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抗蚀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抗蚀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土壤抗蚀性的发展现状、主要成果,分析土壤抗蚀性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对土壤抗蚀性研究的不足,并且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字:土壤;抗蚀性;植被

引言:

土壤抗蚀性(soil antierodibility)是指土壤抵抗地表径流机械破坏力和推移力的抵抗力。其中,分散率、侵蚀率、分散系数和分散度等被作为其度量指标,它与土壤内在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结构密切相关。土壤的结构、质地、腐殖质含量、吸收性复合体的组成等是决定土壤抗蚀能力的主要因素。土壤分散性高,团聚力弱,胶体数量少,腐殖质含量低和坚实性大等,是土壤抗蚀能力小的基本标志。

土壤抗蚀性是世界上头号的环境问题,我国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侵蚀面积达4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51.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88平方千米,冻融侵蚀125平方千米【1】。

由此可见,它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1998年的洪灾便是土壤侵蚀对大自然的最大惩罚,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大土壤抗蚀性研究力度,探索土壤可蚀性的解决措施势在必行。

1我国土壤抗蚀性的研究现状

1.1成果

自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我国学者对土壤抗蚀性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在于土壤抗蚀性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以及土壤抗蚀性区域变化和垂

直变化规律等方面,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其中,郭培才于1992年将土壤抗蚀指标划分为五个等级,胡建忠于1998年提出了>0.5mm水稳性团粒含量为沙棘人工林地最佳抗蚀性指标。朱显馍、蒋定生、李勇、高维森等科学家于1991年提出>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为最佳土壤抗蚀性指标【2】马志尊、吕喜玺等人分别对不同地区土壤的可蚀性因子K进行研究,并给出了K的具体数值。

近年来,黄土高原的土壤抗蚀性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提出了影响其土壤抗蚀性的主导因素并对其土壤抗冲性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等等。【3】

1.2研究方法

国外对土壤抗蚀能力一般从土壤可蚀性的角度来研究【4】,而我国对土壤抗蚀性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对土壤理化性质、团状结构等方面来研究。

1.2.1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法:

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壤的抗蚀能力。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土壤三相的特诊研究和土壤粒径粒形两个方面。土壤三相指土壤的固态、液态以及气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土壤通透性、土壤紧实度、土壤导气率、土壤导水率与土壤抗蚀性的强弱密切相关;对土壤粒径粒形研究主要分析土壤的粒径、土壤颗粒的组成以及土壤质地三方面。而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的矿物构成以及土壤中所包含的各类化学元素。

1.2.2流失方程式实验法:

土壤可蚀性指标所表达的是各类土壤与标准小区即通过对土壤侵蚀量(裸地)内单位侵蚀力产生土壤侵蚀量的比率。即说明了土壤侵蚀率与地形因子(坡度、坡长)、土壤特征值(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渗透性)以及片蚀、细沟侵蚀之间的关系

1.2.3野外实地放水法:

实地放水法是研究土壤抗冲性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土壤抗蚀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周佩华,郑世清,吴普特,王占礼,武春龙【5】的实验中可以这种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首先,做好相关实验器材的准备:盛水的仪器,如消防车等,簸箕形水槽,集流槽,分水桶,集流桶。如图进行实验。

然后,布设小区,确定放水流量放水冲刷。最后对浑水样处理后通过相关计算得出结论。

1.2.4模拟降水实验法:

在土壤抗蚀性研究中,模拟降水实验具有效率高、易控制和适应性强等优点,解决了在天然状态下研究土壤抗蚀性难的问题。模拟降雨实验除了用于野外研究之外,还用于侵蚀、崩塌、渗流以及产流产沙过程等方面的实验室研究。

另外还有统计法、抗冲槽法等研究方法。

1.3主要研究渠道

土壤抗蚀性的研究渠道,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土壤抗蚀性。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土壤保持做了很多大的贡献。

1.3.1通过不同退耕模式来研究土壤抗蚀性。

郑子成,杨玉梅,李廷轩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6】在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入生物学指标,对川西低山丘陵区退耕桉树林、退耕杉木林、退耕茶园、退耕枇杷园和退耕撂荒地 5 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

1.3.2通过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

薛萐【7】等通过对以裸荒地进行不同植被的恢复,得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

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土壤黏粒含量增加,土壤颗粒间团聚程度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许旭【8】通过对地震灾区的植被的恢复研究中,得出植被恢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提高土壤抗蚀性能。对灾区的生态恢复、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3通过对人工林地对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

胡建忠【9】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林地的研究,用于反映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以分为冬类:团聚类、粘粒类和综合类;>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0.smm水稳性团粒含量、团聚状况、团聚度和有机质为5个最佳抗蚀性指标。另外还有韩鲁艳【10】通过对黄土高原人工林地的研究得出,人工林地的土壤抗蚀性低于自然恢复草地,但高于坡耕地指出人工林地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

1.3.4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

周刚等【11】采用剖面调查与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的方法,选择土壤机械组成、微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机质、土壤结构特征分形维等指标,以揭示各典型地类的土壤抗蚀性分异规律。贺祥【12】采集喀斯特山区不同治理措施下石漠化演化过程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其抗蚀性。

1.3.5通过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研究土壤抗蚀性。

付允【13】采用土壤微团聚体类、水稳性团聚体类及有机质含量作为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坡耕地不同部位土壤抗蚀性强弱为:上部>下部>底部>顶部,这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坡面分异一致,证明了水稳性团聚体类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抗蚀性特性

1.4研究不足

1.4.1实验测试方法的不统一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缺少大家公认的、统一的测量土壤抗蚀性的方法。研究者们主要是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土壤的抗蚀能力的关系方面进行定向研究的。在其早期研究阶段,学者们也确实提供了一种比较土壤抗蚀能力的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工作提升到以物理过程为基础的各种土壤侵蚀营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