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随笔类咬文嚼字试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文论随笔《咬文嚼字》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上课之前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请同学说说“咬文嚼字”的含义——不注重实质,过分推敲词句。是一个贬义词。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整感)
带着这些知识着储备,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带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文章共分6自然段。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从郭沫若修改剧本《屈原》台词谈起,具体写如何“炼字”;
第二部分:(3、4、5)品味《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通过与王若虚的改文比较,证明“咬文嚼字”,实际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突出“咬文嚼字”的意义;
第三部分:(6)对典故“推敲”提出异议,再次强调文字上的推敲,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真是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只
这个问题能够从大局考虑,抓住文章的重点,提的很有眼光。
接下来,让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1、请同学再读课文,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要求: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填表:
2、具体分析
◆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三个实例?——不是。
3个修改实例中,第一例是修改后增色不少,表达效果增强了;
第二是改坏了,越改越不好的;第三例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修改字词,不仅是在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上进行“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即“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文字,其实是在锤炼思想感情
◆3、视时间而定:插入提问:对“推敲”这一典故,朱光潜先生和韩愈的观点发生了分歧,你们如何看待?
——其实,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之所以不同于韩愈,根本原因还是取决于如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运用怎样的字词,取决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继续来探讨下一个问题,小组内抓紧时间进行讨论,五分钟后,汇报分享。
小结四个例子。
(1)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2)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叫学生说)
师: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3)用四个例子阐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例证法
板书:准确表达------例证法(正反)
6、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家读第七、八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叫学生说)
明确:语言要创新,不能走套板反应。就是韩愈的那句话“惟陈言之务去”(引用)
时间到,哪个小组来试一下?这节课还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要抓紧了,好,你们小组!哦,好!请坐!。好,同学们抬起头来看大屏幕上这段
(提升)
三、运用实践
1、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投影三
春风又“到”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浓”
“眼”看朋辈成新鬼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忍”看朋辈成新鬼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交流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 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小结:通过本文学习,我们欣喜地发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作一番咬文嚼字的推敲,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以说,文学的深刻魅力就在于此。
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意象不胜枚举,意象的造型出现细微的差别,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课下自由交流分享!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