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陈向明)

合集下载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理论框架构建:我们将回顾陈向明教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原则与程序的阐述,包括其对现象主义、解释学、建构主义等哲学基础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扎根理论、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等具体研究路径的精要剖析。

此部分旨在揭示陈向明教授如何在多元理论脉络中构建起一套严谨且富有弹性的质性研究体系。

方法论创新与应用: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如她对混合研究方法的倡导、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敏感性以及对研究者主体性问题的独特见解。

还将通过分析其实际研究案例,展现这些方法论思想如何在教育、社会工作、性别研究等领域得到生动实践,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对话与影响:本综述还将考察陈向明教授在学术界引发的广泛对话与回应,包括对其观点的支持、质疑与深化,以及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国内外学者及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揭示了其思想在当代知识生产中的动态发展与持续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提炼出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及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提升本土化研究的理论自觉、强化研究伦理意识、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本篇文献综述力图通过对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呈现其学术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影响,为读者二、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与理论贡献陈向明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和研究方法论领域的杰出代表,对“质的研究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探索。

她坚信,质的研究方法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范式,更是理解社会现象、揭示人类行为背后深层次意义的关键工具。

在陈向明看来,质的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她主张,质的研究应当关注被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内心世界,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取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陈向明)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陈向明)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来源:《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作者:陈向明摘要:“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

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

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

“定性研究”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

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也是“实证的”;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

关键词:范式;质的研究;量的研究;定性研究;行动研究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有人在场的人文社会现象异常复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学术流派也类型繁多,主张不一。

很多时候,甚至针对同样的现象,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也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研究问题,并使用不同的方法。

如果希望理解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为什么对同样的社会现象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技术偏好(如为什么质的研究①通常使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和民族志的方法来探讨意义解释类问题,而量的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手段来检验可概化的理论假设),则需要对研究者的信念、价值观和所秉承的研究传统有所了解。

而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范式”(paradigm)不失为一个好用的概念。

本文力图从“范式”的角度探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目的是从一种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澄清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些问题,如:(1)“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②有什么不同?“质的研究”是“实征的”(经验的,empirical)、“思辨的”(speculative),还是二者兼备?③“思辨的”与“解释的”(interpretive)有什么区别?(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实征的”和“实证的”(positive)是一回事吗?(3)“质的研究”是仅具有单一的理论基础,还是兼具“实证主义”(positivism)、“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和“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要素?(4)“质的研究”是范式、方法论(methodology)、取径(approach)、方法(method)还是技巧(technique)?“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是什么关系?“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与“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是一对合适的、相对应的范畴吗?一、什么是“范式”?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

_质的研究_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_陈向明

_质的研究_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_陈向明

角色意识不仅对研究的实施方式 有一定的影 响, 而且对研究的结果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 般来说, “ 学习者” 获得的研究结果大都揭示了 被研究者自己看待事物和解释事物的方式, 其 研究报告通常使用被研究者自己的语言 , 目的 在于再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意义建构。“ 鼓动 者” 则可能更多地看到研究现象中 “ 不公正” 的 地方 , 呼吁对这些现象进行批评和改革 , 并且 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 研究者” 则从自己 的理论框架出发, “ 中立地”对 “ 客观事实”进 行冷静的描述和分析。 当然, 不同的研究态度是 研究者个人的指导思想所致, 但是也有学者认 为, 对于初学者来说 , 不宜过早地采用 “ 鼓动 者”身份。“ 鼓动者”的价值倾向性太强 , 不宜 于对现存的问题进行 “ 客观” 、“ 中性的”了解。 与此同时 , “ 鼓动者” 有可能对被研究者采取一 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来改造 对方。 三、研究者的视角 作为一个人, 研究者是不可能对一个课题 “ 开始进行研究”的。 事实上, 他在 “ 开始”研 究之前就已经在 “ 进行”研究了。 研究者之所 以会 “ 选择”这一课题, 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早 已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 , 当研究者决 定 “ 选择”一个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 他对这 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判断标准。 而研究者这方面的个人因素往往影响到他对研 究问题和研究人群的选择。 比如, 在我教授 “ 质的研究” 这门课时 , 班上好几位研究生都选 择 “ 研究生为什么报考北京大学”这类题目做 他们的研究课题。 作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他们 不仅自己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 , 而且都有自己 的看法和假设。 他们认为这些研究生报考北京 大学必定有自己的 “ 原因” , 而且这些 “ 原因” 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研究者的 “ 前见”不仅会促成他对某一类 课题有所偏好 , 而且还会对他的研究设计产生 影响。 比如 , 我的一位学生对自己孩子的培养制 定了分层次的目标, 因此他在设计访谈提纲时, 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 : “ 您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是 否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和最低的目标 ? 如果理想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共67页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共67页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质性研究(陈向明)

质性研究(陈向明)

整理版ppt
3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范式
学术取向(求真,是 什么)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实践取向(求 善,应该是什 么)
批判理论
经验的 思辩的
量的研究 质的研究 定性研究
行动研究 (量、质)
整理版ppt
4
定量研究
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 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 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 方法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 问题,总需要学生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整理版ppt
32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
时间
8:00
8:05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走进教室, 我很久没有 我坐在教室的前 学生一齐站起 看到如此规 3/2处,没有看 来,大声说: 矩的课堂了, 见所有学生的动 “老师好!” 着实吓了一 作。
用于指导经验性调查
整理版ppt
44
建构理论的基本步骤
宏大理论 一般理论 中层理论 低层理论 观察方式 真实的世界
整理版ppt
45
理论抽象举例
宏大理论:社会阶层在每一代新人身上得到了复 制
一般理论:学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在复制社会阶 层上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
中层理论:那些抵制学习的孩子发展出了一种反 学校的文化
整理版ppt
7
质的研究问题举例
1、什么是“后进生”?“后进生”是 如何成为“后进生”的?
2、教师、“好学生”、“后进生”是 如何看待“后进生”现象的?
3、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对待“后进生” 的?其行为对“后进生”的学习有什 么影响?

质性研究陈向明课件

质性研究陈向明课件

“行动研究”的定义
• 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 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 研究的目的: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提高 反思能力,改进工作 • 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行动者的意识和能 力是否有提高,问题是否解决,生存环境 是否有改善
质性研究的主要兴趣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写研究报告
与量的研究 有何不同?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进入研究现场 确定研究问题
收集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分析资料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问题
1、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的或理论 的)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 的空间 4、实施条件许可,适合用质性方法探究
总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要迷信技术:那些最有趣也最困难 的论题,往往出现在已有技术不能奏 效时;不应由方法来限定问题 应坚持自己模糊的形象和构想,将其 整理出来 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真实的 问题”

问题:对问题的陈述通常涵盖了大量 具体环境和不同人所面对的各种私人 困扰;需要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这些问题 方法:应问是否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不应受方法和技巧的制约 理论:与使用的词汇有关,尤其是词 汇的概括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 系
研究问题举例
研究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小组长 下面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当小组长? “当小组长”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 有何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小组长”的?“当小 组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当小组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

3.1 访谈
访谈的作用
1、了解被访者的所思所想(看法,意义建 构) 2、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回忆是重构) 3、了解被访者的行为表现(需要与观察相 关检验) 4、与受访者建立关系 5、让受访者的声音表达出来(赋权)
访谈的类型
1、结构:开放、半开放、封闭 2、正式程度:正式、非正式
3、接触方式:直接、间接
二、质的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 适合作质的研究?
思考方式
1)我应该使用什么研究方法对我的研 究问题进行探究?
2)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问题作质 的研究?
(特殊现象、一般现象,共性与特性)
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 2)聚焦研究问题 3)定义重要概念 4)建立概念框架 5)探讨研究目的
4、为什么说质的研究特别适合研究教育?
1)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 2)适合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 3)适合整体考察教育问题 4)灵活的、可不断调整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 的实践要求 5)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创 新 6)教师可以自己(或与研究者合作)进行研 究,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分析类别

关于数学的重要性 关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于学习数学的动机 关心学习数学的信心 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分析资料的手段
1、画图、列表(第188页,第194-195页)
2、写反思笔记:描述、分析、方法反思、
理论建构、综合
3、运用直觉和想象、比喻、类推等
4、阐释循环:在部分与整体之间不断对比,
2、反思研究关系
1、个人反思: 1)我对本研究问题有何前有、前设和前见? 2)我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的这些有关经历、预设、看法和关系会如 何影响你的研究? 4)我在研究中将如何利用这些因素? 2、小组交流 3、大组汇报,教师总结评议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摘录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摘录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说明:在网上找到了本书的电子版,不太清晰不说,且两处共缺了10多页。

我把扫描版电子书逐页转换成了WORD文档,并根据自己手头的纸质书补上了缺页。

转换时的错漏也逐一修正过来。

我把作者引语的来源,比如“*****(张三,2010)”删了,这样看起来更连贯。

作者对词组加引号过多,有些也删了。

]第0章. 本书的缘起《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2000)一书出版之后,不少人(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反映说,看到这么一本厚厚的书就发怵,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读懂,更不知道这样的书对自己的工作会有什么帮助。

我在为中小学教师做培训和讲座时,也发现大家更加关心的是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我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应该从哪里下手?”“我想做一些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研究工作,但不知道如何做,我应该怎么办?”大家似乎对理论方面的探讨不太感兴趣,读起来也困难,感觉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离得很远。

我的一些同行以及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也听到了同样的反映,希望我再写一本通俗易懂的、着重操作方面的书,便于那些需要自己动手作实践性研究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使用。

因此,便产生了写现在这本小书的念头。

§0.1. 教师为什么要作研究?随着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教师的职业专门化己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包括培养与培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教师们己经不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吸取灵感,希望从“教书匠”变成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门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

而成为专门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

读书报告之《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读书报告之《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全书介绍了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历 史背景,说明了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 作,描绘了质的研究的理论发展前景。由前言 和六个部分共27章组成
第一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结合 量的研究给出了质的研究的定义。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研究课题的设计、研 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所产生的 作用、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等。
第三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五部分:说明了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与量 的研究做了比较。
第六部分:描述了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1、5、6部分主要介绍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
基础、历史背景和理论发展前景;第2、3、4 部分重点在于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
最后,本书对“质的研究”的方法给出了 翔实的解释和步骤,对将来的社会科学研 究工作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谢谢大家!
二、质的研究——定义
定义:英文中“qualitative research”在中国 大陆被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 地区及新加坡被译为“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 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 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 认识;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 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 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
解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的事实是不存 在的, 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事物的性质。
批评理论认为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 仅仅只是了解和认识客体。
三、质的研究过程及方法:
定性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 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 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 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结论、建 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 研究报告等。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

读《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有感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的主任,是推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也是《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作者。

从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来看,陈向明老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并非一时兴起的,她在学术界发表的多篇文章都是关于质的研究的,如《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等。

陈向明老师借助对这些文献的理解以及从事质的研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有关的西方学者与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

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奠定了陈向明老师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地位。

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六大板块,从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到准备阶段再到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检测手段,最后谈到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书中将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与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同时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这样的探讨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质的研究及其有关的相关理论问题。

这样的构架结构既可以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课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参考使用。

第一部分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质的研究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的追述,同时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学的哲学思想基础以及操作方式分类。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这是陈向明老师在之前发表的论文对质的研究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给出的定义。

其实,质的研究是相对于量的研究而言。

“量”的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

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总第123期)

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总第123期)

《 北京大学教 育评论》 2 0 年 第 2期 12 0字 08 30
18 9 2 我 国 公 共 教 育 经 费 的 供 给 与 需 求预 测 9 14 7
18 9 6 论高职 学院的科研启动工作 王绍 良 刘 自华 9 14 隆平 宇 《 教育与职业》 20 0 8年第 1 5期 30 0 0字 40 5 0字 周 中鉴 《 中国
60 00字
汤霓

《 职教论坛》 20 0 8年第 5期
《 教 通 讯 》 20 职 0 8年 第 5期
80 2 0字
70 00字
18 9 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 9 14 5
30 4 0字
方光罗 《 中国 荀
189 3 职 业 学 校 教 育 质 量 的理 论 探 析 肖化 移 姚 海 9 14 6
40 9 0字
18 9 5 用 人 单 位 的 需 要 是 文 化 课 改 革 的 重 要 参 照 9 14 9 点— — “ 基 础 、 活 模 块 ” 课 程 模 式 再 论 之 十 二 蒋 乃 平 宽
190字 10
18 9 5 文化课应谚 中职生‘ 会’ —来 自一线的报告之 9 14 7 E 得 . -

蒋乃平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 年第 1 期 13 0 08 l 00 字
18 9 5 高职 文 科 专 业 的 质 量 观 和 质 量 实 现 潘 晓 时 9 14 8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 0 年 第 1 08 3期
40 9 0字 15 0字 00
1 89 3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9 149 问题及对策 李
硕豪 邵青山 《 职业技术教育》 2 0 年第 1 期 08 3 刘征 华伦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PPT课件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PPT课件
2)观察者的视角和叙事角度要明确说明。 3)观察者个人的推理与事实要分开,要说明推
理的逻辑,并提供足够的事实依据。
4、整理和分析资料
1)资料整理和分析越早越好 2)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是一个相互渗透的
过程 3)以开放的心态阅读原始资料 4)登录和编码(第167-169页) 5)关注“本土概念”(第190页)
分析资料的方法
1、分类法 2、情境法 3、结合分类法和情境法
举例: 父亲眼中孩子的学习心态与自己教育方式的变化
(第183-188页)
分析举例
刘老师:您好!
从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您使数学变 得有趣。我发现我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数学。以前我 没有注意到,而现在我发现我周围到处都是数学。 我非常喜欢您的课,您的课让我认识到数学在我们 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前我对数学没有兴趣,而我现 在知道我能学好数学,并希望今后能够找一个应用 数学的好工作。刘老师,是您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 重要性。我认为,您的课是我在学校里最有趣的课。 我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当我 在使用数学知识时,我感到自己非常有力量。我现 在知道怎样去学习数学了。
55探讨与研究其他部分的关系1研究的目的意义2研究的背景自我反思研究关系3研究的方法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成文研究的方法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成文4研究的质量检验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道德问题研究的质量检验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道德问题一个初步的定义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味着什么?(“意义解释”问题)

[整理版]陈向明-质性研究

[整理版]陈向明-质性研究
研究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实用的目的、 探究的目的) 研究的背景、自我反思、研究关系 研究的方法(抽样、收集资料、分
析资料、成文) 研究的质量检验(效度、信度、推 广度、伦理道德问题)
再练习:修改研究问题
重新检查你的研究问题,问自己: 研究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是否清楚?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研究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中占据什么位 置?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方法等是否 匹配?
研究的分类
研究
规范研究
行动研究
实证研究
质的研究
定性研究
量的研究
概念辨析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
量的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定量研究
为什么说质的研究 特别适合研究教育?
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
便于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 适合整体考察教育问题 能够有效地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 灵活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的实践要求
3)如果收集实物?
实物分析的作用 确定需要收集的实物 设计实物收集清单 对实物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
6、 分析资料的方法
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是一个相互渗透的
过程
资料分析越早越好 以开放的心态阅读原始资料
登录和编码
发现“本土概念”
1)分类法
“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
提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 2)聚焦研究问题 3)定义重要概念 4)确定研究内容 5)探讨研究问题与研究其他部分的关系
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研究效度
举例说明 1)确定研究现象 “农村贫困地区辍学问题研究”

陈向明近二十年“质的研究”的文献述评

陈向明近二十年“质的研究”的文献述评

陈向明近二十年“质的研究”的文献述评宇文彩【摘要】“质的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界的一种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陈向明教授作为“质的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对该领域的探究从很多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其研究包括:“质的研究”方法的内涵及外延,“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质的研究”结果的质量评价手段,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等.但直至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在对此方法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应用上的探究深度还远远不够,应进一步探索来实现该成果的研究目的和价值.【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7)001【总页数】5页(P59-62,69)【关键词】质的研究;陈向明;教育行动【作者】宇文彩【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03长期以来,随着学术界对定量和定性等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这些常用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末质的研究方法被系统介绍到我国以后,质性研究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1]与思辨研究的空洞和量化研究结果的苍白相比,质性研究以其研究情境特有的自然性、人文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更适用于研究当前学界和实践中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目前,我们对于质的研究这一方法探究尚浅。

因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该领域代表人物陈向明教授对于质性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既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质的研究方法,也为我们今后从事相关研究积累经验。

关于“质的研究”一词,陈向明最初将“qualitative research”译为“定性研究”。

之后,她意识到,这个译名很容易与我国学术界经常使用的“定性研究”概念相混淆。

因此,在其之后发表的期刊中表明,将“定性研究”改为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使用的“质的研究”这个译名,以便与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定性研究”相区分。

[2](一)“质的研究”概念界定对于“质的研究”的概念,陈向明将其界定为:“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

质的研究陈向明精品文档

质的研究陈向明精品文档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学习者、鼓 动者、研究者)
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局内人与局外人 公开与隐蔽 熟人与生人 参与者与非参与者
双方的相对权力地位
高:对方比研究者地位高 中:对方与研究者地位相等 低:对方比研究者地位低 研究者应该怎么办?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 问题,总需要学生从书中 找答案。
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 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
时间
8:00
8:05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走进教室, 我很久没有 我坐在教室的前 学生一齐站起 看到如此规 3/2处,没有看 来,大声说: 矩的课堂了, 见所有学生的动 “老师好!” 着实吓了一 作。
注意: 适时追问 自然过渡
访谈中的倾听
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的听(表面的听、消极的听、积极关
注的听) 认知层面的听(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
听) 情感层面的听(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共
情的听)
倾听的原则: 不轻易打断对方 容忍沉默
访谈中的回应
回应的类型和作用 认可 重复、重组和总结 自我暴露
类似出发前的地图
依据: 前人的研究成果 个人的经验性知识 预调查的结果
张力:设计与实地情况之间的调适
人物
过 程
原 因
教 育 意 义
社 会 意 义

济 意 义
家 庭
个 人
学 校
事件 发生、发展
看待、解释
结果
时间
个人 同学 老师 家长
5)探讨研究问题 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质性研究(陈向明)ppt课件

质性研究(陈向明)ppt课件
质性研究方法探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向明
1
内容要点
1、质性研究的概念背景、特点 和作用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 问题
3、收集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思路
2
1、概念背景
“研究”的定义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决 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实 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18
总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要迷信技术:那些最有趣也最困难 的论题,往往出现在已有技术不能奏 效时;不应由方法来限定问题
应坚持自己模糊的形象和构想,将其 整理出来
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真实的 问题”
19
问题:对问题的陈述通常涵盖了大量 具体环境和不同人所面对的各种私人 困扰;需要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这些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
的空间 4、实施条件许可,适合用质性方法探究
14
研究问题举例
研究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小组长 下面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当小组长? “当小组长”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
有何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小组长”的?“当小
质量高也不应该作为抽样的标准(如: 选择该校是因为办得好,有特色)
需要说明为什么不选择某些标准,特 别是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 位、经济收入、职业、专业
26
典型个案抽样(如一名普通的校长) 极端案例抽样(如:课业负担重的学
9
“行动研究”的定义
• 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 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来源:《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作者:陈向明摘要:“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

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

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

“定性研究”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

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也是“实证的”;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

关键词:范式;质的研究;量的研究;定性研究;行动研究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有人在场的人文社会现象异常复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学术流派也类型繁多,主张不一。

很多时候,甚至针对同样的现象,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也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研究问题,并使用不同的方法。

如果希望理解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为什么对同样的社会现象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技术偏好(如为什么质的研究①通常使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和民族志的方法来探讨意义解释类问题,而量的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手段来检验可概化的理论假设),则需要对研究者的信念、价值观和所秉承的研究传统有所了解。

而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范式”(paradigm)不失为一个好用的概念。

本文力图从“范式”的角度探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目的是从一种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澄清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些问题,如:(1)“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②有什么不同?“质的研究”是“实征的”(经验的,empirical)、“思辨的”(speculative),还是二者兼备?③“思辨的”与“解释的”(interpretive)有什么区别?(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实征的”和“实证的”(positive)是一回事吗?(3)“质的研究”是仅具有单一的理论基础,还是兼具“实证主义”(positivism)、“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和“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要素?(4)“质的研究”是范式、方法论(methodology)、取径(approach)、方法(method)还是技巧(technique)?“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是什么关系?“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与“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是一对合适的、相对应的范畴吗?一、什么是“范式”?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

换言之,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他们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

科学家团体中交流相当充分,专业判断也相当一致。

[1]在共同体内有一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在一段时间里为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

这些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范式,而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他们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某范式之所以在该共同体内获得了地位,是因为比其竞争对手能更成功地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实践者团体认识到最为重要。

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其区别和变革类似一场“革命”。

当一个范式受到致命挑战时,科学家共同体所从事的活动便从“常规科学”进人“反常规时期”,然后进人“非常规时期(科学的革命)”,直至进入另外一种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用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但又不必完全由规则所确定。

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仍能指导研究。

范式比抽象出来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并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具体的谜题解答。

它被当做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

在范式内存在某些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能够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传统提供模型,如“托勒密天文学(或“哥白尼天文学”)、“亚里士多德动力学”(或“牛顿动力学”)、“微粒光学”(或“波动光学”)。

概言之,范式是一种“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它包括:(1)符号概括,如x,y,z;(2)共同承诺的信念,如热是物体构成部分的动能;(3)价值,如预言应该是精确的,定量预言比定性预言更受欢迎;(4)范例,提供具体的问题解答,如自由落体运动、相似性、意会知识等。

[2]正如库恩所言,范式“作为持久而忘我努力的这种研究,强把大自然塞进由专业教育所提供的概念箱子里”[3]。

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

任何对于范式指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人手。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种类繁多,为了分析方便和探讨问题的需要,本文介绍三种主要范式(或者说范式内的主导理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涂尔干。

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是“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社会现实真实存在,可以被了解。

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一样,都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与行动的客观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和齐一性。

社会现象是事物,应该被当做事物来看待(涂尔干)。

在认识论上,实证主义采取的是二元的、客观主义的立场,认为研究结果是真实的,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被发现。

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客观后果”,这些后果具有预测的正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而不是当事人的“主观意向”。

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孔德)。

在方法论上,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似,强调使用实验、操纵的程序和规求,通过一套工具和程序对客观现实进行经验性探究,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要求理论包含对社会规律的陈述,且各部分有确定的逻辑关联。

[4]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狄尔泰(精神科学)、韦伯(理解社会学)、舒茨(社会现象学)、加芬格(常人方法学)和伽达默尔(阐释学)等人。

狄尔泰的名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可以说是解释主义的经典注脚。

在本体论上,解释主义认为,社会世界通过行动者的经验与解释已经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有意义的秩序,有意义的行动等于受制于规则的行动。

社会现实具有地方性特点和时间维度,是参与各方此时此地的共同人为的建构。

研究结果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在认识论上,解释主义认为,研究是阐明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探究其发生和持续的机理。

人对现象的认识只可能是部分的、局部的。

理解总是解释性的理解,是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一种建构的第二度建构。

这是一种交往的认识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为主体,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地产生共情。

在方法论上,解释主义从行动者的视角界定及解释人类的行动,通过“本质直观”发掘一般人前反思的自然态度,在特定情境中揭示常识理性,主张阐释循环(全面性解释与局部探讨之间永无止境的辩证循环),通过主体间性达到视域的融合。

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依德和法兰克福学派。

马克思的名言:“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可以说表明了这个流派的立场。

本体论上,批判理论认为,现实中存在矛盾,矛盾使事物变化,形成否定之否定。

实体是一种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现实状态。

社会现实与社会思想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人同时是认知者和行动者,社会既是认知也是意志和行动的对象,社会现实本身就是人的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命运的因果不同于自然的因果。

辩证思考以不自由的经验为起点,即物化现象——主体创造了客体,而客体反过来控制了主体,导致主体的异化。

批判理论所持的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主义”,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

“如果你希望了解它,那就去改变它”。

[5]在认识论上,批判理论提倡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研究结果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

研究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真实意识,去除“虚假意识”。

在方法论上,批判理论提倡平等对话,批判反思;解脱潜意识所造成的情绪困扰。

它批评科学的自我误解,反对科技专家统治,并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是一个直接的关系,必须通过意识的启蒙。

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

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what is);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④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

三、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笔者认为,“质的研究”与我国学术界(除了社会学)一般意义上的“定性研究”有很大的区别。

定性研究主要用思辨的方式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不要求研究者自己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并提供一手资料。

有时研究者也提供一些历史资料或前人(甚至自己)的研究结论作为论证自己论点的论据,但不将“研究者自己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作为充分必要条件。

而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亲自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在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时提供自己的一手资料。

虽然在对研究进行设计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时,质的研究并不排斥研究者自己的“前理解”(前有、前见、前把握)以及前人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的作用,但来自当事人“主位的”(emic)的视角和“本土概念”(native concept)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证据来源。

因此,“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共同之处是“解释的”,即都对研究现象进行意义解释。

但是,与“定性研究”不同的是,“质的研究”还被要求是“实征的”(经验的),不完全是“思辨的”,即不仅需要思考,还需要有实地调查和一手资料的支持。

“思辨”与“解释”在“思考”、“辩论”、“阐释”等层面有共同之处,但在“猜想”的层面有不同之处。

“思辨”可以在脱离具体研究情境的情况下“突发奇想”,也可以进行纯逻辑的、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的推理。

因此,“定性研究”可以说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而“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特征。

由于“定性研究”只具有“思辨”和“解释”的要求,没有“实征”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它是“前科学的”,即发生在科学主义兴起之前,不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而“质的研究”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相对精确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在量的研究过于泛滥之后,不仅对“实征”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研究程序、方法和技巧以及探讨“效度”、“信度”、“推广度”和“研究伦理”等问题的概念和术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