疗法 •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无出血反应、无神经系统反 应,也无肾脏毒性,本品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药物无交叉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发生率明显地低 于第二~四代头孢菌素
学习交流PPT
5
青霉素类的分类
• 窄谱青霉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 •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 广谱青霉素:包括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羟
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哌拉西林、替
卡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
学习交流PPT
6
青霉素类的特点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 1、广谱抗菌药,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明显超 过一代与二代头菌素
• 2、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不如一代和某些二代头 孢菌素
• 3、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作 用;
• 4、对β-内酰胺酶稳定;
• 5、部分透过血脑屏障; • 6、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
学习交流PPT
8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
抗菌谱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
一、二、三、 四代
学习交流PPT
9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学习交流PPT
15
单环类β内酰胺抗生素
• 氨曲南 • 抗菌谱狭窄,仅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很强
的抗菌活性,对于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不能 排除革兰阳性菌或厌氧菌混合感染时,联合应用, 不宜单独用作肺炎的经验疗法 •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无出血反应、无神经系统反 应,也无肾脏毒性,本品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药物无交叉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发生率明显地低 于第二~四代头孢菌素
学习交流PPT
5
青霉素类的分类
• 窄谱青霉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 •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 广谱青霉素:包括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羟
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哌拉西林、替
卡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
学习交流PPT
6
青霉素类的特点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 1、广谱抗菌药,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明显超 过一代与二代头菌素
• 2、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不如一代和某些二代头 孢菌素
• 3、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作 用;
• 4、对β-内酰胺酶稳定;
• 5、部分透过血脑屏障; • 6、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
学习交流PPT
8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
抗菌谱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
一、二、三、 四代
学习交流PPT
9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 如:青霉素
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 概念: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 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特殊使用
• 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 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 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 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应具有严格临床 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 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
合成酶(钝化酶):催化某些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 分子上使药物失活。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
化酶等 量的改变,作用减弱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改变靶蛋白结构 生成耐药靶蛋白 增加靶蛋白数量
(3)降低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5)增加代谢拮抗物
• PAE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第2节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 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 • 影响其结构和功能 • 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 • 抑制或杀灭病原体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核酸代谢 5.影响叶酸代谢
一、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作用机制:能使胞浆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 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 造成细胞死亡。
DNA mRNA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 核糖体:人体细胞与细菌的核糖体的生理、生化
功能不同
细菌--70S,50S和30S两个亚基
人体--80S,60S和40S两个亚基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 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 – 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
反应的杀菌剂。
•给药次数: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
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CI = LD50 /ED50 (或LD5/ED95)。
•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的毒性越小, 用药越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但也有例外:青霉素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 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 被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
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 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
性应用抗菌药。
(1)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
• 对氨基水杨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结核 杆菌的生长繁殖。
• 叶酸是合成核酸的前体物质。
第3节 细菌的耐药性
• 每一种新的抗 菌药研发需要 10年左右.
• 而细菌获得该 药的耐药性平
均只需2年!
1.细菌耐药性:
• 病原体对药物敏感度降低或消失,导致该药的 疗效减弱或消失。
❖又称抗药性,是细菌对抗菌药不敏感的现象
3.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滥用 局部用 剂量不足 长期用
……
•结果: “寿命” 越来越短
•20世纪60年代上市:十几年
•90年代后上市:用不了1~2年
•万古霉素: “对付耐药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早已有了耐药菌株
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 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
无抗菌药的时代!
4.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第35章 化学合成抗菌药(一)
讲解内容及学习目标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掌握) 细菌的耐药性(熟悉)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掌握)
第1节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机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
病原体
耐药性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 少用。
4.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 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免疫抑 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缺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 导致耐药菌感染,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时间 长、污染机会增加;②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 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 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 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 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 在大量人体寄生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 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
• 合理应用 • 努力开发新药
第4节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 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 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 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 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 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 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 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
3. 联合用药的结果(疗效、毒性)
无关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 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 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 作用机制: 与50S或3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
• 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功能
DNA mRNA
四、影响核酸代谢
•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 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
•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的DNA 复制和mRNA的转录。
五、影响叶酸代谢
•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可分别抑制叶酸合成过程 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导致细菌生长 繁殖不能进行。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 非限制使用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
于1天用量。
非限制使用
•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 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 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 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限制使用
❖分为天然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
少数、由细 菌 染色体基因 决
定而代代相
抗菌药与细 菌多次反复 接触后出现
• 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 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 为交叉耐药性。
• 包括:完全交叉耐药、部分交叉耐药
2. 耐药性产生机制
质的改变,导致无效
(1)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如 β-内酰胺酶
• 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 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 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 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 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 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要有严格指征
1. 联合用药的目的
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 扩大抗菌谱
2.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病原体未明的严重细菌性感染 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 需长期用药治疗的传染性疾病 联合用药可减少某些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剂量 感染部位血供少,需合并使用易渗入改组织的
•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 作用机制之一: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 转肽酶的作用,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 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 死亡。
• 哺乳类动物、人类细胞无细胞壁。
DNA mRNA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 多黏菌素E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 细胞膜:半透膜--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
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 概念: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 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特殊使用
• 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 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 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 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应具有严格临床 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 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
合成酶(钝化酶):催化某些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 分子上使药物失活。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
化酶等 量的改变,作用减弱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改变靶蛋白结构 生成耐药靶蛋白 增加靶蛋白数量
(3)降低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5)增加代谢拮抗物
• PAE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第2节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 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 • 影响其结构和功能 • 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 • 抑制或杀灭病原体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核酸代谢 5.影响叶酸代谢
一、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作用机制:能使胞浆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 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 造成细胞死亡。
DNA mRNA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 核糖体:人体细胞与细菌的核糖体的生理、生化
功能不同
细菌--70S,50S和30S两个亚基
人体--80S,60S和40S两个亚基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 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 – 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
反应的杀菌剂。
•给药次数: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
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CI = LD50 /ED50 (或LD5/ED95)。
•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的毒性越小, 用药越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但也有例外:青霉素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 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 被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
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 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
性应用抗菌药。
(1)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
• 对氨基水杨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结核 杆菌的生长繁殖。
• 叶酸是合成核酸的前体物质。
第3节 细菌的耐药性
• 每一种新的抗 菌药研发需要 10年左右.
• 而细菌获得该 药的耐药性平
均只需2年!
1.细菌耐药性:
• 病原体对药物敏感度降低或消失,导致该药的 疗效减弱或消失。
❖又称抗药性,是细菌对抗菌药不敏感的现象
3.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滥用 局部用 剂量不足 长期用
……
•结果: “寿命” 越来越短
•20世纪60年代上市:十几年
•90年代后上市:用不了1~2年
•万古霉素: “对付耐药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早已有了耐药菌株
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 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
无抗菌药的时代!
4.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第35章 化学合成抗菌药(一)
讲解内容及学习目标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掌握) 细菌的耐药性(熟悉)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掌握)
第1节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机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
病原体
耐药性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 少用。
4.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 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免疫抑 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缺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 导致耐药菌感染,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时间 长、污染机会增加;②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 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 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 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 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 在大量人体寄生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 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
• 合理应用 • 努力开发新药
第4节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 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 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 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 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 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 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 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
3. 联合用药的结果(疗效、毒性)
无关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 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 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 作用机制: 与50S或3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
• 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功能
DNA mRNA
四、影响核酸代谢
•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 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
•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的DNA 复制和mRNA的转录。
五、影响叶酸代谢
•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可分别抑制叶酸合成过程 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导致细菌生长 繁殖不能进行。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 非限制使用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
于1天用量。
非限制使用
•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 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 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 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限制使用
❖分为天然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
少数、由细 菌 染色体基因 决
定而代代相
抗菌药与细 菌多次反复 接触后出现
• 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 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 为交叉耐药性。
• 包括:完全交叉耐药、部分交叉耐药
2. 耐药性产生机制
质的改变,导致无效
(1)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如 β-内酰胺酶
• 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 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 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 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 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 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要有严格指征
1. 联合用药的目的
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 扩大抗菌谱
2.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病原体未明的严重细菌性感染 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 需长期用药治疗的传染性疾病 联合用药可减少某些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剂量 感染部位血供少,需合并使用易渗入改组织的
•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 作用机制之一: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 转肽酶的作用,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 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 死亡。
• 哺乳类动物、人类细胞无细胞壁。
DNA mRNA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 多黏菌素E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 细胞膜:半透膜--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