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5 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5 中图版必修3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对课标的理解:“某区域”既可以是课本中的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学生所在地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区域;“比较”既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体会、新闻热点、历史史实,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的方法,又要求学生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的差异,即区域环境动态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及原因。

同时要求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国土开发、利用、维护权益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重点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与下一节学习的角度正好相反,这两节课使学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本章重点。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维度分别介绍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再介绍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不光理解陆地、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在各阶段中制约因素不同:采集和狩猎阶段受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农业社会阶段受作物栽培的自然条件制约;工业社会阶段受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的影响;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的区域已成为人类活动最理想的区域。

学完这四个阶段,还要让学生总结出这一变化的本质:人类活动的发展,不断对地理环境条件提出新的需求及因科技进步,区域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

海洋环境分为海洋和岛屿两个方面,二者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海洋因人类科技的发展,其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断上升。

岛屿也因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海洋归属权等原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5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第5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核心考点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命题解读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地势特点和地形类型 1.以区域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2.以区域地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对策。

3.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产生及解决措施。

4.以热点材料、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地形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20年浙江高考真题)全球气候变暖现象(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017年浙江高考真题)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变化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农户生活用能状况(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能源的开发利用(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清洁能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洪涝灾害(2019年浙江高考真题)泥石流(2018年浙江高考真题)洪涝灾害的成因核心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类型集中式带状组团图示影响因素河流少、地形开阔,聚落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①高原的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②山区地形限制;③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受地形或河流阻隔,聚落由几片组成,各片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之间有一定距离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线路走向的影响2.地形对线网密度的影响1、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考法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题型预测:综合题)(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一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

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

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2022年 《人教新课标版 高中地理 一轮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优秀教案

2022年 《人教新课标版 高中地理 一轮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优秀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考点突破1. 考试说明要求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开展的意义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应对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方法或应急措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2. 考核目标与要求〔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理解不同的地表形态,如山区、平原、河谷等对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开展以及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分析其他自然条件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理解其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必须采取的一些应对策略了解资源的概念,理解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整体把握自然灾害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重点掌握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的措施3. 每个考点常出现的题型和大体分值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局部内容,在考试中多以时代背景为材料,用表格或景观图、趋势图等形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文综卷一般出1-2道题,所占分值约为4-8分。

在综合题中更多地是由此内容引出话题,要求考生运用自然地理的根本规律或根本原理进行分析,考查的是思考地理问题的方法。

对于自然灾害的考查,多以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以图文资料的方式呈现信息,要求考生结合自然灾害的根底知识完成题目。

高一地理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1) 中图版必修1

高一地理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1) 中图版必修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学案【考纲及课标要求】考纲:(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解读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考点剖析】【知识要点梳理】1、聚落的形成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一:气候资源的特点(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 (2)(3)水对城市的意义及影响①意义⎩⎪⎨⎪⎧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②(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

2.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阶段 地质时期—⎩⎪⎨⎪⎧时间: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特点:温暖期和冰期交替出现⇓ 历史时期—⎩⎪⎨⎪⎧时间:距今1万年特点: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近代—⎩⎪⎨⎪⎧时间: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特点: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导致自然灾害增加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将更加干燥②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会增加。

(3)导致生态系统调整①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不利)⎩⎪⎨⎪⎧表现:改变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及生物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物种易患病和遭受害虫袭击,难以适应新环境变化,生产率降低,脆弱性物种灭绝②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利):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使植物生产率有一定的提高。

(4)威胁人类健康①主要受害人口: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

②原因⎩⎪⎨⎪⎧气温升高,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全球变暖影响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 变病原菌滋生环境三、寒潮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划定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 ℃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 ℃以下的就称为寒潮。

(各地的寒潮标准不一样)3.形成4.危害和防治措施四、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整体呈现不平衡,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具体分析如下: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其表现、成因及应对措施如下表所示:(1)西北地区:多分布在绿洲地区及周围。

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专题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专题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水资源的分布、全球水危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洪水、寒潮、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机制及影响比较不同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一般规律,还要注意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情况;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包括气温变化还包括降水的变化,其影响在不同地区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资源问题也不相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重点掌握洪涝、寒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害及防御措施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①表现: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影响聚落特征举例平原农业发达,交通便捷,便于聚落建设和平面布局聚落理想的发育环境,分布密集,规模较大,多呈团块状、某某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制约聚落建设与发展聚落分布稀疏,规模较小,多沿河谷分布某某高原海拔较高,不利于城市发展城市数目少,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但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地区地形规模形状人口北方平原大团聚型、棋盘式多南方丘陵、山地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少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密度布局形态方式造价山区小稀疏“之”字形单一高平原大密集网状多样低[学考真题对练]1.(2018·某某学业水平考试)某某至某某高铁秦岭段桥梁和隧道占路段长度的比例高达90%以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景观设计要求B.环境保护要求C.地形复杂D.冻土深厚C[某某至某某高铁秦岭段,穿过山区和河流,地形复杂,故选C。

高中地理:4.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4.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
12.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
那么平原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
从图上可以发现,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要低于平原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山区地形崎岖,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小,并且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总结过渡
0.5′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当然,我们人类也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
可能会带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另外还会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可能引发国际冲突,譬如巴以地区经常为争夺水源而发生战争。
19.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实现水资
源可持续
利用的主
要措施2′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开源方面,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节;另外还可以采取合理开采地下水、对海水进行淡化以及人工增雨等措施。节流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农业上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生产上加强对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以及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措施。
1.课题名称
2.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以地形为例,探讨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地形为例
地形对聚
落的影响
5′
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那么从图上来看,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初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植被等,这些要素对人类的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案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1. 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高低起伏和坡陀变化,它直接关系到土壤类型和水资源分布。

不同地貌条件下土壤肥沃程度有差异,水资源供应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平原上土壤相对肥沃,便于农作物生长;而在山区地势较高且山势陡峭,土壤稀薄且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困难。

2.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是指特定区域长期统计数据得出的大气状况。

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同。

例如,亚热带气候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而寒温带气候则适合种植小麦、苹果等。

此外,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干旱或多雨的降水量等极端气候条件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满足灌溉和家畜饮水的需求,提高农田的产量。

然而,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并且可能导致干旱现象。

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1. 自然灾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等常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与伤害。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对自然灾害进行科学评估和预防措施设计。

比如,在地震频发地区建设抗震设施,设置避难点;在洪涝易发地区提高排水能力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程度。

2. 自然资源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例如,在选择新建工业园区的位置时,需要考虑是否附近有足够的自然资源供应,如水体、森林等;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2.能够比较不同区域好恶因素和适生条件的异同,为地理学科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奠定基础。

3.掌握地理学科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适生条件等,加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4.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深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理解。

教学内容1.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因素;2.区域人文文化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区域适生条件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区域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等。

教学重点1.深入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影响;2.强化区域适生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3.加深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

教学难点1.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影响;2.探讨区域适生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文文化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PPT、图例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概念。

2.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观察法:通过实地探究、地图解读等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导入1.使用图表、惊奇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简述本次授课的目的。

2.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环节2:基础概念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适生条件等基本概念的讲解。

2.通过案例介绍如何利用这些概念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环节3:应用案例分析1.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_高二地理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_高二地理教案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回顾]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1)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分类:和2、分布特点: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或者沿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多呈型、式的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

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空间分布相对。

聚居的人口较,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状。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

[典型例题]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其中属于非可再生的是()A.石油、天然气B.天然气、太阳能C.太阳能、风能D.天然气、风能2、在该区域修建铁路时,需要克服的主要不利因素是()A.大风沙暴B.高寒缺氧C.地震火山D.山高谷深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地形的影响山区地形: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巩固练习]1、下面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3、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A.点状B.团聚型C.条带状D.放射式4、我国的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主要考虑到了()A.土壤及气候的影响B.水源及地形的影响C.水源及土壤的影响D.地形及气候的影响5、我国南方许多城市,最初都是沿江沿河逐步发展起来的。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余教案见文库主页)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余教案见文库主页)

第七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余教案见文库主页教师:学生:年级:学管老师:上课时间: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10:00-12:00 【考纲解读】1.理解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3.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重点】1.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2.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及其特点。

3.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学难点】1.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学方法】多媒体自制课件、自主学习、读图指导、练习【授课类型】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二次课【教学过程】第一节1.2.地形影响聚落表1 地形影响聚落表2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图2.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1.⎪⎪⎪⎪⎪⎪⎩⎪⎪⎪⎪⎪⎪⎨⎧⎪⎪⎪⎩⎪⎪⎪⎨⎧⎪⎩⎪⎨⎧→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水平城镇分布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因素水文气候刻对交通线路分布尤为深地形自然因素影响因素2.2.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原则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是:①选择有利地形;②避开不利地段;③降低工程造价;④减少环境破坏;⑤减少耕地毁坏。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概念 2.三个时期气候变化特征3.气候变化的原因(1)正处于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使气温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的定义和组成。

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组成。

2.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调查并了解本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三章: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形的定义和分类。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本地区的地形特点。

第四章: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水资源的定义和分布。

2. 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水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调查并了解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第五章: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生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本地区的生物特点。

第六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类型。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它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条件,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聚居地1.地理位置的选择-地理位置对人类聚居地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土地资源以及交通便利性。

例如,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往往吸引人们定居。

2.气候与聚居-气候对人类的聚居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

人们会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聚居地,如寒冷地区建设暖屋、炎热地区开展农作活动。

3.水资源对聚居地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活动至关重要。

城市通常建立在河流或湖泊附近,以获得水源供给和交通便利。

此外,水还能够提供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

4.环境的保护与聚居区规划-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规划对人类聚居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制定相应政策和规划,确保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三、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1.土地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土壤肥沃程度、土地坡度等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适宜性。

农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地,并采取相应的耕作方法,以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水资源对农业的重要性-农业离不开水资源的供应。

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并节约用水。

因此,灌溉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3.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同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寒冷的气候可能更适合种植,而对另一些作物来说,炎热的气候更合适。

了解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

五、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对城市经济的支撑-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城市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空气质量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城市的空气质量对居民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共45页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共45页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备知识·导学思练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变化特点:_冷__暖__干湿相互交替。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探索应用】 请你判断这幅画反映的主要问题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全球变暖。人类大量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影响古代文明和经济的_兴__衰__。 (2)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_动__植__物__分__布__带__的迁移。
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 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部。从气候角度,分析
【思路分析】
材料 解读
图像 解读
我的 思路
①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 ②图1是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③图2是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
①从图1中可以直接得出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泥石流的高 发区 ②从图2中可以看出,7月日均温比常年月均温偏高,降水 多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易发生泥石流
答案:(1)C (2)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 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足,有利于粮食产量增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母材料】 1.“北极熊将无家可归” 冰川是地球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自1850年小冰期结束 以来,全球冰川开始退缩,这种退缩属于正常气候变化现象。然而,近几十年来世界各 地的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到20 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融化加速,这一时段正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温暖的10年。冰 川的融化和退缩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面临着洪水、干旱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IPCC预测说,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范围将在摄氏度至摄氏度。这将引起冰川的 进一步退缩。模拟分析显示,当全球温度升高4摄氏度时,全球大部分冰川都将消失, 而格陵兰岛上大陆冰川在温度升高2摄氏度至3摄氏度时就会融化。

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1

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1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设计思路】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自然灾害频率变大,破坏性变强,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这些本课将在复习自然资源一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构建】需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和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知道如何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针对社会热点和近年高考特点,需重点掌握主要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分布及开发利用特点。

随着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增大,自然灾害也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危害,还要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分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学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掌握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考试说明本课的重点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二是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二,一是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条件;二是如何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

【课前准备】在导学案中请学生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6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6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山地对交通的影响:1.交通方式:优先建造公路,而后才是铁路。

2.线路布局: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布局: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4.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耕地5.(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自然障碍较少,不仅交通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大,而且速度快,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效率要高。

(2)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较多,运输线路在建设和维护时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时要确保安全。

相对而言,交通运输效率较低。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耕地破碎地区:聚落规模相对较小。

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3)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相对较大。

平原低地的聚落往往沿河呈线状或团状分布。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前面已讲述,内容不重复)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一)水资源概述:(水资源在水循环环节中,已讲述)(二)我国土地资源特点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三)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四、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措施(一)概念: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设计思路】
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自然灾害频率变大,破坏性变强,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这些本课将在复习自然资源一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构建】
需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和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知道如何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针对社会热点和近年高考特点,需重点掌握主要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分布及开发利用特点。

随着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增大,自然灾害也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危害,还要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分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学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

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掌握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本课的重点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二是主要自然
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有二,一是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条件;二是如何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

【课前准备】
在导学案中请学生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课堂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内容解析]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土地资源为例:
表1 土地资源与人类
1.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部沿海。

内蒙古高原风能丰富的主要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地势平坦开阔,阻力小。

2.东部沿海建立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核能地区适应性强,运输量小;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缺乏;东部沿海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发达。

3.我国太阳能分布:最丰富的是青藏高原,原因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其次是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光照最少的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探究活动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内容解析]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自然灾害的含义有两层,①是自然界发生的;②是对人类构成危害,如果对人类没有影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表2 主要自然灾害
【典型例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图7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题指导:(1)和煤炭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主要是环境方面;和水能相比,风能开发过程中需要移民少。

(2)本体考查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瓜州的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和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可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方面做出回答。

(3)本体考查建设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可从电能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
资金等方面回答。

(4)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风力发电的不稳定,只有建设热电站等作为调节电站,才能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2.(2015年北京卷)图3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第(1)—(2)题。

(1)“帕姆”( )
A.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 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 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 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2)该气旋( )
A. 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 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 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 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解题指导:第(1)题:图示“帕姆”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其移动路径受西北风的影响,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

该气旋位于南半球,气流呈顺时针防线旋转,故选B。

第(2)题:飓风(台风)多发季节为夏秋季节,3月份之前,就已经有飓风发生,赤潮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且主要发生于海水流动较小环境中,气旋不利于赤潮的形成;该灾情可以用RS监测,而GPS只提供精准位置,飓风在瓦努阿图风力最大,距气旋中心附近最近,所以危害最大,故选D。

【重点图像】
【重点图像解读】图4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黑色箭头表示寒潮侵入路径,寒潮源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北极等地,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入侵我国。

红色箭头是台风入侵路径。

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地,源于热带、亚热带海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台风路径呈抛物线状,由东南向西北,再向东北,也有自东向西运行的。

所以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最大。

红色片状区是滑坡、泥石流多发区,这些地区地势起伏大,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就频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