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信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信仰》读书报告

我选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而是因为这本书封面的一段话:“中国人大多不会对自己所崇拜的神寻根究底,

祭供,充满着现世利的功利,

培养着自己自私自利之心。

没有信仰的纯洁性,或许更甚于没有信仰。”

我想知道这是不是真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也想知道,什么是信仰,它与宗教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我也想知道在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信仰。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葛兰言:

葛兰言,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Drome省,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学生。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

在葛兰言之前,西方汉学正统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方法,率先起来对这种方法进行纠偏的便是葛兰言。他批评说:“一般旧派的史学家或中国学家,不是仅以考证为能事,就是虽有解释而仍是以主观的心理的意见为主,故貌似科学而实极不正确,极不彻底,故远不如迪尔凯姆所倡的社会学分析法为高明。”因此,他倡导用社会学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撰写了《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在西方汉学中开创了崭新的社会学派。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对传统道德的坚信不疑。

值得关注的是他曾在中国留学。1911年,葛兰言博士来到北京留学。两年以后,他回到法国。回国后继其师为高等研究院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后转任东方学院教授。

接下来,我简要的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儒释道的本质是什么?

神、鬼、祖先与祈福仪式有怎样的微妙联系?

情歌对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

在这里,读懂沉淀5000年的国民文化

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过是妄图逃避苦痛时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苍赐福的交易;儒教,毋宁说是现世相处的哲学;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则除去追忆过往的仪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们能够保佑和降福于自己了。

功利性,使中国人的信仰失掉内在的虔诚,也使中国人失掉本心的纯粹。

这本书一共有四章:

第一章写的内容是民间信仰,分为两个部分乡村生活和民间神话与传说

作者对比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作者认为在中国社会中城市与乡村是对立的;尤其作者提到在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这种城乡对立的证据,指出这种城乡对立古来有之,且在古代无疑比后代更为明显。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城乡之间的不同。

●在封建时代,城市居民以右为尊,而乡村人以左为尊。

●在描绘城市生活的文献中,就有表现城乡不平等价值观的词句。

同时,作者详尽的描述一些作者眼中的乡村生活。在书中,作者把中国的乡村描绘成一个封闭而联系密切的同宗大族。“血缘纽带和天然的亲子关系使大家族不会轻易分家:侄子同儿子一样亲,父亲跟叔伯也没什么两样。家庭生活本身不会产生排外的情感:所有的同辈年轻人可以通婚,兄弟或者堂兄弟,表兄弟可以娶同辈分的姐妹或者堂姐妹,表姐妹。在这种大型的家族中,母爱不会表现出令人嫉妒的情感:如果家族偏爱了谁,那他肯定是家族长女的孩子。同样的,所有的姑,姨,婶等都可以称为母亲”

同时作者也描述了与邻村的关系

●通过婚姻,与邻村建立血缘上的关系。

●共同举办盛大的狂欢活动,在狂欢中确认家族联合与政治联合的力量。

这本书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圣地(专门特设的乡村联合聚会举行地),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圣地这个词。

然后作者提到古代信仰,其中提到一个在中国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天人合一,中国人普遍认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

尤其作者提到一个对中国人乡村十分重要的概念——土地,人们对于土地母亲的崇拜和对土地的信仰。

关于民间神话与传说部分,作者认为中国的神话和神话人物几乎贫乏到了极点,并且认为中国神话贫乏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的语言(在古汉语中,动词完全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什么语法规则会预先设定把自己看做个人化的主动的动作施加者。)

第二章是关于封建宗教的内容,分为贵族的生活,土地崇拜,祖先崇拜,神话故事的创造。

在贵族的生活部分,作者同样比较了贵族生活与农村生活。

作者认为城市人际关系不同于农民的人际关系那样淡薄而由间歇,它是永久性的。在农村,农民的房子完全属于女人(我真不知道作者从哪找的证据),而贵族永远是男女共同居住在一起。相比较而言,贵族女人很封闭,对女性的限制十分多。

然后谈到对天的崇拜,在中国封建宗教中,天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不仅是四季的调节者,还是时间的缔造者,万物的创造者。同时,天是全知全能的,是正义的裁断力量。

作为地面上的最高领袖,皇帝也自称为天子,表示自己受命于天。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自然有着一颗敬畏的心。在这方面,这本书所写,与我们大多数观念相近,这里我就不赘诉。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对祖先的崇拜。祖先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这点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父为子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行事总则之一,不能违逆长辈,这一点在中华民族身上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普遍的认同。

在神话故事的创造这部分,作者重点讲述关于帝王的神话,比如启的出生,还有商王朝的建立者“契”的故事。表现在中国古代,贵族通过创造神话,来神秘自己。

接下来我想把三,四章合起来说。

三,四章的内容总结来就三个字“儒,释,道”。

儒,由孔子创立。重点讲了儒家重礼,重教育,在中国读书人,官员心中有莫大的地位。儒教重孝,重视礼仪教化,重视祖先崇拜,重视丧葬礼俗。儒家为官方宗教注入了活力,为维护了封建统治。

道教,发源于古代的国民信仰,以道家学说为根本的宗教。道教思想的中心是人与宇宙秩序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道教徒看来,“宇宙秩序”是一个存在的实体,一个具体的原则,也是第一法则,是具有现实力量的,最基本的,最永久的普遍存在。道学家们习惯定义一个正命题和一个反命题,并把他们叫做第二法则,在逻辑判定得出一个综合命题,就产生第一法则。道家,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便在它的辩证法,辩证法使得个人可以思考“最高原则”的逻辑必然性,不相信那些绝对性的规则,展示社会风俗的相对性。道教徒,追求永生,参悟“至高的力量”。道教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体现中国人的思想。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佛教的传入,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在这书中,作者认为外来民族在中原国土上建立王朝,对佛教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历最初的几个世纪,佛教徒们开始把不同宗教的佛教著作翻译成汉语。佛教渐渐发展出适应中国人思维的教派教义,不同于道教,佛教让人们追求来世的幸福,提倡人们积功德。而且作者认为佛教神灵的造型对宗教宣传有很大帮助。因为中国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如此具体,如此亲近的神灵。

读了这本书,我的疑惑反而更深,首先中国人乡村生活,与我的观念中乡村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一些说法我甚至听都没听过。我不知道是因为社会变迁,还是说我所接触的太少,还是作者有些片面。而且在信仰方面,我也没有弄懂,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因为我觉得,作者所说的信仰太偏向宗教了。

不过,透过这本书我也知道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人信仰的一些看法,不过总体而言,我不认为这本书写得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