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财务管理中的盈余管理
财务管理中的盈余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盈余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盈余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超过成本的收入,是企业的利润。
而盈余管理则是指企业如何合理地运用盈余,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本文将从资金运用、分配、投资等方面,探讨财务管理中的盈余管理。
一、资金运用盈余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合理运用资金。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资金运用计划。
首先,企业应确保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如支付员工工资、采购原材料等。
其次,企业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盈余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市场推广等,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此外,企业还可以将一部分盈余用于研发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分配政策盈余管理还包括盈余的分配政策。
企业可以通过发放现金股利、进行股票回购等方式,将盈余分配给股东。
分配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到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未来的发展需求以及股东的利益。
如果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且股东对现金收益更感兴趣,那么可以选择发放现金股利。
如果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或投资项目,那么可以选择进行股票回购,减少股本,提高每股盈余。
当然,分配政策的制定也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三、投资决策盈余管理还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可以将一部分盈余用于投资项目,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应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风险和期限等因素。
如果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高于企业的资金成本,且风险可控,那么可以选择进行投资。
此外,企业还可以进行风险分散,将盈余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以降低整体风险。
四、风险控制盈余管理还需要注意风险控制。
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护企业的盈余。
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企业可以购买保险,以应对意外风险。
此外,企业还可以进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对冲汇率、利率等风险。
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措施。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作者:朱凯来源:《财会学习》 2018年第10期摘要: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资本市场确实存在着与管理的动机、条件和行为,管理层会进行盈余管理。
那么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如何?国内外学者都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的:(1)市场能否识别盈余管理行为? (2)盈余管理具有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关键词:盈余管理;经济后果一、国外研究现状??(一 )市场能否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有效的市场中,投资者能够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国外学者对于市场能否识别盈余管理的研究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
国外学者早期的研究认为,市场能够识别盈余管理行为。
汉德 (Hand,1992)的研究表明,投资者能够识别物价上涨期间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并且对相应的报告盈余的下降反应并不敏感。
然而,其他学者的研究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并不认为市场可以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Beneish(1997)选取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的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的,结论发现这些没有遵守一般会计准则的企业,在违背准则的后两年,这些公司得到了十分明显负的非正常回报,这一结论充分的说明了投资者没有完全发现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 )盈余管理具有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具有正面效应。
希利和瓦伦 (1999)的研究发现,虽然一些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违背会计准则关于可靠性的要求,但是也正是因为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斯科特 (2000)研究发现,当企业签订的契约缺乏灵活性的时候,企业管理层如果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对未来的期望做相对出灵活处理,从而将这些内部的消息更加准确的反应给相关的报表使用者。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盈余管理具有负面效应。
德科等 (1996)对初次宣布有盈余管理行为时的公司的股价进行研究发现,那些公司在被对外报道盈余管理后,资本市场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应,股票平均下降 9%;同样, Teoh、Wong和 Rao(1998)在对 IPO和进行 SEO之后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被发现盈余管理的公司股价都在这之后大幅度下降。
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
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盈余的预测、分配、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活动。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能够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盈余,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保障股东利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盈余预测企业可以通过盈余预测的方法,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盈余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通过对市场环境、行业发展、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的研究,可以提前预见到可能会对企业盈余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 盈余分配企业在进行盈余分配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盈余分配比例。
可以采取利润归还股东、留存盈余等方式进行分配,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和股东的利益诉求。
3. 盈余使用盈余的使用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内部经营活动等方面。
企业应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盈余的影响,确保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控制。
在内部经营活动中,要根据企业的盈余情况,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提高经营效益。
4. 盈余管理企业应加强对盈余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明确的盈余管理政策和规定,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高盈余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督和审计,确保盈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1. 增强财务分析能力企业应提高财务分析能力,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把握企业盈余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及时发现企业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加强预警机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通过制定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可能对企业盈余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3.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及时公开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盈余情况,确保股东和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了解和监督。
4.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数据的采集、核实、处理和存储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范内部盈余管理风险。
5. 强化风险管理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对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风险对盈余的影响。
浅析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对策
浅析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对策1000字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在近些年来备受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以合法的方法通过财务手段来增加企业的盈余,从而达到增加企业财务实力的目的。
盈余管理常常被用于策略实施、财务报告和分配利润等方面。
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1、收益管理收益管理是一种以营收为主要目的的盈余管理手段。
它通过调整买卖价格和销售渠道等方式,促进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
收益管理可以利用折扣、推销奖励、促销等方式来刺激客户消费,并且提高企业的口碑和销售额。
2、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制定和维护适当的成本水平,从而最大化盈余的管理手段。
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在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
其中,材料控制、劳动力管理以及制造计划与仓库控制都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一种定期制定和监控的管理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支出,从而在保持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盈余的增长。
预算管理通常通过制订预算计划、分配资金、控制支出以及制订预算调整计划等方式来实施。
4、节约成本节约成本是通过管理手段控制或降低企业的开支,从而实现盈余的增长。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职业消费政策、优化运营系统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再生资源的利用来节约成本,例如以废旧设备或材料制造相同的产品。
5、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为了防止或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受到损害而设计的管理手段。
企业可以采取保险、合作风险控制、以及制定系统政策等方式来实现风险控制,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和盈余增长。
总结不同于企业经营过程其他环节,盈余管理往往是比较特殊和敏感的一环。
为了保证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企业应该同时考虑管理手段和对策的综合性与实效性。
企业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以达到实际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盈余管理方法的选择标准
盈余管理方法的选择标准1. 透明度和公开度是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的重要标准,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考虑公司的行业特点和经营模式,选择适合的盈余管理方法,以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
3. 评估盈余管理方法的风险和潜在影响,避免出现操纵盈余的情况。
4.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影响,确保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管控。
5.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和公正。
6. 选择能够平衡公司短期盈余和长期发展的盈余管理方法,避免过分追求短期利润。
7. 考虑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目标,选择能够支持长期增长的盈余管理方法。
8. 评估盈余管理方法对企业税收政策的影响,避免税务风险和争议。
9. 考虑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选择适合的盈余管理方法,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可靠。
10. 评估盈余管理方法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影响,确保公司内部激励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1. 选择能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方法,避免违法违规行为。
12.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公司股价和市场表现的影响,确保合理的投资者预期和市场表现。
13.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公司融资成本和资本结构的影响,确保资本成本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14. 选择能够提高财务报表质量和可靠性的盈余管理方法,确保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披露。
15.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公司业绩评价和奖酬机制的影响,确保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合理和有效。
16.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确保公司对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7. 评估盈余管理方法对公司现金流量和资金运营的影响,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和流动性。
18.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影响,确保财务人员行为合法合规。
19. 选择能够提高公司盈余质量和稳健性的盈余管理方法,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0. 考虑盈余管理方法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保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效果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效果企业的盈余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经营策略,最大化企业的利润,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并为股东创造持续增值的过程。
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企业盈余管理方法和它们的效果。
第一种方法是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等方式来实现成本控制。
这种方法在盈余管理中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性指标,增加销售毛利率,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种方法是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优化。
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品定价和销售策略。
通过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推广、品牌建设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销售收入和盈余水平。
第三种方法是投资决策的优化。
企业的盈余管理也可以通过优化投资决策来实现。
企业在进行资本投资决策时应精确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并在保证项目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并控制投资规模。
有效的投资决策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盈余。
第四种方法是财务计划和预测的制定与执行。
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和预测,并严格执行和监控。
财务计划和预测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盈余的使用和分配,避免过度支出或资金闲置,从而最大化盈余效益。
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和股权激励等方式来实现盈余管理。
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效益,提高盈余水平和企业价值。
资本运作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债务重组和股票回购等方式来实现盈余优化。
股权激励可以有效激励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
总之,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企业盈余管理方法对盈余水平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各不相同。
企业盈余管理利弊与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利弊与对策[提要] 本文分析盈余管理的目的,比较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关系,得出针对企业盈余管理应趋利避害的结论。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利弊企业的盈余管理长久以来都是会计人员在管理方向中应适度把握的重要课题,盈余管理也是一个中性的会计概念,其自身利弊共存。
在我国市场经济现状与现行会计制度共同作用下,企业盈余管理总的来说存在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的作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
一些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将受到抑制,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将随之产生。
如此而言,系统地了解盈余管理,正确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会计管理人员的必修课。
一、盈余管理概述(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我们可以概括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手段的适度调节来修正企业的财务报告,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二)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大致可以将二者的区别划分为如下四个方面:1、法律法规的认可与否。
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会计规范在制定的过程中并非一统就死,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所需要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
但是利润操纵则是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不当利益。
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的好处 Ø 传递内幕信息的一种工具:信息不畅 传递内幕信息的一种工具: 问题(blocked communication),某一项 问题 , 目的发展前景(盈利的趋势 盈利的趋势), 目的发展前景 盈利的趋势 ,持续盈利能 力等。 力等。反映了管理层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和信心。 和信心。 Ø 契约不完善:订立时不可能考虑将来 契约不完善: 的方方面面。譬如, 的方方面面。譬如,避免违反债务契约 (出口退税质押贷款 ,管理报酬契约的以 出口退税质押贷款), 出口退税质押贷款 丰补歉(公交企业的非典影响 。 丰补歉 公交企业的非典影响)。 公交企业的非典影响
盈余管理的手段
收入确认 提前确认:案例,有条件的销售,年前销年后, 提前确认:案例,有条件的销售,年前销年后, 分期收款销售等。 分期收款销售等。 延后确认:现提货,后开票。 延后确认:现提货,后开票。 凭空捏造收入 :对开增值税发票 费用确认 费用资本化 延期确认费用: 延期确认费用:利息费用不预提 提前确认费用: 提前确认费用:预付款项作为费用 费用不入帐: 费用不入帐:费用凭证不入帐 待处理财产损失、潜亏挂帐:账实不一致不予处 待处理财产损失、潜亏挂帐: 案例, 理。案例,政府部门批准费用挂帐 在建工程长期挂账
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 如何判断下属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关键是判断下属公司经理层是否具有盈余管理的 动机,下列情形下属公司管理层可能具有较强 的盈余管理动机: o 对下属公司定有任期目标制和业绩考核指标: 满足目标和指标 o 定有年度奖励计划 o 经理人员变更 o 微利或巨亏 o 面临连任或提升 o 业绩大幅波动或变脸 o 债务契约 o 税收动机
人力资本的动机:提升、经理人员变更、 人力资本的动机:提升、经理人员变更、 经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抬高收购门槛 抬高收购门槛) 经理人员的自我保护 抬高收购门槛 信号动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信号动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内幕信 发展前景。 息、发展前景。
真实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经济后果以及影响因素
真实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经济后果以及影响因素作者:何苦密莹莹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4期摘要: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以真实经济活动为手段,影响和操纵会计利润。
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在国外己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外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对其动机、手段、经济后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评述,以期为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经济后果影响因素一、引言真实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以真实经济活动为手段,影响和操纵会计利润(Gunny,2010)。
真实盈余管理,其区别于以单纯操纵会计数字为手段的应计盈余管理的最大地方在于,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偏离正常的方向,其结果不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报告利润,也会影响企业当期现金流量,而且对企业利润的现金流量的影响往往不是同向的(Gunny,2010;Cohen等,2010)。
很早之前就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真实盈余管理。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带有目的性地干预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对定义稍加拓展将包括“真实”的盈余管理,如通过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或其他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
随后的学者就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寻找到大量证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的证据,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经济后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逻辑关系对国外已有文献进行回顾。
本文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二、文献回顾(一)真实盈余管理证据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就展开了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很多研究都揭示了真实盈余管理在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
Dechow和Sloan(1991)的研究发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在企业CEO任期的最后几年,企业的研发费用会出现下降。
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
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报告期内对财务报表相关信息进行规划和处理,以达到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或应对公司风险管理等目的的一种行为。
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和手法,可能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如虚增收入、误报成本、压减盈余等,这些不当行为会误导投资者和决策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未来前景的理解,甚至导致投资者的财产损失。
因此,合理规划、有效控制、坚持稳定、透明公开和法律合规是盈余管理的关键,本文将介绍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手段1、减记抵销(负债的资产化)这种手段中,企业将递延收益、应收账款等已经收取货物或服务的应收账款计入资产账面价值,并逐步计入利润,增加盈余。
2、拖延减值计提企业通过拖延对研发费用、商誉等资源的减值计提时点,将减值的部分调拨入未计提减值的地带,以此调解年度收支平衡,达到调节名义盈利的实际目的。
3、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企业通过改变报告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如改变折旧方法、质保费减值计提标准等方式提高当期盈利水平。
4、虚构发票企业通过虚构销售、暗箱操作等手段虚构收入,增大当期利润。
5、参与市场操纵企业可以通过操纵市场价格、掌握市场机会、暗箱操作等行为来提高盈利并达到调节盈利的作用,最终目的在于增加盈利、操纵股价的变化等方面,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盈余管理的对策1、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结构、减少内控流失,加大监管、审计、信披合规等力度,严肃整治财务造假为目的的盈余管理。
2、加大法律制约力度对少数违法盈余管理机构、个人进行行政、刑事处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及时消除社会不良影响。
3、加强选股、风控能力在投资领域,一定要根据经营模式、资本水平、治理结构、业务范围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选股、分散不同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等措施,确保资金安全。
4、提高信息透明度不断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建立透明、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引言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和合理的会计估计,以及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准那么,来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盈余的分配。
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经济后果。
本文将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方法以及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在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过程中,采取合法合规的措施,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制定,在符合会计准那么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营盈余进行管理和操控的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合约条款、收入确认时点、本钱减值计提、资本化等方式来影响企业的盈余。
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影响企业的股东利益、管理层鼓励以及市场对企业的评价。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
例如,选择合理的收入确认时点、本钱资本化水平和折旧方法等,来影响企业的盈余。
但需注意,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遵循会计准那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2. 会计估计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估计方法对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准备金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企业的盈余。
例如,企业可根据预测未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以此降低盈余的波动性。
3. 盈余资本化企业可以将一局部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资产。
这样做可以延迟费用确实认,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盈余。
但需要注意,资本化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准那么的要求,不能违反相关规定。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企业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股东利益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调整分配方案,从而影响股东的利益。
例如,企业可以选择发放股息或进行股票回购,来调整股东利益分配的比例。
2. 影响管理层鼓励盈余管理还可以影响企业对管理层的鼓励机制。
通过调整盈余水平,企业可以影响管理层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引导管理层朝着企业目标努力。
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李增福
顾
研
连玉君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企业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操控方 式之间的权衡以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会同时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盈余 操控;外部监督有助于抑制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但可能会促使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而内部约束有助于 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但可能会促使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应计项目操控仅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在短 期内出现反转,而真实活动操控则会使企业经营业绩出现长期严重滑坡。本文的研究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权衡方面拓展和丰富了盈余管理的文献,本文的研究结果特别是投资者法律保护制 度的增强仅降低了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程度,而无助于抑制对企业经营业绩损害更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等结论,使我们要重新审视目前的法律、审计等投资者保护制度的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和治理有 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经济后果;投资者保护
2
比如,较多的经验研究证实与企业监管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重要因 素。Zang(2007)还发现诉讼风险加重以后,企业会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 理。 Cohen et al.(2008)发现在 2002 年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后, 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从应计项目 操控转向了真实活动操控。Sari et al.(2010)在对亚洲七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后发现,在投 资者保护水平高的国家, 管理者更愿意通过真实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开更严格的外部 审计和监管。Nelson et al.(2003)的研究表明会计准则规定得越具体,企业越有可能通过真实 活动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 Nting(2008)的研究也表明严格的监管会导致更多的真实活动盈余 管理。Yu(2008)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较好地约束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但同时有 可能促使被审计企业从事更多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Visvanathan(2008)和 Garven(2009)研究 结果也显示审计委员会的结构特点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没有明显的限制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 表明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保护、严格的监管、高质量的审计师以及传统的公 司治理结构, 这些来自外部的约束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却有可能导致真实活动盈余操控 的发生。 也 有 研 究 提 供 了 企 业 内 部 治 理 抑 制 真 实 活 动 盈 余 管 理 的 证 据 。 Cheng(2004) 和 Roychowdhury(2006) 的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的存在能够减少真实活动操控行为。 Osma(2008)、Visvanathan (2008)和Garven(2009)研究指出更多独立董事的存在将限制经理层 对研发开支的操控。 Sun-A Kang and Yong-Shik Kim(2012)对韩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董事会 规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都发现这些来自企业内部的约束能够 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仅有李增福等(2011a,b)和刘启亮等(2011)从真实活动盈余管 理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二者权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别指出税率不同方向的变化和法律、 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影响企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择。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证实外部监督的增强将有助于抑制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而来自企 业内部的约束有助于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本文试图从外部监督和内部约束的一般意义 上研究企业管理层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权衡,而这样的研究可能得出更为一般化的结 论。 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处地域以及审计机构不同,其面临的外部监 督也不同;而股权结构的不同也使企业的内部约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内 外部约束的不同将可能使企业管理层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 据此, 我们提出本文 的假设1。 假设1:外部监督有助于抑制企业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内部约束有助于抑制真实活动 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应计项目操控是指企业对账面利润的调整, 在利润发生改变的同时会伴随资产、 负债项 目的改变,而这会在利润表上体现出来。例如低估坏账准备会产生超额应计项目,增加当期 会计盈余,而当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时,企业确认为坏账损失,这时超额应计项目便发生了反 转,降低了未来期间的会计盈余。因此,超额应计项目对当期收益的增加会被未来期间的反 转效应所抵消。同理,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造成了当期利润计算偏低和期末存货成本减小, 这将导致以后期间的销售成本偏低, 因而企业的利润反弹。 尽管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在时间上 存在反转效应,操控能力此消彼长,但是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中应收、应付账款与存货等应计 项目具有短期流动性,其操控是基于会计处理,没有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只影响 企业短期业绩, 而对其长期业绩没有作用。 相反,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企业直接对日常生产、 交易活动的调整,主要有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三种手段。销售操控通过在年末提 高折扣刺激产品销售,增加企业收益;生产操控通过增大产品生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费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作者:王耀琳来源:《商情》2016年第36期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经久不衰。
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的总结与评述。
分为三部分: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三是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揭示了企业管理当局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
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来说有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监管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成本动机,税负动机等等。
在这里着重讨论前三种。
公司是契约的集合。
基于公司盈余的薪酬契约下,管理者会追逐红利,进行盈余管理。
债券契约下,违约会限制管理层行为,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尤为重要。
基于此,满足盈利预期与维持声誉就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虽然不同,管理者当局会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情形下加以运用,但是动机应该相同,都是影响公司盈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应计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准则所保留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对应计项目进行调节。
应计盈余管理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是应计项目倒转。
对应计项目的调节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应计项目倒转,即对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只是改变了盈余的期间配置,如果增加本期盈余,那么随后期间的应计项目倒转就会使得未来盈余下降,未来盈余下降正好等于本期盈余的增加。
其次是这种盈余管理具有不可持续性。
如果本期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那么未来期间的盈余会下降,如果未来期间的实际盈余下降,要想进一步进行向上调节,就需要更多的应计调整,所以管理当局不能进行无限期的应计项目管理。
盈余管理利弊及对策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1.4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有明确的界限
盈余管理之所以与会计造假有明确界限,是因为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主体盈利,但区别在于会计造假属于违规行为,而盈余管理是指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实施的变更盈余信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从最直观的角度上来看,盈余管理可以帮助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或者同等程度上蒙受最小的亏损。该种利益是局部的,小范围的,但盈余管理不当也会发展成为会计造假,可能有时候会危害整个社会的福利,甚至违反会计法律,造成不容小觑的损失。两者之间虽然有明确的区别,但也能相互转化,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1对盈余管理的解释
1.1盈余管理的主体
主体为企业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和经理),而非公司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只是按照指令进行操作。盈余管理的决定权掌握在董事会、公司经理和部门经理手中,并且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对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起决定作用。换言之,对于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而会计人员只是按照规定的指令而做举动,即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只是起辅助的作用。
2盈余管理的利弊
2.1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
2.1.1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有助于解决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
按照契约观来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契约发生和订立,因而由此产生的契约成本是不容忽视的,若能避免或减少产生契约成本,能为企业减少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而最大化企业价值。契约成本的产生来由于企业本身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相应就具备了刚性和不完备性两个特征。刚性是指契约一经订立便不能轻易改变,不具有灵活性;不完备性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并且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一定机会主义行为。契约中有相关指标,比如企业的债务等,若企业的相关指标超出订立契约时的标准,那么就很可能出现违约的情况,相应会带来再次谈判的成本。若企业能够通过盈余管理来使相应指标数值低于契约中要求的范围内,就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蒙受违约的损失,若使用得当,这对企业来说是有益的。
第四讲 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
l 中国当前正在尝试的公司治理改 革
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三权分设,股东大会、 董事会、监事会。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 历史产物的问题: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 等现象异常突出。反例,分权治理不是万能的。 同股同权的缺陷:大股东剥夺中小股东的 权益。 监事会监督不到位 高管人员谈话制度:提醒、警戒,“三个代 表”在市场监管中的运用?
问题讨论: 如何判断下属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关键是判断下属公司经理层是否具有盈余管理的 动机,下列情形下属公司管理层可能具有较强 的盈余管理动机: 对下属公司定有任期目标制和业绩考核指标: 满足目标和指标 定有年度奖励计划 经理人员变更 微利或巨亏 面临连任或提升 业绩大幅波动或变脸 债务契约 税收动机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出售或置换资产 补贴与减免(税收) 债务重组:有用吗?
会计变化 变更折旧年限或折旧方法 变更坏账的估计比例或方法 变更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成本法VS. 权益法。 变更报表的合并范围 问题:单纯依赖会计准则能解决盈余管 理的问题吗?比如,公允价值改为账面 价值是否能解决问题,案例,2000年报 十大不该发生的新闻(ST陕长岭)。
l 实务中的交易观:平衡盈余计量不 同目的的妥协产物(投资者与管理层) l 收入费用观 收入与费用的定义:资产的流入或流 出 实现原则 配比概念 传统方法: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余
l
资产负债表法 收入与费用的定义:净资产的增减 与资本保全观有关:增值观 国际会计实务的当今趋势:资产负债 表的确认与计量 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与费用化:新经济 的影响 财务报表采用公允价值:审计师法律 责任的影响
l
收益表的格式 经常项目与非经常项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国际会计准、中国会计准则。非经常项目的定 义不同。 非经常性项目确实是暂时性的吗?中国 单步骤与多步骤收益表:信息含量及解释力 具体收益表项目的预测价值:案例,预测能 力:利润表项目 统一性与灵活性:中国vs.美国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汇报人:
2024-01-08
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盈余管理的监管与治理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目录
盈余管理概述
01
定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交易方式的选择,对财务报表进行调节,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特点
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表、以及灵活运用会计政策和估计等特点。
维护企业形象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向外界传递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提升企业形象和投资者信心。
当前阶段,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盈余管理也呈现出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的趋势。同时,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加强对于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03
02
01
投资者保护
研究盈余管理对企业投资者的影响,探讨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因盈余管理而导致的投资风险。
市场有效性
研究盈余管理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市场有效性,降低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资源配置效率
研究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探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因盈余管理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实际经营活动来调节利润,例如改变销售策略、生产活动和投资等。
总结词
真实盈余管理涉及真实的经营活动,如改变价格折扣、延长保修期限、调整生产量等。这些活动会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如销售额、成本和现金流等。通过调整这些经营活动,企业可以影响报告的利润水平。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改变财务报表中不同类别的项目来调节利润。
1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
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
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
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浅谈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后果
浅谈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后果作者:赵庆英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第6期一、盈余管理的成因盈余管理的出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盈余管理的成因也使多方面的,很难用一种观点或视角来完整的加以定论。
盈余管理是有操作空间的,即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按照对自身有利的方式做出选择。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弹性空间反映了国家对于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给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待遇。
由于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相关利益者(如企业所有者、股东、债权人等)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等,都有可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筹资。
例如,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来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
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
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
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
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政治成本是企业因为政治原因而产生的成本。
在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环境中,政治环境是很重要的环境之一。
现代企业不可能游离于政治环境之外,当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产生成本,也导致企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部分企业为避免高额回报而引发政府的管制,一般都有强烈动机操纵盈余,降低利润。
如可口可乐、微软。
所得税往往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减少当期利润,以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这方面的手段也是非常多的,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式的选择、收入确认时机的选择等等。
二、盈余管理的后果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
预计负债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揭示了企业管理当局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
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来说有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监管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成本动机,税负动机等等。
在这里着重讨论前三种。
公司是契约的集合。
基于公司盈余的薪酬契约下,管理者会追逐红利,进行盈余管理。
债券契约下,违约会限制管理层行为,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尤为重要。
基于此,满足盈利预期与维持声誉就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虽然不同,管理者当局会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情形下加以运用,但是动机应该相同,都是影响公司盈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应计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准则所保留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对应计项目进行调节。
应计盈余管理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是应计项目倒转。
对应计项目的调节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应计项目倒转,即对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只是改变了盈余的期间配置,如果增加本期盈余,那么随后期间的应计项目倒转就会使得未来盈余下降,未来盈余下降正好等于本期盈余的增加。
其次是这种盈余管理具有不可持续性。
如果本期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那么未来期间的盈余会下降,如果未来期间的实际盈余下降,要想进一步进行向上调节,就需要更多的应计调整,所以管理当局不能进行无限期的应计项目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选择相应的折旧方法与减值计提方法。
二是研发费用资本化、财务费用资本化。
三是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如成本法与公允价值之间的选择。
四是选择收入确认时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
不过上述方法在审计中很容易被识别,这就产生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第三个特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具有较好的识别性,容易被审计师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虽然早在 1999 年,Healy and Wahlen(1999)通过对盈余管理定义的拓展,明确指出了盈 余 管 理 有 两 种 方 式 , 即 利 用 职 业 判 断 对 账 面 盈 余 操 控 的 应 计 项 目 盈 余 管 理 (accruals manipulation) 和 通 过 构 造 真 实 交 易 来 操 控 利 润 的 真 实 活 动 盈 余 管 理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但直到现在,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还是以应计项目操控为主(Hribar,P. and Nichols,D.C., 2007; Cornett,M.M et al., 2008; Chahine,S., 2012),只是近期才有少数学者开始 关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最初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Zarowin and Oswald, 2005; Osma and Young, 2009; Seybert, 2009)主要集中在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降低开支以增加利润。 Wang(2006)发现当会计灵活空间小时,管理层更可能削减研发支出。然而,对于研发费用之 外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一致的证据(Chapman et al., 2005;Cohen et al., 2008)。Roychowdhury(2006)发现为避免年度报告亏损,企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来进行盈 余管理的证据。Edelstein et al.(2007) 发现企业会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来减少税收性收入 以满足股利支付的要求。Athanasakou et al.(2009)发现市场并不会奖励通过盈余管理(含真 实活动盈余管理) 来满足分析师预测的企业。 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企业会同时使用两种方式来 操控盈余, 如 Zang(2007)发现企业在操控利润的时候, 会替代性地使用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 盈余管理方式;Lin et al.(2006)发现企业会同时使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两种方式的组合来 操控盈余。还有少数几篇文献研究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系 (Matsuura S., 2008; Chen, 2009)。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也大都集中于应计项目操控, 近几年也有一些基于 真实活动操控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张俊瑞等,2008;李增福等,2011a, b;刘启亮等,2011) 。这些研究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在从事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那么企业究竟是如何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进行选择的? 从理论分析上看,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并不会改变企业内在的经济活动, 不影响企业的现 金流量(Graham et al., 2005;Gunny, 2005;Zang, 2007),具有操控难度较小、所需成本较低 的特点。 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由于是对会计报表的操控, 其行为易受外部审计人员的核查和 制约,事后遭受监管机构调查和集团诉讼的风险较高(Gunny,2005; Graham et al., 2005)。因 此, 一些来自外部的法律制度、 审计规则可能对应计项目盈余操控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而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对真实交易活动的操控, 除非关联交易, 否则往往缺乏审计和监管的依 据,因为真实活动操控行为与正常的经营活动通常难以区分(Zang, 2007),难以被审计部门 觉察,具有审计和监管较为困难的特点。因此,外部的监督可能难以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的盈 余管理。 同时, 由于真实活动盈余操控需要其他部门和企业的配合, 所需成本相对较高(Cohen and Zarowin,2008),且使企业经营偏离了最优决策,可能会受到较多来自股东的约束,特 别是参与经营的控股股东的约束。 目前大多数文献都仅从某一个方面考察其对企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选择的影响。
一、引
言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 以误导利 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的行为 (Healy and Wahlen, 1999)。盈余管理有两种方式,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和真实活 动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利用会计手段来实现 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操控来实现的。 目前大多数文献还是以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为主, 但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 的不断加强, 利用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的空间越来越小,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 的重视。Graham et al.(2005) 针对401家美国典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CFO主要 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而采用应计项目管理盈余的比例仅为 7.9% 。 Roychowdhury(2006)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相对于应计项目的盈余操控,经理人更倾向于通过 真实活动操控盈余。 更有文献支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才是导致企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 不是应计项目盈余管理(Gunny, 2005, 2009; Zang, 2007; Chapman et al., 2011)。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许多学者从应计项目操控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 在真实活动操控方面仅有一些零星的论文发表,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强化上市公司治理、资本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但有国外文献 研究表明一项政策对两类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Cohen et al., 2009)。 且有文献发 现投资者保护的增强在抑制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同时促进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而真实 活动盈余管理对企业业绩的损害更大(Sari et al., 2010; Cohen and Zarowin, 2010)。 我国上市公 司是否也在从事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什么因素影响了企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 择,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 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对加强企业治理、 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也有较强的政策
2
比如,较多的经验研究证实与企业监管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重要因 素。Zang(2007)还发现诉讼风险加重以后,企业会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 理。 Cohen et al.(2008)发现在 2002 年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后, 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从应计项目 操控转向了真实活动操控。Sari et al.(2010)在对亚洲七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后发现,在投 资者保护水平高的国家, 管理者更愿意通过真实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开更严格的外部 审计和监管。Nelson et al.(2003)的研究表明会计准则规定得越具体,企业越有可能通过真实 活动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 Nting(2008)的研究也表明严格的监管会导致更多的真实活动盈余 管理。Yu(2008)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较好地约束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但同时有 可能促使被审计企业从事更多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Visvanathan(2008)和 Garven(2009)研究 结果也显示审计委员会的结构特点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没有明显的限制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 表明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保护、严格的监管、高质量的审计师以及传统的公 司治理结构, 这些来自外部的约束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却有可能导致真实活动盈余操控 的发生。 也 有 研 究 提 供 了 企 业 内 部 治 理 抑 制 真 实 活 动 盈 余 管 理 的 证 据 。 Cheng(2004) 和 Roychowdhury(2006) 的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的存在能够减少真实活动操控行为。 Osma(2008)、Visvanathan (2008)和Garven(2009)研究指出更多独立董事的存在将限制经理层 对研发开支的操控。 Sun-A Kang and Yong-Shik Kim(2012)对韩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董事会 规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都发现这些来自企业内部的约束能够 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仅有李增福等(2011a,b)和刘启亮等(2011)从真实活动盈余管 理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二者权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别指出税率不同方向的变化和法律、 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影响企业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择。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证实外部监督的增强将有助于抑制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而来自企 业内部的约束有助于抑制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本文试图从外部监督和内部约束的一般意义 上研究企业管理层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权衡,而这样的研究可能得出更为一般化的结 论。 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处地域以及审计机构不同,其面临的外部监 督也不同;而股权结构的不同也使企业的内部约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内 外部约束的不同将可能使企业管理层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 据此, 我们提出本文 的假设1。 假设1:外部监督有助于抑制企业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内部约束有助于抑制真实活动 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应计项目操控是指企业对账面利润的调整, 在利润发生改变的同时会伴随资产、 负债项 目的改变,而这会在利润表上体现出来。例如低估坏账准备会产生超额应计项目,增加当期 会计盈余,而当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时,企业确认为坏账损失,这时超额应计项目便发生了反 转,降低了未来期间的会计盈余。因此,超额应计项目对当期收益的增加会被未来期间的反 转效应所抵消。同理,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造成了当期利润计算偏低和期末存货成本减小, 这将导致以后期间的销售成本偏低, 因而企业的利润反弹。 尽管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在时间上 存在反转效应,操控能力此消彼长,但是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中应收、应付账款与存货等应计 项目具有短期流动性,其操控是基于会计处理,没有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只影响 企业短期业绩, 而对其长期业绩没有作用。 相反,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企业直接对日常生产、 交易活动的调整,主要有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三种手段。销售操控通过在年末提 高折扣刺激产品销售,增加企业收益;生产操控通过增大产品生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