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0章 独异于人 原文释义解读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二十章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章翻译

第二十章
赞成与反对,相对有多远?
善与恶,相离又有多远?
然而别人所惊恐的,我不能不惊恐。

人生的路途多么荒远啊,它好像没有尽头。

众人是那样纵情的作乐,
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
就像春日登台欣赏美景一般;
而只有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孩一样。

我是如此的闲散,就像不知要到那里去。

众人都过着富足有余的生活,而我如同被遗弃了一样时常匮缺不足。

因为我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笨拙了。

世人是那样处处精明,只有我是这样不懂得算计;
世人是那样事事明了,只有我是这样对什么都无意于探究。

我的生活就像那起伏的大海一样顺乎自然;
我又如同那飘忽的长风,没有止境。

众人都自有营生,只有我冥顽无为。

我就是要有别于众人,我看重的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规律。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意思是,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而笨拙。

唯独我与众不同——我重本性,以“道”自守。

曾仕强先生解读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有以”,就是有用。

一般人都认为自己非常有用,很有作为,很争气,表现得比谁都好。

我这个修道人呢?顽冥不灵,好像没有受过教育一样。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而贵食母”,我所重视的是食母。

“食母”,指的是生养我的父母。

中国人讲父,一定有母,讲母一定有父,我们是分不开的,不像西方那样分得很清楚。

“而贵食母”,就是我很重视道,我以道为贵,至于你们追逐物欲,对我来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们修道的人有钱没钱都是道。

傅佩荣先生解读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顽固又闭塞。

我所要的,就是与人们都不同,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体。

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活得兴高采烈,有所施展,大展宏图,只有我看起来顽固又闭塞,也就是:别人都要的,我没兴趣;而我去追求的,别人又不了解。

“我欲独异于人。

”我所要的是与别人都不一样,要重视那个养育万物的母体。

这里面有个“欲”,也就是老子说的“有正确的知,就有正确的欲”。

我要紧紧守住我的母体,那不是真正重要的事吗?别人都往而不返,在世间逐物而不返,追求外在事物,不知道回头,结果在外面得到的越多,同样也失去自己越多。

好像西方存在主义所说的“拥有就是被拥有”,你拥有的东西越多的话,你也被这些东西所拥有,最后可能失去了自我,不知道在世界上要追求什么了,无法分辨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

外化而内不化。

《道德经》第二十章清楚地区分了圣人(“我”)与一般人的差异。

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就要参考庄子在《知北游》的一个词,就是一个人处在世界上,要学习的是“外化而内不化”。

老子这章焦点在于“内不化”,而不是在于“外化”。

道德经第20章原文及译文解读

道德经第20章原文及译文解读

道德经第20章原文及译文解读摘要:一、引言二、道德经第20章原文三、道德经第20章译文解读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道德经》是古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基石。

它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包括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

在《道德经》第20章中,老子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道德观念上的差异,以及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道德经第20章原文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三、道德经第20章译文解读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译文: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可以强求的。

强行去做的人,往往会失败;紧紧抓住不放的人,往往会失去。

2.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所以圣人不去强求,因此他们不会失败;不紧紧抓住不放,因此他们不会失去。

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译文:百姓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税收太多,使得百姓生活艰难。

4.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译文: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过于强求,导致百姓生活困难。

5.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译文:百姓之所以看轻生死,是因为统治者过于重视生存,导致百姓对生死的看法变得淡薄。

6.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只有那些不把生命当作目的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珍视生命的人。

四、结论《道德经》第20章中,老子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道德观念上的差异,以及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而应顺应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新道德經:道經的哲學思想-第二十章

新道德經:道經的哲學思想-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独异于人,贵于食母[引语]在本章里,老子从辩证法的原理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

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描述。

它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

[原文]绝学无忧(1)。

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善之与恶(3),相去若何?人之所畏(4),不可不畏。

荒兮(5)其未央(6)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7)。

我(8)独泊(9)兮其未兆(10),如婴儿之未孩(11)。

儽儽兮(12)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13),而我独若遗(14)。

我愚人(15)之心也哉,沌沌兮(16)!俗人昭昭(17),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18),我独闷闷(19)。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20)。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

[注解](1)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2)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

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3)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

即美丑、善恶。

(4)畏:惧怕、畏惧。

(5)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6)未央:未尽、未完。

(7)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

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8)我:可以将此“我”解释为老子自称,也可解释为所谓“体道之士”。

(9)泊:淡泊、恬静。

(10)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1)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2)儽儽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3)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4)遗:不足的意思。

(15)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独异于人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独异于人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独异于人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独异于人
成语读音:dú yì yú rén
成语解释:独:独自,单独;异:不同。

独自与别人不同的。

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成语出处:《老子》第二十章:“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成语用法:作谓语;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成语繁体:獨異于人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独异于人成语接龙:
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人财两空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

人地生疏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事和地理都不熟悉。

人定胜天人定:指人谋。

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人百其身百其身:自身死一百次。

别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死者的复生。

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浮于事浮:超过。

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

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独异于人的意思是独:独自,单独;异:不同。

独自与别人不同
的。

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道德经》第二十、二十一章(原文译文提要故事)

《道德经》第二十、二十一章(原文译文提要故事)

《道德经》第二十、二十一章(原文译文提要故事)第二十章:独异于人•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释义顺从与阿谀,相差有多远呢?善良与邪恶,相差又有多远呢?对于人人都畏惧的事物,不可不心存畏惧。

茫茫人生路,没有尽头。

众人寻欢作乐,就像去赴丰盛的酒筵,就像春天登上高台去游览观光。

只有“我”淡泊宁静,没有萌发情欲的兆头,就像婴儿还没有发出笑声,蒙蒙昧昧,不知要到哪里去。

众人都有余财,唯独“我”时常匮乏。

“我”傻里傻气,单纯质朴,懵懵懂懂。

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昏昏沉沉;俗人都清清楚楚。

唯独“我”浑浑噩噩,不露声色形迹就像生活在黑暗中,逐浪漂流,永不停息。

众人都徇物有为,唯独“我”愚蠢固执而有反应迟钝,还不是因为“我”更看重道的指引!•提要老子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等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

在本章中,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描述。

揭露了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

老子说这些道理,并非教我们带着尖刻的眼光,专门去分析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到底是“阿”是“唯”;而是提醒我们自己,学习真诚不妄的“唯”,避兔虚伪造作的“阿”,应着眼于“求诸己”。

•故事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著有《氏姓论》。

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

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唯与之阿,相去几何01?美之与恶,相去何若0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03。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04,如登春台05。

我独泊兮其未兆06,如婴儿之未孩07,儽儽兮若无所归08。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09。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10。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01。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02。

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03。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04。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05。

今译敬诺与怒阿,相差多少?善与恶意,相差几何?大家所畏,我也不能不惧,内心慌乱未尝停止。

大家愉悦,如享太牢和春天登台观景。

只有我如游子飘泊,前程不堪;像婴儿不知言笑,十分疲劳,而没有归宿。

大家生活有馀,只有我感到不足。

我是愚人心肠,一无所知。

大家都很明白,只有我很暗昧。

大家都很精察,只有我很糊涂。

我生活很不安定,像大海波浪翻滚和大风狂吹不停。

大家皆有作为,只有我顽愚鄙陋。

我与众不同,而珍视修养大道思想。

评议本章是老子所见所闻所产生的感想,可称为一则随感录。

其中包含有老子对世态人情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切身生活处境的无限感慨。

具体地说,有这样三方面。

其一,老子认为,世人待人“唯”与“阿”之中含有善恶之意,是很不相同的;其二,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西去。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见众人生活愉悦,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观景,而感到自己与之反差甚大:他说自己生活拮据,飘泊不定,疲累不堪,无有归所,像婴儿不知言笑、愚人那样无知。

因此,便感慨万千。

其三,老子说,众人皆很明白,自己却很暗昧;众人皆很精察,自己却很糊涂;众人皆有作为,自己却顽愚鄙陋。

老子说,自己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自己十分珍重修养大道思想。

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老子对世人的看法和感慨呢?老子对众人的生活是羡慕还是批判呢?从“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两句,即不难看出,老子对众人的生活,只是客观地描写,并未表现出肯定与批判的态度,这说明老子并不妒忌别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好。

老子《道德经》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道德经》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我独异于⼈,⽽贵⾷母唯之与阿,相去⼏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之未孩;累累兮,若⽆所归。

众⼈皆有余,⽽我独若遗。

我愚⼈之⼼也哉!俗⼈昭昭,我独昏昏。

俗⼈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飘兮若⽆⽌,众⼈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贵⾷母。

恭维与批评、服从与抗辩之间能有多少差别?漂亮与丑陋、善良与凶恶之间⼜有多少距离呢?这些都实在不必过于执着。

抛弃掉那些关于“名相”的知识,烦恼就会少了。

别⼈所担⼼害怕的事,我⼜怎能不去显得担⼼害怕呢?可以以此类推的事情是不胜枚举的啊!别⼈都显得很⾼兴,就好象享受盛⼤的宴会,就好象春天出游登上⾼台了望;我独⾃安守着⽆所作为的样⼦,就好象还不会哭和笑的婴⼉:形影单只、⽆所事事,好象没有归宿⼀样。

⼈们都显得丰⾜有余、学富五车,⽽只有我好象很失落的样⼦,我表现得象傻⽠⼀样⽆知⽆识啊!别⼈都表现得很精明,⽽我却只是懵懂昏沉:深沉得象⼤海⼀样,⾏动飘忽好像是没有固定的⽅向和⽬标。

我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我在全⼒以赴地探索万物的本源与⽣命的真相,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体---“道”。

“唯之与阿,相去⼏何?”“唯”和“阿”,都是对上级的⼀种态度,“唯”是⽆条件地服从,所以有“唯唯诺诺”这个成语;“阿”是“阿谀奉承”的意思,就是拍马屁——⼤赞主⼦圣明。

⽆条件地服从本来就是⼀种拍马屁,两者相差不远。

如果下级只会时时处处地⽆条件地服从上级,⽽上级也喜欢这样的下级的话,那么对⼯作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这种下级和“马屁精”也没什么差别。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美”和“恶”,都是⼀种⼈为的态度,“美”是赞美、喜欢的意思,“恶”是厌恶、憎恨的意思。

这两种态度都不是顺其⾃然的态度,这两种⼼理都不是清静平和的⼼理。

对有道者来说,都是不应该持有的态度和⼼理。

所以看起来好象差别很⼤,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差别并不⼤。

《道德经》二十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二十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二十章精解及译文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十章读老子《道德经》,每一章都让人舍不得离开,永远是意犹未尽。

第18、19二章还在耳边回荡,不得已进入第20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的胜负手。

再见吧!假圣人、假仁义!在老子的胜负手面前,你们终于原形毕露!第20章是老子的自咏章,我们没有见过老子这位大宗师的真容,老子在此章给自己画了一副肖像。

老子像一颗流星在天空划过,几乎没有留下痕迹,此章是老子留下的唯一痕迹。

读老子《道德经》使几千年来多少文化精英的思维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们都么想一见这位大宗师的真容。

老子满足了人们的愿望。

第一段:唯之与呵(h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第二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第三段: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第四段: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五段: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第六段: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hí)于母。

【范应元本:而贵求食与母】此章经文分为六段。

第一段经文: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经文: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唯是应诺之声,呵是呵斥之声。

呵,王弼本作阿,帛书甲本作诃,此据帛书乙本,都是呵斥之意。

表示上司的居高临下和下属的唯唯诺诺。

在世人心中,上司和下属是有绝对的高下之别。

上司的威严与下属的卑微是世俗社会的常态,世人都追求上位而鄙弃下位。

老子问:上司与下属真有天壤之别吗?人生如白驹过隙,各自都被命运牵着走,毫不自由。

每个人都经历着命运沉浮,每一天都危机四伏,朝廷大官被世人称羡,但他们知道今天可能就是最后一天,所以抬着棺材一起上朝。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二十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二十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绝学无忧”绝弃令人烦恼的死知识,就不会有忧愁。

可以解释为知道的事情越多烦恼越多。

(个人感觉这样的解释和说法不是很对,大智慧都是很简单的,有句话说的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文字上的东西只能让你苦心去专研文字而实际中的本意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这里引用一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方表到的方式不同,西方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于东方,但是真理始终是那一个。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个大字不识但是他的智慧不比别人差。

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往往下下等的人有这上上等的智慧。

”)“唯之以阿,相去几何?”这里的“唯”“阿”是表示我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唯是诚诚恳恳的接受,阿是拍马屁的应对不管对方说的对还是错。

“唯”“阿”有什么差别?。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行善积德和无恶不作有什么差别?“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如果只把知识当做登向士途的台阶,那么读书就变成与个人荣辱紧密相关,那么读书确实令人生畏,也确实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大道与世俗相差太远了!这里的“荒”是形容词,这里形容像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永远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道”像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永远没有尽头,而人们却熙熙攘攘的拥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而我却淡薄宁静无动于衷,好像一个失落的婴儿,若存所宅。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都各怀所志,盈溢雄心的样子,而我却是无味无欲,若有所失的样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第二十章全文及译文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

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却是产生于拥有空间。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珍贵物品,使人有欲行不轨之心。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安宁,而不贪求纵情声色之娱。

所以摒弃了贪求物欲的诱惑,就能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宠爱或受辱,都会慌恐。

经常患得患失,好象重病缠身一样。

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

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都使人心神不定,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好象重病缠身一样”呢?我之所以有灾难、祸患、疾病,正是因为我过分重视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不把得失当回事,把得失从心内拿去,哪有什么病痛灾患呢?所以,把为天下服务作为重要志向,你才能被被寄以天下重任;用仁爱之心为天下服务,你才能治理好天下。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意思是,众人都光彩炫目,唯独我暗淡无光。

众人都精明严肃,唯独我昏沉糊涂。

宁静时深沉如大海,行动时飘逸不止。

曾仕强先生解读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昭昭”跟“昏昏”是相对的。

一般的人很聪明,我好像很糊涂。

一般人的聪明是自己骗自己,哪里是真聪明。

我糊涂是因为不想去惊动别人,而是保持修道人深不可识的面貌,不让别人感觉到自己了不起。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察察”跟“闷闷”,也是相对的。

“察察”就是看得很清楚,其实看得很清楚的人,多半主见太深。

“我独闷闷”,就是我所有的东西都深藏于内,而不显于外。

因为我怕惊动别人,让别人感觉到他们怎么跟我的看法不一样。

但我心里头很清楚,表面上随和,叫作装糊涂,不是真糊涂。

中国人最讨厌真糊涂的人,中国人最喜欢装糊涂的人。

因为你装糊涂,你跟任何人都没有压力。

从老子的比较,就知道什么叫作圣,什么叫作凡了。

有时候的圣人,他只是装了个样子而已,因为他内心空虚,深怕人家看不起他,所以要装成那个样子。

而真正很有涵养的人,他内心很实在,很充实,根本在乎别人怎么看。

衣服破了,破了就破了,能怎么样呢?衣服总是会破的。

衣服款式不流行了,也根本不必在乎,人去追求这些干吗呢?一般人很难做到,这就是修道人了不起的地方。

澹兮其若海。

“澹”,是沉静,又是波浪四起。

这个沉静跟波浪四起,怎么会连在一起呢?因为海都是波浪四起的,可是海也是很平静的。

只有海才能够经得起波浪四起,而同时却始终很平静。

一般的小盆子,波浪四起水就扑腾出来了,它就翻掉了。

大家一定要知道,水平其实是不平的。

这在《易经》里面讲得最清楚,平就是不平。

不把不平当一回事,它才叫平,如果非要找平不可,那一辈子都找不到了。

飂兮若无止。

“止”,是超越了人的物质欲望。

一个很高的山峰,任何树、任何房子都挡不住,因为山峰比它们都高。

这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是自由自在的,好像高空中的山峰,什么都挡不住。

《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原文】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最好的学问让人没有忧虑。

顺从与违逆,相差有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众人所畏惧的,我们也不能不畏惧。

荒唐的事啊,没有个准绳!众人兴高采烈,像参加盛大宴会,像春游登上高台;而我则独自茫然于那些未出现的征兆;混沌啊,像刚出生的婴儿;飘忽啊,像没到归宿之地。

众人皆有很多,唯独我像有所遗失。

我是愚人的心啊!世人都明白,唯独我糊涂;世人都精明,唯独我敦厚。

飘荡啊,像深沉的大海;漂泊啊,像不停的疾风。

众人都有所作为,而我却愚顽鄙陋。

我独自与众不同,只是特别看重养育万物的母亲。

【问道心得】一、“绝学无忧”的真正意思是:把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方向搞对了、做到了、做好了、做透了,这一生就不会再有忧虑、不愉快的事情了,这一生也就到达大安心、大自在的境界了。

二、人要有敬畏之心!高明的人并不会彰显自己的高明,总喜欢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反倒很容易遭人嫌弃与反感。

人家所畏惧的,我们也就不可以不畏惧。

三、一般人都追逐声色名利,这好像让人感觉高人一等;而真正的修行者,看起来非常平凡朴素,但他内心却充盈着大道行世、天下为公、利益苍生的伟大抱负和使命感。

四、人本身就是最精密、最自动化的生物科学产品,人体所需要的快乐富足的种子原本就在我们心中,认识它、耕耘它,就能收获它。

生命真的耗不起,让我们怀抱着自己真挚的本心去经营人生吧,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五、单纯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单纯热情的思想能够汇集人体的精气神和生长力。

很多人在生活情境中不能做到身心和谐,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思想之源有多深,它投射的力量就有多大。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二十章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二十章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帛书版)唯与阿,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佻(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禺(愚)人之心也,蠢蠢呵。

鬻(俗)人昭昭,我独昏呵。

鬻(俗)人蔡(察)蔡(察),我独闷闷呵。

忽呵其若海;望(恍)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俚)。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二十章(通行版)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也就是骂别人和被别人骂,没有差别。

别人打你,你长大了也会打别人,是你跟打你的人学会的。

当你被欺负时,你也学会了欺负别人。

当你被爱时,你也学会了爱别人。

美与恶,只是外在的差别,是美是恶,又能怎么样?别人所惧怕的事,你也要小心,不要不当回事。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延伸思考:当别人骂你,他是为了你好才骂你,还是就是侮辱性的骂你。

当你去骂别人,你又是什么用心?美与恶,其相去何若?美好的和不好的,它们中间又差多少呢?差的是什么呢?你凭什么定义它是好,还是不好?例如:你认为一个人好看和另一个人不好看,你凭的是什么?有些人刚开始看不顺眼,后来过一段时间之后又看顺眼了,你因何转变?你的思想从哪里来?你的思想是你的吗?为什么在绝学无忧之后讲这两句?因为我们做不到绝学,周围的一切都在干扰着我们,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孔不入,以致我们找不到事情的本质和根源。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有三层意思:一、别人怕的,你也要堤防。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意思是,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却孑然清贫。

我的心真是愚钝啊!曾仕强先生解读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别人什么都有,但有很多东西是多余的。

衣柜一打开来,一百套西装,一次也不过穿一套而已。

那你是比较幸福,还是比较痛苦呢?当然是比较痛苦了。

因为挑来挑去,花了半个小时,还不知道穿哪一套好。

而别人只有一套,一下子穿上就出去了。

“众人皆有余”,大家都追求着很多,但根本就是多余的东西。

“而我独若遗”,而我都不追求,好像我把东西都丢掉了。

我本来只有那么多,其他的,人家有的我都没有。

人生一定要有些遗憾,有所缺失,不要求全,求全就是“众人皆有余”。

有一个房间,觉得不够,还要有书房;有了书房,觉得不够,还要有练书法的地方。

要这个还要那个,最后才发现很糟糕,都是多余的东西。

我好像不如人家,其实我本来有的就已经够用了。

我甚至于连本来有的都要丢掉,因为为道是日损的。

损之又损,损到几乎什么都不要,还过得很安然,那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现在的人,运动有运动的服装,见客有见客的服装,晚上要参加舞会又换一套。

口口声声节省能源、绿色生活,一天却换好几套衣服!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就是混混沌沌的。

“我愚人之心也哉”,要特别注意是“愚人之心”,而不是“愚人之行”。

如果修道人的行为,跟那个笨笨的人一样,还算什么修道之人!“愚人之心”是指,我所表现的不是真的愚蠢,而是有了真知以后,知道不争,知道无为,这才是自然的表现。

愚人之心。

现在大家都在争,你却说不争,这不会吃亏吗?其实大家要懂得这一点,自己就有感觉了。

你非争不可,就表示你的福气很薄。

就好像一个人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如果这一碗饭再抢不到,就饿死了,那么这种人也太凄惨了。

我不去争,也没有损失,就表示我的福分很足。

这衣服你们看着好就拿去,我不需要,就表示我衣服很多。

《道德经》精解第二十章,独立思考,尊严自信

《道德经》精解第二十章,独立思考,尊严自信

《道德经》精解第二十章,独立思考,尊严自信【原文叙述】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飔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翻译】唯唯诺诺地百依百顺,同逆鳞地顶撞,有什么两样吗?赞美与恶评,有什么不同吗?人人都怕的,也不可当真,总有比这更可怕的。

这个道理真是高深莫测呀!难以吃透哇!大家都热衷于你来我往,如飨盛宴,如高台观光。

我独孑然木讷,像初生的婴儿没有什么感觉一样;我无精打采,就像不知该去哪里一样。

大家各个心满意足,唯独我却像丢了魂似的。

我真傻,不愿意像别人那样精于世故!众人都感觉明明白白,我却感觉懵懵懂懂;众人以为心知肚明,独我以为迷惑不清。

其中的道理,深不可测呀,就像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了无尽头。

别人都心安理得,唯独我不随流俗,偏偏锲而不舍。

我与众不同,坚决恪守核心价值观,并把它看作是人生的根本之道。

【精解】本章第一段话是老子规劝上位之君——最高统治者要会异向思维,要用异向思维去自省,要知道争辩、顶撞是不满的表现,而阿谀奉承是不敢不满的表现,两者都含有不满。

美誉你、中伤你,也是如此,所以老子在第八十一章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人人都惧怕你,谁都不会和你同心同德,这对你岂不是更可怕吗?下一段说:众:多数,泛指众臣。

熙熙:来去繁忙的样子。

飨:享受美餐。

太牢:上古时的一种聚会。

春:春天,古时的官员有春游之风俗。

登台:泛指春游的登高远望。

最后一部分是说自己。

其实,这是老子以第一人称来阐述有道之人的美德:“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臣们都很得意自在,可我却像丢了魂似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不愿像别人那样精于世故。

老子在本章运用的质疑性思维或异向思维,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章独异于人【原文】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②?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③,其未央哉④!众人熙熙⑤,如享太牢⑥,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⑦,其未兆⑧;沌(dǜn)沌兮⑨,如婴儿之未孩⑩;儽儽(lěi)兮⑪,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⑫,我独闷闷⑬。

澹(dàn)兮其若海⑭,飂(liǎo)兮若无止⑮。

众人皆有以⑯,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①唯:诚恳的应诺声。

阿:逢迎的应对声音。

②几何:多少。

③荒兮:无边无际,形容其大。

④央:完结的意思。

⑤熙熙:快乐的样子。

⑥太牢:古代代帝王祭祀时丰盛的筵席(有牛、羊、猪)。

⑦泊兮:浑朴、淡泊的意思。

⑧兆:征兆,迹象的意思。

⑨沌沌(dùn):不清楚。

⑩孩:婴儿的笑声。

⑪儽儽(liǎo):疲倦的样子。

儽,通“累”。

⑫察察:苛刻之意。

⑬闷闷:昏浊,不清楚的意思。

⑭澹(dàn):辽阔、辽远的意思。

⑮飂(liǎo):狂暴的风。

⑯以:在这里作“用”字解。

也有“能耐”意。

【译文】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相差有多远?别人所畏惧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惧。

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欣喜若狂,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和日丽之时登上高台观赏仲春的美景。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

混混沌沌啊,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

疲倦闲散啊,或像长途跋涉的游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的东西多得用不完,我却什么也没有。

我真是愚人心肠啊,混沌无知。

当别人都光耀自炫的时候,只有我昏昏昧昧;当别人都精明灵巧的时候,只有我无所识别。

茫茫无边啊,像辽阔的大海没有止境;汹涌澎湃啊,如肆虐的狂风横扫万里。

众人好像都很有作为,只有我显得愚昧笨拙。

我和众人如此与众不同,因为我以守“道”为贵。

【导读】美丑,贵贱都是相对的而言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与其向俗人那样追逐世间的美与贵,追求智慧和利益,倒不如依道而行,做个“愚人”,保山无用,以安心性。

【解析】本章是老子的思想独白,也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堪称本书的灵魂。

同时,本章在文字风格上也与其他章节有所不同,老子以诗一般的语言对甘守无为的道理进行了深刻剖析。

老子在开篇就提出疑问:“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是唯诺顺从从的意思;“阿”是呵斥,引申为反对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顺从和反对有多大的距离呢?“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意思是:善良和邪恶能有多大的距离呢?仅在一念之间罢了。

在常人看来,美和丑是对立的概念,人们普遍偏爱美好的事物,而讨厌丑恶的事物。

受这种想法的驱使,人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当追求得到满足时就欣喜若狂,而一旦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沮丧郁闷。

得道之人则不同,他们心目中无美和丑的区别,一切顺应自然,决不刻意追求什么,也就无所谓得和失,也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了。

如果一个人整日闷闷不乐,这不但是一种最残酷的自我折磨,而且会影响别人的心情。

带着忧愁和烦恼生活的人,其人生的幸福感也必将大打折扣。

试想一下,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在老子看来.贵与贱、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之间的种种差别都是人们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制定的,其实并不符合“大道”。

而人们以自己的主观态度为标准来看待世间的万物,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价值的混乱。

老子不但揭露了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还以相反的形象描绘出了自己的形象。

文中的“我”显然是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而是推及到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众人”、“俗人”是指社会上层。

这些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并无严格标准。

他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

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我”却淡泊无为,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

老子将“众人”、“俗人”和自己作了鲜明对比,当众人都沉浸在春天般的美景、享用着丰盛的美餐时,他却独自甘守寂寞,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孩一般无欲无求。

众人借助外在的事物而享乐,一旦外在的事物消失了,他们的快乐也就不存在了。

而得道之人明白外在境界转瞬即逝,所以他们要保持淡泊恬静的心境,这也正是他与“众人”的最大不同。

“众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争我夺,在混乱的世道里大有收获。

而“我”却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般。

“我”在“众人”的眼里是多么愚笨的人啊!“众人”在收获到财富、地位、名利后必然会不甘寂寞,大肆炫耀。

而“我”却抱着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态度去享受生活。

正因为“我”愚笨,所以心灵空虚,了无牵挂,无为而自在,烦恼和忧愁自然会远离“我”而去。

聪明人凡事都要争出个所以然来,以不知强为知,不聪明强装聪明。

他们凡事都要斤斤计较;而“我”却哑口无言,闷闷不语。

“众人”都要有所作为,而“我”却清净寡为,这在“众人”看来,“我”是多么冥顽不化、卑鄙下贱啊!老子对众人的思想没有作出任何批判,他只是通过众人的贪婪来反衬自己的淡泊名利。

老子追求“沌沌”、“昏昏”、“闷闷”的思想境界,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和众人思想不同,就是因为自己注重以洞察万物的根源来充实自己。

万物之根源就是“大道”。

老子整日处于大道之中,无言无为、无欲无求,自然也就无忧无虑、无伤无痛、逍遥自在,这就是真正的至乐境界。

王弼《道德经注》下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然则学求益所能,而进其智者也。

若将无欲而足,何求于益?不知而中,何求于进?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

自然已足,益之则忧。

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刑?唯阿美恶,相去何若。

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

未敢恃之以为用也。

《道德经》下篇说: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是做加法;追求大道的人繁琐肤浅的机巧、智识和杂念一天比一天减少,是做减法。

然而学习是增加自己的能力、知识而增进自己的智慧。

如果没有求知的欲望而满足于自己所知道的,那还求增加什么呢?自己没有意识而恰恰处在合适的位置,还求什么进步呢?燕雀鸠鸽都有各自的伙伴;冷的地方的人必然擅长制作御寒衣物。

事物依自然规律发展就够了,增加则会产生令人忧虑的影响。

将水鸟的脚加长和截短鹤的腿没有什么区别;畏惧荣誉之增添如同畏惧刑罚加身一样。

应诺和呵斥,美好和丑恶,差距能有多大呢?所以人所害怕的,我也害怕。

不敢依靠而使用它。

荒兮其未央哉!叹与俗相反之远也。

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欲进心竞,故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也。

我廓然无形之可名,无兆之可举,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余”也。

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

如此久远,却仍没有尽头,是感叹与世俗相差太远。

众人沉迷于美好的东西而不断进取,迷惑于荣誉和利益,欲望越来越旺盛,心气越来越浮躁,所以说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好像去参加丰盛的宴会,又像春天登台观赏美景。

我空虚没有形象用以辨识或命名,没有即将行动的先兆,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

众人都有想法有抱负,充满了内心,所以说都有余。

就我自己空虚、没有作为也没有欲望,像是丢了东西一样。

绝愚之人,心无所别析,意无所美恶,犹然其情不可睹,我颓然若此也。

沌沌兮,无所别析,不可为明。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无所欲为,闷闷昏昏,若无所识,故曰“顽且鄙”也。

食母,生之本也。

人者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故曰“我独欲异于人”。

极端愚痴的人,心里不作什么辨别分析,意识里也没有美好和丑恶之分,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想法、情绪,我消沉的样子就是这样。

混混沌沌,无法区别、辨析,不可以将它分析明白。

以,是用的意思,众人都想有器物可以使用。

什么也不想做,昏昏沉沉的,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说顽固而且卑微。

食母,是把握生存的根本。

人们都舍弃生养众生的根本,而去珍爱表面上的华丽纹饰,所以说只有我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苏辙《老子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学求益增所未闻,积之未已,而无以一之。

则以圆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不胜其忧矣。

患夫学者之至此,故曰“绝学无忧”。

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学而不少,多学而不乱,廓然无忧,安用绝学邪?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是做加法,追求大道的人繁琐肤浅的机巧、智识和杂念一天比一天减少,是做减法;不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而通过学习增加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学习积累没有停止的时候,却不能将这些知识统一、贯穿起来。

于是各种知识、各种学派之间就会因为不同而产生矛盾,就像方和圆,曲和直一样难以通融,让人难以忍受其中的纷乱繁杂。

老子怕治学的人陷入如此境地,就说“抛弃学习才能没有忧虑”。

圣人不是不学习,而是以对道的探求为主,不学知识也不显得贫乏,多学也不会觉得繁杂,清晰明白而没有顾虑,哪里用得着弃绝学习呢?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

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夫惟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彘,皆非其实,泯焉无是非同异之辨,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苟如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足怪矣。

学者沉溺于大量的知识而无法将它们统一、贯穿起来,所以唯的恭敬和阿的怠慢难以合二为一。

何况善恶真的是相反的吗?只有圣人知道万物都是从本性开始,到虚妄结束,如同画出的马牛、刻出的虎猪,都不是真实的,没有是非异同的差别,哪里知道区别大小?如果能如此,万物共同发展繁育而不互相伤害,各种规则规律同时存在而不相违背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亦为之。

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

其所以不撄于物者,惟心而已。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畛;圣人兼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可央”也。

圣人把自我和别人、相同和差异同等看待,他的心思不再有所留恋,但哪里是无视世间的法则,不在乎冒范理法呢?别人害怕的,我也害怕;别人做的,我也做。

虽然介于君臣父子的种种社会关系之中,生活在行为受礼乐与政治、法律约束的地方,天下都觉得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不与外物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心中不以这种冲突为冲突。

人们都是按照他们心中的认识来理解事物,处理问题,局限于一小块地方;圣人对存在物和非存在物都有了解,没有不了解、不明白的事,所以说他的见识广阔没有尽头。

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台,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

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余;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

人们各自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享受、高兴的样子就像去参加丰盛的宴会,又像春天登台观赏美景,闹闹哄哄地而不知道这样不对。

只有圣人深刻地追究这其中的虚妄,对待享乐,淡泊而无动于衷,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