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摘要]: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启示了园林崇尚自然,创造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欲露先藏,含蓄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形成画中有景,景中有画,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把园林意境提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造园;意境;小中见大;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引言中国古代造园家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创造所要达到的园林意境,以期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其中手法之一便是“咫尺山林,以小见大”。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原始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造园理论多借鉴于绘画理论;众多画家诗人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及建造,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
在造园理论和专著方面,分别有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清代李渔的《闲情寄语》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
另外,造园理论还可于一些游记、散文和小说中找见,如《梦溪笔谈》、《红楼梦》等,但更多的还是见诸于山水画理论中。
在造园者方面,造园者不单只有一种身份,而是兼有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
如,元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善,苏州的狮子林即为他所造,狮子林也因其画作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赞美:“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辋川置别业造庭院,因借辋川山色之胜,以画设景,以景入画;明代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祝枝山建造苏州园林中亦留有印记。
另外,历代著名的造园专家,如计成、文震亨等,全部都精通诗词绘画,在造园理论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南朝宋宗炳说:“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计成也在《园冶》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可见“咫尺山林,小中见大”不仅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园林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即通过这种手法将大自然的广博风光浓缩于小而精的园林之中。
那么,在园林设计中如何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方法可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借景。
中国园林赏析
中国园林赏析姓名:谢伶玉班级:电子1212 学号:1220106230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传统士大夫奉修齐治平为圭皋,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他们涵泳情性,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或者说他们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即把它当做宇宙。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园林的气质和造型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的布局和构图,大致的成景在类型上分为借景、主景、点景、引景、漏景、框景、影景、色景、盆景。
借景的基本手法,一是堆山叠石,建筑高台楼阁,以抬高视点;二是在可借景的方向构造“视线走廊”避免遮挡住景致;三是设计框景引导游人视线;四是以水面倒影形成映景;五是种树栽花设岸理水;六是栽种有季相特征的花木,借季相景;七是竹听风声,种芭蕉,荷花听雨声,借声景。
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或景区称为主景。
如留园以著名的冠云峰为主景,趵突泉以名泉为主景,潭拓寺以千年银杏古木为主景。
主景有控制全局的特点,在布局上往往处于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
园林中亭、塔等小型建筑等景物最易产生装饰点景作用,景物点的要领是“以少取胜”,贵在得体,恰到好处的景物点还可以山石、花木和雕刻小品等、补点剩余空间,不仅使空间布局充实、构图完美,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引景即有意识地引导游人路线的方法,视线引景以静观视线的朝向为标准,引景可分为向心引导和离心引导两种方式。
向心引导即从景区外围注视中心某一景观,易于产生吸引力与亲切感。
离心引景则是从某一景点向四面眺望,易于产生奔放的联想。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以小见大的古典园林精品
以小见大的古典园林精品摘要:澳门卢廉若公园是港澳唯一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古典园林,而番禺余荫山房则是著名的广东四大园林之一,属于典型的岭南园林。
两者虽然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却同样体现着古典园林造景中“以小见大”的宗旨。
本文主要从布局特色方面对卢廉若公园和余荫山房进行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卢廉若公园;余荫山房;布局特色;岭南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占有者身份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又以私家园林而著称。
相比江南园林,在布局上,岭南园林建筑面积往往超过了园林,形成了一种建筑包围园林的态势。
究其原因,由于其园林规模一般较江南园林小,园林的实用功能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往往宅居与园林融为一体。
澳门卢廉若公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均属于小型的私家庭院,通过园主和工匠的精心设计,对中国园林各种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本来面积较小的园林, 给人以峰回路转、、幽深广阔、无穷无尽的感觉,实属“小中见大”的成功例子。
澳门卢廉若公园概况十九世纪末,华人富商卢华绍命人在低洼泥泞地段上兴建花园,后来其子卢廉若又命人在园内大兴土木,至1925年方才竣工。
卢廉若公园原名“娱园”,至今已有86年历史。
卢廉若去世后,物业部分地段被出售。
1973 年由澳督嘉乐庇购买后交由市政厅管理。
经过一番修茸整理,于1974年秋由澳督夫人揭幕并正式命名为“卢廉若花园”向广大市民开放,1992年被评为澳门新八景之一。
因此,现在的卢廉若公园仅为当年娱园的一部分,其实际面积很小,总面积只有1.78公顷(水体面积占0.32公顷、陆地面积占1.46公顷)。
卢廉若公园面积虽小,却是港澳唯一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中国古典园林。
当年,卢廉若聘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刘光谦设计该园,刘光谦既是书画家,也善于园林设计,见识广博。
因此娱园建造得独具风韵,既有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又融入葡式建筑的风格,还富有岭南园林的造园特色。
苏州园林艺术与手法
浅谈个人对苏州园林艺术与手法的理解中国苏州古典园林是运用有限的空间营造造园家内心无尽的意境,通过艺术性手法的处理,结合造园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的独特艺术性表达,营造出极具特色的苏州古典园林。
其中,造园手法特征之一便是通过虚实空间的建造,突显虚实景的艺术效果,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
下面着重从几个具体的例子中剖析苏州园林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
远香堂。
远香堂的实空间是一座四平厅建筑与周边假石共同组成的空间,虚空间为堂边的水、荷花构成的空间。
实景是荷花围绕建筑长满水面的景象,虚景是夏日水中荷花散发出的清雅荷香。
造园家独具匠心的造园手法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此景表达内心高洁品质,借周敦颐“香远益清”的诗意以及荷花出淤泥不染的品质表达君子清雅高尚的内心世界。
待霜亭。
待霜亭的实空间是位于园中部六角景亭,虚空间是亭边的水面以及周边种植的柑橘等特征植物。
虚实空间的结合营造出待霜亭独特的实景。
柑橘的种植,笔者以为是借柑橘等待秋霜的磨练方可成熟的自然过程表达造园者内心坚贞不屈,不怕摧折的骨气。
将植物的物性与人的人性结合起来,表达文人君子的高尚品质。
响月廊。
廊本是古典园林重要交通联系,而响月廊不仅有联系空间的基本作用,其本身也透露出寄情于景的艺术造园手法。
通过其名的理解,笔者以为,这是在忽明忽暗的月光下走在廊下发出脚步声声响的情景,只有在及其安静的夜晚才能有此情此景。
廊周边的虚空间,种植的香樟、若竹等植物遮挡了部分水面,形成一个相对私密性强的空间。
更体现出其静谧的氛围。
借这些虚实空间的营造,让人行于其中之时浮躁的心便安静了下来,沉稳了下来,不再随凡尘漂逐,表达造园者一种对沉稳、安静的内心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听雨轩。
听雨轩的实空间是建筑-小院构成的空间,虚空间则是院中小池、芭蕉共同构成的空间。
雨中停于轩中听得雨打芭蕉的声音,此时的雨便也成为构成虚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而雨声便是构成虚景的重要元素。
雨打芭蕉是自古以来饱含艺术境界的情景,这其中蕴含着对自然之物的欣赏与憧憬,对古时诗人吟咏“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感叹,也包含着造园者对自然之声营造出极静之境的渴望,这种造园艺术手法使得听雨轩的空间与意境无限地放大、放空,让人造空间与自然之景相互渗透、交融,让人在听雨轩中慢慢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无尽的世界。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是什么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是什么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
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1/ 11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四、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五、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六、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2/ 11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_谢兰曼
doi :10.13360/j.issn.1000-8101.2014.06.036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谢兰曼(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苏州215000)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形式典雅、手法多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地域韵味,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其植物选用、造景手法和造景原则等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规律和精髓,其造景手法巧妙、灵透,突出了文化内涵和深远意境的造景原则,旨在为现代园林的建设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植物造景;手法;原则收稿日期:2014-04-01修回日期:2014-06-19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C-C /2011/02/043)。
作者简介:谢兰曼(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
E-mail :xielanman519@163.com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底蕴深厚,其造园艺术、建筑布局、植物造景,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雨惊诗梦留蕉叶”是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是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意境最真的描述。
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善于运用植物特征和多样性,通过层次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其造景手法多样、形式典雅,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地域韵味,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一,具有浓重的历史气韵和民族风格,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1植物种类丰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自然条件优越,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植物种类丰富,生长良好,有大量温带常见的花草树木。
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植物的选用,主要依据植物的民族性、地域性,注重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造景时,充分考虑植物的“形、姿、色、香”,注重种类间的搭配,以“山水画”的美学原理,营造极其美好的视觉意境。
苏州常用乔木393种、灌木235种,草本和藤本植物63种,苏州古典大型园林景观植物都在100种以上,中微型古典园林约为20 70种,符合多样性的特征。
苏州园林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 物馆内。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 明、清时 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 积754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 虽小,却极有气势。 该园园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占地仅半亩,而峭壁、 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 极富变化。池东主山,池北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 恰似山脉贯通,突然断为悬崖。 而于磴道与涧流相会处,仰望是一线青天,俯瞰有几 曲清流;壮哉美哉,恰如置身于万山之中,全山处理细致, 贴近自然,一石一缝,交代妥贴,可远观亦可近赏,无怪 有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 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 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 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 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 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 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 映。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 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 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 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 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 圃”。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 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 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 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艺 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 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 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艺圃始建于明,名 药圃,清初改为艺圃。
【解说词】苏园六纪(第三集)深院幽庭
【解说词】苏园六纪(第三集)深院幽庭第三集深院幽庭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也正在苏州的昆山。
由于诸多的因素,这“旧时王谢堂前燕”,虽然最终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但由昆山腔而衍化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戏曲程式,并产生过一批象《牡丹亭》这样的不朽名著,这不能不说是苏州的贡献。
“良辰美景夺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原” (昆曲《牡丹亭》)。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的词句,不少的中国古典戏曲也都和园林有关。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鸾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
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具有演戏的功能。
清代作者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和园林艺术都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而戏曲结构也应该象园林一样。
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展处要有起伏。
李渔强调曲折之致的理论,恰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一。
苏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
住宅比较封闭,庭园则比较开放。
然而它们之间却是既独立又呼应,既区别又贯通的依存关系。
与江南习见的大户宅第相近,苏州园林住宅部分的建筑大致都按轴线来排列,并依次构建了门厅、正厅、内厅及书房、花园之类。
这种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族居方式的传统住宅风貌,在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中,还保留得相当完整。
由于那种一进二进式得排列组合,人们一进到这种宅第,便往往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
而庭园建筑的布局,却与住宅部分有着极大的不同。
它没有一处是追求规整与对称的,或者说,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已成为园林创作中避免重复、力求变化、营造幽深的要领。
在庭园部分,这些建筑或聚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邻山近水、因地制宜。
在整个园林建筑中,它们是艺术的精华。
正因为一些建筑已经成为典型的艺术品,所以它们便成了某座园林的象征。
苏州古典园林当代价值的探索——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
2020年第16期现代园艺中国著名园林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自公元前6世纪吴王于此建囿,苏州园林凭借江南富庶、人文荟萃的条件,在历史浮沉中屹立不倒,成为各朝各代文士、富商筑园造宅的首选之地,诗意栖居的心灵归宿。
苏州园林通过对山石草木、建筑廊亭等空间要素的合理营造,分割、扩展等独特造园手法给予人感官上的适意享受,同时又以其雅逸含蓄人文性与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创造出温柔安逸的家园。
1浅析苏州园林之美苏州园林发育于富饶繁盛的文化土壤中,其园林建筑以“含蓄、深远”的特点贯穿其中,利用借景、引景、泄景等手法营造园林意境。
“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城市园林,隐逸文人筑园于深巷窄道中,即是“穷巷寡轮鞅”,仅从园林的选址和入口设计就可窥园主的高格。
如沧浪亭修建出于北部山丘傍水之地,以葑溪向南形成条带状的建筑序列,使人隔水相望,未进其园却已幽思不绝。
而一湾曲水也达到了隐逸文人“隔尘”的目的,正与其园名的来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所表现的高洁澄澈的内心追求相一致。
拙政园也是以高墙围园,表现“俗则屏之”的心理。
筑园者不着一词一句,却已露深意。
苏州文人园林发育于富饶繁盛的文化土壤中,其园林建筑以“含蓄、深远”的特点贯穿其中,利用借景、引景、泄景等手法营造园林意境。
苏州园林之美首先在于其诗意化的空间设计,与北方“硬、强”的建筑线条不同,苏州园林以水为主,不论院落大小,皆以建筑环抱水体。
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比德的象征之物。
园中小池,作为对自然水体的诗意再现,为居园者提供了静观万物,骋怀自得的物质基础。
此外,苏州园林以复廊为特点,一面粉墙上间有漏窗,行于廊间,廊外之景皆泄于其内。
若有微光反射于廊壁上,则水光粼粼,花影重重,无笔而自画。
“白本无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1]。
这些园林虽为人造之景,但依照建筑原有的粉墙黛瓦的特点,借用自然的光线素材,渲染出“虽为人造,宛若天成”的质感。
苏州园林花窗描写
苏州园林花窗描写
苏州园林花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江南省份。
它们极富古典典雅魅力,一直被文人墨客赞叹不已。
苏州园林花窗是一种典型的古典园林造景,其独特的造景秀气、精雕细琢,它们以小见大、细节构成园林的景观。
苏州园林的花窗大多数以怀旧的风格建造,结构简洁大方,采用精致的石材、盘根错节的木材组成,多以窗洞、窗簋、窗牖、窗台、窗篷等来装饰,其中也夹杂着彩绘的图案和竹篓框,有的花窗会加上木雕图案、铁窗、石柱,形成绘图式层叠,丰富花窗的形式风格。
苏州园林花窗是苏州园林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反映出苏州园林建筑的古典魅力,也能展现出古典园林的宏伟气势。
苏州园林花窗的设计含义深厚,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市民热衷于艺术的象征,有许多人称之为“文人园带”。
苏州园林花窗虽然不大,却能够体现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意境。
苏州园林花窗的设计处处精巧,处处体现出传统园林建筑技艺的巧妙处理,展示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非凡技艺和层次感。
花窗放置在景观中,视野开阔,可以看见花窗内外的旋律感和宁静的空间,花窗的设计使得园林更加富有灵性和寓意,成为一种难以形容的美感。
苏州园林花窗精妙而又灵动,它们把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具活力和最有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景观中构成了一种形象的和谐,赋予园林建筑一种神秘而又优美的意境,使其在古典园林建筑留下深远的印记。
苏州园林花窗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作品,它们不但能够突出园林建筑的别致之处,也能够展现出古典园林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为苏州园林建筑添上了一层文化的调调,令人痴迷,令人叹为观止,是古典园林建筑的精华之处。
留园造园手法
留园造园手法留园是中国苏州市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留园的建造始于明代,经过多次的修葺和改建,如今已成为一座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典园林。
留园的建造手法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本文将从留园的建造手法、景观设计和园林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留园建造手法留园建造手法以“四大特点”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小巧玲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景致宜人”。
1.小巧玲珑留园的建筑物和景观都非常小巧玲珑,没有太多的繁琐和复杂的细节,但却非常精致。
这种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感。
2.错落有致留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都非常错落有致,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和对称。
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景色和美景,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3.曲径通幽留园的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设计手法。
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新的景色和美景,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4.景致宜人留园的景致非常宜人,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精致的建筑物和艺术品。
这种景致宜人的设计手法,使得留园成为了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二、留园景观设计留园的景观设计,以“四大景观”为主要表现形式,即“水、石、植物、建筑”。
1.水留园中的水系非常完备,包括大大小小的池塘、水道和喷泉等。
这种水系的设计,不仅美观,还可以增加园林的湿度和气温,使得园林更加宜人。
2.石留园中的石头是非常重要的景观元素,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建筑物,还可以用来制造山水景观。
这种石头的使用,可以增加园林的自然气息,使得园林更加生动。
3.植物留园中的植物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花卉、树木和灌木等。
这种植物的使用,可以增加园林的自然气息,使得园林更加生动。
4.建筑留园中的建筑物非常精致,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物不仅美观,还有一定的实用性。
这种建筑物的使用,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息和观景的场所,使得游览更加舒适。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应用,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空间以小见大:中国古典园林通常雅致、圆润和小巧。
通过采用遮景、借景、象征等设计手法,达到先抑后扬的设计效果。
例如,代表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在群山的包围下更显气势恢宏,山虽然不在园中但却成为了园的一部分,这就是巧妙借用远景的手法。
2. 因地制宜、借势造园:古典园林设计强调与园林地形地有机匹配,因地制宜运用周边的山水,使之成为造园元素。
如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水景,很多都是利用现有的溪、湖进行造景,不仅是一种设计上的巧妙之处,也是营造自然特色的重要因素。
3. 追求自然:古典园林设计尊重自然,充分利用所在地及其背景文化来打造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
4. 新中式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有些园林景观会被称为广义上的新中式园林。
这一风格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提取古典园林的特色和符号,并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再组合再设计。
5. 借景手法的应用: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
这种手法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6. 对景造景手法的应用研究:这是以衬托主体景观为主的园林造景手法,即以主要景观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对园林空间在整体上进行构图与重塑,从而全面体现出整个园林的功能性,突出现代园林的主题。
综上所述,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不仅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仍有广泛应用,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传统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既尊重传统又具有现代感的优美园林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园林创作之前必先立意。
立意是园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针对地形、气候、历史、人文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体验、思考,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景观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特定的主题思想,达到建园预想的艺术境界。
使游人在有限的风景中,生发出无限的风景和遐想,产生浪漫主义激情,使园林形式美升华为美的情感、美的意愿、美的理想,情景交融,达到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园林受文学、绘画创作的影响,园林设计,尤其是古典园林设计极其重视意境构思。
如明代扬州所建的“个园”,就是根据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立意。
中国古典园林以小见大空间处理
的自的高在
审己画处俯
观 , 进 入 忘 我 的 境 界 。
美 心 态 , 以 致 完 全 融 入 园
有 如 在 云 端 , 而 产 生 一 种
面 都 有 如 在 脚 下 , 甚 至 会
向 低 处 看 , 景 物 与 由 景 物
借 情 景 中 , 观 者 处 于 高 处
林豪感产,
景放觉生从
俯 借 池 鱼
才 几 分 消 息 。
临 氏 之 花 ,
偏 宜 ; 若 对
间 绝 。 借 景
相 通 , 非 为
胜 , 有 一 线
倘 嵌 他 人 之
三 潭 映 月
借用一些自然界中变化不定的景物或景象,达到建 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使建筑物本身的意蕴得到提升。
因为景色有高低不
同,自然带来观赏角度 的变化,视野所及画面 与景致由及远,由低及 高,并且所借景物因为 在高处,更加凸显建筑 的气势。
以以以以以 小小小小小 见见见见见 大大大大大 借借借借借 景景景景景 之之之之之 俯仰虚近远 借借借借借
到塔玉和清 丰的泉园代 目富景山就所 的本致和借建 园来玉用的 的达峰了颐
苏州拙政园的宜两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近借手法中十分 成功的实例
收 春 无 尽 。
可 以 招 呼 。
——中国古典园林 中以小见大的空间 处理手法及在现代
景观中的应用
以以以以
小小小小
见见见见
大大大大
之之之之
圆拙分借
明政割景
园园渗篇
篇篇透
(
篇
深
刻
)
——
以 小 见 大 之 借 景 篇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 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 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 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 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 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因时而借”。
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园林建筑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篇章。
其中,苏州园林被誉为“园林之天下”,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展示了中国园林建筑内涵丰富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一解析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一、特点1、绝妙奇巧、工匠精神苏州园林的奇巧之处在于它的设计与构造以及各种建筑物和景观的协调配合。
在苏州园林的建筑之中,有拱桥、假山、水池、荷花、廊,还有不同形态的亭、斋、楼,每一座建筑物都能够在自然中完美融合、构成具有特色的景观,这需要设计师和工匠们的巧妙创意和专业技能。
2、假山取势,天然简洁苏州园林里的很多山石都是人工塑造而成,但是假山并不是乱搭乱建,设计师通过对风景的模仿,打造出了非常逼真的景观。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非常天然,有时会在山的一侧放一张桌椅,或者在山的上方假以高位,达到收纳天地之灵气的作用。
3、水池清幽、古韵悠长苏州园林中的水池通常被布置在园林的正中央,宽阔而清澈。
园林中的水池多以静水为主,充满古韵悠长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穿梭,是苏州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4、以小见大,反模翻样苏州园林中,你会发现许多景点的设计十分巧妙,很多地方都有把小景点安排在重要地位的特点。
当你坐在一座仿古花坛前,你会发现它或者是经营者家的小小花园(大约几平米的大小),但这座花坛却以它的设计、绿化、喷泉等方面所具有的效果再现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二、艺术风格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主要代表了江南园林文化,在这个文化中,对于自然、人文的结合有极高的追求,同时,也十分重视细节体现。
这种园林艺术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注重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艺术性非常突出,设计师以山水为中心,硬性要求各种景观与建筑相融合,形成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景观画面,不同的景点互相呼应,一气呵成。
2、突出环境意境苏州园林很重视景境的环境氛围、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通过不同的景观元素,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使人们在趣味和审美的愉悦中,亲身体验到环境中包含的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理念1.以小见大、因地制宜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一是景观设计要考虑地址原貌,二是景点布置从整体需求出发,分主次关系。
当今有一些设计师往往忽略了以小见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盲目求大、求新,把一些小区绿地建得像广场,有的街道变成了众多绿化和官员政绩的展示路,全然不顾市民的活动需求和城市的生态需求。
设计师应该真正理解和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因为只有因地制宜的园林设计作品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人与自然和谐。
2.造水手法水是园林脉络气势的重要根源,古人云:"无水石不成园。
""水可积之成潭,泻之成流,喷之成雾,旋之成涡,举之成柱,悬之成布,凛之成冰。
"可见错落有致、峭直嶙峋的山石与静态、动态之水皆可制造出绝佳的园林艺术效果,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尤其宠爱。
"一池三山"、等都是有关水景的刻画。
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结合,运用了高技术手段,把自然界中水的最有活力的美展示给人们。
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瀑布、水帘的设计,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韵和生机。
3.处处皆景、移景观念古典园林移景的经典代表之一就是苏州退思园,它集清代园林建筑之长,园内的每一处建筑与植物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乎应,具有步移景异之妙,堪称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当今天津人民公园整体景观具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风格,园中有园,以小见大,步移景异,整个公园将形成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园中一条环形河将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自然分开,大小形状不一,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各区域情趣各异,协调自然,错落有致。
4.植物的布置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布置之妙处在于诗情画意,常常赋于花木以人格,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许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竹子的真直、荷花的高洁、梅花的坚贞等,还有石榴的多子多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园林常结合诗文、书画、匾额、楹联、刻石等来点染不同的主题, 借以启发人的联想
清 风 明 月 本 无 价
近 水 远 山 皆 有 情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3.曲径通幽,延长路径
古典园林中多层次空间的转换以流动变化的观赏路线设计为引导,在迂回曲折 的行进中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于有限的空间中产生变化莫测的感觉,达到通 向“幽”“深”的境界。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通过对比的手法,互相衬托,来实现以小见大。具体手法有:明与暗、抑与 扬、疏与密、高与低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2.空间分隔与渗透
中国古典园林庭院空间是由大小院落通过四方连续的空间组合方式构成。对 于这种已经具有多层次空间的庭院,以隔而不断、漏而不透的大胆又不失细 腻的处理手法进而再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空间划分,进而创造出急剧变化 的空间类型。使原本小的空间显得丰富,以体现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营造手法
----以小见大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壹 贰 叁
园林空间的大与小
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语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
找素材就上变色龙PPT:。本素材来自网络分享,免费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5.意境联想
中国园林通过写意的手法,产生意境的联想。古典园林具有“量度 无数”的空间特质,突破了一般建筑三维空间设定,使园林成为一 个以人的精神感受为基础的生活环境,通过借助认得多种感观与联 想能力,产生意蕴无穷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摘要]: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启示了园林崇尚自然,创造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欲露先藏,含蓄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形成画中有景,景中有画,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把园林意境提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造园;意境;小中见大;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
引言
中国古代造园家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创造所要达到的园林意境,以期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其中手法之一便是“咫尺山林,以小见大”。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原始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造园理论多借鉴于绘画理论;众多画家诗人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及建造,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
在造园理论和专著方面,分别有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清代李渔的《闲情寄语》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
另外,造园理论还可于一些游记、散文和小说中找见,如《梦溪笔谈》、《红楼梦》等,但更多的还是见诸于山水画理论中。
在造园者方面,造园者不单只有一种身份,而是兼有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
如,元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善,苏州的狮子林即为他所造,狮子林也因其画作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赞美:“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辋川置别业造庭院,因借辋川山色之胜,以画设景,以景入画;明代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祝枝山建造苏州园林中亦留有印记。
另外,历代著名的造园专家,如计成、文震亨等,全部都精通诗词绘画,在造园理论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南朝宋宗炳说:“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计成也在《园冶》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可见“咫尺山林,小中见大”不仅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园林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
即通过这种手法将大自然的广博风光浓缩于小而精的园林之中。
那么,在园林设计中如何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方法可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艺术手法,如果善于运用,不仅可以扩大空间感,而且会有设计之处不曾意料的惊艳之效。
如若园林周围有着不错的景观,那么可以将园外美景通过适当的手法组织到园内,拓宽园林的视觉范围。
对于苏州园林来讲,其借景条件较差,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并不放过可借的任何景观。
如拙政园远借北寺塔之景,留园冠云楼因借虎丘塔之影,皆是借景之绝妙笔触。
第二,缩小尺寸。
空间大小给人的感觉和景物的尺度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特别是人工的建筑及园林建筑小品,在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适合的尺度。
如宏伟的宫殿和神庙等皇室建筑常常通过夸张的尺度感来彰显序列、烘托建筑本身的宏伟,以及营造威严的气氛,而园林则反其道而行之,常通过缩小建筑空间的尺度感来提高周边环境的尺度感。
如通过营造一座只有半米宽的石板桥,与周边的山石相结合,便可烘托出山石的壮观雄伟。
但缩小尺度不可随意,尺寸范围必须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否则人、空间和建筑的尺度关系可能发生矛盾。
第三,先抑后扬。
和建筑的空间对比手法很类似,即在人进入园林的主题空间之前,创造一些序列空间引导进入,这些空间通常都是相对闭塞或昏暗的,如此便能在主体空间突然出现时,由于强烈的空间开合关系而出现“柳暗花明”的豁然之感。
如苏州留园的入口处理,就是营造了一处曲折通幽的“瓶颈”,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成为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典范;网师园的入口处理则是通过几重小院落,逐层递进,逐步揭开内部精彩空间的面纱;拙政园入园便有山石,用以遮挡视线,使园景随着步移景异,逐步出现在游客眼前。
第四,增加空间层次。
这也是园林空间处理的常用手法,即在游客和可供观赏的对景之间设置遮蔽之物,使近处的对景显得遥不可及,借此强化景观的纵深感。
在园林的结构布局上,常用的分隔物多是半隔半透,如粉墙、曲廊、山石和植物等,通过设置“园中园”,将一处园林巧妙分割成多处小园林,并赋予这些小园以特定的意境,增加园景的层次,使欣赏内容多样化。
人行其间,峰回路转,步移景异,柳暗花明,意趣无穷。
如苏州拙政园中,隔着“小飞虹”远观“荷香四面亭”,亦远亦近,平添诸多乐趣韵味,假若没有中间的桥廊,所观之亭就感觉近在咫尺,反而失却几分兴味。
三、苏州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区的阔家头巷内,始建于公元1174年,至乾隆年间定名“网师园”,并形成现有格局。
其占地仅8亩,是苏州面积最小的园林,然而造
园者对尺度的精确把握,对空间收放自如的处理,对园林建筑开合的潜心安排,使其不仅没有局促拥狭之感,反而营造出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观,正所谓“勺水亦有曲处,片石亦有深处”。
网师园可以说是“以小见大”造园手法的最佳代表。
网师园是典型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
其东部为住宅区,整体结构严禁规则,整体空间虽小,却给人大气之感。
园子中部为主景区,值得一提的便是其中的水景设置。
中部水景空间并不宽敞,且四周封闭并无开敞空间,但造园者以开阔的水池为中心,于水边设置迂回婉转的长廊,采用山水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整体环境倍显幽深曲折。
水面聚而不分,射鸭廊临水而建,小石桥及濯缨水阁等皆低临水面,使池面显现水广流远的意境。
此外,为了一再烘托宽广大气的氛围,园中较大体量的建筑都远离水边,并通过植物遮挡等手法来减小、虚化其体量感。
如小山丛桂轩前面堆石,将轩体隐去大半,减少给人的压迫逼仄之意。
网师园布局似断似续,景点多而不拥塞,真正步移景异,咫尺山林,兴趣无穷尽。
四、结语
“小中见大”这四字包含了实际的“小”与所需的“大”的相互关系。
在物质层面,“小”亦能满足起居、会友、宴客等要求,在精神层面“大”要能满足游憩、读书、书画等要求。
其目的是要“以少胜多”,能“见景生情”。
因此说,苏州园林是“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虽面积小而层次多,虽空间小而深度大,虽物少而景多,虽费工少而意境多。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宗炳.画山水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白砥.书法空间论[M]. 荣宝斋出版社,2011.
[4]文震亨.长物志[M].重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