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系统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02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的经营 方式。
03
04
概括中国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 点
铁犁牛耕的耕作 方式,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模式;
青铜冶铸
春秋:冶炼生铁、铜
汉代:炒钢、铸铁脱碳钢
农 耕 时 代
冶金 冶铁 南北朝:灌钢法
炼钢 燃料 更新 木炭—煤
汉始用 宋普遍
—焦炭
南宋始用 明流行

手 工 业
丝织 技术
与 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
路线


重农抑商
产生:战国 发展:秦汉 强化:明清
以农为本 产生原因 商业缺点 评价(分阶段)
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5、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农业、手工业发达
农耕经济 高度发展
商业繁荣 生产关系变革 国际地位领先
表现



基础:农业、手工业发达
夜 的 发 展 与 迟 滞

前提:商品经济的繁荣

根本: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繁荣
主 义 生 产 因
原因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以雇佣劳动为
标志
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苏州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
西周以来 西汉——提花机 缂丝技术——唐出现,宋风行
明清—南京、苏、杭州为丝织中心
纺织
技术 纺织原料:麻——丝——棉
棉纺织 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贡献,松江 明清:棉布取代丝、麻、毛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失误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 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

内容:三大决策

社 会
以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起点


建设为
建 中心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
发 展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雇佣关系
重农抑商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发
闭关锁国
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雏资本形场市)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新 航 路 : ( 1)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四 条 航 线
见 P27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
曲 折
曲折发展
表现: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

1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
第四单元单元知识结构:
基本内容: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造”的实施
成果:“ ”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成果:“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三 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成就
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作出正确分 析,明确了党的任务,经济建设蓬勃 发展 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你还记得必修二历史的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虽然这个单元的历史知识很少,很简单,可是考试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2)生产工具的变革: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④唐代:曲辕犁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4)生产方式的变化: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②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产生:春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2、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形成: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私有制确立:形成:战国时期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①丝织技术: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②棉纺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陶瓷: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②制瓷技术:东汉末年: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官营手工业:产生: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⑵精耕细作;⑶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⑴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⑵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⑶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⑷金融货币方面→隋唐: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宋朝: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⑸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小农经济及特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①男耕女织②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成就如下:(1)冶金业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有。

商周〖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铁→西周晚期已有。

众多发明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中国〖China〗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中世纪的世界一、中世纪的时期1. 中世纪的定义及时期划分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大致从476年(西罗马帝国被灭)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间。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2. 中世纪的特点中世纪是一个多事之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封建制度盛行、天主教盛行、民族国家渐渐兴起、文艺复兴的萌芽、商业活动与城市发展。

3. 中世纪的生活中世纪社会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极其严重;城市经济的兴起改变了农村社会,贵族乐于享乐、重视对艺术的提倡,也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东方和伊斯兰世界1. 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又称拜占庭帝国,它成为文化艺术和科技的中心。

不过,受罗马帝国衰败的影响,东罗马帝国也在矛盾之中。

2. 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影响力,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东的政治、经济,也渗透到了欧洲的文化、社会中。

在伊斯兰世界里,诸如医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这也激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三、中世纪的基督教1. 基督教的扩张与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分裂之后,逐渐取代了罗马的宗教。

教会在中世纪的政治、宗教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陷于世俗化和腐败之中。

2. 教会改革及封建君主与教会的矛盾中世纪教会陷于阴霾之中,这使得教会改革成为了必要。

教会改革的产生是教会内在腐朽的反映,改革运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教会内部腐化问题以及教会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3. 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的基督教对于欧洲的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它被进一步地挑战。

四、中世纪的商业与城市1. 商业活动的发展中世纪商业活动的兴起使得生产和贸易逐渐脱离了封建领主的控制,商业贸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2. 城市的产生中世纪城市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开始。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新时器时代: 掌握了冶铜技术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铜技术春秋至秦汉:造型轻巧,纹饰简单。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出现人工冶铁。

用木炭、皮囊鼓风冶铁。

块炼铁技术出现战国:发明铸铁技术,比外国早1800年左右发明铸铁柔化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 早欧洲2000年左右西汉:高炉炼铁.用煤做燃料(世界最早)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200多年冶铁技术南宋:始用焦炭做燃料春秋晚期:有钢剑,掌握了块炼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西汉:“百炼钢”的技术兴起,出现炒钢法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冶金技术炼钢技术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南方创青瓷北朝:北方创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三彩和秘色瓷有名,出现釉下彩绘开始大量输出国外,已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元代: 制瓷中心景德镇, 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明:斗彩和五彩瓷等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等彩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大量外销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制瓷业明清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被西方音译为China ,意为“瓷” 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后来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世界最早)商朝:有了织机西周: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开辟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丝国”(“塞里斯”)称号出现缂丝技术(经纬织造);开始使用提花机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丝织业明清:进入鼎盛丝织中心-----苏州、杭州、南京。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南北差异:南稻北粟二、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2、生产关系——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个体农耕3、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时期(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出现(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落后性)③精耕细作④自给自足。

(封闭性)(4)评价小农经济积极: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①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②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③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3)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①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 私田私有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③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主要)、自耕农土地私有(2)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①土地兼并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②政府“均田”“限田”——北魏均田令(土地国有)③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

而封建国家政权是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在远古时期,人们先以石刀、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然后用火焚烧,在烧后的土地上播种,这就是刀耕火种。

这种方式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2、商周时期:耒耜出现耒耜是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人们用耒耜翻土耕种。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铁犁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商周时期:井田制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井田制下,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为“井田”。

井田制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为贵族占有,由庶民集体耕种,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收获归自己。

3、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遭到破坏。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手工业的发展(一)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重要成就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是其代表作品。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历史必修二知识树结构主观题及时间线索

历史必修二知识树结构主观题及时间线索

必修二知识体系、重点主观题和时间线索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知识结构和体系一、古代的农业经济1、生产力方面:(1)耕作方式的演变(时间线索梳理)(2)水利事业的发展(时间线索梳理)2、生产关系方面:(1)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土地兼并现象:根源—影响3、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组织方式—经营方式—内容—土地制度—经济模式或性质二、古代的手工业1、三种类型:家庭—私营—官营2、三个部门的成就:丝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时间线索梳理)3、发展特点:起源;规模技术;类型;地位;程度三、古代商业的发展1、基本概况:朝代线索2、古代“市”的发展:秦代—汉代—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清3、古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战国—汉代—唐朝—宋朝—明清四、古代的经济政策1、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根源—目的—表现—性质——影响2、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含义—原因—概况——评价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时间、地区、部门—性质特征—总体特点—缓慢发展的原因重点主观题积累1、各时期“市”的发展情况2、“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目的、性质和影响3、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目的和评价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第二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知识结构和体系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原因—标志—表现—影响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840年——1949年)1、产生:时间地点—原因—代表性企业—影响2、初步发展或第一次高潮:时间—原因—代表性企业—影响3、短暂的春天或第二次高潮:时间—原因—发展的特点或有限的表现—结果及认识4、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时间——原因——认识5、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的命运: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社会性质);具体而言(体系部门、力量对比、经济地位、地区分布、障碍多、自身条件差,总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三座大山的压迫—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重点主观题积累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原因和两个著名的企业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和相关的人物以及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和两大支柱产业4、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5、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具体特点和根本特点)重点时间线索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洋务运动: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5、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一次高潮):6、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第二次高潮):7、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8、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抗日战争时期9、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10、民族资本主义新生时期或改造时期:第三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年—今天)知识结构和体系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年——1978年,速度和规模问题)1、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内容、特点(2)“一五”计划:时间、特点以及特点的原因(3)三大改造:时间、方式、成果、性质和意义(4)八大召开:时间、背景、内容和意义2、1956年—1966年曲折十年:曲折的原因—表现—教训—纠正3、1966年—1976年最严重挫折的十年:周恩来和邓小平两个时期的概况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年——1992年)1、转折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2、经济体制的改革:前提—含义—目的—实质—过程(农村、城市)—成果3、对外开放的格局:目的—含义—进程步骤—格局特点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1992年——今天)1、新阶段的标志: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南方谈话:背景——时间——内容——意义(2)中共十四大:时间——内容——意义2、新阶段的成果或表现:从经济体制方面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992年——1993年——1997年——2007年左右重点主观题积累1、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几次变革或调整?每步调整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意义是什么?2、新中国工业化起步于何时?工业化起步的特点是什么?特点的原因又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3、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形成了怎样的格局?有什么意义?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重点时间线索一、过渡时期:(1)总路线的提出(2)一五计划(3)三大改造(4)中共八大二、十年建设时期:(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八字方针(3)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文化大革命十年:(1)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2)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四、改革开放时期:(1)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包产到户(2)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灵活政策(2)四川广汉率先取消人民公社;开放四个经济特区(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开放14个沿海城市(5)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6)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7)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8)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十四大的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纲;进一步论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第四专题——近现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结构和体系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长跑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2、饮食:四大菜系、中西餐并行3、建筑:四合院——中西合璧4、社会风俗:新式婚礼、简洁葬礼、剪发、禁缠足、鞠躬、握手等二、近现代交通和通讯的进步1、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电车、公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2、邮电通讯:邮政、电报、电话三、近现代物质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报业:19C40A—19C70A—维新时期—辛亥时期2、广播:1923年—1926年—1927年——1928年3、电影:1896年—1931年—二三十年代—抗战胜利后4、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1958年—1978年重点主观题积累1、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 (2)石器锄耕(耒耜) (石器、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3)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③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元代的纺织业,明清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冶金瓷 器丝织业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铁制农具和 的广泛使用) 古代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奴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二单元知识结构图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 四条航线 (雏形)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2)英国殖民扩张、海上殖民霸权地位确立 (拓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基本形成)发生条件: 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产生(最终建立)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目的: 口号: 代表: 近代工业的起步) 内容:影响 (20世纪60——710年代)主要分布:东南沿海(Why?)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战期间)特点:数量 规模 资本总额地域上“春天”出现的原因: 短暂的春天“春天”出现的表现: “春天”消失的原因: 1927-1936 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表现: 曲折发展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1945念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前提: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年底,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修改了八大的正确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年代:形式更加多样,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迅速城乡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化进程加快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时尚中国,更显个性化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学案 装 订 线服装、发型、食品、住房风俗习惯交通:火车、轮船、航空通讯:邮政、电话、电报第六单元知识结构图背景: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导图

必修二 经济全球化结构图
背景 混乱、实力对比变化、美国意图
战后资义世界经 济体系的确立
确立 内容 特点
国货金体系 国贸体系
内容 特点 崩溃
国货、世行(宗旨、作用、二者的比较) 以美元为中心;双挂钩原则 1973 年
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影响 稳定秩序、恢复经济、扩大贸易、美国扩张


全 球
欧盟 背景、经过、措施、发展(成员国、货币)、意义

60-80 年 代 区 域 集
团化加强
北美自贸区 原因、经过、目标、特点、作用、趋势
亚太经合 原因、经过、宗旨与目标、特点、意义
90 年 代 以 来 经 济 全球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 原因、表现、实质(发达国家主导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资本扩张)、特点、评价 问题与展望 存在问题、展望(长远)、对策 中国与 WTO WTO 建立的背景、宗旨作业、中国入世的过程、影响、挑战、对策
三大产业

经济政策





近代前业的 发展与迟滞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农业
农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小农经济(原因、特点<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影响因素、评价)
手工业
三个部门、三种经营方式、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与城市
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城市的变化(功能、界限、管理、时间、规模数量、分布<考案 67 页>)

的调整与创新
国 的
战后资义调整 原因、表现(出现的原因、影响)、实质、影响(黄金、滞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目的、内容、特点、评价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

神⼈记丑,烧给冥界,⼀般是指⼈物所发⽣过的事。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式的变⾰1.原始农业的产⽣:“⼑耕⽕种”、“⽕耕”2.距今七⼋千年前:中国农业进⼊了“耜耕”或“⽯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式形成。

汉代⽜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式便于⽜耕普及。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利有较⼤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地命⽂武百官背⼟,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患。

5.隋炀帝:开通了⼤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利⼯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具筒车。

⼆、古代中国的⼿⼯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先后顺序:⿇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艺特点:分布⼴,规模⼤,⽔平⾼。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了⾰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东龙⼭⽂化——蛋壳⿊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它们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代表。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从耒耜到曲辕犁】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5、唐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三国)、筒车(唐代)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西域地区的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 四条航线 见P27 (雏形)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 (2)英国殖民扩张、海上霸权地位确立 (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进入蒸汽时代 (基本形成) 3、工业革命 发生条件: 表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
时代,垄断产生 (最终建立)
第三单元知识结构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目的:见P41 洋务运动 口号: 代表: (标志着中国 近代工业的起步)作为:见P41 影响 20C 60-70 S )主要分布:东南沿海(WHY ?)
民族工业诞生并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战期间)
特点:数量 规模 资本总额 地域上
“春天”出现原因: “春天”消失的原因: 短暂的春天 “春天”出现的表现: 1927-1936 较快发展,原因在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运动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P41 ,在国统区 市场

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动 中国

族资本
主义的曲

发展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P41 美国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
服装、发型、食品、住房 物质生活 风俗习惯 交通:火车、轮船、航空 交通与通讯 通讯:邮政、电话、电报 大众传媒: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的革新或兴起



现代


生活的
变迁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区域一体化和集团化
欧洲共同体
欧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利:
弊:
促成因素
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系统总结
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流与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土地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价
(1)优点: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精耕细作
④政府的重农政策,另外:农民的斗争,推动封建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2)弊端(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比较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③具有封闭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承担赋税徭役,受剥削和压榨,容易破产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畜牧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经营方式。

四、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的崩溃,在经济上表现是什么
1、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截止到1953年土改的完成。

2、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3、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
4、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㈠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 私田私有
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㈢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五、中国土地制度发展线索图示
六、土地兼并的主要内容
1、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2、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3、原因: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4、危害:(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5、抑制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按亩纳税(明清)
七、租佃关系发展的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不仅有了选择雇主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八、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
1、以家庭(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即男耕女织)。

【最基本的特点】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4、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5、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九、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
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十、中国古代三次经济重心南移方向、影响及简况表格
(1)经济重心转移方向:关中、中原地区——江南
(2)对江南地区的影响:①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③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④文化重心的南移,政治重心东移。

(3)经济重心
南移简况:
十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简表
阶段南移状况
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开始南移
唐安史之乱后继续南移,南北对等
两宋之际完全南移
十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点:
1、农业的补充与从属: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的制约;
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3、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手工业逐渐萎缩,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明中后期出现工厂手工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5、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6、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断进步。

十三、农耕时代的商业简表
十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商业精神日益丰富
2.历史悠久,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发展道路曲折
4.是农耕经济有益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十五、近代前夜中国发展的表现
十六、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特征和发展缓慢的原因
1、萌芽出现时间:明中叶
2、特征:①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②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基本特征)③目的是为市场而进行的商品生产④增殖利润
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仅限于江南的一些生产部门)
原因:(1)经济:农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商业文明只能在农耕文明的夹缝中生存;
(2)政治:专制统治沉重剥削阻碍新经济因素发展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自然经济;海禁政策阻碍海外市场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3)思想: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

十七、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①明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②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瓷业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

③鸦片战争前,已扩展至众多行业。

十八、近代前夜中西方社会发展比较简表
十九、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的区别
二十、本单元易混知识点汇总
1、三代时期(夏商西周),受封贵族土地只有使用权,无权转让予买卖,且须向国王缴纳贡赋。

土地属于国有制,但又有别于现今的国有制。

此时的国有制实质是国王所有。

2、春秋时期,“私田”不归国王所有,而归“私田”主人控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耕基本定型的事件并非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而是唐代曲辕犁的发明。

4、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崩溃是因为血缘关系的淡化,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井田制的崩溃。

井田制的崩溃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5、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生产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

6、中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形态:三代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分离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7、明清时期白银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原因在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故明清时期开始以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而先代则使用纸币和铜钱。

8、白银的使用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将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用于购买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

致使大量白银涌入中国。

9、明清时期新的高产作物的出现源自于新航路的开辟(1500年前后),诸如烟草、番薯(甘薯)、南瓜、西红柿、玉米和花生等均原产于南美洲。

明代中后期传入中国。

棉花原产于中亚、西域地区,宋代以后传入中国。

10、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并非“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而是衰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11、闭关锁国并不是指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2、小农经济是指个体农民的小规模的、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种植经济。

是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自然经济包括其他种类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与商品经济相互对立。

1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都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且导致中国的固步自封,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二、本单元记忆技巧(一、二、三、四)
“一”是指一项经济制度,即土地制度。

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二”是指两项经济政策,即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在复习此两项政策时务必注意归结其实施原因、表现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并总结出其对社会进退步的作用:
“三”是指三大经济领域:“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及外贸经济”。

识记农业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进而归结出相互关系、发展特征及表现。

“四”是指四个经济现象和趋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民营手工业的艰难发展和崛起、城市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