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指导研究报告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及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及反思第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及反思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二连市第一小学柴永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5~46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能正确的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每桌12 cm2的长方形相片一张,1cm2的小正方形若干个、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欣赏同学们呼啦圈比赛的照片,放大照片观察有什么变化?得出长、宽变大了,面积也变大了……2、揭示新课,并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二、探索和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1、估计“照片”的面积。
出示杨文呼啦圈比赛的照片。
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估一估有多少平方1cm2?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照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你试着测量出它的实际面积,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带来的工具。
2、摆一摆,得出照片的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用1 cm2的小正方形测量出照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
3、量一量,初步形成公式。
师:你实际测量出来这张照片的面积是多少?(12 cm2)师:我们知道照片的面积是12 cm2。
请同们用尺量出照片的长和宽,观察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看来用长乘宽计算这张照片的面积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用事实去验证)4、验证猜想,形成公式同桌合作,任选几个1cm2的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填入表格,再比较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任何长方形。
小学数学_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2 能够从问题出发,寻求周长和面积的必要条件,进行问题的解决.3会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的过程。
4注重培养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着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玩转这张A4纸,你们感兴趣吗?首先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这个长方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面积是多少?师:噢,要想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还需要知道什么?二引导回忆,梳理要点1.下面先请同学们估一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那再来估一估它的周长,它的面积呢?能不能说约80平方米?(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2.现在老师已经测量了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你会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吗?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注意周长和面积单位相同吗)3.看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如果我们从这个长方形中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会动手操作吗?那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该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呢?4.同学们不仅反应迅速而且计算的也非常正确!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周长80厘米合多少分米?面积400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呢)同学们一定要加以区分!5.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请大家再来思考一下:关于周长和面积你是怎样区分的?(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三提高难度,灵活应用同学们我们对抽象的周长和面积已经理解的很透彻,能不能灵活应用呢?接下来我们继续玩转这张A4纸,可要加大难度了,你们还敢挑战吗?好!仔细听题1.如果我们从一张A4纸一个顶角上去掉一个正方形:(如图1),现在这个1号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与原来完整的长方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长不变面积变小)2.这个小组的同学回答的真到位,掌声鼓励一下。
2022年小学数学精品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精品教案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60-6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会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能够灵活地解答生活中有关面积与周长的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进一步掌握面积与周长的实际问题.3.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比拟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能很的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能够灵活地解答生活中有关面积与周长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策略.⏹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完成前置作业.⏹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由相片和相框的话题引入周长和面积.教师出示信息窗三情境图师:仔细观察画面, 从图上你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可能答复:1、石膏线每米12元, 木地板每平方米85元.2、我的房间长5米, 宽4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 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 同时,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探究新知一、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活动一师: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能答复:1、我的房间要多长的石膏线?2、我的房间的石膏线需要多少钱?3、我的房间需要铺多少平方米地板?4、我的房间铺地板需要多少钱?活动二师:我们先来解决同学们所提的这两个问题,我的房间要多长的石膏线?我的房间需要铺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学生起来交流自己的做法.〔5+4〕×2=18〔米〕 5×4=20〔平方米〕活动三大家比拟一下, 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生可能答复:一个是求周长, 一个是求面积.这个地板的周长是什么?用白色粉笔标画出来.这个地板的面积是什么?用红色粉笔标画出来.二、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1、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探究和发现, 学生可能从意义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拟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之处是什么.2、同学们自己来解决黑板上的剩下的两个问题.我的房间的石膏线需要多少钱?我的房间铺地板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 掌握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稳固新知:1.完成教材第61页自主练习第1、2小题.先找到信息和问题, 然后进行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答案.2.完成教材61页自主练习第3小题.先观察, 说说自己的想法, 再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读清题意, 思考后独立完成. 教师根据学情进行简单提示, 独立计算出结果. 对于学困生, 要发挥小组的力量, 对习题要讲明白、讲透彻.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的稳固, 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稳固和理解. 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四〕达标反应1. 默写公式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周长= .2.量一量, 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1周长:面积:3.一块正方形的菜园, 有一面靠墙, 用长18米的篱笆围起来, 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 宽3米的长方形, 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 如果每铺1平方米需要85元, 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答案:1.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2.略÷3=6 6×6=36〔平方米〕×3×85=1020〔元〕〔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在解决问题时什么情况求面积, 什么情况求周长?说说你的收获.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简单回忆, 让学生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六〕布置作业一、选择题1.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 它们的面积〔〕.A 相等B 不相等C 不一定相等平方米是〔〕计算的结果.A 长度B 面积C 重量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米, 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A 16米B 8米C 16平方米4.铁丝的长度是〔〕.A 1千克B 1米C 1平方米5.至少用〔〕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A 4个B 8个C 9个6.长方形的长是2分米, 宽是3厘米, 面积是〔〕.A 6平方厘米B 6平方分米C 60平方厘米二、解决问题.1.有一块正方形铁板的周长是48分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2.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 长30米, 宽15米, 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每平方米菜地可以收萝卜6千克, 这块菜地共可以收萝卜多少千克?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 宽是13厘米, 从这个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剪下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下的面积是多少?4.学校篮球场的宽是15米, 长是宽的2倍还少2米, 这个篮球场有多大?小明绕篮球场跑了2圈, 他跑了多少米?答案:一、CBACBAC二、÷4=12〔分米〕12×12=144〔平方分米〕×15=450(平方米) 450×6=2700〔千克〕×13=169〔平方厘米〕20×13-169=91〔平方厘米〕×2-2=28(米)28×15=420〔平方米〕〔28+15〕×2×2=172〔米〕⏹板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与周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师:买石膏线用了多少钱?应该先求的是什么?生:先求用了多少石膏线.师:怎么求?生:房间地面的一周要用石膏线, 就是求房间的周长.师:你说的真好, 快速地帮助小明算一算用了多少钱来买石膏线?〔二〕数学资源在学完面积和周长以后, 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能混, 表现在:1、有的题弄不清求面积还是求周长. 2、求面积时用长度单位, 求周长时用面积单位. 3、求周长时用面积公式, 求面积时用周长公式. 怎样攻克这个难点呢?1、明确概念. 周长和面积好似是非常简单的, 但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单独学一个还可以, 但如果在两者都学了以后, 就不好区分开了. 所以, 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 为以后打下坚实的根底, 例如, 学周长时用绳围一围, 量一量;在教学面积时多摸一摸等等, 在头脑中形成清楚的表象. 弄清: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面积是指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的大小.2、加强比照. 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面积是什么, 在比照中理解它们的区别.3、联系实际. 在具体的情境, 讨论该求面积还是求周长,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辨析. 比方要给窗子镶一块玻璃该是求面积还是求周长等等.4 近似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 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提示让学生深刻体会近似数的含义, 一个数与精确数相近, 有时不需要精确数, 用近似数更方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根底上, 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师: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由230万块石块砌成, 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占地约52900平方米. 太平洋里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深度约为11030米;太平洋总面积约为178680000平方千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洋.通过了解世界之最知识大家知道了这些信息.〔1〕请学生说说对地球上世界之最知识的了解.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 让学生在熟识的情境中学习新知.〔2〕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大家搜集的关于世界之最的信息.多媒体继续出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学生们边观察, 边交流数据信息.〔1〕提取数据信息“约230万块〞“约52900平方米〞“约为11030米〞“178680000平方千米〞.〔2〕根据数据信息, 提出自己的问题.〔3〕提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点?明确:学生能够通过看课本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似数的知识.板书:近似数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世界地理知识入手, 引导学生能经历体验和思考, 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识, 挖掘知识背后的联系和内涵, 效果更好.谈话导入师:我们班有56名同学, 有30名女生, 26名男生. 同学们, 你们说老师说的这些数字准确吗?老师这儿还有一组数据, 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信息窗4〕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师:读了这些信息, 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在比照中发现数据的特点, 抓住数据特点进行有效学习.自主学习的导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观察信息窗4, 你都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交流?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二〕探究新知:1. 认识近似数师: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 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师: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学生举例子师:同学们了解了近似数的意义, 那11030精确到万位是多少?178680000精确到亿位是多少?你能试着做做吗?师: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其他同学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汇报:求近似数的正确表达方法要用“≈〞号如:11030≈10000=1万178680000≈200000000=2亿你能说说理由吗?因为在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 通过判断精确位数上的数大于5还是小于5来决定用四舍还是用5入法.师:你能把34108和95820精确到万位吗?能说出你的想法吗?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能把3456789精确到十万位吗?师总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 叫做“四舍五入〞法.师:同学们知道怎样确定是“舍〞还是“入〞呢?〔三〕稳固新知: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四〕达标反应-- --2.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1)小明家刚买了一套新房, 一共花去了408358元.(2)我省今年共植树10500042棵.(3)某钢铁厂今年共炼钢400902吨.3.□里可以填哪些数字?5□499≈5万 8□300≈9万7□35≈7000 6□4≈7004.□里最大能填几?6□625≈6万 3□256≈4万5.1亿张纸有多厚?〔1〕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1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厘米, 也就是〔〕米.〔2〕10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米, 100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米, 1000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米, 1亿张纸的厚度大约是〔〕米.978 16968954301999999991206359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10万9690万20000万121万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亿2亿--------(1)41万〔2〕1050万〔3〕40万3. □里可以填哪些数字?〔1〕4, 3, 2, 1, 0 〔2〕5, 6, 7, 8, 9 〔3〕0, 1, 2, 3, 4 〔4〕5, 6, 7, 8, 94. □里最大能填几?〔1〕4 〔2〕95.1亿张纸有多厚?〔1〕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1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0〕厘米, 也就是〔1〕米.〔2〕10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米, 100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0〕米, 1000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00〕米, 1亿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000〕米.〔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表达了一种“反思〞思想, 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 深化知识, 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讲出还不懂的问题, 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缺乏之处, 为今后改良学习方法找到依据.(六)布置作业1.填空.6200000=〔〕万 900000000=〔〕万995900≈〔〕万 249999000≈〔〕万34□780≈35万, □里最大可填〔〕, 最小可填〔〕.2.判断.1. 40803069的三个0都在中间, 所以都要读出来. 〔〕2. 100000-1 < 99999+1. ( )3.149900000≈1亿. ( )4. 在数位顺序表中,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 〕5. 最小的九位数与最大的八位数相差1. ( )答案:620、90000、100、25000x√√x√板书设计:近似数近似数——精确数11030≈1万178680000≈2亿教学资料包:教学资源近似数的相关知识相关概念:有效数字:是指从该数字左边第一个非0的数字到该数字末尾的数字个数〔有点绕口〕. 举几个例子:3一共有1个有效数字, 0.0003有一个有效数字, 0.1500有4个有效数字, 1.9*10^3有两个有效数字〔不要被10^3迷惑, 只需要看1.9的有效数字就可以了, 10^n看作是一个单位〕.精确度:即数字末尾数字的单位. 比方说:9800.8精确到十分位〔又叫做小数点后面一位〕, 80万精确到万位. 9*10^5精确到10万位〔总共就9一个数字, 10^n看作是一个单位, 就和多少万是一个概念〕.请判断以下题的对错,并解释.1.近似数25.0的精确度与近似数25一样.2.近似数4千万与近似数4000万的精确度一样.3.近似数660万,它精确到万位.有三个有效数字.4.用四舍五入法得近似数6.40和6.4是相等的.5.近似数3.7x10的二次与近似数370的精确度一样.满意答复1、错. 前者精确到十分位〔小数点后面一位〕, 后者精确到个位数.2、错. 4千万精确到千万位, 4000万精确到万位.3、对.4、错. 值虽然相等, 但是取之范围和精确度不同5、错. 3.7x10^2精确到十位,370精确到个位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意义;2.给一个近似数, 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 它有几个有效数字;3.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培养学生把握数学文字语言, 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4.通过近似数的学习, 向学生渗透精确与近似的辩证思想.知识讲解1.一个近似数, 四舍五入到哪一位, 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换句话说这个近似数最末一个数字所处数位就是它的精确度.如:是精确到百分位.2.对于一个写成用科学记数法写出的数, 那么看数的最末一位在原数中所在数位.如:所以精确到百位.3.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1〕有效数字是指从左起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 到精确到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从左起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左边的零不是有效数字, 而从这个数往右的零不管在中间还是末尾都是有效数字.如:有三个有效数字2, 5, 0.〔2〕以〔科学记数法〕形式写成的数的有效数字与数的有效数字完全相同.如:有2个有效数字:2, 5.4.取近似数, 应看要求精确到的数位的下一位数字, 然后按四舍五入的总原那么取近似值, 而不看其它数位上的数.如:精确到十分位是.5.科学记数法形式写出的数取近似值往往容易出错, 按四舍五入原那么取值后, 舍掉的整数位应补上0, 然后把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典型例题例1 判断以下各数, 哪些是准确数, 哪些是近似数:(1)初一(2)班有43名学生, 数学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2.5分;(2)某歌星在体育馆举办音乐会, 大约有一万二千人参加;(3)通过计算, 直径为10cm的圆的周长是31.4cm;(4)检查一双没洗过的手, 发现带有各种细菌80000万个;(5)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7.8%.解:(1)43是准确数.因为43是质数, 求平均数时不一定除得尽, 所以82.5一般是近似数;(2)一万二千是近似数;(3)10是准确数, 因为3.14是π的近似值, 所以31.4是近似数;(4)80000万是近似数;(5)1999是准确数, 7.8%是近似数.说明:1.在近似数的计算中, 分清准确数和近似数是很重要的, 它是决定我们用近似计算法那么进行计算, 还是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的依据.2.产生近似数的主要原因:(1)“计算〞产生近似数.如除不尽, 有圆周率π参加计算的结果等等;(2)用测量工具测出的量一般都是近似数, 如长度、重量、时间等等;(3)不容易得到, 或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时, 只能得到近似数, 如人口普查的结果, 就只能是一个近似数;(4)由于不必要知道准确数而产生近似数.例2 以下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1)38200 (2)0.040 (3)20.05000 (4)4×104分析:对于一个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如果是整数, 如38200, 就精确到个位;如果有一位小数, 就精确到十分位;两位小数, 就精确到百分位;象0.040有三位小数就精确到千分位;象20.05000就精确到十万分位;而4×104=40000, 只有一个有效数字4, 那么精确到万位.有效数字的个数应按照定义计算.解:(1)38200精确到个位, 有五个有效数字3、8、2、0、0.(2)0.040精确到千分位(即精确到0.001)有两个有效数字4、0.(3)20.05000精确到十万分位(即精确到0.00001), 有七个有效数字2、0、0、5、0、0、0.(4)4×104精确到万位, 有一个有效数字4.说明:(1)一个近似数的位数与精确度有关, 不能随意添上或去掉末位的零.如20.05000的有效数字是2、0、0、5、0、0、0七个.而20.05的有效数字是2、0、0、5四个.因为20.05000精确到0.00001, 而20.05精确到0.01, 精确度不一样, 有效数字也不同, 所以右边的三个0不能随意去掉.(2)对有效数字, 如0.040, 4左边的两个0不是有效数字, 4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3)近似数40000与4×104有区别, 40000表示精确到个位, 有五个有效数字4、0、0、0、0, 而4×104表示精确到万位, 有1个有效数字4.例3 以下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1)70万(2)9.03万(3)1.8亿(4)6.40×105分析:因为这四个数都是近似数, 所以(1)的有效数字是2个:7、0, 0不是个位, 而是“万〞位;(2)的有效数字是3个:9、0、3, 3不是百分位, 而是“百〞位;(3)的有效数字是2个:1、8, 8不是十分位, 而是“千万〞位;(4)的有效数字是3个:6、4、0, 0不是百分位, 而是“千〞位.解:(1)70万. 精确到万位, 有2个有效数字7、0;(2)9.03万.精确到百位, 有3个有效数字9、0、3;(3)1.8亿.精确到千万位, 有2个有效数字1、8;(4)6.40×105.精确到千位, 有3个有效数字6、4、0.说明:较大的数取近似值时, 常用×万, ×亿等等来表示, 这里的“×〞表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而它精确到的位数不一定是“万〞或“亿〞.对于不熟练的学生, 应当写出原数之后再判断精确到哪一位, 例如9.03万=90300, 因为“3〞在百位上, 所以9.03万精确到百位.例4 用四舍五入法, 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以下各数取近似值.(1)1.5982(精确到0.01) (2)0.03049(保存两个有效数字)(3)3.3074(精确到个位) (4)81.661(保存三个有效数字)分析:四舍五入是指要精确到的那一位后面紧跟的一位, 如果比5小那么舍, 如果比5大或等于5那么进1, 与再后面各位数字的大小无关.(1)1.5982要精确到0.01即百分位, 只看它后面的一位即千分位的数字, 是8>5, 应当进1, 所以近似值为1.60.(2)0.03049保存两个有效数字, 3左边的0不算, 从3开始, 两个有效数字是3、0, 再看第三个数字是4<5, 应当舍, 所以近似值为0.030.(3)、(4)同上.说明:1.60与0.030的最后一个0都不能随便去掉.1.60是表示精确到0.01, 而1.6表示精确到0.1.对0.030, 最后一个0也是表示精确度的, 表示精确到千分位, 而0.03只精确到百分位.例5 用四舍五入法, 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以下各数取近似值, 并说出它的精确度(或有效数字).(1)26074(精确到千位) (2)7049(保存2个有效数字)(3)26074000000(精确到亿位) (4)704.9(保存3个有效数字)分析:根据题目的要求:(1)26074≈26000;(2)7049≈7000(3)26074000000≈26100000000(4)704.9≈705(1)、(2)、(3)题的近似值中看不出它们的精确度, 所以必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解:(1)26074=2.6074×104≈2.6×104, 精确到千位, 有2个有效数字2、6.(2)7049=7.049×103≈7.0×103, 精确到百位, 有两个有效数字7、0.(3)26074000000=2.6074×1010≈2.61×1010, 精确到亿位, 有三个有效数字2、6、1.(4)704.9≈705, 精确到个位, 有三个有效数字7、0、5.说明:求整数的近似数时, 应注意以下两点:(1)近似数的位数一般都与数的位数相同;(2)当近似数不是精确到个位, 或有效数字的个数小于整数的位数时, 一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近似数.因为形如a×10n(1≤a<10, n为正整数=的数可以表达出整数的精确度.例6 指出以下各问题中的准确数和近似数, 以及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1)某厂1998年的产值约为1500万元, 约是1978年的12倍;(2)某校初一(2)班有学生52人, 平均身高约为1.57米, 平均体重约为50.5千克;(3)我国人口约12亿人;(4)一次数学测验, 初一(1)班平均分约为88.6分, 初一(2)班约为89.0分.分析:对于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如果是整数, 就精确到个位;假设有1位小数, 就精确到十分位, 如近似数89.0就精确到十分位.假设去掉末位的“0〞成为89, 那么精确到个位了, 这就不是原来的精确度了, 故近似数末位的零不能去掉.解:(1)1998和1978是准确数.近似数1500万元, 精确到万位, 有四个有效数字;近似数12精确到个位, 有两个有效数字.(2)52是准确数.近似数1.57精确到百分位, 有3个有效数字;近似数50.5精确到十分位, 有3个有效数字.(3)近似数12亿精确到亿位, 有两个有效数字.(4)近似数88.6和89.0都精确到十分位, 都有3个有效数字.说明:在大量的实际数学问题中, 都会遇到近似数的问题.使用近似数, 就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 也就是精确度的问题.一般地, 一个近似数, 四舍五入到哪一位, 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 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 到精确到的数位(这个数位上的数字假设是0也得算)止, 所有的数字, 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反应练习1. 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600的有效数字是〔〕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3.1415926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值是_________, 精确到千分位近似值是________.3.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0.01249精确到0.001的近似数是_________, 保存三个有效数字的近似数是___________.4.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396.7精确到十位的近似数是______________;保存两个有效数字的近似数是____________.5. 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值0.380精确到_____位, 48.68万精确到___位.答案:1. C 2. 3.14, 3.142. 3. 0.012, 0.0125.4. 400, 4.0×102.5. 千分, 百.。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明显,应用广泛,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重要。
学生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优化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4、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和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了,你们还记得吗?(指名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知识。
2.课件出示41页例3及篮球场图片:看,这是什么?生:篮球场。
3.看到这个篮球场你们想干什么?观察一下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生:打篮球、跳绳、跑步等;长方形。
4.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篮球场去学习新知识,你们准备好了吗?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1)学生齐读例题,问:从题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
(2)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生: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
4.谁能说说这个篮球场的周长?(请学生上台指一指画一画篮球场的周长。
)5.我们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其实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生:长方形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你是怎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你有几种方法?2.学习要求:(1)4人一小组,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小组长记录好本组的解决方法,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小学数学_《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比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比较》教学设计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比较一、设计理念: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中,“周长”和“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对此,我设计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一课。
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2、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3、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四、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照片墙欣赏师:同学们喜欢拍照么?你的照片都在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了?老师这有一组照片墙请大家欣赏一下,你们觉得漂亮吗?(漂亮)师:设计师们是怎样装饰了照片才挂到墙上的?给它装上镜框,求镶镜框至少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这张长方形照片的什么?(周长)师:镶完镜框后在长方形照片的表面配上玻璃,玻璃至少需要多大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照片的什么?(面积)(二)、比较相同与不同1、比较概念老师这有一幅风景图,想挂在家里的墙壁上,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参谋参谋?(愿意)A、师:老师要装一个相框,请一位同学帮我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照片的周长在哪?师:谁能准确地说一说什么叫周长?B、师:老师要给照片的表面配上玻璃,谁愿意告诉我这个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在哪?C、谁能准确地说说什么叫做面积?D、师:请同学们指出数学课本的周长并摸一摸它的面积。
2、困惑中知相同条件过渡:同学们刚才已经能指出照片的周长和面积了,你们能计算出来吗?师: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这张照片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生陷入困惑,指出要知道长与宽的数据才能算)师: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时我们一般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课件出示长和宽,同学们计算。
汇报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聪明,还能再帮我计算两张卡片的周长和面积么?课件出示3、回忆计算过程比较不同A、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除了所表示的意思不同也就是概念上的不同,还有其它不同吗?师:想一想:(1)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单位?B、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完成手中的表格。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的课例研究报告
2、正方形的周长
(1)、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师:那我们就把这四条相等的边叫做正方形的边长。经过测量我得知这正方形的边长是8分米,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请你在本上做一做。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现在老师这里一个长方形,你能帮老师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同桌互相交流合作,并想一想你还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了。
(3)、交流汇报
师:你们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1)6+4+6+4=20(分米)问:你为什么这么做?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里的6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这里的4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所以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长+宽+长+宽来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老师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因此如果我们要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千万别忘记什么?
师:哪些同学想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你们的计算方法真独特。
(4)、小结: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刚才通过计算自己总结出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5)、练一练
(2)、生动笔在本上做一做
(3)、交流汇报
(1)8+8+8+8=32(分米)
师:为什么这么做?
师:这个8表示什么?
师:因此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来计算。
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
(2)8×4=32(分米)
师:为什么用8×4呢?
师:也就是说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比》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1、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要在教室 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需要多少米线条? 2、小刚房间的一面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扇窗面积是3平方米, 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3、一辆洒水车每分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 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我还出示了一道思维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有一天,哥哥 给他的地围上了篱笆。弟弟用同样长的篱笆去圈,结果发现篱笆不够围 一圈。这时,两兄弟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大,认为老 父亲不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进一步明晰面积单位的大小,以 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进一步明晰面积单位的大小,以 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五、说教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 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 掌握“合作交流法、观察法和发现法”“学习方法。本课教学将计算教 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 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 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 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定州市西坂小学陈英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体现周长公式的简便。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新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周长?2.求下列图形周长。
3.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喜羊羊和美羊羊要去图形王国,在路上看见了一个正方形的路和一个长方形的路,请同学们猜一猜喜洋洋和美羊羊他们哪一个走的路程比较长?(生自由猜)师: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其实,我们要比较“两条路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条路一周的长”(用手演示指一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二、实践探究1.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行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1,组织活动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小组合作先来计算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每组1号选手,请用学生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和组员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2号选手做好记录;3号选手和4号选手回答。
(给学生准备的长方形卡片和老师的是一样规格的)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和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知识,以及平面图形面积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知识,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计算面积时,可能会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的理解有所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的理解,以及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新课导入: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
3.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面积计算方法。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 边长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
小学数学_《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合作探究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及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安装护栏认识了周长,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安装护栏中的数学问题。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学生找到了长方形花坛的长是9米等信息。
谈话:那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预设:给长/正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谈话: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预设:花坛的周长谈话: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生边指边说周长。
谈话:它们的周长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提问,有逻辑表达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谈话:我们先来探究一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该怎么计算呢?小组交流交流,可以把你们想法在答题纸上写一写、算一算。
学生自己尝试求出长方形周长。
谈话: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点拨。
(1)9+4+9+4谈话:先来看看这种方法,这是哪位同学做的?能不能上来一边指着图一边来讲一讲,这个算式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指着图表达清楚求长方形周长就是把4条边的长加起来。
(2)9×2+4×2学生介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于这种方法进行自主提问。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案第一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二、学习新课.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出示思考题: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归纳: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三、巩固反馈.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3.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A.20×20=400(米)B.20×4=80(米)C.20×20=400(平方米)D.20×4×5=400(米)四、本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五、课后作业1.填表.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正方形边长长18厘米,宽16厘米长7米,宽4米 12 分米周长面积2.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第二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案范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案例与反思数学教案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案例与反思數學教案
設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案例与反思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理解并运用公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和运用周长计算公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2. 新知讲解:
- 长方形的周长:通过实际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两倍,即C=2(a+b)。
- 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实际测量正方形的边长,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四倍,即C=4a。
3. 实践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强调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方式很有效,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很快就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运用公式时仍然会出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公式的含义。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不仅能够记住公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_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算费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60-61页信息窗3以及相应自主练习题。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运用所学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区别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灵活运用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我们上两节课共同探讨了第五单元《我家买新房子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信息窗3有关小强一家买新房子之后装修算费用的相关问题。
如何算费用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板书课题:算费用2.小强一家有何装修打算呢?请看大屏幕(课间出示信息窗3)师:仔细观察画面,从图上你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可能回答:①石膏线每米12元,木地板每平方米85元。
②_x0001_我的房间长5米,宽4米。
3.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小组内交流,说说根据图画中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问题预设:①要用多长的石膏线?②买石膏线需要多少钱?③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④买木地板需要多少钱?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说一说:①石膏线的长度怎么求?②木地板要铺的面积怎么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指生汇报。
(先求出顶面的周长和房间的地面面积)1.解决问题①课件出示顶面的平面图,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之一:买石膏线需要多少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适时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列式:(5+4)×2=9×2=18(米)12×18=216(元)答:买石膏线需要216元。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列式计算过程)②课件出示房间地面的平面图。
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之二:买木地板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探究,然后同为间交流,指生汇报。
用实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教案
教学实验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在现实环境中,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针对初中数学学科中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和证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实验原理1、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和宽的两倍之和,也可以表示为周长=2×(长+宽)。
2、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和宽的乘积,也可以表示为面积=长×宽。
3、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也可以表示为周长=4×边长。
4、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也可以表示为面积=边长×边长。
三、实验器材和材料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和材料有:卷尺、面积计、黑板、粉笔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板。
四、实验过程1、实验前准备老师要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分别标注出他们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将粉笔适当调亮,以便学生可以清晰地看见。
2、实验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卷尺测量出已给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并记录在提供给学生的记录表上。
接着,学生再用面积计计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数据整理与分析学生将记录表中测量到的周长和面积进行整理,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数据分别绘制在折线图上,进行对比。
4、实验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对比,学生可以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正方形:面积 S = 边长a × 边长 a,周长P = 4 × 边长a。
长方形:面积 S = 长a × 宽 b,周长P = 2 × (长 a + 宽b)。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并且在实验中,学生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探究周长和面积教案
【探究周长和面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公式2. 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方法3. 能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2. 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3. 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让学生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和椅子,问问他们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学生们肯定会说桌子和椅子的形状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老师就可以引出今天的主题: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来探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公式在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公式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证明它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1)长方形定义:四边不相等的矩形就叫做长方形。
性质:①对角线相等②相邻角互补,即相邻两角和为180度③周长=C=2(a+b)④面积=S=ab(2)正方形定义:四边相等的矩形就叫做正方形。
性质:①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②四个角都是直角③周长=C=4a④面积=S=a²通过这些定义和性质的介绍,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在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之后,接着,老师就可以教大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周长和面积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公式的介绍,帮助学生们理解计算方法。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周长:C=2(a+b)面积:S=ab(2)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周长:C=4a面积:S=a²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们可以掌握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 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之后,老师就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问题1:一块长方形的木板长8m,宽5m,周围要用木条包起来,请问需要多少米的木条?解:周长=C=2(a+b)=2(8+5)=26,需要26m的木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观课报告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观课报告今年的暑期研修,很荣幸观摩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
本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体现了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结构合理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民主化等全新的教育理念,观后收获很大。
下面我谈点拙见与大家共勉:1.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水到渠成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旧知复习——引出新课;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合作探究——验证猜想;实践应用——达成目标。
整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操作、猜想、验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利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兴趣浓《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引出新课环节,胡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课桌、操场等生活实物导入,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要寻找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再如:在练习中,老师设计了计算课桌的面积、篮球场的面积等,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交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过程以学为本《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节课老师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胡老师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教学方法以生操作探究为主《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3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Vol.23, No.32014年6月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Jun., 2014收稿日期:2014–01–08“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指导研究报告俞宏毓(绍兴文理学院 数理信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2012年下半年,为研究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顾泠沅教授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为教学主题,组织一支研究团队,采用行动教育模式,在青浦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指导研究实验.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及知识的逻辑顺序,顾泠沅教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删减.执教教师是一名年轻教师和一名经验教师.改进前后,新教师的3次执教差异显著,验证了实验构想的正确性.而经验教师拘泥于教材、囿于原有经验,3次课改进效果不明显.关键词:面积与周长;认知规律;数形结合;类比迁移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14)03–0071–05 小学数学中,“面积与周长问题”是受中西方数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教学主题之一.2012年下半年,为研究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解决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顾泠沅教授的主持下,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员和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俞宏毓、青浦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梅丽娜等人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为教学主题,采用行动教育模式,进行了教学指导研究活动,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结论[1~2].这里介绍此次研究活动的设计思路、研究概况,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阐述有关 结论.1 研究思路青浦实验小学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材.“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四章“几何小实践”的第三节,基础是“面积”(是通过数格子比较各种图形大小得出面积概念).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几何小实践”的第二节,基础是“周长的认识”.此次实验的出发点是“为学生的理解而教”,根据儿童认知从简单到复杂、从一维到二维的逻辑顺序,先教“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由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规则到不规则的原理,此次研究对周长和面积的教学都是从最简单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开始的,组合图形作为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另外根据顾泠沅教授强调的抓教学主干和增加教学效率的思想,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去掉了“周长的认识”的教学,直接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淡化了“通过数格子比较图形大小”,将面积的概念放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中教学.周长和面积的教学各有3个要素:概念、法则与单位.根据知识和方法的类比迁移原理,此次实验试图通过周长概念、运算法则及单位的教学迁移到面积概念、运算法则及单位的教学.实验的效果主要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来验证.此次实验采用的是顾泠沅教授的“三个关注,两次反思”的行动教育模式.2 研究概况2.1 研究对象此次活动的执教教师有两位,一位是有17年教龄的经验教师C 老师,一位是只有两年教龄的新教师L 老师.参与指导活动的3位教师发展指导者中有两位是上海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一位是校级专家教师.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员和俞宏毓等人以研究者身份参与了此次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是青浦实验小学三年级6个平行班的学生,基础相当.2.2 研究过程2012年10月15日,在青浦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研究准备会.教师发展指导者、执教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参与了会议.会上顾泠沅教授向全体成员介绍了研究的主体思路.11月9日,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执教前,梅丽娜、俞宏毓等人对6个执教班级做了前测,前测数据提供给执教教师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作为教学和指导教学的依据之一.按照行动教育模式,11月16日、11月23日和12月3日,两位教师分别上了3次课,课后及时进行后测和学生访谈,每次课后开展研讨会议.所有的课堂录像和研讨会议都拍摄了全程录像,访谈全部做了记录并录音. 2.3 分析方法运用录像带分析法,将课堂教学和研讨会议录像全部转录为文字,并结合录像进行分析.3次执教的前后测试卷,首先做了量的统计,然后进行质的分析.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做了质的分析.数据统计工具使用的是Excel2007.3 结果与分析这次教学研究活动的成效主要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及其效果来反映,因此分析的主要是两位教师关于该主题的课堂教学及效果.根据行动教育模式,此次活动的第一次课是不受任何指导和干预的原生态课,两位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参自主备课.根据本实验的要求,虽然都在执教“面积”之前,先执72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第23卷教了“周长”内容.但是根据教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之前先用一节课执教了“周长的认识”,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前也先用一节课执教了“数格子比面积大小”的内容.经过指导以后,L 教师第二、三次课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测试结果改进都非常明显.而经验教师C 教师拘泥于教材、囿于原有经验,3次课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下面对L 教师的3次执教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两位教师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1 L 教师3次执教比较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带分析发现,L 教师的3次课都包括复习周长、面积概念教学、数格子比较大小、面积单位介绍、面积公式探究、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7个教学环节.3次课7个环节的时间分布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可以看出,3次课各教学环节用时有很大差别.第一次课巩固练习耗时最多,占整节课的50.95%,复习时间也比第二、三次课长,占7%.相应地面积概念教学、通过数格子比较面积大小以及探究面积公式的时间就少了.第二、三次课数格子比面积大小时间比第一次课要多得多,各占课堂时间的29.88%和27.52%.面积概念教学时间也比第一次长.第三次课面积公式探究时间比前两次课都要长,巩固练习时间只有13.93%[3~4].表1 3次课主要教学环节及用时比较第一次课 (总时间:42’10”) 第二次课 (总时间:40’6”) 第三次课 (总时间:40’56”) 用时 百分比 用时 百分比 用时 百分比复习周长 2’57” 7.00% 2’ 4.99% 1’22” 3.34%面积概念 2’7” 5.02% 3’26” 8.56% 2’45” 6.72%数格子 2’58” 7.04% 11’59”29.88% 11’16” 27.52%面积单位 2’17” 5.42% 4’21” 10.85% 2’45’’ 6.72%面积公式 9’24” 22.29% 8’27” 21.07% 15’1’’ 36.69%巩固练习 21’29” 50.95% 8’38” 21.53% 5’42’’ 13.93%课堂小结58” 2.29% 1’07” 2.78% 2’2’’ 4.97%图1 L 教师3次课主要教学环节时间分布 根据此次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要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学习面积,目的是要将学习周长的方法迁移到面积的学习.第一次课的复习引入,L 教师很强调周长运算的简便形式,而不是周长的3个要素.改进后的复习L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一段一段测量加起来是周长”、“周长的单位是厘米”,为面积三要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面积概念的教学,第一次课L 教师是直接给出“表示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经改进后L 教师用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让学生来比较大小引入面积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周围的事物来感知面及其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面积概念、运算法则和面积单位3个要素中较难的是运算法则的得出,而数格子是探究面积公式的铺垫.前测结果能够通过数格子得出长和宽相乘的学生不到15%.但从第一次课的教学用时来看,数格子和探究面积公式时间之和只占29.33%,远少于处理练习的时间.第一次的课堂教学中,L 教师不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而是纠缠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关系.经过指导者改进后的第二次课,L 教师把重心放到了面积公式的教学,但是在数格子比面积大小上用了11’59”的时间,比面积公式探究多用了3’32”.而前测结果显示,58.6%以上的学生都会通过数格子比较图形的大小.因此第三次课,指导者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指导和改进,L 教师缩短了让学生数格子的时间.并充分利用了学生数格子时出现的只数部分格子就得出面积大小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进行脑中数格子,从而将学生的认识从具象引导到表象,为面积公式的得出做了更好的铺垫.本教学主题有长方形、正方形两个面积公式.指导者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教学中从长方形突破,而正方形作为一个特殊情况点明即可.课堂观察和测试结果说明,这样处理并不影响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的教学,第一次课L 教师直接给出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改进后教师通过两个格子大小不一样的图形的比较引出了面积单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介绍面积单位时,教师适时指出“面积是一块一块来测量的”,和周长的“一段一段相加”呼应.第一次的课堂练习L 教师除了安排了分别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外,还设计了一道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面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的题目.这样的练习安排和本节课的重点相背离.在处理练习时L 教师又一再纠缠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改进后的课堂练习只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运算.所以二、三两次课课堂练习时间较短,但是测试结果发现并没有影响学生正确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运算及其灵活应用.第三次课的课堂小结用了两分钟左右,比第一、二次课小结的时间都要长.只有第三次课,教师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很完整地答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3.2 3次测试结果比较分析后测试卷除了设置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本题外,还设置了一个实际应用题和一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从3次课后测的结果来看,L 教师3次课的教学效果差异显著,3次课的测试成绩总体上是逐次上升的.C 教师后两次课测试成绩明显不如L 教师的.(1)周长运算正确率比较.第3期 俞宏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指导研究报告 73如图2、3所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运算后测成绩都比较高,第一次课C 教师正确率比L 教师高.但是L 教师经改进后,成绩变化较大,第三次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运算正确率都达到了100%,但C 教师3次课成绩没什么长进.第一次课两位教师都强调了长方形周长运算的形式2×(长+宽).经改进后L 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周长三要素的教学上,而从C 教师的第二、三次课看来,强调的还是周长运算的形式.图2 长方形周长运算正确率比较图3 正方形周长运算正确率比较(2)面积运算正确率比较.图4 长方形面积运算正确率比较图5 正方形面积运算正确率比较根据知道者的建议,第二、三次课,面积公式的教学两位教师都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重点,而正方形面积公式则由一般和特殊关系得出.第三次课,L 教师执教班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运算率分别提高到98%和96.1%.而C 教师第二、三次课,长方形面积运算正确率变化不大,正方形面积运算正确率却降低到了22.90%.周长如何教、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对面积教学影响确实很大.(3)实际应用正确率比较.实际应用题设置的是一个算镜框的周长和镜框玻璃面大小的问题.如图6、7所示,第一次后测结果,L 教师执教班级算出周长和面积的学生都是50%左右,略高于C 教师班级.第二、三次课,C 教师在课堂上处理了和镜框问题一模一样的问题,后测成绩也提高到了80%以上.但是L 教师改进后的课,学生在深入理解了周长的“一段一段”和面积的“一块一块”以后,课堂上虽然没有出现这样类似的题目,但该题正确率还是提高到了98%和82%.由此也可以看出,教会学生理解的效果远胜“应试教育”.图6 周长公式实际应用正确率统计图7 面积公式实际应用正确率统计(4)组合图形运算正确率比较.为了测试这次课的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后测最后设置了一道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测试结果如图8、9所示,改进前的课,正确率都很低.受“数格子比较图形大小”的影响,部分学生试图用画格子的方法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未果.画格子仅是引入面积公式的“引子”还是处理复杂图形面积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显然应该是前者.根据布鲁姆的认知从具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原理,简单图形的面积大小最终是抽象到公式运算,而复杂图形则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第三次课,L 教师执教班级正确运算组合图形周长的学生比率高达98%,比C 教师执教班级高出41.7%.正确运算面积的学生比率,L 教师执教班级提高到了15.7%(8个学74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第23卷生),而C 教师班级3次课都没有人能正确算出.课堂教学,L 教师强调图形的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相加,面积是铺满图形面的各块相加.学生在理解周长和面积概念的这个实质以后,遇到复杂的组合图形就有路可循,而不是手足无措了.而执教之前的前测,学生是连周长和面积概念都不知 道的.图8 组合图形周长运算正确率统计图9 组合图形面积运算正确率统计(5)单位出错情况比较.3次后测单位出错的情况统计如图10所示,3次课出错的人数是逐次递减的,但L 教师每次课出错率都低于C 教师.而且每次课C 教师用于面积单位认识的时间都比L 教师长,其中第三次课C 教师用了6’50”的时间,而L 教师只用了2’45”,但是出错率却比C 教师低4个百分点.从课堂观察来看,C 教师特别强调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而L 教师改进后的课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面积单位的意义.图10 单位出错人数百分比图11 对面积和周长关系的了解(6)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关系的了解情况. 后测题中有一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周长和面积的运算,回答发现了什么.L 教师3次后测能够正确回答的学生比率都要高于C 教师.第一次课,在课堂上两位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耗时都很多,所以第一次课后能够指出这个关系的学生最多.第一次课的课堂小结,L 教师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首先回答“今天发现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如果它的周长是相等的,那它的面积就不相等,如果面积相等的话,它的周长就不相等”,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概念及运算公式等.第二、三次课,两位教师没有很纠缠这个问题.关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关系问题,现阶段学生只要知道二者不是一回事、不混淆即可.所以在这里,教师不用过分纠结于这个问题,只需点到为止.从第二、三次课的数据来看,L 教师执教班级了解周长和面积关系的学生比率远高于C 教师班级.3.3 访谈的结果(1)教师的体会.新教师L 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原本对教材都不是很熟悉的,经过指导者的指导和3轮课的历练后,自己也觉得收获很大,下面是她在第三次课后研讨上的发言.新教师L :通过这3轮课,使我感受到自己成长了不少.原本只会按教材教,而这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让我认清了教材主线,也明确了一定的方向.在这短短的3周里,我在大家的帮助、指点和经验传授下,从第一轮课以教师传授面积概念、1平方厘米量感和方法为主,到第二轮课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面积大小和面积计算方法,直到今天我能够成功的展示这一节课.在这个不断尝试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对教学设计、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等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第三次课后研讨会议,教研组的其他数学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也谈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都觉得本次活动重组教材进行教学尝试是个最大的亮点,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有这种处理教材的意识,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大家对本次活动L 教师的进步也是非常肯定的.经验教师陈老师谈到:我觉得这样的课例研究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他们能尽快地成长起来.我们的L 老师上数学课才第二个年头,可是我们在今天看到了她在课堂上已然像模像样了.在专家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我们看到了她在这个过程中正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在三轮课堂实践中,她动足了脑筋,逐步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优化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第一轮最初运用传统以老师教授为主,转变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为理解而教”,真正做到了少教多学.从课堂实效来看,今天这节课的效果是3轮课堂中最好的,新课结束时学生对于面积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不会跟周长的概念混 淆了.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指导者和教师都要有清醒的头脑,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会用教材教,而不是照着教材去第3期俞宏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指导研究报告75教.课例研究不仅是对该节课本身的打造,更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修正.(2)学生的收获.活动结束后,梅丽娜老师对第三次课后测组合图形面积求对的8名学生做了访谈,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原来的算式讲清楚计算过程,而且他们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理解非常透彻.如学生回答说“计算周长是要把一圈的长度都加起来,所以要算出每一段的长度,然后全部加起来.计算面积要把组合图形分割一下,每一块都算出来再加起来”.教学的前后,学生完全实现了从没有概念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所以遇到课堂上没有出现过的提高性问题也能够顺利解决.4讨论与建议(1)教学应遵从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小学教学有太多的浪费,原因是花样太多、枝节太多.教学应该是简单的,应遵从儿童认知的从简单到复杂、从规则到不规则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儿童在感知的时候,确实是从体到面再到线.但是就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学习来说,应该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应该是先有周长再有面积和体积,运算也应该是先加法再乘法.这次课例研究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个问题.(2)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与形的结合.数学教学是有主线的.小学数学的主线,一个是数的概念,一个是运算,还有一个是数与形的结合.从前测的结果以及访谈看出,小学教学中数与形结合得不够好,学生在学数和运算的时候和形是脱离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尝试数和形的有机结合.如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度量和线段时,就可以结合线段的测量和计算几条线段相加的和;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相同加数连加用乘法来计算时,用实物(或格子图)摆成几排几列,让学生来计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也为周长和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3)学习方法是可以迁移的,教学中应利用这种迁移.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概念及其性质以及一些运算、处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可以类比着去学习,是可以迁移的.这次活动,年轻教师L教师的执教可以说是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迁移.教会了学生周长的三要素的本质,在相对复杂的面积的三要素的教学上就可以少费工夫了.教学中要多动这样的脑筋.致谢:本研究在顾泠沅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测试题由青浦实验小学梅丽娜老师提供,研究得到青浦教师进修学院和青浦实验小学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 顾泠沅,朱连云.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预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2,(8):31-37.[2] 俞宏毓,顾泠沅.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研究报告——义乌实验案例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3,(1):70-76.[3] 俞宏毓,顾非石.关于“扇形的面积”的教学指导研究报告[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44-48.[4] 李士锜,杨玉东.教学发展进程中的进化与继承——对两节录像课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3):5-9.Research Paper of Area and Circumference of Rectangle and Square’s Teaching GuidanceYU Hong-yu(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Shaox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Zhejiang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At the second half of 2012,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work of staff developer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ofessor Gu Ling-yuan has selected area and circumference of rectangle and square as teaching topic, organized a research team, adopted the action instruction mode, and carried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Qingp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n the basis of children’s law of cognition and consecution of knowledge, Prof Gu Ling-yuan have recombined and prun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two teachers is a novice teacher, and the another one is an experienced teacher.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the teaching of the novice teacher is very different, and this fact validates the validity of the concept. But the experienced teacher rigidly adher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original experiences, so his three classes have little improvement.Key words: area and circumference; law of cognition; the combination of number and shape;analogical transfer[责任编校:周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