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设计思路】

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自然灾害频率变大,破坏性变强,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些本课将在复习自然资源一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构建】

需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和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知道如何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针对社会热点和近年高考特点,需重点掌握主要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分布及开发利用特点。

随着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增大,自然灾害也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不仅要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危害,还要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分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学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掌握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本课的重点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二是主要自然

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有二,一是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条件;二是如何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

【课前准备】

在导学案中请学生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课堂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内容解析]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以土地资源为例:

表1 土地资源与人类

1.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内蒙古高原风能丰富的主要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地势平坦开阔,阻力小。

2.东部沿海建立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核能地区适应性强,运输量小;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缺乏;东部沿海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发达。

3.我国太阳能分布:最丰富的是青藏高原,原因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其次是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最少的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探究活动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内容解析]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自然灾害的含义有两层,①是自然界发生的;②是对人类构成危害,如果对人类没有影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表2 主要自然灾害

【典型例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7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题指导:(1)和煤炭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主要是环境方面;和水能相比,风能开发过程中需要移民少。

(2)本体考查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瓜州的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和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可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方面做出回答。

(3)本体考查建设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可从电能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

资金等方面回答。

(4)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风力发电的不稳定,只有建设热电站等作为调节电站,才能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2.(2015年北京卷)图3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第(1)—(2)题。

(1)“帕姆”( )

A.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 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 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 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2)该气旋( )

A. 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 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 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 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解题指导:第(1)题:图示“帕姆”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其移动路径受西北风的影响,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该气旋位于南半球,气流呈顺时针防线旋转,故选B。

第(2)题:飓风(台风)多发季节为夏秋季节,3月份之前,就已经有飓风发生,赤潮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且主要发生于海水流动较小环境中,气旋不利于赤潮的形成;该灾情可以用RS监测,而GPS只提供精准位置,飓风在瓦努阿图风力最大,距气旋中心附近最近,所以危害最大,故选D。

【重点图像】

【重点图像解读】图4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黑色箭头表示寒潮侵入路径,寒潮源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北极等地,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入侵我国。红色箭头是台风入侵路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地,源于热带、亚热带海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台风路径呈抛物线状,由东南向西北,再向东北,也有自东向西运行的。所以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最大。红色片状区是滑坡、泥石流多发区,这些地区地势起伏大,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就频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