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共62张PPT)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探究点二 质疑探究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 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 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 南“跑马圈地”。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 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云43贵流)高流水原水的溶化化蚀学作学侵用蚀侵—地蚀—貌喀作—斯—用特崎地岖貌不平的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侵蚀地貌
天坑
2、流水沉积地貌
(1)冲积扇
洪积-冲 积平原
形态:扇状 分布:发育 于山前(山麓)
成因: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 在出山口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多个连成冲 积平原
右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题。
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锥
(2)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卫片:芜湖地区
河漫滩平原
形态: 分布: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成因: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 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 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 河漫滩平原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巧学速记】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 堆积地貌 (1) 常见的侵蚀地貌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3)河流下游冲积平原
(4)河口三角洲
(5)河流的弯流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雅 丹、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2.2地球表面形态
(5)背斜和向斜的现实意义:
海门中学
背斜 储油
向斜储水
(6)背斜、向斜相互比较 )背斜、
海门中学
地表形态 岩层形态 早期 背斜 岩层向上 拱起 山岭 晚期 背斜成 谷
现实意 义 储油、 天然气 储存地 下水
向斜
岩层向下 谷地或盆 向斜成 弯曲 地 山
2.断层 断层
海门中学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层能承受的强 )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度,岩层发生断层 地垒 (2)分类 ) 地堑 谷地 陡崖
褶皱 形成初期 ,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海门中学
2)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 在经受外力侵蚀 的过程中, 的过程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 因受到张力 顶部因受到张力 的影响, 的影响,侵蚀程 度较大, 度较大,而向斜 因受挤压力, 因受挤压力,不 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一、地质作用
海门中学
1.概念: 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 1.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 概念 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2.分类:按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外力作用
斜成谷 (3)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正态地形: 斜成山
斜成山 (3)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倒置地形: 斜成谷
*正态地形: 正态地形: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倒置地形: 倒置地形:
2.2地球的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
玉龙雪山
巫峡
如此多娇的地表形态 是如何形成的呢?
Hale Waihona Puke 华北平原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 承德避暑山庄以西15公 里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 “双塔山”——两座拔 地而起的石峰并肩耸立、 姿态奇异。令人惊奇的 是东面山峰上,四面峭 壁、石崖陡立、无路可 攀的石峰顶部居然屹立 着一座辽代的似庙非庙 的建筑物。
• 经地质学家考证:辽代以前,双塔山的两个山峰是 连在一起的,山的后坡较平缓,容易攀登。因为这 里树木葱郁、风景秀丽,于是修建了寺院。后来因 为香客增多,植被破坏,岩石裸露。裸露的岩石在 经受年复一年地风吹日晒雨淋之后,松散脆弱的岩 石崩落、塌陷,形成了两座上丰下锐的石峰——双 塔峰。在石壁崩陷时,寺院的古塔、禅房遭到损坏, 在山峰上留下了这个似庙非庙的建筑物。
火山诞生的奇景
1943年2月20日下午4时左右,离墨西哥城 320公里的一个山谷地带,人们听到“嘶嘶” 的声响,平整的玉米地里突然掀高2米多,同 时地上出现小裂口,从里面散发出带硫磺味的 黑烟来。随后裂缝越来越大,大地震动,发出 轰隆巨响,浓烟像长柱般直冲高空,1分钟内 就喷出12000吨大石块,火山灰飞扬到25000米 的高空。一座新火山诞生了! 火山爆发3天后,玉米地原仅高2米多的小 丘增高到60米,一个月后到150米,一年后长 到460米,几年后,成为海拔2774米的高山— —帕里库廷火山。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 海岸山脉
红海
马里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板块构造学说
1. 全球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为六大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差异性课时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播放视频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崎岖不平的山地、起伏各缓的丘陵、海拔较低的平原,还有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内部平坦四周陡峻的高原,这些我们总称为是地球表面形态。
那么这种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指导阅读,出示表格: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问: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自主学习1、找出你所在板块的范围2、分析你所在板块的主要地表形态特征[学生代表回答]课时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巡视指点更正。
强调:(1)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移动。
(2)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3)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讲解】【情况一】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湘教版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内力、外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了解板块构造常说的主要观点,并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
4、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大胆试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地球的________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__________(如海岭、海沟)分割成若干个单元,即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分成____________,大板块中又分成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____________中;板块的内部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___________,多火山、地震。
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相对运动碰撞—— 边界张裂—— 边界板块相对运动(2)几种不同类型的板块相对运动(3)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①定义: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使岩石发生____________②形成地貌:褶皱山脉,例如、、等。
③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2)断层:①定义:是指因地壳的变动,引起地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水平、垂直或倾斜方向的相对位移现象。
②形成地貌:裂谷或陡崖,例如、等。
③两种基本形态::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庐山等等。
:断层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常见的外力—— 、 、海浪、冰川等。
2、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
3、外力作用及形成地貌侵蚀作用: 、 、喀斯特地貌等 沉积作用: 、 、侵蚀作用: 、 、 、 (雅丹地貌) 沉积作用: 、 、黄土高原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利影响—— 、 、 不利影响—— 、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3、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边界?4、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上述两个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5、东非大裂谷、红海是怎么形成的?按照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红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6、世界有哪两大地震带?为什么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带?解释日本“3.11”9级特大地震成因?带来哪些灾难?7、为什么有时背斜也能形成谷地?而向斜形成山地?8、如何区分背斜、向斜?能否简单的根据地貌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依据是什么?9、中国各区的地表形态,想想它们受哪些外力作用的塑造?10、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流水作用风力作用【达标检测】1、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C .外力作用最终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D .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 ①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第斯山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西洋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日本3.11大地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缅甸3.24大地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太平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2、(1)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2)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二岛。
(3)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4)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3、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
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岛(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
(3)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欧洲)、阿特拉斯山脉(北非)。
(4)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西兰。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5)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国)。
(6)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墨西哥高原(北美洲)、中美地峡(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7)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死海、红海。
(8)美洲板块与亚欧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冰岛在生长边界大西洋“S”形海岭上(9)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10)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11)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张裂带,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板块 张裂
生长边界
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 3.2007年1月13日,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东部海底发生8.3级地震。此次地 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意该位置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 的河流大峡谷。读图回答: (1)图中A属于_______板块,B属于_______板块,A、B两板块的分界线大 致是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是_______。 (3)简要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4)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
表现
张裂:裂谷或海洋 向斜 挤压:褶皱 背斜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六大板块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注意点: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 没有大陆的板块是?跨两大洲的板块有哪些? 拉雅地震带,它与板块边界有什么联系?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③利用断层找水 ④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潜水
承压水 潜水井 自流井 承压井 流量稳定性比较
读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 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此判断 7--8题。 7.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 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8.若图中 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地球表面形态
下降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断层的实践意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 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水
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 碎,易开采,适宜建 采石场
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B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便于施工
(2)断层
破裂
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 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断层 ↓
组合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 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 地或谷地,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等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北坡大断崖
泰山
断块山: 庐山
平原
沙漠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
1950年,面积约600多平方千米,现在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 几乎增长了一倍。
珠穆朗玛峰在以每年10mm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8844.43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认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然后再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加以展开,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是长期的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关于内力作用与地气形态这部分内容,教材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角度加以阐述,给学生以宏观的认识。
特别是“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难点,教材用“活动”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关系(相互挤压碰撞、彼此分离)及对地形形成,变化的重大影响,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类型、基本形态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学习,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4)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通过对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三、教学方法简介: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新课程改革中,就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学生由被动式的接受学习改革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2.2地球表面形态
褶皱山系 B.陆洋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2) 两个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海岭(海底)
【合作探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
地理事物的形成(小组讨论)
冰 岛
红 海 东非大 裂谷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反馈练习题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沉积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
冲积扇、冲积平原、 湿润、半湿润地区 三角洲
•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 图6-9
返回目录
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
•
•
•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 • • •
(1) 下列地貌中,与a附近板块边界 的成因基本一致的是( )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菲律宾火山 群 C.东非大裂谷 D.安第斯山脉 (2)图中b处附近因太平洋板块的持续 移动而形成( ) ①岛弧 ②巨大山脉 ③海沟 ④海 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 ④
分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隆起或凹陷, 主要是地球内 变质作用、地震 使地表高低 部的热能 起伏 来自地球外 把高山削低、 风化、侵蚀、搬运、 部,主要是 凹地填平,使 沉积、固结成岩 太阳能 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C )米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 2. 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1) 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B. 风蚀丘和风蚀洼地 C. 风蚀城堡 (2) 风力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
地球表面形态
2、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2、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
背斜
褶皱
向斜
地垒
断层
地堑
⑴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
形态 岩层新 老关系
背斜 向上 中心老 拱起 两翼新
向斜 向下 中心新 弯曲 两翼老
对地貌 的影响
原因
一般成山 内力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角峰
流水沉积作用——冲积扇
流水沉积作用——三角洲
流水沉积作用——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
海浪沉积作用——海滩
湖南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 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 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 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 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冲积扇:河流出山口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 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 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
河流阶地地貌
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蚀。
峡湾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后气候变暖,冰川消 退,海平面上升,海水沿谷地入侵而形成。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本 节 小 结
§2.2 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被分成六大板块:亚欧 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 板块。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地震、火山活 动频繁。
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
2.2地球表面形态(公开课教案)-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公开课教案)-教案-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技能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改造利用自然必修遵循自然规律2.内外力图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难点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与向斜山的形成”教学方法和手段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教材分析及策略导入A情境导入近日,我国南方旱情严重,江河干涸,农业灌溉大受影响。
甲乙两村由于遭受连日干旱,用水非常紧张,乙村开始打井,打到了哗哗的地下水,甲村也打了井,但是怎样打都没有地下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与这两个村地底下的地质构造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学习新课B什么是地质构造那么什么是地质构造呢?请大家看两幅图片。
(展示褶皱和断层野外拍摄图片)。
岩层发生什么变化了?(弯曲了,断裂了)为什么会弯曲或者断裂?(地壳运动了)像这种地壳运动我们能感觉到吗?(不能)为什么?(因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感觉不到是不是代表地壳不存在运动?(不是),证据呢?现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地层剖面也就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便是很好的证据了,这种痕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
那么现在你能归纳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吗?(p39)(提出概念)这些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出现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的“痕迹”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叫做地质构造。
我们可以看出,地层变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变形,一种是变位。
我们来判断一下,人工湖属于地质构造吗?填海造陆呢?火山呢?C1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合作探究】各小组拿出纸巾地层模拟,探究以下问题①假设每层颜色的纸巾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黄色代表最老的岩层,那么纸巾该怎样放置?那么一般情况下,下面表示的岩层比上面这个岩层形成的时间要(早),也就是说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
2.2地球表面形态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庐山、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峨眉山 吐鲁番盆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地
貌
背 内老 斜 外新 向 内新 斜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 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读上图填写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 (1)A属于———— 地堑 (3)C属于————
背斜 (2)B属于———— 地垒 (4)D属于————
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沙漠
是什么作用造就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这 些作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1读书 )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思考:外力作用除了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力作 用?
例如: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穴等)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2.2 地球表面形态1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拓展
野外观察与判断: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断 层 ↓
成 因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 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湘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编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区别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难点】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不同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预习方案【新课预习】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1 )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搬运、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 )主要动力来源:____、____、____、波浪等。
(3 )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_。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侵蚀作用: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 )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方案【探究一】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占地面积 153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 520 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
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 5000~6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 1855 年以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板块间的两种基本关系
互相
挤压碰撞 或者相邻的板块 彼此分离
。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 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频 繁的地带,多地震和火 山。全球有两大火山地 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
重点探究
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P38)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板 块 碰 撞
板 块 张 裂
侵蚀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冰碛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峰林)----流水溶蚀地貌
桂林山水
喀斯特地貌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是水对石灰岩长期溶蚀的产物
举例
喜马拉雅山
边界类型
消亡边界
陆陆 形成山脉和 青藏高原 相碰 高原 陆海 海沟、海岸山 美洲西岸的 山脉,亚洲 相碰 脉或岛弧 东部的岛弧 大陆 板块 海洋 板块 裂谷
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
海岭
大西洋中脊
喜马拉雅山
红海 东非大裂谷 太平洋西部岛屿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什么是地质构造?(P38) 2.什么是褶皱?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P38) 3.什么是断层?(P39) 4.什么是地垒?什么是地堑?(P40)
而在断层线上,由于岩石抗侵蚀能力弱,则发育成沟谷或河流。
重点探究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背斜:良好的储油、 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 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水库坝址选择点
气 油 水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能量 来源
地球内部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 形成高山和盆地
地球外部 的太阳能
削高填低,使地表 趋于平坦
友情 提示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 内力 与 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来说,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一般成山岭, 有时成为谷地 一般成谷地或盆地, 有时成为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重点探究
想一想,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 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地 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 能力较强,反而成为山岭。
师生互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球表面形态
大气环境
地壳的物质组 成和物质循环
水循环和 洋流 运 动 和 能 量 交 换
自 然 环 境 中 的 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
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山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和外力) 地 球 表 面 的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一):外力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冰川侵蚀地貌---角峰、U形谷 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 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溶洞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
(二) 外力 作用 对地 表形 态的 塑造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自主学习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力有哪两种?(P36)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及表现?(P36) 3.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及表现?(P36)
重点探究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 内力作用 和 外力作用 ,即地质作用。
地质 作用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师生互动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1、褶皱(地壳的水平挤压运动)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岩层
岩层
老-------新------老
背斜
向斜
新-------老------新
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关系
地表形态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