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药理及分类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干扰素注射液是一种生物治疗药物,主要成分是人源干扰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和适应症。
干扰素注射液作用于细胞的受体,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1.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和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它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杀伤功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和产生干扰素的能力。
通过这些免疫调节机制,干扰素注射液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它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阻断病毒的感染链条。
同时,干扰素注射液还能够抑制病毒的蛋白合成和病毒颗粒的产生,从而降低病毒的数量和活性。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注射液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它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其次,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断肿瘤的血供。
此外,它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防御能力。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肝细胞癌等。
4. 抗炎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疾病的症状。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活化,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范围。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等。
除了上述用途,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带状疱疹、结核病、尖锐湿疣等。
此外,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
干扰素注射液一般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以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干扰素
退火获的杂交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
1、基因工程假单胞菌菌种建立
第一步:干扰素基因的克隆(RT-PCR)
制备白细胞,病毒诱导,分离mRNA,反录酶合成
测序:编码人IFNα-2b基因序列,501bp,165aa。
ATGTGTGATCTGCCTCAGACCCACAGCCTGGGTAGCAGGAGGACCTTGATGC TCCTGGCACAGATGAGGAGAATCTCTCTTTTCTCCTGCTTGAAGGACAGACAT GACTTTGGATTTCCCCAGGAGGGTTTGCCAACCAGTTCCAAAAGGCTGAAAC CATCCCTGTCCTCCATGAGATGATCCAGCAGATCTTCAATCTCTTCAGCACAA AGGACTCATCTGCTGCTTGGGATGAGACCCTCCTAGACAAATTCACACTGAAC TCTACCAGCAGCTGAATGACCTCGAAGCCTGTGTGATACAGGGGGTGGGGGT GACAGAGACTCCCCTGATGAAGGAGGACTCCATTCTGGCTGTCAGGAAATACT TCCAAAGAATCACCTCTATCTGAAAGAGAAGAAATACAGCCCTTGTGCCTGGG AGGTTGTCAGAGCAGAAATCATGAGATCTTTTTCTTTGTCAACAAACTTGCAAG AAAGTTTAAGAAGTAAGGAATGA
其他:热原,内毒素等
干扰素的剂型
• 冻干粉针剂 临床上早期使用的、世界上应用最广的 一类干扰素制剂, 同时它的生产工艺也最为稳
• 注射剂( 水针剂) 临床最为常用, 主要用于病毒感 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 • 栓剂 在临床上被用来治疗由人类疱疹病毒和乳头 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宫颈糜烂。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多个亚型。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癌等。
干扰素的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
信号通路,最终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诱导抗病毒反应。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剂量、剂型、治疗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一般由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的剂量
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治疗来缓解。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干
扰素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干扰素α适用于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干扰素β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
疫性疾病,干扰素γ适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等。
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应症的准确性。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医务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药物,在免疫调
节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编写干扰素说明书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干扰素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2014.9.29详细介绍: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生物学上叫细胞因子)。
我们都得过流行性感冒,当你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时,你就感受到了干扰素的存在。
当然也还有其它细胞因子的参与,但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时产生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如果您曾经注射过干扰素,医生会告诉你打干扰素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这是因为流感时的症状其实也是干扰素引起的。
干扰素是个多功能的蛋白质,属于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干扰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抗病毒作用。
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2、抗增生作用。
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4、抗纤维化作用。
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会明显好转。
此外,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但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引言: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人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个亚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等作用。
1.1 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α-干扰素主要由多种细胞产生,如白细胞、纤维细胞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等。
1.2 β-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抑制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RNA复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等。
1.3 γ-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和NK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杀伤作用,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提高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的杀伤功能等。
二、重组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1 抗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
直接作用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或RNA复制,减少病毒基因产物的合成;间接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临床应用重组人α-干扰素可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
2.2 抗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干扰素
近年来,畜禽疾病出现了新病增多、老病新发、混感广泛等特点,治疗难度不断加大。
畜牧兽医工作者尝试了很多的方法和药物,对畜禽疾病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IFN) 作为一种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和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控,本文就IFN的性质、应用等做一下详细、全面的介绍。
一、IFN的理化性质及分类:干扰素本质是蛋白质,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
按细胞结构、来源分:分为两型。
Ⅰ型干扰素包括α-IFN和β-IFN等,是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α-IFN又称白细胞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以分为23种亚型,亚型相互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β-IFN有一个亚型,有与α-IFN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α/β-IFN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Ⅱ型干扰素,又称γ-IFN(免疫干扰素)是由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与α、β干扰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非天然干扰素,非天然即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干扰素具有与天然干扰素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按疗效:分为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用药;长效干扰素一般指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半衰期长。
二、IFN的作用: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在早期的病毒感染期间即可抑制病毒的生长和增殖。
其作用机理为:病毒进入细胞→病毒RNA附着于宿主细胞核糖体→使形成干扰素mRNA的宿主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干扰素mRNA刺激干扰素产生→干扰素进入细胞→使形成翻译抑制蛋白质mRNA的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TIP形成并结合到核糖体→TIP阻止病毒RNA结合到核糖体。
干扰素名词解释
干扰素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最早发现于1957年,被认为是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一种抗体,并能"干扰"病毒生长和复制。
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
干扰素分为三大类: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其中,α和β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产生,而γ干扰素多由淋巴细胞产生。
不同类别的干扰素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质,如RNA酶和受体,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生长。
同时,干扰素也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干扰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例如,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感染等病毒性肝炎。
此外,干扰素也可用于治疗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
其次,干扰素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使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肿瘤的发生和复发。
最后,干扰素还被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慢性肝炎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尽管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例如,干扰素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发热、疲劳、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此外,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个体的差异和耐药性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之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反应,选择适当的干扰素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适应症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由 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肝炎、 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肝炎、狂 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 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 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骨髓癌、 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骨髓癌、淋巴癌等 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干扰素的概述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类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类细胞因子,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作用。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作用。 现分为两型, 型包括α 两类, 现分为两型,Ⅰ型包括α、β两类,是 有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 有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Ⅱ 型又称 干扰素是有丝分裂原刺激T γ干扰素是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 生。
治疗前的护理
(1)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α (1)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α-干扰素治疗 熟悉病情 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注意禁忌证是患 者能否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 (2)患者的心理准备 患者的心理准备, (2)患者的心理准备,治疗前应向患者告知干扰素治疗的必 要性,作用机制、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要性,作用机制、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明白注射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副作用是必然的, 使患者明白注射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副作用是必然的,使 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了解必要的家族史,尤其精神、内分泌病史,有相关家 (3)了解必要的家族史,尤其精神、内分泌病史, 了解必要的家族史 族史者慎用α 干扰素及密切观察。 族史者慎用α-干扰素及密切观察。
干扰素(interferon,IFN)
2.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即某一种属动物 (或组织培养的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 对同种属或种属非常接近的动物或细胞有 保护力,即IFN活力在同种细胞上高,在异 种细胞上低。 3.微弱的抗原性 用干扰素免疫异种动物, 要长达半年之后才会产生中和抗体。
四、IFN的产生及诱导机理
1.干扰素诱生剂极其原理 定义:能够诱导IFN基因表达的物质称为干 扰素诱生剂(inducers)。病毒(NDV)等 RNA病毒,细胞内感染的微生物,肝细胞 RNA,双股RNA、IL-2、IL-1、TNF等细胞 因子都可以诱导产生干扰素。
在一般情况下,IFN的基因抑制物同结合于 IFN的基因上,抑制复制酶系统,因而使 IFN IFN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诱生剂作用于细 胞膜后,使IFN基因脱抑制,IFN操纵子得 以脱抑制,开始转录,合成mRNA并转移 到胞浆,翻译成前体,切掉信号肽后,分 泌到胞外。
调节Ⅰ 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在转录和转录 后水平,细胞受到刺激后迅速发生转录, 达到高峰后即停止;此时尽管有诱生剂的 持续存在,转录终止仍然发生,即终止不 是IFN反馈抑制的结果。
二、IFN的分类及理化特性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 来源,分为IFN- α、 IFN- β、 IFN- γ。 IFNω 属于IFN- α家族,在结构和大小方面与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αβ 干扰素都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都结合同 一细胞表面受体,因此统称Ⅰ 型干扰素。Ⅰ 型干 扰素虽然有很多,但编码基因都没有内含子。
பைடு நூலகம்
3.Mx蛋白是一种GTP酶,可以抑制正粘病 毒的复制,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转录酶发 挥作用。
六、干扰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1.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感染病毒的细胞释放的IFN,与临近的正常健康细 的膜特异性受体结合,起着第一信号的作用,激 活某些抗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产生一组抗病毒 物质。(正常情况下,抗病毒蛋白基因受到抑制)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能破坏细胞核糖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mRNA,有的还能抑制转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 , 录酶,阻止mRNA的形成,还有的能抑制病毒 的形成, 录酶,阻止 的形成 DNA和RNA的合成 的合成. 和 的合成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免疫调节及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英文名词解释是"interferon"。
一、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干扰素最早于1957年在病毒感染的动物体内被发现,并随后在人类体内的病毒感染中也得到了证实。
干扰素能够被多种细胞合成,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20,000至30,000道尔顿。
它主要由白细胞、红细胞以及其他体内组织合成。
二、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干扰素可分为三类:干扰素α、干扰素β和干扰素γ。
每一类干扰素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调节和细胞生理反应。
1.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也称为IFN-α和IFN-β)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感染。
它们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它们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能力。
此外,它们还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扩散。
2. 干扰素γ干扰素γ(也称为IFN-γ)则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它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
干扰素γ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三、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常用的干扰素制剂包括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
1. 病毒感染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量,缩短感染周期。
2. 恶性肿瘤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具有抑制肿瘤血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
四、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虽然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治疗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干扰素作用
干扰素作用干扰素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个类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且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区别。
首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后,会通过融合、转录、翻译等方式把自身复制并释放到细胞外。
此时,细胞就会利用自身产生的干扰素抵御病毒感染。
干扰素与受体结合后,会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内的基因转录和翻译。
这些基因调控作用可以抑制病毒RNA和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其次,干扰素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在肿瘤细胞中,某些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使得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调控失衡,从而形成肿瘤。
干扰素能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调节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具体来说,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产生,从而减小肿瘤的供血。
干扰素还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杀伤。
此外,干扰素还具有调节免疫作用。
干扰素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杀伤能力。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提高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扩增,增强免疫应答。
在免疫失调的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通过应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减轻疾病症状。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蛋白质。
它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激活信号转导通路等途径,发挥其作用。
在临床上,干扰素有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肿瘤治疗和免疫调节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对干扰素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会有更多的发现,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免疫增强药之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IFN对人无效。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
在抗病毒方面,它是一个广谱抗病毒药,其机制可能是作用于蛋白质合成阶段,临床可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眼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疾患、慢性乙型肝炎等。
其免疫调节作用在小剂量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增强作用,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
IFN的抗肿瘤作用在于它既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又可通过免疫调节发挥作用。
临床试验表明,它对肾细胞癌、卡波济肉瘤、多毛细胞白血病,某些类型的淋巴瘤、黑色素瘤、乳癌等有效;而对肺癌、胃肠道癌、及某些淋巴瘤无效。
不良反应:
在临床应用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和白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人快速静注时可出现血压下降。
约5%的病人用后可产生IGN抗体。
全面解读干扰素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effects(协同作用和干扰作用)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antiviral agent (抗病毒剂)一、干扰素分类:基于与IFNs的结构特征、细胞来源、受体类型以及生物活性,将IFNs分为三种.1.结构特征:所有I型IFN组分缺乏内含子,并且聚集在小鼠基因组的4号染色体上,人的染色体9的短臂上。
(以单体形式起作用)Ⅱ型干扰素基因具有3个内含子,并且聚集在小鼠基因组的10号染色体上,人的染色体12的长臂上。
(以同型二聚体的形式起作用)Ⅲ型干扰素聚集在小鼠基因组的7号染色体上,人的染色体9的上.2.细胞来源:I型IFN:IFN-α是由造血细胞,特别是浆细胞样细胞、树突状细胞产生的。
(而书上说所有细胞均能产生多种)IFN—β是由大多数细胞产生的。
(而书上说它是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Ⅱ型IFN:IFN -γ主要由T淋巴细胞(主要),天然杀伤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APC)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泌(在早期宿主细胞感染过程中)。
3.受体类型IFN也是II类细胞因子中的一部分,其他包括6个IL-10相关细胞因子:IL—10,IL—19,IL—20,IL-22,IL-24,和IL—26 以及几种病毒IL-10相关的细胞因子。
II类细胞因子都通过在其细胞外结构域中共享共同基序的受体信号,并且表示为II 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RF2)。
I型IFN受体:二聚体受体复合物:IFN-α受体1(IFNAR1)和IFN-α受体2(IFNAR2)。
II型IFN受体:两亚基组成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IFNGR1和IFNGR2.III型IFN受体:两个亚基组成的IFN—1受体(IFN1R):IFN1R1(IL28Rα)和IL10Rβ。
4.生物活性:Ⅰ型干扰素最显著的作用是(1)抗病毒和抗细胞增殖;(2)调节天然免疫,增强NK细胞和T细胞的毒性;(3)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4)在被感染了的细胞及其相邻细胞中诱导产生一种细胞内在的抗微生物状态,从而限制病原体的扩散。
干 扰 素
干扰素干扰素[1](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什么叫干扰素(IFN)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之。
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
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
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
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新型冠状病毒对干扰素敏感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药理作用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一、内容描述本文将全面介绍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性质、功能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首先概述干扰素的起源与概念,阐释其在生物化学与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阐述干扰素的基本性质,如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关系。
其次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干扰素的产生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调控过程。
此外还将介绍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其临床应用范围、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展望干扰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以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干扰素的基础知识,为深入了解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1. 介绍干扰素的发现与重要性干扰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对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同回顾干扰素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干扰素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干扰素的存在。
最初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细胞在被病毒感染后,可以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病毒在周围细胞的扩散和复制。
这种物质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扰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逐渐明确了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并对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干扰素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强大的抗病毒功能上,它是一种典型的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外,干扰素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它在抗肿瘤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和抗炎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发现和研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干扰素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挖掘和开发。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相关知识,包括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药物性质、临床应用等内容。
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内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
根据其生物活性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干扰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α、β和γ干扰素等。
其中,α和β干扰素是由体细胞产生的,主要参与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而γ干扰素则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活性。
一方面,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治疗中。
干扰素在药物性质方面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不易口服吸收。
因此,目前广泛使用的干扰素制剂主要采用注射剂的形式进行给药。
其次,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容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况,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调整。
此外,干扰素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也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临床应用方面,干扰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其次,干扰素也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
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上述的主要应用领域,干扰素还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白血病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会涉及到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平衡问题,而干扰素的特殊作用机制使得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一种重要选择。
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功能及NK细胞
非特异免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其中,干扰素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1.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休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包括激活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促进细胞MHC抗原的表达等;此外干扰素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NK细胞NK细胞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感染早期,抗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形成之前发挥重要的作用。
NK细胞的杀伤过程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对靶细胞的杀伤也无特异性。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干扰素分类
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干扰素分为三型:Ⅰ型:有IFN-α和IFN-β,其中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IFN-β仅有一个亚型。
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Ⅱ型:只有IFN-γ,且只有一种亚型,除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
Ⅲ型:即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IL-28b)。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1. 天然IFN根据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天然IFN一般首先按动物来源分类,例如人干扰素(HuIFN),牛干扰素(BovIFN)等,然后再按IFN的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分成不同的型别,加以命名。
天然干扰素种类繁多,分子量也不同,亦有不同的抗原性。
目前了解由人的不同细胞产生的干扰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成分:白细胞干扰素抗原(Le),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抗原(F)和T淋巴细胞干扰素抗原(T)。
事实上,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有99%为Le,1%为F,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占80-99.9%;而由Namalva细胞系(为一种由Burkitt淋巴瘤患者所得的类淋巴细胞系)产生的干扰素中有85%为Le,15%为F. 唯有T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则因应用不同诱生剂而不同,如以短小棒状杆菌诱导,主要为Le(>95%); 如果用PHA或诱导,则主要产生T(>8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统一个名,将人细胞所产生的几种干扰素,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和γ三类,Le干扰素即为α-干扰素(IFN-α),F干扰素为β干扰素(IFN-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药理及分类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
英文名称为Interferon,简称IFN。
干扰素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的。
他们把灭活的流感病毒作用于小鸡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细胞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流感病毒,并且能干扰其它病毒的繁殖,因此,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
以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机体对入侵的异种核酸(包括病毒)都产生干扰素以进行防御。
当机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它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三大类(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由人体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为IFN-α,又称人白细胞干扰素。
由于其蛋白分子的变异和肽类氨基酸序列第23位和第34位的不同,又可分为:α-2a(23位为赖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b(23位为精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c(23位和34位都为精氨酸)三种。
α-干扰素作用最强。
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
干扰素对β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β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
干扰素对效应细胞
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
由人纤维母细胞产生的为IFN-β,又称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其结构与IFN-α相似。
干扰素β-1α是一个含166个氨基酸的重组糖蛋白,β-1b是一个含165个氨基酸的重组蛋白,二者均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它们已被FDA批准用于多发性硬化症复发期与复发缓解病人,以减少临床发作频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为IFN-γ,有报道证实IFN-γ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诱生IFN-γ,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干扰素(IFN)最初是因其抗病毒活性而应用的,它们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活性,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起一系列的细胞效应:诱导某些酶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增强免疫活性,包括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加强T淋巴的特异性毒性作用。
重组干扰素α-2b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大肠杆菌获得的,属于天然存在的小蛋白分子家族,由病毒感染和其他诱因引起的反应性细胞分泌,它可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也可用于传染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和尖锐湿疣的治疗。
干扰素γ-1b是不同于其他干扰素的重组多肽,可激活吞噬细胞并在其中产生代谢物,对多种微生物具有毒性作用。
用于减低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相关的感染频率和严重程度。
——如何使用干扰素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乙肝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剂量;多年以前刚开始使用干扰素时,剂量一般都比较小,每次100万单位。
虽然病人副反应比较轻,但疗效却不好。
以后多年来,国内外的常规剂量是3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疗效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近年来开始有人应用更大剂量的干扰素,如500万~1000万单位,疗效较
以前又有所提高。
目前认为,在1000万单位的范围内,提高剂量可以提高疗效,但副反应也随之增加。
当单次剂量超过1000万单位时,副反应过大,病人不容易耐受,而且疗效也未见进一步提高。
亚洲人种由于体型较小,也不适合用更大剂量。
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500-6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比较合适。
也有人主张最初1~2周可以每日—次,然后再改为隔日一次,疗效可能会更好。
当然,如果因为经济问题,或因副反应问题而不能耐受更大剂量的干扰素那么每次300万单位的剂量也是可以的。
或者先用100万单位的剂量诱导耐受,然后逐渐增加剂量到常规量。
总之,干扰素的剂量要个体化,因人而异,以能够平安耐受为准。
如果不能耐受干扰素的副作用,那么就谈不上疗效的问题了。
(2)疗程;最初干扰素治疗的疗程多为三个月,但大量的疗程观察表明,三个月的疗程为时太短,很多病人还未来得及显出疗效便已停药。
在干扰素治疗乙肝时,早期常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此为干扰素的“治疗反应”。
待干扰素的疗效出:现后,转氨酶开始下降一伴以上。
所以现在要求随着病毒复制指标的阴转。
这整个过程往往需要半年的干扰素疗程最好在6个月或以上,能到10~12个月更好。
过去在治疗三个月时常常做化验看看转氨酶和病毒指标的情况,如病毒复制指标没有阴转,转氨酶仍然升高,则判定为干扰素无效,停止用药。
现在认为以三个月为限,判定疗效时间太短,很多病人只要坚持用下去还会奏效的。
提前放弃治疗对病人不利。
所以现在的观点是只要病人能够耐受干扰素的副作用,只要肝功能未出现明显恶化,就可以将疗程再延长下去,可达一年以上。
个别成功的病例甚至在用药的两年后才出现长期稳定的疗效。
对疗效的观察目前提倡治疗前后的两次肝活检,因为观察肝细胞坏死是否减轻,肝纤维化是否减轻,比之观察转氨酶是否下降,病毒复制指标是否阴转更具有实际意义。
肝纤维化的进展才是肝病进展的核心,而转氨酶和病毒指标只是——些表面的东西。
阻断了肝硬化,阻断了肝癌的发生,就是我们目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