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层序划分与对比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b2def2090c69ec3d5bb75b0.png)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1)前积相
发育在陆坡的斜 交前积相
发育在近岸的S形 前积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2)充填相
a.活动的下切谷相
b.废弃的水道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大陆斜坡底部凹地杂乱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3)丘型相
丘型地震相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几种典型的地震相外形示意图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a.席状 特征:长度宽度远大于厚度,分布范围广泛;上下界面接近平行, 厚度相对稳定;内部反射以平行、发散、前积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陆坡、半远洋和 远洋的沉积环境。 b.席状批盖 特征:地震相单元平滑地披盖在礁、盐丘、泥岩刺穿体、生长断块、 古潜山等其它古地貌的单元之上;内部反射平行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物源均一、水体能量低、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深海沉积环 境。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c、楔状空白反射——滨海偏砂相 顶部削蚀,底部上超,呈楔状外形,空白 - 弱振幅反射, 反映近物源的偏砂相沉积环境。
d、丘状叠置结构——扇、三角洲砂体、泥岩相 在盆地周围坡降较陡的斜坡位置,易发育扇、三角洲体系
。
扇体外缘呈丘型强反射,内部反射断续——弱连续,能量强 ,多期推移式叠置,丘状体上超现象明显,扇端多伴生发散结 构。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e、斜层推进结构——三角洲体系或陆坡斜层 盆地坡降较小,侧向加积,底部上超或下超明显,顶部整 一接触或顶超接触,向盆地中心推移侧向加积。
二、地震相分析
6.地震相图的编制
沉积环境
地震相的几何参数
第三节 地震层序
![第三节 地震层序](https://img.taocdn.com/s3/m/a0e076f3910ef12d2af9e76a.png)
层序概念示意图
第二节 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
2、地震层序概念
1)定义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以地 震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一种地层单元。
目前地震分辨力较好条件下的地震资料中,一个地 震波的周期代表了一个厚度至少为几十米的地层单元。 地震层序仅代表较大(厚)规模的沉积层序,小级 别(如十几米到几毫米)的沉积层序地震上无法鉴别出 来。
2、 顶超
3、 整一
下部边界
1、地层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改变原始地层产状时,上超与 下超往往不易区分,可统称为“底超”。
地震反射终止--顶超与下超
地震反射终止:削截
准葛尔盆地东北部三台地区JH8701地震剖面
下超 顶超
上超
三、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地震剖面上层序的划分是通过层序界面的追踪对比来 完成。一个层序界面,必须是一个不整一界面,或者至少 在盆地边缘是一个不整一界面,这一界面向盆地延伸可逐 渐表现为一个连续沉积的整一界面(如盆地中心)。 层序的划分步骤: ★找反射终止现象;确定不整一界面(层序界面) ★在全盆地内追踪对比层序界面的空间 ★确定层序顶底面,在顶底面之间无不整一地震反 射波
界
1、 上超
3、 整一
2、 下超
3、 整一
底超
界
整一界面
3、 整一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 射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定的, 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削截、 上超、下超
1、削截: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上 倾的地震反射波通常以较大的几何角度突然终止, 与角度不整合面对应。 特征:其下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阐述地震序列
![阐述地震序列](https://img.taocdn.com/s3/m/691d0f9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9.png)
阐述地震序列地震序列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地震活动区域内连续发生的地震事件。
地震序列可以反映出该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和规律,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震序列的定义、分类、特征、机制以及预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定义地震序列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地震活动区域内连续发生的地震事件。
一般来说,这些事件具有相似的空间位置和时空分布规律,可以用来研究该区域的地壳运动状态和应力变化情况。
二、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地震序列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1.按照时间长度划分:短期(数天至数月)和长期(数年至数十年)两类。
2.按照空间范围划分:局部性(仅限于某个小范围内)和广泛性(覆盖较大范围)两类。
3.按照强度级别划分:微弱地震序列(M<3)、中等强度地震序列(3≤M<5)和大地震序列(M≥5)三类。
三、特征地震序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时间分布规律: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通常呈现出群集性,即在短时间内密集发生多次地震事件,而在其他时间则较为平静。
2.空间分布规律: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通常呈现出集中性,即多个地震事件发生在同一区域内,且相邻事件之间的距离较近。
3.能量释放规律:地震序列中每次地震事件所释放的能量大小不一,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4.持续时间规律:地震序列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通常会在某个时刻突然结束。
四、机制地震序列的产生机制与板块运动和应力积累有关。
当两个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应力变化。
如果该区域处于断层带上,则应力变化可能会导致断层发生滑动,从而引发地震事件。
如果该区域处于岩石体内部,则应力变化可能会导致岩石发生裂纹,从而引发微震序列。
五、预测地震序列的预测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地震概率法、地震动力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
其中,地震概率法是指利用历史地震数据和区域应力变化情况,计算未来某个时间段内该区域发生大地震的概率。
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9d007d55ef7ba0d4a733b7b.png)
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
能量匹配准则 岩心相准则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 沉积演化匹配准则
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
1。平行与亚平行结构:稳定水体的匀速沉积作用,见于 陆棚、滨浅湖或盆地中心区。
2。发散结构:反映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不均衡沉积或盆 地范围扩大引起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形成的沉积作用。
3。前积结构:
S形前积: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沉积,沉积物少,水体 宽;
斜交形前积:强水流河控三角洲;
S形-斜交形复合前积:反映盆地范围和水体变化大,水流 能量强弱交替。
四、振幅
振幅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相关。包括反射界 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含流体性 质等信息,可用来预测岩性横向变化和源自接检测 烃类。强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强度标准:
1。强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叠在一 起,无法分辨;
2。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叠,可用肉眼分辨; 3。弱振幅:相邻地震道互相分离。 丰度标准:
二、外部几何形态
地震剖面上由某种地震反射结构组成的在三 维空间内的分布状况,可提供有关沉积体 的几何形态、水动力、物源、古地理背景 等信息。
席状、楔形、帚状、透镜状、丘状、充填状。
1。席状:具平行结构或发散结构,厚度稳定,反
映稳定的深水沉积区,如深海、陆棚;
2。楔形:具发散结构,滨浅湖、陆坡等环境,指示 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
震反射单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地震相分析: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
并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
地震相与沉积相不是绝对的对应:
1。地震分辨率远远小于地质剖面的岩相观察,不能反映细 微的岩相变化;
2。地震资料中存在非地质因素的干扰; 3。同一沉积相内部岩性和沉积特征不均匀; 4。同一沉积相在不同地区在地震剖面上反映不同。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b2def2090c69ec3d5bb75b0.png)
7.2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指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 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用于确定和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有:外部形态、内部 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速度等。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6)根据反射特征推断沉积相
a、楔状发散结构——湖(海)盆近岸沉积 地形坡降增大,地震反射连续性好,呈微发散形态,为湖 海盆环境沉积,是鉴别古岸线的重要依据。
b、缓楔状中-变振幅反射——河湖(海陆)交替偏砂相 缓楔状,底上超,微发散形态,中振幅连续反射与变振幅 断续反射交替,反映了随水平面升降的河湖(海陆)交替沉积 。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 中可包括若干类型的地震相。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一序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 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划分地震相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地层参数。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振幅 连续性
地 震 地 层 参 数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4、划分地震层序的应用
1、地层对比 2、构造研究 3、沉积体系研究
•地震反射的特点 可以在横向上连 续追踪观察,在 对地震反射层标 定后,可用于组 或甚至段的地层 对比。
地震相分析是在划 •一个沉积层序也 就是一个构造层, 分地震层序基础上进 代表盆地发育过程 行的,通过分析各地 中的特定阶段。划 震层序的地震相类型、 分地震层序是恢复 展布及垂向演变,便 区域构造运动和盆 可恢复沉积体系类型、 地发育历史的基础。 展布和盆地充填历史。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a6a8679aaea998fcd220e14.png)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a4f885bed5b9f3f80f1c46.png)
频带宽度及不适当的处理程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又黑又粗的反 射同相轴。这样虽然突出了某些同相轴,便利于构造图的编制, 却模糊或压制了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的层序界面。因此,从层 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适当地提高频率、适当地选择叠加速 度、适当地作子波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精细的静校正以 及正确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地排除噪声,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 反射界面,应当成为当前地震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即使如
通过研究地 震相单元的外部 几何形态及其空 间展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
标 沉积物源和地质
志 背景。
外部几何形
态可以分为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
滩形、透镜状、
丘形和充填型等
(图3-5)。
第三章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①席状 (或板状):它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的形势下,地震相分析正在日益显示巨大的潜力,引起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
及 变化,只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且有一定的
划 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相。
分 标 志
至于一些与构造有关的现象,如地层挤压变形、泥、 盐和火山岩刺穿体等,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清楚的表现。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https://img.taocdn.com/s3/m/729d4412647d27284b735157.png)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9482415866fb84ae45c8d45.png)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 样的薄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 度的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 于 这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 中的层系界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 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一样。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④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二者一般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多次 校正,以便尽可能接近。 a.消除速度弥散影响,浅层往往V地震 <V测井 ,合成记录 相位浅于实际地震道 ,深层则相反:500-1000m以下,V地震 >V测井,合成记录相位偏深。 b.选择的子波频率必须与实际地震剖面接近。 c.注意极性的影响、排除速度陷境。即设法确定真实地震剖 面的极性,合成记录必须与实 际地震极性一致。在有两口以 上井的情况下,可通过比较多口井不同极性的平均速度曲线 的 接近程度及标定后反射特征的相似程度判断极性和标定的 正确性。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https://img.taocdn.com/s3/m/4f0dd37f168884868762d61e.png)
三维相干数据的应用方法是M.Bahorich和S .Farmar于1994年提出的,由Amoco公司组成了 CTC(Coherece Technology Company),专门展 开这项技术研究。 利用三维相干数据体可获得准确直观的断层 和其它地质信息。 相干技术主要是根据相关原理突出相邻道之 间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反映地质异 常特征平、剖面展布的一项新技术。
• 。
• 。
• 。
三、模式识别用于油气层的识别:
• 。
LN1
LN34 LN101 LG7 LN8 LG1 LN18
LG5 LG4 LG2-1 LG101 LG2 LN11 LG3 LG6 LG2-2
利用模式识别确定的油田范围
LN44
第三节
“相干相”分析
适应于层序规模: 岩层、岩层组
方法原理
(2)、时频分析的滤波器参数
时频分析的效果取决于滤波器的特征参数。
滤波器特征 (1)使用零相位滤波器,以保证不改变地震记录的时间特征, 即时移量为零。 (2)要求有足够的频带宽度,至少为两个倍频程,以确保滤波 器的输出信号不产生振荡,即延续时间不大。 (3)要求用于滤波扫描的滤波器响应基本相似,即滤波器的左截 频和右截频对数陡度固定。 (4)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极大值应突出,旁极值应低平。 基于上述要求,可采用两个倍频程的零相位三角形滤波器。滤 波器的优势频率满足公式 fn+1=kfn 式中:fn为第n个滤波器的优势频率;k为频率递归梯度。一般情况 下,k≈1.2,即若第1个滤波器的主频为10HZ,则第2个滤波器的 主频为1.2X10HZ=12HZ,……,如图 1所示。
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68510eadec3a87c24028c480.png)
• 3.以质量较好、地层发育齐全的骨干地震剖面为基准, 确定划分方案,然后推广对比到地震资料较差的工作区。
4、层序边界及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
• 4.利用特征突出、可大范围追踪对比的地震波 组作为控制界面,提高纵向上地震层序划分和横 向上对比的可靠性。
• (3)掀斜型削截与其界面之上伴生的盆缘上超的地层 消失方向相同。而视削截与界面之上伴生的水下上超的 地层消失方向相反。
• (4)视削截界面之上往往伴生有下超。
3.3沉积过路型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1)顶超为下部同相轴呈切线状向着顶界 面终止,地层向上逐渐减薄,而削截则表现为下 部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
• (3)连续沉积型下超: 与在连续沉积但沉积速率很低的背景 下,局部发育的沉积速率很高并显著地进积的沉积体相对应,此 种情况下虽然并无沉积间断,但受地震资料分辩率限制,看起来 好象是在对着沉积缺失面下超。
• 除第一种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不整合面相对应外,各种 下超界面主要并不反映构造不整合面,而是与因沉积物进积作用 和沉积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沉序边界的基础上,就 可以进行地震层序的划分。地震层序 分析主要是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结 构,识别出地震层序、体系域及其地 震相。
4、层序边界及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
• 以下是地震层序划分的主要原则:
• 1.以地震剖面上特殊的反射波终止型式,即上超、顶 超、削截及侵蚀等作为划分层序的主要依据,并兼顾内 部总体反射特征。这些特殊的反射波终止型式是追踪地 层几何体终止方式的关键标志。
• (2)以沉积过路型顶超为顶界面的地层单 元厚度横向上变化很缓慢,而以削截为顶界面的 地层单元厚度则向一方迅速减薄尖灭。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1d2ada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4.png)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2课——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2课——地震层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687174783e0912a2162a54.png)
2.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2.1不整合面
• 2.2.2整合界面
2.2.1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A.角度不整合:
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
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 超覆 c.超削不整合 d.顶超不整合 e.退覆不整合:盆地边缘发生同沉积抬升,致使沉积边界逐步向盆 地内部退却
f.嵌入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B.平行不整合:地层遭受剥蚀,但界面上下总的 产状一致。可见下切
a.平整平行不整合 b.起伏平行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②按成因分类
– A.构造不整合
• • • • • • a.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遭受剥蚀时 c.块断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 e.火成岩侵入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③按剥蚀程度分类
– 沉积间断(hiatus )由于无沉积作用而形成 – 剥蚀空位(vacuity)沉积后又被剥蚀掉
• ④按分布范围分类
– 区际不整合面 – 区域不整合面 – 局部不整合面
• ⑤按剥蚀期次分类
– 单期不整合 – 多期复合不整合
T3 T2
复合不整合面
T6 Tg T82’
东海
2.1.2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 反射界面对比
•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 同相轴的组合。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 的同相轴,
•
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不同波组的相 位数多少、振幅强弱、波的疏密程度往往不 同,而不同波系所包含的波组个数,各波组 间的间隔关系等往往不一样。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ac07237ad51f01dc381f190.png)
中泥岩 亚段
下 统
上段 柯坪塔格组 中段
下砂岩 亚段
下段
“红泥”的归属及柯坪塔格组“三分”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
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 原理进行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释 放出能量并转化为终极元素。
用于地层年龄测量的同位素方法主要有铀- 铅法、钍-铅法、铷-锶法、钾-氩法等。 同一地区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以用于地层年 龄的确定,不同地区的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 以用于地层对比。
测井地层对比法
利用地层的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等进行对比地层的 方法。由于不同测井曲线对不同岩性反映的敏感程度不同,实 际对比时要综合考虑(要看总体变化特征)。
事件地层学对比法
利用地史时期突发的稀有地质事件进行对比地层的方法。
地质事件:是指地史上稀有的、突发性的、在短暂时间内影响范围很广的自 然现象,并在地层中留下了能被识别的显著标志。
nestoraebelonechitinaaspera顺1井5329m塔中地区志留系新老划分方案对比表系统组段亚段系统组段泥盆系中下统上段上顶统下段上段泥盆系中下统上段上顶统下段上段下段克孜尔塔克孜尔塔格红色砂岩段克孜尔塔格组红色砂岩段克孜尔塔格组老方案新方案泥盆系中下统中统依木干他乌组泥盆系中下统中统依木干他乌组地层划分下段上统上砂岩段上段中统依木干他乌组红色泥岩段下段上砂岩亚段上段中泥岩亚段中段下砂岩亚段下段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上统上砂岩段上段中统依木干他乌组红色泥岩段下段上砂岩亚段上段中泥岩亚段中段下砂岩亚段下段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下砂岩段志留系下统下统志留系组塔塔埃尔塔格组下砂岩段志留系下统下统志留系红泥的归属及柯坪塔格组三分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进行的
地震地层划分
![地震地层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2ca5fc6325c52cc58bd6bee6.png)
4、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
选择连井基干剖面,进行地震层序
的层位标定 ; 坚持以不整合面来划分层序的顶、 底界面; 参考钻井资料划分沉积旋回; 参考大套地层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 进行层序划分 ; 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划分沉积旋回。
5、地震层序的划分辅助原则
选择品质较好的地震剖面,并以垂直沉积走 向的剖面为主,辅以平行沉积走向的剖面 选择过具有特殊地震反射结构的主要沉积 体的地震剖面等。
第二套2岩性层:半胶结砂砾一卵砾石夹亚砂
土层,埋深14O~290m,厚度150m。地震相
特征:该层为平行反射结构,反射波同相轴连
续性好,局部可见丘状反射结构。此层序有较
强的振幅特征,层速度自上而下递增,上部岩
性层速度800m/s;底部岩性层速度1445m/
s。地震相显示东西向有较明显起伏,该层直
新车15
车古25
车13
T2
T2 T4
T6
T5 T6
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超层序底界接触关系
T1
T2 T6
TrΒιβλιοθήκη 目的:建立正确的地震层序并确立有 代表性的地层沉积格架,进而恢复 区域构造运动史以及盆地的沉积发 育史。
三、实例:浅层地震勘探在第 四纪松散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地层划分
地震解释
根据地震相特征宏观上可划分为三大套岩 性(图l和图2)。从地震相特征显示第四系 地层沉积在老地层之上,未受到构造破坏。 通过折射剖面资料,基岩面以上的各折射 界面均略向北倾,该测线下部至最深折射 面之间没有发现地下水。
3)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可作为区域地质调查
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少量钻孔勘探能有效
为工程勘察服务。
引自 王彪,陈剑杰,马勋元《浅层地震勘探在第四纪松散 地层划分中的应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月 第9卷第一期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https://img.taocdn.com/s3/m/afa4af4ac77da26924c5b05c.png)
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 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2 )当不整合面平整,且下伏强反射界面,两界面
以角度相交时,形成widness效应。两界面的反射 发生干涉,对不整合界面的反射特征造成干扰,
X463
360
标志层确定
420
480
标志层确定
463
标志层确定
463
最后极性的确定:要考虑岩性组合特征和显示方式
Y360 标志层与区域不整合面不一定对应
463
483
503
复习题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6)下超面
(6)下超面(Downlap)
坡角迁移轨迹与下超类型
(6)下超面
• 平行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 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
旋转超覆
• 发散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 内部增宽,一般与差异构造沉降相对应。是一种 生长不整合。
(6)下超面(Downlap)
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一般发 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其特征是 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 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该界面处, 且界面下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是削蚀角度不 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 出现在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制下,削 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的连线与相应
的 反射界面的形态相似,于是在变面积记录中,代表相同极值相位 的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的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大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个同相轴可看成对应于一个反射界面(该岩层的顶面),此时 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个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的复合体,此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组成的具有较强振幅较连 续的反射往往称之为波组。可对应于岩石 地层单元的 组、段、亚段等。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的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的 同一构造期内。 可对应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群、统、系等,快速堆积条 件下的也可对应于地层 组或段。
三、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
•整一(或整合)关系(conformity) •削截: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 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 均可形成。 •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反映海进或一次 构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 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
覆称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 下超, •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 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即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 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 但可分期
3.波组-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样的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度的 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于 这一规模 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的层系界面相当 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 一样。
二、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是否满足等时性条件是地层学分析要求的一个重要准则。 构造演化、沉积相、油 田开发层系等分析均要求所研 究的地层单元满足等时条件。但是在存在侧向堆积的覆 盖区或 盆地的原始斜坡上超带沉积区,如三角洲或扇 沉积区,用测井划分的地层单元往往难满足等 时条件,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 3.波组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第一章
•1.地震地层的几种单元:同相轴,层序,波组,波系 •2.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3.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及地质意义:上超、顶超、 下超、削截、退积、整一 •4.层位标定:平均速度的概念,合成记录、VSP、时深 关系图的制作与解释 •5.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震地层的几种单元
•退积(Retrogradation):不是退覆(Regress)。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 水进有关的一种视削 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湖相水进体系域的顶界。 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层位综合标定
一般把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 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的这一过程叫层位标定。一般通过制作 合成地震记录或VSP实现标定。通过标定不但可以确定钻井 层 位、岩性、含油性等与地震反射相位、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可得到一组井点的 时间和深度关系。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2.地震层序: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 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 联系的一套地 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 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 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 合。它是地层 划分,对比、相分析、层 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3.波组
两种方法
(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_
(2)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用测井资料经人工合成所得到的地震记录称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制作流程如下:
① 波阻抗I=速度V·密度ρ =密度ρ/时差△t
由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经以上公式可求出一个波阻抗 曲线。然后用下式求反射参数曲线。
R I2 I1 I2 I1
②选择地震子波,可用井旁道提取子波,但多用瑞克子
③求合成地震记录:将反射系数曲线与子波褶积得到
M2
X i k Rik K M1
Xi为合成记录,δk为子波,Ri为反射系数,i为反射系数和 合成记录的样点序号,K 为子波的样品序号,m1、m2分别为 子波的起始样点和末尾样点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