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管壳式热交换器第三部分

合集下载

(完整)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完整)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马越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从管程、壳程、管束三方面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历程、结构改进及强化传热机理,并与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概括了各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特点。

最后指出了换热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方向Overview of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about Heat TransferEnhancement TechnologyMA YueCUMT,Xuzhou,jiangsu,221116Abstract:Abstract :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er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al improvement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were introduced through three aspects e. g. tube pass shell pass and the whole tub bundle etc.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gmental bame heat exchanger various types of heat exchangers'characteristics about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ere epitomized。

At last,the studying directions of heat exchangers were pointed out.Key words: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studying direction1引言《“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

换热器图

换热器图

冷水塔结构

冷水塔结构

冷水塔结构

螺旋板的流道结构形式

板式换热器的构造
板式换热器的构造

传热板片


3.3板翅式换热器
3.3板翅式换热器
多孔翅片 波纹翅片

多孔翅片 波纹翅片

多孔翅片 波纹翅片

构造和工作原理

翅片管
• 双金属翅片管结构示意图(调应用
• 在各类工厂空调通风换气中,冬季回收 排风中的热量予热新风;夏季回收排风 中的冷量予冷新风;回收工艺设备排风 中的热量予热送风,达到节能的目的
3.5 热管热交换器
• 用途:早期用于宇航的热控制,现在扩展 到余热回收(热管空气预热器)、电子工业 (如晶体管散热)、新能源。
4.1 冷水塔
热管空调应用
• 在各类工厂空调通风换气中,冬季回收 排风中的热量予热新风;夏季回收排风 中的冷量予冷新风;回收工艺设备排风 中的热量予热送风,达到节能的目的
热管空调应用
• 在各类工厂空调通风换气中,冬季回收 排风中的热量予热新风;夏季回收排风 中的冷量予冷新风;回收工艺设备排风 中的热量予热送风,达到节能的目的
2 管壳式热交换器

分程隔板
管壳式换热器

单程列管式换热器
• • 1 —外壳 2—管束
单程列管式换热器 3、4—接管 5—封头 6—管板 7—挡板
双程列管式换热器
• 双程列管式换热器 • 1—壳体 2—管束 3—挡板 4—隔板
U型管式
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
圆缺形与圆盘形折流挡板
• 铜铝翅片管是由铜管和铝管经复合后在 轧制出翅片的散热管,表面均经阳极化 处理,色泽美观大方,且能有效的防止 表面腐蚀

换热器

换热器

3.3 换热器选择3.3.1 换热器的类型换热器种类很多,按热量交换原理和方式,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三类。

其中间壁式换热器按传热面的形状和结构可分为:管壳式、板式、管式、液膜式、板壳式与热管。

目前,在换热设备中,使用量最大的是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该类换热器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广等优点,在各工业领域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尽管受到了其他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反过来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在换热器向高参数、大型化发展的今天,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

列管式换热器可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式和釜式重沸器五类。

各类换热器特性如下表。

表3-1 各类换热器特性3.3.2 换热器选型原则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流体的性质;压力、温度及允许压力降得范围;对清洗、维修的要求;材料价格;使用寿命等。

本项目选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中常用的是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两种。

一般要根据物流的性质、流量、腐蚀性、允许压降、操作温度与压力、结垢情况和检修清洗等要素决定选用列管换热器的型式。

从经济角度看,只要工艺条件允许,应该优先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但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时,应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①壳壁与管壁的温差超过70℃;壁温相差50~70℃。

而壳程流体压力大于0.6MPa时,不宜采用有波形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②壳程流体易结垢或腐蚀性强时不能采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综合考虑本次设计任务及制造、经济等个方面,本次设计主要采用浮头式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3.3.3换热管规格选择①管子的外形:列管换热器的管子外形有光滑管和螺纹管两种。

一般按光滑管设计。

当壳程膜系数低,采取其他措施效果不显著时,可选用螺纹管,它能强化壳程的传热效果,减少结垢的影响。

②管子的排列方式:相同壳径时,采用正三角形排列要比正方形排列可多排布管子,使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降低。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浮头式热交换器中,由于安装浮头法兰需要,圆筒内有一 圈较大没有排列管子的间隙,使部分流体由此间隙短路,使 主流速度及换热系数下降。而旁路流体未经换热就达出口, 与主流混合必使流体出口温度达不到预期数值。挡管和旁路 挡板就是为了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立的构件。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第二部分.do

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第二部分.do
4.3.1
给出总传热系数K与液侧流速“。的测试曲线。
4.3.2给出总传热系数k与平均热平衡干度z的测试曲线。 4.3.3给出两侧压力降Ap与流速“的测试曲线。 4.3.4给出两侧压力降△p与平均热平衡干度z的测试曲线。 4.3.5归纳出总传热系数k与凝液对流换热系数比(^肛,)与马丁尼利(L—M)参数x的关系式。 4.3.6归纳出汽液压力降比(△p。/△p。)与马丁尼利(L-M)参数x之间的关系式。 4.3.7给出传热面两侧汽一液逆流运行,液侧流速在2.0 m/s、平均热平衡干度0.5时的总传热系数女。
本部分为GB/T 2769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2)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石油钻采炼化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械工业传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西安交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苏、白博峰、魏立万、聂盂秋、邹建东、唐海、朱巨贤。
5误差
5.1数据处理归纳出的准则关联式或关系式的计算值与测试值之间的拟合误差,宜用均方根误差表 示,应不超过5 oA。 5.2按本部分规定的测试方法确定的总传热系数^值,其误差应不超过士10%。

3.2.1.2开始运行后,应及时排净测试样机内的气体,使测试样机在完全充满测试流体的条件下运行 并调节至标准测试工况。 3.2.1.3在标准测试工况下稳定运行30 rain后,宜按以下测试要求进行测试:
a) b)
两侧流体的流速从0.5 m/s~1.5 m/s等流速变化,变化间隔应不大于0.2 m/s; 固定一侧(热侧或冷侧)流体为1.0 m/s,另一侧流体的流速应从o.5 m/s~1.5 m/s变化,变 化间隔应不大于0.2 m/s; 同一测试点的数据待稳定5 rain后,且冷、热流体的热平衡相对误差不大于士5%时,方可进行 同步数据采集;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

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节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学习⽬标】学习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了解该标准适⽤范围及相关定义、规定。

了解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法。

⼀、GB15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适⽤范围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规定了⾮直接受⽕管壳式换热器(已下简称“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要求。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1 “范围”⼆、换热器型号表⽰⽅法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第3章“总则”中,规定了换热器型号的表⽰⽅法。

1、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GB151图1)图10-1 AES、BES浮头式换热器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9-补强圈;10-壳体(部件);11-折流板;12-旁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18-外头盖垫⽚;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换热器型号的表⽰⽅法采⽤碳素钢、低合⾦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Ⅰ级管束——采⽤较⾼级、⾼级冷拔钢管;Ⅱ级管束——采⽤普通级冷拔钢管。

⽰例:a )浮头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6MPa ,公称换热⾯积54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4管程,单壳程的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6546.1500----AES Ⅰ b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 ,管程设计压⼒2.5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200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9m ,4管程,单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92006.15.2700----BEM Ⅰ c )U 形管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设计压⼒4.0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75m 2,不锈钢冷拨换热管外径19mm ,管长6m ,2管程,单壳程的U 形管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196756.10.4500----BIU f )填料函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6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0MPa ,公称换热⾯积90m 2,16Mn 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2管程,2壳程的填料函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2256900.1600----AFP Ⅰ三、换热器部分定义及规定GB 151标准许多定义和规定是与GB 150⼀致的,以下内容摘录了⼀部分不同于GB 150的规定。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体系标准目录模板(369个)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体系标准目录模板(369个)
GB19521.14-2004
危险货物中小型压力容器检验安全规范
35
GB/T13304.1-2008
钢分类第1部分:按化学成分分类
36
GB/T13304.2-2008
钢分类第2部分:按主要质量等级和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的分类
37
GB/T3375-94
焊接术语
38
GB/T9019-2015
压力容器公称直径
6
GB50028-2023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7
GB/T13550-2015
5A分子筛及其测定方法
8
GB50183-2015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9
GB50236-201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0
GB50264-2013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11
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83
GB/T702-2017
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84
GB/T3280-2015
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85
GB/T8162-2018
结构用无缝钢管
86
GB/T539-2008
耐油石棉橡胶板
87
GB/T905-94
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88
GB/T708-2019
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12
GB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13
GB/T1.1-2023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14
GB/T25198-2010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二、课程设计内容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管子数n,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壳体尺寸计算,换热器封头选择,容器法兰的选择,管板尺寸确定塔盘结构,人孔数量及位置,仪表接管选择、工艺接管管径计算等等。

2. 壳体及封头壁厚计算及其强度、稳定性校核(1)根据设计压力初定壁厚;(2)确定管板结构、尺寸及拉脱力、温差应力;(3)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4)确定壳体的壁厚、封头的选择及壁厚,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3. 筒体和支座水压试验应力校核4. 支座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包括:裙座体(采用裙座)、基础环、地脚螺栓5. 换热器各主要组成部分选材,参数确定。

6. 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7. 绘制2号装配图一张,Auto CAD绘3号图一张(塔设备的)。

三、设计条件气体工作压力管程:半水煤气0.75MPa壳程:变换气 0.68 MPa壳、管壁温差55℃,tt >ts壳程介质温度为220-400℃,管程介质温度为180-370℃。

由工艺计算求得换热面积为140m2,每组增加10 m2。

四、基本要求1.学生要按照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塔设备的机械设计;2.设计说明书一律采用电子版,2号图纸一律采用徒手绘制;3.各班长负责组织借用绘图仪器、图板、丁字尺;学生自备图纸、橡皮与铅笔;4.画图结束后,将图纸按照统一要求折叠,同设计说明书统一在答辩那一天早上8:30前,由班长负责统一交到HF508。

5.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平时表现及答辩综合评分。

五、设计安排六、说明书的内容1.符号说明2.前言(1)设计条件;(2)设计依据;(3)设备结构形式概述。

3.材料选择(1)选择材料的原则;(2)确定各零、部件的材质;(3)确定焊接材料。

4.绘制结构草图(1)换热器装配图(2)确定支座、接管、人孔、控制点接口及附件、内部主要零部件的轴向及环向位置,以单线图表示;(3)标注形位尺寸。

(4)写出图纸上的技术要求、技术特性表、接管表、标题明细表等5.壳体、封头壁厚设计(1)筒体、封头及支座壁厚设计;(2)焊接接头设计;(3)压力试验验算;6.标准化零、部件选择及补强计算:(1)接管及法兰选择:根据结构草图统一编制表格。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填料函式
U型管式
管内不便清洗; 管板上布管少,结构不紧凑, 管外介质易短路,影响传热效果; 内层管子损坏后不易更换。
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请说说序号2、3、8、12、 21各代表什么零件?
换热器构件名称
1-管箱(A,B,C,D型);2-接管法兰;3-设备法兰;4-管板;5-壳程接管;6-拉杆;7-膨 胀节;8-壳体;9-换热管;10-排气管;11-吊耳;12-封头;13-顶丝;14-双头螺 柱;15-螺母;16-垫片;17-防冲板;18-折流板或支承板;19-定距管;20-拉杆螺 母;21-支座;22-排液管;23-管箱壳体;24-管程接管;25-分程隔板;26-管箱盖
1)、结构特点:两块管板均与壳体相焊接,并加入了热补偿
原件——膨胀节。
2 )、优点:结构简单、紧凑、能承受较高的压力,造价低, 管程清洗方便,管子损坏时易于堵管或更换。 3)、缺点:不易清洗壳程,壳体和管束中可能产生较大的热 应力。冷热流体温差不能太大(<50℃)
4)、适用场合:适用于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管程需清
37
2).拉脱力的计算
计算的目的:保证胀接接头的牢固连接和良好的密封性。 拉脱力定义:管子每平方米胀接周边上所受的力,单位为 帕。 引起拉脱力的因素为:操作压力和温差力。 (1)操作压力引起的拉脱力qp: 介质压力作用的面积 f 如图示
38
介质压力p,取管程压力和壳程压力两者中的较大者。
管子外径为d0 ;管子胀接长度为l。 则拉脱力为: q p
和大型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型式。
二、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及其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 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管内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 管程空间;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空间。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1-2.3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1-2.3

14
圆盘-圆环形折流板
15
图2-22 单弓形折流挡板
图2-24 圆盘—圆环形折流挡
16
17
布置原则: a.一般应按等间距布置 b.管束两端的折流板尽可能靠近壳程进出口接管
c.间距:Lmin不小于0.2管内径Di,且不小于 50mm; Lmax不大于Di;
折流板缺口布置原则: a.壳程为单相清洁流体时,折流板缺口 (卧式) 应水平上下布置。 若气体中含有少量液体, 应在缺口朝上的 折流板最低处开设通液口; 若液体中含有少量气体,应在缺口朝下 的折流板最高处开通气口; b.壳程介质为气液共存或液体中含有固体 颗粒时,折流板应垂直左右布置,并在 折流板最低处开通液口;
管程数Zt为: Zt L/l
式中: l——所确定的管子的长度m L——管程总长,m;
39
管子的总根数
nt nZt
式中: n——每程管数
流程数的选取:
流程数适中
过多
隔板在管板上占去过多的面积,管板排管数降低 增加流体穿过隔板垫片短路的机会
增加流体的转弯次数及流动阻力
40
程数宜取偶数,以使流体的进、出口 连接管做在同一封头管箱上,便于制造。
条件: 当壳程进出口接管距管板较远,流体停滞区过大时, 应设置导流筒
分类:内导流筒和外导流筒两种。
9
10
11
⑵折流板、支持板
①折流板
作用: a.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增加湍动程度;使壳程流 直冲刷管束,提高壳程传热系数; b.减少结垢。 c.支承管束
结构形式 弓形 圆盘-圆环形 堰形折流板
体垂
12
AC—两折流板间错流的流通截面积
49
(3)盘环形折流板
环板圆孔处的流通面积a1

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

(二)管板及换热管的连接 管板一般采用圆形平板,在板上开孔并装设换热 管,在多管程换热器中管板上还设置分程隔板。 管板还起分隔管程和壳程空间,避免冷热流体混 合的作用。管板与换热管间可采用胀接、焊接或 二者并用的连接方式。 管板与换热管的胀接连接是利用管子与管板材料 的硬度差(选材时管板材料硬度要高于管子材料 硬度),使管子在管孔中在胀管器的作用下直径 扩大并产生塑性变形,而管板只产生弹性变形, 在胀管后管板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与管子外表 面紧紧贴更换与 修补,但不宜在高温、高压下工作。随着温度和 压力增高,胀接的密封性和牢固性将逐渐下降。
四、管壳式换热器的总体结构
1、管壳式换热器的总体结构以及特点 1)浮头式换热器 • 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是固定的。与壳体刚性 连接,另一端管板是活动的,与壳体之间并不相 连。活动管板一侧总称为浮头,浮头式换热器的 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故管外壁清洗方便,管束 可在壳体中自由伸缩,所以无温差应力;但结构 复杂、造价高,且浮头处若密封不严会造成两种 流体混合。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差较 大(一般冷流进口与热流进口温差可达110℃), 介质易结垢需要清洗的场合。在炼油厂中使用的 各类管壳式换热器中浮头式最多。
(四)管箱 管箱的作用是将进入管程的流体均匀分布到各换 热管,把管内流体汇集在一起送出换热器。在多 管程换热器中,管箱还可通过设置隔板起分隔作 用。管箱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图(a)适用较清洁 的介质,因检查管子及清洗时只能将管箱整体拆 下,故不太方便;图(b)在管箱上装有平盖,只 要将平盖拆下即可进行清洗和检查,所以工程应 用较多,但材料消耗多;图(c)是将管箱与管板 焊成一体,这种结构密封性好,但管箱不能单独 拆下,检修、清洗都不方便,实际应用较少。
3)蒸发器:与冷凝器的操作刚好相反,两种 介质中 的一种介质由液体被蒸发成汽体。 4)加热器:只单纯的完成一种介质的加热升温的操作。 5)冷却器:如果热量不回收利用,完成用冷却剂(如 水、空气)来冷却另外一种介质的操作的换热器 称为冷却器。如用空气作为冷却剂的换热器称为 空气冷却器,简称空冷器。 2、按材料分类: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换热器。 3、按结构分类:分为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

换热器结构类型与损坏2

换热器结构类型与损坏2
(A) 壳程为单相清洁液体时,折流板缺口上下布置
通气口
通液口
图6-22 折流板缺口布置
52
(B)卧式换热器的壳程介质为气液相共存或液体中含有固
体颗粒时,折流板缺口应垂直左右布置,并在折流板 最低处开通液口
通液口
图6-22 折流板缺口布置
53
4.折流板布置 位置:管束两端的折流板尽量靠近进出口接管 间距: Lmin不小于0.2Di,且不小于50mm;(特殊情况下 也可以取较小的间距) Lmax不大于Di;
管、壳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需要 应用 清洗,又不宜采用浮头式和固定管板式的 场合。特别适用于管内走清洁而不易结垢 的高温、高压、腐蚀性大的物料。
11
结构
四、填料函式
填料函式密封
(d) AFP填料函双壳程换热器
12
优点
结构较浮头式简单,加工制造方便; 节省材料,造价比较低廉; 管束从壳体内可抽出; 管内、管间都能进行清洗,维修方便。
及无明显应力腐蚀等场合。
38
胀接机理
方法
非均匀胀接 均匀胀接
管子硬度一般须低于管板硬度, 若达不到,可进行管头退火处理
39
2.强度焊
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 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焊接。
用于整体管板 图6-20 强度焊接管孔结构 用于复合管板40
强度焊
不易用于有较大振动及有间隙腐蚀的场合
41
优点 缺点 应用
箱盖 箱盖 箱箱 盖盖
(2)(2)(2)(2) 箱箱盖盖箱盖 箱盖
隔隔板板隔板 隔板
(a()a) ((aa(()aa()))a) ((bb) ) ((bb)) (( (b(b)b)b) )(b)
(c(()c(c)c()c())c)((c(c)c))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班级:11-02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1)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2)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4)第四章工艺计算 (5)物性参数的确定 (5)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 (5)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6)估算传热面积 (8)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 (9)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 (9)壳体内径的估算 (12)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13)折流板 (13)第六章换热系数的计算 (18)管程换热系数 (18)壳程换热系数 (19)第七章需用传热面积 (21)第八章流动阻力计算 (23)管程阻力计算 (24)壳程阻力计算 (25)总结 (27)第一章设计任务书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2、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

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

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2-2.3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2-2.3
流路D 折流板和壳体内壁间存在一定间隙所形成的漏流。 特点 漏流
温度发生畸变
28
流路E
多管程,安置分程隔板而使壳程形成了不为管子所 占据的通道,若用来形成多管程的隔板设置在主横 向流的方向上它将会造成一股或多股旁路
特点
设置挡管
贝尔法
内容: 理想管束的传热因子
校正
错流通过理想管束
换器结构参数 操作条件 29
ls——折流板间距; d0——管子外径; s——管间距;
sn——与流向垂直的管间距。 As,Ab,Ac之间的关系
As Ab Ac
As——为保证流速所需要的流通截面积
Ab——流体在缺口处的流通截面积
AC—两折流板间错流的流通截面积
14
(3)盘环形折流板
环板圆孔处的流通面积a1
盘板的流通面积a2
a1 a2 a3
三、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内容: 确定纵向隔板或折流板的数目与尺寸。
纵向隔板
As M s / sws
式中:
AS′——为壳程流通截面积,m2; Ms——壳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s——壳程流体的密度,Kg/m3
ws——壳程流体的流速,m/s;
8
纵向隔板长度确定的基本原则: 流体在纵向隔板转弯时的流速
Dw


2
nt
4 Ab
1 Fc d0

Ds
11、折流板数目
Nb

l ls
1
如果进出口段板间距不等于ls,则
Nb

l
ls,i ls,o ls

1
35
式中
ls,i ,——进口段从折流板到管板的距离。 ls,o——出口段从折流板到管板的距离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21-23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21-23

内容 :
管程流通截面积 确定壳体直径 壳程流通截面积
进出口连接管尺寸
一、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单管程热交换器的管程流通截面积为:
36
At Mt /twt
式中: At——为管程流通截面积,m2;
Mt——为管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t——为管程流体的密度,Kg/m3; Wt——为管程流体的流速,m/s;
水平 竖直
竖直 转角
(a) (a单 )单弓形 ( 弓a) 形单弓形
转角
过程设备设计
(c()三C)弓三弓形形 (C)三弓形
(b)双(弓 b形 )双(b弓)双形弓形
(d)( 圆d) 盘四弓 -圆形环形(d)四弓形
弓形缺口高度h 应使流体流过缺口时与横向流过管束时的流速相近
缺口大小用弓形弦高占壳体内直径的百分比来表示, 如单弓形折流板,h=(0.20~0.45)Di,最常用0.25Di。 13
作用: a. 减小跨距→防振 b.支承管子→增加管子刚度,防止管子产生过大挠度
形状尺寸: 同折流板
最大无支撑跨距:
换热管外径
10 12 14 16 19 25 32 38 45 57
最大无
钢管
- - 1100 1300 1500 1850 2200 2500 2750 3200
支撑跨距
有色金属 管
750
a1 a2 a3
a2
Dmh1
d0 sn
As a2a3
a3——盘周至圆筒内壁截面减去该处管子所占面积
Dm——环内径D1和盘径D2的算术平均值
sn ——与流向垂直的管间距
50
第三节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一、传热系数的确定
经验选用数据

管壳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
2)、工程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3)、相关标准图
05R103 热交换站工程设计施工图集
01S122-1~10水加热器选用及安装
③ U型管换热器 每根换热管皆弯成U形,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管板上下两区,借助于管箱内的隔板分成进出口两室。此种换热器完全消除了热应力,结构比浮头式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
非金属材料换热器 化工生产中强腐蚀性流体的换热,需采用陶瓷、玻璃、聚四氟乙烯、石墨等非金属材料制作管壳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较差,只用于压力低、振动小、温度较低的场合。
[编辑本段]
管壳式换热器类型
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温度相差很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超过50℃时,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以消除或减少热应力。根据所采用的补偿措施,管壳式换热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3)、各类阀门和仪表的安装高度应便于操作和观察。
4)、加热器上部附件(一般指安全阀)的最高点至建筑结构最低点的垂直净距应满足安装检测的要求,并不得小于0.2m。
[编辑本段]
4、执行标准
1)、产品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和半容积式水加热器(U型管束)》CJ/T 163-2002
流道的选择 进行换热的冷热两流体,按以下原则选择流道:①不洁净和易结垢流体宜走管程,因管内清洗较方便;②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束与壳体同时受腐蚀;③压力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承受压力;④饱和蒸汽宜走壳程,因蒸汽冷凝传热分系数与流速无关,且冷凝液容易排出;⑤若两流体温度差较大,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时,宜使传热分系数大的流体走壳程,以减小热应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过热蒸汽在冷凝器内的冷却和冷凝
过热蒸汽在冷凝器内的冷却和冷凝分为三段,第 一段为单冷却过程,第二段壁面出现冷凝,主流 区尚未达到饱和温度继续冷却,第三段为饱和冷 凝过程。
第一段特征
由于蒸汽的过热部分冷却到饱和状态,所进行为 单相气体冷却换热,热量传递为显热传递,换热 系数比冷凝换热系数要小得多。而过热蒸汽的比 热较小,显热传递的热量不大。如果过热度比较 显著,那么完成这一阶段的换热需要的换热面积 也比较显著。
②由于蒸发器中的液位有相当高度,溶液 密度一般较大.因而引起上层溶液对下 层溶液产生一定的静压,使下层溶液的沸 点比上层溶液的沸点高,但所产生的二次 蒸汽温度却仍与液面所处的压力相对应、 因而在蒸发器内还存在由于静压的作用而 产生的第二种温降—静压温降。
③在多效蒸发中,还要考虑二次蒸汽流到次效的加 热室的过程中,由于管道阻力引起的压降,使次效 加热蒸汽的饱和温度相应降低。此种饱和温度的降 低构成了蒸发器中的第三种温降-流动阻力温降。 总的结果.由于三种温降的存在,使蒸发器内的有 效温差降低,成为:
3)含不凝气蒸汽的冷凝 蒸汽中所含不凝结性气体可能有两个不 同的来源,一是由于外部漏入,二是由 于冷凝物质所固有或夹带。 当蒸汽中含有不凝气时,传热过程实际 上是由蒸汽的冷凝和不凝气的冷却共同 所组成,这一过程叫做冷凝一冷却过程。
• 在冷凝器中,即使所含不凝气很少.随着冷 凝过程的进行,凝结蒸汽不断凝结,不凝气 相对量增加,会造成换热系数大幅度地下降。
(3)采用蒸汽在水平管内冷凝的方式必须十分慎重。
这种情况下的冷凝器往往采用多管程,第一管 程凝结的液体连同未冷凝的蒸汽一起进入下一 管程,因而在同一管程的管束中,管子下半部 往往积聚较多的凝液,而管子上半部往往积聚 较多的蒸汽,从而使管束中的汽液分配难以均 匀,凝液的积存又起了阻碍传热的作用,使其 换热系数比同样条件下的管外冷凝低。

不凝气及蒸汽的总体(主流)与液膜之间的显 热传递,其动力是气膜的温差,则单位传 热面上显热传递的热量可用牛顿公式表示 为:
随着冷凝过程的进行,气膜中的蒸汽分 压力,液膜温度,以及换热系数都在明 显变化,这个总传热量在每个截面不同。 因此需要分为许多段才能完成含不凝气 蒸汽的冷凝器设计。
另外还需要注意: ① 在含有不凝性气体的蒸汽冷凝时,蒸汽流速 对冷凝放热的影响十分显著。 在蒸汽放热一侧.传质系数起着很大的作用。 不凝气愈多,则传质系数所起作用愈大。当 蒸汽流速提高时,传质系数迅速增大,这样 就使换热得到加强。由此可见,当其它条件 不变时,汽气混合物中不凝气愈多,提高流 速就愈是增强换热的有效手段。
但在某些情况下,采用立式冷凝器也具有一定的 优点: ①当冷凝液需要过冷时,如果采用卧式,会使一 部分传热面浸没冷凝液中才能通过自然对流 传热方式实现过冷。而采用立式冷凝时,冷 凝液呈降膜式向下沉动,此时的换热系数较 高,降低了冷凝液过冷所需传热面。 ②在压降允许范围内,使蒸汽在竖管内冷凝时, 流速可以较高,使液膜减薄,不易在设备内 积聚不凝结气体,汽流速度分布均匀。

含不凝气蒸汽的传热被认为是由两部分 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蒸汽冷凝而产生 的潜热传递;另一部分是不凝气及蒸汽 的总体(主流)与液膜之间的显热传递。

蒸汽凝结部分的热量大小决定于蒸汽分子通 过气膜的扩散,它的推动力是蒸汽的分压差 (Pv-Pvi),压差越大,蒸汽的扩散速度就越大, 传质(冷凝)的量就越多,根据质交换过程与热 交换过程的相似关系.则可将单位传热面上 的潜热传递的热量表示为:


2.7 管壳式冷凝器与蒸发器的工作特点
2.7.1 管壳式冷凝器的工作特点 工质由汽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凝结,当 蒸汽与低于它的饱和温度的流体和壁面接 触时,就会发生凝结并放出潜热。蒸汽在 冷壁凝结并放出潜热,而冷却流体在壁面 的另一侧吸收热量,这就是冷凝器的工作 原理。
按照冷凝方式,凝结换热分珠状凝结和膜状 凝结,一般膜状凝结普遍,冷凝器按膜状凝 结进行设计。 按被冷凝的物质进行分类,冷凝过程又可分 为可凝蒸汽的冷凝和含有不凝气蒸汽的冷凝。 而可凝蒸汽可以是单一成分的纯净蒸汽,也 可能是多种组分的混合蒸气。 因此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冷凝器的设计 1)纯净蒸汽的冷凝 2)含有不凝气蒸汽的冷凝 3)混合蒸汽冷凝
④有些物料有浓缩或稀释热反应,如水和 物的形成与分解,浓度越高越显著。
蒸发器如果有显著的过热或过冷则应该 考虑分段设计,一般这种情况不多见。
对于相变换热,我们主要讨论了由于相变与 单相对流换热不同而引发的换热方面的计算 差异。
而高温高压和低温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问题, 由于同为单相对流换热,换热规律受温度和 压力影响不大,着眼放在换热器耐受温度和 压力引起的应力要求下结构和材质的改变。
• ③由于混合蒸气的冷凝与含不凝气蒸汽 冷凝有相似之处,后冷凝的蒸气也会滞积 在壁面附近形成气膜,在此气膜内同样由 于蒸气分压的变化而存在误差,因而通过 气膜先冷凝的液体温度较高,在往后流动 中也必然要进一步被冷却而放出显热。
2.7.2 管壳式蒸发器的工作特点
• 蒸发器中所进行着的沸腾换热和冷凝换热一样, 均属于强化型换热,液体在沸腾时能吸收大量的 汽化潜热,汽泡在形成和脱离加热面时,在边界 层内产生强烈的扰动,从而达到很高的换热系 数,与单相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相比,可提高几 倍乃至二、三十倍。 • 因而在工业上的应用甚为广泛,例如动力、化工 等部门用的蒸汽锅炉、蒸发器、再沸器等高参数、 高热负荷设备。
(2)对饱和蒸汽的冷凝,一般都采取卧式冷凝器。 根据冷凝过程的机理,当冷凝液膜处于层流状态时, 以横管和竖管的管外冷凝相比,在两者的温差及冷凝介质 的物性相同时,采用横管时的换热系数总是高于竖管的换 热系数。 此时若使饱和蒸汽在管外冷凝,不仅换热系数高,而且 压降也少,使易结垢的水在管内流动,可以保持较高的流
速,对传热和防止结垢都很有很有利。
如果管排数很多,采用斜转排列方式,减小后排管子液 膜厚度。
• 对于卧式冷凝器,按转角等边三角形排列时,
板的轴线与水平轴线间比较有利的偏转角,如图 2.10所示,可按下式计算: θ=30o-arcsin(do/2s) do:管子外径;s:管间距。 目的:减少液膜在换热管上的包角及液膜厚度
实验表明,蒸汽中即使只有1%体积的空气, 也会使换热系数降低60%。因此,工业上应 用的冷凝器,一般都应设置气体排出机构。 例如,在正压下工作的冷凝器,在适当部位 装置排气阀.在负压下工作的汽轮机冷凝器, 则设置射汽抽气器。
总压不变,在壁面液膜外,由于蒸汽凝结, 不凝气的分子积聚形成一层气模,在此处不 凝气的分压力升高,蒸汽分压下降。 在液膜外面的这层气膜使蒸汽必须借助扩散 使蒸汽分子通过气膜而达到液膜冷凝。这层 气膜构成了冷凝过程的主要热阻,使换热系 数大为降低。 此外.由于这层气膜中蒸汽分压Pvi低,冷 凝温度也将由与Pv相对应的饱和温度tv降低 到与气液膜分界面上Pvi相对应的ti,其结果 是使冷凝温差减小,降低了冷凝强度。
② 当不凝气的相对含量高时,则不凝气的含量 对换热热的影响是主要的。 当汽气混合物在管束中冷凝时,由于蒸汽的 不断冷凝,容积流量不断降低,流通截面又 改变很小,因而在冷凝器的后半部分流速猛 烈下降,且不凝气相对含量达到相当高的程 度。这就使得传质系数迅速下降、使换热强 度显著地减小。
4)混合蒸气的冷凝
第二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管壳式冷凝器与蒸发器

在上一部分我们学习了一台常温常压单相对流 热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在接下来的部分,将考察存在相变换热、以及 高温高压或是低温换热情况下,管壳式换热器 的设计有哪些不同之处,或者说应该特别注意 的问题。 对于相变换热主要考察传热机理不同带来的设 计改变;对于高温、高压或是低温换热情况, 主要考察换热器耐受高温高压及低温时所作的 结构、材料等的改变。
• 它由加热室及分
离室组成,由于 中心循环管的直 径比加热管的直 径大得多。使中 心循环管内溶液 的密度大于周围 加热管内强烈沸 腾着的溶液的密 度,从而产生了 自然循环。
• 蒸发器内加热的蒸汽称为一次蒸汽,溶液受热蒸发 发而产生的蒸汽称为二次蒸汽。 • 为使那些需要蒸发大量水分的场合减少加热蒸汽 耗量,可采用多效蒸发(或称多级蒸发)的方法,其 特点是将每一效蒸发器中所产生的二次蒸汽用作 下一效的加热蒸汽,如此则在下一效又产生了新 的二次蒸汽,既使溶液浓度得到提高,又节省了 加热蒸汽量。一般限于2—3效,也有4—6效的。 • 工作压力及温度逐级降低。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现了凝结液,主要换 热方式为凝结热,主要是潜热传热方式,换 热系数比较大。
由于换热方式不同,对过热蒸汽的冷却过程 和冷凝过程应该分段计算。第一段为一阶段, 第二三段为另一阶段。方法:设计一个换热 器,此换热器的面积应该是两部分相加。一 部分是完成第一阶段需要的换热面积,计算 单相对流换热,另一部分是完成第二三阶段 换热所需要的换热面积。这两部分采用的换 也有一些设备中,沸腾换热反而构 成了传热过程的主要热阻。 如低沸点流体沸腾,沸腾侧换热系数将 低于加热液体侧换热系数。比如氟利昂 沸腾换热系数比水侧冷凝小。在这些情 况下,也就有必要对沸腾换热过程的强 化给以充分的注意。
举例: • 在各种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常需将溶有 固体物质的水溶液加以浓缩。 • 其主要方法是用蒸发器将稀溶液加热至沸 腾,使其中部分水蒸发而使溶液的浓度得 到提高。 • 图2.52所示的是一种在水溶液蒸发过程中 使用比较普遍的中心循环管式蒸发器。
工业上还会遇到由两种以上可凝性蒸气混合而 成的混合蒸气的冷凝。在冷凝过程中,一定温度 下,各种成分以不同的比例冷凝;在另—温度下 又是另一个比例冷凝,亦即它们的冷凝量随着温 度的不同而改变,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混合蒸气冷凝还与它的各成分在液态时能否互 溶有关。
• 混合蒸气冷凝过程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①混合蒸气冷凝时,冷凝温度不断下降,因而是 一个非等温的冷凝过程。同时,由于各组分的冷 凝潜热不同,温度的变化和所放出的热量一般不 成比例。因而在温度变化范围大时,应该分段计 算平均温差; • ②在冷凝过程中气体和液体的组成也在不断改 变,因而物性和换热系数均沿程不断交化.由 此,当进口、出口温度变化范围大时,也需要分 段计算流体的平均温度,并求出相应的物性和换 热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