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之路,也让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心得体会。

教育,这个看似平凡却又极其重要的领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

在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等诸多方面,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书中强调,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

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让学生在知识、品德、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一点给我很大的触动。

回想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记笔记,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不合适的方法则可能事倍功半。

比如,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而灌输式教学则可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系统,让教育的力量在各个层面得以充分发挥。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实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精选18篇)读教育的本质篇1《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丛书当中的一部,作者是中国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追问的问题,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应该也是教育者必须去追问的问题。

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生没有能力就业。

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人群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

实为难能可贵。

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味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与幸福,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

所以,我真诚的推荐各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我们更有益的启迪。

教育的本质 刘翔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 刘翔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刘翔读后感篇一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俩字儿咱都熟悉,可它的本质到底是啥?也许有人会说,教育不就是让人学知识嘛,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但真就这么简单?我觉得吧,可能没那么单纯。

就拿我自个儿来说,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在学校里从早到晚,学那些个数学公式、语文课文,累得要死。

这是教育吗?可能是,但总觉得缺了点啥。

教育难道只是为了让我们记住那些书本上的东西?我觉得教育的本质,也许是让人学会怎么做人。

就像咱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

比如说诚实,这可不是在课本里能学到的,但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那可比啥都管用。

再说说创造力,现在的教育有时候把我们框得死死的,标准答案就一个,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想法就被否定。

这能行?教育不应该是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敢想敢干吗?还有啊,教育是不是也得让我们学会面对挫折?人生这一路,不可能顺风顺水,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可不行。

教育得给我们点儿“盔甲”,让我们能在逆境中也咬牙坚持。

哎呀,我这想法可能不太成熟,也许教育的本质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

但不管咋说,教育绝对不只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你们说对吧?篇二教育的本质教育,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我一直在琢磨。

有人说教育就是把知识塞进我们的脑袋,就像往一个空瓶子里倒水,灌满了就算成功。

可我就想问了,真的是这样吗?要是只是灌知识,那和机器人输入程序有啥区别?我觉得吧,教育的本质可能是点亮我们内心的那盏灯。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可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让它烧起来。

教育不就应该是那根火柴,把这火给点着了?比如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可老师和家长总说这没用,得把精力放在主科上。

这难道就是教育?难道教育不是应该鼓励我们的兴趣爱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还有,教育是不是得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别别人说啥就是啥,得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网络上信息那么多,要是不会分辨,那不就被带偏了?也许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场旅行,没有固定的路线,没有标准的答案。

《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在人生的道路上,教育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伴侣。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再到成熟稳重的中年,教育始终伴随着我们。

然而,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如何去理解教育的真谛?以下是我对教育本质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知识的传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知识的传承。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将人类智慧的结晶传递给下一代的桥梁。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育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

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人生挑战时,能够勇敢地担当起责任。

三、教育是情感的交流教育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关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成长。

学生也要学会感恩,珍惜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关爱和尊重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教师要用爱心去点燃学生的希望,用耐心去引导他们克服困难,用信心去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在教育的道路上,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教育是社会的责任教育的本质还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上。

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本质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好多新的想法。

在书里,作者没有用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把教育说得云里雾里的,而是用特别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教育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那些教育经历,有一件事儿就像放电影似的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生,叫小宇。

小宇整天在教室里上蹿下跳,没个消停的时候,老师们对他头疼得不行。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小宇却在下面和同桌嘻嘻哈哈,还把橡皮切成小块儿往前面同学的背上扔。

数学老师气得脸都红了,大声呵斥他:“小宇,你能不能安静点!”可小宇呢,只是消停了几分钟,就又开始故态复萌。

当时我心里就在想,这小宇也太不像话了,怎么就不能好好听课呢。

后来才知道,小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能照顾他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根本没精力管他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注意到了小宇的情况,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一味地批评指责他。

有一天放学后,王老师把小宇单独留了下来。

我们都以为小宇肯定要挨一顿狠狠的批评了,可没想到,王老师却和声细语地跟小宇聊起了天。

我因为打扫卫生走得晚,在教室外面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王老师问小宇:“小宇,你是不是觉得在学校里不好玩呀?”小宇低着头,不吭声。

王老师接着说:“老师知道你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心里可能会觉得孤单。

但是你想啊,如果你能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成绩,爸爸妈妈得多高兴啊。

”小宇还是不说话,但是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在课间找小宇谈心,还给他辅导功课。

有时候还会送他一些小本子、小铅笔什么的作为奖励。

慢慢地,小宇变了。

他不再在课堂上捣乱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

有一次数学测验,他居然考了个不错的成绩,数学老师都惊讶得不行。

这件事儿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给予他们爱和关怀。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丛书当中的一部,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一:《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丛书当中的一部,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追问的问题,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应该也是教育者必须去追问的问题。

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生没有能力就业。

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人群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

实为难能可贵。

教育的本质 刘翔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 刘翔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刘翔读后感篇一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俩字儿咱都熟,可它到底是啥本质呢?我觉得吧,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人说教育就是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

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是,但也许又不完全是。

对我来说,教育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好多扇门,让我看到不同的世界。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知识,有时候觉得挺枯燥的,什么数学公式啊,语文诗词啊,哎呀,头都大了。

但后来我发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还真能派上用场。

比如算个账,写个信啥的,这难道不就是教育的作用吗?可教育仅仅是这些书本知识吗?我觉得不是。

它还得教咱怎么做人,怎么和别人相处。

比如说,要诚实,要善良,要懂得尊重别人。

这些东西,学校里可能不会专门开课讲,但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

那教育是不是就是把我们都变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呢?我可不这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教育应该是发现和培养这些,而不是把我们都变成一模一样的“标准件”。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啥?我觉得我还没想明白,可能还得继续琢磨琢磨。

你们觉得呢?篇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啊!有人说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让我们变得有文化。

但我有时候就想,光是知识就够了吗?比如说,我知道了一堆物理定理,可我在生活中不会用,那这教育有啥用?也许教育是培养能力?像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可这能力又该咋培养呢?是靠死记硬背,还是靠不停地做题?我觉得可能都不太对。

我觉得吧,教育的本质或许是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啥是更好的自己?也许是更善良,更有责任感,更懂得关心别人。

可这又该咋教呢?老师能教会我们这些吗?就像我之前遇到过一个事儿,有次考试我没考好,心情特别差。

老师就只跟我说要努力,可我心里想,我也想努力啊,可咋努力啊?这时候我就觉得,教育是不是缺了点啥,是不是应该多教教我们怎么面对挫折,怎么调整心态?教育到底是啥?我真的是越想越糊涂,可能我还得经历更多才能明白吧。

篇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这玩意儿可太难搞懂啦!你说教育是不是就像一场马拉松?老师在前面领跑,我们在后面跟着跑,跑得气喘吁吁,就为了冲过那个所谓的终点线——好成绩、好大学。

教育的本质 陶行知 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 陶行知 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陶行知《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导言
《教育的本质》是陶行知先生所著的一篇散文,是他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探讨。

本文将分享我在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悟和思考。

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陶行知在文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教育不
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人。

教育不应成为压迫
陶行知反对了教育成为一种压迫的工具。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了学生
的自由成长和发展。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教条和规则。

教育的目的在哪里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而不是仅
仅为了应试和升学。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与反思
阅读陶行知的《教育的本质》,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人。

这篇文章给予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陶行知《教育的本质》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感谢您的
阅读!。

《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2篇)

《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但究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阅读了《教育的本质》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情感等方面,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1. 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品德是人的灵魂,是人的行为准则。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善良、勇敢、勤奋等品质,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石。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他们成为有才华、有竞争力的人。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情感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内心世界。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宽容、感恩等情感,让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培养人,更重要的是发展人。

发展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实现全面发展。

1.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示。

教育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具有竞争力。

2. 挖掘学生的潜能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挑战中成长,实现自我超越。

3.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等,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全文完整版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教育的事实,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前就已经存在很久了,直至文字出现以后,我们才能够从史料中得以找寻,比如《学记》。

而关于怎么做教育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讨论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忽略了“为什么教”这一重要的问题,而陶行知先生《教育的本质》一书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教”,向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现代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陶行知先生作为杜威的弟子,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书中形象地将“生活即教育”的新旧思想比作晓庄剧社在舞台演戏一样,在老一套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中添加了新的思想理论,从而达到“老戏新唱”——“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所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这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是——为什么教。

比如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低年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得将习惯养成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所以是哪样的生活就需要哪样的教育,是怎样的阶段就接受怎样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

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学者将教师的宽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我认为很值得我们教师思考: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其次,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再次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最后,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读《教育的本质》有感读完陈钱林老师的《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本质的探索;第二部分是教学本质的探索;第三部分是家庭教育文章;第四部分是老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陈钱林老师从事教育工作35年,做校长近20年,是全国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教学的本质是引导个性化学习。

教育应该关注“人”,教育应该是心灵的触动、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长,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所应追求的核心素养。

人格基础包括健康、性格、习惯、情商、知识、能力、游戏、探索、志向、规则、幸福感、价值观。

新时代需要更多思想家型和实践家型的教师。

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师与专业成长这部分。

教育学生,讲究立德树人。

教师的成长,师德为首。

没有师德修养,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一、什么是师德?关于师德,古今中外有很多表述。

我认为,师德,最核心的就是爱。

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精神,让一代又一代教师得到精神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孩子。

”二、作为师德核心的爱,到底要爱什么?首先,爱孩子,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正如有句名言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要走进每位孩子的心灵居所,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其次,爱学习。

《三字经》说:“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学生是读书郎,教读书郎的应该是读书人。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说:“教师要给人一桶水,自己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通过学习使自己拥有一眼活的泉水。

”第三,爱教育。

教育是科学,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

教育也是艺术,教师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教育风格、教学风格,教师要坚守教育本质。

三、追求师德的境界师德的最高境界是“博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些教师以事业为重,以自己的专业成长为荣。

教育的本质的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的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的心得体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品质。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只有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才能让每个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品德和价值观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和价值观。

一个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尊重他人、正直诚信等品德,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方法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的方法应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他们在自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结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教育的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品德和价值观,方法是因材施教。

只有全面发展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正确的品德价值观,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教育的使命,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幼儿教师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幼儿教师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幼儿教师《教育的本质》读后感(幼儿教师版)读了关于教育本质的书籍后,我感触颇深。

读到书中谈论教育是要激发孩子的潜能时,我感觉这一点在幼儿教育中特别重要。

幼儿时期的孩子就像蕴含无限宝藏的小盒子,他们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就像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一开始画画的时候非常胆怯,只敢拿笔随便画几笔。

但当我采用了鼓励的方式,肯定他偶尔画出的线条像小河像小路,慢慢地,他开始尝试不同的色彩组合和线条形状,他的潜能就在这种积极的激励下被一点点激发了出来。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提到教育应是尊重孩子的个性。

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安静内敛。

以前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想要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一些,但是读完书后我明白了,这是不尊重孩子个性的表现。

就像我们班的小刚,他不爱说话但是特别喜欢听故事,我就应该尊重他这种个性,给他提供更多适合他性格的阅读机会,而不是强迫他去参与喧闹的角色扮演游戏。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一次教育经历。

我组织了一个拼图比赛,有个小男孩无论怎么努力都完成不了,我一开始想要帮他快点完成。

但后来我发现,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让孩子完成任务获得表面的成果,而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毅力。

于是,我站在一旁鼓励他,结果虽然他没有获胜,但他完成任务后的那种满足感让我深深认识到教育更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同时,书中也有一些地方让我有些疑惑。

比如提到教育要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这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场景下很难把握一个度。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自由可能是一种相对理性范围内的自由。

在幼儿园,我们需要让孩子在安全、有序的环境里自由探索。

比如说户外活动的时候,如何能既让孩子自由奔跑玩耍,又保证他们不发生意外受伤等情况,我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在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会将从书中所感悟到的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更加注重激发孩子的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并且尽力把握好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教育的本质读书分享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教育的本质读书分享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教育的本质读书分享《教育的本质》读后感近年来,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对于教育的本质以及它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却并不是人们普遍了解的。

《教育的本质》一书通过深入剖析教育的内涵,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与体悟。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包括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涉及社会整体的进步与繁荣。

这一观点在《教育的本质》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作者通过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分析,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发展和实现上,更是对社会稳定和进步的贡献。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

然而,这种传统的看法已经逐渐被淘汰。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个体的身心健康、道德伦理、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素养。

只有拥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和机械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个体应当通过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从而具备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个体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教育应当通过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其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和实现,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个体,才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教育的本质》,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个体及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阅读了关于教育本质的相关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育并非只是知识的传递,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内涵。

首先,教育是引导个体发展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天赋、兴趣和潜力。

教育应当是发现并激发这些独特之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将他们都塑造成一个模式。

书中提到,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手段。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能力。

我们应当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通过教育,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社会意识的公民,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社会不断向前。

教育的公平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论他们出生在何种家庭、何种地区。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深刻认识到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不应脱离生活,而应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和体验,都是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我们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实用。

同时,教育也是一种师生相互成长的过程。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学生的积极反馈和成长,也会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和动力,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数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阅读了关于教育本质的相关书籍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塑造,是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书中提到,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往往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学生们被淹没在无尽的题海和考试中,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

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不同的天赋和潜力。

真正的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发展机会。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师发现某个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不佳,但在艺术方面却有着极高的天赋。

于是,老师鼓励他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并给予他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最终,这个学生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统一的模板,而是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教育也是一种引导。

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独立面对各种挑战。

书中还强调了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不是在学校毕业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教育,这个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话题,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相关的书籍,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塑造独立思考的能力。

书中提到,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能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拥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

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唤醒。

每个孩子都像是一颗沉睡的种子,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用爱与智慧去唤醒这些种子,让它们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意味着教育不能是生硬的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当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这种自驱力才是推动他们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教育也是心灵的对话。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应只是单向的传授,而应是双向的互动和沟通。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展现真实的自我。

同时,通过这种心灵的对话,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

书中还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学习方式。

因此,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来发展。

比如,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适合在数理化方面深入学习;而有的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能在艺术、文学领域更能展现才华。

此外,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社会和家庭同样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社会教育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世界,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本质的书,感触颇深呐。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让我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也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新的思考。

在我看来,教育绝不只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回家做一堆作业、然后考试拿个好分数这么简单。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从懵懂无知变得懂事明理。

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吧。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去野餐。

阳光暖洋洋的,草地绿油油的,微风轻轻吹着,一切都美好得不像话。

爸爸妈妈忙着铺野餐布、摆放食物,我呢,就在旁边的草地上撒欢儿地跑。

跑着跑着,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它扑棱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把它轻轻地捧在手心。

小鸟的身体在微微颤抖,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我跑回爸爸妈妈身边,着急地说:“爸爸妈妈,看,这只小鸟受伤了!”爸爸妈妈停下手中的活儿,看了看小鸟,然后妈妈温柔地对我说:“宝贝,那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帮帮它吧。

”于是,我们一家人开始为这只小鸟忙碌起来。

爸爸找来了一个小盒子,给小鸟做了一个临时的“小窝”。

妈妈从野餐的食物里找出了一些小米和水,准备喂给小鸟。

我呢,就一直守在小鸟旁边,轻轻地抚摸着它的羽毛,试图给它一些安慰。

在照顾小鸟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让我自己去思考、去尝试。

当我不小心把水弄洒了,爸爸没有责怪我,而是笑着说:“没关系,咱们再重新来。

”当我不知道该怎么给小鸟喂小米时,妈妈耐心地示范给我看。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小鸟的关爱,更是一种教育。

爸爸妈妈用行动告诉我,面对受伤的生命,我们要有同情心,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它们。

而且,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要冷静思考,勇敢尝试。

这件小小的事情,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它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引导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成长。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读了关于教育本质的一些论述,我心里那是翻江倒海,感触多得没法形容。

教育,这俩字儿咱都熟悉,可真要细琢磨,还真不是个简单事儿。

就说我身边发生的一件小事儿吧,那可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想法。

我有个小侄子,叫明明,刚上小学三年级。

这孩子聪明是聪明,可就是调皮捣蛋,坐不住。

有一回,学校布置了个手工作业,要求用废旧物品做个小玩意儿。

明明回家就开始折腾,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找了一堆破瓶子、旧纸盒啥的。

我在旁边看着,一开始觉得这孩子就是瞎闹,估计做不出个啥。

可没想到,他还真挺认真,小脸绷得紧紧的,眼睛盯着那些废品,手里拿着剪刀胶水,嘴里还念念有词。

他先是把一个旧纸盒剪成了个房子的形状,边剪还边嘟囔:“这得小心点儿,剪坏了可就不好看啦。

”然后又拿起一个破瓶子,琢磨了半天,说:“这个可以当烟囱。

”就这么一点点地,他的小作品慢慢有了模样。

我看着他那专注的样子,心里突然一动。

这时候,他妈妈过来了,一看这满地的狼藉,眉头就皱起来了,张嘴就说:“哎呀,你这弄得乱七八糟的,作业做完了赶紧收拾。

”明明头也不抬,说:“妈,等我做完嘛。

”他妈妈有点儿生气,提高了声音:“做完也得收拾,不然家里像什么样子。

”我赶紧打圆场:“让孩子先做完,咱等等呗。

”明明感激地看了我一眼,继续埋头苦干。

终于,他的小房子做好了,虽然有点粗糙,但是能看出来他花了不少心思。

他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看,说:“嗯,还行,快去收拾。

”明明脸上的笑容一下就淡了。

我拉着明明说:“来,姑姑好好看看。

哎呀,明明真厉害,这小房子做得多有创意啊!你看这烟囱,还有这窗户,多有意思。

”明明眼睛又亮了起来,跟我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想法。

这事儿让我想了好多。

我们总说教育孩子,可到底什么是教育呢?是让他们考高分?还是学会听话?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或许就是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学会思考、学会坚持、学会解决问题。

就像明明做手工,这过程中他自己思考怎么把废品变成有用的东西,动手操作的时候也锻炼了耐心和细心。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教育的本质读后感(一)成人之道不止于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教育的事实,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久,直至文字出现以后,我们才能够从史料中得以找寻,比如《学记》。

而关于怎么做教育的讨论,前代人大多讨论的是”教什么(WHAT)”和”怎么教(HOW)”,把”为什么教(WHY)”这个问题忽略了,从而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钦佩贾馥茗先生的《教育的本质》,书中所谈及的正是”教育的根本”.感谢丛滨校长赠予《教育的本质》这本难啃的教育名著,使我有机会穿越古今,细品慢读,渐渐认识、找寻、领悟教育的本质,以期获得些许粗浅的认识。

“成人之道”谓之”师道”或”教人之道”. 而成人之道,不止于教,作为教者真正能称得上”道”的还需要做很多。

一、学——成己之道贾先生认为,”师者”就是已经由”修己”而成为”成人”的人,具有”成人”之德,秉持着”造物之诚”,从事”成人”的工作。

德乃立教之本,师德建设极为重视。

诚乃教者立身之根本,诚者”不自欺”、”不欺人”,现实情况是,教者所缺的正是诚——”造物之诚”. 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忽视学生感受而大量灌输,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只考虑进度不管效果,集体备课中的交流不畅、信息闭塞等等。

可以理解为缺少真诚、坦诚、虔诚。

对待学生要真诚,对待同事要坦诚,对待事业要虔诚,有此三”诚”,方可”成人”.所以说,要提高质量还需学习成己之道,起码心诚则灵。

“致诚”的途径和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说白了,学习成己之道就是教者审视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就是欲”成人”先”成己”.二、悟——成人之道“成人之道”就是”教人之道”,要想达到”道”的高度,还得借贾先生的讲述参悟其中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教育的本质读后感(一)成人之道不止于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教育的事实,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久,直至文字出现以后,我们才能够从史料中得以找寻,比如《学记》。

而关于怎么做教育的讨论,前代人大多讨论的是"教什么(whAT)"和"怎么教(how)",把"为什么教(why)"这个问题忽略了,从而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钦佩贾馥茗先生的《教育的本质》,书中所谈及的正是"教育的根本".感谢丛滨校长赠予《教育的本质》这本难啃的教育名著,使我有机会穿越古今,细品慢读,渐渐认识、找寻、领悟教育的本质,以期获得些许粗浅的认识。

"成人之道"谓之"师道"或"教人之道".而成人之道,不止于教,作为教者真正能称得上"道"的还需要做很多。

一、学——成己之道贾先生认为,"师者"就是已经由"修己"而成为"成人"的人,具有"成人"之德,秉持着"造物之诚",从事"成人"的工作。

德乃立教之本,师德建设极为重视。

诚乃教者立身之根本,诚者"不自欺"、"不欺人",现实情况是,教者所缺的正是诚——"造物之诚".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忽视学生感受而大量灌输,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只考虑进度不管效果,集体备课中的交流不畅、信息闭塞等等。

可以理解为缺少真诚、坦诚、虔诚。

对待学生要真诚,对待同事要坦诚,对待事业要虔诚,有此三"诚",方可"成人".所以说,要提高质量还需学习成己之道,起码心诚则灵。

"致诚"的途径和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说白了,学习成己之道就是教者审视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就是欲"成人"先"成己".二、悟——成人之道"成人之道"就是"教人之道",要想达到"道"的高度,还得借贾先生的讲述参悟其中道理。

1、恪守师之守则——教学相长起码明确"学学半"的道理。

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把教与学相对立。

2、了解学生《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

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

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或许我们可以自我安慰,因为现实中学生学习上的过失,已经存在了N多年,但也该扪心自问,为什么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跟着前人的步伐,加之个人的努力,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上述种种,而做到"长善而救其失者"?深入了解学生,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基于认识学生的愿望,基于对待学生的态度。

眼里得有学生,心里得想学生。

所以本校要求对待学生得有"三心二意","三心"为信心、关心、耐心,意为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要有信心,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全过程要付诸关心,对学生出现的若干不如意要有耐心帮助学生修正。

"二意"是指诚意、情意,诚意如上所述要有"三诚",情意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以师生情意经营教与学。

所以说,悟成人之道,就是心系学生,琢磨学生。

学生是水,教者是船,不知深浅,船很危险。

温总理讲过,要让每个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

我们为何不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有尊严地学习着,如果学生的学习没了尊严,那么到最后我们的尊严也没了。

三、研——学习之道研学习之道,就是要研究学法,给学生真实、朴实、务实的学习过程,把学生请进学习过程里,让他们自然地学习,习惯自然养成,知识自然生成,思维自然形成。

成人之道,不止于教,而在于学。

教者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研究学习之道,此处"道"为途径或方法。

贾先生论述了教学成功的四个原因,仍具指导意义: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2),当其可之谓时(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4),相观而善之谓摩(5)。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意为: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预先防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

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跟着贾先生的论述,又去查了一下《学记》,找了教学失败的六个原因,其中颇具现实意义。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

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其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以看做是先哲对学生间合作学习的前瞻,可以说先哲是现实课堂合作学习的鼻祖。

总之,读读《教育的本质》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找一些参考,议议《教育的本质》可以寻一些方法。

读读可以拓宽视野,议议可以加深认识,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是不能回避的话题,而提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师能,修师德,致师诚。

品读经典,面对现实,足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撰稿:李庆波教育的本质读后感(二)贾馥茗先生,是台湾地区有名的教育家,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著作,选择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因为它的副标题,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是来这本书里寻找答案的。

但是开始阅读后,才发现,读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文中的旁征博引让我感觉自身积淀的浅薄,而书中对待教育的探寻,让我大开眼界,我想,读一遍,怕是不够的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西方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其实都能找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子。

贾先生在这本书里,却另辟蹊径,抛开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繁杂表象,深入传统文化中探寻"教"的本质,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教育我们如何"成人"的书。

老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人道上承天道,天道精神:诚——至精唯一;仁——博济无私。

在古代文学中,天道精神是被世人所推崇的,天道简单来说就对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提出的解释之道。

天道精神注重一个诚字,正所谓诚者,天地之道也。

而天道之仁,是爱之理,表现在"至公"、"至正".这一部分,旁征博引,也有些晦涩难懂,但反复阅读和学习后,慢慢发现,这不就是我们教育最为本质的地方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可能也就是读书的快感了吧。

这本书将贾先生的文学底蕴展示的淋漓尽致,确实是难读的一本书,比起平时爱读的自传来说,真的难啃。

但读完后,慢慢回味,甚至再读,总还是有许多感悟,而能够让人按耐不住想反复阅读的书,才称得上是一本好书,不是么。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三)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

著名的赏识教育创始人周虹所创造的周婷婷们,不正是用爱之溪水浇灌出的灿烂花朵吗?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

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

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

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

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

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

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

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

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

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

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

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

"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

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