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识的过程 , 充分 发挥 自主性 , 并依赖 于其 自身经验 , 合一般 的 结 教学 目标 与内容 , 进而生成具体的教学 目标 与内容 。 在后现代主
义视野下 , 课堂教学 目标 在教学前 不是 固定 的 , 而是 开放的 , 这 样的教学 目标在教学实施前提供路标 式的指引 , 在教学 实施 中, 师生在与教育情境 的交互作用 中 , 不断调 整和形成发展 方向 , 从 而创造 和转化成 为具体 的课堂教学 目标。
性 ”是 “ , 价值 中立” “ 、文化无涉” 的。在教学 中向学 生传 递这 种
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追求 知识 的多元
如果教师在后现代视 野下来思 考课 堂教学 目标的设立 ,则会与
传 统 的 课 堂教 学 目标 的设 立 迥 然 不 同 。
性、 丰富性 , 认为知识是 由认 识者 的认识 、 力 、 趣等所选择 、 能 兴
识观认 为真正 的知识具 有 “ 普遍 的可证实性 ” “ 遍的可接 纳 、普
课堂教学 目标的设计 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 。是否应该摈弃课堂
教学 目标的设计呢?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教育是一种有 目的的培
养 人 的活 动 。教 学 目标 是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的 出发 点 和归 宿 。但 是 ,
2 1 年 7 8期 01 -
更 放有. ojao 高教 Sh a x Ja y Ga i a n i io u-
开 放 ・ 新 ・ 沿 创 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 查 辅 【 摘 要 】后 现 代 主 义 思 潮进 入 教 育研 究领 域 , 致 了西 方教 育 思 想的 后 现 代 主 义 转 向 。 其 导 用
课 堂教 学 内容 : 知 识 习得 走 向情 感 体 悟 从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摘要:
1.《后现代课程观》概述
2.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启示
正文: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化、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

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应该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

这样的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去中心化。

在后现代课程观看来,课程不应该围绕着教师和教材转,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

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作者:张晓琳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解构性教学思维、反思性教学实践、建构性教学过程等,这些观点强调多元、个性化教学、反思和理解、意义建构、民主平等理念,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建构性,课堂教学氛围应具有民主性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18-01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诞生引发了教育领域中知识观、教育目的观、教育思维等的深刻变化,催生着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诞生。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一)解构性教学思维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教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果过分强调设计,就会陷入搞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机械化,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造成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有时打破教学陈规,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教学常常会取得预想不到的好效果。

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教学活动程序化和僵硬死板地套用所谓的标准模式和规范流程,而是主张灵活、自由和创造性的教学。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掌控知识的教师向求知的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项式过程,重复性活动,而且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和交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主动、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沟通有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

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思维和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大学教学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view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n it points out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college teaching.Key words: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s; college teaching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师生观、方法观以及评价观,它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及其启示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人性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现代“主体性”,实现人性解放,这种人性解放是通过为人性重新确立其自由本质展开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由不再仅仅是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思想的自由,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人存在的本质[1]。

人,获得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能够充分表达和谐的生命本质[2]。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分析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分析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分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兴起于西方反现代主义思潮之中,其对封闭和僵化的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解剖与批评,这为当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以后现代思想的总体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后现代教育理论之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教学评价观,以此来探讨对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新的发展视角与思维模式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高校教育;启示后现代主义最早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集中批判、否定及反思现代价值取向、文化、思维体系以及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一种以反思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在整个西方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已经逐渐渗透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高等医学院校的良性发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后现代主义来对现代教育进行质疑与批判,以此来启迪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

1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对于后现代主义,很多学者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够给予其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定义能够完全诠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因此,人们意识到“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富于变化且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范式变革,极其反对那种条条框框的界定,所以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对其进行全面的概括[1]。

从总体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反对西方哲学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论,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和思辨方法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具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本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和整理性,因此其表现出明显的内在性及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理性存在严重的质疑。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思想的一种颠搜与批判。

2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2.1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者是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则,其在学校教育目的方面主张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建议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目的。

谈“后现代知识观”对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启示

谈“后现代知识观”对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启示

谈“后现代知识观”对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教学改革尽管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然存在,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仍需继续深化改进。

“后现代知识观”是在批判“现代知识观”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它对转换知识观的强调对于我国高校历史教学改革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

后现代知识观高校历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对高等教育提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工作纷纷走上改革之路。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然存在,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仍需继续深化改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现代知识观”是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潮中涌现而出的一种新型知识观,本文拟以此理念为观照,尝试探讨其对我国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可以提供的有益启示。

一、“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批判所谓“知识观”,指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规范等问题的根本认识。

不同时期的知识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支配着其时教育模式的选择确立。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思想文化界出现反思超越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中不少后现代主义大师对现代主义的反思超越就是从对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知识”观念的批判入手的,伴随这一过程,“后现代知识观”得以形成。

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指出,“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实质上是对所谓“现代知识”或“科学知识”合法性的一种挑战。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所谓“客观性”“绝对化”的“知识”观念只会产生知识霸权,它排斥了、压制了个体知识的发展、多元认识的合理性;知识并不具有确定性的特征,各种各样的知识陈述形式,它们彼此之间不可代替,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没有普遍有效的知识;知识具有个体性,不能忽视个体感受的重要性;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不存在纯粹的事实,不存在价值中立的陈述,存在的只是价值判断引导下的观察,存在的只是一定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特定概念和范畴。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否 定 中心 和 等 级 , 掉 本 质 和 必 然 。 这 种 多 元 、 放 、 动 去 开 互 的教 育 观 冲 击 着 传 统 的现 代 主 义教 育 观 , 刻 表 现 出 对 不 确 时
育 目的 的重 新 估 量 , 得 个 性 得 到 尊 重 , 学 生 个 别 差 异 的 使 对 强 调 , 体 现 出 对 人 的 主 体 性 和 创 造 性 的重 视 , 有 利 于 培 更 这 养 出具 有 批 判 能力 、 可 多 元 文 化 的社 会 公 民 。此 外 , 名 认 著
为 师 生 共 同探 索 新 知 识 的 发 展 过 程 。 这 种 课 程 观 把 学 生 真 正 当 成 了课 程 的 主 体 , 利 于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的 建 立 。 有 第 三 , 对 体 系化 课 程 理 论 , 强 求 内部 一 致 的课 程 范 反 不 式 。后 现 代 主 义课 程 观 认 为 课 程 内容 不 应 是 绝 对 客 观 和 稳 定 的 知识 体 系 , 对 未 来 采 取 更 为开 放 的态 度 。这 就 打 破 了 它 现代 主 义 教育 课 程 观 的僵 死 与封 闭 , 课 程 研 究 提 供 了新 的 为 视野和广阔的前景 。
定 性 、 异性 和人 的 主 体 性 的 关 注 , 其 是 其 与 传 统 截 然 不 差 尤 同 的 教 育 目的 观 、 程 观 、 生 观 都 为 当 下 的 大 学 教 育 带 来 课 师
了许 多 有 益 的 启 示 。

义 的 教 育 目的观 有 利 于 解 决 当前 社 会 的危 机 , 使整 个 社 会 充
主 义 教 育 观 便 是 在 这 一 思潮 影 响 教 育 领 域 后 产 生 的 。
生 的各 方 面发 展 , 并 不 强 求 每 个 受 教 育 者 都 得 到 全 面 发 但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书中提到了后现代主义对课程观的影响,强调了个性化、多元化和灵活性。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在当今社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多样化,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不再适用于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积极地去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教育需要摆脱固有的束缚,迎接变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打破课程设计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我将尝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课程的多元化,强调了跨学科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让我意识到课程设计需要贯穿各种学科,让学生们能够跨学科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因此,我将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读完《后现代课程观》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将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

我相信,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可以走出更加多彩和丰富的教育之路。

抱歉,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些相关内容:我相信,课程观的变革不仅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思考,还需要从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在教育制度层面,我们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让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自由地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多元评价体系,不再只是着眼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鼓励教育与产业、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作者:丁桂苏徐捷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特征为切入点,论述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课程以及评价体系等,并阐述其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包括教学目标的改革、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化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论; 高校教育; 思想特征; 启示【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057-02后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建立在后现代主义基础上,兴起于西方反现代主义思潮时期,其通过对传统教育理论模式的批评与解剖,为现代各高校教育良性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主要以后现代思想的特征为切入点,对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课程以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的探究,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后现代主义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很多学者至今无法通过后现代主义特征对其进行定义,它代表的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并且一直处于变化的文化范式变革,若对其不同的条框进行界定,就会失去后现代主义特征意义,所以无法通过语言对其进行全面定义。

另外,与后现代主义相反的是如时空上的有序性、整体性、节奏性、统一性、和谐性以及生命的总体性的古典时代的理念、精神和诸多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特征,其中后现代主义主要用以描述个人行动、历史回忆以及美学和伦理学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特征的重写。

此外,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反基本主义,对传统观点保持批判态度,并且反对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同时较大程度上对科学理性存在质疑,也表现出了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批判与颠覆。

二、后现代教育理论观点(一)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多种教育目的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应采取宽泛的态度,所以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对理性原则的确立起到反对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第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独立批判性,使教育对象对文本独霸性与集权性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并通过了解多元文化对文化边际进行跨越。

后现代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后现代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后现代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反思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与教育观念的演变,后现代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后现代教育观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需反思课堂教学中后现代教育观的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后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更多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例如,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多元化是后现代教育观的重要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后现代教育观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课外拓展活动、实地参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工具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后现代教育观还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后现代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教育技能,才能够运用后现代教育观指导教学。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其次,社会对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需要与后现代教育观相适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综上所述,后现代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然而,在应用后现代教育观时,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社会的配合。

只有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够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后现代教育观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观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1 目前 高 校 教 学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问 题
高 等 教 育 不 应 局 限 于 单 一 的 教 育 目标 , 而 出 。 现 代课 程 观 认 为 , 后 学生 是 带 着 个 人经 ( ) 学内容 , 1教 方法 手段 没 有 随 着 社 会 是 采 取 比 较 宽 容 的 态 度 , 师应 该 及 时 发 验 进 入课 堂 的 , 们 进 入 课 堂 之 前 并 不 是 教 他 的 高 速 发 展 而 改 变 。 校 教 师 在 授 课 过 程 现 不 同 学 生 的 长 处 , 对 学 生 的 个 性 和 特 高 针 无 所 知 , 识 的 形 成 是 学 生 与 教 师 或 者 知
i 曰 目
ij —: 。 。 4 。 j】 l} i 。 。
科 教 论 坛
后现 代 教 育观 对 高校 昆明 6 0 0 ) 云 5 2 1
摘 要 : 后现代知 识观 多元化 , 从 发展 性和 注重个性 等全新 的思维 方式对转 变高校教 师教 学理 念 , 改进 教 学方法 、 学 目标 学 内容 , 教 教 学生 的 学 习 方 法 等 的 重 新 定 住 , 正提 高 高校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 适 应 现 代 社 会 的 需 求 , 养 创 新 型 实 用 型 的人 才 。 真 以 培 关键词 : 后现 代教 育观 高校教 学 中 图分类 号 : G4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7 -9 9 ( 0l ) 1a -O 2 l 1 3 5 2 1 () l -0 6 7 o 7

的影 响 , 讲 授 传输 书 本知 识 为 主 , 略 了 以 忽 学 生 发 展 创 新 的培 养 。 () 4 师生关 系淡漠 , 缺少 民主 、 平等和信任 。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启示

利用自组织
“我发现最能将后现代范式与现代范式区别开来 的特点,也是对课程最具有影响意义的特点是自 组织。”
“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 组织概念为核心。”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第四章:普利高津与混沌的秩序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发展的模式:物理学模式——生物学模式
“但开放的、生物学导向的模式则视人类及其学习过程与 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相关联(Piaget,1971b)。生命系统 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相互作用。在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 分不是以相互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的 角度来界定。这是生物学独有的特性之一,这一特性使它 更适合作为人类发展的模式,并明确地区别于牛顿主义物 理学。” “对课程发展来说,生物学是比我们现在所用的机械论更 具有启发性的模式。我相信自组织是这一生物学模式的根 本特征。”
(另一种翻译版本)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之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 师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 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教师同意帮助 学生理解所给予的建议的意义,并同意随时准备面对学生的质疑, 而且同意与学生一起去反思每人所拥有的暗默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
差异
关键词 非线性
偶然性
开放性
后现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流浪者的思维” 可以和“现代”共存于同一个历史时空之中,
甚至“先于现代”。
一部作品只有首先是后现代的才能是现代的。 这样理解之后,后现代主义就不是穷途末路的 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而这一 状态是一再出现的。
——(法)利奥塔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最可能发展自组织这一主题的传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活力论 (vitalism)……直到另一个胚胎学家沃德森 (C.H.Waddington,1957,1975)的创新性工作,自组织的概念才 开始出现;随普利高津及其同事的进一步创新性工作它才真正出台。”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这个词一听就觉得有点高大上,像是跟哲学、艺术挂钩的东西,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咱们一起理理清楚。

其实呢,后现代主义本身就像是一杯调皮的鸡尾酒,什么东西都能混在一起,甜的、苦的、酸的,一点规则都没有。

它好像告诉我们,世界就是这么乱七八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反正,大家都可以自由表达,随心所欲。

这种思维,也渗透进了课程设计的领域。

大家平时上课,不就是觉得老师拿着那一堆厚厚的教材,自己照着念,一字一句都不敢错吗?咱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死记硬背的节奏走,觉得只要学会这些固定的知识点,自己就能通过考试,拿到高分。

然而,后现代主义就不这么看了。

它不喜欢那种机械化、固定化的学习方式,它推崇的是自由、开放的课堂。

就是不管你是学艺术、哲学,还是历史、文学,课堂上你都可以尽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敢于突破那些陈旧的框框。

你可以自己去拼凑知识点,自己找出学习的路径。

就像在大海里自由遨游,怎么舒服怎么来。

如果说现代主义课程观就像是站在一个固定的讲台上,讲述一切“真理”,那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像是一个共享的舞台,大家轮流上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个舞台上,不再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所有的声音都被接纳,真理也不再是唯一的存在。

你可能会说,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有点乱?嗯,确实有点,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它反对的是那种“填鸭式”教育,反对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知识接收器”,它鼓励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鼓励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是“随便”或者“懒散”?其实不然,它更像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让他们学会怎么思考,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这种方式其实跟咱们平时生活中那种“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思维是有些相悖的。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规则就是一切,打破规则就是混乱。

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规则本身就值得质疑,没必要盲目追随。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评价观等,目前我国教学论研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培养,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启示,即解构理性,培养个性;主张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强调平等对话;强调多元性,体现差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启示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向度: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前者主张对西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颠覆和彻底否定,其代表人物是福柯(M.Foucault)、德里达(J.Derrida)等;后者主张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时,吸取了“现代性”的某些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里芬(D.Griffin)等。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话语形式解释世界,是以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出现的。

后现代主义复杂而多元,我们通过对福柯、德里达和格里芬等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非哲学”。

它并非某种游离于哲学运思之外的东西,它是一种思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非难的态度。

它对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提出质疑,宣告以寻求绝对真理为终极关切、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哲学观念的终结。

非哲学家各自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拒斥传统的、封闭的、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倡导一种异质性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非中心化。

其理论基础是非中心论。

在此看来,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宣布对人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主张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非中心化思潮既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体,又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的客体,为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

后现代教学过程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学过程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学过程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摘要]后现代教学过程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性,交往与对话的互动性,创生性及适量的干扰,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过程理论有助于我们改进大学教学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过程教学启示后现代教育理论推崇异质、多元、重无序的开放教育。

后现代主义者将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文本—读者”关系,学习者可以从自己对事物事实的“前理解”或者“偏见”出发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获得自我解放,以增进学生主体性人格、批判意识和提高师生间的对话水平。

基于这些新的认识,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观。

一、后现代的教学过程观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这种自组织是一个通过系统内外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在看似混沌无序的状态下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与文本的互动、对话与交往和适量的干扰,不断实现意义的创生,并随之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交往与对话的互动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系统是线形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

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它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

这种过程一个互动的充满交往与对话的过程,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精神互相承领。

(二) 教学过程表现出适量的“干扰”,是一个创造性生成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其运行中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与挑战;知识的习得是教育客体在选择性地接受教育主体的施教信息后,内化为认知、感情、意志,并外化为行动的过程。

教育客体在遭遇干扰或自身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根据自我的求知需求而不断进行的自然内在创生过程。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褒贬不一,但其许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观点都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观点和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基础上,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试图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

此时,后现代主义达到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确切定义。

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

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提升了非理性主义,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

浅论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当前我国大学课程的启示

浅论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当前我国大学课程的启示
( 知识 的 中立性 三) 在上 述认识 的基 础 上 , 识是 来 源 于 客 观 世 知
作为对构成课程核心要素一知识 的认识 , 科
学主义 知识观 倡导 知识 的理 性 、 威 , 权 知识 被认 为 是 完全 外 在 于人 的工 具 , 是客 观 的、 普遍 的 、 学 科 的、 直接 的和价 值 中立 的 。知 识主 要具有 客观 性 、
第 1 卷 第 4期 1
V0 . 1 No. 11 4
沙洋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a fS a a g T a h r C l g o r lo h y n e c e s ol e n e
21 00年 8月
浅论 后 现 代 主 义 知 识观 对 当 前我 国大 学 课程 的 启 示
作者简介 : 郭
铭 ( 95一) 男 , 18 , 湖北武 汉人 , 广西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0 08级硕士研究 生 , 主要 研究方 向 : 等教育 高
管理 ; 李素梅( 9 6一) 女 , 16 , 湖北武汉人 , 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心理健 康中心副教授 , 华 主要 研究 方向 : 高等 教
种发现。因此知识具有 中立性 , 是价 值 中立的。
中立性 认 为 知 识是 确 定 的 , 纯 粹 的 “ 是 经验 和理 智 的产 物 , 它只 与认 识 对 象 的 客观 属 性 和 认 识 主
是对必 然性 的认 识 。 “ 这 样 的一 种 认 识 , 反 ”是 它
收稿 日期 : 0 0— 6— 2 21 0 2
普遍 性 和 中立性 这 三大 特性 。 ( 知识 的客 观性 一) 知识 的客观 性 是 相 对 于其 主观 性 而 提 出 的 ,
即知识 只具 有形 式上 的主观性 , 内容是客 观 的 , 其 因此其 本质 属 性 是 客 观 性 。在 1— 1 纪 地理 5 6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

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思想政治课启示On 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Theory Course Teaching//Wang Huai-yin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it greatl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ncept.Post-mode-rnism doubts modern teaching concepts,so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nstruct a post-modernism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go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Key words post-modernism;teaching concep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lightenmen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430079,Wuhan,Hubei,China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进入信息社会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嬗变、核心价值衰落、深层次的哲学争论,催生了反思与超越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它描述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时代的世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

”后现代主义就是以这个新的世界图景为指导、盛行于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潮之一,其影响波及文史哲艺等领域。

其中,对教学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过程观以及评价观的批判、解构与重建上。

1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概要1.1教学目的观针对“完人”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指出,完人教育预设在教育过程中,人可以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况,这无疑是混淆了教育理想与现实;其次,完人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封闭的,受教育者会把自己视为一个稳定的个体,从而对他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免疫力。

然而,个人具有丰富多样性,并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完人,而是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主张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来决定。

”我们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但不是强求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而是在尊重学生个人特性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各具特色、富于批判个性的多面发展公民。

1.2教学师生观后现代主义指出,在传统教学的教师权威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处于压抑状态。

为此,他们主张消解教师的霸权,废除不合理的教学规则,提倡在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启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方式发生巨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源,互联网作为新的知识源正扮演着教师的部分角色,其海量的知识容量足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知识传播方式正在变化。

在教学中,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变。

1.3教学方法观后现代主义教学方法观主要体现为:“生命对话”、因材施教。

首先,“后现代思想家从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和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出发,反对教学中所谓的科学灌输,认为对话性是教学的应然状态。

”他们主张的对话是以平等、理解、尊重和宽容为基础的“人际发生过程”,要求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师生之间要平等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其次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立足个体间的差异,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性,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此外,后现代主义者还确信人具有创造性,对创造给予了极大关注。

教学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要探索能够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4教学过程观受耗散结构理论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是一种自我创新的过程,即一种“在一个创造性的宇宙中,秩序并非预先确定随后又被迫解体;相反,秩序不断的产生于无形之中”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干扰”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其运行也需要干扰,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与质疑,以便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1.5教学评价观后现代主义强调:在教学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提倡“异质平等”评价观。

他们认为,平等含义有二。

一是同质平等,即使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的对象。

现代教学评价观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从而使那些最能表现人的多样性的方面,如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的发展被忽略或被有意识地限制了。

二是异质平等,即用不同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018-0218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受教育者个体。

”2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2.1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培养富于个性的人才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完人”,而是在尊重学生个人特性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各具特色、富于批判性的多面发展公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任重道远。

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统一,限制和束缚了学生天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创造性受到抑制。

为了培育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且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广大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天性,关切学生的生命和幸福,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各具特色、多面发展的人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这就消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可以进行反思、批判和选择性的吸收。

然而,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具有绝对权威性,教学过程呈现出单向独白式、线性化等特征。

当前,虽然我们的师生也在互动,但这是不平等的互动。

教师习惯性地扮演着知识灌输、管理教头等角色,学生则被动地依从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被看成是真理的代言人的情况下,教师似乎仅仅依靠自己的权威,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有鉴于此,教师的应转变角色,放下绝对权威,学会为学生“伴奏”,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灵活地引导他们而非生硬地塑造他们。

从而构建出互相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3提倡富于民主平等性的教学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提倡“生命对话”、因材施教等富于民主平等性的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他们认为,教学是丰富多样的,是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因此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理论课教学是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既传授知识又育人的教育,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改进我们的教学法。

首先要平等对话。

教师应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师生之间要平等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其次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立足个体间的差异,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2.4改变线性、封闭的教学过程观,树立非线性、开放的过程观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教学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自我创生过程,“干扰”是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身心都投入教学课堂。

其次要大胆地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展现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动态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教师难以预料教学实践中的变化,即使教师进行了精心准备,但课堂中的变化始终不难预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展现教学机智和魅力。

2.5注重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后现代主义强调,在教学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提倡“异质平等”评价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既要通过统一的评价检测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情况,真诚地肯定、欣赏和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充满自信;又要用统筹兼顾,注意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公正和合理地评价每个学生,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成功的满足感,为学生的进一步前进提供动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应实行多元化的评价。

“一是教学评价的标准的多元化,即要素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标准、实效评价标准。

二是教学评价类型的多元化。

即: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时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只有坚持评价多元化,及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对教学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张丽萍,刘建军,何琪.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塑造生态化创新型课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2]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1).[3]刘复兴.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4]卢立涛,安传达.从技术理性到话语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观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5]李宏祥.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7(5).[6]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0.[7]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娄先革.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中).编辑孙静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