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也。
”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
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
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
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一)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一)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其中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今。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阐述它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爱生之德,传道授业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爱护学生。
他称之为“爱生之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君子爱人以德,小人以义拘也。
”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以德为先”。
孔子认为,教师要以爱心和耐心,带给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说过:“教无定法,才满为师。
”因为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人师表,给予学生榜样和引导。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一日三省吾身”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
二、明确教育目标,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孔子明确指出:“人之初性本善。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发挥潜在的良好品质和潜力。
因此,孔子要求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劳动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学生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勇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他还提倡“名实不分”的教育,即注重实践操作,切实掌握知识和技能,而非单纯满足于获得高分或荣誉。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
这是他的“各得其所,乐得其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明确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而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强调的细心、耐心和有效的沟通,更能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四、强调实践,注重操作技能孔子曾说:“学以致用,有过而改之,是谓知之也。
”他认为知识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他还提倡“闻思笃行”的教育,即学生必须不断实践、实验和总结,反思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教育思想(一)
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做了区分。他说:“生而 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承认有 “生而知之者”,还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但他根据教学经验第一次提 出人类的智力有高下、有差异,这是可取的,也是 他“因材施教”的依据。而且他并非强调“生而知 之”,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孔子公开承认自己是勤奋敏捷地追求得来的, 这很重要。
当代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把中国传统教育中 “性与习”的关系称之为“性修不二”。熊先生 说:“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 《易》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 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 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 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 令显发。”“性”是成人的先天根据,而“习” 是成人的后天根据,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这也是强调教育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 用,主张德治是为国的基本原则。孔子还说: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若国君对待人民态度庄重,人民就会尊敬 他;若国君能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人民就会忠 于他;若国君能推举提拔好人,教育素质能力差 的人,人民就会受到鼓舞并互相勉励。
这一段话说明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 “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 就谈不上活国与立国。但人既有口要消费,又有 手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就要发挥人手的作用,使 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有了物 质生活的基础,最后再发展教育,把教育工作做 好了,一个国家才算治理好了。
这一段话中“先富后教”的提法也反映了孔 子初步意识到教育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经济发 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发展教育是有困难的。 当然孔子还不能认识到经济对教育的全部制约性 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过这段话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走向兴旺 发达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口兴旺、经济富裕、 教育发达,这已成为一个带普遍性的真理,即使 现代国家也同样可作借鉴。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里论说的是教育对于治国的作用。
(二)教育的个人功能: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关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也正因为此,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内,没有类别。
二、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三、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四、教育的内容——文、行、忠、信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五、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退而省其私”;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德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行,只有德行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使他们更加优秀。
2、培养有礼貌的习惯。
孔子认为,有礼貌的习惯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必备素质,也是培养一个人德行的重要途径。
3、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孔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求索真理。
4、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孔子认为,师生相互尊重是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5、强调“仁”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应该用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使他们既学会专业知识,又能达到仁的境界。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2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深刻而易于理解,在此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
只有先学习了知识,然后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否则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同时,仅凭思考而不学习,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败或危险。
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传统。
他认为,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境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领导者。
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热情的。
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成就。
因此,学生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和领导者。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根据他的说法,只要朝着目标前进,即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这一观点促使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了学习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热情与兴趣、道德与品德、目标和追求这五个要素,这些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呈现了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和追求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成功和价值。
关于孔子教育的思想 (1)
关于孔子知识教育的思想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家,孔子是富于首创精神的。
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孔子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是前无古人的,归结起来有以下七各方面:一、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李氏》),主张学无“常师”(《子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知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而见识之“(《述而》)。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去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接受;多多的看牢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问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见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的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造成怨尤和造成遗憾。
二、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论语》的第一句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愉快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吗?”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联合性,并有转化的意思,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和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对全世界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孔子能够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主要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和家庭以及培养人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首先应该以德治而不是以法治,强调仁爱、尊重、忠诚和礼数。
在他看来,政治领袖应该首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教育和领导子民。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相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微观政治,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治理和领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为重,而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有道德和智慧的人才。
他认为,政治家首先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进行教育。
他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反映出他认为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人都可以从他人身上获得知识,相互学习。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史,并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教育家的指导思想,例如黄兴国、陈宝箴等人的教育思想都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
二、孔子的思想影响孔子的思想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亚洲和世界。
他的思想理念被大量的传统文化所吸收,几乎成为了亚洲文化的代表。
例如,他主张“和而不同”,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这一思想被后世文化所吸收,成为了日本文化中“协调”思想的重要元素。
他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被后世世界各地的官员、政治家、哲学家所推崇和应用。
孔子的思想影响甚至到了欧洲,他的思想被诸如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伊曼纽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所认可和借鉴。
三、孔子的个性魅力除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个人魅力也是他成为伟大思想家的重要原因。
孔子本人,是一个温和、谦虚、有学识的人。
据传记载,孔子在担任叔向的高级官员时,曾因太爱思考而放弃重要职务,偏安一隅,以此为借口继续致力于学习和研究。
(完整版)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一、教育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一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
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
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等等。
丝室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
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张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子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
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目“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引言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教育圣人”。
一、仁爱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培养。
孔子认为,人应当以仁爱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培养仁爱之心的过程。
他强调恩师的重要性,认为孝敬和尊重恩师是培养仁爱的基础。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实践和礼仪来培养品德和道德,他提倡“道德为本,教育为先”。
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倡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
他主张培养具有博学多才、宽厚仁爱、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知识和智能的培养,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品德的培养,他强调对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性,提倡自我反省、修身养性。
三、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孔子主张教育要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实践的体验和亲身经历。
他提倡通过亲身实践和互动交流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真正的学问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和巩固。
他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直接结合,强调学以致用。
四、注重教育的普及孔子提倡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他主张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并且认为天才散布在全社会的人群中。
为了实现教育的普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教育观念以仁爱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普及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教育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对于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学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人——讲的是“才”。
孔子强调君子应有的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 邦之才,即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有能才,能治 “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据《雍也》载,季康学想在孔子三 个学生中挑选人才,孔子说:“由也果”(仲由 果断)“赐也达”(端木赐通达)“求也艺” (冉求多才多艺)均可在政位上独当一面。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问题,这种 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 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完全是先天命 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环 境影响,当然它的力量就比一般自发的环境影响 的力量更大了。这就大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 质”,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 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这其实就 是孔子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问题。“性 相近也”强调每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即先天的素 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因而都有达到理 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强调每个人究竟能不能 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 教育程度,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品 质。
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 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 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 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 学习,其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 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使自己受害;爱 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 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闹出乱子; 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不羁。
孔子主张执政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社 会上人与人之间,都应具备相应的道德,这个社会 才能安定、才能发展。这就是孔子的所谓“德治 论”。他看到教育的力量对于治理国家、稳定社会、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发生的重大作用。他看到教育 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有它自己独 特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不可缺少 的因素。这里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而 且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 思想资料。
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
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
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这两方面是相互联
系的,因为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从根本 上说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
(一)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作用的 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 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 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呀!”冉有道:“人口已 经很多了,再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它们 富裕起来。”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 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权利和义务 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 原则。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大会所通过的《全球 伦理普世宣言》也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 为“黄金规则”而加以肯定。
据《公冶长》载,孟武伯曾问孔子其弟子情 况,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 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孔子还说,君子应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 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君子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忧虑,是有 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是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做了区分。他说:“生而 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承认有 “生而知之者”,还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但他根据教学经验第一次提 出人类的智力有高下、有差异,这是可取的,也是 他“因材施教”的依据。而且他并非强调“生而知 之”,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孔子公开承认自己是勤奋敏捷地追求得来的, 这很重要。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这也是强调教育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 用,主张德治是为国的基本原则。孔子还说: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若国君对待人民态度庄重,人民就会尊敬 他;若国君能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人民就会忠 于他;若国君能推举提拔好人,教育素质能力差 的人,人民就会受到鼓舞并互相勉励。
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
标准就是“隶主贵族老爷的
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
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孔子把“君子”当作理
想的培养目标。
孔子以前如西周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 西周国家培养官吏和军事骨干,要求其培养对象 具有忠君与勇敢的品质,还要求具有礼、乐、射、 御、书、数等“六艺”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要求 与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相比,那就简单多了。 那么,孔子要求“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孔子说:“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忧虑 的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道义在 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有缺点却不能改正的人, 认为这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器。” 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君子器量要 大,心胸要宽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当代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把中国传统教育中 “性与习”的关系称之为“性修不二”。熊先生 说:“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 《易》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 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 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 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 令显发。”“性”是成人的先天根据,而“习” 是成人的后天根据,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
据《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 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 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 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 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 呢?”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一般人安乐。” 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 养自己,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 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难做到哩!”
(二)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的思想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
货》)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
为后天习染的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他说
的“性”,是人们先天的本性、先天的素质;他
说的“习”,即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
影响。
孔子这句话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天赋素质 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论贫富贵贱,人生来就应该 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 这是中国式的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孔子 把他的“举贤才”思想以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 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的基础上,极力把教育向 平民推广,为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提供了人 性论的依据。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 政》)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约 束百姓,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 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 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
这一段话说明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 法律一样,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手 段,而且还能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 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 “道德信念”的力量,这就可以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 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 局面。
帮助人,认真为社会做事,这便是忠。
用否定的方式说,便是:“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也就是要宽待人,体谅人,尊重人,不 损害人,这便是恕。假若你不能自觉帮助他人, 至少你不要有意去损害他人,这个“他人”,既 指个人,也指群体,包括民族、国家、人类。道 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通适用,忠 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且恕道 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 常秩序的起码准则。
德治比法治更为根本。这是儒家与法家的主 要区别之一。孔子认为进行道德教育,社会秩序 就可以维持,政权就能巩固,百姓就会有凝聚力, 这种把教育与社会治乱结合起来的思想,对中国 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历代封 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 ‘书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 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有人对孔 子说:“你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 “《尚书》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把这种风气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 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是参与政治 呢?”孔子认为教育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 “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 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
国安民之术。第一点讲的是“德”,第二点讲的
是“才”。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
以德为主。
修己——讲的是“德”。
孔子尤注意把握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
用肯定的方式说,便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雍也》),也就是自己要站得往 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 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也就是关心人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 能真正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 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好的品质,但如果 不认真学习,不虚心接受教育,那么这些好品质都 分别地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等各种不道德 的后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如何重视教育 对于人的培养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了;正因为教育对 于人的培养能发生重大作用,所以教育也对社会、 对国家能发生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