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发展与演变

合集下载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元杂剧和散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类别,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在其演出形式、内容、影响、时期划分等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介绍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一、元杂剧元杂剧最初起源于北宋以后,始称元曲、演曲或元剧,到了明代晚期,有小品剧和大戏剧之分,此外还有歌仔剧、越剧、秦腔等类型。

杂剧有三个明显的分期:即南宋初期、元代初期和晚期。

1、南宋初期(1127~1279)当时,杂剧被贯穿着南宋传统文化。

杂剧演出着以破除僵化观念、倡导武术道义、唤起社会正义情操为主题的流水剧、散曲。

由于表演时间比较短,每个剧目的文本比较简短,因此成为市民小演出的首选。

2、元代初期(1271-1368)元代初期的杂剧注重小品剧的表演,剧本写得简单而有力,演出也非常生动,鼓动观众的热情,增加了杂剧的受欢迎度。

除小品剧外,大戏剧也开始流行,以“赵氏孤儿”为催化剂,表演者也加入了完善的舞台表演,使杂剧变得更为宏大。

3、元代晚期(1368-1644)元代晚期,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开始发展,杂剧从单纯的散曲发展到包括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在内的多种形式。

尤其是越剧,它独具特色,作品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政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散曲散曲是指由独唱、伴唱、歌狂、唱腔等构成的歌谣性剧目,是由南曲、北曲、越剧发展而来,与杂剧不同的是它没有舞台表演,更多的是歌唱表演。

一般而言,散曲也可以分为聊斋散曲、民歌散曲和专业曲等几类。

1、聊斋散曲(1368-1644)聊斋散曲是由宋、元时期的吟唱文学者张籍、苏轼等人进行理论研究,创作而成,以小品剧中文学元素为基础,包括调侃、讽刺、爱情等故事性曲调,使散曲保持着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引起了流行文化的关注。

2、民歌散曲(1368-1644)民歌散曲包括以民歌唱词为基础的曲调,以及以民谣歌曲和歌舞表演组成的联唱、伴唱等节目,主要以儿童歌谣、民间故事和古典诗词为主题,表现出民族文化的活力和独特性。

高中语文:元散曲发展概况(包括一些曲的基本常识和重要作家作品)素材粤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元散曲发展概况(包括一些曲的基本常识和重要作家作品)素材粤教版选修系列

元散曲发展概况(包括一些曲的基本常识)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杂剧属戏曲艺术,而散曲则有如唐宋之词,是一种特殊的诗歌。

曲,作为一种可以歌唱的音乐形式,因为唱起来曲折荡漾,所以叫曲,其起源是很早的。

至晚在战国时代就有“曲”这个名称了。

汉代的乐府,是有伴奏的歌曲,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称为乐府歌辞。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之乐发展到唐代,就是所谓的清乐;北朝之乐,到了唐代,经唐人的改造创新,成为自太宗以来即已兴盛,玄宗时臻于极盛的燕乐。

这也就是后世南、北曲之本。

唐宋时期兴盛的词,本来就是可以歌唱的长短句,其曲调自然与传统的曲有密切关系。

南宋后期,词的创作趋于衰落,而北方长期流传于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在金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的交融,又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及西域人的乐曲,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北曲,并取代了宋词的地位,这就是散曲。

元代的散曲,正是继宋词之后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体。

散曲的每首曲子,都有一个曲牌。

所谓曲牌,就是每首曲子的曲调名称。

这些曲牌,有的与词牌完全相同,有的是原来少数民族的歌曲,当然还有很多是散曲独有的。

这些曲牌,都分属一定的宫调,每个曲牌,都有句数、字数的限定。

散曲和词最主要的两点差别:一是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押韵;二是散曲可以加用衬字。

由于散曲有腔格的限定,因此,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必然受到束缚,这同样也是格律诗和词共有的问题,而散曲衬字的技巧,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或减少这种束缚。

而且,也可以使作品在语言上更加活泼,保持了散曲固有的通俗质朴的风格。

从结构上来看,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就是独立的一支曲子,也称“叶儿”。

根据某些乐律可以衔接的关系,还可把两个或三个曲牌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带过”曲,也属于小令。

“过”字,原写在第一个曲牌之后,也有写作“带”或“兼”的,亦即“带过”的意思。

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两个或三个曲牌(即使是同一宫调的)都可构成一个“带过”曲,哪些曲牌可以连接,是有固定格式的。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

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一、元明清诗歌概述元明清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晚期,总体上不能与唐宋时代盛期相比,但也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一)元代散曲1.元代出现了新的诗歌样式即散曲。

由词发展而来,同时结合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

分为小令和套数。

2.散曲与词的区别:曲比词更为灵活,可以增加衬字;曲比词更为通俗。

通俗质朴是散曲的正宗;曲以酣畅通彻为主要特征。

3.元散曲发展过程:以大德年间为标志分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兼作杂剧,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雎景臣等,可分为关汉卿为首的本色派和白朴、马致远为首的文采派。

后期作家大多专写散曲,风格典雅华美,代表作家张可久、徐再思。

4.整个元散曲发展基本上是由俗到雅的过程。

(二)明代诗歌总体特征:流派众多、思想活跃、一流作家少。

1.元末明初作家,关心民生疾苦,渴望天下统一,作品内容充实、风格遒劲,代表作家陶安、刘基、高启。

2.明代中期复古派,代表人物是前后七子。

追求汉魏盛唐诗风,作品含蓄古朴。

代表作家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等。

3.明后期性灵派,追求性灵,主张表现自我,不受形式格律限制,风格自然清新。

代表人物李贽。

(三)清代诗歌清代诗词曲都具有较高水平。

以词创作为最高。

1.清诗: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秋瑾等。

2.清词: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张惠言等。

二、作品介绍:(一)关汉卿《四块玉·别情》(p410)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 作者介绍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约生于金末,大都人(今北京)。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号已斋叟。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元代散曲的体制

元代散曲的体制

元代散曲的体制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散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散曲在元代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等。

散曲成为了元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而散曲的体制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一、散曲的分类与体制散曲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体裁,具有词、曲、舞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元代,散曲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长短句”,一类是“板头曲”。

其中,“长短句”是指以七言或五言句式为主的散曲,又称“南曲”或“长曲”;“板头曲”则是指以板头为主的散曲,又称“北曲”或“短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包括曲种、曲调、曲牌、曲式等方面。

在曲种方面,散曲主要分为七种:破题曲、拍板曲、咏史曲、抒情曲、行吟曲、说话曲、杂剧曲。

在曲调方面,散曲的曲调多样,包括高亢、悠扬、悲凉、欢快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曲牌方面,散曲的曲牌也非常多样,如“西江月”、“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在曲式方面,散曲主要有“双调”、“细乐章”、“大乐章”等多种不同的曲式。

二、散曲的发展与演变元代的散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宋代,散曲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元代,散曲的发展更加迅速。

元代散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广泛元代的散曲题材十分广泛,既包括政治、历史、传说等大众化的题材,也包括抒情、爱情、性情等私人化的题材。

这些题材的涵盖范围很广,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2. 形式多样元代的散曲形式非常多样,不仅包括长短句和板头曲两种形式,还有不同的曲牌、曲调、曲式等。

这些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散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 风格独特元代的散曲风格独特,不同于宋代的散曲。

元代的散曲风格受到了元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于宋代的独特风格。

三、散曲的流传与影响元代的散曲在当时就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南曲北曲皆精,元人音韵大胜”。

散曲的流传与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人雅士的推崇元代文人雅士对散曲的推崇是非常高的。

元散曲的发展脉络

元散曲的发展脉络

2.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3.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4、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为界。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秀等。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
5、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
1.元散曲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元代散曲的发展历程元代散曲是在元朝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阶段、鼎盛阶段和衰落阶段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元代散曲的初创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元初时期。

在元初时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相互交融,散曲这一文学形式也开始受到重视。

元初时期的散曲以抒情婉约为主,以陈到、李洪等人的散曲作品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散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2. 鼎盛阶段元代散曲的鼎盛阶段大约可以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

在这一时期,散曲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元末明初时期的散曲以清新婉约、绮丽豪放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虞集、陈樵、吴谨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使得元代散曲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3. 衰落阶段元代散曲的衰落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的崛起和发展,散曲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芒,文学市场上的地位也大幅下滑。

散曲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形式和内容上也显得单调乏味。

这一时期的散曲作家有黄庭坚、王邺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元代散曲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元代散曲的艺术特点1. 音乐性元代散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元代散曲多为词曲,词曲合一,旋律动人,如《蝶恋花》、《苏幕遮》等,其深情迷离、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代散曲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节奏上,这种音乐性使得散曲在艺术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2. 主题多样化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生活、爱情、抒情、行吟、田园、宴游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使得其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感情更具有真实的反映。

3. 抒情婉约元代散曲以抒情婉约见长,情感真挚、婉转悠扬、含蓄委婉。

第二章 元散曲

第二章  元散曲

第二章元散曲一、散曲的形成散曲是继宋词之后流行的新诗体。

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三种主要样式:诗出现最早;词出现后,被称为“诗余”;曲出现后,又被称为“词余”。

正如词“别是一体”,散曲也有自己独特的体制。

“曲者词之变”,散曲的兴起是音乐的变化导致的。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词不能按,乃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艺苑卮言》)二、体制在结构形式上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的体制与唐宋诗、词最为接近。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另外还有“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等特殊形式。

三、风格特点1、采用长短句式,比词更富于变化,有一字句至九字句的参差变化。

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

还可以添加衬字,如“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只有“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为曲谱所规定的,其余都是衬字。

韵脚较密,很多曲牌是句句押韵,而且不能转韵,显得节奏繁促。

2、以俗为尚的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一是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二是散曲的句法比较完整。

不避俚俗而杂用方言口语,不用雕饰而只以寻常口语直陈白描。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与传统诗词重“言外之意”的韵味,而曲则“言外意亦外”,情畅意肆,具有一种真率朗畅自然之美。

若以味论文,散曲具有“蛤蜊”、“蒜酪”之味。

形象地概括了北曲的审美风格: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

四、散曲的分期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豪放泼辣、质朴自然。

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

〔南吕宫·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

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第七〕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攧竹,打马藏阄。

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元代散曲ppt课件

元代散曲ppt课件
◇散曲的内容:
与词相比散曲内容较宽广,涉及各种社会生活层面。
A.写景咏物
【越调▪天净沙】《秋思》
B.怀古咏史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C.叹世归隐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D.男女风情
【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 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 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南吕·四块玉】 《恬退》 马致远
◇散曲的分期:
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有名姓可考的散曲 作家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散曲的发展分前后期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白 朴、马致远等,他们的作 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 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 气息,体现散曲通俗化、 口语化的当行本色。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 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 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 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元代文学散曲

元代文学散曲

元代文学散曲元代文学散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元代社会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元代文学散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引领着元代文学的潮流。

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固定的格律规范,采用七绝、五绝、七言诗、五言诗等不同的诗体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更加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主要在戏曲演出中表现,形成了与舞蹈、音乐、戏剧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态。

元代文学散曲的发展历程既有源于民间的素材创作,也有从宋代文学传统中发展而来的继承创新。

在元代以前,民间曲艺中的笙歌、套数等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元代文学散曲则借鉴了这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文学元素。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又继承了宋代文人的文学传统,许多元代文学散曲作品以宋代的词作为参考,融入了更多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了优雅婉约的艺术效果。

元代文学散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元代文学散曲在形式上的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元代文学散曲的影响下,明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词曲发展得更加充分,清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其启发。

其次,元代文学散曲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鼓励了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这对于今天的跨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元代文学散曲所展现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综上所述,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元代文学的亮点和代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元代文学散曲的精髓,借鉴其创新精神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元散曲

元散曲

演化期(1234-1260)
始盛期(1260-1294)
大盛期(1295-1333) 衰落期(1333-1368)。
一、 散曲的演化期 (1)从作家构成来看, 作曲者基本都是文人士 大夫,而 “书会才人” 或“勾栏”作家还未出 现。 (2)从语言运用上看, 大多作家仍以诗人身份 进行散曲创作,语言比 较雅洁,偶尔用一两句 俗语。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 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 红罗。乳燕雏莺弄语,高柳鸣 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 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 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 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 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 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 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 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 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吉(?~1345)
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 人,流寓杭州。剧作存目十一,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三种传世。
五、句式变化较大;
六、可以添加衬字。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附:散曲与词的不同]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 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 二、散曲的句法大都比较完整; 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 一个鹅,闲快活。 三、散曲(尤其是前期作品) [南吕 四块玉] 《闲适》 语言较为生活化。 一、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
(1)作品呈现出新明的曲体风格,散曲在此时 已相当成熟。
(2)散曲作为一种消费性的文艺形式已具有 了较大的社会需要量,并已开始商业化。
(3)题材大范围拓 宽,还出现了擅长某 一类题材的作家,如 关汉卿最擅长写男女 恋情。
碧纱窗外静无人,跑在床 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 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 半儿肯。

浅谈元代散曲的发展

浅谈元代散曲的发展

浅谈元代散曲的发展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炖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文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

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

这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

词本来是合乐的歌辞,由于文人参与创作,日益典雅精致,逐渐向脱离音乐的单纯书面文学的方向发展。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曾对由乐曲的变化,导致词的衰落、“曲”的繁兴有过精辟的表述:“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徐渭的这一看法大致是符合实际的。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录鬼簿》载乔吉曾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

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一、散曲的兴起元曲包括元代杂剧与元代散曲。

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得到高度的发展,但南宋后期由于文人远离现实社会,片面追求形式美而日趋衰落。

相反,同样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金灭北宋以后,吸收了不少著名的南北民歌和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又借鉴了金、蒙古以来的不少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南北之分的新的诗歌形式,在南方称为南曲,是宋代流行的大曲与南方的里巷之曲结合而成的曲词;在北方和中原称为北曲,是将少数民族马上弹奏之曲与河北激昂悲壮的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曲词,二者合称散曲。

我们今天所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金元时期大发展),由文人正式填写的南散曲要到元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

北散曲形成的音乐基础,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出“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之弦管。

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此话道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散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北宋亡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江南一带,周邦彦等人创制的大晟乐谱也因战祸失传,于是在北方,宋词势力大减,原来即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又大量涌现,许多曲牌被文人吸收,填以新词,这些曲子有些出自农村,如[山坡羊]、[豆叶黄],有些则与唐宋词同出一源,如[木兰花慢]、[生查子]等,它们保留了早期词调的单片小令的形式。

北散曲形成的语言基础。

从辽在北京建都,历金元两朝,使北京成为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语言也就成了北方语言的中心,终于形成了一种语言体系,即北方语言体系。

简述元散曲发展情况

简述元散曲发展情况

简述元散曲发展情况
元散曲是元代(1279-1368年)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元代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散曲在元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散曲的发展可分为创立阶段和成熟阶段两个阶段。

在创立阶段,元散曲主要吸收了南宋时期的乐府民歌和南曲的影响。

元代初期,由于元朝政权的建立和统治者的宽容态度,使得各地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南北曲风融合,形成了元散曲的早期风貌。

元初的散曲多为男声演唱,歌词内容主要以咏史抒怀为主,音乐节奏活泼欢快,旋律简单明快,富有民间曲调的特点。

在成熟阶段,元散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方式。

元散曲的创作和演唱者逐渐专业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

元散曲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歌词题材涉及爱情、叙事、抒怀等多个方面。

音乐风格上,元散曲独具特色,旋律优美流畅,音韵婉转,表现了元代时期的音乐审美和文化氛围。

元散曲的发展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的散曲形式和曲调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后来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散曲也对后世词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来的词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基础。

第四讲 元散曲

第四讲 元散曲

• 2.修辞艺术 • ①对偶 • 周德清《中原音韵》:逢双必对,自然之 理。 • 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式”:合璧对、 连璧对、鼎足对、连珠对、隔句对、鸾凤 和鸣对、燕逐飞花对。 • 王骥德《曲律》:凡曲遇有对偶处,得对 方见整齐,方见富丽。
• ②重叠 • 赵义山《元散曲通论》:重叠作为词章修 饰技巧,包括叠字与叠句。叠句一格,仅 限于少数曲牌,如[叨叨令]、[山坡羊]、 [昼夜乐]等,且受格律严格限制,必须在 某一句位重叠,不如此则不合律。 · · · · · · 而 叠字一格,则并不受任何限制,全凭兴之 所至,或于某一句中用之,或于某几句用 之,甚而整首曲皆用之,或与他种词格结 合用之,五彩斑斓,远过于诗词。 · · · · · · 此体 有助于增强作品的音韵和谐之美,更有助
• 字减字的情形,因为作为“单片只曲”的 小令,其乐句甚少,所以,小令所使用的 曲调也正是靠这种音乐曲式结构的稳定性 来保证它的曲式特征的显现的。其文体风 格,与套数相比,总体上说是“令雅套俗” (赵义山观点)。
• ②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 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 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 产生上的三种说法: • 一,是创作中自发产生的一种体式。 • 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来南曲内 与南北合套内亦偶尔仿用,即作者填一调 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而此两调 之间音律又适能衔接也;倘两调犹嫌不足, 可以三之,但到三调为止,不能再增
• 如此,殆为元曲中大小体制所同具之不二 章法也。凤头美丽,所以擒控题旨,引人 入胜;猪肚浩荡,所以发挥题蕴,极尽铺 排;豹尾响亮,所以题外传神,机趣遥远。 豹尾最紧要,必不可少;猪肚次之,每为 一篇中便于逞才,发舒笔力之处,故作者 亦必不肯忽;唯凤头一层,注意者较鲜耳。 (《散曲概论· 作法》)

元代的散曲

元代的散曲

元代的散曲孔令彬一、元散曲概说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散曲的兴起比杂剧要早,但其成就不如杂剧高。

散曲和词一样,来自民间,都是合乐歌长的长短句。

单词发展到南宋时,在文化人手里典雅化因而走向了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得到了发展。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和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散曲这种形式,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散曲是在词的乐曲衰亡,文字僵化之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民间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一种新体抒情诗。

散曲和剧曲的区别:剧曲是用于演出的,除了歌唱,还有说白和动作;散曲则只是歌唱,只用管弦乐伴奏。

剧曲一定要具备人物和故事;散曲则主要用来抒情(少数套曲也叙事,如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散曲的体制: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之中还有重头和带过曲。

小令:又叫…叶儿‟起源于词中的小令,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重头:又称重头小令,是指用同一个曲调重复来歌咏一些类似的景色或一个连续的故事。

是一种联章体,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

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

带过曲:是一支曲子不足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就再用一支或两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续成一篇完整的歌词,最多只能三支,且须是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套数:则起源于宋代的大曲、鼓子词和诸宫调。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曲的区别: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的;套数则是由同一宫调之中至少两支以上,按照音乐上排列顺序的规律,联合成套。

全元散曲简介

全元散曲简介

全元散曲简介
全元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形式之一,盛行于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

元散曲起源于南宋散曲,并发展出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元散曲是包括曲调和歌词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歌词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用汉字演唱。

元散曲的曲调多样,既有舒缓悠扬的曲调,也有明快欢快的曲调。

其中有些曲调来源于南宋散曲,经过元代艺术家的改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曲调通常由一个主调和若干副调组成,音乐表现力强,富有变化。

曲调传承和发展了宋代曲调的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

元散曲的歌词源自宋代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离别、哀怨、赞颂等多个方面。

歌词通常由四句或者八句组成,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而且元代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散曲演唱时会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

元散曲在元代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成为元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曲也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

元散曲对后来的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散曲发展与演变

元散曲发展与演变
※宋詞中蘇辛的豪放派風格是詞中的異類,婉 約派才是主流;而元曲中豪放派則才是主流,元曲 本色;婉約派的曲風則多出於後期文人之手。 ※所謂「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 光祖,是以戲曲上的成就成名。
今且按文人之生平分為前後期,並採中國 文學發達史之說,依其散曲之大致風格, 分為清麗、豪放兩派如下: 1. 前期清麗派:代表曲家:關漢卿、白 樸、盧摯、姚隧。 2. 前期豪放派:代表曲家:馬致遠、白 賁(bēn)、張養浩、貫雲石 3. 後期清麗派:代表曲家:張可久、喬 吉、徐再思、周德清。 4. 後期豪放派:代表曲家:楊朝英、鍾 嗣成。
4.描寫逼真-曲的表達方法是率直、爽快、毫 不做作,擺脫了詩詞含蓄蘊藉的桎梏,無論言情詠 物,都表現得奔放熱烈,刻畫生動逼真以直賦縱橫 的筆法,寫豪辣浩爛、豁達躍動的情懷,在世情物 理的觀念上,常以樂天自足的心情,或調侃嘲謔的 放曠,來撫平忿懣憂煩,令人感到生機無限。
5.詼諧諷刺-元曲作品中亦多有戲謔諷刺之 作,其生動活潑、想像力之豐富本就非浪漫敦厚的 詩詞所能比擬,其諷刺的對象多是人性的弱點,或 整個時代社會黑暗的一面,多以揶揄、自嘲、誇張 的手法來呈現,並以雙關妙喻、矛盾、反諷的手法 來行之,如無名氏、清江引、貧士自嘲〝夜半三更 睡不著,惱的我心焦躁,疙蹬的響一聲,僅力子嚇 一跳,把一條脊梁筋窮斷了〞可見一般。
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 府、唱曲,他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 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 合。 3、 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 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 应运而生。
元曲依其風格不同,大體分為豪放派與清麗派: 豪放派的作品,曲辭素樸,多用口語,意境豪放不 拘,以馬致遠、張養浩為代表;清麗派的作品,曲 辭華美,多用雅言,意境清麗幽美,以張可久、喬 吉為代表。其中張可久專寫散曲,不作雜劇,作品 清麗典雅,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作品八百五十五首, 散套九篇,是元代散曲作品最多的作家,有「曲壇 宗匠」之譽。

7元代散曲解析

7元代散曲解析
❖ 元曲是在唐宋词的基础上,吸收俚歌俗谣,以及宋元时期蓬勃发 展起来的说唱、戏曲等形式的丰富养料,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 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 也就是“散曲”。
❖ 1、唐宋词:不少曲调从词调发展而来,如《念奴娇》、《点绛 唇》等,但散曲只唱单调。其中,有词、曲牌全同(如《人月 圆》、《黑漆弩》),名同实异(《六么令》、《醉太平》), 名异实同(如《双鸳鸯》即词之《合欢曲》、《阅金经》即词之 《梅边》)。
❖ 三是达官显宦作家,他们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传统的 士大夫的思想情趣,可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 2、主要特点
❖ 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 间文学的精神,随物赋形、曲折尽意地抒发 自己的感慨,挥洒自如地写出了许多脍炙人 口的作品,风格浑朴自然,多慷慨疏宕之气, 体现出俚俗化的发展倾向。散曲到了他们手 中,堂庑始大,体制始尊,真正成为能与诗 词分庭抗礼的新体诗。
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 这是关汉卿一组著名的自述其心志性情的套曲,也是他风流放 诞生活的自我表白和桀骜不驯性格的真实写照。作品用第一人 称,极力叙写“我”混迹烟花、饱经风月的浪子生涯,笔调酣 畅淋漓。这一“浪子”形象既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是书会 才人群体精神的集中概括。作者的故示狂诞,实际上是对社会 现实的抗议;寄迹风月,实际上是对传统道德的反叛。外表形 式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凸现的是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与 刚毅倔强永不妥协的铮铮风骨。但作品中也流露出一定的消极 颓废思想与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
附柳永《传花枝》:
❖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 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口兵]嗽,表里都峭。每遇着、 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

元散曲

元散曲
元明清国文
元代文学
文人地位低下: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
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 “一官二吏三僧四 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 。”
诗文几无大家,但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和 小说也基本沿袭唐宋,缺少创新,乏善可陈。
新兴的戏曲特立独秀,被后世以“元曲”为名,与 “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红绣鞋·无题]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 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 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曾瑞
字瑞卿,自号褐夫。大兴人(今属北京)。钟嗣成《录
鬼簿》云:“余尝接音容,获闻言论,勉励之语,润益良 多。”以〔双调·凌波仙〕曲吊其生平:“江湖儒士慕高名 ,市井儿童诵瑞卿。更心无宠辱惊,乐幽闲不解趋承。身 如在,死若生,想音容犹见丹青。”
贯云石
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维吾尔 族人。被杨维桢誉为“一代词伯”,现存散曲有小令七十多首, 套数八首,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后人把他和徐再思的散曲合编为 《酸甜乐府》。
[双调·殿前欢]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 惆怅,日月同光。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 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 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 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 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 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 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 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 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宮調與曲調:曲和詞一樣,都是配合樂調歌唱的長 短句。正如詞有詞調,每個詞調叫做「詞牌」,曲也 有曲調,每個曲調叫做「曲牌」。每個「曲牌」有其 隸屬的「宮調」,就和現在樂曲有A調、B調的情形 一樣,用以限定樂器音色高低的名稱。曲辭就是按照 不同曲牌的格式來創作的。 ※元代常用的宮調,例如宮聲(正宮、中呂宮、南呂 宮、仙呂宮、黃鐘宮),商聲(越調、大石調、雙調、 商調)。 聲調:唐詩宋詞的時代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到了元朝,受到異族語言的影響,北方的口語已經沒 有入聲,原本的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之中。元曲 是北方的口語文學,當然也沒有入聲。 曲韻:散曲需一韻到底,但每一部韻中的字不論平上 去,皆可通押。一首曲子中有平聲韻,有上聲韻,有 去聲韻,正合乎自然的音調,有起落高低、抑揚頓挫, 增加音節的美妙,正式曲子生動活潑的地方。 ※以張可久〈梧葉兒〉為例: 薔薇徑,芍藥闌,鶯燕語間關。小雨紅芳綻,新晴紫 陌乾,日長繡窗閒。人立秋千畫板。
1、 发产生于民歌俚谣。金代 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 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 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 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 府、唱曲,他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 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 合。 3、 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 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 应运而生。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風貌,曲是元代文學的表徵,自 有其語言、題材、體制上的特色,分述如下: 1.平民文學-蒙古統一中國,分江南人為十等, 所謂九儒十丐,文人甚受鄙視才智之人遂把心志和才情 逞露在文藝創作上,故元曲作家多為文人和娼優,其作 品多述平民百姓的心聲,亦多提供給平民百姓來欣賞。 這一特質與古樂府之產生倒有頗多相似之處。 2.文字通俗-元曲是流行於民間的口語文學,講 究的自是本色語,不但用口頭語並且雜入各地方言,故 俗語入文,亦是元曲的一大特色,如任納先生《散曲概 論》中云:”元曲之高,在不尚文言之藻彩,而重用白話; 於方言俗語之中,多鑄繪聲繪影之新詞,以形成其文章 之妙。” 3.題材豐富-比起講究溫柔敦厚的詩詞來,曲的 題材真是寬廣的無法限囿,詩詞詠螢、詠蟬、詠玉簪; 曲則廣到可詠蠅、詠蚤、詠破鞋。可宏大地言時會盛衰、 政事興廢;可通俗地道里巷所故,幃秘聞,亦可猥鄙形 容傭走粗愚,倡優淫爛之事。美而名媚勝境;醜而惡疾、 畸形。意境所到,材料所收,古今上下,文質雅俗,恢 恢乎從不知有所限。
王国维:“元曲是中国最自然的文学。 其文章之妙,在写情沁人心脾;写景 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真挚 之理,秀杰之气,时露其中。〞此语 虽为戏剧所发,然以之论散曲,实当 之无愧,故曲能在元代文壇独领风骚, 而与唐诗宋词并为古典韵文艺术的三 颗星。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 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 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 也包括进来。 •20世纪以来的学者,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 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
曲本身就是歌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来歌唱而写 作的文词,具有音乐性。曲又称词余,不论音 乐基础或是形式构造,均可说是由词演变而来; ,可说是元代的新乐府--具有新的生命、新的面 貌与新的创作精神。展现了一股新兴的艺术力 量,就其音律、句法、声谱来看,可说是由周、 汉、唐、宋的乐府文学递变而來,继承了由周 到宋,各种歌唱文学的特色。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 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 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 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 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今且按文人之生平分為前後期,並採中國 文學發達史之說,依其散曲之大致風格, 分為清麗、豪放兩派如下: 1. 前期清麗派:代表曲家:關漢卿、白 樸、盧摯、姚隧。 2. 前期豪放派:代表曲家:馬致遠、白 賁(bēn)、張養浩、貫雲石 3. 後期清麗派:代表曲家:張可久、喬 吉、徐再思、周德清。 4. 後期豪放派:代表曲家:楊朝英、鍾 嗣成。
一、 有别于宋词之趣 1、 格律自由 2、 语言俚俗、灵动自由。 3、 抒情直切、酣畅淋漓。 4、 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 二、化丑为美的倾向。 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传统观念中视为丑的东西作为艺术 的表现对象;二是打破传统艺术的典范格局,以一种对立的 形态构成新的艺术风格。 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独秀文坛,以其不同于唐诗宋词 的美学风采而成为中国外呢学宝库中别具一格的体裁,它淋 漓酣畅、泼辣直白、诙谐风趣、热烈尖锐、富于动 感,以俗 破雅,以俗成趣,语言自由活泼,充满活力。描绘和书写的 对象不限美丑雅俗,表现力丰富宽广,备受文人青睐,成为 元代文学成绩最高的体裁之一。
元曲依其風格不同,大體分為豪放派與清麗派: 豪放派的作品,曲辭素樸,多用口語,意境豪放不 拘,以馬致遠、張養浩為代表;清麗派的作品,曲 辭華美,多用雅言,意境清麗幽美,以張可久、喬 吉為代表。其中張可久專寫散曲,不作雜劇,作品 清麗典雅,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作品八百五十五首, 散套九篇,是元代散曲作品最多的作家,有「曲壇 宗匠」之譽。 ※宋詞中蘇辛的豪放派風格是詞中的異類,婉 約派才是主流;而元曲中豪放派則才是主流,元曲 本色;婉約派的曲風則多出於後期文人之手。 ※所謂「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 光祖,是以戲曲上的成就成名。
1.文学发展的結果 散曲的前身为词,當宋词发展到金元時代,即漸告衰落,其輝煌的黃金时 代,已成历史,无论其技巧如何圆熟,声律如何和谐,终究是文人知识份 子象牙塔中的产物,与众多的民众脫了节,不符时代的要求,故新兴的诗 歌样式因而兴起。 2.外來音乐的影响 女真、蒙古等新兴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之时,中国北部的风俗、语言、习惯 等均有极大的变化;音乐方面亦产生无限壯阔的波澜,旧有的词的曲调无 法因应配合,不得不及时告退,新兴的曲调- 元曲应运而生,这是必然的 结果。 3.经济发展 元代的社会现实亦是促成元曲发展的重要推手,海运的创行,运河的沟通, 城市经济繁榮热络,促使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与日夜不绝的观众因而 产生。 4.政治因素 连年的战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吏政的残暴、腐败,天灾人祸,以及对 汉民族的压迫,众多的汉民族生活於水深火热的世界,苦难百姓的代言人 因之而起,且元代有近80年的时间不设科举,读书人失去了晋身的階梯, 于是,深入到社会的底层,甚至在勾栏、瓦舍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被 奉為“ 书会才人” ,甚而“躬踐排場,面夫粉墨”,他們的笔下铺敘演成可歌 可泣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被成功地塑造出來,成就了一篇篇的 元曲佳作。
4.描寫逼真-曲的表達方法是率直、爽快、毫 不做作,擺脫了詩詞含蓄蘊藉的桎梏,無論言情詠 物,都表現得奔放熱烈,刻畫生動逼真以直賦縱橫 的筆法,寫豪辣浩爛、豁達躍動的情懷,在世情物 理的觀念上,常以樂天自足的心情,或調侃嘲謔的 放曠,來撫平忿懣憂煩,令人感到生機無限。 5.詼諧諷刺-元曲作品中亦多有戲謔諷刺之 作,其生動活潑、想像力之豐富本就非浪漫敦厚的 詩詞所能比擬,其諷刺的對象多是人性的弱點,或 整個時代社會黑暗的一面,多以揶揄、自嘲、誇張 的手法來呈現,並以雙關妙喻、矛盾、反諷的手法 來行之,如無名氏、清江引、貧士自嘲〝夜半三更 睡不著,惱的我心焦躁,疙蹬的響一聲,僅力子嚇 一跳,把一條脊梁筋窮斷了〞可見一般。
•從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这些原本流传于民 间的俗谣俚曲融入大量的异族音乐,产生了新的曲调 和与之相应的曲辞,即“北曲”,亦即后來所謂的 “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 的唱词(剧曲),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 “散曲”。我们可以说:剧曲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则 是元代的流行歌曲。 •散曲这一新诗体的出现,正巧为元帝国统治下受到轻 视、被迫流入社会底层的知识份子提供一种更能自由 充分抒发心中不平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在此背 景下,散曲因而蓬勃發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