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6砌体结构抗震构造要求..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的一般构造要求
(3) 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 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 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6
多层砖房墙体间、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4) 7 度时长度大于7.2m 的大房间,以及8度和9度时,房 层的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外,应沿墙高每隔 500mm 配 置2φ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4
构造柱的构造要求(续) (2)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
500mm,设 2φ6 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1.0m, 但当墙上门窗洞边到构造柱边(即墙马牙槎外齿边)的长度小于 1.0m时,则伸至洞边上。
(3)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 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的一般构造要求
为了加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除 进行抗震验算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外,《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还规定了墙体的一系列构 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指先砌筑墙体,而后在墙体两端或 纵横墙交接处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柱。唐山地震震害分析和近年 来的试验表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明显提高房屋的变形能 力,增加建筑物的延性,提高建筑物的抗侧力能力,防止或延 缓建筑物在地震影响下发生突然倒塌,或减轻建筑物的损坏程 度。因此应根据房屋的用途,结构部位的重要性,设防烈度等 条件、将构造柱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比较薄弱、易产生应力 集中的部位。
8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多层砌体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 重方案。静力计算方案应尽可能采用刚性方案。所以墙体的布置除了要满足 刚性方案对横墙的构造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一般构造条件。
建筑工程砌体一般构造要求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表 2 各类砌体允许高厚比提高系数 µc 的最小值比较
砌块强 构造柱
bc/s
砌体种类
度砂浆 混凝土 强 度 强度
1/20
1/15
1/12
1/10
1/8
1/4
C10
1.063 1.084 1.103
1.123
1.152 1.286
烧结普通砖 烧结多孔砖
MU30 M10
C15 C20 C25
1.085 1.101 1.113
1.111 1.133 1.148
1.138 1.164 1.182
1.164 1.194 1.216
1.201 1.238 1.264
1.373 1.437 1.481
C30
1.122 1.160 1.197
1.233
1.284 1.516
C10
1.117 1.153 1.188
MU20
1.347 1.393 1513 1.558 1.626 1.805 1.964 2.072 3.349
MU15
1.402 1.451 1.585 1.641 1.714 1.910 2.094 2.208 2.510
4
MU10
1.488 1.547 1.700 1.768 1.855 2.075 2.292 2.425 2.759
6.2.13 修编时没有作修改
11
一般构造要求
6.2.14(新增条)装修打墙、穿槽对砌体的承载力影响较大,造成了一 定的安全隐患,必须引起重视。故本条规定了有关要求:
1.边长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或独立柱内,不应埋设管线;
2.墙体中应避免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槽洞。
砌体结构设计
13. 砌体结构的大梁,应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6.2.5条设计。既:
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强措施。
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14. 外凸窗台板抗倾覆不够问题:
(6).楼梯布置。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Hale Waihona Puke (7).板顶标高。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8).梁布置及其下的梁垫布置。也可在梁支座处将梁加宽至500来代替梁垫。
(9).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意见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意见【提要】砌体结构作为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仍在我国各类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进展也始终为结构工程师所关注。
结合新抗震设计规范,介绍了砌体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抗震设防的目标,提出了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应该注意的一些意见。
可供工程人员在运用新的抗震设计规范时参考。
【关键词】砌体抗震设计构造柱圈梁砂浆【abstract 】masonry structure in China as a traditional form of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our country in each kind of building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ck masonry structure progress is always concern for structural engineer. Combined with the new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mason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goal, puts forward the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some advice. For the engineering personnel in the use of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new reference.【key words 】masonry 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post mortar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砌体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砌体房屋是我国建筑市场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 以上。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的构造要求
① 搁栅、檩条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支承面下,高度不应
小于200mm的砌体。
② 屋架、梁等构件的支承面下,高度不应小于600mm,
长度不应小于600mm的砌体。
③ 挑梁支承面下,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应小于300mm,
高度不应小于 600mm的砌体。
6
砌块砌体的构造要求 (1)砌块砌体应分皮错缝搭砌;上下皮搭砌长度不得小于 90mm;当搭砌长度不满足这个要求时,应在水平灰缝内设 置不少于2φ4的焊接钢筋网片(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m),网片每端均应超过该垂直缝,其长度不得小于 300mm。 (2)砌块墙与后砌隔墙交接外,应沿墙高每400mm 在水平 灰缝内设置不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 的焊接钢 筋网片。
1
墙、柱的最小截面尺寸的要求
墙、柱的截面尺寸过小,会造成构件稳定性差和局部缺陷 而影响构件的承载力。所以对于承重的独立砖柱截面尺寸不 应小于240mm×370mm 毛石墙的厚度不宜小于350mm;毛料石柱较小边长不宜小 于400mm。当存在振动荷载时,墙、柱不宜采用毛石砌体。
2
3
4
墙、柱中设混凝土垫块和壁柱的构造要求
(1) 跨度大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下列数值的梁,应在支承处 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按构造要求配置双层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 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
① 对砖砌体为4.8m。 ② 对砌块和料石砌体为4.2m。 ③ 对毛石砌体为3.9m。 (2)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 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 ① 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 ② 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③ 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2)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当无法避免 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的承载力。
第37讲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构造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三、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构造柱的设置
(1)定义——在砌体房屋墙 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 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 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 混凝土柱,称为混凝土构 造柱,简称构造柱。
(2)构造柱的作用 ①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 (约10%~30%) ②约束砌体,提高变形能力, 增加延性和整体性; ③提高墙体的稳定性;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6)材料的强度等级要求: ①框架柱、抗震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②过渡层墙体的砌筑砂浆等级不应低于M7.5。
结束! 谢谢大家!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3)设置部位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4)构造要求
④ ①最小截面为240mm×180mm,纵筋宜采用4Ф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 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6、7度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采用4Ф14,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②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2Ф6水平钢筋和Ф4分布短 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6、7度时底部1/3楼层, 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③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 ,或与埋深小于500mm 的基础圈梁相连。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底框结构——是指底部为钢筋砼框架-抗震墙 结构,上部为多层砖砌体结构的房屋。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
1.震害特点 底部框架砖房的破坏相当严 重,破坏部位都发生在底部 框架部分。 底部框架砖房震害加重的原因: 上部纵横墙较密,不仅重量大而 且侧向刚度比下部框架大得多, 形成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 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或抗震墙应对齐 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 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部框架-抗震墙 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 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 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2)采用普通砖抗震墙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墙体厚度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M10,并应先砌墙后浇筑框架柱。
②沿框架柱高每500mm配值2φ6拉结钢筋,并沿砖 墙全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边框柱相连的 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③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 柱。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 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墙体交接处 均应增设构造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 凝土板。 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 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 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 连接。
12.3.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
12.3.1的规定。 2)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
总高度比表12.3.1中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 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 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②抗震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墙板 净高的1/20;抗震墙宜开设洞口使其形成若干墙段, 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
砌体结构受力特点及构造要求
砌体结构受力特点及构造要求张铮陕西建工集团机械施工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32 采用砖、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的优点:砌体材料抗压性能好,保温、耐火、耐久性能好;材料经济,就地取材;施工简便,管理、维护方便。
砌体结构的应用范围广,它可用作住宅、办公楼、学校、旅馆、跨度小于l5m的中小型厂房的墙体、柱和基础。
砌体的缺点:砌体的抗压强度相对于块材的强度来说还很低,抗弯、抗拉强度则更低;黏土砖所需土源要占用大片良田,更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自重大,施工劳动强度高,运输损耗大。
1.砌体材料及砌体的力学性能(1)砌块砖、砌块根据其原料、生产工艺和孔洞率来分类。
烧结普通砖——由黏土、石岩、煤矸石或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的实心或孔洞率不大于规定值且外形尺寸符合规定的砖,称为烧结普通砖;烧结普通砖又分为烧结黏土砖、烧结页岩砖、烧结煤矸石砖和烧结粉煤灰砖。
多孔砖——孔洞率大于25%,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主要用于承重部位的砖称为烧结多孔砖,简称多孔砖。
灰砂砖或粉煤灰砖——以石灰和砂为主要原料,或以粉煤灰、石灰并掺石膏和骨料为主要原料,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实心砖,称为蒸压灰砂砖或蒸压粉煤灰砖,简称灰砂砖或粉煤灰砖。
砖的强度等级用“MU”表示,单位为MPa(N/mm2)。
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等的强度等级分MU30、MU25、MU20、MUl5和MUl0五级。
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的强度等级分MU25、MU20、MUl5和MUl0四级。
(2)砂浆砂浆按组成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纯水泥砂浆;水泥混合砂浆;石灰、石膏、黏土砂浆。
砂浆强度等级符号为“M”。
规范给出了五种砂浆的强度等级,即Ml5、Ml0、M7.5、M5和M2.5。
当验算正在砌筑或砌完不久但砂浆尚未硬结,以及在严寒地区采用冻结法施工的砌体抗压强度时,砂浆强度取0。
(3)砌体按照标准的方法砌筑的砖砌体试件,轴压试验分三个阶段。
砌体建筑抗震构造做法
砌体建筑抗震构造做法一、引言砌体建筑抗震构造做法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也是获得安全、稳健、经济的抗震设计的关键。
本文总结性介绍了砌体建筑抗震构造做法,内容主要包括:砌体建筑抗震设计的原理,砌体建筑抗震预防的措施,砌体建筑抗震施工的要求等。
二、砌体建筑抗震设计的原理1、加固剪力墙原理。
即加固剪力墙,提高剪力墙抗拉抗剪能力,降低剪力墙抗震受力,提高结构抗震能力。
2、加固柱梁原理。
即加固柱梁,提高柱梁抗拉抗剪能力,降低柱梁受力,提高结构抗震能力。
3、改变建筑轴线原理。
即改变建筑轴线,改变建筑结构抗震响应,减少结构抗震受力,改善结构抗震性能。
4、加固楼梯原理。
即加固楼梯,提高楼梯抗剪能力,减少楼梯受力,提高楼梯抗震能力。
三、砌体建筑抗震预防措施1、前期防震设计。
砌体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质、建筑结构形式、建筑高度、抗震烈度等因素,以便达到预防震害的目的。
2、施工抗震检查。
在砌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建筑结构的构造及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3、建筑抗震安装。
在砌体建筑的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抗震构件,确保安装完成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以改善。
四、砌体建筑抗震施工要求1、砌体建筑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施工细节应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2、砌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允许改变抗震构造。
3、砌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应仔细检查砌体细部,确保抗震细节的施工质量。
4、砌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施工期间因振动引起的建筑物损坏,并采取措施加固建筑物。
五、结论砌体建筑抗震构造做法是获得安全、稳健、经济的抗震设计的关键,应在设计、施工、安装等过程中严格遵守抗震设计要求,以确保抗震性能的达标。
砌体结构6-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ζN
back 12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课程
2、粘土砖、多孔砖墙体的截面抗震承载力一般情况下,应按下式 验算。
V ≤ fVE A / γ RE
V
fVE
-墙体剪力设计值。 -砖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墙体横截面面积,多孔砖取毛截面面积。
第六章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一节 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
一、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破坏情况主要有:受震破坏、地 基失效引起的破坏和次生效应引起的破坏。 二、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情况有两大类:
1、由于结构或构件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 2、因为房屋结构布置不当或在构造上存在缺陷,比如内外墙之间 以及楼板与墙体之间缺乏可靠的联结,在地震时联结破坏,房屋 丧失了整体性,墙体发生出平面的倾倒,楼板随之由墙上滑落等 等。 三、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应用计算理论对结构进行强度 验算;另一方面,还应对房屋的体型、平面布置、材料、结构形 式等进行合理选择,对构件间的联结采取加强措施,并从结构强 度方面着眼,使构件布局合理,从而获得整个房屋的最大抗震能 back 1 力。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课程
2、纵向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 按墙体刚度比例分配给各纵墙。
Vim =
Dim
∑D
m =1
k
VEKi
im
back 10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课程
3、进行地震剪力分配和截面验算时,砌体墙段的层间抗侧力等效 刚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刚度的计算应计及高宽比的影响。 (2)、墙段宜按门窗洞口划分,对小开口墙段按毛截面计算的刚 度,可根据开洞率乘以表6.8的洞口影响系数。
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一、引言中国是砌体大国。
据统计,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1996年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
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
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
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
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
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
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
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
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
可见砌体的安全成为关系砌体设计的重点。
二、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使砌体的抗震不断发展。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多孔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创造了条件。
近10余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砌块种类、规格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
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和约束配筋砌体对应的是所谓均匀配筋砌体,即国外广泛应用的配筋砼砌块剪力墙结构,这种砌体和纲筋砼剪力墙一样,对水平和竖向配筋有最小含钢率要求,而且在受力模式上也类同于砼剪力墙结构,它是利用配筋砌块剪力墙承受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作用,是结构的承重和抗侧力构件。
【土木建筑】6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对于预制板楼板、楼盖,由于整体性较差、板缝偏小混凝土 灌缝不够密实,地震时易于拉裂。9度以上地区,由于墙体开裂、 错位、倒塌引起楼板、楼盖掉落。预制板端部搁置长度过短或无 可靠的板与板及板与墙的拉接措施,也造成震害。
四、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多层砖房的震害
八
三、四 五
六、七
二、三 四
五、六
二 三、四
外墙四角, 错层部位横 墙与外纵墙 交接处较大 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
墙交接处
7、8度时,楼、电梯的四角,每隔15m 左右的横墙或单元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 内纵墙交接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 小墙垛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9度 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2)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前表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上表设置构造柱;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 单面走廊式时,应按前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 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考虑。
5.所有纵横墙交界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设置加强柱;该加强 柱在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在纵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4.2m, 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配筋宜符合下表的要求。
位置
角柱 边柱 中柱
最大配筋率 (%)
1.8 1.8 1.4
纵向钢筋 最小配筋率 (%)
0.8 0.8 0.4
六、结构体系要合理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 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砌体结构第六章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④ 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的破坏 破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鞭梢效应”(在地震作用下, 高层建筑或其他建/构筑物顶部细长突出部分振幅剧烈增大的 现象)破坏常出现在房屋突出的部分,并且突出部分的面积相 对下层面积越小,破坏越严重。
⑤屋顶楼盖的破坏 砌体结构房屋屋顶楼盖的破坏,大多由于梁、板在砌体 墙上支承长度不够或无可靠拉结,破坏常发生在预制板和 承重墙的连接处,同时无圈梁房屋较有圈梁房屋损坏严重; 现浇楼盖的抗震性能优于预制楼盖。
第六章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6.1 砌体结构房屋的受震破坏
1. 砌体结构房屋常见震害
房屋倒塌
墙体开裂 纵横墙连接处破坏
墙角破坏
无配筋砌体结构是一种脆性结构,整体性和延性差,自重大,地 震反应大,砌体的抗剪能力很低,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较低。
破坏情况分二类:1. 结构或构件承载力不当; 2. 构造或连接存在缺陷。
Ⅳ. 房屋四角的构造柱截面和配筋应适当加大,7度超过6
层、8度超过5层、9度地区的房屋,纵筋采用4Φ14,箍筋 间距≤200mm.
Ⅴ. 构造柱应先砌墙后浇筑混凝土,应砌成马牙搓。
钢筋混凝土芯柱的设置及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芯柱——小型砌块砌体房屋墙体 中,在一定的部位预留的上下贯通的孔洞中,插入钢
限制抗震横墙的间距
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砌体结构房屋的楼(屋) 盖和横墙充当主要的抗侧移力体系;当横墙数量多、间距小, 房屋的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
抗震墙最大间距(m)
限制砌体房屋的高度、层高和高宽比
Ⅰ.砌体房屋的高度、层高限制
砌体房屋层数愈多,层高愈高,总高度愈大,则房 屋的地震作用效应愈大,震害愈严重。 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3.6m;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架房屋层高≤4.5m
砌体结构构件设计及构造要求
构造措施与要求
连接件设计
01
根据连接方式和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连接件类型、规格和布
置方式。
节点设计
02
确保节点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避免应力集中和脆
性破坏。
构造细节处理
03
注意连接处的防水、防腐、防火等处理,确保连接的安全性和
耐久性。
实例分析
某高层建筑采用刚性连接方式的框架结 构,通过焊接实现梁、柱等构件的连接 ,具有较高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验收标准与程序
验收标准
根据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查砌体结构的轴线 位置、垂直度、表面平整度、灰缝厚度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
验收程序
先进行自检,合格后报监理或建设单位进行初验,初验合格 后进行正式验收,并填写相应的验收记录表。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通病类型
常见通病包括砌体裂缝、灰缝不饱满、组砌方式错误、轴线偏移等。
06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材料质量控制
确保使用合格的材料,包 括砖、石、砌块、砂浆等, 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砌筑工艺控制
采用正确的砌筑方法,保 证砌体组砌方式、灰缝厚 度、饱满度等满足规范要 求。
构造措施控制
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构造柱、 圈梁、过梁、窗台梁等, 确保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 稳定性。
防治措施
加强材料质量控制,采用合格的砖、石、砌块等材料;严格控制砌筑工艺,保证灰缝厚度和饱满度;加强构造措 施的设置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通病,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进行处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刚性连接
半刚性连接
(精)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解析
房屋类型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烈度
6 18 15 7 18 15 8 15 11 9 11 7
木楼、屋盖
11
11
7
4
12
2
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
5.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房屋首先在薄弱部位破坏,这些薄弱部位 一般是,窗间墙、尽端墙段、突出屋顶的女儿墙等。
5 6
12 12
-----
4 4
-----
多孔粘土砖
混凝土小砌块
(2)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 前表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 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3)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 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可按上表采用。 (4)砖和砌快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
11
2
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
房屋高宽比的限值表
烈度 6 7 8 9
3.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最大高宽比
2.5
2.5
2.0
1.5
注: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
4.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 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横墙间距较大时,楼盖水平刚 度变小,不能将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有效传递到横墙,致使纵墙发生 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
2
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
1.建筑平面及结构布置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 重的结构体系; (2)纵横墙的布置宜对称,沿水平面内宜 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
建筑抗震构造要求
建筑抗震构造要求一、结构抗震相关知识1.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的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根据其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要求的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与市政工程,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乙类: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与市政工程,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丙类:标准设防类,指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丁类: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设防要求的建筑与市政工程。
二、建筑抗震的技术要求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抗震要求规定如下:1.一般规定(1)混凝土结构房屋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房屋中,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对于框架结构房屋,应考虑填充墙、围护墙和楼梯构件的刚度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3—12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7)构造柱的基础处理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 面以下500mm,或锚固于浅于500mm的基 础圈梁之内。
(8)构造柱与墙、圈梁的连接
•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 墙高每隔500rnm设2φ6拉结筋,且每边伸 人墙内不宜小于1m。 •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 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190
21
7
21
7
18
6
-
-
2、多层房屋的最大高宽比
烈度 6 7 8 9
最大高 宽比
2.5
2.5
2.0
1.5
3、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房屋类别 烈度 6 多层砌体 现浇或装配式钢筋混 凝土楼、屋盖 18 7 18 15 11 8 15 11 7 9 11 7 4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15 屋盖 11 木楼、屋盖 底部框架-抗 震墙 多排柱内框架 上部各层 底层或底部两层
6、其他构造要求
(1)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 6~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 360mm。 (2)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板带可靠连接。 (3)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符合轻质、均匀对称布 置和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柔性连接,不得采用嵌砌 砌体墙。 (4)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或桩承台),宜采用同一 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 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
(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 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 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 拦板。 (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 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 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 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m。
5、横墙较少的砖混结构的构造要求
• 8度和9度且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 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 50~100m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楼面有错层或楼板标高差0.6m及其以 上; (3)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差异较大。
问题
1、地震烈度分别为6度、7度、8度或9度对砌 体结构有什么要求? 2、8度和9度地震区域,必须设置防震缝的条 件有哪些?
问题
1、为什么要进行抗震设防? 2、哪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 3、怎样进行抗震设防?
1、为什么要进行抗震设防?
我国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地震给人们带 来的危害已经人人皆知。建筑是人们活动 的主要场所,事实已经证明,没有抗震设 防的房屋结构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是灾难性 的。
2、哪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7~9度时, 楼、电梯间的四角; 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 处
八
六、七
五、六
三、四
(6)构造柱的尺寸和钢筋配置
构造柱的截面不应小于240mm×180mm,一 般为240mm×240mm。 纵向钢筋宜采用 4φ12(或4φ14)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 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设防烈度为7度房 屋超过6层时、或设防烈度为8度房屋超过5 层时或设防烈度为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 宜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同多层砌体房屋 21 25 18 21 15 18 -
4、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
部位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6 1.0 7 8 9
1.0 1.2 1.5 1.0 1.2 1.5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1.0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 1.0 离 1.0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的最大高 0.5 度
(9)构造柱的施工要求
构造柱施工时必须先砌墙,随着墙体的上升 而逐段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楼、屋盖的构造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 长度,均不应小于120 mm。 (2)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 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见图1—6—1。 (3)在地震烈度为6、7度时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处, 或地震烈度为8度时房屋的屋盖或 地震烈度为9度 时房屋的楼盖、屋盖处,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 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 梁拉结。
1.0 1.0 1.0
1.0 1.5 2.0
0.5 0.5 0.0
5、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优先采用横墙承 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 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 宽度宜均匀。楼梯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 转角处。
6、防震缝设置要求
图1—6—2 内外墙交接处的构造柱与墙的拉结
4、楼梯间的构造要求
(1)地震烈度为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 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通长 钢筋;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 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 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M7.5,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2)地震烈度为8度和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 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 并应与圈梁连接。
(4)圈梁的配筋要求
表1—3—3 圈梁的配筋要求
地震烈度
配 筋
最小纵筋 最大箍筋间 距(mm)
6 、7 度 4ø10 250
8度 4ø12 200
9度 4ø14 150
(5)构造柱的设置
• 圈梁是在水平方向将楼板和墙体箍住,构造柱则 是从竖向加强层与层问墙体的连接。构造柱和圈 梁共同形成空间骨架,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 提高墙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做到裂而不倒。 • 在砖混结构的房屋中,应按表1—3—4的要求设 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 少的房屋,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 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执行。
表1—3—2 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烈 度 墙类 外墙和 内纵墙 6、7 屋盖处及每层 楼盖处 8 屋盖处及每层 楼盖处 9 屋盖处及每层 楼盖处
内横墙
同上;屋盖处 间距不应大于 7m;楼盖处间 距不应大于 15m;构造柱 对应部位
同上;屋盖处 沿所有横墙, 且间距不应大 于7m;楼盖处 间距不应大于 7m; 构造柱对应部 位
表1—6—3 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
最小 地震烈度 房屋类别 墙厚 6 7 8 9 度 (mm)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多 层 砌 体 普通 砖 240 24 8 21 7 18 6 12 4
多孔 砖
空心 砖
240
190
21
21
7
7
21
18
7
6
18
15
65Βιβλιοθήκη 12-4-
小砌 块
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以及纯砌 体结构中,抗震性能依次排列。
(一)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 定
1、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 2、多层房屋的最大高宽比 3、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4、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 5、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6、防震缝设置要求
1、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
一般情况下,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 房屋最大高宽比不应超过表1—6—3的要求。 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 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 %以上)的砖房总高度应比表1—6—3中规 定的相应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
横墙较少的砖混结构中,房屋总高度和层数 接近或达到表1—6—3规定限值,应采取的 加强措施。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 墙总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 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且楼、 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 1.5m;外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 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且内外墙上洞口位 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 (4)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 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 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 不应少于3φ10,箍筋不小于φ6,间距不 大于300 mm。
(5)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增 设满足下列要求的构造柱;在横墙内的柱距不 宜大于层高,在纵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4.2m, 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配 筋应符合表1—6—7的要求。 (6)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 高处。 (7)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宜设置沿 纵横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 高度不小于60 mm,宽度不小于240mm,纵向 钢筋不少于3φ6。
(二)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和构造要求 2、楼、屋盖的构造要求 3、墙体的构造要求 4、楼梯间的构造要求: 5、横墙较少的砖混结构中的构造要求 6、其他构造要求
1、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和构造要求
(1)圈梁的设置 (2)附加圈梁的设置 (3)圈梁的尺寸 (4)圈梁的配筋要求 (5)构造柱的设置 (6)构造柱的尺寸和钢筋配置 (7)构造柱的基础处理 (8)构造柱与墙、圈梁的连接 (9)构造柱的施工要求
图1—6—1 预制板与墙的拉结
3、墙体的构造要求
地震烈度为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 及地震烈度为8度和地震烈度为9度时外墙 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 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人墙 内不宜小于1m(见图1-6-2)。后砌的非承重 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钢筋与 承重墙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地震烈度为8度和地震烈度为9度时长度大 于5.1m的后砌非承重隔墙的墙顶,尚应与 楼板或梁拉结。
(1)圈梁的设置
• 圈梁又称腰箍,是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横墙设置 的连续封闭的梁。其作用是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刚 度及整体性,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减少由于地基 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身开裂。对于防震地区,利 用圈梁加固墙身更加必要。 • 圈梁的设置与房屋的高度、层数、地基状况和地 震烈度有关,见表1—3—2所示。 • 圈梁的位置与数量有关。当只设一道时应在屋盖 附近;增设时应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 板底,必要时圈梁可兼作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