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类真题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类真题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类真题及答案1、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A.形式型策略B.综合型策略C.组织型策略D.方法型策略正确答案:A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正确答案:C略3、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原则有(。
A.发展性原则B.个别化原则C.系统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正确答案:ABC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爱展的特殊需要对学校教育有着特殊要求,要确保特殊儿童教育取得实效,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4、成人的时间知觉比儿童更加精确,这主要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时间知觉的差异?(正确答案:D个人的知识经验会影响人的时间知觉,成人相对于儿童其知识经验更加丰富,故时间知觉比儿童更加精确。
5、教育历史上的“儿童中心论”是学生观的一种典型代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解析]略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正确答案:D解析:德育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教育学期中考试答案。
最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也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
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理智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
(3)审美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4)生活情感。
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
陕师大《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及详细答案
陕师大《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及详细答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 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8.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生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讲 练习题答案
第二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个体在一生中要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1岁左右;第二个高峰期是在10岁至15岁之间,即青春期。
2、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3、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4、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
5、睡眠模式个体睡眠时间的安排与分配。
6、早熟与晚熟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快称为早熟,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慢称为晚熟。
7、第二性征与生殖没有关系的但是区别性别的主要特征。
8、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9、身体意象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10、饮食障碍包括厌食,贪食,偏食等,以神经性厌食较多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在(A )。
A.青春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2.青少年的脑电波,尤其是(B ),在13~14岁时出现第二次飞跃,这说明大脑机能逐渐发育成熟。
3.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D.激素4.经历青春期会导致女生的(C )会适度降低。
A.学习能力 B.情商 C.自尊 D.学习成绩三、填空题1.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生长突增、第一性征的发育、__第二性征的发育_______身体结构的变化、_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________。
2.到青春期时,脑和神经系统_________结构和机能逐步成熟完善,为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6. 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根据东师2023年秋季《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要求答案
根据东师2023年秋季《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考核要求答案
本次考核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选择题、简答题和论文。
下
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选择题
本次考核选择题共20道,涉及青少年心理学的多个领域,如
情绪、认知、性格等。
每题分值为5分,总分为100分。
应注意做
到以下几点:
- 认真审题,确保理解问题意思。
- 选择题会有部分判断题,应注意题目中的否定词和限定词。
- 若答案不确定,也可根据排除法进行选择。
简答题
本次考核简答题共10道,每题分值为10分,总分为100分。
准确回答并且简明扼要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确认题目是否有限制字数要求。
- 回答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 可在答案中举例说明,但应注意不要重复简答题考察的重点。
论文
本次考核论文要求为800字以上,总分为100分。
论文题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情况进行自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提前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 论文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同时论点要充分论证。
- 论文开头应引人入胜,结论要有说服力。
- 论文应有良好的结构,避免重复冗余,排版工整。
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
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考试题及答案1.(多选)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板书生字时,经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识出来,关于教师这一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B.这一做法符合知觉的理解性规律C.这一做法符合知觉的选择性规律D.这一做法符合感觉相互作用中的同时对比规律【解析】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识出来利用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性,符合选择性,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同一时间的对比,即同时对比。
所以选ACD.2.(判断)峰峰过年回家发现家门口的超市所卖的是“六仁核桃”,但很多人都误以为是“六个核桃”给买走了。
我们容易把“六仁核桃”直接看成“六个核桃”,商家利用的是人们知觉的理解性。
()【解析】六仁核桃和六个核桃,忽略当中的部分,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反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整体性,答案为错。
3.(单选)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解析】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突出教育内容有利于学生选择该内容进行知觉,即选择性A。
4.(单选)不管是白天的煤炭还是晚上的煤炭,小明都感觉一样黑。
这体现了知觉的()A.形状恒常性B.大小恒常性C.亮度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解析】客观事物本身保持不变,知觉条件发生变化(白天或晚上),但煤炭都是黑色,体现知觉的亮度恒常性C。
5.(单选)对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是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将之作为“优质木材”,这是()的表现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解析】植物学家和木匠的专业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分析侧重不同,即理解性B。
6.(单选)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解析】学习后立即睡觉,不受倒摄抑制影响,早上醒来就学习不受前摄抑制影响D。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一、单选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B.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C.行为变化规律 D.心理活动的规律2、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C)。
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D)。
A、呈正相关的关系B.呈负相关的关系 C.呈一对一的关 D、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4、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D)。
A、费斯廷格B、桑代克C、马斯洛D、卡特尔5、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B )。
A.先天性和后天性 B.共同性和差异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独立性和统一性6、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C)。
A.学生楷模 B.严格管理者 C.知识传授者 D.心理调节者7、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D)。
A.问卷法 B.观察法 C.个案法 D.心理测量法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D)。
A.问题的呈现方式 B.问题的具体性 C.问题中信息的多少 D.知识结构9、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A)。
A.亲和挫折 B.顺应挫折 C.成就挫折 D.自责挫折10、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A)。
A.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 B.批评越严厉效果越好C.表扬越多越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D.批评越多效果越好11、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C)。
A.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B.教师与教师的关系C.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D.教师与领导的关系12、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A)。
A.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B.遗忘进程不均衡,先慢后快C.遗忘进程均衡,等速率减少 D.遗忘没有一定规律可循13、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B)。
陕师大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填空1.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
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教学要取得效果,必须考虑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3. 艾尔金德提出,这种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包含两个独特而有趣的方面: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4.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玛西娅(J.Marcia)等人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同一性迷乱、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
5.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6.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设计有:随机通达教学、支架教学、抛锚式教学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7.桑代克根据其试误说,总结出了三条学习规律,分别是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8.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更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9.个体一般通过两种形式获得概念: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同化。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影响新的学习。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根据材料的复杂程度,他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1. 布鲁纳认为,认知表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
12.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
13.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
陕西师范大学_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四讲_练习题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2.自我中心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渐渐去掉自我中心得观点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个人神话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
塞尔曼(Selman,1980)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
8.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9.内隐人格理论即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陕西师范大学师范类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师范类心理学试卷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师范类心理学试卷及答案1、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有( )。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的培养目标C.学生的个性特征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正确答案:ABDABD [解析]班级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的设计要依据国家、学校、班级群体三方面实际水平。
2、这份公文的发文机关标识应为(A.××市人民政府文件B.中共××市委文件C.××市政府办公室文件D.中共××市委办公室文件正确答案:A发文机关标识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组成;对一些特定的公文可只标识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故选A。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哪一种教育方法?(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教育法正确答案:C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4、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的体制。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正确答案:AA[解析]略5、在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
A.教育方针B.教材C.课程标准D.课程正确答案:D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施工蓝图”。
19,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等主张的是()。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透视及矫正-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论文-陕师大免费师范硕士生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透视及矫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甚至可能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严重的还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研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寻找解决矫正的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学生课堂问题的分类、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矫正的策略,希望最终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学生课堂问题的分类外向性问题行为。
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
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
内向性问题行为。
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
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
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
二、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身的因素挫折。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
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
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生理因素。
学生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假想观众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2)理智情感(3)审美情感(4)生活情感(5)人际情感。
6.自律道德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
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
儿童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了。
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欣德根据社会性复杂程度划分出三类不同水平的同伴经历:互动的同伴经历、二元同伴经历、群体的同伴经历。
欣德根据社会性复杂程度划分出三类不同水平的同伴经历:互动的同伴经历、二元同伴经历、群体的同伴经历。
8.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9.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学习方式。
完全依靠兴趣爱好、自学是根本不够的。
发现学习是儿童青少年另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B.胆固醇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 C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C.相互的观点采择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B )。
A.幼儿期B.青春期C.儿童期D.青年期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性过渡和___社会性过渡______三个方面2. 初二时期是_机械识记_向_理解识记_过渡的转折时期。
3.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_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
4. 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_亲密和_忠臣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 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计5分)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对)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错)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对)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错)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对)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 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答: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象的转变,这会继而影响其行为,最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外貌,这会进而引发别人与该青少年交往方式的转变。
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而间接发生作用的。
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2. 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1)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①.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②.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③.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④.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2)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①.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③.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3)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答: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个人的外表,包括衣服、化装、走路方式和穿着方式等,与这种对理想外表的追求同时出现是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另一个认同危机是性别认同危机,即通过友谊来寻找轻松自在的性别表达方式,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经常会说他们继续去学校的原因是要与朋友们在一起或是想接近他们迷恋的某个人。
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为上学给出这样的理由是正常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轻松的性别表达方式以及借助友谊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对自我同一性的追求还表现为,青少年会努力地去发现或证明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能看到他们经常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对模仿自己所崇拜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
在整个青少年期,学生会与他们所崇拜的媒体人物的外表和行为竞争,也会与现实生活中他们所处的朋友团体里的成员竞争。
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对青少年期个体的发展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
因此,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4.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答: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
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
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论文题目自拟,主题是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的或者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的。
论文格式完成,以《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为准,字数在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条以上。
结业成绩是开卷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