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人”观念论文

合集下载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个人主义人物思想摘要: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爆发,导致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意识形态领域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抛弃传统,废除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独立思想形成的旧观念、旧模式和旧思维。

《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爆发,导致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意识形态领域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抛弃传统,废除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独立思想形成的旧观念、旧模式和旧思维。

一个新型的经济和政治组织给其成员最大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正是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新的名词“经济个人主义”诞生了。

这一思想促使了人们背离过去和社会传统规约,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和挖掘能力,同时在宗教界,新教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为“经济个人主义”思潮推波助澜。

政治、经济和宗教界的种种变化在英国产生了轩然大波。

丹尼尔.迪福,这个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伟大作家,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记录了当时时代、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变迁,其哲学观与17世纪经验派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其小说也从各方面揭示了社会的“经济个人主义”思想,《鲁宾逊漂流记》就是这一思想得以表达的典型代表。

这部小说是迪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按菲南德岛上,四年后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全文)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全文)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一、横向打通文论要点与柏格森认为笑是“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某种机械刻板的东西”,介绍他的生命哲学,“笑”的理论更易吃透。

讲“精神分析学说”的文论,就必须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是一个整体,指人的个性构成,与通常所指的人的品质有所区别。

人格整体包括3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中的3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

与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应的是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理想原则。

如果只介绍“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或者梦的理论,没有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介绍就显得很突兀。

对荣格“原型”理论的认识必须在弗洛伊德个人“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引进“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分析心理学”的“原始意象”、“自主情结”等文论要点就会迎刃而解。

再如,解构主义文论,罗兰·巴特是从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反思走向解构主义的。

他在《S/Z》中开宗明义:“从每个故事里抽取出它的模型,以这些模型再建立一个巨大的叙述结构,然后(为了验证)又回到任何一部作品上去:这件任务使人力倦神疲,而且索然寡味,因为文本因此而失去了差异。

”而德里达是从语言学出发,反对逻各斯(语言)中心主义,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

这里须适当介绍索绪尔的语言学知识。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就具体语言符号而言,能指是随意的,与所指没有必定的联系。

任意性、差别性局限于能指领域。

语言优于文字,文字的首要用途是记录语言。

德里达认为“所指”领域同样存在任意性和差别性,语言并不优于文字。

为此,他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达到反传统的目的,说明“所指”世界构成一个流动的意义指涉过程,它也是不确定的。

至此,德里达在深广的背景下,打开了解构主义的大门。

“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他后来自造“分延”(differnce)、“播撒”(dissemintion),“踪迹”(trce)等新词也正是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础的。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英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为人类带来精神文化食粮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丰富着社会文化的组成。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化因素,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关键。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篇1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英美文学是一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

大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更可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也都能获得显著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英美文化课程也获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英美文学的教学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缺乏对英美文学教学足够的重视。

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英美文学作为一门选修课,以往的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大班讲座的形式。

其次,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英美文学较之于古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教师在知识储备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还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再次,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教师采用填鸭式以及讲座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最后,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重视传授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法或者是语言知识,但严重忽视对作品深层次的内涵的挖掘,这也成为阻碍英美文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高等院校要想改变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课程论文-小说《茶花女》女权解读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课程论文-小说《茶花女》女权解读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课程论文-小说《茶花女》女权解读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该小说以19世纪法国巴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同时涉及到社会阶级和性别问题。

本文将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茶花女进行解读,探讨女性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女性权益的探索。

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角色。

她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被社会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被传统观念和道德束缚的,但玛格丽特却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她成为社交圈中的焦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迷人的外貌,赢得了男性的钟爱和尊重。

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的形象,呼吁女性应该追求平等的机会和权益,摆脱传统束缚。

茶花女还探讨了女性在社会经济地位和自由意志方面的挣扎。

玛格丽特出身贫寒,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茶花女,依靠自己的美貌和社交手腕谋生。

她面临着被男性虚伪的爱情和别人的嘲笑和歧视。

然而,玛格丽特并不甘心沦为个人世界的代价。

她试图逃离茶花女的身份,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的经历,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对性别角色的束缚。

她强调了女性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和爱情,而不是被他人的期待和社会道德所束缚。

茶花女还通过描写玛格丽特的悲剧结局,呼吁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在小说的结尾,玛格丽特因为爱情和社会的压力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在最后时刻才得到对她真正关心和理解的人。

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的悲剧结局,提醒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珍惜。

女性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不应该被传统性别观念和社会压力所束缚。

茶花女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

它通过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形象,探讨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问题。

它呼吁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摆脱传统束缚。

茶花女的写作体现了小仲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探索,对当时社会的女性地位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以互文性理梳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脉络论文

以互文性理梳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脉络论文

以互文性理论梳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探索的脉络摘要互文性理论是欧美一种新兴文艺理论,其本身就能够打破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隔膜。

如果将其引入文学史,以其树立一种新型文学史观,完全能够取得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试从互文性理论的内涵着手,并在此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神曲》、《浮士德》、《城堡》、《等待戈多》四部作品,梳理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探索的脉络。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人生价值脉络上帝人类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互文性理论是当今世界文学界方兴未艾的一种兼有创作、接受两方面因素的文学观。

长期以来,国内的文学观停留在对主旨内涵和思想内容的过分注重之中,本文以为,这种文学观对于文学学习者而言是有害的。

我们应该明确进行文学鉴赏时要坚持“不以题材论优劣,不以体裁论优劣,不以主旨论优劣”的原则,在注重题材、体裁、主旨的同时,更应该倾向于对作品形式的探讨。

而互文性理论恰恰能够在这一点上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高效的可操作性为我们提供一座桥梁。

在西方文学中,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卡夫卡的《城堡》以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四部作品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脉络的发展过程。

四位伟大的作家以他们博大的人文情怀,精深的哲学思辨,对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了深层次地拷问和探索。

从这个层面上讲,这四部作品恰好形成一个完整的、渐次推进的链条。

这个链条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以互文性理论分析这个链条,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一逐渐远去的上帝如果说西方文学所探寻的人类终极意义要用某一个词来代表,我们想可能唯有“上帝”这个词最有资格。

然后我们再观照作品,就会发现这四部作品恰好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而逐渐将上帝的形象驱逐出文本。

《神曲》中,但丁有着明确的、始终如一的目标,那就是在领路人的指引下,经过地狱、净界,最终到达天堂,面见上帝。

上帝的的确确存在并且出现,而且是在但丁的面前出现。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相关推荐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精选6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篇1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

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

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

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

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

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

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

奥德修斯与西方古典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奥德修斯与西方古典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奥德修斯与西方古典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1)【摘要】广义上的“人文主义”,是滥觞于古希腊的,“关心人、尊重人”的文化追求。

所谓“关心人”的核心,是要关心人的精神生活;所谓“尊重人”的关键,是要尊重人的精神存在。

狭义上的“人文主义”,则是繁荣于文艺复兴的社会思潮。

其核心思想不外乎重视人性、强调理性,反对以神性压抑人性、以神学贬低理性,主张以物质调和精神、以现世取代来生等。

当这种文化传统落实到文学创作,相应的文学传统便应运而生——从最伟大的“悲剧”(《荷马史诗》),到最伟大的“喜剧”(《神曲》),概莫能外。

【关键词】奥德修斯;《荷马史诗》;《神曲》;人文主义伊卡塔王奥德修斯是希腊联军的重要将领,是贯穿整部《奥德修记》始终的主要人物。

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

献木马计攻陷伊利昂城后,奥德修斯和同伴启航还乡,历尽劫难,终于在漂泊海上九年之后独归故土,和儿子特勒马科斯一起杀死纠缠妻子、挥霍家财的无耻求婚者,终于合家团聚。

而在《神曲·地狱篇》中,奥德修斯却作为犯欺诈罪者,灵魂堕入第八层地狱第八恶囊之中,遭受酷刑折磨。

同一个人物的命运,为什么不同的作者竟做出了如此不同的安排?既然观点大相径庭,为什么我们还说两部作品都秉承了“人文主义”的创作传统?且待下文分解。

一、“悲剧”与“人文主义”:《奥德修记》中的奥德修斯悲剧是古希腊对人类文学的卓越贡献。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悲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文主义”发展的历史。

严格说来,《奥德修记》应该称为“史诗”。

但是,《诗学》之中论及悲剧,多引《荷马史诗》为证。

因此,史诗(尤指《荷马史诗》)与悲剧之间,无疑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因素。

故笔者采用亚氏之说,以悲剧,或至少是“潜悲剧”论荷马。

亚氏认为,“史诗和悲剧……有些是两者所同具,有些是悲剧所独有……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则不是史诗里都能找到的。

”对于荷马,他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认为荷马是“真正最大最卓越的创作者”,“神圣般地超过其他人”,是“第一个人”,是“最大的一位”。

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

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

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内容简介: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一、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要想剖析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一、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要想剖析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西方文化,了解大学生眼中的中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这三大文明之间是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这三大源流才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

西方文化确有不尽的生命力,更适应这个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大学生产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超过积极影响,而一些外在的形式更被大学生所接受,如过洋节,吃洋快餐,西方的时尚元素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存续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

廖名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本质在于文化。

《孙子兵法》说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都遗弃了,就等于自取灭亡。

现在最根本的是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是双方面的,其中进步的因素给青年学生以理论熏陶、促进青年社会化的进程、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但其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因素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历史影响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历史影响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摘要: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扬人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教义提出了挑战。

它突破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在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科学精神;理性一、简单介绍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至归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标志着人类从中世纪迈进了近代历史。

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在古典文化的启迪下,用以人为核心的崭新的意识形态反对以神为中心的腐意识形态,用新的文化取代了以天主教神学为主导的封建旧文化,用对主客观世界及其联系的直接体验和深层思考打破了蒙昧主义的桎梏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恩格斯写道:“这是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复兴”——再生,重新获得新的生机,也就是说西方文明到了文艺复兴这个时期获得了一个新的生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通常说的西方文明的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接着发展到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

什么的复兴,什么的重新获得新的生机?文艺复兴这个时期,一批学者开始搜集整理古希腊的文献(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一些哲学家的重要著作)和一些重要的文化思想遗产进行新的整理、注释,因为这个工作,我们称作“文艺复兴”。

实质是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复兴倡导了一种人文主义运动。

二,欧洲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①经济: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因为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城市,在14世纪已经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雏形的手工业,随着资本主义日趋繁荣,商人队伍的日益壮大,他们逐渐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论文: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论文: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评价《哈姆雷特》摘要:《哈姆雷特》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个王子阿姆莱斯的故事,该故事来源可追溯到12世纪。

本文从哈姆雷特的性格和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忧郁的王子不仅身处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精神上更是备受煎熬。

关键词:哈姆雷特、孤独忧郁、人文主义、语言特点一、孤独忧虑的归国王子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剧人生自一次生活突变开始了。

短短一个多月间,父王暴卒,母后改嫁,王位继承权他落别家,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无可避免的流失,无法挽回。

孤苦,忧虑,对个人生活的脱节的郁闷便成为他生活唯一可抓住的东西。

在刚出场时,哈姆雷特那一身的黑衣与宫廷的富丽堂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纵观全局,能算上哈姆雷特的朋友的,为他提供帮助的只有霍达旭。

虽然“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在国王眼中“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把他所有的错处都变成优点。

我的箭太轻太没有力了,遇到这样的狂风,一定不能射中目标。

反而给吹了转来。

”;虽然雷欧提斯的聚众造反说明了社会的矛盾激化和动荡不安;但哈姆雷特始终都放弃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民众暴动策略。

不仅是由于他不愿意,而且更是因为在那最初的打击后他的不知所措,傍徨无助。

对此,他以反讽,黑色幽默来消解和打击。

“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筵上的宾客。

”这一语讽刺了叔嫂的乱伦;“嗯,先生;在这世上,一万个人中间只不过有一个老实人。

”这一句戳穿老波洛涅斯的虚伪。

自己的母亲乱伦背德,背叛了父亲,嫁给了那个弑夫掠国的凶手,自己那洁白无辜的情人也不理解自己,反而任自己的敌人利用并帮其隐瞒。

自己以前的老朋友甘愿受新王的指使刺探并加害自己。

哈姆雷特何其孤独;何其无助。

又几多的忧郁烦闷。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意义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则是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

西方文学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所谓“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间最高的价值。

而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要求以人性、人智取代神性、神智,从上帝那里找回人的价值。

人的主体性,也即人自己。

在新时期下,分析不同阶段西方文学关于人的观念,对贯彻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人的观念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就是我的主题”,就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其中神和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则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与欲望的放纵。

在《奥德修纪》中,诗人高度赞扬了奥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识”的人道观,把人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了,极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鼓吹个性解放。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比较研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于世俗道德的挑战和突破,而乱伦作为其中最为极端和禁忌的母题之一,一直被文学家们广泛探讨和描写。

本论文旨在对比中西方文学对于乱伦母题的描写和呈现,分析其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同。

一、乱伦的文化历史渊源1. 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定义和分类方式的异同;2. 中西方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亲情关系及其与人类禁忌的关联;3. 中西方古代文学中的乱伦母题走向及其历史变迁。

二、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描写比较1.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形象的构成和表现方式的异同;2.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结构和叙事模式的异同;3.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审美取向和风格的异同。

三、中西方文学中乱伦母题的社会、道德和伦理反思1. 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道德和伦理反思的比较;2.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作品对于家庭伦理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影响;3. 中西方文学中乱伦作品对于性别关系和性别角色的影响。

四、中西方文化乱伦母题的价值观比较1.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母题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异同;2.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接受度的比较;3. 中西方文化对乱伦母题边界和禁忌的认知和反思。

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描写和对其的社会、道德、伦理反思,以及对于乱伦母题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可以发现其显著的异同之处。

中西方文化中的乱伦母题所呈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分歧。

1. 乱伦的文化历史渊源该提纲主要分析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和乱伦的定义以及分类方式的异同,以及从神话和传说中的亲情关系出发,分析古代文学中的乱伦母题走向及其历史变迁。

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分析角度入手,对比中西方文化对于亲属关系、家庭结构、性别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系统性地解读乱伦母题的文化渊源。

2. 中西方文学中的乱伦母题描写比较该提纲主要分析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形象的构成和表现方式的异同,以及乱伦母题的结构和叙事模式的异同,以及审美取向和风格的异同,这一部分可以从文学风格、审美眼光和叙事手法等角度入手,深度探究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乱伦母题的表现方式。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作者:马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摘要:西方世界通过在中国这一异域文化中寻找具有原型意义的对象作为据点,将自我所渴求和构想的,或是得不到充分表达的文化因素投射出来,展开其对中国的构筑和想象,而后又带着这种对异域的识知系统回归到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去,审视和重建自我。

关键词:中国形象;自我认同;镜像;作者简介:马海婷(1987-),女,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

”[1]“形象”这一概念是某一主体立足于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据点,与对象间自觉建立起发现与被发现、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关于对象的印象,所以形象的关键也就不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主客体的对立关系中。

在西方文化系统中,中国即是一种想象性地理存在,作为他者之镜验证西方自身的存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经过整个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的过程,而逐渐形成一系列套话模式,这些套话随之成为一种本质性的知识力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西方世界对中华民族的看法中去。

随着西方文化自身的每一次的动荡,中国形象在西方出现的7个多世纪(马可·波罗朝代)中,经历了被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并且一直作为西方人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存在。

13世纪中期是西方现代历史的起点,是西方世界知识、经济体系形成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形象进入西方世界的开始,《马可·波罗游记》(1298年)、《曼德维尔游记》(1357年)、《鄂多立克东游录》(约1330年)三大“游记”成为最先表述中国的西方世界读物。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之家庭与个人观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之家庭与个人观念

浅谈中西⽂化差异之家庭与个⼈观念浅谈中西⽂化差异之家庭与个⼈观念⽂化指⼈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化现象包括活动⽅式、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与此相适应,⾃然就形成⽅式⽂化、物质⽂化(或称物态⽂化)与精神⽂化。

中西⽅⽂化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个⽅⾯:在对待⼈与⾃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家庭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

家庭是以婚姻和⾎缘关系为基础的⼀种基本的社会⽣活组织形式,是组成社会的细胞。

中西⽅由于⽂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有很⼤的差异。

本⽂旨在浅析中西⽅家庭观念的⽂化差异。

⼀、中西⽅家庭与个⼈观念的⽐较(⼀)中国⼈的家庭与个⼈观念中国⼈的家庭观念强,⾎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母⼦⼥始终是⼀家⼈,⼦⼥哪怕另⽴门户之后和⽗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母、侍奉⽗母看作是⾃⼰应尽的责任。

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家庭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际和谐,个⼈价值依赖于社会和他⼈,把个体看成是社会的⼀分⼦,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的责任,强调⼈与⼈之间相互关⼼和相互爱护,以集体利益为重。

(⼆)西⽅⼈的家庭与个⼈观念西⽅社会是建⽴在个⼈独⽴、平等和⾃由权利得以确⽴的基础之上的个⼈本位的社会。

个体本位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利益⾼于⼀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个⼈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则是次要的。

个⼈不依靠任何⼈⽽存在,个⼈的权利任何⼈不得侵犯,信奉⾃我中⼼。

⼆、中西⽅家庭与个⼈观念产⽣差异的原因(⼀)⾃然地理环境中国⾃古以来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农业⽣产最适宜发展,从⽽渐渐形成重农⽂化,⾃给⾃⾜的⼩农经济是群体本位的沃⼟;西⽅⽂化发源于多⼭且沿海的地中海地区,因此海上贸易和⼿⼯业适宜发展,逐步形成重商⽂化,⽽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家为核⼼的伦理⽂化对中国⼈的家庭观念形成有重⼤影响,⾃古以来的完备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西方文化史论文

西方文化史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成就文艺复兴运动肇始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也首先从意大利兴起。

这主要是由于意大利最先具备了人文主义诞生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与古典文化的复活。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商业城市在世纪以前一直处于欧洲领先地位,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首先在这里产生。

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城市共和国。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中世纪宗教生活相对立的世俗生活,它成为人文主义诞生的现实社会基础。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统治中心,它受希腊一罗马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巨大。

意大利不仅在其本土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如古典建筑遗迹藏书丰富的王侯藏书室和教堂图书馆等,而且因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发达而从拜占廷和阿拉伯获得了大量古典文化书籍。

意大利古典文化的复活首先从罗马法的复兴开始,它是顺应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以波伦那大学为首的罗马法研究,是人文主义诞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意大利大学教育的世俗性很强,主要是为解决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实际及具体问题服务,因而法学、医学、文法及修辞等教育十分发达,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并不占重要地位。

学生们在学习和研究罗马法的过程中,还要学习文法和修辞,以便为法庭的辩论服务。

在老师和学生们的辩论中,经常引用古代罗马的范例,并且结合现实来发表议论,这就形成了运用古典知识来评论或抨击时政的风气,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即人文主义精神。

到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有了它的社会和阶级基础,借古典文化复兴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文艺复兴运动便蓬勃发展起来了。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如但丁、彼特拉克、卜伽丘、乔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内、提香、马基雅维里、康帕内拉等人文主义思潮从意大利扩展到整个西欧,贯穿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始终。

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教会和神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理想研究论文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理想研究论文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理想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引言•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目•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未来展望•结论录01引言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类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背景通过对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社会价值观念,同时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提供理论基础。

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研究成果丰富,尤其在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方面有显著进展。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研究机构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成果显著。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中的异同和深层联系,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问题如何准确地把握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如何评价这些理想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研究目的与问题02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浪漫主义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欧洲文学运动和美国文学运动的总称。

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影响。

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性、情感、想象力和自然。

它反对古典主义的理性、规范和传统,追求自由、反叛和颠覆。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英国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等。

起源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与特点VS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先进的文化人开始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动文学革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闻一多的《红烛》等。

这些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情感,形式自由活泼,语言优美生动,反映了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彷徨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摘要】对人的主题的描写与揭示构成西方文学整个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面,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感性,理性,主体性有不同的影响,反映到文学中对人的主题的探讨也有其不同侧重面。

【关键词】西方文学人的主体理性人的观念
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则是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

西方文学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所谓“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间最高的价值。

而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要求以人性、人智取代神性、神智,从上帝那里找回人的价值。

人的主体性,也即人自己。

在新时期下,分析不同阶段西方文学关于人的观念,对贯彻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人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就是我的主题”,就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其中神和英雄们对个人荣誉
的崇尚,则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与欲望的放纵。

在《奥德修纪》中,诗人高度赞扬了奥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识”的人道观,把人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了,极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鼓吹个性解放。

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再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的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中。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灵”取代了“肉”,在关于人的理解上,与古希腊文学表现了明显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体之势,体现出一种尊重了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则是后世西方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人的观念
早在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自主精神与个性意识的苏醒则使人们重新理解上帝的内涵和人与上帝的关系,同时在宗教的名义下探讨自我的价值。

而此期出现的圣母崇拜则是基督教人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世纪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诗人—但丁,他的代表作《神曲》张扬了中世纪人民努力挣脱精神枷锁,寻求思想解放的革命情绪。

《神曲》在西方文学史上最早放射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随后在文艺复兴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是以古希腊—罗马的世俗人本意识为主体的。

它的以人为本,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等思想指导下文艺复兴运动将一度极端化了的人神关系,也即
原欲与理性的关系作了调整,从而有了人的觉醒与解放。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人文观念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如果说,文艺复兴确实如布克哈特所说的是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的话,那么,只有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这个“人”才被发现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人文主义的内涵也才发展到了最完整的境地。

莎士比亚通过悲剧告诉人们: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原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性也不仅仅体现在原欲上,而且还体现在其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作出准确地把握。

莎士比亚的作品既沟通了人文主义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又延续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血脉,是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的典范。

由此,以肯定人的世俗的原始欲望之合理性为起点的人文主义文学,到了莎士比亚这里,又融入了基督教人本意识,欧美文学“人”的观念步入了新的世界。

四.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运动文学与人的理性
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从而也使文学中“人”的观念发生了新变。

古典主义文学所表达的人对自我力量的肯定与颂扬主要是理性意义上的“人”。

这种通过对古罗马的崇尚文学,歌颂了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人自己,正好是对人文主义文学之
“人”的解放主题的一种延伸,是从另一条道路、另一种意义上延续了文艺复兴运动。

18世纪启蒙时代被称为“理性的时代”。

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就是在张扬人自己。

启蒙文学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这种肯定理性力量的文学也就是肯定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表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人与上帝、人与王权、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新理解。

五.浪漫主义文学与人的情感
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也得到了重大变化。

这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艺术的方式描绘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崇尚“自然”,表达的主要是人对自然纯真的人性的崇尚,对被理性与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情感与欲望的追寻。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展现的是渴望自由、热情奔放,张扬“自我”,个性主义的”人”的形象。

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通过狂野的人性、狂放的原欲之爱与宗教的尖锐冲突,显示了潜藏于人们心底的不可抗拒的人性之爱的美,说明了自然人性原本就是美的。

总之,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现
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束缚的强烈的个性主义愿望,使欧美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

六.现实主义文学中人的异化主题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创作,形成了普遍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欧美文学“人”的观念。

19世纪自然主义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强烈影响,其代表作家左拉接受了达尔文的思想,形成了对人与世界的新认识,传统理性主义的“人”在他头脑中一大半被“生物的人”所取代。

这种人文观念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规范,使文学对人的描写扩大到了生理性区域,表现了非理性、非道德化倾向,和后来弗洛伊德及荣格的心理学说是相关的。

著名的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描写的布鲁姆史蒂
芬等都是这类典型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受人歧视尽管他
们努力寻求自己的归宿但终究像水上的浮萍缺少归宿感总之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深刻揭示了人的异化主题。

参考文献:
[1]王松林西方文化视野中的文学与人--评蒋承勇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施志渝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表现及其特质[期刊论
文]《河南社会科学》
[3]张岩英雄·异化·文学——西方文学中的英雄母题及其流变研究[学位论文]2008-华东师范大学
[4]杜凤兰吴燕西方文学中”人”的主题述评[期刊论文]《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