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1讲课稿

合集下载

《爱莲说》上课逐字稿

《爱莲说》上课逐字稿

《爱莲说》上课逐字稿以下是一份《爱莲说》上课逐字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程名称:《爱莲说》一、导入(2 分钟)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爱莲说》。

这篇文章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写,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周敦颐。

二、作者介绍(3 分钟)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5 分钟)1.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5 分钟)1. 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深入探究,领悟主旨(15 分钟)1. 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高洁、质朴。

-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清高、庄重。

2.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莲花自喻,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

-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的敬仰和追求。

六、拓展延伸(5 分钟)1. 请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花,并说明理由。

2. 引导学生从花的品质联想到人的品质,谈谈自己应该如何培养美好的品德。

七、课堂小结(2 分钟)通过学习《爱莲说》,我们不仅了解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还领悟到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像莲花一样,保持高洁的品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八、布置作业(1 分钟)1. 背诵全文。

《爱莲说》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爱莲说》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爱莲说》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爱莲说》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爱莲说》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

根据相关的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一、说教材研究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爱莲说》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九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花之君子”。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借写莲花来写人,寄寓了自己不慕虚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这种文体,且文中含有一些文言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简单的文言知识和修辞手法,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提炼概括能力有所增强。

然而,他们阅读的文体较少,没接触过“说”这种文体,生活阅历不够,很难理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掌握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爱莲说》,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意识。

爱莲说 讲课稿

爱莲说 讲课稿

象征
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 表现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观念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 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一化
为什么文中写了 菊花和牡丹呢?
衬托
托物言志
定义:是一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自己某种情感 的艺术手法。 关键:所抒之志要与所写之物有某种相同点或相 似点。 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周 敦 颐
爱 莲 说
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生长环境和品性的句 子,说说这些句子赋予了莲花怎样的品格?
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格:高风亮节,正直,香气远播,清高。
君子
作者赋予莲高风亮节、正直、清高等一系 列美好品格,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 达了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志和坚 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运用今天所学的托物言志手法,选择自 己喜爱的一种植物,写一篇小短文。
谢 谢 大 家!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含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含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爱莲说》,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全文短短六句,以赞美莲花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莲花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的道德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

3.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莲花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生活,谈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莲花的象征意义,阐述作者的人生态度。

3.5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小测,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爱莲说》课文文本。

5.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资料、参考译文、教学PPT等。

5.3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6.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6.2 讨论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和个人感悟的理解。

6.3 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6.4 案例分析法选取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优秀7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优秀7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优秀7篇】本课主要采纳朗读法,质疑探讨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是白话文的我为您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说课稿【优秀7篇】,假如能帮助到您,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爱莲说》说课稿篇一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共分六个环节。

1教材分析《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

它选自九年义务教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与本课另一篇短文《陋室铭》相像,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又与其有很大的区分:《爱莲说》的句式更富于改变,语言讲究骈散结合。

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

《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莲在齐市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学问信息,以此培育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实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相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

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力。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动身,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一)、学问与技能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字词3、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怀(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2、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三)、情感、看法、价值观相识作者不慕名利,明哲保身的生活看法,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培育学生对正直人格的仰慕教学重点:1. 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四、教法学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观赏文学作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本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篇文言文,语言简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对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人文教育的角度来看,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态度方面,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激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生能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学生能够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爱莲说讲课稿

爱莲说讲课稿

《爱莲说》讲课稿一、分享诗歌,情境导入(3分钟)(播放莲花视频,营造氛围)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叶先生有一首《咏莲》我非常喜欢,今天在课堂前我把它读出来,跟大家分享。

《咏莲》叶嘉莹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荷花从水中生长,本就出于蓬莱仙山。

出于淤泥却不染污尘。

这意思与我们今天所学课文中一句话异曲同工,它就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齐读)好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欣赏这一花一世界。

二、解析文题,解读文体(3分钟)同学们,你们来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对于文章《爱莲说》这个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莲:荷花,是作者表达情感的对象说?(点拨学生看预习部分:“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PPT展示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即为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感知形象,托物言志(15分钟)主问题:是的,同学们,周敦颐很坚定的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周敦颐如此喜爱莲花呢?任务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有关莲花描写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

任务1【请同学回答并翻译】:ppt(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中通外直④不蔓不枝⑤香远益清⑥亭亭净植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⑧莲,花之君子者也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需要强调的知识点:濯、蔓、枝、远、亭亭、亵玩翻译需要补充的知识点:①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省略了“于”③而:连词表转折④“者也”表判断⑤之:助词,的任务2:根据你找出的这些句子,谈谈莲在周敦颐笔下具体是怎样的形象?任务2【请同学先分析,教师随机点拨,意思接近即可】ppt分[不染:洁净;不妖:庄重;外直:挺拔;不蔓不枝:简约;益清:清香;亭亭:卓立;净植:纯净;不可亵玩:雅致端庄]总[莲,花之君子者也。

]引申提问:什么是君子呢?文如其人,我们先从周敦颐本人说说。

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精选5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精选5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1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爱莲说》说课稿(公开课)

《爱莲说》说课稿(公开课)

《爱莲说》说课稿〔公开课〕《爱莲说》说课稿〔公开课〕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人们常用鲜花来传递感情,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欢莲花呢?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一、说教材《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名篇,历来深受人们喜欢。

课文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结合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我校教学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语“蕃,濯,淤,亵,鲜”,朗读背诵课文。

才能目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及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通过“讲一讲”锻炼学生表达才能。

情感目的: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乐趣。

体会作者高雅的情操,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由于课文篇幅短小,学生经过一年来文言文的学习,疏通文意不甚费力,又因为语句骈散相间,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朗读背诵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蕃,濯,亵,鲜,染,宜”。

因为初二学生阅历不深,对于纷繁的社会生活一时难以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肮脏世风的鄙弃。

二、说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我校实行的“高效课堂”学习形式能到达“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高效课堂”的根本理念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变生为师,兵教兵,兵帮兵,兵练兵,老师自始至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明确目的的根底上,自主预习课文,争取让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掌握百分之五十的内容。

《爱莲说》讲解演讲稿

《爱莲说》讲解演讲稿

5
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
01
《爱莲说》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上存在着重文轻武、 追求奢侈享乐的风气。周敦颐作为一位儒家学者,深感社会
风气的败坏,因此他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们重视内在品德
的修养,追求清廉、高洁的人生境界
02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美丽
和高雅,还象征着清廉和纯洁。在佛教中,莲花也常常被用
目 录
-
01 生长环境 02 形态特征 03 象征意义 04 总结 05 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 06 艺术手法与文学价值 07 对后世的影响
爱莲说讲解
1
生长环境
1
2
3
4
在文章开头,作者 首先描述了莲花的 生长环境:"水陆 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
"这里说明了莲花 的生长环境是水陆 草木之间,与其他 草木之花一样,但 它却与众不同,可
4
11
总结
《爱莲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 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 的启示。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敦颐的思想和人 格追求,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价 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时候,重温《爱莲说》这样的 经典名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价值,更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 高尚的品格。正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无论身处何种环境, 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和初心,追求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意义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一、选题背景《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部分,语言简练、优美,被誉为“千古绝唱”。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爱莲说》的诗意、格律及韵律形式;2.了解现代诗歌中“莲花”这一意象的运用情况,探究“莲花”在诗歌中所代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感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欣赏和品味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情和意蕴,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

2.运用现代思维方式,通过比较《爱莲说》和现代诗歌中的莲花意象,探究“莲花”这一意象在文学中的变化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的意识和情感;2.形成尊重、欣赏和借鉴文学遗产的价值观念。

三、课堂教学设计1.导入部分:展示莲花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与体验部分:a.诵读《爱莲说》,感受文学语言的优美和诗意的深刻。

b.学习诗歌的格律和韵律形式,掌握古诗的韵律之美。

c.通过现代诗歌中莲花意象的运用,比较莲花在文学中的传承和变化。

d.结合文本分析,探究“莲花”这一意象在诗歌中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

3.巩固与反思部分:a.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用PPT或图片展示莲花,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识别莲花,描述莲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学习与体验部分a.听取《爱莲说》诵读请学生齐诵《爱莲说》,感受文学语言的优美和诗意的深刻。

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和表达的特殊情感。

b.学习《爱莲说》的格律和韵律形式教师讲解《爱莲说》的格律和韵律形式,包括诗句的长度、韵脚的押韵方式等内容。

c.比较现代诗歌中莲花意象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现代诗歌中莲花的意象进行比较,涉及现代诗人如余光中、舒婷等人所作诗中的莲花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d.探究莲花在诗歌中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分析《爱莲说》中对莲花的描写,让学生探究其中所蕴含的莲花象征意义。

《爱莲说》讲课稿

《爱莲说》讲课稿

《爱莲说》讲课稿一、课文导入现在正值夏日,同学们知道咱们济南的夏季开得最好的花是什么花吗?(学生答)对了,正是咱们济南的市花——荷花,所谓“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

荷花又称莲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喜爱。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文学常识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刚正,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周敦颐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莲池,池中建赏莲亭。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板书:爱莲说)同学们谁知道莲花的别称或者是能描述一下莲花的形态呢?(与学生互动)(莲花别称: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芙蓉、水芙蓉、玉环、水芝、泽芝、水华、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青莲、莲等)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宋代周敦颐笔下的莲花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1分钟),理清重难点词汇(5分钟)。

(1)辨音识字:2、同学们默读,然后请同学朗读。

(2分钟)3、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大家在通读文章并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互相讨论,试着通译全文。

(3分钟)4、学生翻译全文三、课文精研1、现在请同学们找出作者描绘莲的形象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用语如何。

(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描写优美,用语简约而隽永。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2、请学生谈谈你认为通过描写莲的形态表达了莲怎样的品格。

《爱莲说》讲稿

《爱莲说》讲稿

《爱莲说》讲稿第一篇:《爱莲说》讲稿《爱莲说》讲稿——龚小霞一、导入,激发情趣1、提问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花吗?(喜欢)既然喜欢,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再或者一句诗来跟大家说说你所喜欢的花呢?(学生发言)嗯,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可是大家知道吗,在离我们大约一千年前的宋代,有一个人很喜欢莲花,就因为这样,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千古佳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他的钟情之花。

现在请大家翻到我们的课文——《爱莲说》。

(板书:题目、作者)2、走进作者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周敦颐的了解有多少?(自由回答)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哲学家。

宋代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其作品收在《周元公集》中,“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3、解“说”同学们,老师想问问:“说”是什么意思?(动词,说话)那为什么本篇文章名为《爱莲说》呢?这儿的“说”是怎么回事儿呢?解释:这里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二、初读,理清文意好了同学们,认识了作者,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莲”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爱莲说》,来一探究竟。

1、听录音朗读,弄清以下字的读音,能够通畅的诵读全文,并注意朗读技巧。

颐蕃淤泥濯清涟亵玩噫鲜(幻灯片出示)2、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我们分组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这边的同学着重翻译第一段,这边的同学着重翻译第二段。

3、抽个别同学串讲课文。

4、同学们觉得以上的两位同学翻译得准确吗?对于文言文阅读,我们不能只知其大意,对于重点的文言字词,我们要求做到字字落实,那同学们,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刚刚同学的翻译,大家觉得准确吗?学生提出不懂字词,老师帮助解决,并提出相应的重点字词,加强学生的记忆。

(如:之、蕃、李唐、盛、予、染、濯、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者也、宜等)(幻灯片出示)三、精读,条分缕析抽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一段先后提到了几种花,分别都是哪些人喜欢的,这些花分别代表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从花本身的特点和喜欢花的人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菊、牡丹、莲菊花:(分析)东晋陶渊明喜欢(隐士,结合上一课《桃花源记》分析)。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爱莲说》的说说课。

《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从诗歌的背景、结构、意象和主题等方面来深入探讨这首诗的魅力。

二、诗歌背景《爱莲说》是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一首诗,他当时已经七十多岁,身体状况不佳。

这首诗是他在家中庭院观赏莲花时所作,也是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的写照。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为高洁、纯净和坚强的象征。

白居易通过描绘莲花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诗歌结构《爱莲说》是一首七绝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

这种结构简洁明快,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突出。

同时,每句的字数相同,使得整首诗的平衡感更强,给人以稳定感。

此外,诗歌的韵脚采用押韵方式,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性。

四、诗歌意象《爱莲说》以莲花为主要意象,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和坚韧的追求。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如“荷叶”、“花心”、“花蕊”等,这些描写使得莲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莲花与诗人自身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五、诗歌主题《爱莲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美和坚韧的追求。

诗中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莲花的坚韧和顽强也成为诗人追求坚强品质的象征。

通过莲花的形象,诗人希望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和坚韧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六、诗歌影响《爱莲说》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同时,这首诗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都受到了《爱莲说》的启发,将莲花作为主题进行表达,使得莲花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七、总结通过今天的说说课,我们深入了解了《爱莲说》这首诗的背景、结构、意象和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爱莲说》说课稿1

《爱莲说》说课稿1

《爱莲说》说课教学设想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此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

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

点到为止。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

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爱莲说》。

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题解“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以及语速。

然后学生自己诵读。

要让学生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按意义划分节奏。

读骈句要读出节奏,上下句的节奏一致,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需有较长的停顿。

【设计说明】通过正确的朗读练习,品位节奏、韵律的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下注解,了解文章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可以小组讨论。

3、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探讨学生的疑难问题。

【设计说明】疏通文意,使学生清楚的知道作者在文章中都说了些什么,为学生能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打下基础。

品位思考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3、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彩屏显示:莲花图。

《爱莲说》说课稿(通用4篇)

《爱莲说》说课稿(通用4篇)

《爱莲说》说课稿(通用4篇)《爱莲说》篇1(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

资料如下:写作背景《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

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

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

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

《爱莲说》说课稿(公开课)

《爱莲说》说课稿(公开课)

《爱莲说》说课稿(公开课)【爱莲说】说课稿一、说教材《爱莲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该文以爱莲为线索,运用了具体事例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莲花品质的尊崇以及对人生与社会的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爱莲说》,让学生了解莲花的特征,培养对莲花的赞美之心,进而感悟莲花所代表的品质,并学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文中抓住主旨,把握作者的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莲花的品质,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和爱好自然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文中抓住主旨,把握作者的意图。

2.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思辨,通过启发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通过播放莲花的形象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莲花的美好印象。

2. 引导学生谈论一下自己对莲花的了解和感受。

Step 2: 预习导学(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莲花的图片,询问学生对莲花的形态和特征有什么了解。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莲花有什么值得我们赞美的地方?莲花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生观?Step 3: 阅读与分析(25分钟)1. 学生跟读并理解整篇文章。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议论文章一般有三部分,引子、正文和结尾。

请同学们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引子、议题和主旨。

3. 教师解读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4: 思考与讨论(15分钟)1. 提出导读问题:莲花品质是怎样的?如何运用事例来表达呢?2. 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并记录学生精彩的观点。

3. 随机抽取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进一步激励学生思考莲花的品质。

Step 5: 思考与写作(20分钟)1. 学生将文章中使用的事例进行整理,并思考是否还能找到其他类似的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2、写莲可爱的句子中,从生长环境、体态香 气、风度气质方面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
——高 洁 “出淤泥而不染” 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庄 重
——正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香气: “香远益清” ——芳香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
3、文中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什么?
爱莲说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章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 )为线索;
两个陪衬,即以(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菊 )
和( 牡丹 )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三种花 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 )( 富贵者 )( 君子 )。
4.作者为什么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放在文章的最后说? 意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衬托爱牡丹人之多,委婉表达自 己鄙视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 • • 1、莲有什么可爱之处呢?用原文回答。 3、找出文中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5、本文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起 什么作用? • 6、文中菊、牡丹、莲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 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蕴含的感情? • 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主旨句)
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 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 ——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 第一次:表现自己独爱莲花; 第二次: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作者在结尾颠倒了原来叙写三种花的顺序,将牡丹放在最 后,用意何在? 意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鄙弃 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 活态度。(中心)
翻译: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叹词,相当于“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倒装句 的标志)不译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很少; 闻,听到;同,像……一样;宜乎,当然;宜乎众矣:人 应该是很多了。
唉! 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爱 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爱牡丹的人, 当然是很多了!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 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 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 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 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 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 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 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 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 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予,我;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但是;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 (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 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我则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 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 妖艳;
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 之,助词,的;者,指前面说的各种花; 甚,很;蕃fán, 多(有关资料上通“繁”);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翻译: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 独,唯独;爱,喜爱,喜欢;自,自从;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 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 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 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蕴 含的感情?
课文小结:
这篇短文通过对 莲的形象和品格 的描写,赞美了 莲花正直高尚的 气节,鄙弃追名 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表 现了作者洁身自 好的生活态度。
巩固训练: 1.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 ⑴文中从生长环境来写莲高洁庄重品格的一句是: 出淤泥而不 濯清涟而不 , 。 染 妖 其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短语是 出淤泥而不 。 染 ⑵本文重点是赞美莲正直高洁的品格,点名这一题旨的句子 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中作者也委婉表达了他对追逐 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点名这一思想的句子 是: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赞 美莲花的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二、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 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 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 么品格?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是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 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 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 的人少。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 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二、本文中心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本文的主要手法: 衬托
注音
周敦dūn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jì n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 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rǎn ,濯zhuó 清涟 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 n不枝,香远益 清qīng ,亭tí ng亭净jì ng植zhí,可远观而不 可亵xiè玩焉。 予 yú 谓菊,花之隐逸yì 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 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yí 乎众矣!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⑶“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 自李唐来,世人身爱牡丹 。
⑷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文章以莲为歌颂对象,为什么几次提到菊和牡丹? 用菊和牡丹衬托莲,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态度。
翻译: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里面,指茎内;通,贯通;外,外面; 直,笔直;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生藤蔓(名作动);枝,长丫枝(名作 动);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 枝节,
翻译: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香气;远,散播得远(形作动);益, 更加;清,清幽;亭亭,耸立的样子;植, 立;净,洁净;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 立在那里。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 在水中,
翻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却;亵,亲 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焉,语气词;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啊。
翻译: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认为;之,助词,的;隐逸, 指隐居的人,隐士。者也,表判断语气;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 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爱莲说
dūnyí • 周敦颐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 义哲学家。字茂叔,道 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 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 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 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 大影响。著《周元公集》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君子是具有莲花一样的品格:洁身自
好,声名远播,正直不阿,庄重严肃。
托物言志:
托物---

言志--- 表现了作者不同流合污,洁身自
好的高尚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世风的鄙视。
5、本文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 菊花和牡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