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I/O)以及总线等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硬件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1、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CPU、内存、I/O设备和总线等。
2、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二进制数的表示、算术逻辑运算、机器指令等。
3、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中控制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机制,包括时序、指令流程、异常处理等。
4、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设计和评估方法,包括速度计频、吞吐量、响应时间等。
5、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组织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硬件设计、操作系统设计、I/O接口设计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定义、分类、硬件组成等。
2、CPU的基本原理:包括CPU的组织结构、指令周期、时序等。
3、内存的基本原理:包括内存的组织结构、存储器的扩展、内存的控制等。
4、I/O设备的基本原理:包括I/O设备的组织结构、I/O控制方式等。
5、总线的基本原理:包括总线的组织结构、总线的通信协议等。
6、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设计和评估:包括计算机系统的速度计频、吞吐量、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的设计和评估方法。
7、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操作系统设计、I/O 接口设计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组织的内部工作机制。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硬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实际应用和设计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1.2 主讲人:XXX1.3 学时安排:总学时XXX,理论学时XXX,实践学时XXX 1.4 课程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1.5 前期知识要求: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结构等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点:- 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点- 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理解指令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2.2 能力培养:- 具备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计算机系统问题- 具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参与计算机系统开发项目三、教学内容3.1 计算机系统概述- 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 计算机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3.2 数字逻辑基础- 逻辑代数与布尔运算-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3.3 中央处理器(CPU)设计- CPU基本结构和功能- 指令系统和指令的执行过程 - 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3.4 存储器系统- 存储器的分类和层次结构- 半导体存储器和磁盘存储器 - 存储器管理与高速缓存3.5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原理- 输入输出接口和数据传输方式- 中断和 DMA 控制技术四、教学方法4.1 授课方法- 理论知识授课:采用讲解和示例相结合的方式,讲师提供重点和难点内容,辅助理论演示和实际应用示例。
- 实践操作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实际硬件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2 学生实践- 个人实验: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团队项目:学生参与小组项目,通过合作与沟通,模拟实际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5.1 主教材:-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X版),作者:XXX,出版社:XXX5.2 参考书目:-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第X版),作者:XXX- 《计算机体系结构导论》(第X版),作者:XXX5.3 网上资源:- XXX学术网站- XXX计算机教学平台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6.2 考试成绩:闭卷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分析能力的考察6.3 实践成绩:个人实验报告、团队项目成果等评价七、教学评价7.1 学生评价:授课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馈,包括意见和建议7.2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八、其他事项8.1 课程进度安排:每周两次课,每次2学时,共X周8.2 课程安排变动通知:如有变动,提前通知学生并跟进调整8.3 课程辅助资源:提供课堂讲义、实验指导手册等辅助学习资料以上为《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按照该大纲进行教学,希望能够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核心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他们的计算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课程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计算机硬件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为后续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结构;(2)了解计算机运算方式与指令流;(3)掌握计算机存储器的组织和层次结构;(4)了解计算机输入输出的基本原理;(5)了解计算机总线的工作原理;(6)具备使用计算机组装与调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2.1课程内容:(1)计算机系统概述1)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2)计算机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3)计算机发展历程与趋势(2)数据的表示与处理1)二进制数系统及其转换2)定点数表示与运算3)浮点数表示与运算4)进制转换法(3)计算机运算1)算术运算2)逻辑运算3)控制指令与程序设计(4)计算机存储器1)存储器的分类与层次结构2)半导体存储器3)主存储器与辅助存储器4)存储管理与地址映射(5)计算机输入输出1)输入输出方式与接口2)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分类3)中断系统与输入输出控制(6)总线与系统连接1)总线概述与分类2)总线的工作原理与特性3)总线仲裁2.2教学安排:(1)课堂讲授:依次讲授课程内容中的各个部分,并辅以示意图和实例说明,以便学生理解。
(2)实验操作:安排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计算机硬件,并完成相应的操作系统安装、驱动程序配置等任务。
(3)实践练习:布置相关的实践练习题,包括计算机数学运算、数据表示转换、指令设计等题目,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
三、学习评估与考核方式3.1学习评估:学习过程中,将从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及阶段性的测试、作业等形式进行课程能力的评估。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导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一、课程目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能够理解和分析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和性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系统设计与优化。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概述-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 数据表示与处理- 数字系统与编码- 数据的表示与运算- 浮点数表示与运算3. 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指令的寻址方式- 指令的设计与优化4. 存储器层次结构- 存储器的分类与特点-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存储器的访问与优化5.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与特点- 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输入输出性能的评价与优化6. 总线与并行处理- 总线的分类与特点- 总线的传输方式与性能- 并行处理的原理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 通过讲解教师提供的教材和课件,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
2. 实验操作- 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硬件,如组装计算机、调试指令系统等,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课堂讨论-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解答疑惑,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项目实践- 安排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用于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期中考试-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历史发展、指令系统、CPU设计、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总线结构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和体系结构。
3.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常见指令的执行过程。
4.熟悉CPU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设计简单的CPU。
5.理解存储器层次结构的原理,熟悉常见的存储器技术。
6.了解输入输出系统的原理和常见的接口技术。
7.掌握计算机总线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三、课程具体内容及教学安排1.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2周)-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CISC和RISC指令集架构2.指令系统设计与实现(3周)-指令系统的基本要求-ISA的设计原则-MIPS指令系统设计与实现3.CPU设计与实现(4周)-CPU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数据通路和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单周期CPU与多周期CPU的设计比较4.存储器层次结构(3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映射方式- Cache的设计原理和优化策略5.输入输出系统(2周)-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特点-输入输出接口的工作原理与设计-DMA和中断的处理机制6.总线结构(2周)-总线的分类和特点-总线的时序与仲裁机制-PCI和PCIe总线的基本原理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3.讨论与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汇报,共同探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问题。
4.相关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材和参考书教材:参考书: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原书第4版)(Patterson和Hennessy编著)2.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英文版)(David A. Patterson和John L. Hennessy编著)3.《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其实践》(胡伟编著)六、评分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组成及其内部运行原理。
本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硬件组成、指令系统结构、处理器设计与实现、存储器层次结构、I/O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与组成部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2. 掌握指令系统设计与硬件描述语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理解处理器的主要功能与运行原理,能够进行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4. 理解计算机存储器层次结构、高速缓存、虚拟存储器等相关概念与技术;5. 了解计算机的I/O系统、总线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课程大纲与内容安排1. 第一章:引言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3 计算机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2.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组成2.1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2.2 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与功能 2.3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与分类2.4 输入输出设备与接口控制器2.5 总线与主板3. 第三章:指令系统结构3.1 指令的格式与编码方式3.2 寻址方式与寻址模式3.3 指令的执行过程与流水线技术4. 第四章:处理器设计与实现4.1 单周期与多周期处理器设计4.2 流水线处理器设计与优化4.3 异常处理与中断机制5. 第五章:存储器层次结构5.1 存储器的分类与特性5.2 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与替换策略5.3 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6. 第六章:I/O系统6.1 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6.2 I/O接口与设备控制器6.3 DMA技术与中断处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本课程以理论授课、实践操作、课堂讨论等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作业、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学院平台必修课程,学习者需先修数字电路类课程,具备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
该课程是后续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接口技术等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所有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功能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让学生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初步具备设计简单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并对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有关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多层次存储体系、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等(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二、本文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教学要点:本章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
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
了解硬件和软件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同。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准确画出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并能解释其工作的过程;能深刻理解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并用这些技术指标描述常见硬件的性能。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的分类(0.5学时)模拟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学时)计算机的五代变化、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微处理器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第三节计算机的硬件(1学时)硬件组成要素、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适配器与输入输出设备。
第四节计算机的软件(1学时)软件的组成与分类、软件的发展演变。
第五节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0.5学时)多级组成的计算机系统、软件与硬件的逻辑等价性。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教学要点:讲述数据和文字的表示、数据格式以及不同格式数据的基本运算方法、ALU电路的设计。
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算过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以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加工、处理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特性;从一台计算机的整体结构出发,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内部各部件之间的互连、指令系统和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详细介绍组成计算机的各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和设计方法;为了便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使用方面的能力,给出一种或者两种有代表性的机型的结构介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逻辑功能、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等的有关基础知识和技术,建立完整、清晰的计算机整机概念。
并使学生具备对计算机系统整机和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环绕机器指令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微操作级和汇编语言级,从计算机硬件到计算机软件以及软硬件的有机结合,从计算机内部工作机制与编程求解问题相结合,从CPU 部件与整机系统两个层次,从逻辑组成、内部工作机制、程序设计等三个方面,通过课堂授课和实验,达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并培养本学科的学生在设计、分析和解决大型数字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物理》、《计算机导论》、《电路与电子学》、《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是《组成原理》的先修课程。
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是它的后续课程。
二、课程目标1.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组成部件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了解相应的有关新技术和方法。
3.理解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算器的计算方法,了解非数值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方法以及校验码的表示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各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等。
本文将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大纲出发,探讨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1.2 课程性质:必修课1.3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周,实验课2学时/周1.4 前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字电路1.5 后续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二、课程目标2.1 理论目标:-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理解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系统的原理和技术2.2 实践目标:- 能够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能够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调试- 能够使用计算机硬件开发工具进行硬件设计和仿真三、教学内容3.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 计算机的层次结构:硬件层次、体系结构层次、指令集架构层次3.2 运算器- 运算器的功能和特点- 运算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运算器的运算方式:定点运算、浮点运算3.3 控制器- 控制器的功能和特点- 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控制器的指令执行过程:取指令、译码、执行、访存、写回3.4 存储器- 存储器的功能和特点- 存储器的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存储器的组织结构:存储单元、存储地址、存储器的访问方式3.5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和设计- 输入输出的数据传输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2 实验教学- 设计并实现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硬件模块,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使用计算机硬件开发工具进行硬件设计和仿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教学评价5.1 理论考核- 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开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2 实验考核-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计和实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实验成果展示: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组装和调试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结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各个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B1103 学分:3 学时:48
执笔人:唐明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二、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三、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各功能部件的工作原理;掌握信息、数据表示与指令结构类型及指令执行原理;掌握程序和数据在计算机中是如何存储的以及指令在计算机中的编译和执行过程。
掌握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技术与原理;了解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并能够用课程中的学到的知识,对计算机系统硬件进行初步设计、组装和调试。
四、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数字化概念、存储程序工作方式概念和冯诺依曼体制。
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织,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
2)熟悉进位计数制基本概念,掌握原码、补码等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掌握定点数和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了解算术逻辑部件基本单元的工作原理和ALU 的构成方法,掌握补码加减法和溢出判断方法。
掌握定点乘法、除法运算规则,了解浮点运算方法。
3)掌握存储体系的层次结构,了解存储器的各种分类方法及各自的特点,熟悉半导体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方法、主存储器系统的设计方法。
掌握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CACHE与主存的映射方式以及CACHE中主存块的替换算法。
掌握虚拟存储器的概念,熟悉段式、页式、段页式
虚拟存储管理。
4)熟悉指令的基本格式,了解定长操作码指令格式,熟悉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掌握扩展操作码指令集设计的基本方法。
掌握指令的寻址方式。
熟悉CISC 和RISC的基本概念。
5)熟悉CPU的功能和基本组成结构,掌握指令的执行过程。
熟悉控制器的功能,掌握微程序控制方式的基本思想,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工作原理。
熟悉指令流水线的基本概念,掌握流水CPU的工作原理。
6)掌握总线的基本概念,了解总线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熟悉总线的仲裁方式和定时操作方法,熟悉常用的总线标准。
7)熟悉常用外部设备。
掌握I/O接口功能和基本结构,掌握I/O端口的编址方法。
熟悉主机与外设的信息交换方式。
掌握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响应过程、中断处理过程,熟悉中断嵌套和中断屏蔽的概念。
了解DMA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和数据传输的过程。
五、教学时间安排
六、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并行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后续课程:《接口与通信》、《计算机体系结构》。
七、主要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原理及各部件知识,加强实践性环节,将课堂面授、上机实验相结合,采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考核和课程结束综合考核相结合,平时考勤及作业占总成绩的30%,课程结束笔试考核占7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版)》科学出版社白中英
十、教学主要内容纲要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
2)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发展;
3)熟悉计算机的软件组成与发展;
4)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组成。
难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三、教学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分类及发展;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软知识;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四、实践教学安排
计算机软硬件的组织安装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教师给学生演示硬件实物,组织学生上讲
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课后习题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数据与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2)掌握定点加减法运算;
3)掌握定点乘除法运算;
4)了解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5)掌握浮点数运算方法和了解浮点运算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定点及浮点的运算,定点及浮点运算器的组成。
难点:定点及浮点的运算。
三、教学主要内容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定点数的加减乘除法;定点运算器的组成;浮点运算方法及浮点运算器。
四、实践教学安排
课后习题15—16,加法器,乘法器的设计实验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实验室做实验,组织学生上讲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第二章课后习题1--10
第三章内部存储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存储器分类、技术指标、存储子系统的分级结构;
2)掌握SRAM的组成与功能、DRAM的组成与功能、存储器的扩展;
3)了解ROM的分类、主存的构造方法;
4)熟悉CACHE的基本原理、地址映射及替换策略。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存储器的扩展、CACHE的基本原理、主存与CACHE的地址映射。
难点:存储器的扩展、主存与CACHE的地址映射。
三、教学主要内容
存储器的分类;SRAM及DRAM存储器结构;CACHE存储器。
四、实践教学安排
存储器的读取实验,存储器的扩展实验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实验室做实验,组织学生上讲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1—5,8--11
第四章指令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
2)了解指令的格式;
3)掌握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
4)了解指令的分类及简明指令系统。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简明指令系统。
难点: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
三、教学主要内容
指令系统地发展及性能要求;指令的操作码及地址码;寻址方式。
四、实践教学安排
汇编程序编写:1—100累加,大小写字母转换等程序编写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带领学生画程序流程图,编写程序,组织学生上讲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第四章课后习题3--6
第五章中央处理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CPU的功能与组成;
2)掌握指令周期极其表示;
3)了解时序产生器组成与功能、控制器的控制方式;
4)了解微控制器的组成与功能、微程序设计技术、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思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CPU的功能及组成、指令周期及其表示、时序产生器及微控制器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指令周期及其表示。
三、教学主要内容
CPU的功能及组成;时序产生器和控制方式;微处理控制器。
四、实践教学安排
微处理器实验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实验室做实验,组织学生上讲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第五章课后习题2—3,16--17
第六章总线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总线的基本概念;
2)掌握总线接口技术级总线仲裁;
3)熟悉总线的定时和总线数据传送模式。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线的内部接哦股、信息的传送方式、总线仲裁、总线定时、总线上数据传送模式。
难点:总线定时、总线仲裁。
三、教学主要内容
总线的概念和结构形态;总线接口;总线仲裁;总线定时和数据传送模式。
四、实践教学安排
总线定时和数据传送实验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组织学生上讲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第六章课后习题3,9—10,13,18
第七章外围设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围设备的功能及分类;
2)掌握磁存储设备的原理、组成、分类及技术指标;
3)了解磁带存储设备和光存储设备。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磁存储设备的原理。
三、教学主要内容
外围设备分类;磁盘存储设备;光盘存储设备。
四、实践教学安排
认识和操作外围设备:包括光驱,打印机,扫描仪的操作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带领学生操作外围设备,组织学生上讲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第七章课后习题4—11,13
第八章输入输出设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围设备的速度分级与信息交换方式;
2)掌握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难点: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三、教学主要内容
外围设备的分级及信息交换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四、实践教学安排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互动,组织学生上讲台执教。
六、作业、习题、案例或思考讨论题
第八章课后习题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