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地球化学
高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课件:微量元素示踪方法
Right-decline Pattern, Rb-,K-,Th,La-,Ce,Zr- and Hfrich; Ba,Nb-Tidepleted
Right-decline Pattern, Rb-,K-,Th,La-,Ce,Zr- and Hfrich; Ba,Nb-Tidepleted
Right-decline
.1 Ba Th N b La Sr P Zr Ti Y b
R b K Ta C e N d Sm Hf Y
100
10
1
.1 Ba Th N b La Sr P Zr Ti Y b R b K Ta C e N d Sm Hf Y
Continental Crust •十字表示上部地殼 •差號表示下部地殼 •三角表示平均地殼
Right-decline
Right-decline
Pattern Ti, Rb and Pattern, Nb-,P-,Ti- Pattern, Nb-,P-,Ti-
大陸裂谷的微量元素特徵
島弧的微量元素特徵(美洲西海岸)
Indonesia Island Arc
Southwestern Baltic
常用的標準樣品有:球粒隕石、原始地幔、洋 中脊玄武岩、大洋花崗岩、上部地殼、下部地殼、 平均地殼等等
微量元素示蹤方法
2. 比較地球化學的方法
Chondrite PMantle Ocrust MORB EMORB MORG OIB
Ccrust Lcrust Ucrust
K
854
180
955 2100 0.40% 12000
Rb
3.45 0.55
2.2 1.12 5.04
4
31
高等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
它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及大地测量一起,组成固体地球科学的四个支柱。
它大致成型于本世纪30 年代,主要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so年代后获得了快速而重要的发展。
这里我们先试图讨论一下地球化学的作用及使命,再进而剖析近十余年来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若干主要成就。
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找矿、矿床评价、矿石组成研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等在地学工作者中已是人所共知,这里不再阐述。
但在文献与教材中对地球化学的示踪作用却强调不够。
在地球及其各圈层发育与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对人类来说,过去的45 亿年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但目前我们对地球及其演化所掌握的情况,所获得的知识,所认识的规律等较二、三十年前已丰富很多,应当说,这得益于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所起到的示踪作用。
这里且举例说明这种示踪作用口人们都承认,6。
年代后期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是固体地球科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口板块运动假说起源于洋底扩张的发现,而洋底扩张之所以被认识和肯定下来主要归功于扩张两侧磁极倒转及洋底玄武岩同位素年龄逐渐偏老两项重要观察测试结果。
可以说,洋底扩张的确立是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密切结合的产物,而地球化学主要发挥了示踪作用,即追踪了太平洋底从现在一直到约2亿年前这一段时间的演化。
又如稀土元素由于它们较大的化学稳定性可以从一个侧面起示踪作用。
在风化运移过程中,REF溶解度很低,如创门在海水中的浓度仅为1。
一’z数量级(Haskin and Pasten, 19}9)}"}, REE大量保存于碎屑矿物中。
另外,沉积成岩和低级变质作用中,REE的分馏作用不强,因此,某一地质时代沉积物中REE含量与分布大致可以反映源区上地壳的REE含量与分布。
根据Taylor等C 1981) }2‘几的工作,太古宙和太古宙后沉积岩REE含量与分布存在显著差别,这说明太古宙及之后的上地壳在物质组成上存在区别。
《高等地球化学》之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之主量元素地球化学一、地球化学数据的获得1、常量元素:湿化学分析法(Wet Chemistry)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子探针(EMPA)2、微量元素:X射线荧光光谱(XRF):主量元素和Rb,Sr,Ba,Zr,Nb,Y,Sc,V,Cr,Co,Ni,Ga,Zn,(La,Ce,Nd,Sm) 中子活化分析(INAA):Sc,Cr,Co,Ni,REE,noblemetal,Hf,Ta等离子光谱(ICP-AES):大多数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Hf,Ta,Pb,Th,U) 等离子光谱质谱(ICP-MS):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离子探针(IMPA):大部分微量元素3、送样前的准备:(1)送样分析的目的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些分析?(2)分析方法选择,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分析精度;(3)样品的选择,新鲜,均匀,有代表性;(4)样品的处理,避免污染;(5)样品重量,碎样和送样重量,与样品的结构,分析的元素和方法相关;(6)样品的系统和统一,主量、微量元素、矿物探针分析、同位素等应配套;二、岩石主量元素(Major elements)1、主量元素是指在任何岩石中都占绝对多量的元素,实际上是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幔中丰度最高的那些元素,通常包括Si,Ti,Al,Fe,Mn,Mg,Ca,Na,K,P这9个元素(的氧化物形式),有时还包括H(H2O)和C(CO2)。
上述9个元素一般以氧化物形式表示。
对绝大多数岩石来说(不包括矿石和矿化岩石)这些元素氧化物的总和大约是100%(wt%)。
因此,对不含挥发份的岩石,岩石样品主量元素氧化物的总和可以作为判别此分析结果和方法可靠性的指标。
一般要求误差不大于1%;2、Fe有三价和二价之分,分别以Fe2O3,FeO表示。
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或称湿分析)可以区分Fe3+和Fe2+,但XRF方法无法分辨Fe3+和Fe2+,这时常以Fe2O3(total),Fe2O3t或FeO(total),FeOt表示;3、如果岩石中含有较多的含水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或白云母,特别是蚀变强烈的岩石(含大量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则岩石的总量将会低于99%,这时往往用烧失量(LOI)或直接分析H2O+、H2Oˉ、F和CO2的含量来补充。
高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课件:绪论 微量元素的分类
微量元素的分類
• 常量元素(>0.1%)——能形成獨立礦物相,
其分配受相律的控制,遵循相率和化學計量 法則。
• 微量元素(<0.1%)——在自然體系中濃度
極低,往往不能形成以本身為主要成分的獨 立礦物或者只能形成岩石中的副礦物,因此, 微量元素的分配不受相律和化學計量的限制。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緒論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是地球化學的重要分支 學科之一,是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 ( 包括 部分天體)形成、演化中分布、賦存狀態 、 行為方式、分析技術和各類應用的分支學 科
• 人們常常相對於地殼中的主量元素而言, 人為地把地球化學體系中,其元素豐度 (克拉克值)低於0.1%的元素,通常稱為 微量元素
• 低場強元素或離子(Low field strength element) : 形成大半徑小電荷的離子的元素 ,離子勢<2,它們 又稱為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s(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包括 Cs、Rb、K、Ba、Sr、Eu和Pb(1-2 價)。
• 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趨於在固相中富集的 微量元素。儘管其濃度低,不能形成獨立礦物相,但因 離子半徑、電荷、晶體場等晶體化學性質與構成結晶 礦物的主要元素相近,而易於呈類質同像置換形式進入 有關礦物相。相容元素的固相/液相分配係數顯著大於 1。
微量元素的分類
親氣元素 atmophile
組成地球大氣圈的主要元素,惰性氣體元 素,以及主要呈易揮發化合物存在的元素,如 氫、氮、碳、氧等
高等地化-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一、气体地球化学的概念气体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界呈气态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形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主要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H、N、O、S、卤族和稀有气体等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
根据气体组分的特征,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烃类气体、非烃类气体以及元素周期表中的零族元素。
气体地球化学主要是研究这些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运移、积聚规律及其所参与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表征的地质学意义。
烃类气体是天然气中占优势的气体成分,是优质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建立和社会进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烃类特别是甲烷参与各种地质作用、成矿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甲烷是“温室气体〞之一,其环境意义更引起广泛的兴趣。
烃类气体地球化学或天然气地球化学是气体地球化学中历史悠久,开展最快,成果最多的一个分支领域。
非烃气体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重要资源,如CO2气藏。
非烃气体早在人类观察火山活动、利用地热资源的过程就作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非烃气体的化学活动性,使得它们在参与各种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正是由于它们的化学活动性,使得其参与的过程变得复杂而难以捉摸。
稀有气体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也是气体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极为活泼,硕果累累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然界稀有气体同位素的首次应用是用氨法测定地质年龄。
继而又开展了钾-氩法及其它稀有气体同位素计时法。
地幔中原始稀有气体和放射性成因稀有气体特征的研究是当前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
它们对于研究地球的形成、热演化史、构造演化史和化学演化史有深远的意义,并有助于说明地球的脱气和大气圈的形成演化问题。
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 稀有气体同位素越来越受到关注, 广泛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岩石和矿床成因,以及油气的成因研究, 稀有气体同位素与其他同位素相结合的示踪方法不断完善, 并在示踪流体来源、分析比照构造环境及解决矿床成因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2023年地球化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2023年地球化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构成、分布、变化及地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专业。
其研究内容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岩石矿物组成、大气、水、土壤等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等方面。
该专业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在地球科学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就业方向呢?一、地球科研机构毕业生可以选择考取硕士、博士继续深入研究,也可以选择到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地球科研工作。
如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矿产部门等。
二、能源矿产企业地球化学专业也在能源矿产领域有应用,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方面的勘探、开采、应用等。
毕业生成为这些企业的技术员、地质勘探员、工程师、技术骨干等。
三、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随着人类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到环保监测、管理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比如大气污染物、水质、土壤等污染物的排放、减排、监测与治理,以及环境安全论证等。
四、教育机构地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到高中、中小学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员等职业。
此外,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需要地球化学专业的教师。
五、科技咨询、管理机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到科技咨询、管理领域从事工作。
如工程/科技/资产评估、科技创新管理等领域。
此外,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等提供地球化学技术服务也是另一大就业方向。
六、其他地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到其他领域从事工作,如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
本科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比如学习地球化学研究所需的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和数据分析技巧等相关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总体来说,地球化学专业虽然门槛相对较高,但是就业前景广阔,就业岗位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泛。
对于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地球化学专业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高等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和分异规律》课件
三、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及分异作用 (一)水的性质
重要性:控制溶解度、熔点 性质:
O:3.5;H:2.1 高沸点(氢键) 高介电常数(81,偶极分子,溶剂)
南极之谜:冰下湖
(二)元素溶于水中的形式 1.气体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及存在形式 控制因素:偶极分子/非偶极分子
水性质的变化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20℃,1大气压,L/L水)
(2)自然水溶解碱性物质(K、Na、Ca、Mg等) Mg2SiO4 + 4H2O <=> 2Mg2+ +4 OH- +H4SiO4 (3)自然水的中和作用
2 介质PH值对元素迁移的控制
(1)溶液PH值增大时,具碱性元素的化合物溶解度 降低,如: CaO + H2O <=> Ca2+ +2OH-
(2)溶液PH值降低时,具有酸性元素的化合物溶解 度降低,如: SiO2 + 2H2O <=> H4SiO4 <=> H++H3SiO4-
第四章 元素的迁移和分异 规律
目录
第一节 元素迁移与分异的概念及其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在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与分异作用 第三节 在胶体过程中元素的迁移与分异作用 第四节 在岩浆中元素的迁移与分异作用 第五节 元素的迁移与分异其它方式和作用
第一节 元素迁移与分异的概念及其的 影响因素
一、元素迁移的定义和方式
第四节 在岩浆中元素的迁移与分异作用 (一)元素在岩浆熔体中的存在形式 1岩浆熔体的结构
地表岩浆
普通玻璃的结构
元素迁移和分异规律
2.熔体的聚合程度 与岩浆熔体有关的概念 (1)桥氧(BO):连接两个硅-氧四面体的氧,表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球化学概述一、地球化学的定义与范畴1. 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规律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其他物理、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范畴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循环-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分类- 生物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环境的化学演化-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球化学机制二、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 地幔:探讨地幔的化学结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
- 地核:分析地核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球化学性质。
- 地球表面流体:研究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和演化。
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丰度:研究元素在地壳、地幔、地核中的丰度分布。
- 元素的分布:分析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讨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和富集条件。
- 元素循环:研究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和循环速率。
3.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形成环境对岩石进行分类。
- 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的起源、演化、结晶过程和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点。
- 变质岩地球化学:探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和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地球化学- 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合。
-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探讨矿物的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和稳定性。
- 矿物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的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 矿物化学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5.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式。
高等地化名词解释
高等地球化学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它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及大地测量一起,组成固体地球化学的四个支柱。
在解决当代地球科学的三大基本任务: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寻找和开拓、人类生活,生存环境与健康和自然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矿床地球化学:是在矿床学和地球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矿床及其组成部分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以及矿床形成前的成矿过程和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演化问题。
3.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研究领域,它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学科。
这种关系主要是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原生环境的地球化学性质与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4.宇宙化学:又称天体化学或空间化学,研究宇宙空间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起源与分布,各类天体的物质组成和化学演化,是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相互杂交渗透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5.流体作用地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质流体在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中产生——运移——演化的整个化学动力学过程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将成为固体地球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6.深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深部物质的作用、状态与化学组成的关系,以及地球深部发生的各种地球化学作用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它着重于探讨在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地球深部物质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中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7.低温地球化学:是研究200℃以下,包括常温和零摄氏度以上元素被萃取、活化、迁移并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行为,即研究低温(<200℃)条件下的地质作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一门科学。
8.元素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学科最早出现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各个化学元素在地球的各部分和各种地质体中的含量和存在形式以及分布和分配的规律,研究各个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和运动规律,为寻找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的健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地球化学-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课件3 - TJH-PPT精品文档
(2)通过对大区域出露的不同岩石进行系统取样 和分析.
在区域内采集不同时代的不同类型岩石的代表性 样品,对所获得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然后按照各 类岩石在区域内所占的比例,求出该区域的元素丰 度。
世界上迄今为止只有加拿大地盾和中国东部两 个地区。 优点:1、是上地壳元素丰度研究的最可靠办法;2、 可以同时研究所有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唯一方法。
2)泰勒和麦克伦南(Taylor和McLennan,1985)提出 细粒碎屑沉积岩,特别是泥质岩,可作为源岩出露区上 地壳岩石的天然混合样品,用后太古宙页岩平均值扣除 20%计算上部陆壳元素丰度。
(3)细粒碎屑沉积岩法
缺点:不能给出大陆上地壳主量元素的丰度,对微量元 素的研究也仅限于不溶元素和中等程度的不溶元素。
第三章
地球的化学组成
本章内容
1、地球的结构 2、大陆地壳的结构和组成特征 3、大洋地壳 4、地壳的元素丰度 5、地幔的组成 6、地核的组成 7、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 8、地球的化学组成
1、地球的结构
地震横波:在固态中传播,在液态中不能传播。传播速度慢。 地震纵波:在固态、液态中均可以传播,传播速度快。
人们已获得对大陆地壳研究的认识
1. 大多数地区地壳由上、中、下地壳三层组成。 2. 随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增大,变质程度升高,因此不 同深度的岩石对应不同的变质相。 上地壳:未变质相至绿片岩相岩石和花岗岩侵入体组成 (花岗质)
中地壳: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为主 的角闪岩相岩石组成(英云闪长质)
鉴别大陆地壳剖面的标志为(Fountain and Salisbury, 1981):
(4)地表出露的被确认为下地壳的岩石可直接延伸至地壳深部。 根据地震波速与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由地震测深 结构推测深部岩石组成。
《高等地球化学》之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之主量元素地球化学一、地球化学数据的获得1、常量元素:湿化学分析法(Wet Chemistry)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子探针(EMPA)2、微量元素:X射线荧光光谱(XRF):主量元素和Rb,Sr,Ba,Zr,Nb,Y,Sc,V,Cr,Co,Ni,Ga,Zn,(La,Ce,Nd,Sm) 中子活化分析(INAA):Sc,Cr,Co,Ni,REE,noblemetal,Hf,Ta等离子光谱(ICP-AES):大多数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Hf,Ta,Pb,Th,U) 等离子光谱质谱(ICP-MS):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离子探针(IMPA):大部分微量元素3、送样前的准备:(1)送样分析的目的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些分析?(2)分析方法选择,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分析精度;(3)样品的选择,新鲜,均匀,有代表性;(4)样品的处理,避免污染;(5)样品重量,碎样和送样重量,与样品的结构,分析的元素和方法相关;(6)样品的系统和统一,主量、微量元素、矿物探针分析、同位素等应配套;二、岩石主量元素(Major elements)1、主量元素是指在任何岩石中都占绝对多量的元素,实际上是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幔中丰度最高的那些元素,通常包括Si,Ti,Al,Fe,Mn,Mg,Ca,Na,K,P这9个元素(的氧化物形式),有时还包括H(H2O)和C(CO2)。
上述9个元素一般以氧化物形式表示。
对绝大多数岩石来说(不包括矿石和矿化岩石)这些元素氧化物的总和大约是100%(wt%)。
因此,对不含挥发份的岩石,岩石样品主量元素氧化物的总和可以作为判别此分析结果和方法可靠性的指标。
一般要求误差不大于1%;2、Fe有三价和二价之分,分别以Fe2O3,FeO表示。
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或称湿分析)可以区分Fe3+和Fe2+,但XRF方法无法分辨Fe3+和Fe2+,这时常以Fe2O3(total),Fe2O3t或FeO(total),FeOt表示;3、如果岩石中含有较多的含水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或白云母,特别是蚀变强烈的岩石(含大量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则岩石的总量将会低于99%,这时往往用烧失量(LOI)或直接分析H2O+、H2Oˉ、F和CO2的含量来补充。
地球化学图解应用
标准矿物岩石命名
CIPW标准矿物(Cross、Iddings、Pirrson、Washingdon,1903) 阳离子标准矿物(Barth-Niggli)
5
R1-R2岩石命名
另外,沉积岩、变质岩中矿物成分和化学 成分之间的简单关系十分困难,不能用简单 的图解来进行分类。
6
(2)协变图解
三变量图解
二变量图解
Harker图解:反映岩浆分离
结晶、部分熔融。沉积岩中
不同矿物组分混合的结果; 变质岩中的混合作用等等。
7
(3)成因系列判别
花岗岩K2O-SiO2图解
花岗岩SiO2-AR图解
花岗岩A/NK-A/KNC判别图
花岗岩SiO2-AR图解 8
2、微量元素图解
当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作用时,微量元素优 先进入矿物相的元素称为相容元素;择优 进入熔体相的微量元素叫做不相容元素 (亲岩浆元素)。
酸性熔岩及玄武岩; (3)识别火山弧玄武岩
效果特别好。 注意:
样品不能含有大量的 蚀变玻璃及磁铁矿。
20
火山弧玄武岩优先使用的图解
La/10-Y/15Nb/8图解
Cr-Y图解
Cr-Ce/Sr图解
21
F1-F2-F3图解
成分范围:20wt%>CaO+MgO>12wt%
22
MgO-FeO-Al2O3图解
31
其他补充
U-Pb同位素: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的沉积岩年龄、变质年龄、热事件年龄。
氢、氧、硫、碳同位素:计算成岩、成矿温度等物 理化学条件。
铅同位素:计算模式年龄,判别成因。
关于岩石成因系列:涉及到成因岩石学,不同的划 分方法和种类,内容繁琐。
地球化学
有机化学 天体化学
环境化学 矿床化学
区域化学 勘查化学
它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 与演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 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 重大突破(如放射性的发现),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F.W.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1924年出版了第五版。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 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 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V.M.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1923~1938)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 上的分布,不仅与其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在晶格中的行为特性有关。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 地壳的化学组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苏联В。И.维尔纳茨基和А。Е.费尔斯曼共同建 立了苏联的地球化学学派。
地球化学
学科名
01 发展简史
03 发展阶段 05 研究方法
目录
02 基本内容 04 分支学科 06 发展展望
地球化学(geochemistry)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相结合 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 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研究方法
综合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包括:
地球化学-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课件6(6)- TJH-文档资料
1 3
C同位素分馏(续)
4)氧化-还原反应 碳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强还原条件下,如:
12
CH 2 H O CO 4 H 4 2 2 2
13
自然界中CH4到CO2反应可能发生在岩浆形成、火山 喷气活动、温泉及生物活动中,分馏的结果使CO2中富 集13C,CH4中富集12C;
1.3 岩石碳同位素组成
6 C O + 6 H O C H O + 6 O 2 2 2 1 26 2
光合作用使得有机物富集12C,而大气中富集13C;因此, 植物乃至整个生物及有机成因的煤、石油、天然气及沥青 都相对富12C;
C同位素分馏(续)
2)热裂解作用
碳氢化合物裂解的动力效应导致轻的化合物中富12C, 重的化合物中富集13C;
2 2 - 2 S O > S O > S O > S C O > S , H S , H S > S 4 3 2 X 2
S同位素分馏(续)
(2) 热化学还原作用 主要指硫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 硫同位素分馏。硫在地壳中价态变化较大, 每一级氧化-还原反应都会产生明显的硫同 位素分馏,如反应:
1. 陨石、月岩 陨石中碳有五种赋存形式:元素碳、碳化物、金属相 中的固体溶液、碳酸岩和“有机化合物”。陨石几乎 具有地壳中观察到的所有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因此陨 石碳具有很宽的碳同位素组成。 月岩中碳主要以CO、CO2及金属碳化物等形式存在, 其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如下特征: 1)月球上不同地区结晶岩的碳含量和δ13C很相似; 2)同一岩石内部和表面的δ13C很均一; 3)月壤的碳含量和δ13C明显高于结晶岩石;
H S SO H S SO
自然界硫(S)有四个同位素:32S(95.02%)、33S(0.75%) 、 34S(4.21%) 、 36S(0.02%) ; 在硫同位素研究中主要研究32S和34S的组成变化,样 品的S同位素组成以δ34S表示:
地球化学-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课件5(2)-TJH-PPT文档资料29页
其二,矿物晶体与熔体始终保持平衡,并且产生的 晶体无环带。——平衡结晶作用
分离结晶过程 (瑞利分馏Rayleigh Fractionation )
结晶过程实际上是一 个不平衡的分配过程。 微量元素在晶体中扩 散比熔体或液体中慢 得多,来不及取得完 全平衡(只能表面平 衡),则形成晶体的 环带状构造。
.
推导出瑞利分馏定律:
CL=C0·F Di-1
CL是分异岩浆中矿物结晶时的微量元素i瞬间浓度 C0是原始熔浆中的浓度 F为残留熔体与原始熔体的百分数,反映岩浆结晶程度
F=1 刚开始结晶 F=0 完全结晶
Di为微量元素在晶体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
CL=C0·F Di-1
利用瑞利分馏定律,将
岩浆中某微量元素的瞬
(2)整个熔融过程中残余固相中各矿 物相对形成熔体的贡献比例保持不变。
基于以上假设,在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 素i在固相和熔体相中的浓度可由质量守恒的原则 有以下公式:
Wo=Wl+Ws CioWo=CilWl+CisWs F=Wl/W0
式中: F是熔体比例,即形成的熔体占母岩的重量百分数,它反映 部分熔融的程度。F值由0→1表明熔融程度不断增大。
在整个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与残 留固体始终保持平衡,直到熔体离 去,这种熔融称平衡部分熔融,或 称批次熔融(Batch melting)。
为了能够推导出微量元素在产生的熔 体中的浓度与部分熔融程度的关系,需 作如下假定:
(1)在整个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 在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总分配系数始终保 持不变;
rock before melting began F = wt fraction of melt produced = melt/(melt +
高等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科目名称:高等地球化学考生须知: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高等地球化学(试题内容)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6题共30分)1.元素丰度系数2.类质同象3.吉布斯自由能判据4.不相容元素5.非实比部分熔融6.同位素平衡分馏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1.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组成特征。
2.简单说明可以区分海陆相地层的地球化学指标。
3.解释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的概念和两种主要测定方法,及影响分配系数的因素。
4.解释同位素概念及自然界同位素组成变化的重要特征。
5.解释稀土元素概念及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科目名称:高等地球化学第1页共2页三计算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1.推导Nd同位素模式年龄(tCHUR)的计算公式,说明式中符号的意义。
2.硬玉-石英-钠长石体系的相平衡反应为:NaAlSi3O8 ←→(双箭头)NaAlSi2O6+SiO2,计算体系温度为400K时的平衡压力P。
已知三种矿物相的摩尔体积分别为V NaAlSi3O6=6.0400,V SiO2=2.2688,V NaAlSi3O8=10.0070 (J/bar);T=400K时,各矿物相的标准生成自由能(△G f0,T)分别为△G NaAlSi3O6=-2789.270,△G =-837.660,△G NaAlSi3O8=-3634.926 (kJ/mol)。
SiO2四论述题(20分)1. 简述地球化学方法在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及当前的学科发展动态。
科目名称:高等地球化学第2页共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关键词: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同位素
摘要:主要介绍了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解决的一些问题,着重介绍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中的原子,研究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问题,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的历史和演化。
其学科特点是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作用体系。
着重研究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
研究原子的自然历史,必然联系到元素自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热动力学条件。
与有关学科密切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得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并繁衍出众多分支学科。
运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
我国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进行大规模的土壤分散流和基岩地球化学测量。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地球化学专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一批新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继建立,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先进测试设备和技术的实验室和计算中心。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微疾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以及陨石化学、宇宙化学、岩石圈地球化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已全面展开,目前我国地球化学研究已逐渐进入到与国际合作研究并同步发展的阶段。
一.基本内容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定量地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个部分(如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质体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地球各个部分,如
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地核中和各种岩类以及各种地质体中化学元素的平衡、旋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基于研究对象和手段不同,地球化学形成了一些分支学科。
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根据自然界的核衰变、裂变及其他核反应过程所引起的同位素变异,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研究天体、地球以及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间、物质来源与演化历史。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为地球与天体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坐标。
元素地球化学是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与演化。
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界产出的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空间分布、在地球历史中的演化规律以及它们参与地质作用对元素分散富集的影响。
生命起源的研究就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机地球化学建立的一套生油指标,为油气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状态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环境地球化学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地区性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矿床地球化学是研究矿床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
着重探讨成矿的时间、物理化学条件、矿质来源和机理等问题。
它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矿产的寻找、评价、开发利用服务。
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一定地区某些地质体和圈层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以及元素、同位素的循环、再分配、富集和分散的规律。
它为解决区域各类基础地质问题、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问题以及区域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评价等服务。
区域地球化学揭示的元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为划分元素地球化学区和成矿远景区提供了依据.
勘查地球化学是通过对成矿元素和相关元素在不同地质体及区带的含量和分布研究,找出异常地段,以便缩小和确定找矿及勘探对象。
除直接为矿产资源
服务外,它也是环境评价及国土规划的重要参考。
当前地球化学的研究正在经历三个较大的转变:由大陆转向海洋;由地表、地壳转向地壳深部、地幔;由地球转向球外空间。
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手段也将更为精确快速,微量、超微量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将可获得超微区范围内和超微量样品中元素、同位素分布和组成资料。
低温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超高压地球化学、稀有气体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等很有发展前景。
二.研究方法
地球化学综合了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方法。
包括:野外地质观察、采样;天然样品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分析和存在状态研究;元素迁移、富集地球化学过程的实验模拟等。
在思维方法上,对大量自然现象的观察资料和岩石、矿物中元素含量分析数据的综合整理,广泛采用归纳法,得出规律,建立各种模型,用文字或图表来表达,称为模式原则。
随着研究资料的积累和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地球化学过程实验模拟方法的建立,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由定性转入定量化、参数化,大大加深了对自然作用机制的理解。
现代地球化学广泛引入精密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研究自然地质现象,如量子力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核子物理学等,以及电子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地球化学提高了推断能力和预测水平。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系列的地质和成矿作用的多元多维相图,建立了许多代表性矿床类型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和勘查找矿的计算机评价和预测方法。
三.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体系种同位素的形成,丰度及在自然作用中分馏喝衰变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地球系统作用过程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还发生了同位素成分的变异,这种变异记录着地球物质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
同位素地球化学为研究地球或宇宙体的成因和演化,主要包括地质时钟、地球热源、大气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壳幔相互作用及壳幔演化、成岩成矿作用、构造作用及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地球科学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地球科学重大基础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馏系数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反映了两种物质或两种物相之间同位素相
对富集或亏损程度。
在自然界,分馏系数是指两种矿物或两种物相之间的同位素比值之商。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同位素在天然物质中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并用于解决地质和地球化学问题。
由于同一元素的稳定同位素质量不同,它们在物理-化学和热力学性质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氢、氧、碳、硅等质量较小的元素,同位素间的相对质量差较大,在自然界各种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因此,自然物质中同位素组成的变异是物理化学条件的反映。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自然界氧有3个稳定同位素16O、17O和18O,它们的丰度分别为99.762%、0.038%和0.200%。
氧同位素的地质应用最广泛,包括:①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应用实验的方法,首先测定矿物与水的分馏数据,再计算矿物与矿物之间的分馏数据,得出分馏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式。
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中石英-磁铁矿矿物对是最灵敏的,因为石英的 18O/16O比值大,磁铁矿的比值较小,所以石英-磁铁矿之间具有最大的分馏系数和温度系数(指温度每变化 1℃时分馏系数的改变量)。
②古海洋温度计。
通过测定生物化石碳酸钙壳层与水之间的氧同位素组成来确定古海洋的温度。
③判断成矿热液的来源和矿床成因及岩石成因等。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自然界。
硫的分布非常广,硫有4个稳定同位素32S,33S,34S,36S.硫同位素的变化包含着大量的地质作用信息。
硫同位素之间相对质量差较大,在自然过程中它们的分馏效应较明显。
目前已知硫同位素比值的变差范围可达160%。
陨石中δ34S =0±2‰,变差范围较小,代表地球形成初期的硫同位素组成,这是考查自然硫同位素成分变化的一个基点。
沉积岩中δ34S变差范围最大,代表硫同位素的最大分馏效应。
硫同位素分馏分为化学动力分馏,生物动力分馏,和平衡分馏。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研究天然物质中碳同位素的丰度、变异规律及其地质意义。
自然界碳有 2个稳定同位素12C和13C,它们的丰度分别为98.89%和1.11%。
碳同位素组成以δ13C表示,标准采用 PDB(见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天然物质中δ13C 的分布如图天然物质中的碳同位素组成所示。
由图天然物质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看出,δ13C的最低值见于天然气甲烷,为-90‰;最高值出现于碳质球粒陨石中,为+70‰。
所以天然物质中δ13C的变化幅度达160‰。
四.结束语
地球化学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可以说任何一个人穷其一生的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地球化学所有领域的专家。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人口、疾病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地球化学必将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韩吟文马振东《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3.罗光强,耿元波《同位素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4.张景廉,刘小琦《碳同位素与油气物源示踪》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西北地质研究所,兰州,
5.陈锦石,闻传芬,钟华《古生代海洋碳同位素演化》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