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计算方法
干支纪年计算法
干支纪年计算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几年的全国高考和上海市高考中都曾经涉及过,现在文化常识仍在上海高考语文的命题范围之内。
如果按照常规的推演方法,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
如果能有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计算,无疑是大家都迫切希望得到的。
下面的一种方法也许能满足你的这种愿望。
但前提是,你必须对天干、地支的排列顺序烂熟于心。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先把天干、地支顺序排列出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具体的计算方法为: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
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再如,1980年查万年历为庚申年。
1980÷10=198,余数为0,则0—3= —3,—3+10=7,按天干顺序数到7,甲、乙、丙、丁、戊、己、庚。
第7位为庚。
1980÷12=165,余数为0,则0—3= —3,—3+12=9,按地支顺序数到9,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第9位为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可知,1980年,为庚申年。
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
第一步,确定起始年份。
干支纪年法起始于公元前2637年,也就是“庚子年”。
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往后计算,直到计算到现在的年份。
第二步,计算年份偏移值。
按照干支纪年法的循环周期,每过60年
又回到了起始的“庚子年”。
因此,我们需要计算当前年份与起始年份之
间相差了多少个循环周期(60年)。
第三步,计算天干和地支。
根据起始年份和年份偏移值,可以确定当
前年份的天干和地支。
天干的计算公式为:(起始年份的天干索引 + 年份
偏移值) mod 10;地支的计算公式为:(起始年份的地支索引 + 年份偏移值) mod 12
第四步,确定年份的干支组合。
通过第三步计算得到的天干和地支的
索引,可以确定当前年份的干支组合。
例如,第三步计算得到的天干索引
为2(乙)地支索引为9(巳),那么当前年份就是“乙巳年”。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可以用干支纪年法来计算当前年份的干支组合。
这种计算方法简单而直观,不需要大量的计算,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任
意年份的干支纪年。
需要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法的起始年份和干支的索引是固定的,因此
计算年份偏移值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同时,干支纪年法也和公历有所差异,公历的年份是按照阳历计算的,而干支纪年法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因此在
计算时可能会有一些误差。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
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 ]表示取整。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元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乙亥年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癸酉年元宁宗懿璘质斑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壬申年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庚午年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顺元年公元1329年己巳年元幼主阿速吉八天顺元年公元1328年戊辰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戊辰年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戊辰年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甲子年元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辛酉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甲寅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壬子年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7年丁未年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丁酉年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公元1294年甲午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甲子年南宋、金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宋卫王赵昺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戊寅年宋端宗赵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丙子年宋恭宗赵显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乙亥年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乙丑年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庚申年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己未年宋理宗赵昀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癸丑年宋理宗赵昀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辛丑年宋理宗赵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丁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甲午年宋理宗赵昀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戊子年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乙酉年宋宁宗赵扩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戊辰年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乙丑年宋宁宗赵扩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辛酉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乙卯年宋光宗赵淳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庚戌年宋孝宗赵昚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甲午年宋孝宗赵昚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乙酉年宋孝宗赵昚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癸未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辛亥年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丁未年北宋、辽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丙午年宋徽宗赵佶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己亥年宋徽宗赵佶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戊戌年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辛卯年宋徽宗赵佶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丁亥年宋徽宗赵佶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壬午年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辛巳年宋哲宗赵煦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戊寅年宋哲宗赵煦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年宋哲宗赵煦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丙寅年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戊午年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戊申年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甲辰年宋仁宗赵祯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年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甲午年宋仁宗赵祯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己丑年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辛巳年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庚辰年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戊寅年宋仁宗赵祯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年宋仁宗赵祯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年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癸亥年宋真宗赵恒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壬戌年宋真宗赵恒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丁巳年宋真宗赵恒大中详符元年公元1008年戊申年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甲辰年宋真宗赵恒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戊戌年宋太宗赵炅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乙未年宋太宗赵炅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庚寅年宋太宗赵炅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戊子年宋太宗赵炅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年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丙子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戊辰年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癸亥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庚申年唐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唐哀帝李祝天佑元年元年公元904年甲子年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辛酉年唐昭宗李晔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戊午年唐昭宗李晔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甲寅年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庚戌年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己酉年唐僖宗李儇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戊申年唐僖宗李儇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乙巳年唐僖宗李儇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辛丑年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庚子年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甲午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庚辰年唐懿宗李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庚辰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丁卯年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辛酉年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丙辰年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乙巳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辛丑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丙戌年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乙酉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元年公元785年乙丑年唐德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甲子年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庚申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丙午年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乙巳年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癸卯年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壬寅年唐肃宗李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庚子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戊戌年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丙申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癸丑年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唐睿宗李旦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庚戌年唐殤帝李重茂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庚戌年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丁未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乙巳年周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辛丑年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辛丑年周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庚子年周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戊戌年周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丁酉年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丙申年周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丙申年周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乙未年周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乙未年周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甲午年周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壬辰年周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壬辰年周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庚寅年唐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己丑年唐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己丑年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乙酉年唐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癸未年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壬午年唐高宗李治开耀元年公元681年辛巳年唐高宗李治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己卯年唐高宗李治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丙子年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庚午年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戊辰年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丙寅年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甲子年唐高宗李治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辛酉年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丙辰年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庚戌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6年丙戌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戊寅年东汉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丙子年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甲戌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庚午年汉献帝刘协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己巳年汉少帝刘辩昭宁元年公元189年己巳年汉少帝刘辩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己巳年汉灵帝刘宏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壬子年汉灵帝刘宏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戊申年汉恒帝刘志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丁未年汉恒帝刘志延熹元年公元158年戊戌年汉恒帝刘志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乙未年汉恒帝刘志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癸巳年汉恒帝刘志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辛卯年汉恒帝刘志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庚寅年汉恒帝刘志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丁亥年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丙戌年汉冲帝刘炳永憙元年公元145年乙酉年汉顺帝刘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甲申年汉顺帝刘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壬午年汉顺帝刘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丙子年汉顺帝刘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壬申年汉顺帝刘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丙寅年汉安帝刘祜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壬戌年汉安帝刘祜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辛酉年汉安帝刘祜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庚申年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公元114年甲寅年汉安帝刘祜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丁未年汉殇帝刘隆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丙午年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乙巳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己丑年汉章帝刘炟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丁亥年汉章帝刘炟元和元年公元84年甲申年汉章帝刘炟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丙子年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戊午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丙辰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乙酉年西汉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东盆子建世元年公元25年乙酉年成家公孙述龙兴元年公元25年乙酉年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戊辰年汉孺子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丙寅年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己未年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4年丁巳年汉哀帝刘欣太初元将元年公元前5年丙辰年汉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乙卯年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癸丑年汉成帝刘骜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己酉年汉成帝刘骜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乙巳年汉成帝刘骜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辛丑年汉成帝刘骜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丁酉年汉成帝刘骜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癸巳年汉成帝刘骜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己丑年汉宣帝刘询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壬申年汉宣帝刘询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戊辰年汉宣帝刘询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甲子年汉宣帝刘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庚申年汉宣帝刘询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丙辰年汉宣帝刘询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壬子年汉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戊申年汉昭帝刘弗陵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丁未年汉昭帝刘弗陵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辛丑年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乙未年汉武帝刘彻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癸巳年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己丑年汉武帝刘彻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乙酉年汉武帝刘彻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辛巳年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丁丑年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辛未年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乙丑年汉武帝刘彻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己未年汉武帝刘彻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癸丑年汉武帝刘彻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丁未年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辛丑年汉景帝刘启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戊戌年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壬辰年汉景帝刘启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乙酉年汉文帝刘恒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戊寅年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壬戌年。
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一、干支的构成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组合,成为六十个不同的单位。
具体来说,把天干的第一个“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子”配合,就成了“甲子”;天干的第二个“乙”和地支的第二个“丑”配合,就成了“乙丑”;天干的第三个“丙”和地支的第三个“寅”配合,就成了“丙寅”天干的第十个“癸”和地支的第十个“酉”,就成了“癸酉”。
至此,十个天干已经轮完了一遍,而地支却留有“戌”和“亥”,这时,天干便由“甲”开始继续与地支留下来的两个相配合,组成“甲戌”和“乙亥”。
十二地支第一轮至此也用完,而天干却剩下来从“丙”到“癸”八个,这时天干仍由“丙”继续下去,而地支则由“子”重新开始配合,如此不断,直至“癸亥”,十天支和十二地支刚好同事配完。
六十为一次循环,第六十个单位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单位,周而复始。
因“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故称这个排列为六十甲子。
其中干支名称参差错综,故又称花甲子,后谓年满六十为花甲即由此而来。
表一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天干顺序的单数(奇数)配地支顺序的单数,天干顺序的双数(偶数)配地支的双数,则成为甲子、乙丑、丙寅等,永远不会出现甲丑、乙寅,丙卯等天干单数与地址双数搭配的情况。
二、干支的起源干支的起源及它的数字为什么分别是“十”和“十二”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力图解开的谜。
有些学者试图从上古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来探索干支的起源。
中国古代有以十二辰记月的做法,即以北极为中心,把天穹的大周圆等分为十二个区域。
这种做法与古巴比伦人为观察太阳一年的运行路线而把星空划分为十二个区域(称为“黄道十二宫”)的做法相似。
由此推测中国古代十二支是受巴比伦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很可能是受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如何计算年月日时干支
年月日时干支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使用的一种时间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干支是指天干和地支,共十干十二支,分别表示了不同的年、月、日、时。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计算年月日时干支。
1.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循环周期为60年。
根据甲子纪年表,可以得到甲子年为第一年,乙丑年为第二年,以此类推。
计算方法如下:-年份除以60,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地支为第12位。
-年份除以10,得到的余数对应天干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天干为第10位。
例如,2024年对应的是辛丑年,辛为第8位天干,丑为第2位地支。
2.干支纪月:干支纪月是以天干和地支纪法来计算月份,每年的月份循环周期为12个月。
计算方法如下:-以立春为分界点,立春前为腊月,立春后为正月。
-计算年份的天干位置,例如2024年是辛丑年,辛为第8位,丑为第2位。
-计算立春的干支纪年,例如2024年的立春是在2月3日,即辛丑年的干支纪年为庚寅年。
-计算干支纪月,以立春为始,依次按照干支顺序排列,例如辛丑年的立春前一月为庚子月。
3.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是根据天干和地支的顺序来编号和计算每一天。
计算方法如下:-天干序号除以十,得到的余数为干日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干日为第10位。
-地支序号除以十二,得到的余数为支日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支日为第12位。
例如,2024年1月1日对应的是庚子日,庚为第7位天干,子为第1位地支。
4.干支纪时:干支纪时是在一天24小时的基础上,根据天干和地支的顺序来计算每个时辰的干支。
-从早子时开始,依次按照天干地支的顺序对应到每个时辰。
-例如,早子时对应甲子时,早丑时对应乙丑时,以此类推,晚子时再次对应甲子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计算方法是以农历为基础,对应的公历日期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历法的变化和修正。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的农历工具或网站来获取具体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时干支的计算方法
时干支的计算方法
时干支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1. 首先,计算出当天的干支纪年,这需要使用干支纪年法来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将当天的日期除以 12,得到商数。
- 如果商数小于等于 0,则将商数加上 12,得到干支纪年的地支。
- 如果商数大于等于 12,则将商数减去 12,得到干支纪年的地支。
- 接下来,将当天的日期除以 10,得到商数。
- 如果商数小于等于 0,则将商数加上 10,得到干支纪年的天干。
- 如果商数大于等于 10,则将商数减去 10,得到干支纪年的天干。
- 最后,将干支纪年的天干和地支组合起来,得到时干支。
2. 然后,根据计算出的时干支,查询时干支表,以确定时干支的具体含义。
时干支表可以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年份进行查询,以便更好地理解时干支的含义。
时干支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干支纪年法和其他计算工具来完成。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或手机应用程序来进行计算,以便更好地掌握时干支的含义和应用。
干支推算法年
年、月、日、时干支的推算法一、干支结合纪年:干支配合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都可依据其所属干支的属性来分析这一年、月、日、时的变化大致情况。
在研究子午流注开穴,推演五运六气变化等过程中,都必须掌握年、月、日、时干支。
目前我们采用公元纪年,就需要将公元换算干支,以利应用。
干支纪年,其方法是把每一年配上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
配的方法是天干在上,地支在下,按着干支的顺序依次向下排列。
天干的第一位是甲与地支第一位子相互配合起来便是甲子,这一年就叫甲子年。
从甲子年开始天干和地支相配合,每年不同,天干往复排列六次,地支往复排列五次,共得六十年。
以后又转到甲和子相合,所以每六十年称为一周,或者叫一个甲子。
我们一般把一个快满六十岁的人称为年近花甲,这就是因为六十年是一个甲子的意思。
为了避免临时换算麻烦,现将干支相合一周的次序,排列如后:古代历法,计年月日时皆由甲子开始,——年分十二个月,一日分十二个时辰。
每逢五年有六十个月,五天则有六十个时辰。
为便于记忆,有一首歌诀(见本书二十四页十六行)。
因为甲己、乙庚等皆隔五数,由甲至己周而复始。
甲己之年由甲子月开始,一月是甲子月。
甲己之日由甲子时开始,第一个时辰是甲子时。
乙庚年、日,第一月则为丙子,丙辛年、日,第一月则为戊子,丁壬年、日,第一月则为庚子,戊癸年、日,第一月则为壬子。
年干支的推算法;只要知道1982年是“壬戌”年,即可按干支六十环周顺推,则知1983年为“癸亥”年,倒推1981年为辛酉,1980年为庚申年。
如果不知道当年的干支或任何一年的干支怎么办呢?可采取如下公式:“取当年的年数,减去三,再从余数中除去干支周转数,余下的数字就是所求的年干支的代数。
例如:欲求1982年干支,1982—3:1979÷60(在1979这个数中共有32个60,即干支周转数),余下的59,按六十环顺推,就是“壬戌”,则知1982年干支为壬戌年。
又如:1983(年)—3=1980;以1980÷60(干支周数)=33余0,零表示六十甲子环最后一个,就是癸亥,可知“癸亥”是1983年的干支。
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
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一)干支纪年法的传统算法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
以此类推。
(如下表)十二生肖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
(如下表)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子丑寅卯辰己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午未申酉戊亥11-13:13-15:15-17:17-19:19-21:21-231(二)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传统的计算法,必须知道一个已知年,然后往前后推算,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每个字都有对应的一个符号。
如下表:4 5 6 7 8 9 0 1 2 3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虎牛鼠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年份的最后一个数字就对应天干的相应的字,然后用年份除以12所得的余数,用这个余数去找相对应的地支字和十二生肖字,于是天干地支字的组合便是干支纪年,对应的生肖字便是生肖纪年。
如2006年,6对应的天干字是丙字,2006除以12的余数是2,2所对应的地支字是戌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狗字,所以2006年是丙戌年,狗年。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推算方法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计算方法牙克石第五中学刘亚萍我国主要采纳公元纪年,干支纪年仍在使用,历史教课中,经常会接触到干支纪年,学生经常迷惑。
关于文科教师和学生而言,认识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关系和互相计算方法,有必定用途。
一、由公元纪年计算干支纪年1、运用公元余数与六十甲子对应法直接计算干支纪年法中的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因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必定次序组合成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循环往复。
因此,任何一个公元年份除以 60 此后,只需所得余数同样,其对应的干支也必定同样。
依据这个推理,笔者将公元年份除以 60 所得余数按次序加以编号与六十甲子表对应制成表一。
该表有两大长处:第一,它成立在以公元4 年为甲子年这个已知条件上;第二能够同时检索公元前、后的全部干支。
使用方法是①当公元年数小于 60 时,能够直接从表一中找到对应的干支,公元后的与干支左边的编号对应,公元前的与干支右侧括号内的编号对应。
如公元 4 年和公元前 57 年都是甲子年,公元 1 年和公元前 60 年都是辛酉年。
②当公元年数大于 60 时,将公元年数除以 60,所得余数对应表一中的干支就是该公元纪年的干支。
如 1894 年除以 60 得余数为 34,对应表一可知 1894 年的干支是甲午年,而公元前 1894 年则是丁亥年。
表一六十甲子与公元余数对应表04 甲子14 甲戌24 甲申34 甲午44 甲辰54 甲寅(57)(47)(37)(27)(17)(07)05 乙丑15 乙亥25 乙酉35 乙未45 乙巳55 乙卯(56)(46)(36)(26)(16)(06)06 丙寅16 丙子26 丙戌36 丙申46 丙午56 丙辰(55)(45)(35)(25)(15)(05)07 丁卯17 丁丑27 丁亥37 丁酉47 丁未57 丁巳(54)(44)(34)(24)(14)(04)08 戊辰18 戊寅28 戊子38 戊戌48 戊申58 戊午(53)(43)(33)(23)(13)(03)09 己巳19 己卯29 己丑39 己亥49 己酉59 己申(52)(42)(32)(22)(12)(02)10 庚午20 庚辰30 庚寅40 庚子50 庚戌00 庚申(51)(41)(31)(21)(11)(01)11 辛未21 辛巳31 辛卯41 辛丑51 辛亥01 辛酉(50)(40)(30)(20)(10)(00)12 壬申22 壬午32 壬辰42 壬寅52 壬子02 壬戌(49)(39)(29)(19)(09)(59)13 癸酉23 癸未33 癸巳43 癸卯53 癸丑03 癸亥(48)(38)(28)(18)(08)(58)2、尾数余数对应法因为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挨次搭配而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都是按次序循环使用。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一、干支转公历方法一:六十干支表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给余数加上60再减4,差数与表中比对即知。
2、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给57加60再减余数。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只要记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纸笔,直接由心算推出结果。
小结:两种方法都是除以60,公元后用余数减4,公元前用57减余数,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都要加60,都用结果定序数。
方法二:十天干与公元纪年个位数对照表根据表二,凡公元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丁,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癸,余类推;凡公元前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甲,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戊,余类推。
反推一样。
十二地支与余数对应表也就是说,公元后任意一年,如果除以12后余数为3,则该年地支必是亥;若是公元前某年除以12的余数为3,其对应的地支则是午。
若某年能被12整除,则对应的公元前、公元后的地支分别是酉、申。
其余类推。
小结:公元前后都是用公元年尾数定天干;年数除以12的余数定地支。
公元前后的天干地支序数不同。
二、由干支推公元六十干支(表一)尽管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但只要有一定的时间范围作为参照,由干支推公元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现假设这一参照系为C,代表公元任意一个世纪。
如果是求公元二十世纪的某干支年,则C=20,余类推。
设100(C-1)÷60的余数为N,则N=mod[100(C-1),60]若所求干支在表一中对应的序数为P则求公元某世纪C的某干支年(对应于表一中的序数为P)的公式可表述为:100(C-1)+{P-[N-4]}+30{1-sgn[P-(N-4)]}试举例说明:例1,若求公元二十世纪的己亥年,则C=20,P=35(查表一知己亥对应序数为35)。
中国干支纪年的计算
中国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由天干和地支组成。
其中,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形成六十个年份的纪年循环。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干支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及其历史和应用。
一、干支纪年的计算方法1.干支纪年的起始年份:干支纪年的起点是公元前2637年,即黄帝时期。
其纪年方法为“甲子”,对应于干支循环的第一个年份。
2.干支纪年的循环规律:干支纪年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循环:甲子、乙丑、丙寅,依次类推,直到癸亥;然后又从甲子开始循环。
一共经历六十个年份,形成一个纪年周期。
3.干支纪年的计算方法:首先,要确定需要计算的年份与起点年份的差值。
例如,计算公元2024年的干支纪年,就是计算从公元前2637年到公元2024年的年数差。
然后,将差值除以60,得到的余数即为干支纪年的序数。
最后,根据余数找到对应的天干和地支,即可得到干支纪年的具体表示。
二、干支纪年的历史干支纪年的历史发展中,出现过不少变革和调整。
例如,在唐朝时,隋唐历的干支纪年方法受到了西方佛教纪年法的影响,增加了西方天体称号(如日、月、火、水等),形成了干支五行纪年的体系。
但这种使用方式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干支纪年的应用干支纪年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示例:1.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方法之一,被用于编制历法、纪年记事、纪年文献等。
在现代,干支纪年仍然在农历、天文学、卜筮学等领域得到应用。
2.生肖年份:地支为十二生肖的年份,是干支纪年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每一个地支与一个动物相对应,如子鼠、丑牛等。
每个人的出生年份都对应一个生肖,这被广泛用于个人命理学、生肖运程等领域。
3.节气纪年:节气纪年是中国古代农历和天文学中的一个应用。
节气是指太阳到达黄经每15度时的时刻。
干支纪年被用于确定四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刻。
农历天干地支算法天干地支年月日时算法
农历天干地支算法天干地支年月日时算法干支纪年法一.十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 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
干支还有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
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 2 3 4 5 6 7 8 9 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的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法一、年的计算方法一、年的计算方法 1、年的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应的位数;2. 年的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应的位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年为例;天干算法: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
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本人再举一例来说明:明:例2. 我们再以1987年为例;年为例;天干算法:天干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余4, 4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 地支算法: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余4, 4对应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为卯;综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卯年。
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卯年。
二、月的计算方法查表二、月的计算方法查表月地支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间段 中气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历月份 甲或己年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寅月寅月 立春惊蛰立春惊蛰 雨水雨水 正月正月 2月 丙寅月丙寅月 戊寅月戊寅月 庚寅月庚寅月 壬寅月壬寅月 甲寅月甲寅月 卯月卯月 惊蛰清明惊蛰清明 春分春分 二月二月 3月 丁卯月丁卯月 己卯月己卯月 辛卯月辛卯月 癸卯月癸卯月 乙卯月乙卯月辰月辰月清明立夏清明立夏谷雨谷雨 三月三月4月戊辰月戊辰月 庚辰月庚辰月 壬辰月壬辰月 甲辰月甲辰月 丙辰月丙辰月巳月巳月 立夏芒种立夏芒种 小满小满 四月四月 5月 己巳月己巳月 辛巳月辛巳月 癸巳月癸巳月 乙巳月乙巳月 丁巳月丁巳月 午月午月 芒种小暑芒种小暑 夏至夏至 五月五月 6月 庚午月庚午月 壬午月壬午月 甲午月甲午月 丙午月丙午月 戊午月戊午月 未月未月 小暑立秋小暑立秋 大暑大暑 六月六月 7月 辛未月辛未月 癸未月癸未月 乙未月乙未月 丁未月丁未月 己未月己未月 申月申月 立秋白露立秋白露 处暑处暑 七月七月 8月 壬申月壬申月 甲申月甲申月 丙申月丙申月 戊申月戊申月 庚申月庚申月 酉月酉月 白露寒露白露寒露 秋分秋分 八月八月 9月 癸酉月癸酉月 乙酉月乙酉月 丁酉月丁酉月 己酉月己酉月 辛酉月辛酉月 戌月戌月 寒露立冬寒露立冬 霜降霜降 九月九月10月甲戌月甲戌月 丙戌月丙戌月 戊戌月戊戌月 庚戌月庚戌月 壬戌月壬戌月 亥月亥月 立冬大雪立冬大雪 小雪小雪 十月十月11月 乙亥月乙亥月 丁亥月丁亥月 己亥月己亥月 辛亥月辛亥月 癸亥月癸亥月 子月子月 大雪小寒大雪小寒 冬至冬至 十一月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丙子月 戊子月戊子月 庚子月庚子月 壬子月壬子月 甲子月甲子月 丑月丑月小寒立春小寒立春大寒大寒 十二月十二月 1月丁丑月丁丑月 己丑月己丑月 辛丑月辛丑月 癸丑月癸丑月 乙丑月乙丑月三、日的计算方法查表三、日的计算方法查表1 1、、3、5、7、9、11月的日期分别加4747、、4646、、4747、、4848、、5050、、5151。
干支计算法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数为 7 ,天干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2028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闰三月大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闰七月大 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 闰六月小 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 闰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闰二月大 壬戊年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2004年是公历“闰年”,2月为29天,比平年2月28天多一天。古代埃及人及我国春秋时代的历法家都测算出一年为365天。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即阳历的一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这样,4年时间就要多出23时15分4秒,接近一天(24小时)的时间,于是,历法家便规定每四年置一个“闰年”,即在这一年的2月增加一天,这一天也称“闰日”,后来又规定每400年置97个闰年。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简单计算方法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简单计算方法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
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
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
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
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
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
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
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
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
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推算方法
一、公元纪年的推算方法:公元纪年是以公元1年作为起点,按照历史上的年份顺序进行计算的一种纪年方式。
它是以罗马帝国所使用的历法为基础,从1年开始递增。
推算公元纪年的方法包括以下几步:1.确定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份:首先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份,比如汉朝的建立、罗马帝国的崛起等。
2.确认历法变更:不同历史时期采用的历法不同,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确认历法变更的时间和方法。
例如,从儒略历到格里高利历的转变是在公元1582年进行的。
3.考虑历法变更对纪年的影响:历法变更会导致年份的间隔发生改变,例如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的差异。
在纪年推算时,需要考虑历法变更对年份的影响。
4.计算年份:根据上述确认的历史事件年份和历法变更的情况,可以进行计算。
计算时需要注意修正历法变更造成的影响,确保推算的准确性。
二、干支纪年的推算方法: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采用了“天干”和“地支”的组合。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两个序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了干支纪年。
推算干支纪年的方法如下:1.确定起始年份:可以根据历史文献或相关记录确认起始年份,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干支纪年是“甲子年”。
2.计算干支年份:以起始年份为基准,按照天干和地支的顺序进行推算。
天干是以甲子循环60年一周期,地支是以子丑寅卯循环12年一周期。
根据这个循环规律,可以计算出任意年份对应的干支纪年。
3.考虑历法变更的影响:干支纪年与历法变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需要在推算时考虑历法变更对年份的影响。
例如,辛亥年在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中的对应年份是不同的。
4.校对干支纪年:干支纪年的推算也需要校对和核对,比如通过古代历书或其他历史文献进行对照,确保推算结果准确无误。
总结来说,公元纪年的推算方法主要涉及历史事件的年份确认、历法变更的考虑和计算年份的过程;干支纪年的推算方法则是根据天干地支的循环规律进行计算,同时考虑历法变更对纪年的影响。
干支纪年的推算方法
A 干支纪年的推算方法我们中国古代是以干支纪年、月、日、时。
干,即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推算方法一:设定天干地支的对应数字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推算方法:某年的天干就是这个年分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就是这个年分除以12所得余数的对应地支。
如1997年,个位是7,对应的天干是“丁”;1997除以12余数为5,对应的地支是“丑”,那么,1997年就为“丁丑年”。
再如2000年,个位数是0,对应的天干就是“庚”;2000除以12余数为8,对应的地支是“辰”,那么2000年就是“庚辰年”。
方法二:首先记住六十甲子的序数六十甲子表01 甲子11 甲戌21 甲申31 甲午41 甲辰51 甲寅02 乙丑12 乙亥22 乙酉32 乙未42 乙巳52 乙卯03 丙寅13 丙子23 丙戌33 丙申43 丙午53 丙辰04 丁卯14 丁丑24 丁亥34 丁酉44 丁未54 丁巳05 戊辰15 戊寅25 戊子35 戊戌45 戊申55 戊午06 己巳16 己卯26 己丑36 己亥46 己酉56 己未07 庚午17 庚辰27 庚寅37 庚子47 庚戌57 庚申08 辛未18 辛巳28 辛卯38 辛丑48 辛亥58 辛酉09 壬申19 壬午29 壬辰39 壬寅49 壬子59 壬戌10 癸酉20 癸未30 癸巳40 癸卯50 癸丑60 癸亥推算方法公式:(所求干支的阳历年数—3)除以60=商……余数这里的余数即为所求干支年的序数,然后查上面的六十甲子表,与之相对应的干支即为所求年干支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推算(2009-04-24 21:36:35)由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法一:六十天干纪年法一览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具体的方法如下: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年、月、日、时干支推算法
年、月、日、时干支的推算法一、干支结合纪年:干支配合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都可依据其所属干支的属性来分析这一年、月、日、时的变化大致情况。
在研究子午流注开穴,推演五运六气变化等过程中,都必须掌握年、月、日、时干支。
目前我们采用公元纪年,就需要将公元换算干支,以利应用。
干支纪年,其方法是把每一年配上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
配的方法是天干在上,地支在下,按着干支的顺序依次向下排列。
天干的第一位是甲与地支第一位子相互配合起来便是甲子,这一年就叫甲子年。
从甲子年开始天干和地支相配合,每年不同,天干往复排列六次,地支往复排列五次,共得六十年。
以后又转到甲和子相合,所以每六十年称为一周,或者叫一个甲子。
我们一般把一个快满六十岁的人称为年近花甲,这就是因为六十年是一个甲子的意思。
为了避免临时换算麻烦,现将干支相合一周的次序,排列如后:古代历法,计年月日时皆由甲子开始,——年分十二个月,一日分十二个时辰。
每逢五年有六十个月,五天则有六十个时辰。
为便于记忆,有一首歌诀(见本书二十四页十六行)。
因为甲己、乙庚等皆隔五数,由甲至己周而复始。
甲己之年由甲子月开始,一月是甲子月。
甲己之日由甲子时开始,第一个时辰是甲子时。
乙庚年、日,第一月则为丙子,丙辛年、日,第一月则为戊子,丁壬年、日,第一月则为庚子,戊癸年、日,第一月则为壬子。
年干支的推算法;只要知道 1982年是“壬戌”年,即可按干支六十环周顺推,则知 1983 年为“癸亥”年,倒推 1981年为辛酉, 1980 年为庚申年。
如果不知道当年的干支或任何一年的干支怎么办呢 ?可采取如下公式: “取当年的年数,减去三,再从余数中除去干支周转数,余下的数字就是所求的年干支的代数。
例如:欲求 1982 年干支, 1982 — 3 : 1979 ÷ 60 (在 1979 这个数中共有 32个 60 ,即干支周转数),余下的 59 ,按六十环顺推,就是“壬戌”,则知 1982年干支为壬戌年。
由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
由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一、干支介绍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3、十二地支与十二属相、十二时辰(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
以此类推(如下表)。
(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
下表是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二、由公元推干支纪年(一)方法一,天干地支统一算出干支纪年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借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如下:该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具体的方法如下:1、计算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怎样从已知年份和日期得到对应地干支纪年和纪日)摘要:从已知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很简单:年份数减,除以地余数是天干,除以地余数是地支.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地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 [] [*() ][] [] [*() ] (奇数月,偶数月)其中是世纪数减一,是年份后两位,是月份,是日数.月和月按上一年地月和月来算.除以地余数是天干,除以地余数是地支.巧妙运用和干支有关地几个计算公式,还可以在没有万年历地情况下推算出古书里地干支纪日对应地公历日期.干支纪日,从夏朝就开始使用了.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地日食地研究,我国地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年月日)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干支纪年地出现则略晚一些,直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因此,凡是需要接触中国历史地人,总不免要遇到查某一年地干支或某一日地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地问题.通常,这类转换靠查历书都可以解决.但既然干支也是一个循环系统,自然也就有从年份和日期求干支地公式.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地公式前,先把干支地特点介绍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地组合.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根据干支地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地最小公倍数.而正是和地最小公倍数.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号,“乙丑”编为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和序号地对照表,如下:.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细心观察这张表,不难发现,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地,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天干地序数(如果余数是,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地支地序数(如果余数是,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比如号干支,因为(表示取余数),对应地天干是庚,,对应地地支是子,所以号干支就是庚子.显然,一个整数除以地余数就是它地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而由干支推它地序号,也不困难.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地求解问题,我们用初等数论中地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比如要算戊午地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地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 .其中是待求地干支序号.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 * ( ) ,即戊午地序号是.这和上面地对照表地是一致地.一般地,若天干地序号为,地支地序号为,则干支地序号为:≡( ) ()简单点说,如果地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地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就是干支地序号.了解了干支及其序号地相互推算,下面我们先来介绍年干支地求算.需要说明地是,干支纪年纪地是农历年,而不是公历年.但因为农历年地岁首和公历年地岁首相隔较近,使农历年总是和某一公历年地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历年地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重合地农历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给出农历年地干支序号为:() ,()其中是年份.得到了干支序号,就可以求出相应地干支来.比如年地干支序号:() ,,天干为甲,,地支为申,因此,年是甲申年.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用直接除以,就可以得到天干,用直接除以,就可以得到地支.这是因为()等价于* ,其中是除以地商数.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余数也必然相等.而右边第一项是地倍数,自然也是地倍数,能够被整数,于是除以地余数就必然等于除以地余数.因此,其实我们完全用不着先求干支地序号,而可以分别求天干和地支,合起来就是干支,这样就减少了一步运算.而对于年份地天干,同样只须看末尾一位.末尾为地年份地天干总是甲,末尾为地年份地天干总是乙……依次类推.再来看日干支地求算.我们可以仿照星期地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地计算日干支地公式如下:()* [()] [()] [()] ,()其中是年份,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地整数部分.把除以,余数就是干支地序号.或者把除以或,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不过,和形式相似地求星期地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在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地结果是一个较大地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我们用推导蔡勒公式地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先来看和年份有关地部分地改进.我们知道,按公历地置闰规则,一个世纪地总天数可能是天,或天.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地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天;否则就只有天.我们不妨称有天地世纪为“平世纪”,有天地世纪为“闰世纪”.对于平世纪,因为,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地干支就向后推进个序号.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地干支就向后推进个序号.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月日地公式:[] ,()其中是世纪数减一.而计算任一年月日地干支地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 () [] ,即[] [] ,()其中是年份后两位数字.下面我们再列出每月天数:月份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天数()减后地剩余天数()如果把月和月看成是上一年地月和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地式子:’ ≡[*() ] ( ) ()及’ ≡[*() ] ( ) (奇数月,偶数月),()其中,’是从月日开始算起地累积天数,是月份,是日数.把()()两式和()式合起来,再进行适当地化简,就得到了计算公历任意一天地天干和地支地公式:[] [] [*() ] ;()[] [] [*() ] (奇数月,偶数月)()如果先求得了,那么(奇数月,偶数月).()地个位数就是天干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地支序号.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月和月是当做上一年地月和月来算地,因此和也要按上一年地年份来取值.我们可以把()()两式和蔡勒公式对比一下:[] [] [*() ] ,可以看出它们地形式非常相似,区别仅仅是几个常数地不同.尽管现在中国已经不用干支纪日了,但有时还是需要计算日干支地.比如,历法有所谓“三伏”和“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关.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天最热地一段时间,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带梅雨季节地开始和结束,本来是和气候有关地用语.但因为古代没有准确地天气预报,无法准确预测三伏和入出梅地时间,所以就在历书上硬性规定几个日子作为三伏开始和入出梅地日子,这样确定一个大致地日期以备参考.现在虽然有了比较准确地天气预报,但三伏和入出梅作为一种传统历法,仍然流传下来.历法规定夏至之后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共十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十天或二十天;立秋之后地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共十天.中伏地长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为夏至、立秋地日期和庚日地日期是逐年浮动地,立秋之后地第一个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地第五个庚日,也可能是第六个庚日.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就长达二十天.注意如果夏至当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不是夏至当天,这时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同样,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末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当天.入梅则是指芒种之后地第一个丙日,出梅是指小暑之后地第一个未日,也有同样地规定.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算一下年地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这需要先知道夏至和立秋地日子.如果知道夏至是月日,立秋是月日,那么运用公式(),夏至这天地为:* [] * [] [*() ],个位数是,天干是辛.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夏至之后第天,也就是月日,这天也就是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则是月日.同样可算出立秋这天地为:* [] * [] [*() ],是个戊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立秋之后第天,也即月日,这天就是末伏第一天.由此也可知,年地中伏只有十天.同样可以由芒种和小暑两节气地日期,算出年地入梅日和出梅日分别是月日和月日.反过来,知道了年干支和日干支,求相应地年份和日期就相对麻烦一点了.因为干支是循环使用地,所以必须先知道欲求对应年份和日期地干支是属于哪一次循环.比如我们预先用公式()算出来、、年都是甲子年,如果要知道戊戌变法是哪一年,首先要确定它是十九世纪末地事情,也即是属于年开始地这一个循环里.那么,我们用公式()可以算出来戊戌地序号是,于是戊戌年就是()年.之所以要先减一,是因为甲子地序号为,需要把这个序号先减去.至于日干支,因为古书里地日干支总是和年、月配合使用地,所以不难确定它属于哪个循环.比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地日子是崇祯十六年三月丁未.崇祯十六年就是公元年.三月虽然是农历地三月,但我们知道农历地日期在公历里虽然是浮动地,但也不出一定地范围,比如农历三月初一,总是在公历月日到月日之间浮动.因此,先来算年月日地干支.我们有:* [] * [] [*() ],个位数是,,除以余,所以这一天地干支是癸酉,其序号为**.而丁未地序号是**,在癸未之后天,因此三月丁未肯定是月日之后天,即月日.这就是说,崇祯自缢地日子是年月日,这和查万年历地结果是一致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支纪年计算方法
2009-02-05 17:39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几年的全国高考和上海市高考中都曾经涉及过,现在文化常识仍在上海高考语文的命题范围之内。
如果按照常规的推演方法,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
如果能有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计算,无疑是大家都迫切希望得到的。
下面的一种方法也许能满足你的这种愿望。
但前提是,你必须对天干、地支的排列顺序烂熟于心。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先把天干、地支顺序排列出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
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再如,1980年查万年历为庚申年。
1980÷10=198,余数为0,则0—3= —3,—3+10=7,按天干顺序数到7,甲、乙、丙、丁、戊、己、庚。
第7位为庚。
1980÷12=165,余数为0,则0—3= —3,—3+12=9,按地支顺序数到9,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第9位为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可知,1980年,为庚申年。
又如:1983年查万年历为癸亥年。
1983÷10=198……3,余数为3,为天干的最后一位癸。
1983÷12=165……3,余数为3,为地支的最后一位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