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舌诊(培训调研)
李芳祥舌诊培训资料
![李芳祥舌诊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81c3a0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3.png)
李芳祥舌诊培训资料舌诊是中医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质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李芳祥舌诊培训资料将为您介绍舌诊的基本原理、观察要点以及常见的舌象变化,帮助您掌握舌诊技巧。
一、舌诊的基本原理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理论,舌诊可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将舌象分为舌质、舌苔和舌体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1.舌质:舌质是指舌头的整体情况,主要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光泽以及湿润度。
正常状态下,舌质应呈红色、光滑、湿润的状态。
颜色的变化可能反映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形态和光泽的变化则可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异常。
2.舌苔:舌苔是指舌头上的白色或黄色覆盖物,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以及质地。
舌苔的变化可能与脏腑的功能紊乱、病理状态有关,例如舌苔厚薄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相关。
3.舌体:舌体是指舌头的大小、形态以及舌侧的变化。
舌体的变化可能反映人体的阳气、阴气以及气血的异常情况。
二、舌诊的观察要点在进行舌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观察要点:1.舌苔的颜色和特点:正常情况下,舌苔应为薄白色或微黄色。
如果舌苔异常厚薄、颜色偏黄或者呈现其他颜色(如黑、紫等),可能与病理状况有关。
2.舌质的颜色和特点:正常情况下,舌质应为淡红色,光滑湿润。
若舌质泛黄、泛白、泛紫等,可能与脏腑功能的异常有关。
3.舌体的形态和特点:正常情况下,舌体应呈现柔和、均匀的状态。
若舌体偏胖、偏瘦、形状不规则等,可能与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有关。
三、常见的舌象变化及其意义通过舌诊观察到的舌象变化可以提供诊断依据和指导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舌象变化及其意义:1.舌苔厚薄与色泽:- 厚腻白苔:常见于脾胃湿滞,可伴随胃口不佳、口腔异味等症状。
- 薄白苔:正常舌象,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 黄燥苔:常见于内热亢盛,可能伴随口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 绛紫苔:常见于气血不足或肝郁气滞,可能伴随心悸、疲乏无力等症状。
2.舌质的颜色和质地:- 红舌:常见于阴虚火旺,可能伴随口干燥热、失眠等症状。
中诊舌诊实训报告心得
![中诊舌诊实训报告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77e7c8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00.png)
一、引言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舌诊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课程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我对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舌象分类、舌诊方法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为后续的实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训过程实训课程分为两个阶段:模拟舌诊和实际舌诊。
(1)模拟舌诊在模拟舌诊阶段,我们使用了假舌进行练习。
老师带领我们逐一观察假舌的形态、颜色、舌苔等变化,并讲解其对应的病理意义。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逐渐掌握了舌诊的基本方法。
(2)实际舌诊在实际舌诊阶段,我们分组进行实训。
每组有一位患者,其他组员轮流观察患者的舌头,记录舌象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病理原因。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病情,为后续的诊疗提供依据。
3. 总结与反思实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通过回顾实训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观察不够细致:在观察舌象时,有些同学只关注了舌头的颜色,而忽略了舌头的形态、舌苔等变化。
(2)分析不够准确:在分析舌象时,有些同学对病理原因的判断不够准确,导致诊断结果不准确。
(3)沟通技巧不足:在与患者沟通时,有些同学表达不够清晰,导致患者理解困难。
三、心得体会1. 提高观察力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观察力在中医舌诊中的重要性。
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舌头的细微变化,从而准确判断病情。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2. 提高分析能力中医舌诊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结合中医理论,分析舌象特征,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3. 培养沟通技巧中医舌诊不仅仅是观察舌象,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中医诊疗舌诊培训课件
![中医诊疗舌诊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0c3959aaea998fcd220e4e.png)
(2)观察时间: 一次不超过10秒,可重复观察。 (3)辅助诊察法: 刮舌:用刮舌板从后到前轻刮舌苔,主要了解苔的有 根、无根。 揩舌:用手指包纱布蘸少许生理盐水在舌面上揩抹数 次,用于了解舌面润燥。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舌两边红赤—肝胆热盛
➢舌鲜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舌体瘦薄,或有裂纹—虚 热证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红舌
图1
关键词:红光莹舌 形 象:舌质红而胖嫩,中有横 直裂纹。左侧残存少许腐苔, 余处光莹,少津而干 主 病:胃肾阴虚;水涸火炎;
(一)舌诊内容
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候脏腑气血的盛衰
舌诊主要观察
舌苔—苔质、苔色—候邪气的浅深、 胃气的有无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正常舌象
※特点:淡红舌、薄白苔。
即舌体柔软灵活,色淡红而润;舌苔薄白均匀,苔 质干湿适中。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舌诊的方法
2、诊舌的方法: ※(1)先诊察舌体 顺序: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先看舌质(舌色—舌体—舌态)
后察舌苔(先观察苔色,再观察苔质)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舌诊-(版)
![中医舌诊-(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2c17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f.png)
中医舌诊-(附件版)中医舌诊是一种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中医诊断方法。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与人体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医舌诊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是“舌为心之苗,苔为胃之华”。
舌头是人体内脏器官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可以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舌头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质红润、舌苔薄白,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质淡白、舌苔厚腻,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舌头的活动度也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如舌头活动自如、有力,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头活动不灵活、软弱无力,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疾病。
舌苔是由胃气上蒸而成,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舌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二、中医舌诊的方法中医舌诊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舌质、望舌苔、问舌感和切舌脉等方面。
1.望舌质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包括:(1)舌头的形态:舌头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胖大、厚实,通常表示体内有湿气或水肿;舌头瘦小、薄弱,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舌头的颜色:舌头的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鲜红、有光泽,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舌头淡白、无光泽,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望舌苔望舌苔是通过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湿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包括:(1)苔的厚薄:苔的厚薄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演示课件舌诊(培训调研)
![演示课件舌诊(培训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4c95751df242336c1fb95e2e.png)
精编课件
2
舌诊简史
中医舌诊的源流久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
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奠定舌诊基础的著作——《黄帝内经》(战
国时期)。历代有关舌诊的论述如:
《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
毛,恶风寒,舌上黄。”指出表邪传里,肺胃热
盛,舌苔变黄的转化规律。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舌诊作为中医
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
中指出,“病人胸满,唇萎舌青,……为有瘀
血。”以舌青作为血瘀证的依据。
精编课件
3
宋代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问世,载 舌象图36幅,结合临床,进行病理机制分析,并 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
明清时代温病学派兴起,其研究温热病的 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辨舌 与验齿相结合,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 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正常人 病人
变 正常表现 化
异常表现
(宏观的、微观的、化学的、 电的、光的、磁的变化等)
各种诊法及 仪器设备
感知各种异常 分析
变化
精编课件
规律
证
诊 断 13 病
例:心电图可以诊断“心肌梗塞” 心脏功能正常时,有正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塞时出现特殊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塞一旦发生,心电图总是出现一系列规律性 的变化。这种规律性变精编化课件是诊断心肌梗塞的依据14。
近代,随者医学科学的发展,开展了舌诊 现代化、客观化的研究,如通过体内的显微观察, 各种生理、生化测定,病理检查以及动物实验等 方法,对舌象形成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对舌诊的临床诊断有了新的拓宽和发展。
精编课件
4
三、舌诊原理 为什么望舌可以诊病?
舌诊培训课件
![舌诊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20c1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3.png)
舌诊培训课件舌诊培训课件:探索中医经典的奥秘导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以舌诊培训课件为标题,探讨舌诊在中医经典中的奥秘。
一、舌诊的起源与发展舌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黄帝内经》。
在这部经典中,舌诊作为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实践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舌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舌诊的原理与方法舌诊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形等舌部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都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等情况。
舌质的颜色、形态、纹理等则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营养状况等。
舌形的大小、形状、活动度等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精神状态、运动功能等。
舌诊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比较和分析。
观察是指仔细观察舌苔、舌质、舌形等特征,寻找异常表现。
比较是指将观察到的舌部特征与正常舌部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异常之处。
分析是指根据观察和比较的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舌诊的临床应用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通过舌诊可以判断出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营养状况等,为中医医师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中医治疗中,舌诊也被用作疾病的预后判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
舌诊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通过舌诊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承载着中医经典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形等舌部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为中医医师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舌诊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舌诊培训课件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更多的医师和患者了解和应用这一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培训学习资料-中医舌诊-2023年学习资料
![培训学习资料-中医舌诊-2023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c745f9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8.png)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1、坐位或卧位-2、自然伸出-二望舌的方法-1、先看舌尖, 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
诊舌的注意事项-1、光线影响:变色-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
舌象的生理差异-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 任何临床表现-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4、气候因素:-夏季炎热潮湿,舌苔略黄厚腻-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 欠润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 气将绝-之危候。
中医舌诊PPT课件
2、黄苔:黄苔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 脏腑大-热。苦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3、-灰苔:主里证。苔灰 而润滑,-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繁 蜜:砻-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王燥,氵-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舌色的现代研究-1、淡白舌:与红细胞减少、白蛋白合成障碍、-血浆蛋白偏低、组织水肿有关。-2、红绛舌:-A 高热、脱水、维生素缺乏,电解平衡-失调等造成体内“阴”不足;可作为弥漫性-血管内疑血草期诊断的参考-B、慢 病出现的阴虚舌以舌红少苔,舌-体瘦薄,舌面干燥是由于舌的粘膜及小唾液-腺萎缩、变性所致;-3、,青紫舌:, 静脉瘀血、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微循环障碍因子有-关。多见于肝胆系疾病和心脏病、癌肿患 。
舌诊的实训心得体会
![舌诊的实训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85a139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7.png)
舌诊的实训心得体会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形等,可以判断人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情况。
在中医临床中,舌诊被广泛应用,并且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结果,减少误诊率。
在我的中医教育中,舌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下面是我对舌诊实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舌诊实训之前,我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包括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中药配方等等。
只有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所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训学习。
在实训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掌握了观察舌质、舌苔等情况的方法。
舌头是五脏六腑的反映器官,舌头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状况,包括 five_zang_organs 和 six_fu_organs 的功能活动。
例如,舌质的颜色、形状和运动状态等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健康情况。
比较常见的有淡红舌、暗红舌、紫舌等,这些都是和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关的。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了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比如在舌诊的时候,需要注意环境的卫生和整洁,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仪表,这些都能够提高患者信任度。
同时还需要注意舌头的状况,一定要让患者将舌头伸出来,不要因为患者不舒服而忽略问题。
另外,观察舌头时,注意一定要比较规范的操作,比如照明光的亮度、眼睛的距离等等。
最后,在进行实训时,我不仅仅是在复习和学习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实际操作,通过观察、体验和探究的方式对诊断方法进行理性分析。
在实训中,我逐渐掌握了如何利用舌诊进行中医诊断的基本模式,在诊断中加入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提高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舌诊的实训是我在中医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探究和学习,在观察、发现和分析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也更加理解了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舌诊实习报告
![舌诊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b6f4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0.png)
摘要:本次舌诊实习是在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中医科进行的,通过实习,我对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
以下是我对实习过程的总结和体会。
一、实习背景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色泽、苔质等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了解舌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目的1. 掌握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提高观察舌象的能力,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3. 培养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实习内容1. 舌诊基本原理(1)舌与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舌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舌诊可以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2)舌诊部位:舌诊主要观察舌体、舌尖、舌边、舌根等部位。
(3)舌诊内容:包括舌质、舌色、舌苔、舌下络脉等。
2. 舌诊操作方法(1)观察舌质:观察舌体的大小、厚薄、形态、动态等。
(2)观察舌色:观察舌体色泽的淡、红、紫、青等。
(3)观察舌苔:观察舌苔的薄、厚、干、湿、腻、腐等。
(4)观察舌下络脉:观察舌下络脉的粗细、长短、色泽等。
3. 实际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舌诊操作方法,并亲自进行了实际操作。
具体步骤如下:(1)患者取坐位,头稍向前倾,充分暴露舌头。
(2)用舌钳夹住舌尖,轻轻提起,使舌面充分暴露。
(3)观察舌质、舌色、舌苔、舌下络脉等变化。
(4)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病历上。
四、实习体会1.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舌象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舌诊操作需要严谨、细致,观察舌象时要全面、细致。
3. 舌诊与脏腑的关系密切,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舌诊有重要意义。
4.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舌诊的奥妙,对中医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总结通过本次舌诊实习,我对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观察舌象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舌诊实训报告心得体会总结
![舌诊实训报告心得体会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9df7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3.png)
一、引言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舌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本次舌诊实训中,我有幸学习了中医舌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这一技术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实训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实训背景本次舌诊实训是在某中医学院举办的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中进行的。
实训旨在使学员掌握中医舌诊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首先,我们学习了中医舌诊的基本理论,包括舌诊的历史渊源、舌诊的意义、舌诊的生理和病理基础等。
通过理论学习,我对舌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
实训内容包括舌体的观察、舌质的观察、舌苔的观察以及舌下脉络的观察。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有幸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患者进行了舌诊。
3. 案例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大量的舌诊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进一步加深了对舌诊的理解。
四、实训心得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在理论学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理论的价值。
2. 观察力的重要性:舌诊是一门观察艺术,观察力是进行舌诊的基础。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舌象,如何从舌象中捕捉到疾病的线索。
3. 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中医舌诊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4.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团队合作,共同分析病例,共同探讨问题。
这使我认识到,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5. 对中医舌诊的热爱:通过本次实训,我对中医舌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热爱这一技术。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舌诊水平。
五、实训总结1. 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中医舌诊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舌诊图片较全培训课件
![舌诊图片较全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5738c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8.png)
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
手太阴肺经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舌诊图片较全
肝经
脾经
4
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心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
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
因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 从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
肾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液组成部分, 关系舌体之润燥,反映脾肾的功能。
人体内部的变化,脏腑虚实; 气血的盛衰,津液盈亏均可反映于舌象。
舌诊图片较全
7
舌体分候脏腑理论
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舌尖部----上焦心肺的病变; 舌中部----中焦脾胃的病变; 舌根部----下焦肾的病变; 舌两侧----肝胆的病变。 《伤寒指掌·察舌辨证法》 “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之说。
┗热扰神明-舌失主宰- ┣强硬舌
痰浊内阻-┏蒙闭心包 ┛
┃
┗肝风夹痰━━上阻舌窍┛
舌诊图片较全
46
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 或为风痰阻络。
舌 体
色红绛少津——热邪亢盛;
强 胖大+苔厚腻——风痰阻络;
硬 言语謇涩+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
舌诊图片较全
47
(三)歪斜舌
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阴血亏损,肝筋失养,舌脉挛急┓ ┣颤动舌
邪热伤津,燔灼肝筋,筋脉拘急┛
临床意义:舌颤动是肝风内动的表现之一。
气血虚衰、阴液亏损,舌失濡养→无力平稳伸展舌体
热极动风、肝阳化风→舌舌诊图颤片较动全
15-中医培训教程——舌诊
![15-中医培训教程——舌诊](https://img.taocdn.com/s3/m/7a149440f7ec4afe04a1dfd8.png)
青舌
舌色如皮肤暴露之 “青筋”,全无红色, 称为青舌,古书形容 如水牛之舌。 由于阴寒邪盛,阳气 郁而不宣,血液凝而 瘀滞,故舌色发青。 主寒凝阳郁,或阳虚 寒凝,或内有瘀血。
望舌质——舌形
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胀 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苍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形 色坚敛,谓苍老舌。 舌质苍老者主实证。
望舌质——舌神
舌神: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察 舌神之法,关键在于辨荣枯。 荣者,荣润而有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 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是谓有神,虽病亦属 善候。 枯者,枯晦而无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 干枯,晦暗无光,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 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红舌
舌色鲜红,较淡红 舌为深,称为红舌。 因热盛致气血沸涌、 舌体脉络充盈,则 舌色鲜红,故主热 证。 可见于实热证,或 虚热证。
绛舌
绛为深红色,较红舌 颜色更深浓之舌。 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 在内伤杂病,为阴虚 火旺。
紫舌
紫舌由血液运行不畅, 瘀滞所致。 故紫舌主病,不外寒 热之分。热盛伤津, 气血壅滞,多表现为 绛紫而干枯少津。寒 凝血瘀或阳虚生寒, 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舌头结构
舌体与脏腑相配
生物全息律——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 影。 基本规律是: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 下。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尖主上焦(心、肺) 舌中主中焦(脾、胃) 舌根主下焦(肝、肾)
(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 )
(医学)中医临床舌诊详解(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医学)中医临床舌诊详解(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e9d92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2.png)
舌诊 主要是观察 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变化 1舌质 又称 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2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 苔 状物有胃气所生. 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薄润的舌 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 和,津液的存亡,均可反映在舌苔变化中,观察舌苔的变 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
• 湿热蒸腾 • 水涝过干裂 从湿到干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红舌白滑腻苔
• 舌红瘦簿 苔簿白腻 光亮水滑
• 营热夹湿 气血两虚 阴虚湿盛
• 气血两虚痰湿不化
• 胃阳不振 脾肾阳虚 痰湿化热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红舌半白半黄腻苔
• 舌右半白 左半黄 腻苔
• 热郁肝胆 肝胆湿热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 舌红有红点,苔厚积滑 舌苔上黄白米粉
• 主病 邪毒内盛 热积三焦 血热湿毒藴积
• 气分问题 化湿 用豆蔻类 下焦清热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舌红短缩莹光
• 舌红而嫩,短缩于口内 舌面光莹无苔
• 主病 胃肾阴竭 热盛伤阴 燥热生风 风邪挟痰
• 血热伤阴
• 舌红而嫩 发热 鲜茅 肉桂 • 小孩 发热不退用鲜茅7根蒸水喝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中医临床舌诊详解
主讲人 XXXXX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舌诊了解阴阳升降
• 人与大自然的规律
•
太阳西升(阳)
•
人体气机 左升
太阳东降(阴) 右降
阴阳平衡 气血通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中医四诊
望闻 问 切 舌诊是中医四诊 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舌诊培训总结报告范文(3篇)
![舌诊培训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148a6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3.png)
第1篇一、前言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我单位中医诊疗水平,增强中医特色服务,近期我单位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天的舌诊培训。
本次培训邀请了知名中医专家进行授课,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现将培训情况及个人心得总结如下。
二、培训内容与收获1. 舌诊基础理论:培训首先对舌诊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讲解,包括舌的生理功能、舌与脏腑的关系、舌诊的原理等。
通过学习,我对舌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舌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2. 舌象观察与解读:专家详细介绍了舌象观察的方法,包括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等,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解读。
通过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根据舌象判断病情,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依据。
3. 常见病症的舌诊特点:培训重点讲解了常见病症的舌诊特点,如感冒、咳嗽、发热、胃痛等。
通过对这些病症的舌诊分析,我掌握了如何根据舌象快速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
4. 实际操作与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有幸进行了实际操作,包括舌象观察、病例分析等。
通过专家的指导,我学会了如何正确观察舌象,并能够根据舌象判断病情。
三、个人心得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本次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诊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判断病情。
2. 提高诊疗水平:通过学习舌诊,我对常见病症的诊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提高我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增强中医特色: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本次培训,我更加坚定了发展中医特色服务的信心,为推动我单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巩固学习成果:我将把本次培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舌诊水平。
2. 分享学习经验:我将积极向同事分享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共同提高我单位的诊疗水平。
3. 参加更多培训:我将继续参加各类中医培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舌诊与脉诊【培训学习】
![舌诊与脉诊【培训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e1687613ccbff121dc368303.png)
精编课件
25
(四)裂纹舌
【特征】:舌面出现的各种形状的裂纹、 裂沟,深浅不一,大小不等。裂纹可多少不 等,深浅不一,可见于全舌,亦可见于舌前部或 舌尖、舌边等处,裂纹的形状不一。
精编课件
注意 与先 天裂 纹以 及人 字沟 区分
26
【意义】多由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 虚不润、脾虚湿侵所致。 【机理】
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 外感疾病初起在表(如风寒咳嗽证、
邪热袭肺证) 内伤病病情较轻(气虚发热、阴虚
火旺的心悸等)
厚苔:是由胃气夹湿邪、痰浊、食
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 主病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痰 湿、食积、里热
精编课件
52
【舌苔厚、薄动态转化】
一般的:
精编课件
7
一、舌神
特征:红活明润,运动灵敏——荣;
枯槁晦暗,运动呆板——枯。
意义:荣——有神,正气盛,病轻,
预后良;枯——无神,正气衰,病重, 预后差。
精编课件
8
二、舌色(舌质色颜色:淡红、淡白、红绛、
青、紫)
淡红舌 1.特征:淡 红润泽,白里 透红。 2.意义:健 康人或病情轻 浅,气血未伤。
绛色愈深,热邪愈甚。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 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红舌与绛舌多见于基础代谢增高之疾病,如 感染、甲亢、高血压、糖尿病。
精编课件
15
(五)紫舌
【舌象特征】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舌
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舌红而泛现紫色者,为 紫红舌;舌络而泛现紫色者,为络紫舌;舌体局部出 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不高于舌面者,为斑点舌。
中医
舌诊
与
脉诊
舌诊的形态结构实训报告
![舌诊的形态结构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183b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4.png)
一、实训背景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舌下脉络等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为了提高对舌诊技能的掌握,我们进行了舌诊的形态结构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认识正常舌象的特征。
3. 学会分析常见病证的舌象变化。
4. 提高对舌诊结果的判断能力。
三、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训地点:XX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诊断科四、实训内容1. 舌诊基本知识学习- 舌诊的历史与发展- 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 正常舌象观察- 舌色:淡红、红润- 舌形:舌体柔软,伸缩自如- 舌苔:薄白苔,苔质均匀- 舌下脉络:色泽正常,脉络清晰3. 常见病证的舌象分析- 舌红苔黄——热证- 舌淡苔白——寒证- 舌紫苔腻——瘀血证- 舌裂苔少——阴虚证4. 舌诊实训操作- 观察舌色、舌形、舌苔、舌下脉络等特征- 记录舌诊结果- 分析舌诊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联五、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认真听讲,理解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 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加深对舌诊知识的理解。
2. 模拟操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舌诊操作,熟悉舌诊的步骤和技巧。
- 观察模拟舌象,分析舌诊结果。
3. 临床实训- 在临床老师的带领下,观察患者的舌象,进行舌诊操作。
- 记录舌诊结果,分析舌诊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联。
六、实训结果1. 理论知识掌握- 通过学习,对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 能够识别正常舌象的特征。
2. 实践技能提高- 通过模拟操作和临床实训,掌握了舌诊的步骤和技巧。
- 能够分析常见病证的舌象变化,提高对舌诊结果的判断能力。
3. 临床思维培养-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象,分析舌诊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联,培养了临床思维。
七、实训总结本次舌诊的形态结构实训,使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们对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舌诊结果的判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偏色光和反光。
(2) 饮食或药物影响 食物或药物对舌体颜
色和舌苔厚薄、润燥及 腻腐等的影响。
染苔及其鉴别。 (3) 口腔因素的影响
缺齿、智齿及张口呼 吸等的影响。
一、周秦时期—舌诊的萌芽 (一)扁鹊———第一个记载舌诊的医家
言诊舌与诊脉并重;舌偏枯,但若舌能转
动、能言语,则预后良好。(王叔和《脉经》
之“扁鹊阴阳脉法”及“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 诀”)
(二)《黄帝内经》———舌诊的基础 该书有关舌的内容众多,论述了有关舌的
解剖、生理、病理等,明确指出舌诊的临床意
义。
舌象
精编课件
1
前言
中医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 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 法,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 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中医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 载,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形成了今天的舌诊。
精编课件
2
中医舌诊发展简史
中医舌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
配合刮舌及揩舌法。 用以鉴别舌苔有根无根, 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结合问诊、闻诊进 行。问诊可以了解味觉 以及冷热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舌体运动是否
灵活。闻诊了解语言清晰与否,以帮助诊断。
精编课件
14
三、舌的分部及脏腑部位分属
舌的分部:
舌根(肾) 舌中(脾胃) 舌边(肝胆) 舌尖(心肺)
精编课件
15
3 注意事项
3、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舌诊 专著,用以分析病机、确定方药、推测预后;
4、明清温病学家重视验舌,对温病辨证施治起 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5、近代,舌诊在现代化、客观化研究方面更加 深入,有了飞速的发展。
精编课件
8
第一节
舌诊概说
精编课件
9
一、 舌诊原理
(1) 脏腑联系:
心——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 大主,与气血运行相关;舌为心窍,言为心声,心藏神,舌体运 动与语言及心神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舌 味觉与心神相关。
(三)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问世:奠 定了舌诊学基础;发展辨舌用药法则;充实了判断预后的 舌诊内容。
精编课件
5
四、明清以后———舌诊的进一步发展
(一)丰富多彩的舌诊论著:如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 张登《伤寒舌鉴》、王文选《舌鉴》、梁玉瑜《舌鉴辨 证》、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徐灵胎《舌鉴总论》、 傅耐寒《舌胎统志》、刘恒瑞《察舌辨症新法》、杨云峰 《临证验舌法》、邱骏声《国医舌诊学》等。其它如《景 岳全书》之“舌色辨”、《石室秘录》之“伤寒辨舌秘 法”、《伤寒一书》之“伤寒舌苔辨”、《伤寒绪论》之 “辨舌”、《医原》之“杂病舌苔辨证篇”及“温病辨舌 心法”、《伤寒指掌》之“察舌辨证歌”等舌诊专篇。
精编课件
11
(3) 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
舌体有赖气血的濡养;舌体舌苔有 赖津液滋润。因此临床可用以察津液盈 亏,病邪性质及相应脏腑病变。
舌下肉阜为唾液腺的开口,唾为肾 液,涎为脾液;且津液之生成运化布散 与脾、胃、肺、肾、肝等脏腑相关,与 病邪性质亦有一定关系。
精编课件
12
二、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伤寒舌诊的整理研究:见于《类证活人书》(朱 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成无己)等著作 中。
(二)舌诊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 诀》(儿科)、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妇科)《外科 精要》(外科)、倪维德《元机启微》(眼科)、刘河间 《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儒门事亲》、李东垣《脾 胃论》、朱震亨《局方发挥》等(内科)。
(二)舌诊的现代化及客观化研究:如舌电位测 定、“舌色仪”的应用、舌印的应用、舌活体显 微镜观察、舌生理生化测定、舌血液流变学研究、 舌病理切片及涂片检查之动物模型研究、人群普 查等。
精编课件
7
舌诊简史要点
1、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舌 诊的记载;
2、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舌诊用于中医 辨证施治;
精编课件
3
二、汉唐时代———舌诊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一)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舌诊的理论 且加以发展充实提高,并具体运用舌诊作为辨证施治的 工具。在用以审察病因、阐述病机、确定治则及判断预 后等方面均有论述。
(二)王叔和《脉经》虽以论脉为主,但亦不废舌,不 仅保存了三国以前的许多舌诊文献,而且对热病的舌象 观察较前人有所进步。
(三)葛洪《肘后方》亦论及舌,据舌用方。
(四)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重视辨舌以察诸病之源, 论九候之要。提出舌肿、舌强、舌烂、舌不收、舌缩、 弄舌、舌胀、舌出血、舌上生疮、重舌等内容。
(五)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舌象变化属病在脏腑,为 后世察舌辨脏腑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精编课件
4
三、宋金元时期———舌诊理论的探讨与提高
1 望舌体位和伸舌姿势
望舌体位:正坐或仰卧。须使光线明亮,易于观察。 伸舌姿势:尽量张口,舌体自然伸出口外,舌体放松, 舌面平展,舌尖略 向下,使舌体充分暴露。应避免过分用 力、舌体紧张、舌体卷曲、伸舌时间过长等。
正确姿势
精编课件
不正确姿势 13
2 诊舌方法
顺序:一般先舌质,后舌苔。望舌质顺序: 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脾——舌为脾之外候,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舌体赖气血充养; 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舌苔。
肾——五脏六腑之精皆归于肾而藏之,而精气充养舌体。
肝、肺——肝藏血,肺主气,气血充养舌体。
当脏腑病变反映于舌时,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见后)
精编课件
10
(2)经络联系:
心经之别系舌本; 脾经连舌本,系舌下; 肾经挟舌本,系舌下; 肝经络舌本; 胃经上至舌; 膀胱经筋结舌本; 少阳三焦经入系舌本。 “核诸经络,考手足阳明,无脉不通于舌。” (杨云峰《临证验舌法》)
(二)温病学派对舌诊的贡献:吴又可提出“温病察舌, 伤寒辨脉”观点;叶天士将舌象作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 依据;吴鞠通则将其作为三焦辨证的依据之一。
精编课件
6
五、新中国——舌诊的飞速发展
(一)文献整理及新著:重新出版了《敖氏伤寒 金镜录》、《临证验舌法》、《察舌辨证新法》、 《辨舌指南》等。新编者有《中医舌诊》(北京 中医学院)、《舌诊研究》(陈泽霖等)、《中 医舌苔图谱》(宋天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