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意义。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此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 (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外部监督有 助于抑制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内部约束有助于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2)应计项目盈 余管理仅导致企业经营业绩在短期内出现反转; 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 出现长期严重滑坡。 本文后面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文献回顾、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 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与分析;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虽然早在 1999 年,Healy and Wahlen(1999)通过对盈余管理定义的拓展,明确指出了盈 余 管 理 有 两 种 方 式 , 即 利 用 职 业 判 断 对 账 面 盈 余 操 控 的 应 计 项 目 盈 余 管 理 (accruals manipulation) 和 通 过 构 造 真 实 交 易 来 操 控 利 润 的 真 实 活 动 盈 余 管 理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但直到现在,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还是以应计项目操控为主(Hribar,P. and Nichols,D.C., 2007; Cornett,M.M et al., 2008; Chahine,S., 2012),只是近期才有少数学者开始 关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最初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Zarowin and Oswald, 2005; Osma and Young, 2009; Seybert, 2009)主要集中在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降低开支以增加利润。 Wang(2006)发现当会计灵活空间小时,管理层更可能削减研发支出。然而,对于研发费用之 外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一致的证据(Chapman et al., 2005;Cohen et al., 2008)。Roychowdhury(2006)发现为避免年度报告亏损,企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来进行盈 余管理的证据。Edelstein et al.(2007) 发现企业会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来减少税收性收入 以满足股利支付的要求。Athanasakou et al.(2009)发现市场并不会奖励通过盈余管理(含真 实活动盈余管理) 来满足分析师预测的企业。 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企业会同时使用两种方式来 操控盈余, 如 Zang(2007)发现企业在操控利润的时候, 会替代性地使用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 盈余管理方式;Lin et al.(2006)发现企业会同时使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两种方式的组合来 操控盈余。还有少数几篇文献研究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系 (Matsuura S., 2008; Chen, 2009)。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也大都集中于应计项目操控, 近几年也有一些基于 真实活动操控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张俊瑞等,2008;李增福等,2011a, b;刘启亮等,2011) 。这些研究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在从事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那么企业究竟是如何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进行选择的? 从理论分析上看,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并不会改变企业内在的经济活动, 不影响企业的现 金流量(Graham et al., 2005;Gunny, 2005;Zang, 2007),具有操控难度较小、所需成本较低 的特点。 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由于是对会计报表的操控, 其行为易受外部审计人员的核查和 制约,事后遭受监管机构调查和集团诉讼的风险较高(Gunny,2005; Graham et al., 2005)。因 此, 一些来自外部的法律制度、 审计规则可能对应计项目盈余操控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而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对真实交易活动的操控, 除非关联交易, 否则往往缺乏审计和监管的依 据,因为真实活动操控行为与正常的经营活动通常难以区分(Zang, 2007),难以被审计部门 觉察,具有审计和监管较为困难的特点。因此,外部的监督可能难以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的盈 余管理。 同时, 由于真实活动盈余操控需要其他部门和企业的配合, 所需成本相对较高(Cohen and Zarowin,2008),且使企业经营偏离了最优决策,可能会受到较多来自股东的约束,特 别是参与经营的控股股东的约束。 目前大多数文献都仅从某一个方面考察其对企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选择的影响。
一、引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 以误导利 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的行为 (Healy and Wahlen, 1999)。盈余管理有两种方式,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和真实活 动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利用会计手段来实现 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操控来实现的。 目前大多数文献还是以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为主, 但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 的不断加强, 利用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的空间越来越小,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 的重视。Graham et al.(2005) 针对401家美国典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CFO主要 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而采用应计项目管理盈余的比例仅为 7.9% 。 Roychowdhury(2006)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相对于应计项目的盈余操控,经理人更倾向于通过 真实活动操控盈余。 更有文献支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才是导致企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 不是应计项目盈余管理(Gunny, 2005, 2009; Zang, 2007; Chapman et al., 2011)。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许多学者从应计项目操控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 在真实活动操控方面仅有一些零星的论文发表,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强化上市公司治理、资本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但有国外文献 研究表明一项政策对两类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Cohen et al., 2009)。 且有文献发 现投资者保护的增强在抑制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同时促进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而真实 活动盈余管理对企业业绩的损害更大(Sari et al., 2010; Cohen and Zarowin, 2010)。 我国上市公 司是否也在从事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什么因素影响了企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 择,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 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对加强企业治理、 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也有较强的政策
2
比如,较多的经验研究证实与企业监管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重要因 素。Zang(2007)还发现诉讼风险加重以后,企业会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 理。 Cohen et al.(2008)发现在 2002 年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后, 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从应计项目 操控转向了真实活动操控。Sari et al.(2010)在对亚洲七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后发现,在投 资者保护水平高的国家, 管理者更愿意通过真实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开更严格的外部 审计和监管。Nelson et al.(2003)的研究表明会计准则规定得越具体,企业越有可能通过真实 活动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 Nting(2008)的研究也表明严格的监管会导致更多的真实活动盈余 管理。Yu(2008)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较好地约束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但同时有 可能促使被审计企业从事更多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Visvanathan(2008)和 Garven(2009)研究 结果也显示审计委员会的结构特点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没有明显的限制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 表明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保护、严格的监管、高质量的审计师以及传统的公 司治理结构, 这些来自外部的约束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却有可能导致真实活动盈余操控 的发生。 也 有 研 究 提 供 了 企 业 内 部 治 理 抑 制 真 实 活 动 盈 余 管 理 的 证 据 。 Cheng(2004) 和 Roychowdhury(2006) 的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的存在能够减少真实活动操控行为。 Osma(2008)、Visvanathan (2008)和Garven(2009)研究指出更多独立董事的存在将限制经理层 对研发开支的操控。 Sun-A Kang and Yong-Shik Kim(2012)对韩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董事会 规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都发现这些来自企业内部的约束能够 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仅有李增福等(2011a,b)和刘启亮等(2011)从真实活动盈余管 理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二者权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别指出税率不同方向的变化和法律、 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影响企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择。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证实外部监督的增强将有助于抑制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而来自企 业内部的约束有助于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本文试图从外部监督和内部约束的一般意义 上研究企业管理层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权衡,而这样的研究可能得出更为一般化的结 论。 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处地域以及审计机构不同,其面临的外部监 督也不同;而股权结构的不同也使企业的内部约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内 外部约束的不同将可能使企业管理层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 据此, 我们提出本文 的假设1。 假设1:外部监督有助于抑制企业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内部约束有助于抑制真实活动 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应计项目操控是指企业对账面利润的调整, 在利润发生改变的同时会伴随资产、 负债项 目的改变,而这会在利润表上体现出来。例如低估坏账准备会产生超额应计项目,增加当期 会计盈余,而当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时,企业确认为坏账损失,这时超额应计项目便发生了反 转,降低了未来期间的会计盈余。因此,超额应计项目对当期收益的增加会被未来期间的反 转效应所抵消。同理,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造成了当期利润计算偏低和期末存货成本减小, 这将导致以后期间的销售成本偏低, 因而企业的利润反弹。 尽管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在时间上 存在反转效应,操控能力此消彼长,但是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中应收、应付账款与存货等应计 项目具有短期流动性,其操控是基于会计处理,没有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只影响 企业短期业绩, 而对其长期业绩没有作用。 相反,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企业直接对日常生产、 交易活动的调整,主要有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三种手段。销售操控通过在年末提 高折扣刺激产品销售,增加企业收益;生产操控通过增大产品生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费
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李增福


连玉君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企业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操控方 式之间的权衡以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会同时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盈余 操控;外部监督有助于抑制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但可能会促使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而内部约束有助于 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但可能会促使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应计项目操控仅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在短 期内出现反转,而真实活动操控则会使企业经营业绩出现长期严重滑坡。本文的研究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权衡方面拓展和丰富了盈余管理的文献,本文的研究结果特别是投资者法律保护制 度的增强仅降低了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程度,而无助于抑制对企业经营业绩损害更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等结论,使我们要重新审视目前的法律、审计等投资者保护制度的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和治理有 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经济后果;投资者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