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 青岛版(五四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正确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与代数思想,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2.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2.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2.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引出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问题。

- 让学生回顾一下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 探究新知- 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 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总结一下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 让学生分享一下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感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计算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1. 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概念:在开始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之前,学生需要明确除数是两位数的含义。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青岛版(五四制)教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十一部分内容,即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这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运算步骤,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调商的概念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PPT以及练习本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例如分糖果,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2.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例题,并逐步讲解解题步骤,让学生们跟随我的讲解进行理解和掌握。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进行计算,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和解疑。

4. 调商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向学生们解释调商的概念,并让他们理解调商的重要性和运用。

5. 综合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练习,以检验他们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调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258 ÷ 23(2)397 ÷ 37答案:(1)258 ÷ 23 = 11 (2)(2)397 ÷ 37 = 10 (27)2. 请解释调商的概念,并给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进行调商。

答案:调商是指在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当被除数的某一位小于除数时,需要向前一位借位,并相应地调整商的位数。

例如:432 ÷ 37,由于2小于7,所以需要向前一位的3借位,变成12,并将商的位数调整到两位数,即12……19。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植树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概念,并能运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概念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3. 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树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植树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植树问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具体的植树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解决方法:讲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步骤。

5. 实际应用:通过一个实际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对植树问题的概念、解决方法和实际应用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树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 教学课件:植树问题的PPT课件3. 教学视频:植树问题的教学视频九、教学时间1课时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2. 在解决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青岛市五四制中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教育部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

这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适用于三年级学生。

下面将针对该教材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进行详细介绍。

教案主题:三位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读写三位数,并理解其每一位的意义。

2. 能够将三位数分解为个位数、十位数和百位数的和。

3. 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三位数的问题。

4.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 认识三位数,理解每一位的意义。

2. 将三位数进行分解和组合。

3.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本《数与计算》下册。

2. 单元教学课件、实物或图片等教具。

3. 学生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三位数,让学生猜测它代表的数量。

-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三位数中的位置和意义。

- 引导学生念出所给数字,并写出这个数字。

Step 2:三位数的分解(15分钟)- 教师画出一个三位数模型,并解释每个数字的位置和意义。

-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并解释每个数字的位置和意义。

- 让学生自主分解出所给三位数的每个位上的数字,并写出分解结果。

Step 3:三位数的组合(15分钟)- 轻松自由地将不同的组合方法得到的数字写出来,并分享给同学。

- 让学生观察同学的答案,找出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法。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组合方法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Step 4:三位数加法(20分钟)- 利用课件或实物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三位数的加法运算。

-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加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 分享学生的解法和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Step 5:三位数减法(20分钟)- 利用课件或实物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三位数的减法运算。

-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 分享学生的解法和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Step 6:实际问题应用(20分钟)- 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购物、旅行等。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口算除法》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口算除法》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口算除法》年级:三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 理解口算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能够熟练运用口算除法进行整数的除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口算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整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重点:1. 口算除法的运算规则。

2. 整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1. 口算除法的运算规则。

2. 整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除法知识,如乘法口诀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2. 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除法,那么大家知道口算除法是什么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口算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口算除法的运算过程。

3. 引导学生观察口算除法的运算规律,如除数和被除数的关系、商的位数等。

三、课堂练习1. 发给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除法的运算。

2.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

四、巩固提高1. 给学生提供一些稍微复杂的口算除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引导学生总结口算除法的运算技巧和方法。

五、总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口算除法的重要性和运算规则。

2. 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提高口算除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1. 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

2. 口算除法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如乘法口诀、分数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了口算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

在课后,鼓励学生加强练习,提高口算除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口算除法的运算规则口算除法的运算规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以下对口算除法的运算规则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第十五课时备课时间:.5.25 上课时间:.5.31序号:55综合应用:纸与我们的生活课型:实践课教学目标:1、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2、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调查的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全面巩固知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调查纸的用途师生谈话:纸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请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要用到纸。

(学生调查汇报:学习需要纸,生活需要纸、手工制作有时也需要纸,纸与我们的生活随时相伴),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纸与我们的生活。

板书课题:纸与我们的生活。

二、合作探究,搜集、整理用纸数量(该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吨、千克、克及两位数的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一)、学生提出自己本课想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整理。

如:我们每天要用掉多少纸呢?一张纸大约有多重?我们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呢?……(二)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调查整理第一个问题:你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可通过自己每天写作业和生活中所用纸的数量来确定大约有多重。

)2、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调查结果。

3、解决“一张纸有多重?”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一摞1000张的纸约3千克,请学生估计一张纸有多重。

4、你一天大约会用掉多重的纸?学生谈论汇报。

5、小组统计完成下表,统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

姓名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合计6、完成表格后,请学生计算全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一个学期用掉多少?一年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来制做表格)三、拓展延伸,讨论节约用纸的意义请学生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了解纸的作用和节约用纸的意义。

四、提倡议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调查得出的数据,想向同学们提出什么倡议,以使学生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得到抒发,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第十六课时备课时间:.5.25 上课时间:.6.2序号:56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积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积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积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2.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运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观察积的变化a. 出示两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b. 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验证积的变化规律a. 出示更多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运用总结出的规律进行验证。

b.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中的特殊情况。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将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与家人分享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如出示一组乘法算式,让学生回顾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关注积的变化。

2. 探究新知(1)观察积的变化a. 出示两组乘法算式,如:第一组:2×3=6,4×3=12,6×3=18,8×3=24第二组:3×2=6,3×4=12,3×6=18,3×8=24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并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第九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速度时间路程及相遇问题(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制

第九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速度时间路程及相遇问题(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第九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速度、时间、路程及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速度、时间、路程的定义及其关系。

2. 相遇问题的类型及其解决方法。

3. 实际生活中速度、时间、路程及相遇问题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难点:理解并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相遇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PPT展示一些物流运输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的数学问题。

2. 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路程及相遇问题的存在,并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新课1. 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相遇问题的类型及其解决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

3.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1. 让学生总结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及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强调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速度、时间、路程的定义及其关系。

2. 相遇问题的类型及其解决方法。

3. 实际生活中速度、时间、路程及相遇问题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物流运输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步骤。

9.1相遇问题(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制)

9.1相遇问题(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制)

9.1相遇问题(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特征及解决方法。

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遇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特征及解决方法。

结合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与相遇问题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相遇问题的概念及特征2. 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及步骤3. 典型例题分析4.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研究相遇问题的变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特征及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平行与相交》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平行与相交》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平行与相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3. 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

2.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与相交现象,如铁轨、斑马线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现象中的数学知识。

2. 新课导入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3.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直线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是相交线。

3. 活动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

2.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些直线,并标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4. 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答案,分析学生易错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行与相交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平行与相交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讲解平行与相交的概念时,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活动探究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5.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平行与相交》一、平行线的定义二、相交线的定义三、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四、判断方法五、练习题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活动探究”环节。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五四制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五四制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读出数的读法和写法,理解“个十百”位的概念,熟练掌握数的基本运算。

(整数加减、进位借位、数轴刻度等)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二、教学重点1.数的读法和写法,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的练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1.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计算速度。

四、教学方法1.康耐尔法教学法,通过一定的教学演示和实际演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

2.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

五、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目读法,然后写出对应的数及其读法,加深对数的认识。

3.教师设计各种计算题目,通过口算和笔算的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各种计算方法和步骤。

4.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和方法,加深对数的认识。

5.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数轴刻度的绘制方法和意义,加强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过程,学生对数的读法和写法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同时熟练掌握了加减法的各项计算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际练习,学生在数轴刻度的绘制和使用方面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并且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实际练习和例题演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学业成绩的目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万以内数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万以内数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万以内数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读写带千、百、十、个位数的数字。

2.能用多种方法把10000以内的数拆分为相应数目的千、百、十、个位数,并互相转化,掌握数的位权概念。

3.能用教材提供的数字卡片,辨认组合数和环境数。

4.能在生活实际问题中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和读写带千、百、十、个位数的数字,掌握数的位权概念。

2.难点:理解千百十个位上数字的含义,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问答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示范、教材阅读、情境设置和问题诱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认知和操作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数字卡片的录像和示范,让学生快速识别并排列4位数字卡片。

学生为观察视频,识别数字卡片,与教师一起讨论数字卡片千百十个位上数字的含义,以及数的排列方式。

导入结束时,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重点就是万以内数的认识。

2. 学习环节a. 认识万以内的数字教师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实际数字,并让学生排列4位数字,让学生了解数的位权,并记忆数的读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将数字卡片分发给每个同学,让学生互相交流,了解不同组合数字的读法,让学生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和记忆。

b. 拆分4位数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卡片,让学生将较小的数字进行组合,形成一个4位数字。

然后让学生用心算和带进位的加法的方法,将4位数字分解为千百十个位上的数字。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位权,如何读写数字。

c. 数的排列组合教师可以将数字卡片分配给学生,让学生组合出规定范围内的数字,并让学生彼此交换以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

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小组,由小组自行组合,考察学生的创意和操作能力。

3. 温故知新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练习出题人,让学生设计并出题,巩固已学知识。

若学生有出错的地方,可以通过口头解释来证实这种错误,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和纠正。

新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一、教学内容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二、教学目标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

三、教材的基础和地位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

一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5页。

教材分析: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选取我国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照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出示)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自由说。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万以内数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万以内数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万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排列和选择。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万以内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2.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3. 万以内数的排列和选择4. 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2.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排列和选择,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数,然后引入万以内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万以内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让学生通过举例来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数数、排列和选择等活动,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理解。

4.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进行数的排列和选择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加深对数的理解。

3. 同时,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万以内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万以内数,如商品的价格、人数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评价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一部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万以内数的概念和相关的数学技能。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口算除法》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口算除法》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口算除法》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口算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口算除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口算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口算除法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口算除法习惯。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为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除法;2.除法的符号及其表示法;3.除法的基本概念。

二、口算除法的方法1.整除的口算方法;2.不整除的口算方法;3.口算除法的错误示范及应对方法。

三、应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口算除法;2.在学习中应用口算除法。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举例法、师生互动法等。

具体地:1.讲述法:通过讲述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向学生讲解口算除法的知识点和基本逻辑。

2.举例法:通过举例说明口算除法的具体运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口算除法。

3.师生互动法:通过让学生上台解题,帮助学生通过交流答案,达到相互提高、相互帮助的效果。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引入讲述口算除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场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讲解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通过讲述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口算除法的本质和基本规则。

第三步:讲解口算除法的方法通过讲解整除和不整除的口算方法,以及应对口算除法错误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和正确应对错误的能力。

第四步:举例讲解口算除法通过多个实例的运算,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掌握口算除法。

第五步:学生上台解题通过让学生上台解题、答案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相互帮助的效果,同时不断强化学生对口算除法的掌握程度。

第六步:讲解口算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口算除法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路程、时间与速度》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路程、时间与速度》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路程、时间与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2. 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3. 路程、时间、速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路程、时间、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交通工具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有哪些相关因素。

2. 新课内容介绍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路程、时间、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在讲解实例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要适量,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路程、时间、速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的数学要素。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 4《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 4《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小数,能够认识小数。

2、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1、认知小数的含义。

2、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尺子。

教学过程一、感知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仔细看情景图,并练习读一读,每一幅图下面的文字,同位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小组内读一读。

学生的活动: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同位之间互相读文字。

班级交流,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组织同学进行交流,练习读出图画下面的文字。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进行说图意读文字,对读得不恰当的地方,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1)为什么这些数都有点?他们叫什么数?(2)0.1米有多长?二、理解情景,找到答案教师活动:0.1、0.4、0.55、1.2……都是些什么数呢?他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出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到的像:0.1、0.4、0.55、1.2……这些数都是小数,其中的.就是小数点.0.1读作零点一,0.55读作零点五五,1.2读作一点二……指黑板:那么零点六怎样写?(学生思考)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第1题。

自主完成,点名回答。

2、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第2题。

点名上黑板写小数,表扬写对的同学。

四、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五、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六、板书设计0.1、0.4、0.55、1.2……这些数都是小数。

0.1读作零点一,0.55读作零点五五,1.2读作一点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认识。

2、感知小数的含义。

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一、出示问题,探索感知小数的意义1、出示第一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0.1米有多长?教师活动:踢脚线的高度是0.1米,怎样才能知道0.1米有多长?指导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0.1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四制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四制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五四制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数学下全册备课
 图书知多少-----第一课时(新授课)
 图书知多少——第二课时(新授课)
 世界人口知多少-------第三课时(新授)
 世界人口知多少-------第四课时(练习课)
 世界地理知识知多少---------第五课时(新授课)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第六课时(新授)
 第七课时巩固求近似数(练习课)
 拓展平台--编码(第八课时)
 我学会了吗?(第九课时)(复习课)
 走进天文馆单元备课
 课题:走进天文馆(新授)----24时计时法
 走进天文馆(新授)——《年、月、日》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年、月、日》练习课
 第三课时《年、月、日》练习课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复习课
 第三单元《小数初步认识》单元备课
 书房和客厅里的小数(新授)----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新授)
 厨房与书房中的小数(新授)-----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四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第5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十五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5.31序号:55综合应用:纸与我们的生活课型:实践课教学目标:、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2、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调查的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全面巩固知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调查纸的用途师生谈话:纸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请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要用到纸。

(学生调查汇报:学习需要纸,生活需要纸、手工制作有时也需要纸,纸与我们的生活随时相伴),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纸与我们的生活。

板书课题:纸与我们的生活。

二、合作探究,搜集、整理用纸数量(该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吨、千克、克及两位数的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一)、学生提出自己本课想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整理。

如:我们每天要用掉多少纸呢?一张纸大约有多重?我们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呢?……(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调查整理第一个问题:你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可通过自己每天写作业和生活中所用纸的数量来确定大约有多重。

)2、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调查结果。

3、解决“一张纸有多重?”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一摞1000张的纸约3千克,请学生估计一张纸有多重。

4、你一天大约会用掉多重的纸?学生谈论汇报。

5、小组统计完成下表,统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

姓名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合计6、完成表格后,请学生计算全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一个学期用掉多少?一年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来制做表格)三、拓展延伸,讨论节约用纸的意义请学生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了解纸的作用和节约用纸的意义。

四、提倡议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调查得出的数据,想向同学们提出什么倡议,以使学生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得到抒发,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第十六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2序号:56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的除法怎样口算?你是怎样想的?如:80÷2090÷30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呢?如:120÷302、会估算吗?说一说93÷30≈240÷37≈过渡语:口算除法我们掌握的不错,那笔算掌握的怎样呢?(板书笔算)(二)复习笔算想一想: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数?商写在哪里?余数怎样?方法:1、同学在练习本上做(三个学生板演)2、小组同学说笔算过程3、指名三个同学说自己的笔算过程度语:为了使某些除法算式计算简便我们学习了一——商不便规律(板书:商不变规律),你是怎样理解的?(三)复习商不变规律被除数乘10,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被除数除以3,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同桌两人互问互答2、指名同学回答3、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规律”?4、同学回答完毕,老师小结时出示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5、为什么强调“0除外”屏幕出示: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在“商不变规律”中强调“0除外”过渡语:我们复习了口算、笔算和商不变规律,你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呢,我们来做一组习题。

(四)综合训练、口算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口算2、根据试商说出准确的商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回答3、不计算,说出商是几位数出示题目。

4、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出示题目5、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提醒学生要注意演算)试卷一人一张第八单元我和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3.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及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和平行线;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2、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去体验。

教具准备:教学、投影仪学具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3序号:57教学内容:线的认识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2.能够判断三种线会并动手画出这三种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看图片:出示南京长江大桥、金们大桥、养马岛大桥,然后看大桥的平面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和彩笔,想象一下设计师会先画什么?然后让学生画横的直线并且提醒学生画第二条的时候注意什么?设计完桥面再画什么(柱子)让学生动手画。

再画拉索一条利用什么工具来画?二.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通过画的图引出线段:让学生说说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段的意思,板书:线段:2个端点生活中有许多线段出示手中的尺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线段的例子(多找几个说说)然后让同学来估计一下数学书的边是多少?动手量一下看看估计的是否准确2.请在本子上画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比3厘米长的线段能画多长?让学生想象一下将3厘米长的线段无限延长、延长,这时它就几个端点?让学生说一说谁来起个名字?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射线的例子,让学生多说一说。

(太阳光、眼光)3.这还有一道题将3厘米长的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和端点,谁来起个名字?谁能说一说直线的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直线吗?让学生在本上画一条直线三.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识了几条线?四.作业练习.课后练习2.让学生利用今天学的知识画一幅你喜欢的画第二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7序号:58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平行和垂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谁来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特点?二.新授:.认识垂直和平行(1)请同学们在本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组一组画,能想几种就画几种。

然后用投影仪把同学们画的演示出来,然后总结不管怎么画两条直线只有两种关系:相交和不相交。

重点演示给学生看两条斜着不相交的只要把线延长就相交了。

(2)告诉学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然后把一组平行线再延长再延长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交,并且在同一平面内我门就把它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出现平行线的意义让学生彻底理解其中的意思。

举例说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3)给出学生两组相交的线其中一种是斜交一种是垂直,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引出其中有一种挺直的,再让学生观察相交的角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垂直,相交的点叫垂足。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意义。

然后举例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画垂线和平行线、画垂线先让小组内交流如何去画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升华认识,体现个性性的学习过程。

2、画平行线也同样采用垂直的方法先小组合作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画平行线的画法。

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自主练习第三题判断垂直和平行先让学生小组交流然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不完整的进行补充。

2.练习第4题应该和学生解释电线杆之间是互相平行的还有铁路的路轨也是互相平行的只是眼的错觉感觉不是的道理。

第三课时备课时间:.5.25上课时间:.6.9序号:59教学目标:学会画经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内容: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学准备:直尺和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和垂直?让学生在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直。

二、新授:.出示直线上一点A然后让学生过A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在本上练习,让一学生去黑板上板演。

尽量让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画。

2.直线外一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这个比前一个有难度,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作用,然后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如何准确的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让每位学生学会如何操作。

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5、6、7、8、9第5题让学生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7题第二个对有些学生有难度,教师应重点教一下。

第8题是认识线段的拓展题。

练习时应让学生自由的数,并且提醒学生既不要重复又不要遗漏。

然后交流总结找到按规律数线段的方法。

第四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6.10序号:60教学内容: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也就是信息窗2让学生观察火车过隧道图,谁来题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修隧道呢引入这节课的新知。

二、新授:.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得出结论。

概括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的距离”的例子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1)出示: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让学生画出几条不同的线段,在通过观察测量,你得到什么结论?交流结果是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标上垂足。

3.谁来说说生活中“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1、2、3、4题第一题是寻找测量方法的问题。

第二题是联系实际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中的路线,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第三题是结合游戏加深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