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通过辩证和治疗,恢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症状入手,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常用治疗方法。
一、发热症状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发热首先要确定疾病的性质。
例如,感冒引起的发热属于外感风寒,可以选择散寒解表的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桂枝汤、银翘散等。
另外,如果发热伴有口干舌燥、烦躁等症状,可能是热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方剂如葛根汤、银黄解毒片等。
二、寒症状寒症状包括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以及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等。
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寒症状,中医常用驱寒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麻黄汤、杏子汤等。
对于肾虚引起的寒症状,可以选用温补肾阳的方剂,如温阳煎、肾气丸等。
三、疼痛症状疼痛是患者就诊时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辨证论治中根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如果疼痛性质属于寒痛,可能是寒邪侵入,可以选用温经散寒的方剂,如四逆汤、艾叶散等。
如果疼痛性质属于虚痛,可能是气血不足,可以选用补气养血的方剂,如四物汤、八珍汤等。
四、气滞症状气滞是中医辨证论治常见的症状之一,它通常表现为腹胀、胸闷、疏泄不利等。
对于气滞症状,中医常用行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破气化滞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汤、香附疏肝散等。
另外,如果气滞伴有血瘀的症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五、湿症状湿症状包括湿困肌肤、水肿等,常常是由湿邪侵入体内导致的。
对于湿症状,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燥湿祛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燥湿化湿的方剂,如苍术破湿汤、升阳炮破湿汤等。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准确分析,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辨证依据
内伤发热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内伤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类型,而内伤发热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观察、听声、询问和触诊患者,从而获得病情的较全面的信息。
对于内伤发热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诊皮肤是否红赤,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搏的浮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辨证。
2. 病史调查:中医辨证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前后的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需要注意是否有暴饮暴食、肝胆疾患、过度劳累等内伤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发热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内伤发热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3. 闻诊与问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听患者的呼吸声和胸腹部有无响吼声,判断
内伤发热的程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程。
4. 辩证分型: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将内伤发热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如
湿热内伤、气滞血热、阳明热毒等。
每个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的辨证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总之,内伤发热辩证依据是指中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病史调查、闻诊与问诊
以及辩证分型等方法来准确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情表现。
这些依据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发热的辨证论治
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配粳米保养胃 气&
白虎汤虽然不是解表剂;服后自然地汗液畅 泄;热随汗解&本方一方面使热邪从肌表缓 缓透泄;一方面保存津液&
白虎汤能清泄肺胃热炽;在伤寒和温病过程 中;这种退热法是最常见&
3、清热泻火
代表方剂:黄芩汤、黄连解毒汤 适用于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症见身热口渴、
柴胡、黄芩:清热透邪; 半夏、生姜:调和胃气;降逆止呕; 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 这一方法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杂症出现
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也能用来加减&
2、分消走泄
代表方剂:温胆汤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的痰热湿浊阻遏证候;
症见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 苔腻等;以辛开苦降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 气分痰热或湿热&
2、解表清暑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见
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 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外 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 理气;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苦 温燥湿;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
宜润”的原则&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和临床 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属表证发热; 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法;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解除 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解的目 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两大法 则的“随证变法”&
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脉数;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三焦里热;泻 火解毒&
关于发烧的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关于发烧的中医诊断名词解释发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在中医中,发烧被称为“热病”,是一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综合表现。
中医诊断发热病症的方法多样,包括望、问、切、闻等。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发热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首先,中医将发热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实热和虚热。
实热主要是指由于外感风热、湿热、火热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出现面红、口渴、脉象滑数等症状。
中医推荐采用清热解毒、消炎等方法来治疗实热所引起的发热。
虚热则是由内因引起的发热,包括慢性疾病、体力透支、气血不足等。
虚热的表现是身体虚弱、阴虚、热感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滋养阴液,调和气血。
其次,中医还将发热按照发烧持续时间和特征进行分类。
持续发热是指体温在38℃以上,连续五天以上的病情。
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免疫系统反应等引起的。
间歇发热则是指体温在正常和发热之间交替变化,通常间隔一天或几天。
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患者的具体病因。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药物调理和饮食调节等。
此外,在中医的诊断中,还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来形容发热病症及其相关症状。
比如,暂时性的发热被称为“微热”,通常指体温处于37℃-38℃之间。
微热往往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但也要引起重视,因为它可能是疾病的早期表现。
另一个诊断术语是“热毒”,这是指由于湿热、火热等致病因素引起的发热和炎症病变。
热毒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红肿、疼痛等,中医治疗热毒常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医的诊断方法强调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气色。
中医医生会通过望、问、切、闻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等;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切诊是通过按压脉搏来判断体内的病理情况;而闻则是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这些综合观察和询问的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在小儿病症中,发热病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当人体的温度超过37.5摄氏度,并且在24小时中体温波动超过1摄氏度后,即被称为发热。
在临床中会出现病症来势凶猛,发展较快等的特点,发热严重的病患可能还会引发抽筋、抽搐等症状,这是极为危险的。
在临床中对小儿发热病症的治疗往往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水杨酸类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在使用后会有较大的副作用,而且在小儿因使用药物得以退烧后,其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反而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通过使用中医辨证这一方法来治疗小儿发热具有更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很快达到退烧的效果,还能够固化疗效,不会引发反复现象。
另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还能有效治疗处于37摄氏度到37.5摄氏度这一区间的小儿发热症状。
1.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时就会出现一些家长总是担忧自己的孩子营养摄入不够的情况,进而就会给儿童食用过多的肉类辅食,但是在儿童这一阶段中,其脾胃功能还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其消化能力无法达到成人这一状态,进而容易出现积食现象,当儿童出现这一现象后再被病毒或细菌入侵,那么就会导致小儿发热症状发生。
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症状其主要特点在于小儿发热后体温可能会达到39.5摄氏度以上,通过使用中医中的“望”这一手法观察儿童可以发现,其舌为红色,且会显现出厚腻的特点。
通过使用中医中的“问”这一手法能够了解到近段时间中儿童出现了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好以及大便不通畅等症状,通过按压儿童的腹部可以感受到其腹部有一种胀感。
对于这一病症的治疗可以使用保和丸合大柴胡汤加减,并需要依据儿童积食的实际情况来酌情加减大黄,通常情况下会使用10到20克左右,在使用这一方式进行治疗时,必然要达成通泻这一目的。
在儿童使用药物退烧后,还可以使用六君子汤加减来对其身体进行有效的调理。
1.病毒侵体引发的发热这一类型的发热病症,可以查看到儿童会出现感冒、咳嗽、打喷嚏以及流鼻涕等症状,其精神状态较好。
中医对发热病人的辩证指导
2 1 预防用药问题 .
据估计 预防应用 抗菌药物 占总用量的
高达 8% 以上 。联合用 药应 考虑 指征 : ) 0 ( 需要 长期 用药物治 1 疗的疾病 :如合用 3~ 4种抗结核药 物治疗结 核。可增强疗
效并延缓耐药性产生 。( 一种 药物治疗效 果不好 : 2 ) 单药 治疗 未能获得预期效果 , 葡萄球菌 引起 的心 内膜 炎、 如 败血症 , 草 绿 色链球菌引起的亚急性 心内膜炎等 。() 3混合感染 : 合感 混
查结果 , 又不容许选药错误者 , 考虑联合用药 [ ] 4 亦应 3 。(免 )
疫功能低下 : 白血病 、 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晚期肿瘤患者 , 或长 期使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 或抗 癌药者 , 感染 时亦应 联合用 药。 抗菌药物品种不断增加 , 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治疗细 菌感 染性疾病中 , 应该合理应用 , 以更好 地发挥作用 , 减少耐药性 和不 良反应 的产生 , 降低 患者 的医疗费用。
枝汤要用热粥作引子以达邪去热退 。表证发热不适宜用冰袋 或冰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法。 中医对虚证发热的指导为 , 虚证 发热一般病程较长 , 指导 应注意早晚发热情况 , 有无 自汗 、 盗汗。热不高者可适 当起 床 活动 , 做一些有氧运动 , 以调节体 温。饮水 可根据 患者食欲 , 舌苔情况而定 , 如食欲好 而舌苔不腻者 , 可吃一些厚味滋补之 品等 , 但要注意不宜过量 , 以免引起消化不 良等症状 。虚证 发 热不可给发汗药 , 攻下药以免耗伤正气 , 损伤脾 胃等。
以免受寒 , 衬衣或床 单要 保持 清洁 干燥 , 以防 复感而 加重病
情。
中医对里实证 发热 , 在治 疗 的同时 , 鼓励 患者 多饮开 要 水 ,不一定是热开水) 患者里热盛 而喜 冷饮者 , ( , 要给清凉饮 料, 如夏季嘱饮 西瓜 汁, 西瓜有 清热解渴利尿 的作用 , 对里热 症是很有益的 。另外 , 应注意 口腔清洁 , 避免出现糜点 。饮食
中医急诊学第一章发热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病因病机】
病机 1、邪郁化热
2、虚邪留滞
3、虚实互结
【诊查思路】
1、望诊
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 望舌:舌质(色、质);舌苔 咽喉红肿灼痛为实热证;色红肿痛不显为阴虚证。 皮肤现深红色或紫红色斑疹,多为邪热亢盛,内迫营血。
【诊查思路】
2、闻诊
呼吸气粗而喘者,伴有神志不清,语无伦次,为热扰心神。 倦怠神疲,气息微弱,为元气不足。
【分证论治】
3、营血炽热 治法:清热透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送服安宫。
4、里虚邪郁 治法: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加减:阴虚明显,减黄芪用量,加用当归六黄汤;血虚,可用当归补血汤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当归补血冲剂。
读经典,深思考,中医思维很重要; 勤临证,多相应的监护、吸氧
【急救处理】
(一)综合救治
中药擦浴: 麻黄汤、升降散分别用于风寒、风热证擦浴 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辨证使用:外感邪毒用瓜霜退热灵、清开灵;热盛惊
厥用紫雪丹;热扰神明用安宫。辨证使用 ,热毒宁、醒脑静、痰热清、清开灵等。 针刺疗法:取大椎、风池、合谷、曲池、十宣等穴位。
【诊查思路】
3、切诊
多见数脉,脉数而有力为实热 脉数而无力为虚热
脉浮多因外感
【诊查思路】
4、问诊
是否有恶寒、恶风、汗出等表现; 还应询问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和居住生活史
【诊查思路】
5、危重程度判断
合并惊厥,出血,或伴发脱证、神昏者,提示病情危重。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以发热为主症,体温超过38摄氏度,舌红,脉数。 起病急骤,常有明显的受凉、疲劳、饮食不节等病史。
中医医案——发热(九)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不同类型发热的辨证治案四例病案一:表里双解,宣肺止嗽案。
顾某,女,1岁。
初诊:1991年8月11日。
主诉及病史:昨起突然发热,体温39℃。
伴咳嗽咯痰、喘息、呼吸困难。
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给予输氧、输液后,喘息平静,但热势不减。
急来我处就诊。
诊查:患儿体热无汗;手纹暗紫,出命关以上;甲青唇暗。
辨证:风邪犯肺,热灼肺胀。
治法:表里双解,宣肺止嗽。
处方:炙麻黄1.5g 炙甘草6g 杏仁6g 鱼腥草6g 炒芥穗3g 桑叶6g 炙前胡6g 黄芩6g 橘红6g 苏子3g 苏叶3g 茅根10g 3剂服上方药两剂,得汗热退,3剂后咳嗽转轻,手纹甲唇色红如常。
病案二:清热解表,化痰镇痉案。
曹某,女,6岁。
初诊:1991年12月7日。
主诉及病史:今日中午体温37.4℃,旋即昏厥,神志丧失,四肢强直,约两分钟后缓解,体温升至38.6℃。
急诊给予注射安痛定、青霉素,嘱其住院。
下午体温持续不退,来我处就诊。
述两日来未大便。
诊查:见患儿委靡不振,双眼无神,肢冷,扁桃体Ⅲ度肿大。
舌红,苔黄厚,脉紧数。
辨证:表邪束肺,痰热上扰。
治法:清热解表,化痰镇痉。
处方:大青叶10g 山豆根5g 桑叶6g 西青果10g 野菊花10g 荆芥穗6g 龙胆草6g 竹茹6g 黄芩6g 炒栀子6g 僵蚕6g 豆豉10g 羚羊角粉0.6g(冲服) 3剂服完第1剂药后,微汗出,热渐退,肢温,便通;3剂药服完,诸症悉退,恢复正常。
病案三:清肺胃郁热案。
王某,男,24岁。
初诊:1991年9月9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两周,体温在38~40℃之间,头痛欲裂,无汗恶寒,神志恍惚,四五日无大便,咽干且痛。
诊查:咽部充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邪客肺胃,胃热熏肺。
治法:清肺胃郁热。
处方:炒荆芥穗6g 山豆根6g 黄芩10g 淡豆豉12g 西青果10g 连翘10g 大青叶10g 野菊花12g 钩藤10g 桑叶6g 紫黄地丁各12g 牛黄清热散6支 3剂服完第一剂药后,热退身和,头痛已止,大便畅通,服完3剂,基本恢复正常。
中医看发烧
中医看发烧
中医看发烧
发烧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发烧通常是由于感受外邪或内邪导致阴阳失调而产生。
以下是中医
角度对发烧进行的详细解析:
⒈发烧的病因
⑴外感病邪:外感风寒、风热等病邪侵入人体,导致发烧。
⑵内伤体液: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油腻之物,或感受情绪
波动等导致体液失调,使身体热度上升。
⑶内伤火炽:肺热、胃热、心火炽盛等内伤因素引起发热。
⒉发烧的症状表现
⑴高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⑵℃-38℃)。
⑵盗汗:发热时出现大量汗液。
⑶口渴:口干舌燥,渴饮大量水。
⑷头痛:发烧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
⑸其他症状:如身体乏力、食欲不振、神经紧张等。
⒊发热的辨证论治
⑴风热所致:应清热解毒,祛除风热邪气。
⑵阴虚火旺所致:应滋阴降火,清热养阴。
⑶温病所致:应解表泻火,清热燥湿。
⑷其他辨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⒋食疗调理
⑴利用食物的寒凉性能清热解毒,如绿豆、藕片、莲子心等。
⑵煮粥或煮汤加入清热药材,如金银花、薏苡仁、鲜贝母等。
⑶忌吃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热症状。
附件:患者发烧记录表
附件:中医常用药物清单
附件:中医方剂推荐表
注释:
⒈外感病邪:指外界的病邪,如寒邪、热邪等。
⒉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赖、制约的。
⒊辨证治疗: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⒋清热解毒:中医治疗发热时的一种疗法,目的是清除体内的热邪毒素,恢复阴阳平衡。
外感发热中医辨证辨病依据
外感发热中医辨证辨病依据
外感发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通常是指由外邪侵袭引起的
发热症状。
在中医辨证施治中,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
症状等综合情况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便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从中医辨证的依据和辨病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望即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眼神等外在表现;闻即
闻诊,倾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问即问诊,询问患者
的病史、症状、饮食、排便等情况;切即切诊,通过脉搏的形态、
节律、速度等来判断病情。
对于外感发热,中医师会通过这些诊断
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表现,例如发热的程度、伴随的症状等。
其次,中医辨病的依据主要包括辨别病邪的性质、病位和病机。
在辨别病邪的性质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发热症状,判断是属于
风邪、寒邪、暑邪还是湿邪侵袭所致;在辨别病位时,会根据患者
的症状表现来判断病邪所在的脏腑部位,如肺、脾、胃等;在辨别
病机时,会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等情况来判断病邪对机体的影响
程度,如气滞、湿热等。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辨病外感发热的依据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和辨别病邪的性质、病位和病机。
通过全面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产 。 人体 质虚弱 , 于 16 本 曾 99年孕 五月 而 小产 。 90年第 二胎孕 17 后六 月而小 产 。9 1 又怀孕 后 近七月 而 流产 。 9 1 下半 年找 17 年 17 年 祖父 治好 了肺结 核及 肾炎 等病 。17 年元 月 份怀 孕后 , 月不 问 92 每
茯 苓 9、 g 炙甘 草 6、 黄 芩 9 、 地 9 、 断 9 、 仁 9 紫 苏 g蜜 g生 g川 g砂 6 寄生 9 、 g当归 9 、 g白芍 9 、 g川芎 6。 g 针灸 穴位 : 三里 、 足 内关 、 冲 、 太 内庭 、 中脘 。 例3 不孕 症 : 赵某 : ,5 , 山煤 矿职 工 。该 患 者 曾住 某 女 3岁 南 医院数月 确诊 为 “ 干血痨 ” 。治疗 无效 。结 婚 十几 年无孕 ,92年 17 来 找祖父 治疗 。自述闭经 已好 几年 。 症见 白带较多 , 腹痛 、 吐 , 呕 食 不 进 , 蒸发 热 , 无力 , 如干 柴 , 骨 四肢 瘦 面色 苍 白 , 治疗 服 药先 后 经 三次。 配合针灸 , 即来 , 当年 十二 月份月经 已较 为正常 。 93 经水 至 17 年 怀孕 , 孕后 因妊娠 强烈 , 症给 予 紫苏 和气 饮 加 减 , 随 同年 生一胖 儿 子后 又怀孕 因怕 妊娠 反应 而人 工流 产 。现母 子 身心健 康 。 孕前 常 以健脾 强 胃 、 和血 为 主 , “ 珍汤 ” 症加 人香 附 、 调气 用 八 随 元 胡、 坤草、 、 、『 密芩 丹皮 J 牛膝、 】 丹参等。 针灸 常 以足三 里 、 中脘 、 中极 、 阴交等 穴 。 三 例 4 性 肾炎 : 慢 王某 , , 二三 团医生 。该 患 者 因慢 性 肾炎 女 一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伤后发热主要是指受伤积瘀或感受邪毒而生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者。
(一)病因病机1.瘀血热伤后脉络破裂,离经之血瘀滞于体腔、管道、皮下、肌腠之中,气血壅遏不通,郁而发热。
2.邪毒热皮肤破损后,若污浊之物染触伤口而致外邪侵入机体,可产生发热;或因伤后气滞血凝,经络壅塞,积瘀成痈而发热。
如创伤感染、开放性骨折感染、血肿感染引起的发热,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邪毒热范围。
3.血虚热若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而致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虚阳外越而成血虚发热。
(二)辨证论治1.瘀血热一般在伤后24小时后出现,体温常在38~39℃,无恶寒,并有心烦、夜寐不宁、不思饮食、口渴、口苦等证候,舌质红有瘀点、舌底静脉迂曲、颜色紫暗,苔白厚或黄腻,脉多弦数、浮数或滑数。
损伤轻者,热度低,可持续1周左右;损伤重者,发热较高,可持续1~2周。
瘀血热亦可出现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或脉证不一致的现象,如《金匮要略》所说:“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
”对新伤瘀血发热,并有局部肿胀、疼痛、皮肤瘀斑者,治宜祛瘀活血为主,瘀去则热自清,用肢伤一方加牡丹皮、栀子;对伤后瘀积发热,热邪迫血妄行而有咯血、呕血、尿血者,治宜清热凉血祛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小蓟饮子或圣愈汤;对瘀血积于阳明之府的实热证者,有胸腹满痛、大便秘结等,治宜攻下逐瘀泻热,用桃仁承气汤;对瘀血积于胸胁,证见两胁胀痛、呼吸不舒者,为肝经瘀血,治宜祛瘀活血、疏肝清热,用丹栀逍遥散。
2.邪毒热初起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全身不适,苔白微黄,脉浮数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如病势进一步发展,毒邪壅于肌肤积瘀成脓者,见局部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溃坚,用仙方活命饮;若脓肿穿溃,流出黄白色稠脓,伴有全身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症时,用透脓散;若伤部疼痛日益剧烈,体温较高,口渴、大汗、烦躁,苔黄脉洪大者,为阳盛实热证,治宜清热解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加味;若大便秘结的实热证,可用内疏黄连汤或栀子金花丸;若身热滞留,一身重痛,口渴不欲饮,胸脘满闷,呕恶便溏,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泄湿毒,用龙胆泻肝汤;若热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夜间尤甚,烦躁不安、夜卧不宁或出现斑疹,舌质红绛或紫暗、脉细数或滑数者,治宜清营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或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宝宝发烧的中医辨证
多给宝宝按摩按摩后背。
善意提醒:无论宝宝是何种感冒发烧,都不要给他用三九药业出的“小儿感冒颗粒”。中西药制剂,绝对弊大于利。
二、 内热发烧:
内热发烧,《伤寒论》称阳明经症。原因是由于大便不通。宝宝三五天没拉大便,就容易出现喉手握患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蘸水推小儿食指掌侧,从指端向手掌方向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露,便于观察。正常的指纹在食指本节附近,隐隐显露,色淡红略紫。指纹诊病的基本原则:色红表示内寒,色蓝表示内热。这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简单法门,下次你宝宝病了,看看他的指纹,你心里也就有数了,不需要惊慌失措的。
二、 内热发烧
三、 长牙齿
四、 食物中毒
我下面分别对这几种情况分别阐述。
一、 风寒感冒:
故名思意,就是受凉感冒发烧啦。一般情况是,身体出汗,没有及时换干的衣服,吹上冷风(或者空调),很容易就受凉感冒。风寒感冒,《伤寒论》称之为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中医一般称风寒束表,治宜辛温解表。风寒束表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引起发烧感冒呢。我们知道人体的皮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当体温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出汗来降温。出汗后吹空调,身体肌肤处于舒张的状态,此时吹冷风就很容易为寒邪入侵体内。首先的表现就是皮肤的出汗功能受到抑制,皮肤不能起到调节体温作用,当然要发热啦。当宝宝发热无汗,再结合他是否有吹冷风,就得考虑是否风寒感冒啦。
判断小宝宝是因为长牙齿而发烧,不能让他打抗生素和退烧针,因为这是他正常生理过程,你非给他吃药打针,对他身体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的。
这是正常生理过程,不需要给宝宝吃任何药物和打针,过了这阶段自然就好啦。
浅谈中医对发热的辨证
市场上的 中药饮片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以次充好 ,
以假乱真 , 以及掺人杂质等 , 如果不严把饮片验收关 , 就无法保
3 中药饮片的储 存管理
一
证 中药的临床疗效。因此 , 做好人库前 的验收是保证 中药饮片
■ 0固囤国曾自圈回国窜
足三阳经之交会穴 , 位居巅顶 ,头为精 明之府 ”取之不仅可 宁 “ , 神定志 , 而且 与神 门、 三阴交配合 , 更有协调 阴阳 , 沟通上下之 意。从治疗结果看治疗组 明显优于对照组 , 治疗组疗效 与病程
有一定关系 , 即病 程越短 , 疗效越好 , 因此对进入更年期而 出现 果 ,缩短更年期时 间。年龄在 5 O岁 5 岁之 间的患者痊愈率 5
5 万而热不退为白血病 , 解毒热 即退 , 白血球数据亦降而康 复。
感 冒发 热 , 不是 外来 的细菌 或病毒侵入体 内 , 更不 是调节 体 温的中枢神经失控 , 只是身体 的表皮 、 毛孔被蔽 塞而已 , 分为 伤风、 伤寒、 中暑 、 、 伤 湿 热等 , 中医学谓之表证 , 细菌、 病毒根本
兼恶风。 风寒有阴阳之分 , 恶风惟属阳经 , 故三 阴经无恶风之证 , 风 为 阳邪 , 寒为 阴邪也 。
2 树脂类 不超过 3 杂质含量超标是 当前中药质量下降的重 %; %. 要 表现 , 一些不法商人为 了牟取暴利 , 在许 多药 材 中增加非 药 用部 分 , 或掺 泥沙 、 滑石 粉 、 食盐 、 铁钉 、 竹签等 , : 芪掺茎 、 如 黄 酸枣仁掺 核 、 菟丝子 掺泥沙 、 山茱 萸掺果 核 、 蝎肚子 里掺 泥 全 沙、 冬虫夏草体 内插入铁钉或竹签等 , 入库前必须认真识别 。 1 检查药材 的色泽 . 4 检查 药材的色泽 ,一是药材本 身 色泽 , 货色泽鲜艳 , 新 质地较好 , 老货色泽加 深 , 有效成分含量 减少。如款冬花放置 时间过长 , 花的颜 色不鲜艳 , 碎片变多 , 党 参存储 时间过长 , 颜色变暗 、 虫蛀 。二是查看是否染色 , 商家 常 把陈货人工染色 , : 如 丹参染红、 石斛染黄等 。 三是色泽 过白, 过 于鲜艳 , 并伴 有味加重等情况 , : 如 党参 、 桔梗 、 天麻 、 山药 、 淮 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述》:“时热时止,如潮汛不失其时也。” 《张氏医通》:“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
。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1、太阳伤寒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 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 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
《温热经纬 ·薛生白湿热病篇 》
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 薄荷、牛蒡子等昧,头不痛者,去羌活;湿在 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 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恶寒者击苍术皮。
内伤
气口脉大于人迎 寒热间作而不齐 就温暖而必解 惟恶些小贼风 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 时止时作 手心热,手背不热。
东垣辨法,大要如此。——《证治准绳》
二、辨邪之寒温
脉症
伤寒
温病
感邪
自外之内,从气分入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由内达外,从血分出
始病 发热恶寒
短暂微恶风寒 不恶寒而发热
……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6、热阻胸膈,微兼腑实
《温热经纬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
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舌红,中心 或黄或白者,此菲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
《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兼寒 》
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 寒诸表症…(脉)兼寒则当浮数,浮弦、浮大, 甚至有浮紧者。
热重寒轻者,烦躁口臭症多,无汗恶寒必 少,则当以荷杏石甘汤、葱豉白虎汤、栀豉芩 葛汤选用,或六神通解散尤捷;寒重于热者, 恶寒无汗必甚,烦躁必轻,则宜用苏羌饮、葱 豉加葛根汤等,先散其外来之新寒。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2、寒疫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通俗伤寒论· 伤寒兼疫》
春分后挟厉风而发头疼、形寒独甚者,苏 羌达表汤加鲜葱白、淡豆豉,辛温发表;秋分 前挟秽湿而发,身痛肢懈独甚者,藿香正气汤 加慈豉,辛淡芳透。均加紫金片以解毒。
初起 决无里热见证
无不见里热之证
渴 一二日不作烦渴
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
脉 多浮紧,不传三阴不见沉 多洪滑,甚则沉伏
兼症 溲清
溲黄,尺肤热,骨节疼
——《寒温条辨》、《温热逢源》
三、辨位之表里
脉症
表
半表半里
里
苔
初起舌苔薄白 ,或无苔而润
白苔而浓 ,或兼微
黄,或中
浮为在表,浮 黄边白,
脉
而有力为伤寒 中黄尖白 ,浮而无力为 ,或二、
脉滑数或洪盛,或 脉虽沉而按之实坚
兼症 饮食无味,或至夜烦渴
——《张氏医通》
五、辨外感发热
辨发热特点:
➢ 持续发热
《医述》:“发热者,热无休止者也。”
➢ 寒热往来
《医述》:“寒热者,寒已而热,热已而寒,相继而发也。”
➢ 寒热如疟
《伤寒类书》:“作止有时,非若寒热往来,或疏或数,而作止无 定时也。”
发热的中医辨证
刘创
➢ 辨因之内外 ➢ 辨邪之寒温 ➢ 辨位之表里 ➢ 辨体之虚实 ➢ 辨外感发热 ➢ 辨内伤发热 ➢ 辨疑
一、辨因之内外
脉症
外感
脉 人迎脉大于气口
发作 寒热齐作而无间
恶寒 近烈火不能除
恶风 乃不禁一切风
症显 鼻气不利,壅盛而有声
语声 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
头痛 常常而痛
手 手背热,手心不热
4、湿温入气
《温热经纬 ·薛生白湿热病篇 》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 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湿热证,壮热、 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 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
甘露消毒丹最妙。 ……宜白虎加苍术汤。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5、痰热结胸
《温病条辨·中焦篇 》
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 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 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 暑温,水结在胸也。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5、暑温在卫
《六因条辨·伤暑条辨第一 》
伤暑初起,无汗恶寒,头痛身热,渴不 引饮,舌白呕恶,此邪初袭卫。
《温病条辨·上焦篇 》
手太明暑温,如上条证(指形似伤寒,右 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者, 新加香蔫饮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6、春温兼寒(冷温)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7、伏暑里热兼表
《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 》
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者,初起头痛身 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懈,脘闷恶心,口或 渴或不羯,午后较重,胃不欲食,大便或秘 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脉)左弦 紧,右沉滞。
邪伏膜原在气分,先以新加木贼煎,辛凉 微散以解外 。
五、辨外感发热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3、新感温病卫分证
《六因条辨 ·春温条辨第一 》
春温初起,头痛身疼,无汗恶寒,发热目 赤,口渴舌白,脉浮数,此温邪袭卫。
《温病条辨·上焦篇 》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 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4、湿温在卫
《温病条辨·上焦篇 》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2、阳明气分实火
《医醇賸义 ·火·实火 》
气分偏胜,壮火升腾,发热谵语,口操 咽干,阳狂烦躁。
……加味三黄汤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3、邪热壅肺
《医学见能 ·发热 》
春月发热,气喘而口干渴者,感风热之 气也。
……宜麻杏石甘汤加味。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伤风
三色
黄苔、酱色苔 、黑苔,舌苔 燥则不论何色
沉为在里,沉 而有力为传经 里证,沉而无 力为直中里证
尿 小便清非在内
小便黄非在外
——《医述》、《温病合编》
四、辨体之虚实
脉症
虚
实
特点 热久不止
暴热不止,
屡经汗、下后,舌苔润 治疗 而发热者,属阳虚;无 服调补药不应
苔而燥者,属阴虚。
脉 脉来虚数无力
(一)恶寒发热
8、湿热痹聚经络
《温病条辨·中焦篇 》
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 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温痹。
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宣痹汤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1、阳明气分热盛
《六因条辨·春温条辨第二十 》
春温汗多,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闷, 舌黄脉洪,此邪传阳明气分。
手此属阳明气热,宜用大剂白虎汤辛寒清 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