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期末笔记

简答内容不全名词解释1.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科学。
2.耕作制度:为了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全局持续增产所采用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3.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农牧林相结合为前提,以土地用养结合为基础,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实现作物全面持续高产、高效为目标的一套农业技术措施体系。
4.限制因素:如果某一因素的缺量不足,就会限制其他因素的作用效果,作物的产量受这一不足因素的影响,这个最少的因素叫做限制因素。
5.种植结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指种植业内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
6.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的空间配置。
7.作物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者某个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对时间上的安排。
8.作物种植方式:在一块地上一年内或一季内安排作物种植的形式。
9.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内或一季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混作:在一块地上不分行的种植两种或者两种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
11.间作:在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间隔种植两种或者两种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
12.套作:是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者收获前期于行间播种或者栽植另一种作物。
13.复种: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14.复种指数:全年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5.轮作:在同一块地上一定期限内有序的轮种不同的作物称为轮作。
16.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称为连作。
17.茬口特性:指栽培完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和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18.土壤耕作:是指利用农机工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节土壤耕作层和表面状况,调整土壤中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措施。
19.耕层:又称熟土层,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大约为15-25cm。
20.耕层构造:指耕层中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质与总隙之间以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之间的比例关系。
耕作学

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2.生态型: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不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3.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组成原生质的一切必要元素在内,都趋向于在生物圈内循环移动,各自以一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然后又返回环境。
这些大致成环形的线路。
5.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
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6.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称为正对等效应。
7.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8.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或自然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物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个数量关系,就是十分之一定律。
10.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11.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平衡控制、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12.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3.耕层构造: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浅谈《耕作学》课程学习心得

浅谈《耕作学》课程学习心得我这学期学了《耕作学》这门课程,它以作物栽培和耕作两部分内容组成。
这门课程通过讲授现代生产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具体的生产中加以应用,阐述水稻高产栽培的科学道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这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对这门课的心得体会作一个小结:首先要明确本课程所讲内容是以种植业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物——水稻为中心的作物生产的知识,是一门基础课程。
从事作物生产都需要掌握的,不掌握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
其次本课程是在长期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水稻是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生活的主要口粮,同时也是增加我国外汇收入的重要作物。
因此必须加强对本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地指导生产。
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等原因,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本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通过学习和研究,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指导生产,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出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本课程又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前苏联学者的总结性论述中可以看到,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先有教学,后有科研,再有生产”。
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四要注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每次的作业或小论文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应当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习了本课程后,对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农业,并下定决心要为我国的农业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希望农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农业专业的学生们都能学好这门课程。
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学习了农业类专业的《耕作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获益匪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耕作学电子课件

• 保证产量
– 高产、稳产,15-16亿人口消费(产量多了?) – 100Kg X 16亿人/1000kg/0.7 (口粮) – +75Kg X 16亿人/1000/0.33 (饲料粮) – =2.86亿吨+3.60亿吨=6.46亿吨(粮食总量)/
年
• 提高质量
– 多样、优质、安全(色、香、味、净、健、美, 水平高了?)
•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1.2.耕作制度的功能
• 微观技术功能
• 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
–硬技术、有结果
–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
户)
• 持续发展
– 环境、资源、经营、多样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3.2.途径:
• 精致农作
–集约化(投入)
• 土、水、肥料、机械、劳力利用率
–提高单产(核心)
• 个体光能利用率、群体结构
–提高复种(手段)
• 农田群落覆盖度、立体种养
–因地制宜(原则)
• 合理布局,资源全面综合利用
人口、农民、土地、水、耕地
2、淡化产量、优化结构
产量、品质、需求并重,通过结构优化满足社会 发展需求
3、适当发展、保护环境
速度、开发强度、投入、肥、药、膜、生物
4、用养结合、持续高产
协调、土壤、综合发展
5、科技教育、提高素质
农民、劳力、科研、教学、推广
6、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非种植业、非农产业、非乡村发展,突出优势
耕作学

1.耕作学:又称农作制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的综合学科。
2.用地: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
(目的)养地: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地再生产创造条件。
(手段)3.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土地为基础资源; 以植物生产为主体生物 ;以区域为空间范围; 以1年为时间周期 .4.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管理、核心、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种植顺序等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生产力基础、服务、综合; 包括土壤培肥与施肥、农田基本建设、水分供应与平衡、土壤耕作、农田保护等 ;5.耕作制度的功能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2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3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4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5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安排、使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生产、销售、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6.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7.世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8.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装备,改善条件、控制过程,高耗2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革新,提高效率,高速3现代经济管理,综合协调,增强活力,高效.9.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极快(2)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仍较低(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问题a人口多、资源少b产量高、效益低c环境差、结构单、灾害频d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e生产规模小、地块小f农业装备水平低、g地区差别大h农民待遇低;平原山区耕地比例:平原54%,山区丘陵46% 。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对于学习耕作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耕作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耕作学主要研究农田的土壤管理、田间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土壤管理耕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管理。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的调节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土壤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耕作的方法可以分为机械耕作和人工耕作两种,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田间作业措施。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耕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例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和移栽、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耕作系统和其特点。
例如,传统的耕作系统包括旋耕、轮作和休耕等,而现代的耕作系统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不同的耕作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六、耕作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复习资料可以包括耕作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耕作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出现,为耕作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耕作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耕作学原理

耕作学原理一、耕作学的概述耕作学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农田耕作的原理和技术。
耕作学包括了很多方面,如土地利用、土壤改良、种植技术等。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田产量和质量,保证粮食安全。
二、土壤物理性质对耕作的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对耕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直接影响根系生长和水分渗透。
过高或过低的密度都会影响农田产量。
3.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对于种植来说非常关键。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4.温度:温度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耕作方法及其原理耕作方法是指农民在耕作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不同的耕作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耕作方法及其原理。
1.深翻:深翻是指将土壤深度翻耕,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通气性。
深翻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更加均匀地分布,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2.浅耕:浅耕是指将土壤表层轻微翻动,以松散土壤并增加透气性。
浅耕可以保留表层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3.旋耕:旋耕是指利用机器将土壤切割成小块并旋转,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通气性。
旋耕可以使土壤松散,并且可以消除一些杂草。
四、种植技术及其原理种植技术也是影响农田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种植技术有着不同的原理,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种植技术及其原理。
1.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农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轮作:轮作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轮作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施肥:施肥是指在种植过程中给予植物必要的养分。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但过量施肥也会造成污染。
五、耕作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耕作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耕作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节能环保:未来耕作学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采用更加环保、节能、高效的技术。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中耕:是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3、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及复种。
6、初级耕作措施:又称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7、套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8、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9、逆境土壤:通常是指存在对植物生长有各种限制因素的土壤,即那些受干旱、盐碱、洪涝、污染、养分缺乏等因素胁迫,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
10、可持续农业: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11、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种养结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二是指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13、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4、土壤宜耕性:又叫土壤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15、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土跑水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16、种植指数:是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二、填空1、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耕作学复习资料

饶东云复习资料绪论1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3.耕作学的任务:1)是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等作为基本理论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观点讨论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他们与农业技术体系、社会生产条件之间的协调关系。
2)是探讨耕作制度与农林牧渔业相互促进关系和物质率能量率的转换特点3)研究耕作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改革的途径4.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原理;农牧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生活因素学说、农业生态学原理2)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与连作3)土壤管理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农田杂草防除农田保护等5.农业生产的实质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取得人类社会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实质上,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农产品的过程。
归根结底,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农业产品中化学潜能的生产。
6.农业生产的特点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强烈的季节性(适时种植)、生产的连续性(长远观点)7.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实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8.农业生态系统的环、流、库1)环----营养物质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流动和循环的物理化学工过(物质在环境和生物之间循环流动而形成环)2)库-----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3)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运动状态(物质流、能量流:流的大小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没有流就没有环)9.耕作制度是对两类资源的共同利用和调节自然资源:土地、水气候、生物1)农业资源社会资源:劳力、蓄力、农资、技术资金2)各种农产品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利用的结果。
耕作学(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1、立体高效型农业 从平面、时间、空间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
生产高产优质农产品。
(二)பைடு நூலகம்界农业发展趋势
2、高新技术农业 利用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动植物
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物产量和品质。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3、快速型农业 采用速生快繁技术,进行动植物繁殖、生产。 4、设施农业 利用人工设施来创造适于动植生长的环境而进
行农业生产。 5、工艺型农业 生产工艺型农产品,如方形西瓜,彩色水果、
蔬菜。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6、保健型农业 生产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产品,如燕
麦片、苦荞、有机茶等。 7、观光农业
二、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以数量型为主的农业向数量、质量、效
益型并举农业转变; (三)小规模、分散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 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 中国自然条件多样,人多地少各地区经济发
展不平衡,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因此,不可 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高耗能的“石油农业” 的道路,只能走劳动密集型、集约化生产, 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 之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3、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加 快;
4、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5、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是农业发
展的主要方向
第三节 中国耕作制度改发展方向
一、集约化 (一)集约多维利用土地 从平面上、时间上、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 (二)在单位耕地面积上增加投入 建立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耕作制度。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产生、气孔发育等。
2、比叶面积(SLA):比叶面积也称叶面积干重比,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在某种意义上是叶子相对厚度的一种度量。
SLA易受环境和个体发育变化的影响。
3、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4、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5、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6、作物的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7、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天数计。
譬如,稻、麦类作物的分蘖期,指的是分蘖始期起至拔节始期止之间所经历的天数。
8、/种植指数: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作面积的百分比=作物总收获面积/总耕作地面积)9、LAI-D:叶日积,综合反映了叶面积和生长日数两因素。
10、GSUI:GSUI=利用生长季日数/365,生长季日数包括套作共生期及秧苗田期11、茬口: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蹲苗:为使幼苗更好地生长,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施肥和灌水,进行中耕和镇压,使幼苗根部下扎,生长健壮,防止茎叶徒长的技术措施。
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二、选择题1. 在生态适应性相同的作物,虽然有生长在一起的可能性,但是还不一定就适合间混套作。
耕作学资料整理

•耕作学资料整理(第二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属于自然科学性质,但与社会生产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
•二.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三.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复种)、种植方式(间混套作)和轮连作等问题。
•四.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土壤耕作与保护等。
•五. 研究耕作制度的目的-----高产、高效、可持续。
•A、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求(高产)•B、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高效)•C、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六.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3性):综合性,地区性,多目标性。
七.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 生产程序机械化:两种趋势:• A.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美国、加拿大等)• B.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向小型方向发展。
(日本等)•(2) 生产技术科学化:表现在高技术性,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得以应用。
•(3) 生产过程高效化: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为现代农业的衡量标志。
•(4) 产供销加社会化:即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
•(5) 农业主体知识化:即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含量和生产经营者的素质不断提高。
如欧洲推行的“农民证书考试制”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概念: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
•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的分布。
耕作学本科试题及答案

耕作学本科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耕作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农业机械B. 农业经济C. 土壤管理D. 农作物栽培答案:C2. 耕作学中,土壤耕作的首要目的是?A. 提高土壤肥力B. 增加土壤水分C. 改善土壤结构D. 防止土壤侵蚀答案:C3. 以下哪种耕作方式不属于传统耕作?A. 犁耕B. 耙耕C. 免耕D. 深翻答案:C4. 耕作学中,耕作深度的确定主要依据是什么?A. 作物种类B. 土壤质地C. 气候条件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5. 耕作学中,轮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增加土壤有机质B. 减少病虫害C. 提高作物产量D. 改善土壤结构答案:B6. 耕作学中,土壤耕作的次要目的不包括以下哪项?A. 促进作物根系发展B. 减少杂草C. 增加土壤水分D. 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答案:C7. 耕作学中,耕作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什么?A. 作物需求B. 土壤条件C. 气候条件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8. 耕作学中,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土壤温度B. 土壤水分C. 土壤养分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9. 耕作学中,耕作时机的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A. 土壤湿度B. 作物生长阶段C. 气候条件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10. 耕作学中,耕作机械的选择主要依据什么?A. 耕作方式B. 土壤条件C. 作物需求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耕作学中,________是土壤耕作的基本工具。
答案:犁2. 耕作学中,________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侵蚀。
答案:保护性3. 耕作学中,耕作深度的确定需要考虑作物的________。
答案:根系深度4. 耕作学中,耕作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土壤的________。
答案:质地5. 耕作学中,耕作时机的选择需要考虑作物的________。
答案:生长阶段6. 耕作学中,耕作机械的选择需要考虑耕作的________。
农学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农学耕作学知识点总结1.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因此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耕作学至关重要。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耕作学需要对土壤进行分类和评价。
2.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的丰富程度,包括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
了解土壤肥力有助于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耕作学需要掌握土壤肥力的检测方法、养分供给规律以及合理施肥的技术。
3. 作物生长发育耕作学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有深入了解,包括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幅度、光热需求、湿润度需求等。
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耕作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 作物品种选择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耕作目的对作物品种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耕作学需要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包括耐逆性强、适应产量高等特点。
5. 施肥技术施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耕作学需要了解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采取科学的施肥技术。
6. 灌溉技术灌溉是调节作物生长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或者干旱季节。
耕作学需要了解不同作物的灌溉需求规律,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和灌溉量,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7. 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耕作学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有深入了解,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采取生物防治等方法。
总之,农学耕作学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深入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选择、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耕作学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土壤和作物的管理,以及种植技术和实践。
在现代农业中,耕作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土壤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耕作学的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特性将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土壤可以根据其粒径分为粗壤、中壤和细壤三种类型。
粗壤的土壤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中壤土壤的颗粒大小适中,适合作物的生长;细壤的土壤颗粒较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
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耕作学家会使用不同的耕作方法和技术来管理土壤和作物。
2.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许多土壤具有较低的肥力,因此需要进行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肥、灌溉、耕作和混合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提高其肥力和透水性,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 耕种方式耕作学还涉及到不同的耕种方式。
传统的耕种方式包括旋耕、深耕、畦耕和水稻田耕种等。
然而,在现代农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耕种方式也被引入到耕作学中,例如机械播种、精准农业、无人机耕作等。
这些新的耕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种植效率和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 植物生长调控植物生长调控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包括施肥、施药、灌溉、调节生长激素、修剪和授粉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的根系生长、叶片生长和花果生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5. 土壤保护最后,耕作学也涉及到土壤保护的知识点。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保护和管理好土壤资源。
土壤保护包括防风固沙、防水蓄水、防沟蚀和防土壤污染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流失,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耕作学

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为平作。
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套种:也称套作,串种。
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另一种作物,在田间两种作物既有构成复合群体共同生长的时期,又有两种作物分别单独生长的时期,充分利用空间,是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的一种措施。
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称为轮作。
连作:同一作物在年内或年间连续重复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称为连作或重茬。
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制度: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农田持续高效生产所采用的全部农业技术措施体系。
它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等环节。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是复种的对义词。
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土壤培肥:就是运用农业技术措施培育土壤耕层,不断恢复、提高土壤肥力。
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称为轮作。
耕法:是由一组土壤耕作措施组成,其所建立的耕层结构具有明显特点的土壤耕作类型。
混种:在同一块上不分行地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两种)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
主作物一般成行种植,副作物则可能呈不规则(满天星)或规则的(串带)分布于主作物行内。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的空间配置。
种植结构: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指种植业内部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
耕作学

耕作学复习讲义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如收获完小麦之后直接种玉米。
4、茬口: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种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如小麦收割后种的玉米,地里有麦茬,对玉米有影响。
5、叶日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6、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7、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大部分。
8、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包括四个方面:作物布局:决策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等;熟制:确定一年内如何安排作物,是种一茬还是几茬、是否需要休闲等。
种植方式:是单做、间作、换做、套作、或立体种养;轮作与连作:制定一年内作物的种植排序计划。
9、单作:指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是在同一田地上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几行大豆几行玉米。
11、混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把菠菜撒在蒜地里。
12、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中、串种。
如在小米成熟时在行间种玉米。
13、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如种完了玉米就耕地种小麦。
14、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一年内种植一季称为一年一熟。
15、LER: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Leabharlann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1.3 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多熟; 多熟; 多样 ; 多利 ; 多养
耕作学
第十章
耕作制度区划
Section 2 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甘肃农大等参加完成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3个带: 个带:
一熟带、 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1.1 耕作制度的演进
耕作制度是在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随之而变, 耕作制度是在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随之而变,既有 时代特征,也有区域特点。 时代特征,也有区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