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脊神经根 MRI检查技术探讨

合集下载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摘要]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普通ct和mri常规断面成像不能明确诊断,通常需要行磁共振腰骶脊神经根成像来明确。

通过磁共振脊神经根成像,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腰骶部脊神经局部解剖信息,非常清晰而且直观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根走行,明确神经根受压情况,避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漏诊。

本研究综述了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磁共振;神经成像;神经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66-03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患者痛苦大,如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对患者生活工作均可造成较大影响。

多数患者有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常见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详细准确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腰椎x线片及定位准确和高分辨率ct扫描和mri即可明确诊断。

但如遇到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则容易漏诊或误诊。

1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诊断困难wang等[2-3]研究显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是指突出或脱出的髓核或碎裂的纤维环等椎间盘组织位于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椎弓根外缘以外,机械性压迫或炎性刺激同序数的神经根,造成同序数的神经根支配区域剧烈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合并腰骶部疼痛,同时伴有受损神经根支配区域不同程度的皮肤感觉或运动功能损伤。

它属于一种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分为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

过去,部分患者有明显坐骨神经痛症状,但普通ct扫描和mri 常规断面成像未能明确显示腰骶神经根受压,aaron等[4]认为这类患者因而被误认为“梨状肌综合征”。

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eurographyofthelumbosacralplexu...

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eurographyofthelumbosacralplexu...

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eurographyofthelumbosacralplexu...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拥有500例病例征象+讲座来源:jxradiologyHongWei ZHAO 译Learning objectives本文是为放射技师,放射科医师和住院医师提供一种关于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的实用方法。

具体说,就是讨论MRN的成像规范,伪影和误区,以及临床应用。

Background腰骶丛(LSP)由腰丛和骶丛组成。

腰丛由TH12,L1,L2,L3和L4神经根的腹侧支组成,而骶丛包括L4,L5,S1,S2和S3的腹侧支组成。

腰骶丛支配大部分骨盆及双下肢结构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诊断腰骶丛病变主要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肌电图(EMG)检测,而CT用于评估肿瘤并指导活检。

MR神经影像(MRN)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技术,用于周围神经的评估。

由于其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度,MRN提供了其他成像无法获得的解剖信息(图1,2)。

图1:DWI-STIR序列的冠状位和矢状位薄层MIP图,b值为800s/mm2。

MRN可以最佳地展示LSP的神经根和分支,提供用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解剖信息。

图像是在1.5T MRI采集。

图2:冠状位薄层MIP 3D DESS(A)和矢状位薄层MIP 3D DESS(B)。

这些重组图像清楚地显示了LSP及其组成,提供了很好的解剖细节。

图像是在3.0T MRI采集。

目前,MRN在评估腰骶神经丛及其相关病理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归功于近期硬件、软件和新的成像技术的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技术限制,如磁场不均匀性,大FOV和强的血液信号,可能模糊或模仿病理(图3),对腰骶神经丛的MRI检查仍然具有挑战性。

图3:冠状位薄层MIP 3D-STIR。

来自流动血管的高信号可以模仿或遮盖病变。

图像是在1.5T MRI采集。

Findings and procedure details成像参数场强•3T MRI是首选,与1.5T相比,它们提供更高的信噪比SNR,这可以产生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或更快的采集时间。

MEDIC序列在MR腰骶脊神经根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MEDIC序列在MR腰骶脊神经根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s i a o d a i gr phy M RM e ue c c nnng,M EDI s qu nc s a d M RM e ue eofalt e i a sw e e usn p n lc r ng o a s q n esa i C e e e n s q nc l h m ge r i g 3 D
要 补 充 ; MI 件 行 神 经 根 曲 面容 积 重 建 图像 可 提 供 直 观 的解 剖 形 态 信 息 。 用 P软
【 键 词 】 脊 神 经 根 ; 共 振 成 像 ; 激 发 脉 冲 关 磁 水
中图 分 类 号 : 7 4 R 4 . R 4 ; 4 5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9 1 ( O 2 0 — 5 8 0 1 0 — 0 1 2 1 ) 91 2 — 3
Ap ia inso R EDI s q e e i heh m b s c a p na r er o m a i g plc to fM M C e u nc n t o a r ls i lne v o ti g n
PA N Zhiyo g ,X U ao s ng ,D I G uew e ,W A N G — n M — he N X — i Shiw e — i,yU ng xi g ,GA O u ni g Yi — n X — n
d t ma ec mb n t n,M E C)s q e c n t e l mb s c a p n l e v o td s l yt c n l g n h p l a i n v l aa i g o iai o DI e u n e i h u o a r l i a r e r o ip a e h o o y a d t ea p i to a— s n c

3d stir space序列ce-mri腰骶神经根成像在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值

3d stir space序列ce-mri腰骶神经根成像在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 年第 29 卷第 11 期
J Med Imaging Vol. 29 No. 11 2019
3D STIR SPACE 序列 CE ̄MRI 腰骶神经根成像在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

杨月萍ꎬ周忠洁ꎬ徐 雷ꎬ程建敏ꎬ赵晓君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影像科 浙江 温州 325000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protrusion.
【 Key words】 lumbar sacral nerveꎻ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ꎻ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ꎬ压迫或刺激
晰显示腰骶神经根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ꎬ是目
到相邻腰骶神经引起的腰痛、下肢痛及麻木等症状ꎬ
前检查腰骶神经的最佳方法ꎮ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
病灶ꎬ而其临床症状却很明显ꎬ影像与临床不符给临
和讨论 3D STIR SPACE 序列 MRI 增强扫描技术对
of the operation site clearly. Conclusion 3D STIR SPACE sequence MRI enhanced scanning 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and intui ̄
tively display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ꎬ its integrity and signal changes. I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sion
YANG Yuepingꎬ ZHOU Zhongjieꎬ XU Leiꎬ CHENG Jianminꎬ ZHAO Xiaojun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

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效果分析一、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选择了4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均为腰骶部放射痛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

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35-65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片、CT、MRI等),确诊为腰椎管狭窄并伴有腰骶部放射痛症状。

患者均在同一医院接受了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和随访观察。

二、治疗方法患者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患者采取侧卧位,经局部麻醉后,通过逆行穿刺技术,将射频电极精准地置入背根神经节周围。

随后进行脉冲射频治疗,以温度控制在42-45摄氏度,治疗时间约为90-120秒。

治疗结束后,患者需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确认不存在明显的并发症后方可出院。

三、治疗效果评估通过随访观察和临床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缓解情况:通过VAS评分对腰骶部放射痛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反映了治疗的疗效。

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神经系统功能评估,观察下肢无力和麻木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腰骶部放射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

3. 治疗安全性评估:观察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四、结果分析经过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疼痛缓解是最为显著的效果之一。

治疗前,患者平均VAS评分为7.5分,治疗后降为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的下肢无力和麻木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并且安全可靠。

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长期疗效和对照研究不足等,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MRI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价值初探

MRI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价值初探

MRI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价值初探周洋;高培毅【摘要】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腰骶神经根受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慢性腰背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患者7例,健康志愿者8例,行常规MR检查及DTI横轴位扫描.常规MR检查包括T2WI、T1WI矢状位扫描、T2WI横轴位扫描,在DTI图像测量神经根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利用专用后处理软件,采用设置感兴趣区的方法进行腰骶部神经根纤维束成像.结果健康志愿者2侧神经根的FA值分别为0.314±0.021(左L3)、0.305±0.018(右L3)、0.343±0.055(左L4)、0.330±0.055(右L4)、0.347±0.016(左L5)、0.338±0.028(右L5)、0.338±0.027(左S1)、0.343±0.032(右S1),同一节段的左右2侧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束成像可清晰显示所有受试者的神经根走行.7例患者共有9个受压神经根,受压神经根的FA 值低于未受压神经根的FA值,所有患者的受压神经根侧别均与症状侧别一致,而常规MR检查与症状的相关性则较差.结论与常规MRI相比,纤维束成像更能反映出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的受压神经根情况.%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in lumbosacral nerve root entrapment. Methods Seven patients with back pain and single sciatica and eight healthy volunteers underwent 3T MR imaging. The MR protocol consisted of sagittal T1 -and T2-weighted spin echo sequence, followed by an axial T2-weighted spin echo sequence focused on the lumbar disc. Inall subjects , DTI was performed with echo-planar imaging and the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were visualized with fiber tractography.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values in the lumbar nerve roots were quantified on DTIimages. Results Respectively, mean FA values of the roots of healthy volunteers was 0. 314 ± 0. 021 (left L3 ) , 0. 305 ± 0. 018 ( right L3) , 0. 343 ± 0. 055 (left L4) , 0. 330 ± 0. 055 ( right L4) , 0. 347 ± 0. 016 (left L5 ) , 0. 338 ± 0. 028 ( right L5 ) , 0. 338 ± 0. 027 (left S1 ) , 0. 343 ± 0. 032 ( right S1 ).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 found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nerve roots at the same lumbosacral segment. In all subjects, the lumbar nerve roots were clearly visualized with fiber tractography. There were nine entrapped roots in seven patients. FA values were lower in entrapped roots than in intact roots. The side of the entrapped roots shown on fiber tractography image was consistent to the symptom, while conventional MR imaging was no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R imag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iber tractography was a better tool to evaluate lumbosacral nerve root related to the symptom.【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5页(P348-352)【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成像;腰骶神经根;椎间孔【作者】周洋;高培毅【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在腰骶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患者中,椎间孔狭窄所致的神经根受压是导致患者腰腿痛的重要原因[1-4],但在无症状的老年人中,常规MR检查同样可检出椎间孔狭窄,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5]。

腰骶神经MR成像技术

腰骶神经MR成像技术
DWIBS与STIR相比,DWIBS能显示腰骶丛神经 更长,能够辨认 STIR/long TE 较难显示的腰骶 丛神经根和神经节
弥散加权磁共振神经成像
在DWI原始图像中脊神经显示为高信号, 神经节信号高于神经根。原始图像对节前 神经根的显示较好。MIP重建后节后神经 显示良好
结合STIR、EPI及SENSE,能获得质量较 高的体部周围神经DWI图像
a
b
c
突出椎间盘把右侧S1神经根推移
a
b
腰神经根显示腰3神经鞘瘤
b
c
a
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S2、S3神经根侵犯
淀粉样变性神经病 Amyloid neuropathy : diffuse LS plexus and sciatic nerve enlargement
Skeletal Radiol (2012) 41:257–271
基于T2的MR神经成像
3D傅立叶成像技术能够提高层面选择方向的 空间分辨力,为高分辨高对比MRI提供了良 好的平台,在周围神经成像中具有重要意义
容积数据采集,无层间距限制,能在层内和 层面选择方向上保持同样的分辨力,可以实 现真正的高分辨力各向同性扫描
可任意方位重组,而不受观察方向的限制
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IDEAL Iterative Dixon water-fat separation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IDEAL是通过不对称回波将水及脂肪分 离的技术
T2W-IDEAL-FSE在肌肉脊髓的信噪比 较高,达到类STIR效果,同时其信噪比 升高,从而提高神经成像图像质量及分 辨率。
SPACE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

DESS与MEDIC磁共振序列在腰骶部脊神经成像的比较研究

DESS与MEDIC磁共振序列在腰骶部脊神经成像的比较研究
mu l t i — e c h o d a t a i ma g e o v e r l a p( mu l t i t h e e c h o t h e d a t a i ma g e c o mb i n a t i o n ,ME DI C) s e q u e n c e i n t h e l u mb o s a e r a l s p i n a l n e r v e a n d t h e i r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Me t h o d s 3 2 c a s e s o f l u mb a r d i s o r d e r s u n d e r we n t l u mb a r s p i n e r o u t i n e M RI s e q u e n c e s ( s a g i t t a l T1 WI ,T2 WI ,a x i a l T2 WI )d o u b l e - e c h o s t e a d y - s t a t e p r e c e s s i o n( DES S )s e q u e n c e a n d mu l t i - e c h o d a t a c o mb i n e d
P. R. Chi na
[ Ab s t r a c t J Ob j e c t i v e To c v a l n a t e d u a l e c h o s t e a d y s t a t e p r e c e s s i o n( d u a l e c h o s t e a d y t h e s t a t e ,DES S)s e q u e n c e o f
文章编号 : 1 0 0 6 — 9 0 1 1 ( 2 0 1 3 ) O 4 一 O 5 8 1 一 O 4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39/54
坐骨神经检验定位
原始轴位定位片斜冠状位扫
描线如图!平行于梨状肌长轴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40/54
斜冠状位像、斜矢状 位扫描线与梨状肌长
轴呈30~45度
斜矢状位像示S1及邻 近坐骨神经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41/54
在扫描过程中,梨状肌个性差异较大,在斜 冠状面图像上,扫描线与梨状肌长轴角度难以 把握,垂直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扫描方法, 可满意显示盆腔段坐骨神经。对梨状肌出口至股 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段坐骨神经显示率较高。可 作为梨状肌定位扫描补充,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8/54
MRI扫描前准备
1.认真阅读申请单; 2.严格掌握禁忌证; 3.说明制动意义; 4.患者、检验部位查对。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9/54
一、MRI检验优点
1.成像参数多 2.软组织对比度高 3.任意方位成像 4.无创性观察心脏和大血管 5.可提供人体生理和生化信息 6.无电离辐射 7.无骨伪影干扰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激励角度80,矩阵256cm×512cm。
49/54
3D SPACE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50/54
小结
腰疼患者扫描前准备
1、认真阅读申请单 2、做好病人准备 3、体位尽可能舒适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51/54
扫描序列选择
1 t1、t2 sag 2 t2 tra 3 spe3d cor 压脂 不压脂对比 4 t2_de3dcor
30/54
T1 sag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磁共振SPACE序列在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应用

磁共振SPACE序列在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应用

磁共振SPACE序列在腰骶神经根成像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SPACE)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及其病变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采用1.5T磁共振行常规扫描后,另加3D SPACE技术作冠状面腰骶部神经根成像13例,所有3D原始图像均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

结果 13例SPACE序列成像病例中,患者均有腰椎间盘突出症,3D SPACE原始图像能很好的显示神经根的形态、走行及受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情况,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

结论 SPACE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部位及病变具有独特优势,优于常规序列,为临床诊治腰骶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腰骶神经根快速自旋回波 SPACE 可变翻转角【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05-02【abstract】 objective Magnetic resonance (NMR) 3 d fast spin echo (from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 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company's flip Angle evolutions, SPACE) sequence to show the value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 and its pathological chang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USES the 1.5 T mri routine scan, plus a 3 d SPACE technologyfor coronal lumbosacral nerve root of 13 cases of imaging, all 3 d original image by the maximum signal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post-processing. Results 13 cases imaging SPACE sequence,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disease, 3 d SPACE, the original image canbe a very good show the morphology of nerve root, direction and oppressed by outstanding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nerve root can be observed multidimensional MIP reconstruction images。

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8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平扫及SPACE-STIR序列扫描,之后行手术治疗,比较磁共振平扫及SPACE-STIR序列扫描图像。

结果:术前行磁共振平扫无法显示骶神经根损伤情况,SPACE-STIR 序列扫描显示2例骶神经根中断,3例骶神经根移位,3例骶神经根水肿。

诊断5例S1神经根损伤,3例S2神经根损伤,其中1例S1神经根中断,1例S2神经根中断。

与手术对照,SPACE-STIR序列扫描符合率100﹪。

结论: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准确显示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骶骨骨折;骶神经损伤;诊断价值骶骨骨折在脊柱骨折中的发生率为1﹪,常伴有骶神经损伤,发生率在20﹪-60﹪之间[1]。

因骶骨的位置隐蔽,多伴有其他部位损伤,出现不典型的神经损伤表现,且腰骶神经丛的走形复杂、迂曲,神经根、神经根鞘粗长,使骶神经损伤临床诊断出现困难[2]。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对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8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3例。

年龄18岁-50岁,平均年龄36.0±2.5岁。

其中5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

受伤至就诊时间0.2天-65天,平均40.0±5.5天。

所有患者均存在骶神经根损伤的症状,具体表现为足跟部、小腿后外侧、一侧或者双侧大腿疼痛,跟腱反射消失、小腿三头肌的肌力下降等浅感觉减退症状,其中5例患者出现尿潴留、鞍区感觉障碍。

腰骶部脊神经的解剖及磁共振成像的初步应用

腰骶部脊神经的解剖及磁共振成像的初步应用
3、对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MRN图像能更直观地显示脊神经根鞘段受压狭窄情况,解释临床症状; 对于肿瘤、囊肿等其它常见病变,MRN图像能清楚显示脊神经与病灶的关系,受累脊神经受压移位/包 裹情况,为临床手术避免脊神经损伤或判断手术疗效提供直观的影像依据。
总之,FRFSE-XL序列扫描获得的MRN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瘸灶与腰骶部脊神经的 关系,是较好的临床腰骶部脊神经相关疾病MRN成像序列;可作为‘‘种常规或补充序列应用于临床, 为临床诊治腰骶部脊神经相关疾病提供直观、完整的■维或三维影像依据。
近年来,随着MR成像性能的提高及脉冲序列的发展,使得直接腰骶部脊神经MR成像成为可能。
l、TlWI:用TIWI显示腰骶部脊神经及其分支,是利用Tl、Ⅵ显示组织结构 细节较好的优势,并且可进行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及神经鞘膜的强化。在TIWI像上,神经旱等TI 信号,包绕神经周围的脂肪呈高信号,与坐骨神经伴行的血管旱流空信号,通过这种良好的MR对比能 将神经很好地显示,所用的序列有2DOSE序列,3D-MPRAGE,3D.SPGR等。如国内外’。些学者利用以 梨状肌为定位点的双斜面定位扫描和3D密积采集重建成像研究坐骨神经走行、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 系,并应用于梨状肌出口综合征的诊断。虽然T1WI可清楚显示正常腰骶部脊神经走行,但对神经病变 如水肿显示不佳;而且,对于位于肌肉间隙内周同脂肪组织较少的脊神经形态无法显示。 2、T2WI:T2WI可较好显示脊神经水肿,从而对神经病变较敏感。所用的序列钉: 3D.FIESlIA.sPEcL气L,3D-CISS,3D.True FISP,3D.FFE.PROSET等,此类序列优点是成像速度快,空 间分辨率高,目前文献报道多用此类序列来研究腰骶部脊神经神经根鞘、神经节及椎体邻近区部分前支 的解剖结构及相关病变。但此类序列对于椎体及附件骨质内的脂肪信号抑制较好,但对于肌肉信号抑制 效果较差,在脂肪抑制图像上肌肉多旱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故椎体附近周围脂肪组织较丰富的神经节段 在此类序列显示情况较好,但对于肌肉间隙内走行的脊神经节段,如果神经周嗣脂肪组织较少则没自.足 够的对比信噪比显示神经轮廓。 3、T2脂肪抑制技术:磁共振神经成像术(MRN)最早由Howe等于1992年首先报道,其利用阵列 线圈及脂肪抑制T2WI序列对外周神经进行选择性成像,使神经旱高信号,周同肌肉及脂肪组织旱低信 号,从而达到抑制背景信号显示神经轮廓的目的,较清晰显示外周神经分支走行。该类技术的主要优点 是可以较清晰、完整显示肌肉间隙内的脊神经分支。目前用于显示脊神经的MRN技术包括DWI技术及 T2、Ⅵ脂肪抑制技术两类。T2、Ⅵ脂肪抑制技术基本序列为SE与FSE序列,前者成像时间较长L较少使 用。常用脂肪抑制方式有FATSAT及STIR,如FSE.FATSAT技术。 4、DWI:扫描速度快,背景信号抑制较好,对脊神经信号改变敏感,但图像信噪比及空间分辨率 较斧,对于脊神经分支的解剖形态显示效粜不佳。近年来在此基础上添加其它技术发展出来的‘些新技

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探究

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探究

独创性声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保护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四军医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第四军医大学。

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含电子版,保密内容除外),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内容的浏览和下载服务。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研究硕士研究生李春梅导师宦怡教授(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陕西西安 710032中文摘要腰骶段脊神经根走形复杂,与周围组织缺乏对比,使其影像学直观显示一直很困难。

目前观察脊神经根病变多采用的脊髓X 线造影(椎管造影),或CT脊髓造影(CTM)、磁共振脊髓成像(MRM)等方法,都难以显示神经根走形的全貌,尤其是脊神经的节后段,从而不能明确区分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因此,这些方法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

腰骶部疾病如间盘突(膨)出、结核、蛛网膜囊肿等疾病影响神经根走行,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根症状。

而且蛛网膜粘连、神经根(根鞘)炎等病变的诊断多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

因此,寻求更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对于提高这类疾病的临床诊断能力具有较好的帮助。

近几年出现的磁共振PROSET技术能较清晰地显示神经根走形,尤其是脊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走形,改进了对脊神经病变的诊断效果。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压迫中的应用进展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压迫中的应用进展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压迫中的应用进展
韩姿钰;邵凯;陈安强;于昊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24(30)6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确定神经根受压水平及程度对于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已成为LDH神经根受压诊断和评估的首选方法。

磁共振神经成像序列可用于研究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结构和走行,弥散张量成像则有助于了解神经根的生理功能,这些定性、定量的成像技术可提供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估,用于疾病诊断和康复结果的预测。

因此,全面了解MRI在LDH神经根压迫中的应用进展,可以为疾病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总页数】5页(P734-738)
【作者】韩姿钰;邵凯;陈安强;于昊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3T MRI腰骶部脊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
2.DTI 在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骶神经根压迫症中的应用价值
3.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和弥散张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单侧腰骶神经根压迫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4.DTI在腰椎
间盘突出引起腰骶神经根压迫症中的应用5.1.5T MRI+3D-STIR神经根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神经根压迫的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一)颈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

3、方位及序列:(1)平扫:矢状面T2WI、T1WI,观察椎骨及周围软组织则必须加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面,扫描范围包含C1~Th2椎体及两侧附件;轴面 T2WI序列,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3~5层;椎体及颈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自颅底斜坡至C7水平或覆盖病变区域;必要时加扫冠状面 T2WI、 T1WI。

(2)增强扫描:轴面、矢状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矢状面层厚<3.0 mm,=""><4.0 mm,="" 无间隔扫描或层间隔≤层厚×10%。

矢状面、冠状面="" fov(230~260)mm×(230~260)mm,="" 矩阵≥320×224;="" 轴面="" fov (160~200)mm×(160~200)mm,="" 矩阵≥256×224。

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1)显示全部颈椎椎体、椎间盘及两侧附件、椎旁软组织等结构;(2)无明显吞咽运动伪影、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

(二)颈丛、臂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下3 cm。

3. 方位及序列:冠状面 fs-T2WI、 T1WI 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覆盖 C1~Th3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轴面 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颈髓长轴,颈神经根扫描范围为 C1~Th2水平,臂丛神经根扫描范围为C4~Th2水平;快速自旋回波三维fs-T2WI-重 T2WI 序列,冠状面扫描,范围为C1~Th2 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课件

腰骶部脊神经根mri检查技术探讨 课件
二、磁共振成像完成 时间
1978年:英国诺 丁汉大学、英国阿伯 丁大学 获得第一幅人 体头部的MR图像
未来展望
快速扫描技术,时间可缩短至几毫秒, 运动伪影几乎忽略不计。
MRI血流成像使血管的形态鲜明地呈现 出来,测量血液的流向和流速成为可能。
MRI波谱分析可实现人体局部组织的波 谱成像,从而增加诊断的信息。
SPACE序列采用3D冠状位采集方式, 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够完整地显
基本病理改变
1、椎间盘突( 膨) 出 2、肿瘤 3、炎症 4、外伤出血或神经损伤 5、囊肿
椎间盘突( 膨) 出
椎间盘突( 膨) 出是腰部好发疾病,常 见的椎间盘突出位于椎管内。
突出可分为凸出、脱出和髓核游离三 种类型
按横向定位分为中央型、中间型( 旁中 央型) 及后外侧型。
其中的中央旁型、椎间孔型都有不同程 度压迫神经根的临床症状。
T2 sag
T1 sag
定位线平行 L4、5后缘 连线
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SPACE)序列
属于快速自旋回波的一种变异,该序列主
要是通过在回聚脉冲使用可变翻转角,回波间 隔很短,相同的时间内允许采集更多的数 据 ,其图像也呈现TSE的特点,保证了图像的 对比度。实现了快速高分辨的三维TSE对比 成像
腰骶部脊神经根 MRI检查技术 探讨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放射科 王怀武
主要内容
一、MRI基础:(一)历史 (二)未来 (三)伪影的产生和对策
二、腰骶部神经根解剖及常见病理改变
三、腰骶部MRI检查方法、序列选择、图像后处理
MRI的历史 一、磁共振物理现象的发现: 194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Bloch) 美国哈佛大学的柏塞尔(Purcell) 1952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

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

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的MRI诊断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采用MRI行骶骨斜冠状位扫描,另行骨盆X线拍片、CT及螺旋CT检查患者神经走行及其周围神经丛。

X线显示骶骨外侧骨折向后移位,骶结节、骶骨线均模糊,且底孔不对称;CT提示滴管不同断面水平不对称以及骨折后结构发生变化,骶骨外侧骨折向后上移位;MRI提示高位(S1~S3)神经根损伤23例33处,低位(S3以下)神经根损伤12例18处。

结果经手术验证高位(S1~S3)神经根损伤25例37处,低位(S3以下)神经根损伤12例18处,高位(S1~S3)漏诊2例,且经骶骨冠状位MRI扫描,发现骶神经损伤且有骨块压迫、神经根改变12例,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者22例,骶神经根增粗15例,漏诊率4%。

结论采用MRI能准确定位骶骨及其周围神经的损伤情况,并结合常规影像学资料对于后续治疗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标签:骶骨骨折;骶神经损伤;MRI;CT骶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脊柱骨折的1%,常并发神经损伤。

由于骶骨解剖位置决定其一旦损伤容易导致其他部位的严重受损,造成的神经损伤临床症状不典型。

目前诊断神经受损的技术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常导致误诊、漏诊的发生,降低其治疗水平。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10月采用MRI扫描技术,对50例骶骨损伤合并骶神经受损患者进行诊断,并行相应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

年龄28~56岁,平均(38.8±6.9)岁。

入院时间5 d~1个月,平均(18.4±3.2)d。

受伤原因:砸伤15例,车祸伤16例,坠落摔伤10例,压伤9例。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1990年对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1]。

其中37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骶神经根损伤表现:患侧或两侧臀、大腿、小腿后外侧有疼痛麻木、无力,浅感觉消退现象。

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的正常成人骶神经解剖特征分析

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的正常成人骶神经解剖特征分析

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的正常成人骶神经解剖特征分析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的正常成人骶神经解剖特征分析摘要:骶神经是人体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解剖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三维立体的骶神经解剖信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对正常成年人骶神经的解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

引言:骶神经是由第四、第五腰神经与骶丛之间的交感神经丛形成的,是人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准确了解骶神经的解剖特征至关重要。

然而,因为骶神经位于骶骨骨腔内,传统的解剖学方法难以直观展示其解剖特征。

而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无创且精确的研究方法。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选取正常成年人100名,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范围在20-45岁之间。

使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对其进行成像,使用T1加权和T2加权技术获取骶神经的三维立体图像。

对成像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和分析,并对骶神经的解剖特征进行标定和测量。

结果:经过图像重建和分析,我们对正常成人骶神经的解剖特征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

首先,在解剖学上,骶神经由多个神经根组成,通过骶管穿过骶骨进入骶髂孔。

其次,骶神经主要供应盆腔内脏器官以及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再次,在磁共振成像上,我们观察到骶神经主要分布于骶丛区域,在T1加权图像上灰度均匀,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明显高信号。

讨论:通过对正常成人骶神经的解剖特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同时,这些解剖特征的研究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例如,在手术治疗中,准确了解骶神经的解剖特征可以避免手术对其造成的损伤。

此外,对骶神经的解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为相关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如骶神经痛等。

结论: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且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对于正常成人骶神经的解剖特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3D神经成像对腰骶丛显示的对比研究

磁共振3D神经成像对腰骶丛显示的对比研究

磁共振3D神经成像对腰骶丛显示的对比研究马国骏;张建军;赵秋枫;李琼;姚晔;王嵩【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6(026)007【摘要】目的:探讨1.5T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与多回波融合成像( multiple echo data image combination,3D-MEDIC)序列对正常人腰骶丛神经的显示。

方法31例无症状正常志愿者行MRI检查,包括常规腰椎MRI、3D-SPACE及MEDIC序列扫描,原始图像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

结合原始及重组图像,比较3D-SPACE及MEDIC序列图像腰骶丛神经根的信噪比及对神经的显示评分。

结果3D-MEDIC序列显示神经根的信噪比高于3D-SPACE序列(分别为70.15±24.03及28.78±7.12, P =0.000)。

3D-MEDIC序列对腰骶丛的显示评分高于3D-SPACE序列( P =0.000)。

结论1.5T磁共振腰骶丛神经显像中,3D-MEDIC序列优于3D-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神经根走行,是常规腰椎MRI的重要补充。

【总页数】3页(P1157-1159)【作者】马国骏;张建军;赵秋枫;李琼;姚晔;王嵩【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44【相关文献】1.1.5T磁共振3D成像技术对腰骶脊神经显示的应用价值 [J], 马宁强;郭满涛;穆芳芳;董志坚2.3D-SPACE与3D-MEDIC序列神经成像对腰骶丛显示的对比研究 [J], 钟桥维; 张秀红3.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磁共振序列在腰丛神经根成像的对比研究[J], 李爽; 孙峥; 孙思远; 戎冬冬; 张苗; 李坤成; 卢洁4.3D-T2-FFE序列与PROSET序列对腰骶丛神经显示的效果对比研究 [J], 赵胜祥;王钊;张希军;张伟中5.3 D MEDIC和3 D SPACE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根的一致性对比研究[J], 孙峥;孔超;鲁世保;陈海;笪宇威;张苗;卢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列的设计及参 数
成像基础 据文献报道,坐骨神经呈等T1信号,
包绕坐骨神经周围的脂肪呈高信号, 与坐骨神经伴行的血管呈流空信号, 通过这种良好的MR对比能将坐骨神 经很好地显示,因而能直观地分析盆 腔段坐骨神经本身及周围的病理改变
精品文档
线圈:相控阵线圈 体位:患者仰卧,正中矢状 面与床中线一致并
精品文档
观察椎体病变和脊髓 病变时常加扫冠 状位T2*WI 、T2WI及STIR。椎管肿瘤需 做增强扫描。
骨折和肿瘤病人要加扫压脂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预饱和带遮住腹壁
T2 sag
精品文档
T1 s精a品g文档
定位线平行 L4、5后缘 连线
精品文档
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SPACE)序列
精品文档
椎间盘病变示意图
精品文档
神 经 根 受 压 示 意 图
精品文档
左L4神经病 脂肪抑制T2加权图像及冠状图像 显示左侧L4神经根(开放
箭 头) 较右侧L4神经根(实心箭头)信号强度增加
精品文档
坐骨神经病变:冠状T2加权神经图像显示弥漫性肿 大,左侧坐骨神经(箭头)的信号强度增加。
精品文档
1.成像参数多 2.软组织对比度高 3.任意方位成像 4.无创性观察心脏和大血管 5.可提供人体生理和生化信息 6.无电离辐射 7.无骨伪影干扰
精品文档
二、MRI检查的缺点
1.检查时间长 2.对钙化和骨皮质不敏感 3.使用范围受限 4.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
精品文档
MRI检查伪影的产生及补偿
金属异物伪影
磁场均匀度 电子元件 附属设备
主要取决于厂家,但也有人 为因素,如设备的安装、调 试及扫描参数的选择匹配不 当而出现伪影,而参数的选 择主要又与操作者有关,如 TR、TE、矩阵选择不当而 出现伪影
精品文档
腰骶部神经根解剖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 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骶丛由腰骶干(L4、5)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 经的前支组成。腰骶神经根自上而下斜向走行 ,其周边结构复杂,常规MRI和CT均很难对其 完整清晰显示
精品文档
运动伪影
高场强明显,常发生在 相位编码方向生理性运动 伪影:如心脏、大血管搏 动、呼吸运动、血流、脑 脊液流动等引起。心电门 控技术、呼吸门控技术等 办法减少伪影自主性运动 伪影:克服方法主要是得 到患者的配合、运用快速 成像技术等缩短扫描时间。
精品文档
设备伪影
主磁场强度 软件质量 电子线路
精品文档
基本病理改变
1、椎间盘突( 膨) 出 2、肿瘤 3、炎症 4、外伤出血或神经损伤 5、囊肿
精品文档
椎间盘突( 膨) 出
椎间盘突( 膨) 出是腰部好发疾病 ,常见的椎间盘突出位于椎管内。
突出可分为凸出、脱出和髓核游离三 种类型
按横向定位分为中央型、中间型( 旁中 央型) 及后外侧型。
其中的中央旁型、椎间孔型都有不同程 度压迫神经根的临床症状。
脑功能成像,利用高场强MRI研究脑的 功能及其发生机制,是脑科学中最重要的 课题。
精品文档
成像设备的新进展
低温MRI线圈 利用仲氢实现超极化 ADI 数据转换技术
精品文档
应用先进的影像检查 设备,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 技能,为诊断提供符合要求 的清晰医学图像,使患者早 日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是 我们技术人的责任和义务。
垂 直于床 面,将全部腰椎置于线圈内。 扫描方法:层厚3~5mm
矢状位T1WI、T2WI和 横断位T2WI扫描。 相位编码 椎间盘及椎体病变取头足方向,
观察脊髓病变取前后方向 预饱和带 椎间盘及椎体病变加在头足方向
观察脊髓病变加在前后方向与扫 描层面垂直; 横断位扫描椎间盘,扫描线应与相邻椎体上下 缘连线的 角平分线平行
二、磁共振成像完成 时间
1978年:英国诺 丁汉大学、英国阿伯 丁大学 获得第一幅人 体头部的MR图像
精品文档
未来展望
快速扫描技术,时间可缩短至几毫 秒,运动伪影几乎忽略不计。
MRI血流成像使血管的形态鲜明地呈现 出来,测量血液的流向和流速成为可能。
MRI波谱分析可实现人体局部组织的波 谱成像,从而增加诊断的信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坐骨神经
自骶丛发出后,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 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 子之间下行至大腿后面,在股二头肌深面下 降达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
神经本干分布于髋关节和股后群肌。
精品文档
腰骶部神经 及坐骨神经 示意图
精品文档
股神经(空心箭头) 闭孔神经(开放箭头) 股外侧皮神经 (坚实的箭头) 坐骨神经(实心箭头)
精品文档
MR成像参数
参数
TR 增加
减少
TE 增加
减少
TI 增加
减少
激励 增加 次数 减的有利影响
SNR提高,扫描层面数增加 扫描时间减少,T1对比度提高 T2对比提高 SNR提高,扫描层面数增加 抑制纵向磁化恢复慢的组织 抑制纵向磁化恢复快的组织 SNR提高 扫描时间可减少 体素增大, SNR提高
腰骶部脊神经根 MRI检查技 术探讨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放射科 王怀武
精品文档
主要内容
一、MRI基础:(一)历史 (二)未来 (三)伪影的产生和对策
二、腰骶部神经根解剖及常见病理改变 三、腰骶部MRI检查方法、序列选择、图像后处理
精品文档
MRI的历史 一、磁共振物理现象的发现: 194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Bloch) 美国哈佛大学的柏塞尔(Purcell) 1952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金属异物存留等; 4.心脏手术后有人工金属瓣膜患者; 5.金属假肢、金属关节等置换患者; 6.有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患者; 7.怀孕三个月以内患者 8.危重病人
精品文档
MRI扫描前的准备
1.认真阅读申请单; 2.严格掌握禁忌证; 3.说明制动的意义; 4.患者、检查部位的核对。
精品文档
一、MRI检查的优点
部分容积效应降低,空间分辨 率提高
对图像的不利影响
扫描时间增加,T1对比降低 SNR下降,扫描层面数减少 SNR降低,扫描层面数减少 T2对比下降
扫描时间增加 SNR降低 空间分辨率下降,部分容积效应增加
体素减小, SNR降低
精品文档
MRI扫描禁忌 证
1.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2.颅脑手术后有动脉夹存患者; 3.体内有铁磁性物质患者,如枪炮弹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