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方案
第三届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油藏方案
油 藏 开 发 过 程
新油气田方案
教材第一、二章
老油气田方案
5
三、新油气藏开发方案 “油藏部分”工程设计内容
油气藏评价 油 藏 工 程 设 计
第一章第二节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技术第一章
油气藏工程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技术第二、四章
经济评价与方案优选 第四章 方案部署与实施意见
① 老油田调整方案:上述各章+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技术第三章 ② 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挖潜方案:
3
一、油气藏开发方案构成
油 气 藏 静 态 地 质 特 征 研 究
区域地质及油气田概况 构造 储层 储集空间 流体性质 渗流物理特征
油藏工程设计
钻 井 工 程 研 究 和 设 计 对 比 方 案 、 技 术 指 标 计 算 、 油 气 藏 数 值 模 拟 、 生 产 史 拟 合 采 油 工 程 研 究 和 设 计 油 气 田 地 面 工 程 研 究 和 设 计 生 产 管 理 及 劳 动 组 织
八.开发指标计算分析与预测(可用数模或油藏工程方法做,包括对五、六
、七的各种组合方案的定量论证) 九.经济评价与方案优选
十. 开发部署(涉及到风险分析与规避、工程实施条件等)
附录:相关的图表(这是设计过程中得出结论的依据)
四、设计方法与资料剖析 4.2 油藏方案设计要求
1. 用文字和必要的图表形式,把设计的内容(参考设计大纲)、设计依据 (提供的各种基础数据,各种理论方法)、设计结果(按各种基础数据 和各种理论方法分析获得的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2. 例:储集空间与孔渗物性 1)设计内容(设计大纲中各个部分都有对应的内容) ① 空间类型:孔隙型、溶洞型、裂缝型或混合型等。 ② 孔缝洞分布及成因类型(原生或次生)。 ③ 孔隙连续性及裂缝发育情况。 ④ 孔隙结构:孔隙半径、孔喉比、毛管压力曲线(曲线图、表)。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第九章-产量递减规律
油气田产量是随着油气开采过程或开发措施的实施不断 变化的。
在一定时期内产量上升,另一时期趋于稳定,但在大部
分时间内产量都是处于递减期。
大量油气田的开发实践表明,一半左右的可采地质储量
都是在产量递减过程中被采出的。
递减期不仅采出油气数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递 减规律也十分复杂,因此,研究产量递减规律对做好油 气田动态预测和油气生产规划意义重大。 只有认清了产量递减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止产 量递减措施,提高油气采收率。
直线的斜率为递减率。从直线上任
lnq
D
整理
t
选一点, 即可求出产量递减方程。
对递减方程
t
q qr e
t
D(t tr )
D ( t t
积分:
r ) dt
D ( t t ) qr r ] Np r [1 e D
Np Np r qdt Np r qr e
特大型油气田:10年以上
要求油气田开发具有一定的稳产期,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油气开采必须满足下游市场的稳定需求,下游市场对油气 的加工和消耗能力,决定了上游市场的产量;另一方面,油气开采 必须充分利用油气生产设备。若油气田开发的大部分时间内,造价 昂贵的生产设备都处于低负荷甚至闲置状态,将大大降低油气开采 的经济效益。
稳产期开发效益最好。一般能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50~60%。
递减期
油气田开发递减期的长短主要受油气田地质条件和当时的经
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油气田都带有一个很长的产量递减期。一
般情况下,油气田的产量递减期在10 ~ 30年左右,递减期可以采 出可采地质储量的40 ~ 50%左右。 递减期要根据油气产量的递减规律,制定出相应的延缓产量递 减的措施,因此,递减期的矿场工作量特别多,包括各种增产、增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1-圈闭与油气藏
1.地壳运动
①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有效性变差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4、必要的保存条件
② 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原有油气藏被破坏
③ 圈闭溢出点抬高,原有油 气藏被部分破坏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岩浆活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
① 岩浆活动伴随强 烈构造运动,使圈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标志 生、储油层的接触关系
生、储油层间的连通情况和输导能力大小
总厚度和生油层的单层厚度
剖面中砂岩百分率或砂岩分布区与油源区关系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
评价 最好 较好 较差
组合形式
互层式 指状交叉式 不整合型 总厚度大 单层厚度30-50米左右 分布在油源区 内或紧靠油源 区
Injection Wells
Producing Wells
气
油 水
■ 油气运移概述
四、油气运移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有机质 沉积物 埋藏 烃源岩 干酪根 (原生油) 储集层 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 油气藏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剖面上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同时存在并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层称一个生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 储集层中并保存下来的生储盖组合。
要求: 1.生油层与储集层接触面积、接触关系 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油气及时排出 接触关系: 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互层状(大庆) 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不整合面—通道,封隔遮挡) 2.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好 3. 盖层的排驱压力大(封隔性好)
主要取决于:V = F * H *
海上油气田开发前期研究地质油藏方案设计策略和技术
新 的储 量 , 实现 “ 边开 发边 评价” 有机 结合开 发评价 的策略 。 另 2 . 3 . 1 一 个以 上 多井型砂 体形 式 的纯油 气 田区域 的重 合部 外, 滚动式 的开 发以及评价 策 略不但 可以使 油气 田得 以尽 快投 分以 定向井形式 的合多井型结 合方法为最佳 。 产, 而 且策 略本 身有 很大 的调 整空 间, 能 够大 幅 度降低 开 发投 2 . 3 . 2 定 向井以分析 控制储 层为基本工 作 目的 , 同时进 行油 资的风 险。 气 田的评 价 , 内容 包括 : 油气 田的地 质风 险 以及 油气 田的 开发 1 . 2动用储量策略 潜 力等 等 , 以 此实现 多 井型 结合形 式 的合 采或者 同采 ; 水 平井 动用 储量 策略 即 : 开发 单位 依据 每个油 气田 自身独有 的油 以解 决对 层 矛盾 为最 主要 的工 作 目的 , 使动 用储 量得 到提 升 , 藏品质、 特 征等 的分 析结 果 , 来 对高 质量 储备 或者 低 质量 的储 目的是方 便进行分 层注采 , 以此方式 油气 田的产油 量。 备 实 施优 先动 用 。动用 储量 策 略不但 能 使海 上油 气 田在开 发 2 . 3 - 3 注水 的方法 以定向井方式 为最佳 , 注水 量较或进 行单 方案设 计方面 的速度 得以提 升 , 还能加 快海上 油气 田的投 产的 层注水时 需采用水 平井进行注水 。 速度 。
海 上油气 田开发 前期研 究 地质油藏 方案设 计策略和技术
郭宣 铭( 西 南 石油 大学 石油 工程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四川
摘要 : 经过 专 家的 不断研 究和 总结 , 对开发前 期海上 油气 田 的相 关 工作 构 建 了一套 地质 油藏方 面 系统 的设计 策略 以及 操 作 技 术 。本 文对 开发前 期 海上 油 气田在 地质 油藏 方 面方 案设 计 及技 术要领进 行分 析讨论 , 希望能 为相 关海上 油气 田开发的 工作者提供 有效 的参 考及 建议 。 关键词: 海上 油气田; 开发 前期 ; 地质油藏方案设计策略; 技术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0-绪论
本高,致使经济指标差
确定合理的开发层系,为部署 搞清油层特征,提供射 不同的开发井网和确定油井的 油藏的开发采用射孔完井方式进行开采, 孔方案地质依据 射孔方案提供有利的地质依据 选择合理射孔井段组合、射孔参数,最佳 的射孔次序等是射孔方案的主要内容。 在多油层油藏中,由于油层的纵向非均质性,进行多层合采 时常使高渗透层的采收率高,而低渗透层的驱油效率低,随 射孔方案必须建立在:①油层剖面的 注水开发的进行,使高渗透层水窜,形成“层间矛盾”,解 非均质性特征,射开油层物性相似、距油 决问题的方案之一是将地质条件相似的油层组合,同时开采, 水界面远的油层组合;②考虑射开的油层 从而避免由于差异太大造成矛盾,所以在进行开发前需进行 开发层系的划分。 原油产量必须达到工业油流标准,否则无 开采价值。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老油田挖潜,提高原油采收率,充 分利用地下油气资源 分析研究油藏地质与注采动态规律,制定油田开发生产 方案与增产措施; 分析评价油田开采效果与措施效果,指导油田开发生产 管理,等等
油田开发阶段与油藏描述阶段划分的关系
四、油藏开发地质学的发展方向 学科的理论发展 油藏分布理论的发展 油藏剩余油理论的发展 油藏精细描述方法 剩余油描述方法 剩余油模拟方法
作用:
丰富石油地质理论
西方国家石油公司的机构组织
西方国家石油公司的联系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过程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阶段
分项 目的 成果 时间 主 要 地 质 工 作 区域勘探 阶 段 找油 提供油藏 1-几年 评价勘探 阶 段 探明油藏 提交开发储 量 1-几年(1-2) 开发设计与 开发实施阶段 设计实施开发方 案 提供油气生产能 力 1-3年左右 试采及开发试验, 编制开发方案, 钻井,油建,编 制射孔投产投注 方案, 开发生产 阶 段 采出油气 提供商品原 油 调整及提高采收率 阶 段 提高采油速度与采 收率 改善开发效果 增加可采储量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使学生了解油气藏开发过程,理解油藏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3. 引导学生掌握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数值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油气藏开发数据,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油藏开发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油藏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油气藏开发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课,旨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石油工程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设定的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油气藏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油藏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油气藏的定义、分类及特点,阐述油藏工程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油藏工程概述- 内容:油气藏概念、分类、特点;油藏工程任务、方法。
2. 油气藏开发过程及参数影响:分析油气藏开发过程,探讨油藏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油气藏开发过程及参数- 内容:开发过程、开发策略;油藏参数、影响分析。
3.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讲解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油藏数值模拟- 内容:数值模拟原理、方法;应用实例分析。
石油工程油藏工程方案设计
石油工程油藏工程方案设计一、油藏地质条件分析在进行油藏工程方案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油藏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包括油藏类型、油藏成藏时期、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储量分布规律、渗透率、孔隙度、地层压力等方面的分析。
在这方面收集到的数据将直接影响油藏开发方式的选择、注采工艺的设计和汇采模式的确定。
同时,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结合地震勘探和测井资料,我们可以对油藏进行三维建模,为后续的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油藏开发方式选择根据油藏地质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油藏开发方式。
按照开发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开采、非常规开采和次生采油等。
传统开采方式通常包括原油采收、人工注水、油气调解、采收管道等设施。
非常规开采则包括页岩气、凝析气、油砂等新型开采方式。
次生采油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原有采油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的方式。
在选择油藏开发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油气勘探开发规模、勘探成本、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确定最优的开发方式。
三、注采工艺设计注采工艺包括注水、注聚合物、注气等方式。
其中注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水,以维持油层压力,推动原油向井口运移的一种方式。
注聚合物则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聚合物溶液,增大油层的有效厚度,增加原油的采收率。
注气是指向油层中注入气体,以推动原油向井口运移。
在注采工艺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层条件、注采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确定最佳的注采工艺。
四、汇采模式确定在油藏开发中,通常采用多口汇采模式。
在汇采模式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油藏地质条件、开发规模、井位分布、采油方式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油藏开采后期的管理维护和产量稳定性等问题。
一般来说,通过合理的汇采模式设计,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油效果。
综上所述,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油藏开发方式、注采工艺和汇采模式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油气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油藏工程教案
教案编写补充说明1、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教师应以最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按照校教字〔2005〕86号《西南石油大学授课教案规范及要求》的规定,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1)教案格式应包括以下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封面第二部分:课程表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大纲第四部分:授课日历第五部分:分课次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与设计第六部分:授课总结(2)关于第五部分——教案内容的说明。
教学内容组织与过程设计(简称教学设计)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能力的具体体现。
包括一堂课自始至终的全部内容,可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应用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各部分可注明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思考题和习题等。
教学内容组织与过程设计按文字多少分为详案和略案;按表现形式可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体现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等教学设计内容的分课次讲稿;二是将教学设计独立出来,构成教学设计加讲稿的形式;三是采用PPT上课的课程,可采用教学设计加PPT的形式。
2、教案必须做到五个一致。
(1)统一使用院系确定的最新课程教学大纲。
(2)教学《授课日历》中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一致。
(3)《教案》内容中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授课日历》中填写的一致。
(4)课堂讲授内容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教案编写的内容一致。
(5)必须按照院系确定的最新课程教学大纲命制课程考试试题。
西南石油大学教案课程名称油藏工程任课教师王怒涛院(系) 石油工程学院教研室石油工程教研室2008年8月28日课程表“油藏工程原理”64学时分配情况讲课:绪论+第一章油气藏概述 3 学时第二章油气藏岩石 4 学时第三章油气藏流体3学时第四章油气藏压力与温度4学时第五章气藏物质平衡5学时第六章油藏物质平衡10学时第七章油井试井10学时第八章气井试井3学时第九章产量递减规律4学时第十章含水上升规律6学时第十一章底水油藏开发2学时第十二章油藏工程设计10学时总课时:64学时考试:(另外安排时间)总计64 学时《油藏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Reservoir Engineering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684、学分:45、先修课程:油藏地质学,油层物理,油气层渗流力学,物理化学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7、大纲执笔:开发研究所,李传亮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5.9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油藏工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油气藏静、动态资料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认识油气藏和把握油气运动规律,并为科学开发油气藏制定出最佳方案。
第二章 油气藏岩石 西南石油油藏工程课件
abs> ef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常
~ eff
Vs Vp Vb
2.孔隙度测量
Vp+Vs=Vb •Vp 、 Vs 、 Vb 三 个 中 测 量 任 意 二 个
主要有体积法、核磁法、电法、声法、中子法等
煤油法(油测)、压汞法、气测法
3. 孔隙度分级及影响因素
= 0 ~ 25%
> 25%
4. 孔隙度统计(平均)
一个油藏或一口油井做了n块岩心的孔隙度测试分析
•n块岩心, : min~max •平均孔隙度: ave
•均值
•算术平均
j (常用) n
•几何平均: lnave1n lnj
•调和平均: 1 1 1
ave n j
孔隙度非均匀程度评价
•标准差
(j )2
n
•(1)孔隙度变异系数:V =0~1
kmaxa kmax/k
间接反映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4. 渗透率统计
渗透率与孔隙度不同,孔隙度 是标量,渗透率是向量。渗透率统 计方法的选取与流动方向有一定关 系。
•两种典型地层渗透率的平均方法:
• 一维垂向非均质地层:
地层总厚度: hhj
每小层流量:
qj
Bhjkj
P L
总流量:
q
qj
B
hjkj
平行于沉积方 K好 向, 的垂直于沉积K差 方
K (13~32)K
外界压 (力 岩石骨架受 道压 半实 径, 变K孔 小 )
流体压力 K
孔隙介质:
增大
r增大
k
r 2 8 2
Kozeny & Karman
西南石油大学复试油藏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余压:地层流体流到地面时的剩余压力。 该方程的应用:判断流体类型 Gp=ρLg、计算原始地层压力、判断压力系 统、判断出油层位、确定流体界面。
第五章
气藏物质平衡
1. 物质平衡 G=Gp+Gres 气藏原始气量=累计采出气量+未被采出气量 2. 定容气藏:采气过程中气藏容积恒定的气藏, 3. 封闭气藏:无相连水体的气藏,采气过程中无水侵作用 4. 水驱气藏:有相连水体的气藏,采气过程中有水侵作用,气藏产水。 5. 气藏驱动能量:天然气本身的(膨胀)弹性能、岩石(孔隙体积)的(压缩) 弹性能、束缚水的(膨胀)弹性能、水体的侵入能量。 6. 驱动指数:某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08 已考) 7. 气藏驱动指数方程: DIg(天然气能量驱动指数)+DIc(岩石和束缚水能量驱动 指数)+DIe(水侵能量驱动指数)=1 定容气藏:DIg=1 封闭气藏:DIg+DIc=1 水驱气藏:DIg+DIc+DIe=1
油的压缩系数 Co=(Bo-Boi)/Boi△p
生产指示曲线(直线) : (1)判断油藏驱动类型(NpBo—△p 是否为直线) (2)计算动态储量 由 NpBo=a△p=NBoiCeffp 得动态储量 N=a/BoiCeff
a 为直线的斜率。 (3)油藏动态预测 (4)弹性评价参数: 弹性能量指数:油藏单位压降的采出油量。EEI=Np/p 弹性强度指数:油藏单位压降的采出程度。EII=Ro/p= Np/Np (5)压降评价参数: 压降指数:弹性能量指数的倒数。 压降强度指数:弹性强度指数的倒数。 (6)采出程度 Ro:油藏采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Ro= Np/N 弹性采收率:把地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Pb)时采出程度定义为油藏 的弹性采收率。Re=BoiCeffp/Bo=BoiCeff(Pi-Pb)/Bb 原油体积系数。 (7)油藏地饱压力: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与地层原油饱和压力的差值。 3. 未饱和油藏水压驱动 弹性水驱:水压驱动+油藏弹性驱动(油藏压力下降) 刚性水驱:水压驱动,无弹性驱动(油藏压力不变) 物质平衡方程: N p Bo NBoiceff p W
油藏工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油藏工程方案的主要内容一、油藏评价1. 地质勘探: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剖面绘制、岩心取样分析、岩石物理测井等工作,以了解油藏地质特征、储量和分布情况。
2. 油藏评价:通过地震勘探、岩心分析、水驱试验等手段,对油藏进行评价,包括识别油藏类型、确定储量、评估开发潜力等。
3. 油藏模拟: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如Eclipse等)进行油藏模拟,模拟油藏开发后的产量、注水效果等情况,为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二、开发方案设计1. 井网布局:根据油藏特征、地质结构和生产需求,设计合理的井网布局方案,确定主要开发井、注水井、监测井等位置。
2. 采油方式:根据油藏类型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采油方式,包括常规采油、水驱采油、压裂采油等。
3. 人工措施:设计人工措施方案,包括水平井、多级压裂、CO2驱替等,以提高油藏开采效率。
4. 环保措施:设计合理的环保措施,包括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确保油藏开发过程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生产管理和监测1. 生产管理: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目标制定、生产计划编制、现场生产管理等,确保油藏开发按计划进行。
2. 生产监测: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对油井产量、油藏压力、水驱效果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生产方案。
3. 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环境保护1. 水资源保护:采取措施避免地下水污染,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污染。
2. 大气污染控制:采取措施减少油田生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包括降低烟气排放、加强尾气处理等。
3. 土壤保护:建立土壤保护制度,避免土壤污染,采取措施减少工程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以上工作,一套完整的油藏工程方案得以形成。
在实际油藏开发中,需要根据具体油藏情况和环境要求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和实施,从而确保油藏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第二章_油气藏流体
P
从上图可知:地层原油密度在 ob ~ os 之间变化。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36
六、原油密度(续)
地层原油密度一般不进行直接的测量,而是通
过下式进行计算:
o ( os gs Rs ) Bo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27
四、体积系数(续)
Bt随压力变化的曲线见下图中红色线。
Bob Bt 1 Rsi
Bt Bob
Bos 1.0
Bt Bob
1.0 Bo Bob
Psc
Pb
P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28
四、体积系数(续)
Bob
Bt
Bob Bt 1 Rsi
Bt Bob
1 1 z Cg P z P T
(2.1.21)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14
五、压缩系数(续) 对于理想气体,Z=1,因此,理想气体的压缩系数为:
1 Cg P
低压情形下,压缩系数一般在 100 ~ 1000104 Mpa-1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15
六、热膨胀系数
Z =1 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接近,i)与ii)平衡;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7
三、相对密度 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 值,定义为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并用符号 g 表示。
gs g air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可以实验仪器测量,但更常用
的方法是计算得到。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8
三、相对密度(续)
PV ZnRT
PscV sc nRTsc
m PscV sc RTsc Mg
《油藏工程原理》讲义
9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___第六章_油藏物质平衡
W W 存水体积系数 Vci NBoi
注水体积系数 inj 显然:
Winj Bw Vci
产水体积系数 p
W p Bw Vci
e inj p
29
十五863子课题验收汇报
累计注采比:
Rcip
WinjBw N p Bo Wp Bw
QinjBw Qo Bo Qw Bw
平衡方程称为物质平衡方程通式。
饱和油藏 带有气顶的油藏。 综合驱动油藏
无气顶
未饱和水压驱动油藏
无水体
~ ~ ~
十五863子课题验收汇报
封闭未饱和弹性驱动油藏
34
一、油藏容积 1. 原始条件
Vgci
Voi NBoi
Vgci mVoi mNBoi
Vgci
Vs Vb
Voi
Vwc
Vp
m NBoi G 气顶的气量: gc B Bgi gi
18
十五863子课题验收汇报
3. 物质平衡方程
cp swccw Vci W N N p (1 P) Bo 1 swc Bo
Vci NBoi
Bo Boi cp swccw N p Bo NBoi ( )P W BoiP 1 swc
N p Bo NBoiceff P W N p Bo NBoiceff P We WinjBw Wp Bw
十五863子课题验收汇报 19
三、动态地质储量
1. 生产指示曲线法
初期 一段时间后
N p Bo
N p Bo NBoiCeff P
N p Bo NBoiceff P W
利用初期直线段斜率确定油 藏地质储量是水压驱动油藏确定
【免费下载】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李传亮)
付玉 是贱人
(3)
在压实阶段,随着深度的加大,沉积物受到的上覆压力也越来越大,疏松的
沉积物受压不断趋于致密,骨架颗粒由疏松排列趋于紧凑排列,岩石孔隙度不
断减小,孔隙度呈指数规律变化; 在压缩阶段,岩石的排列方式不发生变化,
岩石的孔隙度保持为常数;在压熔阶段由于太高的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岩石
固体骨架颗粒开始熔化,孔隙度骤减直至为 0,岩石矿物特征也开始消失。
12������������������
(4)带入(2)式得������
另一方面,假设该裂缝岩石的等效渗透率为
以上各式得������������
=
������������������2 12
=
4.1 试计算 3000m 深度处正常压力地层中的上覆压力、骨架应力和流体压力。 假设地层岩石的孔隙度为 20%,地层水密度为 1g/cm3,骨架密度 2.65g/cm3。
������ (2)天然气储量计算公式:
=
������������ℎΦ(1
由此公式可以计算,按理想气体与按非理想气体所计算的储量的偏差为
������ =
11 ‒
������������������ ������
所以若按理想气体计算储量比实际气体会少 8%。
2.2 试导出天然气的体积系数计算公式。
解.
度较大的次生孔隙(裂缝,溶洞等),则可以成为好的储集层。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区别: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比,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遭受剧烈的次生
变化,通常经受更为复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区别: 1.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
最终孔隙度却较低。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2.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第七章-油井试井
29
有效井径的大小,反映了油井伤害程度的大小。 当 s=0 时,rwe= rw,油井为完善井; 当 s > 0时,rwe< rw,油井为不完善井; 当 s < 0时,rwe> rw, 油井为超完善井。
rw 0.1, s 2, rwe 0.014
rw 0.1, s 2, rwe 0.74
第七章 油井试井
所谓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 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试井是研究井及地层特性的一种矿场试验。由矿场测 试获得一些信息后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一些反映井和地 层特性的参数 (k , s, P ) i
试井是了解地层及井底性质的重要测试手段。
1
学习试井的目的意义
• 试井是不断认识地层特性、搞好油藏描述及评价的
J J mh
米产油指数: J om
米产水指数: J wm
米产气指数: J gm
35
J m/h
J 2k h (ln re s ) t rw
以油层厚度为基础
J m/b
J 2k hp b (ln re s ) t rw
J m/ b
以射孔厚度为基础
Jm/b Jm/ h Jm 2
26
油井的附加压力损失是由表皮引起的,表皮的存在增加了地层原 油的驱动压力损耗,该现象称作表皮效应。
当S 0, P s 0,油井为完善井
当S 0, Ps 0,油井为不完善井
当S 0, P 井 为 超 完 善 井 s 0,油
P
Pe
Pf
P
Pe
Pf
Pwf
Ps
Pwf
Ps
re q Pe Pwf ln 2kh r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是本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学生三年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对给定的油藏,进行油藏工程设计,从而接受油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油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工程问题。
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油藏,每一个油藏工程设计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油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一个油藏的工程设计都能够让学生得到油藏工程师最基本的训练。
油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油藏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述出来的概念模型。
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法也迥异。
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油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
油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把握。
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个油藏的发现是以油藏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为标志的,第一口出油井通常称为发现井。
在油藏被发现以后,即进入油藏开发阶段。
一个油藏的开发,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油藏发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与实施、开发监测与调整,油藏废弃。
油藏开发之前,首先要做开发方案设计,对油藏开发做出全面部署。
油藏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地质背景下形成的若干个油藏组成一个油田。
石油开发实际上并不是以一个油藏为研究对象的,而往往以一个油藏组合即一个油田为研究对象,所以,以油藏工程设计在矿场上通常被成做油田开发设计。
本次油藏工程设计分为两章内容,分别是油藏评价、油藏工程设计。
第一章油藏评价第一节油藏概况XN油藏地处西南地区腹地,地面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较高。
油藏位于西南盆地中央隆起为三叠系上统地层。
该地区在首次地震勘探以后认为可能含油,并于2000年1月完成第一口探井X1井,完钻深度5000m,7″套管完井。
并于同年4月对4820m—4840m进行完井测试,测试结果为折算日产油200t,日产气2.1×104m3,油为中质原油。
从而转入对XN油藏的正式开发。
现在油区内二维地震测网密度已达1×1km.第二节油藏地质特征2.1 构造特征从图1.2.1中可以看出XN油藏属于鼻状背斜构造,背斜长半轴2.9km,短半轴100m。
背斜呈南北走向,两翼倾角分别为2.29°,3.43°近于水平,中央稍微隆起。
储层岩石厚度为20m,背斜顶端位于地层4720米深处,溢出点深度4800米。
如图1.2.2所示该背斜被断层截断,断层东西走向,向东北弯曲,在X1井,X2井直线方向上断层倾角为0.46°,基本是水平断开的逆断层,断裂面为弯曲面。
图1.2.1过X1-X2井地层剖面图图1.2.2过X1井横向剖面图2.2 储层特征XN油藏储岩石电阻率为 3.8Ωm.储层岩石颗粒粒度分布见表 1.2.1和图1.2.3与图1.2.4所示。
该储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3-0.4,为中等非均质。
又由粒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该碎屑岩为含粗砂的细-中砂岩。
2.3 油层特征XN 油藏储层岩石属于砂岩,从X1和X2井岩心取样分析可以知道砂岩的成分为:石英:76%,长石:4%,岩屑:20%(其中:泥质:5%,灰质:7%)。
分析180块样品,分析数据得出储集层粘土矿物平均粘土含量3.83%,其中:高岭石:75%,绿泥石:83%,伊利石:15%,蒙脱石:2%。
2.4 油藏流体性质图1.2.4 储层岩石颗粒粒度分布10 20 3040 含量(%)XN 油藏为底水油藏,油水界面位于4870m ,油层渗透率为0.21μ㎡,为中等渗透率。
该油藏为边水油藏,油水界面位于地深4770米出,油层厚度为20米,其中X1井打通油层,X2穿越油水界面。
由相渗曲线及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可以得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0%,残余油饱和度为25%。
2000年06月20日对X1井油水常规物性PVT 取样综合分析,取样井:取样深度:4800.0m ,分析结果:M P a P b 10=,08.1=oi B ,2080.0cm g =ρ,286.0cm g os =ρ,MPa C 40106-⨯=,s mPa P b o ⋅=0.1)(μ,s mPa P i o ⋅=5.1)(μ。
2000年06月30日对X1井分离器取原油样品分析,分析结果:s mPa os ⋅=5.6μ,287.0cm g os =ρ,C T s 20-=,含蜡:4.03%,含硫:0.7%,胶质+沥青质:10%,初溜点:50°C 。
2000年06月30日对X1井进行天然气取样分析,取样点为分离器分析结果%,20%,1%,3%,4%,6%,40,98.0254321=======N C C C C C g s CO 2=25%。
2000年06月对X2井进行地层水取样分析,取样点为测试器,分析结果:ppMHCO ppM SO ppM Cl ppM M ppM C ppM N g a a 569,23,148220,502,8935,8464132422=====-+-+++5.6,10.13==pH g w ρ。
由取样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地下水类型是海洋环境的地下水。
2.5 渗流物理特征对岩石润湿性进行测试,取80块样品分析得出的平均数据为:吸水指数:0.70,吸油指数:0.10。
说明岩石为强水吸性,亲水岩石。
油藏的相渗曲线见图1.2.5,对岩心作相对渗透率测试,分析数据得出油水相渗曲线。
在等渗点相对渗透率为0.155,等渗点含水饱和度为59.7%,残余油饱和度为0时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3,表明水的渗流能力中等,进一步说明岩石亲水性较强。
毛管压力曲线见图1.2.6,根据测试数据分析得出毛管排驱压力较小,约为0.0005MPa ,饱和中值压力约为0.02MPa ,最小湿相饱和度为30%,低斜直线段倾角较小,表明岩石孔隙度较大,油相进入岩石较容易,岩石粒度分选好,孔隙分布均匀。
根据相渗曲线特征数据由wcorwc D S S S E ---=11得wcor wc D S S S E ---=11643.03.01)75.01(3.01=----= 其中:E D ——水驱油效率;wc S ——束缚水饱和度; or S ——残余油饱和度。
驱油效率约为0.643,为高驱油效率油层。
此外还对岩石润湿性进行了测试,其结果为:敏感性指数:SI=(ki-k)/ki,速敏指数SIv=0.08,水敏指数SIw=0.10。
进而分析得出该油层为弱速敏,弱水敏油藏2.6 油藏压力和温度在油藏3300米到4800米深井段做压力测试,在压深关系曲线(见图1.2.7)上得出压力梯度为7.84MPa/Km,油层压力方程为P=7.83D+15(油相压深表示),压力系数为0.89为正常压力,同时分析得出油藏位于同一压力系统.在油藏3300米到4800米深井段做温度测试,在压温关系曲线(见图1.2.8)上得出温度梯度为20.8℃/Km,原始地层温度即为实测地层温度。
第三节储量计算与评价3.1储量参数论证本油藏面积由XN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描出圈闭面积,然后在坐标纸中查格km(见图1.3.1 XN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
油计算出面积,计算的面积为10.692藏的高度由测井数据可知道为20m。
油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由测井数据根据算术平均法可以确定为20%和0.205μ㎡。
油藏储量计算的其他数据由PVT 取样综合分析数据和原油性质数据可以知道原油地层体积系数为1.08,地面标准脱气原油密度为0.862cm g ,气油比由试采和PVT 取样综合分析数据可知道是8633/m m图1.3.1 XN 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3.2 储量计算原油储量可由式1.3.1计算oioswc O B S h A N ρφ)1(-= 1.3.1t 46105.251508.186.0)3.01(2.0201069.10⨯=⨯-÷⨯⨯⨯=)/(1035.269.10105.25152640km t A N O ⨯=⨯==Ω其中:N ——油藏地质储量,t ;O A ——油藏含油面积,3m ;h ——储集层厚度,m ,计算公式为n hh j∑=1.3.2 wc S ——油藏束缚水饱和度,小数;os ρ——地面脱气原油密度,2cm g ;oi B ——原始条件下的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无量纲;o Ω——石油地质储量丰度,2/km t溶解气储量的计算公式为式1.3.3oisios wc O s B R S h A G ρφ)1(-= 1.3.33861063.2108.18680.0)3.01(2.0201069.10m ⨯=⨯⨯-⨯⨯⨯⨯=其中:s G ——溶解气地质储量,3m ;si R ——原始条件下地层原油溶解气油比,33m m ,计算公式为os V V gssi R =1.3.4 其中:gs V——原油溶解的气体体积(地面条件下),3m ;os V ——地面脱气原油体积,3m ;3.3 采收率预算现场常用经验公式进行预测:1316.0)(214289.0OR KE μ=其中:R E ——采收率;K ——储层渗透率,D ;o μ——原油粘度,s mPa ⋅-310;1316.0)(214289.0OR KE μ=1316.0)5.1205(214289.0= =40.93%3.4 储量评价(1)储量规模t N 71052.2⨯= 381063.21m G ⨯=属于中型油田 (2)储量丰度)/(1035.269.10105.25152640km t A N O ⨯=⨯==Ω为高丰度(3)储层埋深m D 4000>属于超深层油气藏 (4)地层压力系数8.0=α 2.18.0<≤α 属于正常压力 (5)单位厚度采油指数65.02050.797=⨯=⋅∆=h P q J 为中等产能(6)流度μks mPa m K⋅⨯===-/107.1365.1205.023μμλ为高流度(7)储层孔隙度%20=φ为高孔隙度 (8)储层渗透率2205.0m K μ=为高渗透率第二章 油藏工程设计第一节 产能分析1.1 单井产能X1井试采数据(试产日期:2000.06.01)油井产能大小是通过单井产能试井测试资料分析加以确定的,矿场上通常将稳定试井资料或非稳定试井资料整理成油气井产能曲线或IPR 曲线,然后确定油气井的采油指数、产水指数、油井最大潜能、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