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4年3月21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稳增长、提效益、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467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2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583.7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841.95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5.3:39.2调整为5.3:55.3:39.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6%提高到43.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1555元(折合9939美元),比上年增加6373元。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4672.91 11.5第一产业247.21 3.2第二产业2583.75 12.9工业2053.57 14.1建筑业530.18 7.9第三产业1841.95 1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3.52 9.5批发和零售业355.47 9.5住宿和餐饮业61.05 6.1金融业252.48 16.1房地产业269.88 15.7营业性服务业294.40 9.7非营业性服务业425.15 7.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2%。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2.7其中:食品 4.8烟酒-1.4衣着 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1交通和通信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2.3居住 2.8年末从业人员504.4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一、上级整体布置和安排经济普查作业五年一次。
建国以来,我国已先后于2003年、2008年进行了两次经济普查,本年展开的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方针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工业和第三工业的悉数法人单位、工业活动单位和个别运营户。
意图是全面查询了解我国第二工业和第三工业的展开规划及布局,了解我国工业安排、工业结构、工业技能的现状以及各出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工业和小微企业的展开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掩盖国民经济各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根底信息数据库和计算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办法是全面选用信息化手法,许多引证手持电子数据收集设备(PDA),对经济普查对像进行现场摄影、数据现场互联网录入,树立全面掩盖普查区的电子地图,进一步进步联网直报系统的使用水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刻点是20xx年xx月31日,普查时期材料为20xx 年年度材料,普查时刻由20xx年至2015年历时三年,详细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预备阶段(20xx年xx月31日前)。
首要作业是:建立普查安排、执行普查经费;举行普查作业会议,安排展开社会宣扬发动;依照普查计划,拟定普查施行计划、归纳试点计划、数据处理计划和数据质量操控预案等;展开好普查归纳试点;制作普查电子地图,区分普查区域;选配好普查辅导员、普查员,训练好普查作业部队;“地毯式”对普查区域进行清查了解,摸清普查方针总量及散布状况;做好普查数据处理的条件预备作业,弥补有必要的数据处理设备。
二是普查挂号、数据处理与发布、总结赞誉阶段(2014年1月—xx月)。
首要作业是:做好普查现场挂号、复查作业;完结普查编码、数据录入、上报、审阅和检验作业;安排展开数据质量检查,对普查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保护好电子地图信息,树立好计算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研讨公报发布,发布普查首要数据;安排展开先进评选活动,举行总结赞誉会议。
三是材料开发、更新保护阶段(2015年1月—2015年xx月)。
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
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1. 引言合肥市作为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为了全面掌握合肥市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合肥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
本文将对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进行介绍和分析。
2. 经济普查的目的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全面了解合肥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 了解合肥市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经营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 - 摸清合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行为,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建立完整的经济统计数据库,为合肥市的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3. 经济普查的内容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合肥市各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情况; - 合肥市企业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状况; -合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行为; - 合肥市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结构;- 合肥市的外贸情况和对外开放程度。
4. 经济普查的方法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对合肥市的企业进行登记普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获取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数据; - 对合肥市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获取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 - 对合肥市的人口进行登记普查,了解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结构; - 收集和分析合肥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
5. 经济普查结果的意义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将对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 通过分析普查结果,可以全面了解合肥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 普查结果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 合肥市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是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普查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就业状况,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经济普查的结果还可以为合肥市的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经济普查工作情况汇报(精选4篇)
经济普查工作情况汇报(精选4篇)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经济普查工作情况汇报【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普查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篇一王静,茅坪乡统计站干部。
多年来,她坚守在茅坪乡经济统计工作一线,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用平凡的点滴书写了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不凡事迹。
在今年6月开始的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中,她为了将茅坪的各项产业数据进行全面准确地汇总和汇报,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细致认真地做好各项统计、核查工作,并多次亲临生产现场,与行业、部门责任人进行密切交流,按时按要求圆满完成县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下达的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好评。
在普查工作中,王静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统计法》严格从事普查工作,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她说:“经济普查是有利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这次普查就是摸清家底,认识乡情,准确把握全乡经济实况,为全乡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
她反复学习经济普查的相关理论知识,用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为使经济普查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王静同志先后发放经济普查宣传单2000多份,下发到每一户普查对象手里,并做详细的解释说明工作,为了使经济普查数据更加准确,有时一户就要跑好几趟,反复核实。
一次,普查表上一户卖肉的向老二年收入只有6000元,她在核对报表中发现这一数据不真实,于是她立即联系乡村普查员重新入户进行核查,她耐心细致的推算,结果得出年收入应该是1万6千余元。
农户向某说:“王静的敬业精神和耐心细致的算账统计站个人先进事迹演讲稿:本站推荐王静,茅坪乡统计站干部。
多年来,她坚守在茅坪乡经济统计工作一线,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用平凡的点滴书写了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不凡事迹。
在今年6月开始的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中,她为了将茅坪的各项产业数据进行全面准确地汇总和汇报,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细致认真地做好各项统计、核查工作,并多次亲临生产现场,与行业、部门责任人进行密切交流,按时按要求圆满完成县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下达的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好评。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合肥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7.03.18【实施日期】2007.03.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8日)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创近10年来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1.76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0.59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1.51亿元,增长13.7%。
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16.3%提升到17.5%。
人均GDP突破两万元,达到2320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4.3%。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
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食品类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0%、2.6%、1.9%、1.8%和1.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0.5%、1.8%、1.9%。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0.5%,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4个和1.8个百分点。
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约束,基础仍不扎实;工业投资有待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仍面临压力。
二、农业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13.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公务员网络培训--政府决策机制解读考试答案
1党中央决策体现在()。
(3.0分)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
(3.0分)A.国务院3.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上少有的()。
(3.0分)C.高增长、稳增长、低通胀4.2015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三个双”,其中不包括()。
(3.0分)A.“双增长”:即城镇人口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最重要会议制度。
(3.0分)B.党中央决策6.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增长转向()增长。
(3.0分)D.高速;中高速7.中国经济决策制度创造了“三大奇迹”,其中不包括()。
(3.0分)C.创新奇迹8.每年()月是中国的“政治民主月”。
(3.0分)A.39.关于中国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3.0分)B.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10.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为“三稳”,其中不包括()。
(3.0分)D.出口稳.中国经济决策制度“三步曲”,即()。
B.党中央决策C.国务院决策D.全国人大决策2.下列从国际视角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4.0分)A.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B.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首位C.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D.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世界第一3.如果对2014年政府工作进行评价,那么评价的依据包括()。
(4.0分)A.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B.《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C.《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4.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表现在()。
(4.0分)A.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B.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C.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D.居民收入占比上升5.中国发展新常态的本质表现包括()。
(4.0分)A.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B.增长速度从9.9%到7%左右C.从中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小于0.700)向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迈进D.劳动生产率:从传统到新兴;从劳动密集型、私人密集型到高新技术、新型产业、装备制造业6.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表现之一是“三个爆炸性增长”,即()。
合肥第三产业调查报告
合肥第三产业调查报告合肥第三产业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比重逐渐增大。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深入了解其市场规模、结构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背景合肥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良的营商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合肥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商贸、信息技术、旅游等领域,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⒈金融业合肥市金融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的金融中心。
主要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
本文将对合肥市金融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进行详细分析。
⒉商贸业合肥市商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等。
随着合肥市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商贸业市场潜力巨大。
本文将对合肥市商贸业的市场规模、消费特点、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
⒊信息技术产业合肥市信息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项目。
主要涉及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
本文将对合肥市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创新能力、竞争力等进行详细剖析。
⒋旅游业合肥市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景区,旅游业潜力巨大。
本文将对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等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推荐。
三、市场分析本章将围绕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⒈市场规模通过对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市场规模进行细致调查,本文将提供详尽的数据和分析报告。
⒉发展趋势分析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变革、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参考。
⒊竞争格局研究合肥市第三产业的竞争格局,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等指标的分析,为相关企业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提供依据。
四、挑战与机遇本章将对合肥市第三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2024年统计年终总结精编(5篇)
2024年统计年终总结精编____年,县统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统计工作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主线,以开展“统计法治建设年”活动为核心,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能力,深化统计改革,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统计规范化管理,推进队伍建设,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优质统计服务。
现根据《甘肃省县级统计局考核实施细则》和市统计局《____年县区统计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对____年我县统计工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自查如下:一、严格制度方法,常规统计报表工作圆满完成一是专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
年初,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专业人员为成员的年报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专业年报及定期报表培训会议,对____年年报及____年定期报表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要求严格按照报表制度操作,不断规范业务流程,严把数据质量关,为顺利完成年报和定期报表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不断完善联网直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
每季度末,由局领导带队,各有关专业人员参与,深入到企业,督促和现场指导企业统计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统计台帐和一套表网上直报工作,切实提高了企业统计人员工作能力,确保企业一套表按时上报,数据真实准确。
三是扎实抓好各专业月报、季报工作,督促各专业按照市下达全县的指标任务,均衡进度,按时准确上报各类报表,促进全县各项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为推进科学管理,确保各项统计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我们以____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依托,修订完善了《机关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主管领导、各专业工作人员,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以岗定责,以责记分,对业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失误和差错进行处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靠实了工作责任,有效提高了各专业统计人员及时、准确上报统计数据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合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6月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皖政〔2013〕10号)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合政〔2013〕48号)要求,我市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普查,摸清了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查清了我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合肥市统计局和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86246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48790个,增长130.3%;产业活动单位101204个,增加55496个,增长121.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132787个,增加13734个,增长11.5%(详见表1-1)。
1表1-1 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注:表中产业活动单位合计数包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1075个;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270个。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7253个,占31.6%;制造业12076个,占1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533个,占13.4%。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60项,成交金额42.3亿元,增长26.9%。
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
图书馆总藏量697.05万册(件),其中图书325.10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42.0%和4.6%。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14.42万卷,增长67.9%。
电影院26家,全年票房收入1.85亿元,增长41.2%。
各类动漫企业85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5家。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6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3.7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47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3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3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58张。
婴儿死亡率5.9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8%。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37%。
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8项市级体育赛事。
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
全市完成2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2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
城镇化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遭遇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全市国民经济仍呈现出速度高、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持续较快增长。
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78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因灾减产,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8.33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4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例为8.54∶49.88∶41.58。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突破10000元,达10562元,比上年增加1288元。
各项改革取得进展。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重组和中小企业“双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启动事业单位改革,首批22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开展整体转企试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市直部门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进展较快,全市国有、集体产权进场交易额达11.15亿元。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4.3%,居住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1%;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1.9%、2.2%、0.7%和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种植业产量因灾减产。
全年粮食产量104.47万吨,比上年减产35.3%。
2020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简报范文
2020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简报范文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简报(一)今年12月起,合肥市将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记者昨日从"合肥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布置会"上得知,本次农普中,合肥还将启用遥感测量、手持智能数据采集"高精尖"设备。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普查,将查清全市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
"合肥市农业普查办常务副主任曹晓钟介绍,利用普查结果,可以建立信息"一张表",将"人"、"图"、"数"进行"时空"一体化的整合,建立全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可视化展示系统。
据了解,本次农普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将涉及全市约122个乡镇(街道)、1308个村(居)委会、125万农户和7千多个农业经营单位。
本次农普的内容,将涵盖农业从业者情况、土地利用和流转情况、农业新型经济主体情况、农业现代化进展情况、乡村治理情况、建档立卡贫困村与贫困户情况、主要农作物种植等空间分布情况等13项内容。
在将开展的农业普查工作中,合肥还将启用不少"高精尖"设备。
记者从昨日的会上了解到,本次农普将创新调查手段和普查方式,采用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互联网直接报送、遥感测量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提升普查在数据采集、报送、汇总、审核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从20xx年1月1日也就是元旦后,普查员将佩戴普查证件、手持pad正式入户登记,普查对象要充分做好配合工作,真实、准确地提供普查所需的资料并配合填报农业普查表。
"曹晓钟表示,按照本次农普"时间表",全部普查工作将持续到20xx年年底。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合肥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8.03.10【实施日期】2008.03.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2008年03月10日)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快、活力强、效益高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跨越式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34.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0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651.20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602.98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8:47.5:46.7调整为6:48.8:45.2。
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28125元,比上年增加4922元。
市场价格总体上涨。
在食品价格涨势较高的拉动下,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6%,涨幅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
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3.2%、2.9%、1.8%、1.1%和4.1%;衣着类、交通与通迅工具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降0.6%、1.2%和0.5%(见表一)。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9%,涨幅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3%,涨幅上升0.6个百分点。
表一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够大,综合实力不够强;农村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市场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园区等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4年数据统计工作总结参考(2篇)
2024年数据统计工作总结参考2023年数据统计工作总结2023年是数据统计工作迈向全面数字转型的关键一年。
我所在的部门在这一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企业决策和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以下是对2023年数据统计工作的总结,共分为三个部分:工作背景,工作内容和成果评估。
一、工作背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各行各业的数据量不断增长,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需求日益迫切。
我们部门作为企业数据中心的核心部门,负责采集、整理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的各类数据,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在2023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数据采集和整合:通过与企业内外的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对接接口,收集各类与企业运营和市场环境相关的数据,包括销售数据、市场调研数据、客户反馈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可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2. 数据分析和挖掘: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运营决策提供参考。
在数据分析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和模型,包括Excel、Python、R等,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3. 数据可视化和报告:将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企业的决策层和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直观和清晰的数据报告。
在2023年,我们引入了一些数据可视化工具和技术,如Tableau、Power BI等,使数据报告更加生动和易懂。
二、工作内容在2023年,我们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日常数据采集和整理:与企业内外的数据提供方合作,及时、准确地采集和整理各类数据。
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管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备份,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安全。
2. 数据质量控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去重、格式校验和异常值的处理。
我们通过编写一些数据清洗和处理的程序,提高数据质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数据分析和挖掘: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
合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6月5日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批发和零售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市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27251个,从业人员26.61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225.2%和77.2%。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占53.7%,零售业占46.3%。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50.8%,零售业占49.2%(详见表3-1)。
表3-1 按行业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2%,外商投资企业占0.2%。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企业法人单位的0.7%,股份有限公司占0.9%,有限责任公司占9.3%,私营企业占84.3%。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4.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0%,外商投资企业占3.7%(详见表3-2)。
表3-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资产总计2013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569.03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176.8%。
其中,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856.69亿元,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12.34亿元,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56.8%和247.6%(详见表3-3)。
表3-3 按行业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1977个,从业人员7.19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65.7%和28.3%。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0.2%。
2024年统计局下半年工作计划(2篇)
2024年统计局下半年工作计划一、全力以赴,确保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把握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把握经济运行质量,加强与市局各处室的沟通联系,争取各项指标在五城区的排位靠前,为顺利完成全年工作指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下半年,农业普查工作将进入关键时期。
建立质量监督、街道联系机制,以局领导分别包片形式,科室分片形式,督导街道社区普查工作,确保普查各阶段的工作质量。
完成农业普查街道、社区“两员”人员的聘任和选调工作;完成普查区划分、普查小区划分以及电子地图绘制等工作;组织参加省市安排各种学习、培训:包括《普查方案学习》、农普摸底调查、普查表入户登记以及PDA等电子设备的操作等业务培训。
并完成摸底调查工作。
组织区本级科室业务人员、街道社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开展农普业务培训三次以上,培训人次预计将达____人次;开展大规模的农普宣传工作,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为农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影响力。
三、严格把关,做好数据发行工作加强对普查、年鉴数据的审核力度,不仅要求各专业科室要对各自专业数据内容负责,严格把好质量关。
而且普查办要加强与历史数据、经济普查公报数据的比对审核,保证普查年鉴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与匹配性,做到与相关部门、历史数据的有效衔接。
顺利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年鉴、____年统计年鉴的整理及发行工作。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继续强化街道、部门做好项目新增入库的相关工作,并针对运行工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与市局进行工作衔接,确保出现状况得到及时解决。
同时加大对全区投资目标责任单位的业务指导,协助其找出潜在的投资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有条件的项目尽可能纳入统计范围。
五、大力推进统计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入推动统计法制宣传活动,着力提高党政领导、机关干部、调查对象和社会公众统计法律意识。
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将统计违法违纪案件查处作为统计反腐的重要内容。
安徽省第三次工业普查公报
安徽省第三次工业普查公报来源:SRC-749发布时间:2002-04-29 16:02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1995年在全国开展第三次工业普查。
我省于1995年着手准备,1996年正式实施工业企业普查登记。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协作、联动,各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活动单位积极配合,经过各级普查机构和全省30多万普查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普查工作的试点、社会宣传动员、整顿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普查业务培训、清查企业调查单位、普查表的填报、数据审核、汇总和上报等一系列复杂而繁重的任务。
在这次工业普查中,我省对全省境内421662个各类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单位进行了直接发表调查。
其中,填报甲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663个,填报乙表的乡及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26529个,填报丙表的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9736个,填报丁表的“三资”车间105个,填报卡片的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活动单位384734个。
在登记填报结束后,省、地(市)、县三级都开展了工业普查事后数据质量抽查和评估活动。
省级质量抽查和评估结果表明,这次工业普查全省数据质量好于国家规定质量控制目标。
现将普查结果公布如下:一、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增强工业普查结果表明,自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以来,我省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大,特别是“八五”期间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到1995年末,全省各类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活动单位共完成现价工业产出额3156亿元,按可比价格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4.7倍,平均每年增长18.9%,其中“八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26.2%。
与“五五”时期的8.5%,“六五”时期的.14.8%,“七五”时期的13.1%,“八五”时期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我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乡属工业和村及村以下工业高速增长影响,按可比价格价格计算,1995年比1985年增长14.9倍,平均每年增长3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合肥市统计局
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6月5日
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第二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工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3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2384个,从业人员75.22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43.1%和60.7%。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12048个,占97.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5个,占0.9%;外商投资企业221个,占1.8%。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137个,占全部企业的1.1%;集体企业105个,占0.8%;私营企业9738个,占78.6%。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86.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5.4%,外商投资企业占7.8%。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的6.3%,集体企业占0.4%,私营企业占46.0%(详见表2-1)。
表2-1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85个,制造业12076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23个,分别占0.7%、97.5%和1.8%。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0.6%,制造业占95.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4.3%。
在工业行业大类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5.6%、8.0%和7.2%(详见表2-2)。
表2-2 按行业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二)资产总计
2013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579.82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172%(详见表2-3)。
表2-3 按行业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三)资产贡献率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总资产贡献率为15.9%,比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其中,采矿业为16.4%,比2008年下降10.7个百分点;制造业为17.8%,比2008年上升0.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7.8%,比2008年下降0.4个百分点(详见表2-4)。
表2-4 按行业分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总资产贡献率
食品制造业24.0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1.9 烟草制品业93.4 纺织业24.0 纺织服装、服饰业27.4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6.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7.0 家具制造业30.7 造纸和纸制品业21.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1.9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6.9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36.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6.1医药制造业23.0 化学纤维制造业 6. 1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2.6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5 金属制品业17.2 通用设备制造业17.1 专用设备制造业23.0 汽车制造业10.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8.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1.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8 仪器仪表制造业17.5 其他制造业19.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5.4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3.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8.2
(四)企业研发活动
201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430个,比2008年增长112.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18.5%。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24264人年,比2008年增长138.1%。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75.98亿元,比2008年增长248.2%;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8%,比2008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详见表2-5)。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1008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74件,分别为2008年的9.1倍和17.1倍;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3.4%,比2008年提高15.6个百分点。
表2-5 按行业分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及投入强度
(五)高技术产业(制造业)
2013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179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7.8%。
201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或研发)经费支出14.99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1.1%, 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6%,比规模以上制
造业平均水平高1.13个百分点(详见表2-6)。
201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16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94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48.9%,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6.0个百分点。
表2-6 按领域分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及
投入强度
二、建筑业
(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13年末,全市共有建筑业法人企业单位5794个,从业人员98.07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21.7%和55.5%。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5782个,占9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为4个、8个。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59个,占建筑业企业法人的1.0%,集体企业30个,占0.5%,私营企业4552个,占78.6%。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0.2%。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9%,集体企业占0.4%,私营企业占
44.2%(详见表2-7)。
表2-7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房屋建筑业占11.7%;土木工程建筑业占16.2%;建筑安装业占18.0%;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占54.1%。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房屋建筑业占54.2%;土木工程建筑业占20.6%;建筑安装业占7.0%;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占18.2 %(详见表2-8)。
表2-8 按行业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二)资产总计
2013年末,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258.84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59.4%(详见表2-9)。
表2-9 按行业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注释:
[1]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2]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按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具体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3]研究与试验发展: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4]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5]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