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路上散文范文
精选一路颠沛流离散文
一路颠沛流离散文元亮有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在生活面前,我们太过渺小,宛如一根苇草,一阵雷火,灰飞湮灭。
但尽管一路泥泞,一路风雨,生活依旧充满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一路有你们,一同颠沛流离。
听说我们高中是人间炼狱。
然而这只是听说,经历过来之后也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就像雨后成群结队的蜗牛奔赴绿叶,奔赴至这一场盛夏的终结,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流离失所,有的只是冬季的寒窗,春季的香樟,夏季的蝉鸣,秋季的阴雨。
十二年的时光,就在这四季的、和平而又仓皇的四季交替中度过了。
无乱十二年来,你是混沌虚度,还是孜孜匍匐,都该有个终了。
我想,在未来的时光里,再没有这样完整的十二年,足够我们成长,足够我们蜕变,足够我们为一个目标不懈的坚持。
过去的我,上完下午最后一节课,坐上老式的`公交车,推开吱吱作响的窗户,看着窗外下班的人形色匆匆,铁道旁的乌鸦喑哑了喉咙,一声声呼唤着……刚来高中那会,我无比的怀念那些梧桐,那些乌鸦,那些作响的铁道,还有那些擦肩而过的人。
在慌张之中,我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上课、吃饭、自习、睡觉,仿佛生活本该如此,不同于外面的繁花似锦,我即便是有心,也没有时间去留恋桂树的芬芳、红荷的惊艳,我迈着匆忙的步伐,从高一跑到了高三,三年,转瞬即逝,当落单的候鸟在教学楼的上空盘旋,声声凄凉,当初夏的晚风吹起桌上的试卷翻飞,为闷热的空气带来一丝舒爽,都会很不可思议的想——我们,真的要散了吗?“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可能来日并不方长,曲终就该人散,没有谁能与时间为敌。
余光中在《塔》中形容自己是鹰,一展翅一切云都得让路。
无论我们是化身为鹏的鲲,呼啸着射向天空,逆风飞翔;还是折了翼的蝴蝶坠落、沉浮在腐烂的枯叶堆里,都不应有遗憾,这一路走来,岁月教会我们的太多太多,那些课桌、黑板上都镌刻着我们的回忆与爱,忘不掉也舍不掉,在未来或顺风顺水或坎坷起伏的生活中,如清晨弄堂口的一盏鹅黄色的幽暗的灯光,一直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夜晚。
自己逃荒的故事作文怎么写
自己逃荒的故事作文怎么写
《逃荒岁月》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段难以磨灭的逃荒岁月。
那是一个饥荒的年代,土地干裂,庄稼枯萎,家里的存粮越来越少。
为了活下去,我们不得不踏上逃荒的路途。
我清晰地记得出发的那一天,晨曦微露,我们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仅有的几件衣物和一点干粮。
父母的脸上满是忧愁和无奈,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那是一定要让我们活下去的决心。
我们沿着崎岖的小路前行,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只知道要不断地走,寻找有食物的地方。
一路上,满眼都是荒芜的景象,偶尔能看到几棵枯树在风中摇曳。
我们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但却不敢停下。
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找一处有水的地方喝上几口。
夜晚来临,我们就找个避风的角落蜷缩着休息。
有时候会遇到下雨,我们就躲在树下,任凭雨水打湿全身。
在逃荒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也都在艰难地前行。
有的人因为饥饿和疲惫倒在了路上,再也没有起来,每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和恐惧。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但幸运的是,终于有一天,我们来到了一个小镇,那里有一些施舍食物的地方。
我们排着队,领到了一点可以果腹的食物,那一刻,仿佛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
这段逃荒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坚韧和珍贵。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有着对生的渴望和不屈的精神。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逃荒岁月,它时刻提醒着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逃荒
逃荒逃荒,顾名思义,即为了生活逃避灾荒之年,49年前,笔者即因父母兄长,经历过逃荒的事。
1963年皖北发大水,村庄、田野遍成泽国,屋子水里泡,几近颗粒无收,秋季作物又遭水涝之灾,生产队仓库里没有存粮,上级的救济粮杯水车薪,许多社员难以维持生计。
秋后少数脑筋活络,有眼力的青壮年人外出搞粮食贩运,做过小生意,到厂矿企业车站码头当临时工养家糊口。
更多的则是拖家带口踏上了“逃荒”之路,有的去了皖中、皖南、有的去了苏北,我一家除二姐之外,则和同村邻庄的去了豫西。
我一家去豫西逃荒是分两批的,中秋节后,父亲、大哥、大嫂、三姐打前站,通过先去的邻村熟人介绍,在洛阳地区,洛宁县火鸡峪、公社、上坡大队安了家,然后,父亲又返回接我母亲和二哥。
一家老少先步行去50里外黄口火车站,早饭后出发,父亲挑着行李卷,二哥背着蒸的窝窝头,年近半百的母亲身体赢弱,裹着小脚,还要拎着我,当时,我也就七八岁,走了十里八里路就再也走不动了,二哥只得背着我,母亲呢,竟没有说一名累,真不知老人是怎样用她那双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脚量完那几十里黄土路的。
就这样,傍晚时分,我们终于赶到了黄口。
刚到车站,给我的印像是如此的新奇,面前是耸立的楼(实际也不过只两三层罢了)。
车站的灯柱上那一个个电灯泡儿不知比我母亲纺棉时点的如豆的棉油灯要亮多少倍,东来西去的长长就庞然大物“呜呜”的鸣叫着“咣当、咣当”飞驰而过,哥告诉我,那就是火车。
一列“闷罐车”在黄口站停了下来,早已等在站台上黑压压的人群蜂拥而上,挤了进去。
车里没有座位,车窗也是打不开的,“闷罐车”也可能因此而得名吧,它可能是专为难民准备的。
乘客多数坐在行李卷、麻袋片上,有的干脆就坐在车厢板上。
逃荒人携带的被褥,衣物扁担等乱地堆放着,贩运粮食的装满了红芋片的麻袋横七竖八地躺着,不知谁带的一只猪娃在麦秸纺织的草囤里嚎叫着、挣扎着,试图冲破那个禁锢它的“牢笼”。
那“嗷—嗷—”剌耳的尖叫声在车厢里回荡,搅的大伙烦燥不安,纷纷埋怨猪的主人。
走在他乡的路上的经典散文
走在他乡的路上的经典散文我像很多人一样,被命运之神拽到了他乡。
但是,神灵并没有眷恋我,保佑我走好运。
以致于我的一生穷困潦倒,无所建树。
这并非是我本来的意愿,恰好是我人生之大不幸。
走在他乡的路上,我无依无靠,孤苦无助;艰辛耕耘,种瓜得豆;神情沮丧,满目苍凉;前路茫茫,且行且逃遁……那些年,我青春年少,懵懂无知,举止轻率,有欠思考。
辞去了正式教师的职务,远赴边疆,报效国防。
为求发展,选择当兵。
当年的国家政策是隔省招兵。
我所在部队的首长、领导、士兵,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都是来自部队驻地靠北的某个邻省。
我所听到的基本上都是异乡口音。
这些人很爱吃辣椒,菜地里种的辣椒还没成熟,就被他们摘着吃光了。
偏巧我又是一个不爱吃辣椒的外省人。
我一个从大学毕业去到他们中间的异地人,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块孤石,随时都有可能被海水淹没。
他们中有小学毕业的,也有初中的,少数佼佼者读到了高中。
那些年,动不动就要有人被当成改造的对象。
由于我是来自另外一个省份,自然而然入不了他们的老乡圈,加上学历又高出了那么一点点,这样,被改造的对象舍我其谁也,非我莫属了。
我先被送到部队所属的农场干了好几年,耕过田,插过秧,更多的是去深山野岭放牛,朝夕与几十头水牛相处,倒也与它们处出了感情,觉得牛比较好相处。
我感觉到我所学的知识和做人的尊严,一点一点地散落和丢失在荒山野岭中。
后来,我又被送到西南边陲鹿X县的大山中,一座部队所属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那里满山遍野都种植的是木薯,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天苍苍,野茫茫”,唯有木薯在疯长。
每天都要与毒蛇共舞,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熟悉过山风蛇、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等毒蛇的生活习性。
在干校接受劳动改造期间,稍有不慎,我就有可能遭遇到毒蛇的致命攻击。
等我返回部队原驻地时,那些当年与我同时间到达部队的异乡战友,多数都成了我的上级或者领导。
我虽然从军二十多年,始终也未混出个人样来。
人在他乡,还能怎样?差不多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职务又上不去,我只好脱下戒装,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车轮滚滚宿命难逃散文(通用11篇)
车轮滚滚宿命难逃散文(通用11篇)车轮滚滚宿命难逃散文篇1许多年来,父亲有一条最让我瞧不起:他不会骑车。
他本来是最有条件学车的,可他终于没能学会。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自行车在我的家乡还十分稀罕,能够拥有的,一般是公职人员或集体单位。
因为公社经常开会,有时还要四处参观,所以每个大队都购置一辆公车供干部骑用。
父亲是大队党支部书记,也召开支委会做出决定,花155元买了一辆青岛产的“大金鹿”。
我想,这个时候,父亲肯定是打算学车的。
然而,首先学车的不是他,是普通的社员群众。
那天把车子买回村,男女老少纷纷前去观赏,光是那只铃铛上就不知有多少只手叠放在上面,都想把它捏响。
光是捏铃还不过瘾,有人就想骑上去,要驾驭这种用钢铁与橡胶制成的新式交通工具。
我父亲起初不答应,后来被缠磨烦了,说,学吧学吧,反正这车是集体的,人人有份儿。
于是,“大金鹿”就被人推到了村东麦场里。
那个学车场面,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简直是鹿落狼群——大群精壮汉子你争我抢,差点儿就把车子大卸八块。
后来有人发现,这样谁也学不成,就用“抽草棒”的方式解决问题:弄来一些草茎,谁抽到最长的一根就学上几圈。
这样一来,才有了秩序与效率。
那天正好是满月之夜,从月亮出山到太阳出山,宋家沟二村有三十多位男社员学会了骑自行车。
当然,大金鹿也脱皮掉毛,惨不忍睹。
那两条车拐腿不知摔弯了多少次,没法转圈儿,社员们就拿镢头把它一次次撬直,接着再骑。
那年我十五岁,也想学车。
但我年小力薄,无法与那些青壮年竞争;另外我也怕摔,因为我亲眼看见学车者有多人受伤,就一直站在麦场边上旁观。
过了几天,我去三姨家玩,见她家的车子闲着,就壮着胆子学了起来。
摔过几个跟头,学会之后,我从三姨家出发,去了一趟12里之外的临沂。
回到家里,我讲了我的成就,问父亲学车了没有,父亲说:不急。
这时,全村想学车的人多已学会,大家都想利用自行车带来的高速度,去宋家沟之外的地方逛一逛,于是就找各种借口向我父亲申请用车。
大逃荒期散文
大逃荒期散文“去时九口人,回来就只剩下两个人啊……”婆婆无比心痛无比沉重地说。
站在村后自家的老宅上,我曾数次盯着那几间破旧的砖瓦房,极力捕捉爷爷当年的身影——实际上,那几间房子也是爷爷去世之后建起的,早已没有了一丁点儿泥土茅草的痕迹,但我还是执拗地认为,这里面一定有爷爷生活过的影子和气息。
穿过30多年的时间和空间,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去世前的模样:矮小瘦弱的身子,蜡黄清瘦的面孔,还有对生的不舍和依恋。
可是,他的眼睛里也分明流露着满足的笑意,因为,他的一生虽然传奇又曲折,但结局却是美好的,是令人欣慰的。
思绪将时光倒流。
毒辣辣的太阳将六岁爷爷的嘴唇烤得翘起了皮儿,整张面孔就像是没有一点儿水分的沾满泥浆的白棉布一样,干涩、晦暗、毫无生气,连目光也是呆呆的,仿佛根本就不曾看到眼前这明晃晃的光亮。
他稚嫩的脚丫踩在泛起尘雾的土地上,路边干枯的野草将他的双脚缠绕,但他管不了这些,仍旧迈着凌乱趔趄的脚步向前一步步艰难地挪动。
脑子里,满满的都是父母亲人临死前悲惨哀怜的一幕幕,未来在哪里,希望在哪里,自己什么时候也会像亲人一样死去——也许会是以后的某个日子,也许就是现在,就在这脚下的路上……不知道,不知道,一切都不知道!就这样,饿着,渴着,恐惧着,无望着……爷爷走在回家的路上,和大他两岁的姐姐一起。
爷爷老家是郸城县汲冢乡张楼村。
1931年自然灾害,死了无数人,为了活命,抱着一线希望,爷爷和父亲母亲叔伯九个人一起加入逃荒队伍,向南走去,到了离家40多里的南乡——南乡在哪儿,我在百度上没有搜索到,仔细想想,大概是人们的一种泛称吧!可是,每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场特大洪水牵涉面实在太广泛了,大半个中国都是灾区,何况区区一个郸城呢?所以,所到之处,都是尸横遍野。
就在南乡,饥饿加上劳累,使得他们染上疾病,一个个离开人世,最后,仅剩爷爷姐弟俩,别无选择,只好踏上了回乡的征途。
公公说当时是只有姐弟俩回乡的,但我总是觉得有疑:那么大的人尚且不能活命,更何况两个小孩子呢?一定是有人护送的,而且,大人也必定不是全部死去了的,不然,谁会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护送两个陌生人几十里一路奔波呢?这个,下文也会有提到,暂且按下不表。
逃罪犯逃亡作文
逃罪犯逃亡作文
以下是一篇“逃罪犯逃亡作文”:
《逃罪犯的逃亡之旅》
有这么一个逃罪犯,开启了他那荒唐的逃亡之路。
话说这罪犯,长得那就是贼眉鼠眼,一脸的猥琐相。
他从监狱逃出来后,就想着咋能躲开警察的追捕。
这人啊,也是没脑子,选了个最笨的办法——往深山老林里跑。
他以为这样就能藏起来了。
他一路狂奔,也不管什么路好走不好走。
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那林子里,树枝把他的衣服都划破了好几道口子,他也顾不上心疼。
就这么踉踉跄跄地往前跑。
跑着跑着,他看到前面有个小山洞,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心想:哈哈,这可是个藏身的好地方啊。
也不顾里面脏不脏,直接就往里钻。
这山洞里啊,到处都是蜘蛛网,还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但他根本不在乎,就想着先躲起来再说。
在洞里躲了一会儿,他肚子开始咕咕叫了。
这才意识到自己从逃出来就没吃东西呢。
这可咋办呢?他又不敢出去找吃的,就只能在洞里干饿着。
天黑了下来,林子里更是阴森恐怖。
他一个人在这洞里,心里直发毛,各种胡思乱想都涌上心头。
会不会有野兽啊?会不会警察找到这里来了啊?越想越害怕,感觉自己都快崩溃了。
可他还得继续逃啊,不然被抓回去那可就惨了。
于是,又硬着头皮钻出山洞,接着在这林子里瞎转悠。
最后啊,他还是没能逃脱,被警察给逮住了。
唉,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这就是个愚蠢的逃罪犯的可笑逃亡经历,也让我们知道了,违法犯罪是没有好下场的,逃是逃不掉的呀!
哎呀呀,罪犯们可别瞎折腾啦,好好做人多好呀!。
描述沙漠的优秀散文美文
描述沙漠的优秀散文美文清晨,带着梦想,带着疑惑,驱车来到茫茫无垠的库布其沙漠,这里坐落着一片神秘的沙丘,那就是内蒙的响沙湾。
它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沙高110米,宽200米,坡度为45度,在这里,罕台川清澈的水湍湍流过,好似一条玉带温柔地环抱。
站在这里遥望远方,五色沙山在阳光下散发出魅惑的光芒。
我们坐上世界第一条沙漠索道来到了顶峰,顶峰的太阳明净清澈,天空一碧如洗。
天空蓝的那么直接,那么纯粹彻底,蓝的让人灵魂出窍。
那不加修饰的云层美的让人沉醉。
沙漠一望无际,顺着地势柔和的起伏,遥望远方,沙漠一直向着天际延伸,渐渐地与蓝天融在一起了。
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我沉醉在神话般的世界里。
伴着柔柔的清风,伴着皎洁的白云,我登上了一辆沙滩车。
车急速的行驶,坐在车上观看沙漠:如同一片白色的汪洋泛着滚滚的波涛,铺展开来,无边无界。
一个个沙丘和一个个低谷连绵起伏,在阳光下,闪出鲜亮的光芒。
沙漠白的有一丝耀眼,更有一丝靓丽,像海市蜃楼如梦如幻。
随着沙滩车急速的行驶,从一个沙丘越过低谷飞驰到另一个沙丘,剧烈的颠簸像坐在行驶在大海里波涛汹涌的船上。
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吸使心更加紧张起来。
风夹着粉一样的细沙,吹过来,打在身上,打在脸上,全身都沾满了沙漠的味道,既浪漫又有诗意。
走下沙滩车,细沙被小风吹得起皱,象湖面的波纹,一环环漫延而去,踩在这样的小波纹上,像踩在柔软而舒适的地毯上,身后留下一行行脚印。
人们的欢笑声撒向浩荡沙海,飞向美丽不加修饰的云层里,也不知会随着朵朵白云飘向哪里。
最后一个项目是滑沙,响沙湾高110米。
沙的坡很陡,我坐在滑板上,双手伏在滑板的两边,我随着滑板飞一样的速度向下滑去,风在耳畔呼呼作响,不,这不是风的声音,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把这里神话般的传说娓娓道来。
仰望着湛蓝的天空和片片雪白的云朵,我感觉到我像在飞翔,云一样地飞翔。
没有恐慌只有刺激,我的心灵震撼了,我禁不住为自己骄傲,不知道我还能这么勇敢。
逃 荒:1932年
逃荒:1932年老家来人续家谱,我跟平常不太走动的堂叔昌银多有联系,这个干瘦和健谈的乡村穷老头,因为是我父亲儿时胼手胝足的玩伴和堂弟的缘故,而显得格外和善与亲切。
堂叔一边抿着小酒,一边滔滔不绝的跟我说,他俩是受“黄氏宗谱理事会”委派而来,跟他一块儿出这趟“公差”的是个年过半百的汉子,也是肥东县石塘桥黄氏“敦伦堂”一脉族人,名叫其木;据黄氏“敦伦堂”16字辈分序列:“应绍先业克昌其德,永守典礼邦家之光”,与我同属“其”字辈,我该叫他“大哥”的。
紧接着,是修祠堂,是做清明祭祖仪式等。
他们收了一些钱去,给我留下一本线装的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黄氏宗谱”,还有堂叔昌银跟我讲述的关于祖上和我爷爷奶奶的一些陈年旧事。
结合仍然健在的年逾8旬的我大伯的回忆作些必要的补充,便有了家史记录之1932年纪事:逃荒。
经考查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出版的黄氏宗谱记载,我们始祖贵公于明朝初年由江西九江府德化县迁居肥东石塘,后来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成为肥东县境内的望族。
随着岁月河流无情的淘洗与流逝,许多从前的人和事仅仅变成一些朦胧的影像,在我心灵的空间与涨满渴望的瞳眸中,它们或许从不曾清晰透亮过,何况又不是自己亲历,或道听途说,或以前听家里的长辈们讲古,总之,这些往事的片段大都已经非常模糊,影影绰绰,支离破碎,甚至早已出现许多错讹之处。
任凭怎样努力去拼凑整合,仍然不能如我所愿,令我满意了。
公元1924年,我爷爷克明娶邻村上李家李姓姑娘为妻,次年生下我大伯,取名昌凤(后改名黄忠),1931年,生下我父亲昌富。
平时,种地,帮工,做点小买卖,质朴本分的爷爷奶奶丝毫不敢偷懒。
因我爷爷名下有几分薄田,这块祖上留给他的地,曾经给一家人带来活着的希望,尽管没有给他带来子孙满堂的福音和真正富足的生活,但年景好时总能让全家人度过青黄不接的饥荒而不至于挨冻受饿。
然而,1932年,皖中大地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
据地方志记载,自1931年冬到1932年秋,漫长的300多天里,原本雨水丰沛土地肥沃的江淮地区竟然没有落过一滴雨。
饥荒事作文
饥荒事作文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段关于饥荒的经历,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至今回想起来,仍让我感慨万千。
那时候,粮食极度匮乏,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想尽了各种办法。
家里的存粮越来越少,每天的饭食变得越来越简单,从原本还能有点粗粮,到后来只剩下稀粥,再到稀粥都变得无比稀薄。
记得有一天,我饿得肚子咕咕直叫,那种饥饿的感觉就像是有一只手在肚子里使劲地抓挠。
我无精打采地走出家门,想看看能不能在外面找到一点能吃的东西。
村子里的景象十分萧条,路边的野草都被拔得精光,树木的树皮也有被剥落的痕迹。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片荒地,以往这里或许无人在意,但在饥荒的时刻,却成了大家寄予希望的地方。
我瞪大了眼睛,仔细地在地上搜寻着,哪怕是一颗小小的野菜,在那时都显得无比珍贵。
忽然,我发现了一株有点枯黄的野菜,它在风中微微颤抖着,仿佛在向我求救。
我兴奋极了,赶紧蹲下身去,小心翼翼地用手把它周围的土松开,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弄断了。
当我终于把那株野菜完整地挖出来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好像捡到了宝贝一样。
拿着那株野菜回到家,母亲把它洗干净,放进了锅里,那一点点绿色在锅里翻滚,让我充满了期待。
那段时间,村里的人们都变得面黄肌瘦,孩子们也没有了往日的活力。
大人们每天都在发愁下一顿的食物从哪里来,孩子们则因为饥饿而哭闹不停。
有一次,我看到隔壁的大爷坐在门口,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嘴里喃喃自语:“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为了能找到更多的食物,大家纷纷开始想办法。
有的人去河里捕鱼,可是河水都快干涸了,鱼也少得可怜;有的人去山上挖树根,可挖回来的树根苦涩难咽。
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没有放弃,都在努力地坚持着,希望能度过这个难关。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陌生人,据说他是从别的地方逃荒过来的。
他告诉我们,在很远的一个地方,有一片土地还能种出粮食。
这个消息让大家又燃起了希望,于是有几户人家决定跟着他一起去寻找那片希望之地。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未知的路途和艰难险阻。
山西侯家逃荒内蒙后山记【二】
山西侯家逃荒内蒙后山记【二】文●侯建校对编辑●王成海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眼前的路不再崎岖了,首先阴山到盛乐城这段路还是很平坦的。
连日来饥寒交迫,人困马乏。
一行人搀扶着走走停停,每天能走的也不过三四十里行程。
看似不远的阴山,却整整走了四天。
在这四天里,他们最不幸的是把最小的俩岁姑娘夭折了。
他二妈悲痛欲绝,痛苦难捱,也病倒了。
这丫头从出生就身体不太好,生下来不到三斤,面黄肌瘦的。
她妈妈舍不得丢弃她,就一直用不足的奶水与羊奶养着。
也病多,时常患伤风病,轻则三四天,重则半个月也缓不过来。
这次举家搬迁远行,别的倒没什么顾虑,老二朝政家担心的就是这个姑娘。
怕什么来什么,走出乱到沟的第八天晚上就又得了寒症了。
打摆子,高烧不退,还说胡话。
这天天气晴好,微风拂面。
一家人在巍巍阴山的召唤下,不知不觉地就多走出了十多里。
几个孩子一路上打闹逗乐,好不热闹,小丫头还高兴地小跑了一段路。
临近昭君坟不远,找了个人家的牲畜棚就住下了。
简单的就着咸菜吃了几碗稀饭,大家便早早地铺上麦草和衣躺了下来。
黎明时分,他二妈觉得孩子在发抖,用脸贴在孩子头上,感觉在发烧,没有声张,将丫头紧紧地搂在怀里,用体温来驱走孩子的寒气。
第二天,丫头的病好了许多,也不再发抖了。
大家伙收拾停当,便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今早上的阳光被浓厚的乌云覆盖着,灰朦朦的,看不得远。
不远处的阴山被缭绕的炊烟涂染,幻化出数不清的狰狞图案,却很让人窒息。
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丝的风,晨雾笼罩着大地。
今天从老家乱道沟出来是第九天了,全家人沉闷地收拾行装,虽然已在阴山脚下,却让九天来的艰苦行走,似磨刀石一样,磨走了所有的激情和向往。
她二妈将无精打采的小丫头用布带束起来,背在了身后,随着一行人向北而行。
昭君坟耸立在路畔,圆圆的大土堆布满着有些发青色的杂草,从汉代以来的和平使者,由她给带来了汉人与异帮匈奴几十年的和平,代表着人民的意愿,人们仰慕她。
62年拖家带口逃荒来北方有多难文章
62年拖家带口逃荒来北方有多难文章秋日的傍晚,太原的天气已经有了一丝丝凉意。
爷爷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细雨下飘落的梧桐叶,情不自禁地给我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1942年前后,我们老家河南焦作地区,连续几年发生旱灾和蝗灾。
庄稼颗粒无收。
为了生存下去,大家四处逃荒。
我的父母也带着5岁的我和姐姐,开始了逃荒之路。
逃荒路上没有吃的,沿途路过一些村庄,幸运的话可以讨到一些吃的,喝的。
有时候,甚至好几天都讨不到吃的。
人们饥饿难耐,将沿途的树皮、草根都啃的一干二净。
”爷爷深情地讲道。
“爷爷,树皮、草根怎么能吃啊?”我惊奇地打断了爷爷的话。
爷爷深深地叹了口气,继续说:“人到极度饥饿的时候,什么也能吃,爷爷就亲眼看到因为吃树皮消化不了活活撑死的人。
路上饿死了好多人,沿途遍地都是尸体。
唉,真是太可怜了!”说到这里,我隐隐约约发现爷爷深陷的眼窝里有些湿润,嘴角稍稍有些抽搐。
“我们一家拖着饥饿的身体沿路乞讨走了几个月,好不容易到了太原,投奔到一个亲戚家,这才结束了一家的逃荒之路。
”讲到这里,爷爷的声音变得颤抖起来。
我扒在爷爷腿上问:“爷爷,那后来呢?”爷爷接着又说:“1960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
当时,家里人多,粮食紧缺。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没有告诉父母,悄悄报名参军,去了黑龙江。
当时,部队的生活也很艰苦。
尤其到了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晚上站岗,我的手和脚都长满了冻疮,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坚持下来,好日子一定会来的。
”。
荒野生存中我们躲避山洪的作文
荒野生存中我们躲避山洪的作文
哇塞,这山洪来势汹汹,简直像是要把整个世界都吞了!我们
站在山顶上,看得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
“快跑啊!”我喊道,大家一下子慌了神。
树都被冲得东倒西歪,我们找了个大石头,挤在一起,像一群被遗弃的小鸡。
心跳得
跟什么似的,手心都出汗了。
这山洪简直就是个狂暴的巨兽,一路横冲直撞,什么都能给它
冲走。
我们大气都不敢出,只能祈祷这洪水快点过去。
雨越下越大,眼前一片模糊。
我们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这时,谁是谁都不重要了,就想着能活下去就好。
终于,洪水像累了一样,渐渐退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眼前一片狼藉。
但好在,我们还活着!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都笑了。
这一刻,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还活着就好。
我们站在废墟上,看着刚才还凶猛的山洪,心里五味杂陈。
家
没了,但命还在。
我们决定,重新开始,一起建个新的家!。
[马卿]逃出高天荒
[马卿]逃出高天荒带信死人的消息,起初是1958年冬天从河西传来。
我娘家就在河西,那年我18岁,刚嫁到大河东岸的曹台子,丈夫是19岁的曹为斯。
那条大河叫淠河,从南山的佛子岭下来,往北流到淮河正阳关。
河西都是土坡,我们也叫“岗上”,河东比较洼,就叫“湾里”。
我记事起,旱路不好走,人们想运点东西都走水路。
南山常有人放木排下来,上面扣满了瓦盆瓦罐,还有山货,到我们这里的码头售卖。
时间久了,码头就成了集镇。
附近好几个集,比如隐贤集、迎河集,都是码头。
到了三化时期,这些集都改叫“公社”。
我们这里叫淠东公社,曹台子叫曹台队,领头的人就叫队长。
队长也姓曹,和我们多少有亲戚。
河西刚死人那会儿,我们就看到他把外乡的亲戚接过来度日。
我也想把河西的娘家人接来,就问队长,能不能干。
他说接来可以,但不能白吃白喝,要干活。
这就好办了,我河西的娘家有七口人,我的父母、祖父母、两个叔叔和五岁的妹妹。
反正在家里也要干活,不如到这来,还有口饭吃。
有天夜里,曹为斯到渡口接他们,回来住在生产队腾出来的空屋子里。
别看湾里和岗上就隔一条河,土可不一样,地里的作物也不一样。
我们湾里那时候还有胡萝卜和红薯。
但娘家人一来,人多粮少,我们就不讲究了,连胡萝卜叶子都不放过,吃完牙齿都发黑。
到年底时,公社突然来通知,要我们把逃荒的都送回去。
我没办法,用扁担挑十几斤胡萝卜和红薯,送娘家人回了河西。
才送走,这边又来通知,要所有男的都去“高天荒”打埂。
“高天荒”是一条长约4公里,高约20米的大堤,当地人称“高填方”。
1958年,为了将淠河水引流至瓦埠湖以东地区,当地地方政府组织调集了瓦埠湖以西的数批民工,去开凿一条“瓦东干渠”。
这条人工河跨越江淮分水岭,民工们徒手凿开了多座山头,是为“切岭”,又肩扛手抬,垫高了多处洼地,是为“高填方”。
当时我们更熟悉打埂,不就是挑土垒大坝嘛。
我们那几年除了种地就是打埂,淠河两岸的防洪大坝都是我们一铁锹一铁锹打的。
但“高天荒”是什么,当时没人知道。
逃亡路上的一件事
逃亡路上的一件事逃亡路上的一件事,是我永生难忘的回忆。
我曾是一个普通的商人,生意兴隆,过着优越的生活。
但随着政治形势的逐渐恶化,我不得不逃离我的家乡。
掌握商业资源的我并没有想过逃难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一天晚上,我和我的家人躲在一处深山中的荒屋中。
我们一边守候着外面的安全,一边祈求着我的商业伙伴能够联系上他们的“保护伞”以保护我们的安全。
然而,我们仍旧感到十分不安。
屋子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我们没有食物也没有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决定等待到夜里再出发。
深夜,我们开始了逃亡之路。
刚走没几步,就遇到了一条河。
看着潺潺的流水,我和家人都不知道如何过河。
虽然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但始终没有找到可行的路线。
这时,一位不知名的好心人从我身边走过,他告诉我,这座山当地有一个叫做“南溪”的地方,那里有个马房,有一只老马,它可以帮助我们过河。
我觉得他的话很奇怪,但由于没有别的办法,我还是按照他所说的方向走去。
走了好一会儿,我们来到了马房前。
那只老马沉静地躺在地上。
门前还放着一张纸条:请不要打扰这匹马,让它休息一下。
我心想,这匹马又不是魔法马,怎么可能帮助我们过河呢?但出于无奈和不知所措,我和家人还是决定赌一把,尝试让老马过河。
于是,我把绑着我们物品的行李放到马背上,牢牢地抓住马鞍,带着家人慢慢地走进了河里。
起初,我感到十分恐惧,但马充满了力量,轻轻松松地穿过了河流。
我们成功地渡过了河,大家都兴奋不已。
在那一刻,感谢老马和那位神秘的好心人,我们都看到了一丝希望。
那次逃亡之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的大爱和互助精神。
在危难时刻,让我们一直坚信着:一个巨大的力量在支持着我们前行。
河南逃荒历史作文
"河南逃荒历中作文"
我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逃荒岁月。
那时候,老天像是跟我们较上了劲儿,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
家里的存粮一天天减少,日子越来越难熬。
记得有一天,我爹皱着眉头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一声不吭。
我娘在屋里收拾着那点少得可怜的家当,边收拾边叹气。
我和弟弟妹妹们在院子里,茫然地看着大人们,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爹终于站起身来,把烟袋在鞋底上磕了磕,说:“走吧,这日子没法过了,出去寻条活路。
”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加入了逃荒的队伍。
一路上,都是和我们一样面黄肌瘦、背着包袱的人。
大家的眼神里透着无奈和绝望。
有一次,我们走到一个村子,想讨口水喝。
我娘带着我去敲一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老大娘。
我娘陪着笑脸说:“大娘,能给口水喝不?我们这一路走得嗓子都冒烟儿了。
”
老大娘看了看我们,叹了口气说:“进来吧,可怜的人。
”
我们进了屋,老大娘给我们端来一碗水。
我迫不及待地想喝,却被我爹拦住了,他说:“让孩子们先喝。
”
弟弟妹妹们咕噜咕噜地喝着水,我看着他们,心里又难过又着急。
一路上,我们风餐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时候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那感觉就像是过年一样。
终于,我们熬了过来,回到了家乡。
虽然日子还是很艰苦,但我们总算是活了下来。
这段逃荒的经历,我永远也忘不了。
它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
活在别处散文
活在别处散文活在别处散文终于走出山头,站在荒凉的山顶,天地一片荒洪。
放眼望去,只有混沌的雾霭翻江倒海,时而迅疾乖张,阴凝厚重,时而腾跃如龙,惊破天境。
空气里流放着一股狰狞,狰狞下释放出一味血腥。
我看见了一张大口,一张长满了锋利牙齿的大口,和长得看不到梢的舌头,牙齿像极了鱼骨,咬下去就断了喉咙;舌头像极了蛇身,打出去就破了皮肉。
不管我信不信,它们都嚣张猖狂,肆无忌惮地向我逼近,么不是要来吃我?吃我?一个幻觉直直的警告我。
为什么要吃我?我何以成了它吃的东西?我惊愕地瞪大了眼睛,想看个究竟,不争气的头皮管束不住交错混乱的大脑神经“噌噌”地扭曲、脱轨、逃走;瓷器一样的肌肉顷刻呼啦啦地聚拢、紧实、僵硬;汗毛,对了,汗毛“嚓嚓”竖立、成林,汗珠跌落滚动;呼吸挤出肺叶,趟过血流,穿过软骨,爬到管道出口“哼哧哼哧”地摇晃扭动。
我无法驾驭自己,软了,瘫了。
那舌头似乎舔湿了我的皮肤,牙齿好像割下了我的毛丛。
我看到了它举起它迷醉地高昂的头颅,如痴如狂地用鼻子嗅。
我怎能被它吃?怎能甘心就这样被吃?我岂是它吃的东西?逃离,原路逃离。
我告诉自己。
突然间力量百倍,一个跨步,怪兽被甩在身后。
只听得一声怪叫,一股强大的气流气急败坏地冲向我,接着是地动山摇的断裂声,轰隆隆的滚动声,与空气“沙沙”的嘶鸣声。
是惹怒了那怪物,我顾不得转身,一个方向,二个方向......一直到第十六个方向的找寻出路。
然而除了洪荒,抑或是荒洪、怪兽、雾霭和山头,不曾见得半点路的踪影,就连我来的方位也消失了,16个方向,不,360个方向完全一样。
我无望了。
难道我压根就没穿过山岳?没登过山顶?没离开过这里?这是什么地方?我怎么会到这样一个地方?多久了?是被困?被囚?被监?还是被流放?是犯错了?还是迷失了?我是谁?人?魔?或者幽灵?我举起手想抓自己一下,这才注意到我的手,是用石子水泥砌成的,一截一截,灰色,笨拙,斑驳。
我惊恐极了,诧异极了。
就在我欲将大哭时,雾霭倒挂、变薄、清澈、透亮,如一湖水,里面映出崇山峻岭,沟壑峡谷,冰山雪域,但都是我躯体的某个部位,阴暗、灰色、冰凉毫无生机,我的头发,浓密、卷曲、酒红、闪亮、灭过膝盖飘逸无限的长发却成了干涩、枯黄、蓬乱、萧索的芦苇。
走在乡间的路上的散文
走在乡间的路上的散文习惯了每晚散步,除雨天之外。
黄昏,走在乡间的路上,眼前的那一景景,一幕幕,都令我浮想联翩。
不知何时,自己已成了柔情之人。
无论是那空中的飞鸟,还是路旁的树木;或天边的晚霞,抑或树丛中的人家,都会让我触景生情,为之感伤。
【一】一只孤鸟一条乡间之路,座落在工厂的对面,四周是宽旷的田野。
望远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和一些茂密的大树。
观眼前,是正在播种的庄家地,光秃秃的还未看见吐出的新芽。
或许,是工厂太过嘈杂,就在来到乡间路上的这一刻,顿感自己的耳朵嗡嗡地出了问题。
寂静的田野中,看见一只掉队的鸟儿在空中盘旋着,听它在哀怨的鸣叫。
不知它,是否找不到归家的路?一只孤独的鸟儿,在我的头顶盘旋飞过。
一声声,话凄凉。
我也曾是孤单的人儿,鸟儿的悲伤,我也懂得。
大千世界,万物生长。
鸟儿也是成群结队,呼朋引伴。
怎奈的,唯有空中的这只鸟儿,孤独的飞翔。
有人说,独自飞翔的鸟儿,它是勇敢的。
我想,它除了勇敢,或许也别无选择吧。
红尘中,我们亦是过客。
人与人邂逅,有的一转身,便已忘记;有的只是一眼的回眸,既可结一段情缘。
谁知晓,红尘太深,人也易醉。
醉过之后,方知酒浓。
爱过之后,才知情深。
我走在乡村的路上,抬头望天,只见成群的云儿大片大片地驻足在天空。
鸟儿在飞翔,我却为它停下了脚步,这分明注定是一种悲伤。
明明知道,飞翔的鸟儿,只是在我头顶的天空上盘旋一圈,便又飞去。
它却把凄婉的叫声,留给了我。
冥冥之中,你我的相遇,便是繁华落尽的凄美。
你曾在我的天空中出现,然,一个华丽的转身,如同飞翔的鸟儿一般,却把无限的惆怅,丢给了我。
【二】路边一颗树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在乡村的路上。
风,阵阵吹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野草的香味。
耳边鸟儿的叫声,还是那样凄凉。
本无人的寂静之路,使得我感到忧伤翻了倍。
原以为,一颗疲惫的心来到空旷的田野间,便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清静和放松;原以为,所有的忧伤与烦恼,便可以让风吹走。
却不然,寂寥无人的乡村之路,怎奈的,凄身寒骨。
写母亲大人的逃难日
写母亲大人的逃难日1942年,母亲童年颠簸流离的逃荒生活(魏国展,文)1942年初秋的一个下午,在新密市超化镇李坡村龟山北坡下,四、五个瘦骨嶙嶙的小孩在干枯的小树林里,爬到树上逮知了,渴望回家烧烧吃,解点饿。
邻居的一个男孩爬了三棵树,终于逮了一只,非常高兴地说:“我今晚烧烧,就有肉吃啦!一个叫周遂莲的五岁小女孩(我的母亲),赤着双脚,跟在二哥周宗乾(我二舅)的后边,说:“哥,我也要知了,我也想吃!”由于连续两季大旱,秋庄稼又遭受蝗灾,庄稼颗粒无收,能吃的树皮也被揭得光光的,树上没有多少绿叶,生命力旺盛的知了,也无法生存,不是呆在卷曲的树叶下不动,就是跑得无影无踪。
二舅爬了多棵树,费了半天功夫,也逮了一只知了,交给了母亲。
母亲怕知了挣扎,紧紧地撺在手里。
回到家里,一个悲伤的情景展现在眼前,一个中年男人(我姥爷周树箱)因饥饿、劳累、疾病刚刚去世,一个中年妇女(我姥姥冯喜妮)在撕心裂肺地哭泣,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我大舅周宗顺)也伏在父亲的身边在呜咽。
母亲走到姥姥身边,拉着姥姥的手,说:“妈妈不哭,我饿,给我烧知了吃。
”这时姥姥哭得更伤心啦。
当时,五岁的母亲还不知道死意味着什么,对一家人的悲伤感到茫然。
对于一贫如洗的家庭,姥爷的离去,是全家最大的灾难,给全家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磨难。
姥姥东挪西借,靠乡亲的帮助,打了口薄棺,埋葬了姥爷。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姥姥出门找活挣钱,跑了方圆十多里,找了一户又一户,受了多少白眼,低声下气求了多少人,也没找到活干。
当时的社会,认为死了丈夫的女人不吉利、晦气,人们处处躲避,不愿接纳。
只有大舅一人出去给富户喂牛,养活着一家人。
刚过完1943年春节,正月初六,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姥姥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女儿饿死,毅然决定去陕西逃荒要饭。
姥姥挑着筐子,一头坐着我母亲,一头是生活用品,两个儿子跟着步行,随着讨饭的人流,一路向西走去。
路上,姥姥和母亲,见人磕头,乞求施舍,但也讨不到多少食品,饿得没办法,就挖野菜根吃,渴了就喝雪水、河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逃荒路上散文范文
1976年3月21日,我和我丈夫领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只带一些细软的生活用品,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家乡——辽宁省康平县东关屯乡孙白窝堡村。
早晨,太阳还没出来,我们已经来到了东关屯街东的公路上,等候从康平发往铁岭的班车了,送行的有弟弟、妹妹、表妹夫等六七个人。
初春的晨曦,大地仍然是苍茫萧瑟、冷气袭人。
我的未满三周岁的小儿冻得发抖,小脸煞白。
我用大衣把他裹紧抱在怀里,坐在放在路边的行李上,五岁的小女儿坐在了我的身边,其他人都站着,除了抽烟再没有别的动作,谁也不说话,人人的脸上都挂满了解不开的忧愁。
此去他乡不知何时再和亲人见面,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可是一张口眼泪就要掉下来,千言万语都被这要掉下来的眼泪截住了。
大约在七点半时,去往铁岭的早班车开过来了,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塔,晃晃悠悠越来越近了,渐渐地看准了,原来客车盖上的拉网里拢着的全是行李,高高凸起,摇摇欲坠;再看车里,满满登登的旅客简直要把车撑炸了。
我们站在车前,大家摆手示意,迫使客车停下,可是客车慢慢地行驶,喇叭怪叫,警告我们:“赶快躲开!车不能载客了!”大家只好让开路,又回到路边等候了。
半个钟头后,第二趟客车也来了,我们又都站起来,像第一次那样那样开过去了,接着第三趟客车也照样开过去了,只剩最后一趟客车了,大家做好了准备,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截住。
下午两点钟,第四趟客车果然开过来了,但车里车上仍然是满满登登的,没有一点余地。
我们拉起手来把路横住,就见客车徐徐开来,喇叭尖叫着,也像前三次客车那样示意我们躲开,可我们坚决不动,客车只好停下了。
司机长出了一口气,无奈地打开了车门,和蔼地说:“对不起,实在不能容纳旅客了,你们看车里的人都挤得喘不过气来了,小孩杯挤得直哭,怎么样?大家让个方便吧!”
我们早就看到了车上这种情况,但这是今天的最后一趟客车了,如走不上,那就更糟糕,所以谁也没动。
“还是让开吧。
”司机为难地说:“现在人员流动量太大,你们还是到始发站去起预约票,明天再走,不然是走不上的,半路上是截不到车的。
”
也只好这样了,我们让开路,客车开过去了。
大家正踌躇不安,一台手扶拖拉机开了过来,表妹夫一摆手,手扶拖拉机停下了。
原来开车的是表妹夫的表哥,他是去铁岭拉水泥的,我们决定坐它起程。
大家都往车上拿东西,妹妹哭着对我说:“姐,到那边人地两生,要是不服水土,赶快回来!冷丁安家立户,困难重重,遇到不顺心的事,千万别拿孩子出气呀!”我只是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快上车!快上车!天不早了!”我听到有人召唤,就赶忙上了车,弟弟也跟着上了车,他准备把我们送上火车。
“突突突!”马达飞扬,车身逐渐加快,我抬起头回望,妹妹她们还在路边站着,不用说一定都是泣不成声了。
铁岭车站的候车室里里外外都是逃荒的人们,大家扶老携幼,有的坐在自带的行李上,有的就地躺下,大家互相迁就着,等候着开往齐齐哈尔的火车。
大约在晚九点四十分钟,我们上了516次慢车,车厢里几乎没有站着的地方,我和我爱人一人抱着一个孩子,靠着行李站那了。
火车一声长鸣,载着重重的离愁向北开去。
夜深了,两孩子没处睡觉,我们俩只好让他们趴在我们的怀里睡,小女儿有点晕车,小脸煞白老是要吐,我的心难受极了。
凌晨两点了,车厢里的人都挤着靠着地卧倒,千奇百态地睡着了,鼾声此起彼伏,梦话连连不断,我一点睡意也没有。
临行前母亲的哭声老在耳边萦绕,我的眼泪悄悄地流着,心像掉进了冰窟窿里。
天慢慢地亮起来,“各位旅客,前方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
请您准备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准备下车!”
我们俩赶紧唤醒孩子,好东西,火车一停,我们就抱着孩子随着人流出了检票口,上了一路无轨电车,来到了汽车客运站。
可是发往阿荣旗的班车当天已经满员,我们只好起了第二天的预约票,把东西寄存好,又到饭馆里吃了点饭,就回到火车站的候车室里等车。
3月23日早七点,我们上了开往阿荣旗的班车,有人轻松地说:“哎!今天挺有运气,车上有座呀!”一路上我一句话也不想说,心里有一种凄凉的感觉,觉得前方就是深渊,也许会家破人亡,但我极力控制着自己,不让感情外露。
我的小儿倒很高兴,他撒着欢在我和他爹身上串来串去,嘴里还念着儿歌。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说累了吧?来!吃一个桔子吧!”
我侧头一看,后座的一位大哥拿着一个扒了皮的桔子递给我小儿,小儿一把抱住我,看着桔子摇摇头。
“快谢谢大伯!”我抱着我小儿,亲了他一口,说:“告诉大伯你叫什么?让伯伯自己吃吧,咱们兜里有。
”
“谢谢大伯!我叫秋儿,您自己吃吧,我们兜里有。
”
“我是慰劳秋儿的,来,接过去!”他看着孩子笑着说。
我看他这么盛情,只好让孩子接过来桔子。
他打量我们问:“你们是搬家的吧?”
我看他满身正气,而且没什么恶意,便点点头。
他又说:“阿荣旗设卡站了,成立了收管所,发现往这搬家的,一律抓回扎兰屯,你们有准备吗?”
我为难地摇摇头。
他把脸转向窗外,严肃地凝视着沿路掠过的大地,沉思了好一会,又转过头来对我们说:“这样吧,一会下车,收管所的人要来收查,就说你们是我接来的。
”
我和我爱人赶紧站起来,连说:“谢谢!谢谢大哥!”我爱人拿出香烟递给他,他连连摆手说:“我不会抽烟,不要客气,我们都是一样人,应该互相照顾!”
我看他诚心诚意的样子,脱口问:“大哥你贵姓?怎么称呼你?”
他笑了,坐在他身边的年轻人说:“他在国防路工作,名叫马义。
”
今天的班车老是发生故障,不时地停车,快到十二点了才到阿荣旗,收管所的人早已走了,我暗暗地感谢上帝,让我们躲过了一劫。
下车后我们把东西放下,领着两个孩子来到马义跟前,诚挚地向他道谢,激动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他转过身来,向我们摆着手说:“再见,祝你们顺利!”
我们还站那跟他告别,忽然从候车室里跑来几个人,他们来到我们身边,小声而急切地问:“你们是搬家的吧?赶快把东西往屋里拿,收管所的人刚走,喝酒去了,一会就回来了,前两趟车都抓走十多个人了。
”
大家七手八脚地帮我们把东西拿到寄存室里,我们诚恳地谢过他们,又到卖票口前起了两张次日去太平庄的车票,就带领两个孩子到街里吃饭去了。
走进一家小吃铺,里边坐着好多人,有的吃饭,有的在抽烟,有人说:“这又是逃荒的对不对?”
我看说话的人在喝酒,但没喝多,就毫不含混地说:“对!”
喝酒人一口喝干了杯子里的酒,自豪地说:“怎么样?让我猜着了!从哪儿来呀?”
“从辽宁省康平县来。
”我爱人拉了一把凳子坐在了他的对面,我领着两个孩子也随着围桌而坐了。
买了几碗面条,又买一碟菜,就吃起来。
“老弟,你这携家带口的想往哪去呀?”喝酒的人认真地问,语气里带点担心。
“还没确定。
”我爱人难为情地笑了。
“晚间住店有准迁证吗?”他又问。
“连准地方都没有呐,哪来的准迁证啊?”我爱人说。
“这就糟了!夜里查夜可严了,没有准迁证一律往回抓,你管他叫爹,他都不答应你啊!”
我的头轰的一下,剩下的饭菜再也咽不下去了。
我呆呆地看着饭碗,放下了筷子。
喝酒人看了我一眼,说:“别上火,他们不让咱盲流混下去,咱们也想办法对付他们,吃完饭到票房子那起两张返回齐齐哈尔的车票,夜里来查,就说往回走,他们就不抓了,明天一早再把票退回去,一张票才多花一毛钱。
”
我的心当时亮堂了,脱口说出:“真是好办法呀!咱们马上……”
“不必了!”坐在凳子上一直抽烟的一位大叔说话了,“我也是辽宁康平人,是小城子公社的,这街里有我的叔伯弟弟,咱们到那去住。
”
“小城子公社?”我的眼睛一亮,那正是我的老家呀!我走过去一盘问,原来他是我的表叔,姓萧,叫萧凤贵。
这真是不巧不成书!谁曾想千里迢迢能在这里碰上我六岁时分别的表叔,他连我的乳名都能叫出来。
表婶去世了,他带着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
吃完饭,我们随着表叔来到了小表叔家里。
小表叔是当兵的出身,转业到阿荣旗,听说他跟我同岁,当时任旗革委会的一位领导,此刻不在家,远出开会去了。
小表婶对我们既不热情也不冷淡。
跟她交谈中我知道,二年来他们家成了盲流的招待所了,哪怕和小表叔只有一面之识的也奔他们来,她招待盲流已经习以为常了。
第二天早晨,我们顺利地上了去往太平庄的班车。
坐在车上,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想:“唉,总算是过了千难万险!”
快到十二点了,班车到了终点站——太平庄,我们下了车,但离我们要去的地方还有三十多里路。
幸好,我们搭上一辆从沟里来买返销粮的老牛车,车上装着一麻袋苞米。
车主人很是热情,答应我们把东西放在车上,让两个孩子坐在车上,他和我们俩步行着跟着车走。
不管怎么心急意切,老牛仍然稳稳地迈着方步行走,刚走出十多里路,太阳已经开始西下了,前方是坡陡路弯,我们就咬着牙使出全身力气帮助推着车。
一路上我爱人向车的主人打听着沟里的情况,我在瞭望着前方,满目凄凉,感到日暮荒山远,前程无指望,从心底道出了《林冲雪夜上梁山》中的两句话:“眼望长河落日圆,只恨霞火不烧天。
野寺风竹催过客,异地何处有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