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aadc1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9.png)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内容包含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精髓,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
一、“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黄帝内经》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
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则是指人体内外各种生命活动的两种对立面,如内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表现出寒热温凉湿干等性质。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二、“五行养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行养生”的理论,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组成,并且它们在身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身体的各种变化。
例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而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按照五行养生的理论,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调整对应的五行,使其保持平衡,进而保障人体健康。
三、“四时养生”讲究时节变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四时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四季气候、自然变化、饮食和起居等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不同的季节中,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换,因此不同季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夏季应减轻负担、多出汗、多吃蔬果,冬季则应注意保暖、多修身体等。
四、医食同源,养生以饮食为基础《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它认为,食物与医学是同一来源,并将饮食的品质与人体健康直接联系起来。
正确的饮食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养生十分重要。
比如,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肉类;保持食物的清淡平衡;避免喜怒无度、暴饮暴食,三餐规律、满足营养需求。
五、调理身心,保持心态平衡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平衡身心也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
情志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需要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f29b9351e79b896802268b.png)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最新《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研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研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8dcf09192e45361066f5d3.png)
谢谢欣赏
学习动物精神
• 11、机智应变的猴子:工作的流程有时往往是一成不变的, 新人的优势在于不了解既有的做法,而能创造出新的创意 与点子。一味 地接受工作的交付, 只能学到工作方法 的皮毛,能思考应 变的人,才会学到 方法的精髓。
学习动物精神
• 12、善解人意的海豚:常常问自己:我是主管该怎么 办才能有助于更好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在工作上善解 人意, 会减轻主管、共 事者的负担,也 让你更具人缘。
十二时辰
地支dì zhī
LOGO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子(zǐ)、丑(chǒu)、寅(yí n)、卯(mǎo)、辰(chén)、巳(sì )、午(wǔ)、未(wèi)、申 (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的总称。又称十二支。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 纪月。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23~1 时,丑时为1~3时,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 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等等。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癸亥, 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
《黄帝内经》中蕴涵的体育思想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 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 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 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 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 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 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 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 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 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 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谈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谈](https://img.taocdn.com/s3/m/876de6b01a37f111f1855b0e.png)
A s r c H a g N i i g u o t h p o l ’ l f s a c n e r l n e , a n y e a e t bt a t u n Di e J n p t u t e e p e S i e p n a b p o o g d m i l r l t d o
系统地论述 了养生学的理论和方 法,形成 了独特 的养生思
想。 提出了通过养生 以保全形体 , 从而延缓衰老 , 增益寿命, “ 尽终其天年 ”调节精神 , ; 顺应 四时, 保持脏腑气血充盛 , 尤
水平 以及对外来伤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低下 ,所 以很易遭 受病 魔侵袭和各种意外伤害 , 幼年夭折者极多, 成年人亦多
中图分类号: 2 1 文献标识码 : R 2 A
T l b u e l h P e e v n h u h f I a g ie J n a k a o tH a t r sr ig T o g t o u n DN i i g t
T ANG Z i tn h—o g H s ui o n y T a t o al hi e e M di a o p t , e h i a s hi a 4 4 0 e h C u t r di i n C n s e c l H s i al H s u G n u C n 7 5 O
m t o s s c s e u a i g p r t c a g a c r i g t s a o s k e t e i n l o f h V s e e h d , u h a r g l t n s i i , h n e c o d n o e s n , e p h O a d b o d o t e i c r
时, 保持脏腑 气血充盛, 尤Fra bibliotek 注意保养 肾之精气等一套完整而全面的养生方法。掌握并推广这些方 法对提 高民族健 康水平有重要 意义。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61191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9.png)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b3aecc806bec0975f565e207.png)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b213c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3.png)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摘要:本文就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作了初步探析,以期更好用之。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应用探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标志。
养生理论是《内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书有40多篇涉及养生的内容,其养生理论,对后世中医养生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内经》中养生的概念《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长生久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因此,《内经》中的养生概念是指﹕养生即保养生命,使人体内外调和、增进健康、防止疾病,以延年益寿。
二、《内经》中养生的意义《内经》不仅提出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还指出影响人的自然寿限的因素很多,也较复杂,但不外乎先、后天两大方面。
先天即来自父母的遗传因,《灵枢·天年》所谓“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而后天因素,如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等是完全可以选择和调节的,所以,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三、《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1.顺应自然,协调阴阳(1)天地自然是人生存之本《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由此可见,《内经》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从自然与人体的密切联系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这也是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养生原则的重要基础之一。
(2)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之源《素问·调经论》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内经》指出人体阴阳调和、平顺,即“阴平阳秘”才是正常生理状况,才能维持健康。
一旦失调,即为病理状态,甚至因“阴阳离决”而亡。
故养生当以阴阳调和为准则即人的健康长寿之本在于阴阳协调。
《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重要养生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67e5734b647d27284b7351d4.png)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探析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b3916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0.png)
2、饮食节制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适量,避免过饱或过饥。在食物的摄入量上,应遵 循“七八分饱”的原则,以适应人体对食物的需求。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 了“时令饮食”的理念,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 食甘寒,秋季宜食润燥,冬季宜食温热。
3、宜食忌食
《黄帝内经》对于某些食物有特定的宜食忌食主张。例如,对于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对于发物,如海鲜、羊肉等应慎食。 同时,《黄帝内经》也提倡多食用时令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起到 预防疾病的作用。例如,食用荠菜、马齿苋等野菜可以清热利湿,预防夏季暑湿 感冒;食用百合、银耳可以滋阴润肺,预防秋燥咳嗽。
2、滋养脏腑:《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饮食养生方 法。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山楂、枸杞等有助于养肝 明目;心属火,与苦味、红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苦瓜、红枣等有助于清心泻火。
谢谢观看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3、膳食结构:膳食结构应合理安排主食、副食的比例,注重荤素搭配,以 提供全面的营养。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的膳食结构,以适应人体消化吸收的需要。
总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通过五味调和、饮食节制、宜食忌食等原则的运用,再结合当地的 食材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人们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食疗药膳的发展 也为人们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 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信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 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406827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5e.png)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摘要:我们从古到今,对于健康的研究是一直存在的。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对于静止或是运动,一直争论不休。
在《黄帝内经》中表达的观点,就是“动”。
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在适宜不过。
“形劳而不倦”就是文中的中心思想,也是全书的主旨。
在《黄帝内经》中论述,形体是需要运动的,但是不能够太过的劳累,要掌握一定的度。
关键词:黄帝内经;动静结合;适度性一、形体需动人是需要运动的。
人的气血流通,就好似是水的流通,是一刻都不停歇的。
一旦人的气血不运动了,就好比一潭死水,不仅会发霉发臭,还会因为长期的淤积杂物而让造成极大的损害。
在《灵枢·脉度》中就有这样一句描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意思就是说人的气血是不能够不运行的,就好比是水的流动,就好似是太阳和月亮永远不停运动一样。
如果水不运动了,那么水就会腐败变质,也会因为产生大量的淤泥将河道堵塞,造成水灾。
也可以将气血的运行比作是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太阳和月亮是不停的运动的。
如果它们不正常运转了,世界万物也会失去正常的开展。
正所谓“日月不明,邪害空竅——万物命顾不施”。
如果日月星辰这些不能够正常运动了,那么整个世界也会受到损害,地球上的生命也就会消失。
所以说人的气血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气血正常的运动,才能让身体健康得到维持,才能保证寿命得以延长。
为了让气血运行,人就要多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益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日常生活的料理等,都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活开工程。
在正常的活动能力范畴之内进行运动,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
正常的运动不仅能够让人的气血保持通畅,到达舒筋活血的作用,还能让筋脉、骨骼、肌肉等得到锻炼,内脏也会到达一定的锻炼效果,促进人的身体新陈代谢,让身体素质得到加强。
但是如果过度的进行活动,或者活动的工程超出了人体所承受的范围,又或者长久的不运动,人过于疲劳或者过于安逸,都是对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的。
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
![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https://img.taocdn.com/s3/m/9d4f5dd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5.png)
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全“德”是养生之本。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深刻地理解“德”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看“德”字的本义,其本意就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一心一意沿着大道坦然直行。
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已经把它延伸到人的思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上面来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德”的哲学涵义,其哲学涵意我们可以借助《道德经》来理解,《道德经》里有44处说到“德”,它的哲学涵义主要是:首先,“德”是“道”的显现形式。
认为,“道”产生了万物,“德”就是规范维护其发展,“万物遵道而贵德”,万物无不是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德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德是道的显现。
其次,“德”表达了无为思想。
《道德经》认为:高德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德;低德的很会表现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
高德者处事顺应自然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低德者表面说顺应自然却为了自己的意愿而为之。
第三,强调修德。
《道德经》认为,只有初生的婴儿,他所体现的德最多,如果能修炼到复归婴儿的状态,那么德就不会离开了。
从养生的角度,《黄帝内经》多处说到“德”,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也是强调是“道”的体现。
如《黄帝内经》开篇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因为上古的人,他们认识“道”,他们能够遵循“道”的运行法则进行养生,因而,能长寿百岁而动作不衰,这些都是“遵道而行”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德全而不危”的效果上,因此,“德”的表现也是完全领会和掌握“道”的结果。
这样的论述,在《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这里所说的“道德”不是品德意义上的道德,都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德。
第二,对天来说,“德”是气的一种表现形态。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3fe6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d.png)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古典医学文献中最重要、最古老的文献。
运动作为一种调节人体机能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详细的介绍。
在《黄帝内经》中,将体育运动与药物治疗、穴位针灸并称“三者一达”,其中认为体育运动有助于强身健体,保持健康。
它包括两种重要的活动,即太极拳和中医经络穴位按摩。
《黄帝内经》认为,经常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使血液不致过酸或过缓,从而使脏腑内的精神力量得到均衡的发挥,达到身心的健康。
一方面,在《黄帝内经》中,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指出“强则二十,虚则七十”,表明运动带来的好处可以在70%上。
另一方面,它还指出,“人体对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越弱,要防止运动量过大以及单纯勉强运动带来损害的可能性,并强调“能趁其形体前人未有度,故曰能卫我精气”的思想,提出了“轻易跑,不要竞走”的原则,强调注重谨慎,不能夸大运动量。
这些思想可以用来教授现代运动健身理论,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医将运动视为一种相关的治疗措施,将其纳入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发作和严重病变的发生。
只要遵守运动的规律,以适量的运动来改善身体机能,也就可以达到中医的预期效果,即重视养生保健的“三者一达”的理念。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ad6c4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1.png)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养生的内容。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内容:
1.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是影响健康的关键,要“善耕种,节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咸味食品,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同时,要控制饮食的量和速度,避免暴饮暴食。
2.顺时养生: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人们应该顺应季节变化进行养生。
例如,春季应养肝,夏季应养心,秋季应养肺,冬季应养肾。
3.精神养生:强调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运动养生:提倡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运动和损伤。
5.睡眠养生: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失眠。
6.药物养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来辅助养生。
例如,使用中药材来调理身体或预防疾病。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强调了综合性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精神、睡眠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进行养生的重要性。
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中医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2fe19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9.png)
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经典,记载着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气”调节人体机能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提出,人体具有四气,即阴阳气、内外气、上下气,它们共同调节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只有维持四气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二、关注饮食作息,修身养性。
《黄帝内经》强调,要养生保健,必须关注饮食作息,要求饮食简单清淡,配以合理的体力劳动,对于自身道德修养,要求节制言行,用自身行为配合调节机能。
三、阴顽症辨治原则。
《黄帝内经》指出,阴顽症要从机能出发,通过辩证判断病因,用药疗法综合治疗,根据病机状态分渐进式处理,旨在达到调节四气的目的。
四、行气活血。
《黄帝内经》指出,动活血气,活血化瘀,以祛风散寒、和痹活血、活血活络为主,以活血理气,以理气调经为主,提出了按病实施的治疗策略。
黄帝内经之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之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b99200ebb68a98271fefa6f.png)
黄帝内经之养生思想一.作品简介1、《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
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
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
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
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2、《黄帝内经》成书时代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https://img.taocdn.com/s3/m/e3b6a22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7.png)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十句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提倡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理念。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名言:
精神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饮食养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调理气血:“不张不弛,无刚无柔。
”
运动养生:“宜动则动,宜静则静。
”
心态养生:“喜怒不形于色,瞬息无间,谓之神明。
”
养生之道:“不当不过,不去不居。
”
情志养生:“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
”
保持平和:“寿可俭而神可饱。
”
适度锻炼:“无欲则刚,无求则强。
”
谨慎用药:“大抵百病,总从于胃口。
”
这些养生名言强调了平衡、适度、顺应自然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良好的作息、积极的情绪管理等方式来维持身体健康。
它们体现了中医养生学说的核心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126261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61.png)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医养生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养生的目的就是“治未病”,通过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强调疾病的发生由感受邪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中提出了效法于自然阴阳的变化、饮食起居有节等养生法则,倡导人类通过调节四时阴阳变化而调养形神,调畅情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形神统一,人体就能健康而不受病邪入侵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中医养生引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逐渐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起源与精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述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养生的精髓所在[1]。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调节饮食,调节情志等方法来增强自身正气,使邪气不能入侵,保持身心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最终到达“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其重要指导思想,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其重要的养生原则。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1.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防治原则,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预防”和“已病防传变”两个方面,在指导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外部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充足则邪气无由以入,强调了保护正气和治未病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映了以预防为主的的医学思想[2]。
在未病先防方面,《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调节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保持人体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足,病邪不能入侵,人体阴阳就能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ff84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7.png)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医学典籍,其中以黄帝为代表的伟大的养生家观念,在今天仍然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之中。
而该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首先,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运动养生的关键思想是“以气开山为主”。
黄帝说:“有气无形,乃四时之所致,有形无气,乃六气之所支。
四时所致者,即先天之气,为人之本,六气所支者,即后天之气,为人之命。
先天之气既然而已,后天之气又若何?后天之气,即人人保养自身气机及对外界环境气机的变化调节。
”也就是说,一个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包括调节人体内外气机,需要定期、系统地做运动。
其次,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运动养生的方法是“调遣散步”。
黄帝认为,步行是循环、调节身体状态的最好方法,他说:“散步宜有节制,节制即以三节为一,即行三步停三步。
行三步,提气上升,停三步,气可纳于丹田。
”这里的“提气”指的是呼吸;“纳于丹田”意思是把呼吸的气体归入丹田,以此调节身体的状态。
此外,他还强调了运动时的频率、节奏、阻力、热量等必须适度,要视人的体质而定,而不是一视同仁。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不但有效、可行,而且深入浅出,涉及实践中的诸多细节,是一套完整的运动养生学说。
它认为,要想获得身体健康,必须注重气机的调节,因此它强调散步练习和提气,以防一时缺乏锻炼而引发疾病,提倡养成每日有规律的运动习惯,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延缓衰老。
此外,在中国古代,运动养生不仅仅是指运动,而是一种完整的养生科学,括体操、武术、舞蹈、钓鱼、游泳等全方位的身体活动,除了重视身体卫生,还重视心理卫生,注重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健康养生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若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坚持每日定期运动,并坚持适度的原则。
若是夏天,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主要以散步、慢跑等轻柔运动为主;若是冬天,建议适当增加运动时间,但也要坚持适度原则,以免运动量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5a1dd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9.png)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71f0263f46527d3250ce00c.png)
文章发布者:来源:寻医问药网收藏本文《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
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名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
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
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
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津,《灵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发表时间:2015-02-02T10:57:25.46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邵东东
[导读] 人体的健康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经》中关于合理饮食与养生关系的论述占据较大比重。
邵东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00)
【中图分类号】R2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摘要】首先,本文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进行了介绍,包括《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及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两方面;然后又阐述了《内经》的养生原则,即综合调摄,顺时为先、形神兼养,调神第一;接下来,分析了《内经》的养生方法,主要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起居有常,不安作劳以及调摄精神,和调情志共三个方面。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养生原则;养生方法
前言:《内径》是我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体系完整的医学著作,相传为黄帝所著。
这部著作对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其医学理念是中医养生法则的最早萌芽,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支持。
一、《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
(一)《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内经》对人体机能和生理现象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人体是由多个阴阳对立面所共同组成的整体系统,这与《周易》所提出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一脉相承。
基于这样的认识,《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是由人体内的阴阳相持的状态决定的。
如果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则利于养生,反之则会带来健康问题。
因此,《内经》强调的养生总原则就是调理人体的阴阳动态,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
同时,《内经》对医学的重要影响还在于提出了防大于治的医学思想,并将人体活动从整体角度来看待,克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而这些也正是与《周易》中的“防患于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有着天然的一致性。
(二)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老子》等道家著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顺应自然,其基本思想包括清静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等等,都是对人的行为要顺应“天”的“天人相应”哲学的进一步拓展[1]。
而这些哲学思想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内经》中反复提倡的顺应四时变化、节制、养神等医学养生原则,其核心在于对人应当遵守自然及人体本身的运行规律,反对自然机制的破坏。
二、《内经》养生原则
(一)综合调摄,顺时为先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下,《内经》在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顺时养生,意即在掌握了自然界中阴阳此消彼长的规律和时段交接的前提下,逆推出与之相配合的养生法门。
具体来说,为了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应从生活环境、四时变化及昼夜交替等节律入手,对人体内的生物钟加以重视,研究疾病与时令间的关系,做到养生防病的适时性。
实际上,顺时养生法既是一种原则,也可看做一种方法,《内经》中不乏对顺时养生的具体化说明,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服天气而通神明”等等,这些论断都为我国的中医养生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二)形神兼养,调神第一
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形体,即身体;“神”指的则是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情。
《内经》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应做到形神兼顾,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将调神放在首位,通过养神来达到统形的效果。
这都充分证明了《内经》在对养生的看法上注重神对形的主导,是一种具有全局意识的养生观。
养神的手段主要有清净宁神、四气调神、蓄精养神和修性怡神。
三、《内经》养生方法
(一)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人体的健康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经》中关于合理饮食与养生关系的论述占据较大比重。
《内经》认为饮食的“量”和“味”应与身体状况相适宜,平日的饮食保养和病后初愈的调理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饮食结构。
内径所提出“大饥勿大食,大渴勿大饮”,“饮食自备,脾胃乃伤”,“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可以看做是对饮食原则的总体概括,强调平衡膳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其中,《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是对谨和五味的具体解释,谈及了合理的五味摄取对病后身体调养的意义所在。
(二)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关于日常起居和劳作方面的论述,可从其中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宣明五气篇》中略知一二。
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起居无常,神气乃浮”,“起居无常,半百而衰”。
意思是说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容易加速衰老,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加快人体器官衰老。
再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降低疾病的发生,可进行适当的劳动和体育锻炼,这样可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2]。
但如果劳动(这里的“劳”包括体力劳动和房事劳动两方面)或锻炼强度过大则会适得其反,造成伤心脾肾等不良后果,同时过度安逸也不可取,气血阻滞、脾胃功能衰退等现象都是由于缺乏身体锻炼而导致的,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体质虚弱。
(三)调摄精神,和调情志
前文已经谈到,身体的健康是由“行”和“神”两方面共同决定的。
对于“神”,也就是精神方面的调理,主要是指对心理健康的维持。
对于精神方面,《内径》所提出“恬淡虚无”,即思想没有杂念。
只有同时达到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才能够符合《内经》所强调的“形与神俱”,并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3]。
这方面的养生方法对于现代亚健康人群的心理治疗能够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已引起现代心理医学的重视并得到了认可。
结论: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进行学习研究,指出了《内经》这部古老的医学著作中的养生理论能够对今天带来深刻的启发,现代养生理念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而促进养生学的发展。
本文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做了简要的介绍,说明其与我国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从而对《内经》养生原则进行了概括。
同时,还将一些《内经》养生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董占军,陈太平.中国道家方士养生思想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1,15(06):213-215.
[2]赵英,孙岸 ,马艳春.杂家养生思想剖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8(01):156-157.[3]楼绍来.纷扰扰慧日高悬喜融融心境常静———老中医江克明的养生经验[J].科学养生,2012,13(05):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