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简述丹霞地貌的旋回演化过程

简述丹霞地貌的旋回演化过程

简述丹霞地貌的旋回演化过程丹霞地貌是一种以红色砂岩和砂砾岩为主体的地貌类型,具有独特的美丽景观和科学价值。

丹霞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旋回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旋回演化是指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地貌形态的重复发育和再次消失。

丹霞地貌的旋回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构造抬升、侵蚀剥蚀、地壳下沉和固化。

在构造抬升阶段,地壳发生了抬升运动,导致了丹霞地貌的形成。

这一阶段通常与地壳板块运动有关,地壳板块的挤压和抬升使得深埋在地下的红色砂岩和砂砾岩暴露在地表。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的抬升速度和幅度决定了丹霞地貌的高度和形态。

侵蚀剥蚀是丹霞地貌演化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水流、风力和冰雪等自然力量开始对地表进行侵蚀和剥蚀,使得丹霞地貌的形态逐渐丰富和复杂化。

水流侵蚀形成了河流、峡谷和瀑布等地貌景观,风力侵蚀形成了独特的风蚀洞和风蚀柱,冰雪侵蚀则形成了冰碛地貌。

这些侵蚀和剥蚀作用使得丹霞地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地壳下沉是丹霞地貌演化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地壳发生下沉运动,使得丹霞地貌开始沉积和堆积。

下沉运动导致了丹霞地貌的地表下降,形成了丹霞地貌的下切和深化。

同时,地壳下沉还引起了河流的改道和湖泊的形成,进一步改变了丹霞地貌的形态和分布。

固化是丹霞地貌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丹霞地貌经历了长时间的固化和稳定,形成了如今的独特地貌景观。

固化过程中,地表的红色砂岩和砂砾岩逐渐固化成为坚硬的岩石,形成了丹霞地貌的特征性红色景观。

同时,固化还使得丹霞地貌的形态变得稳定,不再受到大规模的侵蚀和剥蚀。

总体来说,丹霞地貌的旋回演化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流侵蚀、风力侵蚀和冰雪侵蚀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丹霞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通过对丹霞地貌的旋回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和自然景观的形成。

同时,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遗产,也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便后代能够欣赏和享受这一自然奇观。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第25卷第4期2005年12月热带地理TR0PICALGEOGRAPHYV oL25.No.4DeC..2005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吴志才,彭华(1.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分类依据,探讨了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针对广东丹霞地貌发育状况,根据丹霞地貌分类系统,对广东发育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各自的分类研究.关键词:丹霞地貌;分类依据;分类系统;分类;广东中图分类号:F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4—0301—06自从丹霞地貌名词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类型作了探讨,并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黄可光等提出的类丹霞地貌,宫殿式,窗棂式,蜂窝状丹霞地貌等…;黄进等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和有无喀斯特现象等6个方面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罗成德根据四川西部的丹霞地貌特点提出了砾岩和砂岩等岩性地貌分类;陈致均等对甘肃干旱和半干旱区特殊丹霞地貌提出了泥乳状,窗棂状, 迭板状,波浪状等类型;邓美成等根据湖南良山的特点,提出了楔状,块状,墙状,线状,柱状,拱状等形态类型;罗成德主要对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岩性和形态分类;彭华提出的风景地貌分类等,特别是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依据,全面探讨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问题J.本文主要借助彭华丹霞地貌系统分类法并结合广东省丹霞地貌实际对广东省的丹霞地貌进行深入的对比分类研究.1分类依据丹霞地貌的分类依据可概括为物质基础,岩层产状,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5项.物质基础:岩石特征是决定地貌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在丹霞地貌分类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红层的碎屑构成,其中主要是根据粒度构成的不同加以区别.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对丹霞地貌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岩层产状的不同而造成的地貌类型差异,同时地壳运动可能对发育阶段和坡面形态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从岩层产状的不同对广东丹霞地貌进行分类.主导动力:主导动力是指对某一类丹霞地貌发育起决定作用的动力,即相当于成因分类的成因主因子.但是成因分类比较难以制定指标依据,本文只作定性分析.地貌形态:形态分类一直是丹霞地貌分类研究的主体,但却没有统一的依据.考虑形态依据,分为群体形态和单体形态.本文主要根据地貌组合形态进行分类.发育阶段:本文关于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依据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2丹霞地貌分类系统2.1依据红层的物质特点分类岩石是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不同岩性对丹霞地貌发育有很大影响.本文依据岩性不同进行分类(表1).2.2依据岩层产状分类丹霞地貌的地质构造主要根据其岩层倾角大小,大致可分为3大类:近水平构造,缓倾斜构造,陡倾斜3种(表2).陡倾斜丹霞地貌在广东基本没有,故不作讨论.收稿日期:2005-05—11;修订日期:2005-08一o9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吴志才(1976一),男,江西人,硕士,主要从事地理学与旅游开发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E—mail)**************.cn.302热带地理25卷近水平丹霞地貌缓倾斜丹霞地貌陡倾斜丹霞地貌岩层倾角小于l0.山顶形态与层面接近,呈微上凸形,四壁陡立,方山状丹霞地貌构造平缓区或盆地中部岩曼介于l..~要主单斜层面接近,除顺向坡外,其他三面多为陡崖,呈单面山断层线附近或盆地边缘30.之问丹霞地貌…一……一……岩层倾角大于3..蓑萼山顶没有古夷平面'贝发育尖顶状丹霞地貌,逆向坡的陡崖较为造变动强烈区或盆地边2.3依据主导动力分类地貌形成的动力往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合力,主导动力的指标依据比较难以确定.本文以形成丹霞地貌成因上分类来划分(表3).2.4形态分类从丹霞地貌组合形态上进行如下分类(表4).表3依据成因分类Tab.3Classificationonthemainfol'ce2.5依据发育阶段分类丹霞地貌发育的阶段,按w.M.戴维斯的经典理论,基本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3个阶段(表5).4期吴志才等: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3033广东丹霞地貌分布根据黄进调查统计(截至2004年3月),目前广东省丹霞地貌点(区)有64处.从地理区域上看,广东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粤北,河源,珠三角等地,从沉积盆地上看主要分布在粤北的南雄盆地,丹霞盆地,坪石盆地,星子盆地,河源盆地,东莞盆地,三水盆地,罗定盆地(表6).霉丹霞地貌点/面km积2所在盆地霉丹霞地貌点/面km积2所在盆地1(1)丹霞山193?3K2丹霞盆地(33)红岩12.5K2星子盆地(2)灵溪河0.9Kl(2处).(34)黑岩4.0K2(2处)2(3)鸡笼寨0.8K2彭屋盆地8(35)五指石5.8K2仁居盆地(4)红石寨一红石山3.1E9(36)南台石1.5K2平远盆地(5)饭甑寨3.6E10(37)凉山岌0.8K2松口盆地(6)四脚寨0.8E11(38)霍山1.9K2铁场盆地(7)凉伞寨2.6K212(39)青龙岩1.1K2十二排盆地(8)崖婆山一仙埂3.3K213(4o)龙台寺10.0K2龙川盆地(9)牛屎寨0.9K'(11)洞中寨一天柱峰2.2K'14:4423))密-~石寨tll:KE2河源盆地(12)苍石寨0.4EH)牛牯寨.0:,…E.(13)黄竹寨一红石岩1.3E南雄盆地(14)杨沥岩0.5E(18处)(15)半边山一猪婆寨1.0E(16)羊石寨0.6E(17)大石岩0.5E(18)大塘寨0.5E:;萋::i乏东莞盆地(19)西坑寨3.7E)龟岗.:…/~hk,X6001K2(20)石岩下一牛子石0.3K2(21)孔江水库0.7K2(22)莲塘寨一狮子岩2.1K2.(10)南石寨4.7K2横石盆地(23)王石寨2.8K2(2处)(24)金鸡岭0.9K216(50)神岗0.1E龙归盆地(25)廊头寨12.6K2:52;:;三水盆地(26)杨毡一广北林场1.6K2";(狮头郴石E;ohk'~53-q~h553-q80K2.(27)皈塘3.5K2坪石盆地(28)姐妹石一万丰岩3.9K2(8处)18(54)华表石3.9K2华表石盆地(29)万古金城2.0K'19(55)笔架山7.0Kl罗定盆地(30)肥冈寨12.9K220(56)秤头角0.3K2牛湖盆地(31)三溪8.7K2,(57)螺岭0.8K2淡水盆地6(32)南金鸡岭1.1K2溪头盆地(58)虎头山一吊石3.0K2(2处) 注:丹霞地貌点由黄进老师提供(2004年)304热带地理25卷红层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所以丹霞地貌只有在红层分布区出现.广东64处丹霞地貌点共分布在21个红层盆地中,还有约80%的红层盆地发育了红层的其它地貌类型.据统计,广东64处丹霞地貌发育总面积为358.9km,占广东省红层分布面积的1.27%(红层总面积28283km2).4广东丹霞地貌分类广东发育的64处丹霞地貌,由于其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动力条件等等不同,在各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中都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根据前面所列的5大分类系统对广东丹霞地貌区进行分类.4.1岩性特征从岩性上依据其粒度大小区分为砾岩丹霞地貌,砂砾岩丹霞地貌,砂岩丹霞地貌(表7).从表中可得出:广东丹霞地貌的岩性主要以砂砾岩为主,共39处占61%;砾岩20处占31%;砂岩5处占8%.表7广东丹霞地貌岩性分类Tab.7ClassificationoflithologyonDanxiaLandforminGuangdong其中砂岩丹霞地貌中有4处是人工地貌,也就是说广东人工丹霞地貌全部由砂岩构成.这也说明砂岩是古代采石场的重要材料和文人摩崖石刻的重要场所,现已成为着名的地方景点,如莲花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国家4A级景区,燕岭已成为地方摩崖石刻景点,荔枝山和龟岗分别已成为大岗镇和灵山镇公园.广东砾岩丹霞地貌由于其岩性坚硬,陡崖坡高大,从形态上大多为峰丛型丹霞地貌,有些成为着名的地方旅游景点,如越王山,霍山,丹霞山(有些地方为砾岩).4.2岩层产状岩层产状根据其岩层倾角大小,区分为近水平丹霞地貌,缓倾斜丹霞地貌和陡倾斜丹霞地貌(表8).表8广东丹霞地貌岩层产状分类Tab.8ClassificationofthedipangleofstratumonDanxiaLandforminGuangdong 广东丹霞地貌基本上为近水平丹霞地貌,共59处,占92.2%.从缓倾斜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分析,有5处丹霞地貌点全都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其岩层产状主要受到盆地边缘的断裂构造的影响,从而影响着丹霞地貌岩层的产状.4.3主导动力丹霞地貌依据其主导动力,这里指外动力,可把广东丹霞地貌分为4大类:一般丹霞地貌,海蚀丹霞地貌,岩溶丹霞地貌和人工丹霞地貌(其中一般丹霞地貌的外动力因素主要是由流水,重力,风化作用等4期吴志才等: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305常见外力条件而塑造的丹霞地貌,表9).一般丹霞地貌主要是经过一般的外动力的塑造形成的,如重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化作用等.这种类型在广东丹霞地貌分布中占据主导作用.表9广东丹霞地貌主动力分类Tab.9ClassificationofthemainforceonDanxia[andforminGuangdong广东地处潮湿的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溶蚀作用比较强烈.区域上主要分布在粤北,粤西,而粤东和粤中较少.如粤北的坪石盆地,星子盆地,粤西的罗定盆地等均发育典型的丹霞岩溶地貌.据刘尚仁等星子盆地红岩和黑岩中的碳酸钙含量分别为51.09%和87.67%;罗定盆地中笔架山氧化钙含量为53.96%~55.32%;坪石盆地东缘:碳酸钙含量高达83.43%L9J.这些地区岩溶地层的年代是白垩纪一老第三纪,其形成时盆地周围为石灰岩丘陵山地.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该丘陵山地便提供大量的石灰岩砾石和富钙溶液进入盆地,从而形成今日的罗定,星子和坪石等红层构造盆地边缘有丰富的碳酸盐岩,形成较典型的丹霞岩溶地貌.海蚀丹霞地貌主要由海浪侵蚀与溶蚀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发育在古海岸和现代海岸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莞盆地,淡水盆地也有发育.人工丹霞地貌主要由人工因素塑造,一般在衰亡的丹霞地貌区的采石场,如番禺莲花山和东莞石排燕岭丹霞地貌区是典型的人工丹霞奇观,现在已经开发出旅游区.4.4组合形态丹霞地貌依据组合形态,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峰丛型,孤峰型和丘陵型丹霞地貌(表10).表10广东丹霞地貌组合形态分类Tab.10ClassificationofthetheconfigurationofphysiognomyonDanxiaLandforminGuang dong2孤峰型丹霞地貌(7处)鸡笼寨夏石大虎山倚岩寺燕岭龟岗华表石丘陵型丹霞密石寨龙台寺骝岗小虎山乌洲山螺岭虎头山一吊石马头石一神石莲花山荔枝山夹石地貌(12处)顶神岗从上表可得出,广东大部分丹霞地貌形态组合上均为峰丛型丹霞地貌,属于丹霞地貌发育的壮年期,一部分孤峰型丹霞地貌和丘陵型丹霞地貌大部分处于丹霞地貌发育的老年期.4.5发育阶段针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形态特征将广东丹霞地貌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丹霞地貌(表11).从表中可见,广东丹霞地貌绝大部分处于发育的壮年期,占78%,老年期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东莞盆地和三水盆地中.感谢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刘尚仁教授,高全州教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306热带地理25卷注:人工丹霞地貌没有列表(莲花山,燕岭,荔枝山,龟岗)参考文献:[1]黄可光,陈致均,高晓庆,等.陇中盆地西部丹霞地貌的特征及旅游意义[J].热带地貌,1992(增刊):184—188.[2]黄进,陈致均,黄可光.丹霞地貌的定义及分类[J].热带地貌,1992(增刊):37—39.[3]罗成德.四川盆地西部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J].经济地理,1994,14(增刊):152—158.[4]陈致均,黄可光,戴文昭.甘肃丹霞地貌的分布[J].经济地理,1994,14(增刊):159—166.[5]邓美成,王光明.良山丹霞地貌风景的分析与评价[J].经济地理,1996,16(增刊):4—20.[6]罗成德.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旅游资源[J].经济地理,1996,(增刊)170—176.[7]彭华.丹霞山风景地貌研究[J].热带地貌,1992,(增刊):66—76.[8]彭华.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增刊):28—35.[9]刘尚仁.广东的红层岩溶及其机制[J].中国岩溶,1994,13(4):395—403. ASTUDYONDANXIALANDFORMCLASSIFICATIoNINGUANGDONG WUZhi—cai,PENGHua(1.Departmentof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 uangzhou510006,China;2.DepartmentofGeographyScienceandPlanning,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5102 75,China)Abstract:Altogether64Danxialandformlocationsin21redbasins(accordingtoHuangJin)h ayebeenknowninGuangdongProvince,covetingatotalareaof358.9km.TheclassificationsystemofDanxiaL andformisdiscussedontheelementsofmatter,thegeologicalstructure,themainmotivepower, thegeomorpholgicalfeaturesandthede—velopmentstage,etc.Accordingtothesystem,the'classificationoftheDanxiaLandforminG uangdongismadeanddiscussed.Keywords:Danxialandform;Thebasisofclassification;Classificationsystem;Classificati on;GuangdongProv—ince。

江西宁都丹霞地貌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江西宁都丹霞地貌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江西宁都丹霞地貌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陈同刚朱将波汪启年延海涛刘玉泉官大维来源:《华东地质》2019年第01期摘要: 通过电磁测深和野外地质调查,从物质基础、构造作用和外营力作用等方面阐述江西宁都丹霞地貌景观的地质特征,探讨丹霞地貌主要的成景地层和形成模式,并与东南部邻近地区典型丹霞地貌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宁都地区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主要是晚白垩世河口组和塘边组,地壳抬升使红层暴露于地表,在流水侵蚀、崩塌等地质作用下,塑造了如今的丹霞美景。

与东南部邻近地区典型丹霞地貌对比,发现受地理条件和丹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控制,宁都丹霞地貌与东南部邻近地区典型丹霞地貌既具有共同性,也具有其独特性。

新生代以来,该区整体缓慢抬升,白垩纪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受NE —NNE 向断裂带活动影响,发育切割红层的多级断裂和节理。

宁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雨量丰富,在赣江及其支流共同作用下,不同的岩性组合经差异风化剥蚀形成赤壁丹霞和红层丘陵地貌景观。

这对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地学旅游资源,支撑赣州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对比研究中国东南部地区丹霞地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丹霞地貌;地质特征;成因分析;宁都中图分类号:P931;X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71(2019)01-027-08丹霞地貌在中国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广泛分布[1],是在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后,经喜山运动、新构造运动和流水等外营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2]。

地质构造、盆地性质、岩性岩相和气象水文因素差异,形成了各地区不同形态的丹霞地貌。

目前,国内关于丹霞地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层特性、工程地质、地貌及发育特征等方面[3-8]。

中国东南地区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广西省、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发育在山间小型断陷盆地内,岩性主要为白垩纪陆相红色碎屑岩,如砾岩、砂岩和粉砂岩[9]。

江西龍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功申遗,进一步带动了宁都和周边地区丹霞地貌的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

丹霞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的定量研究——以粤北金鸡岭为例的开题报告

丹霞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的定量研究——以粤北金鸡岭为例的开题报告

丹霞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的定量研究——以粤北金鸡岭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丹霞地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地质景观,发育于华南地区,以丰富的地质景观和独特的自然遗产著称于世界。

其演化过程关注地质环境演变和地貌形态发育,对于认识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探究地球物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同时,丹霞地貌还涉及到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问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环境保护等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金鸡岭位于粤北丹霞地带,作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其地质、地貌和生态旅游价值一直备受瞩目。

然而,金鸡岭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机制、时空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论文以粤北金鸡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丹霞地貌的定量研究,旨在探索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为该地区丹霞地貌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粤北金鸡岭丹霞地貌的基本概况和演化历史(2)粤北金鸡岭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和特征(3)金鸡岭丹霞地貌的动力学过程和演化机制(4)金鸡岭丹霞地貌的发展趋势和环保问题探讨2.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采集样品和地质调查(2)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3)统计学和定量分析方法(4)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三、论文创新点和预期成果1.论文创新点(1)对金鸡岭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定量研究(2)对金鸡岭丹霞地貌的演化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3)对金鸡岭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保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2.预期成果(1)建立粤北金鸡岭丹霞地貌演化模型(2)揭示金鸡岭丹霞地貌的演化机制和环保问题(3)为金鸡岭丹霞地貌的积极开发和环保提供科学依据(4)推动丹霞地貌研究方向的深入发展四、论文进度安排1.前期调研和数据整理(2个月)2.实地考察和样品采集(4个月)3.地质分析和数值模拟(3个月)4.统计量分析和GIS技术应用(2个月)5.构建演化模型和环保问题探究(2个月)6.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3个月)。

丹霞地貌的研究

丹霞地貌的研究

1991年成立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以来,各地学者积极参与了研究区域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实践工作,根据不同需要从相关学科引进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思维理念,使丹霞风景地貌的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
3.2 丹霞旅游文化研究
3.2.1 丹霞自然山水文化
彭华(1996)以丹霞山为例研究了丹霞自然山水文化的旅游开发,丹霞山水是一个“山水景观综合体”,丹霞山水文化涉及到关于丹霞地貌的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与气候学、山水美学和“附会文化”等知识。这些科学与美学知识,只要按
4.2 丹霞地貌研究的近期任务和未来展望
4.2.1 加强基本理论研究
近年来丹霞地貌的有关基础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与岩石地貌学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与喀斯特地貌相比,丹霞地貌的理论建设仍显得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今后应更好的利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貌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广泛吸收现代研究方法,推动学科深入发展,在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演化过程与阶段、分类系统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建立丹霞地貌的完整理论体系。
4.2.3 尽快与国际研究接轨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世界上主要古陆台都有一定的红层分布,其中已知美国西部、澳大利亚等地已发现发育良好的丹霞地貌。但国际上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地貌类型进行研究。我国丹霞地貌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近期内应通过地质、地理界已经形成的各种渠道,争取国外学者参加研究与交流,介绍国外的丹霞地貌及研究进展,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通过这一工作使丹霞地貌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影响,最终确立丹霞地貌在国际地貌学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3
旅游开发
3.1 丹霞地貌的开发利用价值

丹霞地貌考察报告

丹霞地貌考察报告

丹霞地貌考察报告丹霞地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特殊的自然景观。

本次考察团队前往湖南邵阳,对这一地区的丹霞地貌进行了考察,并撰写了本报告。

一、地貌类型和形成原因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石英砂岩、砂岩和页岩等多种不同岩石组成、经过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的特殊地貌。

这种地貌主要由红色岩体、山体和岩石柱等构成,以其锥子山、石峰、峡谷等形态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而著名。

对于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构造运动学说:认为丹霞地貌形成是由于造山运动引起的,随着地壳抬升和褶皱变形,原来的侵蚀面被突起的山峰、岩墙、峰林等所代替。

2.巨岩崩塌学说:相对于构造运动学说而言,这种观点更多地对峰林景观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巨岩崩塌学说认为丹霞地貌是由于长期经历的风化和侵蚀导致了山体中岩体的分离,巨块状的岩石块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向下垂直倒塌,形成了各种形态的峰林景观。

3.流砂侵蚀学说:相对于其他两种学说,流砂侵蚀学说更强调丹霞地貌的风化侵蚀过程。

这种观点认为,丹霞地貌是由于内部岩石的荷载自重对风化层内壁面的岩石咬合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坡地和岩柱。

二、地质构造特征通过现场考察,我们发现丹霞地貌区主要由石英砂岩、砂岩等构成,大多是平行于地层的层状岩体。

在湖南邵阳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区内山石赭红,顶部圆滑,常见的岩体特征是怪异的针尖样岩柱,向上的分支像撑开的大伞,或者嵌奇石。

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作为中国独特的一种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在湖南邵阳的考察中,我们走进了九龙江峡谷、环翠峰、双龙洞等风景名胜区,感受到了丹霞地貌区的独特魅力和美丽风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著名的观音石、爱情石、箭峰、钓鱼峰等,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形态迥异。

在这片宝贵而珍贵的自然环境里,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生态环境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不规范、无序的旅游经营活动对区内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垃圾乱扔、乱挖乱采、开车进入无人区等情况。

丹霞地貌形成机理_概述解释说明

丹霞地貌形成机理_概述解释说明

丹霞地貌形成机理概述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丹霞地貌是指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形成于约6至7亿年前的中生代地质时期。

它以其色彩斑斓和奇特独特的地貌景观而闻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来源之一。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其中湖南张家界和广东韶关丹霞山均为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展开详细阐述,共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对整篇文章内容做一个概括性介绍,并说明文章结构。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由浅入深地探讨丹霞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并侧重解释第一和第二形成机理要点。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第三形成机理要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丹霞地貌的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探讨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妙,促进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同时,本文也有望为旅游业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相关丹霞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2. 正文:2.1 丹霞地貌的定义和特征: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貌景观中独特而美丽的一种类型。

它以红色砂岩、彩石峰林和洼谷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壮观奇特的山水景象。

这种地貌在全球范围内较为罕见,而在中国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却十分常见。

2.2 第一形成机理要点:丹霞地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长期沉积作用:数亿年来,这些区域经历了大量河流及湖泊的沉积作用,在陆壳抬升和侵蚀损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厚重的红色砂岩层。

其次,持续风化侵蚀:由于气候条件和物理因素的影响,风化侵蚀成为丹霞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砂岩受到风化和水侵蚀后,呈现出多变的形态,如陡峭壁立、悬崖峭壁和巨大石柱等。

还有,构造抬升作用:在地壳运动的推动下,丹霞地区的砂岩层逐渐抬升至地表,形成了山脉和峰林。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

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是中国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丹霞景观的例证。

中国丹霞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中国南方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发育了一种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的特殊地貌景观,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独特的自然区域。

中国丹霞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生态过程,是冰后期生态演替的典型区域。

中国丹霞是Udvardy (1975) 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代表。

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个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有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

中国目前已知的1 003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8个省区,东北至黑龙江省宁安市的牡丹江凹岸的红石砬子,南至海南省琼海市白石岭,西至新疆乌恰县的柯孜勒苏河两岸,东到浙江象山沿海。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

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1、引言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景观,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奇特的形态而闻名世界。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丹霞地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保护和开发丹霞地貌的重要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2、丹霞地貌的独特性和价值丹霞地貌独有的红色、紫色和黄色石柱、丘陵和峡谷组成了独特的景观。

这些地貌形成于数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中,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

丹霞地貌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丹霞地貌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3、保护丹霞地貌的挑战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丹霞地貌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人类开发活动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采石和矿泉开发导致地貌的破坏和破坏。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丹霞地貌的健康和完整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4、保护丹霞地貌的重要性保护丹霞地貌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遗产非常重要。

保护丹霞地貌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促进生态恢复。

丹霞地貌可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保护丹霞地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5、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丹霞地貌,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地貌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爱护环境。

加强监测和管理体系,确保丹霞地貌的可持续发展。

6、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热爱自然和环境的人,我深深理解丹霞地貌的保护和开发对于我们和未来世代的重要意义。

作为写手,我希望通过撰写这篇文章,能够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并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留丹霞地貌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家园。

7、总结和回顾丹霞地貌保护和开发对于保护自然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意识到丹霞地貌的独特性和价值,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开发。

丹霞地貌发现过程

丹霞地貌发现过程

发现过程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粤北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

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3]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

[1]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而这些定义中的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

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

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发展直到成熟的四个阶段的研究,作为一个地貌学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经日趋成熟。

本文简要介绍了丹霞地貌的各个研究阶段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地貌成因。

关键词:丹霞地貌;空间格局;旅游资源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岩石、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天然森林广泛覆盖。

典型景观可以用丹山、碧水、绿树、自云几个词概括。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丹霞地貌约有780多处,分布广泛共有九个省的十几家风景名胜区提出加入丹霞地貌捆绑申遗行列,最终入选的六个提名地是中国贬热带湿润区丹霞地貌的最佳代表。

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丹霞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

1.研究阶段1.1 初创阶段(本世纪20年代——建国前)丹霞地貌的创始阶段可以追述到20世纪20年代,冯景兰、朱翙声等人在1928年考察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破产时,曾命名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为“丹霞层“,1939年,陈国达、刘辉泗在《江西水流域地质》一文中(1937年冬投稿,,黄进注)正式应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学术名词。

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随后陈国达、冯景兰等人继续就华南的丹霞地貌研究。

这一阶段是丹霞地貌的初创阶段,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

此阶段,一些学者对红层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发育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论述。

研究的范围主要在中国东南部。

论证并界定了华南地区的丹霞层层位,开始了作为一种特殊地貌类型的学术研究。

1.2 成型阶段(建国后----70 年代末)1954年以前,在中国,称地貌学为地形学,所以当时的丹霞地形就是今日的丹霞地貌。

1954年,中国把地形学改称地貌学,因此丹霞地形也顺理成章的改称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的基本过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丹霞地貌发育的基本过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丹霞地貌发育的基本过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丹霞地貌是指由特殊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的一类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其形成主要受到岩石的侵蚀、风化等自然力量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呈现出壮丽多姿的地貌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特征和分布情况,以及对未来丹霞地貌研究的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丹霞地貌的发育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地质资源。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丹霞地貌的概念和意义,以及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丹霞地貌的形成、特征和分布情况,展现出丹霞地貌的丰富多样性。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探讨影响其发育的因素,并展望未来丹霞地貌研究的方向,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整篇文章结构松紧有度,内容丰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丹霞地貌的基本过程。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基本特征,通过对丹霞地貌的形成、特征和分布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探讨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丹霞地貌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旨在增进对丹霞地貌的认识,促进对丹霞地貌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为地质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为地质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通过对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因素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为深入探讨丹霞地貌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愿通过本文的撰写,使读者对丹霞地貌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推动丹霞地貌研究的发展。

2.正文2.1 丹霞地貌的形成丹霞地貌是一种以丹霞岩为主要地质构造基础,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

其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基本过程:1. 岩石的堆积: 丹霞地貌形成的第一步是岩石的堆积,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火山作用或海底沉积等地质过程的作用,导致大量的岩石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堆积。

这些岩石可以是砂岩、石灰岩、花岗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1 丹霞地貌定义与分类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 等 在 广 东 省 北 部 进 行 地 质 调 查 时 ,为 了 地 质 填 图 开 展 地 层 划 分 ,把 分 布 在 仁 化 丹 霞 山 一 带 的 红 色 砂 岩 、砾 岩 定 名 为 “丹 霞 层 ”, 当时确定其时代为 第 三 纪,并 盛 赞 丹 霞 层 形 成 的 地 貌美景“绝 崖 陡 壁”(FengJinglanetal.,1928)。 后 来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把这套红层的时代划入晚白垩 世,改称丹霞 组 (HuangJin,2010)。 著 名 地 质 学 家 陈国达(1938,1939)先 后 提 出 “丹 霞 山 地 形”、“丹 霞 地形 ”概 念,并 用 作 “丹 霞 层 ”地 层 对 比 的 标 志 (KuotaChan,1938;ChenGuodaetal.,1939)。 曾 昭 璇 对 华 南 丹 霞 地 形 做 了 大 量 研 究 (Zeng Zhaoxuan,1943,1960;Zeng Zhaoxuan et al., 1957)。 李 见 贤 (黄 进 )在 1961 年 编 制 广 东 省 地 貌 图 时把丹霞地形作为 一 种 独 立 的 地 貌 类 型,并 首 次 提 出 “丹 霞 地 形 ”的 定 义 (LiJianxian,1961)。1961 年 ,
内容提要:丹霞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是一种发育赤壁丹崖群 的 特 殊 地 貌 类 型,近 年 来 随 着 旅 游 开发不断升温而成为景观地貌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但 其 中 一 些 基 本 问 题 长 期 争 论 不 休。 本 文 从 命 名 地 的 地 质、地 貌特征和我国区域地质发展史角度出发,重新厘定了丹霞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强 调 丹 霞 地 貌 的 三 大 基 本 要 素:赤 壁 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 水 侵 蚀 为 主 的 地 质 营 力。 西 北 地 区 也 广 泛 发 育 丹 霞 地 貌,一 类 是黄土覆盖下的古丹霞,另一类是干旱区片流侵蚀和泥乳贴膜的丹霞。丹霞作用 是 对 中 新 生 代 陆 相 碎 屑 岩 经 流 水 侵 蚀 、重 力 崩 塌 和 风 化 剥 落 等 多 种 地 质 作 用 的 统 称 ,其 产 物 就 是 丹 霞 地 貌 。 岩 性 控 制 和 崖 壁 片 流 垂 蚀 是 丹 霞 作 用 的 两种特殊机理。红层盆地的沉积相及其岩性差异 控 制 着 丹 霞 地 貌 的 发 育 及 其 景 观 类 型,据 此 在 地 貌 发 育 的 构 造、外 力和时间三个因素基础上增加了岩性因素。南方 典 型 的 红 层 盆 地 中,边 缘 冲 积 扇 相 粗 碎 屑 岩 地 区 可 经 历 青 年、中 年 和老年等发展阶段,盆地中央湖泊相泥岩、粉砂岩 却 没 有 经 历 过 绝 壁 陡 崖 发 展 阶 段。暴 雨 水 流 在 丹 霞 崖 壁 上 发 生 近 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叫片流垂蚀作用。其中冲蚀作用形 成 竖 状 沟 槽、竖 状 洞 穴,涡 蚀 作 用(借 助 风 力 吹 动 发 展 成 垂 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串珠状洞穴,后者 使 得 洞 穴 沿 软 弱 岩 层 分 布,进 一 步 扩 大 成 扁 平 状 洞 穴。 这 些 洞 穴 形 成 年 代 具 有 垂 向 一 致 性 ,不 具 有 上 老 下 新 变 化 趋 势 ,而 在 水 平 方 向 上 ,不 同 部 位 洞 穴 的 形 成 年 代 可 能 不 同 。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的特征研究作者:肖清华来源:《科技风》2023年第28期摘要: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之一。

其物质基础是白垩系上部的紫红色砂砾岩,岩石坚硬,它的主要成分是CaCO3,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地层。

利用MapGIS软件,分析了崀山丹霞地貌区白垩系范围内高程与夷平面特征。

根据前人地质资料以及实地踏勘,辅之以地形剖面图,确认崀山丹霞地貌区至少存在800m、520~530m、420~430m、360~370m四级夷平面。

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崀山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丹霞地貌;湖南崀山;地貌特征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有一座名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称为丹霞山,它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地区仁化和南雄等县考察,把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

郭福生等强调,丹霞地貌的三大基本要素:赤壁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地质营力[2]。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地处湖南省新宁县城之南,面积约108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之一[3]。

1994年,湖南省新宁县召开第三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其中有17篇是论述崀山丹霞地质地貌及其旅游资源的[3]。

肖自心等阐明了崀山丹霞地貌地质简况及开发价值,着重叙述了控制丹霞地貌发育的地层与构造因素[4-5],并进一步认为,在岩性、构造、气候、水文、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崀山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类型[6];胡能勇等总结了丹霞地貌的演化模式:丹霞岩层沉积阶段、丹霞岩层成岩及变形阶段、丹霞岩层塑景阶段[7]。

欧阳杰、朱诚等对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龟峰的砂岩和砾岩抗压强度做了系统对比研究,特别对崀山丹霞地貌岩体进行了抗酸性侵蚀脆弱性实验[8-9],砂岩和砾岩对抗酸侵蚀具有高度脆弱性。

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六次考察崀山,并撰写《崀山丹霞地貌》,从崀山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内外力作用、崀山丹霞地貌的分区、崀山地貌发育简史及地貌发育定量测算等方面,全面阐述对崀山丹霞地貌的认识[3]。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赵汀;赵逊;彭华;侯荣丰【摘要】现代丹霞地貌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和陈国达教授是最早命名并进行丹霞地貌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从那时候丹霞地貌这一地貌术语正式由我国地学家首先命名和定义,但是对丹霞地貌概念的理解达数十种之多,各有侧重。

本文基于大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认识提出了典型和扩展丹霞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丹霞地貌的准确定义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Researches on Danxia Landform bega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Professor FENG Jing-lan and Professor CHEN Guo-da, two Chinese Geologists, were the first persons who named and studied this kind of landform. Since then, the definition of the morphologic term‘Danxia Landform’ has been used by Ch inese geologists;nevertheless, there exist dozens of concepts about the Danxia landform, with each concept having its particular emphasis.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geotectonic activities and neotectonism, the authors typically expanded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nxia Landform a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ers’ work, further studied and investigated the accurate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Danxia Landform.【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8页(P375-382)【关键词】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燕山运动;红层;丹霞山;大峡谷;自然遗产【作者】赵汀;赵逊;彭华;侯荣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省丹霞山风景区管委会,广东韶关 51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1.2;K928.721 丹霞地貌概念的历史沿革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丹霞层和丹霞地貌由冯景兰等(1928)、陈国达等(1939)教授提出, 丹霞地貌的名称已被我国地学工作者普遍接受, 并广泛应用。

陕北丹霞地貌存在与价值的研究

陕北丹霞地貌存在与价值的研究

陕北丹霞地貌存在与价值的研究陈俊生 刘建朝 张燕娜丹霞地貌是一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在中国境内分布广泛。

陕北丹霞地貌分布在中国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在成因演化、历史人文、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利用价值,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保护陕北丹霞地貌工作。

引言1928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的冯景兰时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此时他正进行广九铁路沿线地质和粤北地质矿产的综合调查工作,在对粤北的地形、地层和矿产等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时,发现调查区内广泛分布着紫红色的外表呈砂砾状的岩层,“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因此,冯景兰取“丹霞”二字将这一套独特而绚丽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层”,从此拉开了关于丹霞(Danxia)地貌研究的序幕。

一、丹霞地貌简介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丹霞地貌的形成离不开厚度大的红色砂砾岩层,红色砂砾岩层经构造运动抬升、后期不断被剥蚀等作用后便形成了美丽的丹霞景观。

丹霞地貌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并不广泛,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波浪谷,以其形似波浪的砂岩纹路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在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然而截至目前,在美国也仅仅发现了十多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尤为喜爱中国这个热爱红色的国家,在中国境内目前共发现有1 000余处丹霞地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北和西南地区。

其中,广东韶关丹霞山已设立为“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二、陕北丹霞地貌概况(一)陕北丹霞地貌分布带及类型通过2017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的“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对陕西省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大规模详尽的调查,经相关专家组鉴定,确定了陕北丹霞地貌是国内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呈总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的“S”形条带,分布在延安甘泉、志丹、安塞,榆林靖边、府谷以及铜川照金、咸阳旬邑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级(1km2<覆盖面积<10km2) Ⅳ级(覆盖面积<1km2)
根据黄进、彭华等增加修改
3.2.2 丹霞地貌分类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在对丹霞地貌定义的讨论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是建立丹霞地貌学科体系的必 要途径。下面对近些年分类中的问题作一浅显讨论: 1.以地层倾角、气候因素、发育阶段分类是科学的,但以红色碎屑岩上有无其它地层存在而 分为“典型”或“类”丹霞地貌值得进一步考虑。原因是单一红色碎屑岩发育的丹霞地貌亦有典 型或不典之分;另外,“类”丹霞容易与非红色或非陆相岩层形成的陡崖、石峰等地貌混淆。 2.彭华(2002)提出了按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五项分类
此外,根据潘江(2003)的建议,将广义的丹霞地貌,进一步划分为狭义的丹霞地貌、 丹崖地貌、丹丘地貌,这对细致深入研究丹霞地貌很有好处。
-2-

3.2 丹霞地貌的分类
3.2.1 丹霞地貌的类型 在丹霞地貌的名词提出来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
在前辈学者的热心努力下,丹霞地貌研究工作不断进步和创新。1991 年在广东省丹霞 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 会”,这为以后更好的研究丹霞地貌奠定了基础。以后分别在福建武夷山(1993 年)、 湖南新 宁县莨山(1994 年)、 青海尖扎县坎布拉(1997 年) 、湖南新宁县万佛山(1998 年)、 贵州习 水(1999 年) 、福建泰宁县金湖(2001 年)、浙江新昌(2002 年)、广西玉林市北浇(2004 生)、甘肃省张掖市(200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2007 年)召开了第 2 到 11 届丹 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每届会议都使全重各地有关学者的丹霞地貌论文在会上得到宣读与交流 而且在每届会议后将出版该届会议的丹霞地貌论文集。目前日发表论有 350 多篇,发现丹霞 地貌 723 处,这些大大促进了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 [2][28]。
-1-

3 研究现状
3.1 丹霞地貌的发现和定义
丹霞地貌的概念出自丹霞山,1928 年由冯景兰先生发现。经过学者的长期研究,丹霞 地貌的概念也不断深化,大概经历的以下发展过程: 1983 年《地质辞典》[6] :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 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 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 1983 年《地理学词典》[5] :指巨厚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和巨石等特 殊地貌。 1988 年黄进[4] :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层 的垂直节理由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后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 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0 年曾昭璇、黄进: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崖奇峰的总称。 1991 年黄进:有陡崖的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碎屑岩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1 年彭华: 丹霞地貌是一种发育在红色砂、砾岩之上,主要由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所形成 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 1993 年周定一:丹霞地貌发育于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陆相紫红色或红色 碎屑岩系之上,沿岩层断裂或节理由水流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形成的丹崖赤壁地貌。 1993 年刘尚仁:丹霞地貌是由沉积岩构成的丹崖赤壁群地貌。 1993 年杨颖瑜:发育在红色岩系的地层中,具有丹崖赤壁形态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4 年彭华: 发育在红色陆相碎屑岩基础上,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5 年黄进:有丹崖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1996 黄可光:由红色陆相碎屑岩组成的具有陡峻坡面的各种地面形态。 1998 年罗成德:丹霞地貌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而成的以赤壁丹崖( “丹崖”高度应大于 10m;陡崖坡应在 60 度以上)为特征的地貌。 1999 刘尚仁:具有层面凹槽和岩石棱角次圆化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2003 刘尚仁:丹霞地貌是由砂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岩群地貌[12]。 2003 黄进等: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7]。
由以上可以看出,1993 年以前的丹霞地貌概念的研究进展较快,一是该概念的叙述文字 从八九十个字减至二三十字,简明轭要,便于记忆;二是取消了地层时代、岩层倾角大小、某些 感观性描述(如“奇峰”) 的限制,更趋合理[7][1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丹霞地貌定义(概念)可表述为:以为陆相碎屑岩为岩性基础的 陡崖及其相关的地貌。这一定义基于下列考虑:①强调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红色陆相碎屑 岩;②强调相关的地貌形态,避免把岩槽、岩洞、岩块等伴生地貌(微地貌)拒于丹霞地貌 之外;③用“陡崖”一词与原来的定义中的“赤壁丹崖”相比,更为合理,避免了在描述形态时 重复使用;④不从量上对丹霞地貌进行限制,因为地貌是个大概念,矮的丹霞地貌也是地貌 的范畴[12]。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丹霞地貌
发育阶段
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丹霞地貌
有无喀斯特化 地貌形态
(有喀斯特化)丹霞喀斯特,(无喀斯特化)非丹霞喀斯特地貌 宫殿式(柱廊状、窗棂状)、方山状、峰丛状、峰林状、石墙状、石堡状孤峰状等
地貌尺寸 碎屑岩特征
Ⅰ级(高度>30 m) Ⅱ级(10m<高度<30m) Ⅲ级(高度<10m) 砾岩或砂砾岩丹霞地貌 砂岩丹霞地貌 砂页岩丹霞地貌
-4-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和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都有分布,目前已知共有 577 处(据
-3-

为依据建立分类系统。其“物质基础”中,把“海相红层”也作为一种类型,即“海相红层丹霞 地貌”,并进一步给出了“指标依据”、“特征”以及“分布”,特别指出属于“陆源过渡相、海相 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干热内陆海陆缘沉积区。显然,尽管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但与其“陆相” 的定义还是相矛盾的(而与刘尚仁“由红色砾岩、砂岩为主的沉积岩组成”的意见是相吻合的) [12][13][22]。
分类依据
表 1 丹霞地貌分类初步方案
Table.1 The tentative classified program of Danxia landform


岩层倾角 有无盖层
(<10°)近水平丹霞地貌,(10-30°)缓倾斜丹霞地貌,(>30°)陡倾斜丹霞地貌 无盖层丹霞地貌,有盖层类丹霞地貌
气候区
霞地貌时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类型的探讨。曾昭璇(1960,1980)曾将丹霞地貌归并为岩石 地貌—红层地貌—红层丘陵中,称丹霞式丘陵,是红层地貌中由坚硬的红色砂砾岩发育而成 的以丹崖峭壁、石峰林立为特征的地貌。对于丹霞地貌本身的分类,有许多学者也在不同的 研究中有所涉及,如黄可光等(1992)提出的类丹霞地貌、宫殿式、窗棂式、蜂窝状丹霞地 貌等,彭华(1992)提出的风景地貌分类等,但比较全面的分类体系是黄进等 1992 年提出 的,他们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和有 无喀斯特现象等六个方面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之后,罗成德(1994)根据四川 西部的丹霞地貌特点提出了砾岩和砂岩等岩性地貌分类,陈致均等(1994)对甘肃干旱和半 干旱区特殊丹霞地貌提出了泥乳状、窗棂状、迭板状、波浪状等类型,邓美成等(1996)根 据湖南崀山的特点,提出了楔状、块状、墙状、线状、柱状、拱状等形态类型,黄进(1996) 对丹霞天生桥进行了成因分类,罗成德(1996)主要对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岩性、形 态和地貌尺度大小分类[10][11][13][18]. 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地貌规模和旅游有价值分类。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综述
马向贤,梁收运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系,兰州(730000)
E-mail:maxxan04@
摘 要: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红色陆相碎屑岩为物质基础的地貌。从 1939 年陈国 达教授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有大量的学者投身于丹霞地貌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 果,作为地貌学一个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日趋成熟。我国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各地的丹霞地 貌特征形成一定的区域差异。笔者通过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历程的回顾,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从 概念、特征、分类、分布、开发应用等方面对丹霞地貌的发展作了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探讨了丹霞地貌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丹霞地貌;红层;研究进展;展望
1 引言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 30 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 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 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 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 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宫殿、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具 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 其进行了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共识, 但认真回顾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 丹霞地貌成因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尤其在地质构造、地貌保护方面,有鉴于此,作者 对这些成果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今后的深化研究很有必要[1][2] [17]。
3.3 丹霞地貌的特征
丹霞地貌一般应具有下列特征[2][18][23]: 1.“顶平、身陡、麓缓”是丹霞地貌最基本的特征 2.组成山峰的岩层为洪积相厚层一巨厚层状红色砂砾岩,产状近于水平。 3.喜玛拉雅运动时地壳上升,在岩石中形成垂直节理。 4.在湿热多雨的条件下,节理裂隙成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的场所。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和 一定程度的溶蚀作用,垂直裂隙不断扩大加深,形成具有垂直岩壁的“峰”“岑”“寨”等地貌形 态。 5.岩层中常有大小不等的石灰岩砾石,有些岩层胶结物中富含钙质,在溶蚀作用下常形成沿 层理分布的洞穴带。 6.岩壁表面由于风化作用和垂直裂隙十分发育,常发生崩塌及片状剥落,崩塌和剥落常发生 在岩壁中下部,使岩壁更加陡峻 7.由于风化、片流侵蚀,陡崖面上会发生突出部分圆化,软岩层凹进,顺坡向形成平行沟槽等 微地貌[1][1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