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篇一《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读了《走进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后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融合的印象深刻,特对此的一些想法与我的做法书写如下:《走进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指出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习气氛变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从而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
虽然我们在不断完善、探索,整理。
但若想尽早改变现在教育模式中呆板、枯燥,事倍功半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
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任何教学,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
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7篇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一、学习的过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形势下,在21世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数学——这门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样去看待学生——未来的世纪之才,我们怎样去对待课堂——师生焕发生命力的所在地,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学习的问题。
这本书里记录着学生对数学最美的感情,这里面有学生对数学的爱,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它不断地激励我去创造最美的数学和学生一起享用!二、对自己的启发在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处处现数学。
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份子,离开了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也将失去魅力。
记得有一次我和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我们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样的一天。
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说他们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
我还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日记中体现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同时,也使我明白,要注意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要的是人师。
我觉得,在现在的课堂交流中,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交流,同时要指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人与人的尊重,这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四、自己的收获在课上,我欣赏每一个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美。
在课下,我也经常与学生聊数学,走到学生中间,切实体验他们对数学的感受,了解他们心中的数学是什么,我们的孩子有一本数学语录,每次读它,心中都有一种激情在涌动。
有的.说:数学书像个大画册,我经常翻看,我真是越来越喜欢数学了。
有的说:神奇的加减乘除号,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演奏着富于变幻的音乐。
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
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一)读了《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后,感觉到长期以来,教学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应试的学科教学,影响了学生终身发展基本素质的养成;教学方式选择不当,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节没有充分反映物理学对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的体现不足。
因此对新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和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印象最深。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因此,要改变教师之间彼此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和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
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去,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去想,而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数学新课标新课堂心得体会(通用5篇)
数学新课标新课堂心得体会数学新课标新课堂心得体会(通用5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新课标新课堂心得体会(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新课标新课堂心得体会1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1、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2、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
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走进新课程后数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走进新课程后数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构思、新设想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改革教学,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在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心得,现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教会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推进了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数学。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那么在当今数学课堂上如何教会学生“用数学”呢?我建议如下:①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例如:小学教材中的“认识圆”,我一开始打算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圆,可这样的开场白似乎太落俗套,也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因此后来我换了一个角度去问学生:“生活中有太多的圆的东西,例如车轮,那有谁知道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当问题提出时,教室里顿时一片讨论声,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②给学生提供操作空间。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尝试、亲自体验。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所知。
学习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而随着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的数学课程也应运而生。
最近我也跟随着学校的教学改革,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惑,但同时也从中受益良多,下面我将就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在学习新课程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被要求记住一些公式和规则,然后灌输一些解题技巧。
而在新课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因此,我开始主动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新课程中引入了更多的数学应用。
以往的数学课程中,大多数内容都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但是在新课程中,我们开始学习一些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例如概率和统计、金融数学等。
这种应用性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的概念和原理,还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新课程强调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把不同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分割开来学习,很难进行概念和知识的整合。
而在新课程中,我们开始将不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种综合性学习的方式,让我对数学的整体框架和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应用,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并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此外,新课程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通常只需要照本宣科地进行习题的套用和练习,很少有机会进行创新和探索。
但是在新的课程中,我们被鼓励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探究和研究。
通过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数学创新思维和能力。
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走进新课程 读后感
仔细听了王老师的视频,在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之后,从中悟出了很多东西。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记笔记和听课并不矛盾,记笔记并不意味着要把老师所讲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而是做好自己的笔记。
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
所以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好适合自己的笔记。
同时,学生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学过的东西有时会忘记又无从找起,所以我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时不时做一下记笔记的提醒,,并强调一定要足够认真和重视。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信服我的说法,我把自己厚厚的几本数学等笔记拿给学生传看,上面思路清晰且字迹整洁,学生们看了之后不免佩服和有所启发。
相信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养成习惯,权衡出利弊,发现记笔记的重要性。
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王尚志教授提供了他自己的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做一道数学题,左试试,右试试就是没有结果,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说:“这个题你能做出来”。
轻轻的一句话,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他从此对数学的学习很有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这让我想起我的相同经历,所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很重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每一堂课,当你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那么一些不足和遗憾,而这些不足和遗憾,却是我们提高教学水平的法宝。
正是在学生的不断磨练下,我们的技能才得到了提升。
所以,我会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尽快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并优秀的数学教师!。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王琼)
锤炼完美——读《走进新课程——数学分册》有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不知从何时开始,已淡忘了阅读的滋味。
闲暇时,只剩下了《读者》、《小学数学教师》等寥寥几本杂志相伴左右。
应名师工作室的阅读要求,最初拿到《走进新课程》时我还不太乐意,总感觉时间不够。
可游走于书中的字里行间时,我却感悟了教育的真谛。
《走进新课程》指导性很强,它给我们指明了行动方向,通过这次的优秀课例研究与评选活动成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
从《走进新课程》这本书中,我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改革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走进新课程》通过简述三十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特点:强调了学习背景、强调了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强调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了合作与交流。
这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经过了几辈人的努力与探索,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一样的新局面。
通过这一改革,使我们教师不仅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在教学观念上也给了我们强有力的冲击。
二、考虑周全的完美课例《走进新课程》从课例评选结果分析说明这一部分内容中,向我们阐明了如何设计一节考虑周全的完美课。
1.教学设计完美课例的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如: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我一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落实。
可张莉娟老师执教的课中,就设计了一题以“年月日”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的作业,并请孩子搜集有关年月日的格言。
完美课例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新的学习活动任务。
走进新课堂 感受新理念
走进新课堂感受新理念平度市张戈庄镇高戈庄立青小学朱业宏走进新课堂感受新理念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体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日益广泛地采用。
通过亲身体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谈几点感受:一、唤醒探究意识,促进自主发展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
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式的数学问题。
学完“圆的面积”一部分后,我和同学们曾共同研究过这样一道数学题:“李大伯家有12米长的栅栏,要围成一个羊圈,怎样围面积最大?”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同学独立思考,有的同学相互切磋。
当相互交流答案时,一组同学回答说:围成正方形面积最大,有小组应和。
因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突然一小组同学站起来反驳:李大伯家肯定有墙,可以靠墙围。
一边说着,他一边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示意图。
通过计算,围成正方形的面积是4×4=16(平方米),而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6×3=18(平方米),长方形的面积大于正方形的面积。
又一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反驳:老师,我们小组分头计算过了,设计成长方形有好几种情况,面积最大是18平方米,设计成正方形面积是4×4=16(平方米),设计成半圆,半径是12×2÷3.14÷2≈3.8(米),面积就是3.14×3.8×3.8÷2≈22.67(平方米),半圆面积最大。
同样,他也是到黑板前画了示意图。
同学们顿时被这个组同学的解释惊呆了,不自觉地为他们鼓起了掌声。
“既然可以借助一个墙面,那么也可以借助两个墙面,把羊圈围在墙角就行了,我们猜,这样围肯定比一面靠墙围成的半圆面积大。
”又一组同学站起来反驳。
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的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的心得体会篇1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培训心得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通过去新安县学习,听课学习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
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
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
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
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篇一」新世纪小学参加了xx市数学新课程培训,一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得很多,听了1堂课了学习了2个教材分析,聆听了11个专题论谈。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感想颇多,此将我培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下,作为自己在今后教学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从这次培训来看,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低了对老师的要求确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课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课堂,要向40分钟要效率。
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有时也许还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
钻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从枯燥中寻找乐趣,从孩子们好奇闪烁的目光中,从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奋表情中获取我成就感。
那么钻研教材需要读懂教材,诠释本质,理解本质,活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内容也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条理清晰,因此备课时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做一个细心的数学老师数学课好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课程,因而我数学老师也很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考了几分,作业的答案对不对,却忽略了学生在题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解题的过程。
有时看到学生做错了只是让他去订正,或是说太粗心了等。
那么我老师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视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呢?要善待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要从学生的错误中剖析解决的方法。
经验不正是从错误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吗,让我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细小错误,也许它就是擦亮你思维之火的星光。
另外我要坚持不懈的抓学生的学习惯,培训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最生活的开始,从身边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开始。
三、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为什么我小学教师大家觉得是谁都可以当,而医生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学老师不够专业,似乎老师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变得专业呢?想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从模仿开始,向我所欣赏的名师教学片断中学习他过人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一)读了《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后,感觉到长期以来,教学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应试的学科教学,影响了学生终身发展基本素质的养成;教学方式选择不当,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节没有充分反映物理学对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的体现不足。
因此对新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和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印象最深。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因此,要改变教师之间彼此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和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
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去,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去想,而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
课程不在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的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的多。
课改专家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者,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教师能否放下尊严和架子,能否从讲台上走下来,能否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变化其实是很艰难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可以从实践活动中活化掌握等等。
在探究中学习,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德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读了这本书后,我放下了架子,转变了角色,感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
因此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
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二)读了《走进新课堂》品德与生活/社会分册这本书后,给我的启发和帮助十分巨大,这本书除了理论知识外还有许多的案例分析,使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书中列举的课堂教学理解并吸收这些理论知识。
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
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通过认真阅读这本书,我谈谈以下几点收获:一、品德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种“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标是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视角来编写的,强调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品德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欢乐中陶冶情操,接受品德教育。
如案例《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介绍的民族名称和民族风情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看图书杂志、问家长、问老师等方式查找有关民族名称及民族风情的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上,当问及“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名称,了解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用多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通过学生间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分享了交流的快乐。
始终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主体参与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活,学得深。
如《多样的气候》,老师课前就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中国气象名城”和家乡气候知识资料的活动,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积累知识的目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概括能力,让学生交流看法,引发碰撞,以达到情感共鸣,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二、品德课要贴近儿童生活,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也就是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生活性”的特征,老师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1、“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永远解读不完的鲜活教材。
小学品德课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
学生的道德意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生动地表现。
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我发现了脱离儿童生活的课堂是单调的、枯燥的,学生们缺少了真正生活的愉悦体验,所以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定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如高扬老师“明亮的眼睛”就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
这一课设计的所有活动,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两个体验游戏,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没有眼睛的生活情况,虽然只是两个小小的活动,但是通过全班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认识到眼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这其实就是一种不留痕迹的教育,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白道理,尊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2、引导学生将灌输式外塑德育变成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自我建构式德育。
这个理念转变本身就是求真的过程。
品德教育缺乏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按照德育条目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外塑德育。
这种外塑的结果,使学生成为被动学习者,脱离学生德育生活体验和感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自我建构,进而内化为行为,所以教学难以达到实效。
从《诚信和我们在一起》这种案例学生的质疑中可以看出:现代小学生的是非观念是开放的,是有生活基础的。
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使人们学会了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大前提下,去变通地处理一些事情,获取最大价值。
这种多元价值观必然地反映在学生生活中。
所以学生对埃默钮在可以避免生命消失又能告诉警察真相的情况下,在这儿用生命去交换,认为代价太大。
他们认为这样做真傻,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告诉他们的真实答案。
因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有区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是需要有勇气的。
只有回归生活的德育,学生才能体验感悟到真实。
作为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或问题引导,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引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如在教学《让诚信伴随着我》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先向学生讲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然后我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畅所欲言,去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
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究一个“信”字。
这个“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职业道德,做医生要有医德,做教师要有师德,做演员要有艺德……只有具备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也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出一番大事业。
而职业道德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面对的诱惑也很多:考试中,要面对作弊的诱惑;生活中,有玩乐的诱惑、上网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如何做出选择,确实很难,但我们要知道,一旦我们抵挡不住这些诱惑,出卖的就是自己的诚信。
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格。
我们不仅仅要学到科学知识,更要拥有诚信,这样的人生才是圆满的、受人尊重的。
可以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
新课程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
三、课堂应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说真话。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只有回归生活的课堂学生才敢说真话。
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释放心灵,让学生主体参与过程充满智慧和灵感,来拓展教学的空间。
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们,那首先应当允许孩子说真话,敢说,愿说,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如我在教学《诚信是金》时,我们班的徐理智同学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可是欲言又止。
在我的启发下,他告诉了我班上一位身为班干部的女同学的不正当行为。
我找了这位女同学,和她谈了心,让她明白了诚信是金的含义。
如果我的课堂是封闭的灌输式教学,没有学生主体参与,那么这节课教学可能仅仅止步于学生对诚信的表面认同。
无法自我建构,很难谈上转化为自身行为。
正因为课堂的开放,学生有了自主自由空间,所以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这件事的价值判断真实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