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何理解免疫系统的双重性):双重性——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异常情况下,导致某些病理过程发生,基本功能如(1)免疫防御: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微生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即发生超敏反应;若应答过低或缺失,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若该机制发生异常,可能是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物质的应答出现混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3)免疫监视:若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2.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差别:3.列举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巴斯德(提出病原菌概念,指出病原就是致病菌;人为处理降低病毒致病性人工减毒疫苗;研制出鸡霍乱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现在免疫学之父)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发现多种病原菌,创立科赫法则;提出病原菌致病概念;多种减毒疫苗,包括结核杆菌的疫苗——细菌学之父)Behring(血清疗法和体液免疫——开创被动免疫临床应用的先河)Paul 埃尔李希(侧链学说;“六o六”抗菌化学药物——化学疗法之父)梅切尼科夫(发现胞吞作用的存在;阐述乳酸菌好处——乳酸菌之父)4.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1)抗原的理化性质(自身性质)【抗原种类】【分子大小】【化学组成】【抗原决定基的易接近性】【物理性质】(2)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异物性】【进入机体的途径】【机体遗传因素】5.什么是佐剂及其作用机理:定义——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种类——生物性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机制——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滞留时间;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1、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粗的区别?答:①T细胞决定簇为顺序决定簇,而B细胞决定簇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②T细胞决定簇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而B细胞决定簇通常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③T细胞决定簇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加工处理,微笑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CR识别,而B细胞决定簇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

2、Ig抗体有哪些功能区及各功能区的功能?答:⑴ V H和V L:结合抗原的部位;⑵ C H1C L:遗传标志所在;⑶ C H2(IgG)或C H3(IgM):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⑷ C H3(IgG、IgA)或C H4(IgE):与细胞表面Ig的Fc受体结合。

3、简述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答:⑴特异性结合抗原;⑵激活补体;⑶结合F C受体;⑷结合细菌蛋白;⑸穿过胎盘和粘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答:⑴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⑵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⑶炎症介质作用;⑷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⑸免疫调节作用5、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各自的激活物,C3和C5转化酶是什么?答:经典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甘露聚糖结合细菌脂多糖,酵凝集素)C反应蛋白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C3转化酶 C4b2b C4b2b C3bBb C3bBbP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C3bnBbp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答:⑴介导炎症反应;⑵抗病毒作用;⑶调节免疫应答;⑷促进造血功能;⑸参与全身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7、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分子的分布和功能?答:一、HLA-Ⅰ类分子:㈠分子结构:⒈肽结合区;⒉免疫球蛋白样区;⒊跨膜区和胞质区;㈡分布:HLA-Ⅰ类分子广泛存在于人体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他组织中的有核细胞的细胞膜;㈢功能:⒈结合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⒉限制Tc细胞的杀伤功能;⒊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⒋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二、HLA-Ⅱ类分子:㈠分子结构:⒈肽结合区⒉免疫球蛋白样区;⒊跨膜区和胞质区;㈡分布:主要分布在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和活化的T 细胞表面;㈢功能:⒈结合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⒉限制CD4+T细胞的功能;⒊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⒋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8、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答: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9、试述补体结合试验(CFT)系统组成,结果判断?答:CFT包括反应系统、补体系统、指示系统结果:当抗原抗体特异性相结合时,固着补体使后加入的指示系统不溶血,呈阳性,当抗原抗体不对应,无特异性结合,补体呈游离状态,而与后加入的指示系统结合发生溶血,呈阴性10、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IHCT)包括哪些?答:EIHCT包括酶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11、补体结合试验(CFT)原理?答:是根据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固着补体的特性用一定量的补体和致敏RBC 来检查抗原抗体间有无特异性结合的一类试验,CFT包括试验系统和指示系统,有五种成分参与反应,包括抗体、抗原、补体、RBC和溶血素12、三大经典标记免疫技术?答:酶联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13、酶免疫吸附实验(ELISA)常用的酶及标记抗体方法?答: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法:改良过碘酸钠标记法14、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及钩状效应的原理和处理?答:原理:将已知抗体包括固相载体、待检标本中的相应抗原与固相表面的抗体结合,洗涤去除未结合成分,然后再与抗原特异的酶标抗体结合,形成故乡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根据加底物后的显色程度确定待检抗原含量钩状效应:当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此现象称钩状效应处理:严重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可将待测标本经过适当的稀释后重复测定15、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类答:(主要根据发光剂不同分类)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CLEIA);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CLI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16、常用化学发光剂分哪三种?答:荧光素生物发光剂化学发光剂17、电化学发光剂及电子供体各是什么?答: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钉【Ru(bpy)3】2+;电子供体:三丙胺(TPA)18、金免疫测定技术分类?答: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19、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答:淋巴细胞单核细胞20、Ficoll分层液分层情况?答:从上到下,稀释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RBC21、镧系稀土元素有什么特点?答:①此熬合物具有较大萤光寿命,利用时间分辨萤光分析仪延缓测量时间,可排除标本中,非特异性荧光的干扰,所得信号完全是稀土元素螯合物发射的,特异光②另一特点是激发光与荧光的波长,差别显著,其波长转变达270nm,可有效排除激发光的干扰,测得的荧光为稀土元素螯合物发出的特异性荧光信号2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由HLA复合体编码的抗原,具有高度的多态性,HLA分型方法:HLA血清分型法 HLA细胞分型法 HLA基因分型技术23、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免疫放射分析(IRMA)原理区别?答:RIA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放射免疫技术,是用一定量的放射标记抗原和待测抗原竞争与定量抗体反应,求出带侧抗原含量。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

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

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

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1.免疫功能得生理病理表现:(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与TIAg得区别:3、为什么说动物得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就是抗原又就是抗体?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得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得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得主要作用:(1)VH与VL中得HVR(CDR)就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得区域;(2)CH与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3)IgG得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4)IgG得CH2与IgM得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得激活;(5)IgG得CH3与IgE得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得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与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与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得特点:(1)IgG:血清与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得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得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抗感染得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得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就是B细胞发育分化得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得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得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得差异7、补体系统得生物学作用:(1)溶菌与细胞溶解作用(2)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3)调理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8、细胞因子得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1. 什么是免疫应答?请简述其基本过程。

答案: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防御反应。

基本过
程包括识别阶段,即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并呈递给T细胞;激活
阶段,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效应阶段,抗体与抗原结合,清除病原体;以及记忆阶段,形成记忆细胞,对再次入侵的相同病原体产
生快速反应。

2. 描述抗体的基本结构。

答案:抗体是由B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基本
结构由两对轻链和重链组成,每条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可变区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而恒定区则参与抗体的效应功能,如激
活补体系统或介导细胞吞噬。

3. 简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

答案:细胞免疫主要依赖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识别和攻击,包括细胞
毒性T细胞直接杀死被感染细胞和辅助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或标记病原体以
便其他免疫细胞清除,不涉及细胞直接攻击。

4.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是
什么?
答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编码细胞表面分子的基因,这些分子能够将抗原肽段呈递给T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MHC分子将抗原肽段呈递给T细胞,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启动特异性免疫
应答。

5. 描述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答案: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

在临床上,免疫耐受的概念被用于器官移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抑制受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医学免疫学考试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考试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考试简答题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物学功能。

组成: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②补体调节蛋⽩③补体受体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

①、细胞毒作⽤: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②、调理作⽤: C3b/C4b 可作为⾮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将免疫复合物随⾎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④、炎症介质作⽤: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 C2a 的激肽样作⽤,引起炎症性充⾎和⽔肿;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经典途径: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旁路途径: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③其启动⽆需抗体产⽣,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④存在正反馈放⼤环MBL (凝激素)途径:①激活物⾮常⼴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物表⾯的 N 氨基半乳糖或⽢露糖,由MBL 识别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③其⽆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较: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物、糖类配体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作⽤: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旳概念和特性。

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旳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1) 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旳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旳重要针对入侵病原体旳天然防御功能。

其重要特性是反映迅速,针对外来异物旳范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旳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旳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其重要特性是针对某个特定旳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旳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旳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2.试述Ig旳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旳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Ig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典型途径激活补体,凝聚旳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IgG旳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旳FcγR结合,增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②ADCC作用:抗体依赖旳细胞介导旳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旳F cγR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

③IgE介导Ⅰ型超敏反映。

4)通过胎盘与黏膜:IgG 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积极穿过胎盘。

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5.简述补体旳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旳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增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免疫粘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旳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体现于数量巨大旳红细胞、血小板表面旳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送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1. 什么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抵抗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2.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它们扮演着免疫应答的关键角色。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信号传导和调节的作用。

3. 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的特异性反应。

当病原体侵入体内时,免疫系统会识别并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识别、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激活、抗体产生等,以消灭病原体并防止其再次感染。

4. 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病原体的?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结构,称为抗原,来识别病原体。

抗原可以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质等。

免疫系统中的特定受体,如抗体和T细胞受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并触发免疫应答。

5. 免疫系统的记忆作用是什么意思?免疫系统的记忆作用是指在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可以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留下一部分免疫细胞,称为记忆细胞。

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启动免疫应答,以防止病原体的再次感染。

6. 免疫系统的失调会导致哪些疾病?免疫系统的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等疾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导致机体易受感染;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和损伤;过敏是指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反应。

以上就是关于免疫学的简答题的回答。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问答题。

(免疫系统~)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内源性抗原~)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

(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免疫学 简答题

免疫学 简答题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1.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

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

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

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3.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

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思考题:你如何理解免疫系统的双重性功能(防御、致病)。

第二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1.简述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该学说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的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特异性的受体。

当受抗原刺激,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导致细胞进行克隆增殖,并产生后代细胞,合成大量相同的抗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XXX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NK1.1*T细胞、B1-B细胞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和分化成为效应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

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构造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

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白细胞介素2)、XXX-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火泌IL-4、6、10等细胞因1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补体的经典激活反应(1)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又称传统途径或C1激活途径。

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成分共11种,各成分只有在抗原抗体(如IgG和IgM)复合物的作用下,才能依次活化。

根据补体的9种11个成分对细胞膜的作用特点不同,将补体各成分归纳成以下三个功能单位:①识别单位(recognition unit):包括C1q、r、s,负责识别与细胞膜上抗原结合的抗体;②激活单位(activation unit):包括C4、C2和C3,负责激活补体某些成分;③攻膜单位(membraneattack unit):包括C5、C6、C7、C8和C9,分别作用于细胞膜,使细胞溶解。

同一功能单位的各个补体分子间有着很大的化学亲和性,活化后,可以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一种生物学功能。

现以绵羊红细胞(E)和溶血素(A)相遇,形成EA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的溶血反应为例,说明补体的经典激活过程。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分化过程骨髓产生的前T细胞选择性的迁移到胸腺,胸腺内T细胞又称胸腺细胞,最不成熟的胸腺细胞出现于皮质,而最成熟的胸腺细胞在髓质,并由此离开胸腺到达外周淋巴组织。

由骨髓产生的每个前体T细胞产生多个子代,在由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进入胸腺,随后转移至被膜下的皮质区,在皮质区快速迁移,在到达髓质前,由于选择过程,95%以上的皮质胸腺细胞死亡,从而保证表达自身MHC限制的对外来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及其受体得到发育,并使表达所有其他特异性受体的有可能对自身造成危害的细胞得以清除。

前T细胞依赖胸腺微环境,受遗传控制,逐步分化成熟。

T细胞在分化成熟不同时期,细胞表面可表达各种膜蛋白,如CD4分子,CD8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和CD3分子等,并具有识别抗原、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T细胞在胸腺皮质分化成熟的选择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时期:TCR、CD4、CD8三阴性期进入胸腺皮、髓质交界区以及刚迁至被膜下皮质区的前T细胞不表达CD4、CD8或TCR分子,又被称为“三阴细胞”(triple negative cells)。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力是生来就有的。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途径有:皮肤、粘膜的物理性阻挡作用;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对已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5、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指机体对非己的抗原物质发生应答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当机体与外来抗原物质接触之后才能获得,也称获得免疫性。

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6、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适应性、识别自己和非己、记忆性、自身调节特性。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一.何谓免疫?有何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时有何表现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而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

过低或缺失——免疫缺陷病。

如果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引发超敏反应(2).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可引发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3).免疫自稳。

若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自身免疫病。

二.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各包括哪些?各有何功能?(1).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骨髓的功能: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育的场所; 是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

胸腺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与脾脏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滤过清除病原体等有害物质。

其中淋巴结还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三..简述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分为哪些种类?(1).异种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3)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四.何谓佐剂?试述佐剂的作用机制。

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后,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性免疫增强物质。

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或使可溶性抗原转变成颗粒性抗原,从而有助于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2)诱导产生炎症反应,吸引APC到达炎症部位并使之活化,从而更为有效地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

(3)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T细胞亚群分化和免疫应答的类型。

五.免疫球蛋白有几类?各有何作用。

IgG IgM IgD IgA IgE六.试述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2)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激活补体(4)介导I型超敏反应(5)穿过胎盘屏障和黏膜七.补体的激活途径有哪些?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哪些?说明补体在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

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组成。

胸腺基质细胞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还包括MФ、DC和成纤维细胞等,这些细胞以两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①分泌SCF、IL-1、IL-2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调节胸腺细胞的发育和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泌胸腺素、胸腺九肽、胸腺生成素等多种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

②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间可通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辅助受体及其配体、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TCR的相互作用等,诱导和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

细胞外基质也是胸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胶原、网状纤维蛋白、葡萄糖胺聚糖等。

它们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促进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移行和成熟。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

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早,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免疫细胞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相对较晚,由淋巴结、脾脏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定居,并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其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出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

通过血液、淋巴和血液-淋巴循环网络,可使固有免疫细胞聚集到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存在的部位,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

也可使迁移到该部位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摄取加工抗原性异物后,进入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

3.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生物学意义如下: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在于:①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1、试述内、外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

(1)外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第一,外源性Ag被APC摄入(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等),外源性Ag在内体/溶酶体(低PH、各种酶及HLA-DM)中加工,产生13-18aa短肽(适合与MHCII类分子结合);第二,在内质网新合成的MHCII类与 Ii链结合在一起,它在与多肽结合前由内质网转移到内体腔;第三,在腔内Ii被解离或降解后在HLA-DM参与下,MHC II类分子与多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通过胞吐空泡的形式转运至APC 表面递呈给CD4T细胞。

(2)内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第一,内源性Ag多肽的产生:内源性抗原通常来源于胞内蛋白,核蛋白,病毒蛋白、瘤Pr等。

它们泛生物素化及在蛋白酶体中降解,产生8-12aa短肽(适合与MHC I类分子结合)。

第二,多肽的转运:TAP将内源性Ag肽从蛋白酶体向内质网转运,内质网中MHC I类分子与多肽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第三,内源性Ag递呈,复合物以胞吐空泡的形式至靶细胞表面递呈给CD8T细胞。

2、腺微循环的组成及其作用?组成:胸腺基质细胞,局部活性物质,细胞外基质作用:(1)在胸腺细胞分化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重要的调节(2)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与胸腺细胞相互接触。

3、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①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②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③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 与抗原、 APC 接触机会;④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能使B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很快的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

4、简述粘附分子的分类和主要功能?黏附分子的分类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家族钙黏蛋白家族未归类的黏附分子黏附分子的功能①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②调节免疫应答③调节炎症反应④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和归巢⑤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凋亡⑥粘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参与生殖和胚胎发育、参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影响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参与信号转导。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第⼀章细胞的⽣理功能17.神经细胞第⼀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细胞接受⼀次刺激⽽出现兴奋后的⼀个短时间内,细胞的兴奋性经历⼀系列有次序的化,然后才恢复正常。

依次将它分四个期:(1).绝对不应期特点:⽆论给予多⼤的刺激,都不会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2).相对不应期特点: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3).超常期特点:兴奋性超过正常⽔平。

阈下刺激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4).低常期特点:兴奋性略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18.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①电紧张性扩布。

②不具有“全和⽆”特性。

③可以总和:有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19.⽐较⽆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异同点?局部电流存在于⽆髓鞘神经细胞上的⼀种兴奋传递⽅式,指兴奋部位局部电流刺激了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使之产⽣AP,表现为AP沿着整个细胞膜的连续性传导跳跃式传导存在于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中,髓鞘不导电,表现为兴奋在相邻的朗飞⽒结处传导,所以不是连续的,⽽是跳跃式的,是⼀种进化的表现。

20.简述⾻骼肌接头兴奋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①轴突末梢释放Ach+终板膜上受体结合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去极化,产⽣终板电位(EPP);②EPP达到阈电位⽔平,引发AP。

③Ach的清除: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降解Ach21.简述⾻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信息的传递;(3)肌浆⽹对Ca2+的释放与再聚积。

22.试述G蛋⽩偶联跨膜信号转导过程?23.试述动作电位在单⼀细胞上的传导机制?①细胞受到刺激(阈刺激),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通道开放,Na+迅速内流,膜去极化。

②Na+平衡电位(ENa+):AP的上升⽀形成:包括去极化和反极化两个过程。

(持续时间短)③Na+通道很快失活,Na+内流停⽌;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外流,膜复极化,形成AP的下降⽀。

医学免疫学部分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部分简答题

1、腺微循环的组成及其作用?组成:胸腺基质细胞,局部活性物质,细胞外基质作用:在胸腺细胞分化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与胸腺细胞相互接触。

2、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免疫中的主要作用?免疫器官包括:①髓:1.造血器官;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②腺: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3.形成对自身抗原耐受性4.屏障作用③氏囊:外周免疫器官:①淋巴结:过滤淋巴液,具有免疫活性的T、B细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②脾脏:最大的淋巴器官,具造血、贮血和过滤作用,也是成熟T、B细胞移居和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③粘膜免疫系统:3、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①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②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③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与抗原、APC接触机会;④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能使B、T细胞和记忆细胞很快的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

4、简述T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为什么必须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阳性选择:双阳性细胞表面的CD4和CD8分子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的MHC-II类或MHC-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该细胞就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的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SP),而未能结合的双阳性细胞,则发生凋亡而被清除。

通过阳性选择,可使表型为TCR+、CD2+、CD3+、CD4+或TCR+、CD2+、CD3+、CD8+的单阳性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II类分子或I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这也是T 细胞作用受MHC限制的原因。

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后存活的单阳性细胞与胸腺皮髓交界处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MHC-II类或MHC-I类分子/自身抗原肽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时,即被诱导凋亡或失能,反之,才能继续分化发育成为具有识别非己抗原能力的T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何理解免疫系统的双重性):双重性——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异常情况下,导致某些病理过程发生,基本功能如(1)免疫防御: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微生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即发生超敏反应;若应答过低或缺失,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若该机制发生异常,可能是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物质的应答出现混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3)免疫监视:若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2.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差别:3.列举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巴斯德(提出病原菌概念,指出病原就是致病菌;人为处理降低病毒致病性人工减毒疫苗;研制出鸡霍乱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现在免疫学之父)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发现多种病原菌,创立科赫法则;提出病原菌致病概念;多种减毒疫苗,包括结核杆菌的疫苗——细菌学之父)Behring(血清疗法和体液免疫——开创被动免疫临床应用的先河)Paul 埃尔李希(侧链学说;“六o六”抗菌化学药物——化学疗法之父)梅切尼科夫(发现胞吞作用的存在;阐述乳酸菌好处——乳酸菌之父)4.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1)抗原的理化性质(自身性质)【抗原种类】【分子大小】【化学组成】【抗原决定基的易接近性】【物理性质】(2)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异物性】【进入机体的途径】【机体遗传因素】5.什么是佐剂及其作用机理:定义——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种类——生物性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机制——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滞留时间;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6.如何理解抗原的特异性及其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存在和交叉反应的现象并非否定抗原的特异性,而是由于抗原的异质性和共同表位所致的特殊现象。

7.抗原的分类按抗原的性质分类:完全抗原和半抗原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胸腺依赖性抗原(TD 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 Ag)根据与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根据抗原是否由抗原呈递细胞合成: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8.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及相关的编码基因)9.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它们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有主导作用;在一些情况下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场所;产生胸腺激素。

)骨髓(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的分化发育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的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T细胞(75%)和B细胞(25%)定居的场所;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毒素。

)脾脏(免疫应答的场所,血源性抗原应答的主要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补体、干扰素;滤过作用,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衰老死亡的自身血细胞、某些蜕变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使血液得到净化;脾脏是机体贮存红细胞的血库。

)粘膜免疫系统(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分泌分泌型IgA;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10.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定义与意义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意义——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有利于动员效应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

1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理功能基本结构——“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两条完全相同H链(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L链(轻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成——Ig的基本结构又叫Ig的单体。

生理学功能: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免疫调节;超抗体活性。

C区:激活补体;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1型超敏反应。

12.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5)免疫球蛋白【IgG】血清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约80%,最多)半寿期最长(20-23天)是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有多种重要免疫学效应,是抗感染的“主力军”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引发I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抗体、引起II型、I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可促进肿瘤生长的封闭性抗体等均属于IgG【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占血清Ig的5~10 %;半衰期5天单体以膜结合型(mIgM)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记忆B细胞mIgM消失。

分泌型IgM为五聚体,含有10个Fab,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含有5个Fc段,比IgG更容易激活补体在个体发育和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最早,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可用于早期诊断天然血型抗体是IgM【IgA】占血清Ig的10-15%,但却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血清型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主要存在于外分泌液分泌型IgA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婴儿的自然被动免疫)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新生儿易患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可能与sIgA合成不足有关【IgD】血清含量很低(ml,血清Ig 总量的%)半寿期仅3天血清型IgD生物学功能不清楚膜型IgD见于成熟B细胞(为其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膜结合型IgD构成BCR)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称为初始B细胞(naive B cell),活化B细胞或记忆B细胞mIgD逐渐消失【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是亲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FcεR结合,介导Ⅰ型超敏反应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13.抗体的异质性产生原因即Ig分子的不均一性,指抗体由多种多样的Ig分子组成。

具体体现——不同抗原表位诱导的不同类型的抗体,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V区不同)不同抗原表位诱导的同一类型的抗体,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同一抗原表位诱生的不同类型的抗体,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相同,但恒定区可以不同(C区不同)——还是不同的抗体(多样性)14.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哺乳类细胞的DNA合成分为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种途径,前者可被氨基嘌呤(R)阻断,后者在HGPRT(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存在下利用H和T,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在PEG(聚乙二醇)作用下发生细胞融合,加入HAT选择培养基后,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其从头合成途径被阻断而又缺乏HGPRT,不能利用补救途径合成DNA,因而死亡,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培养而死亡,融合细胞因从脾细胞中获得HGPRT,故可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和增值。

15.简述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优缺点:多克隆抗体: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特异性不高,易发生交叉反应也不易大量制备。

单克隆抗体:易于在体外大量制备和纯化,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

16.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补体固有成分:又称补体成分—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共同:C3、C5-C9补体调节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或细胞膜表面*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活性来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质;*包括血浆中的H因子、I因子等;*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DAF、MCP等;补体受体: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中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CR1-5、C3aR、C2aR、C4aR等。

17.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细胞毒溶菌、溶解病毒的作用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作用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激肽样作用)18.列举补体激活途径及其差异19.简述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分类:按来源: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按功能: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生物学特性: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介导天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

20.简述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作用多样性;作用高效性;作用局部性;作用短暂性;作用复杂性(多效、重叠、协同、拮抗、网络)21.细胞因子作用方式自分泌: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旁分泌:作用于比邻细胞,内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远距离作用。

22.细胞因子的抑制性调节受体拮抗体可溶性受体假受体负向调节细胞因子23.粘附因子的分类和主要功能整合素家族:参与细胞活化、增值、分化、吞噬与炎症形成等多种功能选择素家族:参与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凝血以及肿瘤转移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介导T细胞-靶细胞、T细胞-B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与作用。

黏蛋白样家族:参与早期造血的调控与淋巴细胞的归巢钙黏蛋白家族:介导相同分子的粘附,在调节细胞胚胎形态发育和实体组织形成与维持中有重要作用。

24.比较HLA-I类II类抗原在结构、组织分布、功能方面有何特点MHC-I类分子结构α链β链,组织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CD8结合,对CTL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MHC-II类分子结构α链β链,组织分布APC、活化的T细胞,功能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CD4结合,对Th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25.简述MHC的遗传学特性: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体型遗传、连锁不平衡细胞分化发育*场所:胸腺*关键因素:胸腺微环境(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局部活性物质)*过程:祖T细胞→前T细胞→未成熟T→成熟T*表型:DN → DP → SP*重要事件:阳性选择、阴性选择*结果—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 限制性以及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27.T细胞分为哪些亚群1)根据活化状态:初始T、效应T、记忆T2)根据TCR双肽链构成不同:表达TCRαβT的T细胞、表达TCR γδT的T细胞3)根据αβT细胞的功能特点: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L、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 D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