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教案)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寻隐者不遇》、《池上》、《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如注重韵律、理解意境、品味词句等,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之处,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培养。
2. 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古诗朗读录音、黑板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
4.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培养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基本内容、意境和词句理解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诗歌。
2.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1.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 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背景和韵律特点。
2.掌握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内容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诵读和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课文资料。
2.预先制作好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准备适当的学习活动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朗读《静夜思》、《悯农》、《春晓》。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导入:
–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古诗”、“为什么要学古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学习活动:
–分段解读《静夜思》、《悯农》、《春晓》,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4.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展示或朗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古诗教学,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古诗赏析和唐诗宋词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以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背景及作者,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2. 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5. 赏析古诗: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赏析古诗,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21 古诗三首2. 诗句及作者:《登鹳雀楼》、《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3. 背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4. 诗句解析:重点词语、诗句含义5. 赏析方法:语言、形象、情感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
3. 收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并赏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通过背景介绍、诗句解析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21课《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汉语词汇、句式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古诗阅读与鉴赏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比较三首古诗,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对古代诗歌的探究兴趣。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三首凉州词》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朗读古诗、讨论边塞情怀等方面都积极参与,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我进行了示范朗读,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听、多模仿,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表现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较为内向,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我觉得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悟。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学习三首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如“千里”、“烽火”、“黄河”等。
3.分析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4.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对《古诗三首凉州词》的学习,提升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情感和背景,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夏日绝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启发他们如何用绝句的形式进行表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绝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绝句的基本形式、韵律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夏日绝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作属于自己的夏日绝句。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词语理解上,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蝉鸣”等词语所指的自然现象。
-在诗句解析中,教师应详细讲解“红掌拨清波”中“红掌”与“清波”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美感。
-在文化背景介绍时,教师可通过简短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杨万里及其创作《夏日绝句》的时代背景。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主讲者。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于“夏日绝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下次我会尝试让学生们自己来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在创作实践环节,教师应提供指导性的框架,如“夏日+自然现象+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开展创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收录了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单元的古诗难度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古诗较少,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表现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诗歌意境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诗作,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练习。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景。
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
举例解释:
-在朗读环节,教师需强调诗句的停顿和重音,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理解诗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深入领会“人杰”、“鬼雄”等词语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需明白“碧水”和“东流”所象征的夏天景色,以及“回”字所表达的动态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诗歌情感的理解:体会诗人赞美夏日景色背后的豪迈情怀,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是一个挑战。
-诗歌背景的关联:将诗歌创作背景与诗句内容相结合,理解诗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了她的创作。
举例解释:
-在把握意象时,教师可借助图片或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碧水东流”的景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绝句的基本概念。绝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四句,每句字数固定,具有严格的格律。它是中华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夏日绝句》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李清照如何运用绝句赞美夏日景色,以及她的诗歌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人的审美情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绝句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赏析。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夏日诗句。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素材。
3.图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能够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3.能够运用学到的古诗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古代语言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
四、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2.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本3.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录音或教师朗读,引入学生对《古诗三首》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与理解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古诗三首》,并逐句解释古诗的含义。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找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拓展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阅读古诗,互相探讨古诗的意义,并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朗读。
2.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古诗的素材或题材,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创作,体会古诗创作的乐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持对古诗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古诗,并在下节课朗读。
2.练习补充古诗创作,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或关键词进行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认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感受古诗之美。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了解唐代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唐诗文化内涵和韵律,学生朗读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教学难点:解读诗文表达的深层意义;学生掌握并运用新的韵律、辞藻。
教学准备:书籍:《古诗三首》PPT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内容,并复述唐诗文学的特点。
2、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三首》。
二、学习(25分钟)1、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2、逐字详解诗歌内容(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韵律和美感。
三、探究(10分钟)1、学生掌握新的韵律、辞藻,并在小组中讨论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在班级中与同学们交流。
四、练习(15分钟)1、学生分组互动,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进行手抄古诗并自行解释。
五、总结(5分钟)1、通过学习,回顾所学内容。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作业(5分钟)请学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并翻译意思。
21 古诗三首(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202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③《书湖阴先生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采用绘画方式,将古诗中的意象如黄河、江南水乡、庭院等生动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描绘的美景。
②运用色彩丰富的粉笔,为板书增添艺术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③在板书设计中加入一些趣味元素,如小动物、花草等,使板书更具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业评价
(1)背诵:教师将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诗句的意义。
(2)词句积累:教师将检查学生的词句积累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课后作业:教师将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4)创作练习:教师将评价学生古诗创作的情况,从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3. 简洁明了
①将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用加粗或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突出关键信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繁琐的文字,以简洁的词语和符号表达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探究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以下现代化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材料,生动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教师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答题、抢答等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这本书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全面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背景、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2.能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意境。
2.掌握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语。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古诗三首》课文学习1.讲解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导入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古诗内容,理解古诗中的意义和感情。
第二课时:古诗赏析和运用1.分析《临江仙》和《鹿柴》两首古诗。
2.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美妙之处。
3.带领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艺术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1.听说互动法:通过听讲解和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创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1.教师课堂点评: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肯定优秀,鼓励进步。
2.学生自评: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家长反馈: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六、教学延伸1.拓展古诗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2.古诗歌会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朗诵会,展示学生的古诗朗诵和创作成果。
3.古诗创作比赛:举办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创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将对《古诗三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相关内容。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暮江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注意情感的传递。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三首,了解其内涵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一《登鹳雀楼》(20分钟)1.学生跟读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呈现讨论结果。
3. 学习古诗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分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友情的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思考诗人的感慨。
3.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寓意和象征,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学习古诗三《江南逢李龟年》(20分钟)1.学生合唱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2.教师讲解诗句中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展示古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5. 小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延伸1.给学生布置古诗朗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要求学生写一份课后反思,总结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 语文 四上 第7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塞、秦”等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塞、秦、征”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6 个字。
2. 能借助注释理解《出塞》和《凉州词》的大意,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出塞》。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主题导入,揭示课题1. 学习单元篇章页,指出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唐诗《出塞》和《凉州词》。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迹到古代的边塞去看看吧!(板书:《出塞》《凉州词》)2. 理解“出塞”。
(1)指名读“塞”,“塞”是平舌音,读“sài”。
(2)指导“塞”的写法:“宀”的横钩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要长,两竖下边不出头,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
(3)了解边塞诗。
①借助图片了解“边塞”。
(课件出示边塞图)“边塞”指边境的要塞,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的据点,就像一道屏障,阻挡敌人入侵。
②边塞诗: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到唐朝,边境战争一直没有间断。
部分诗人通过写诗来表现边塞生活,表达爱国情怀,这一类体裁的诗就叫“边塞诗”,又叫“出塞诗”。
Ⅱ识字写字,交流评议1. 学习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交流难写字的书写要点。
秦:上方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下边“禾”字要窄小。
醉: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左右匀称,两部分要写得瘦长。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 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熟读古诗,并背诵。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审美创造: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课前解析】关注古诗:《出塞》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关注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注释,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3.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2.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出塞》3.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龙城飞将、胡马”等词语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
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2《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蓄须1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1这是一首歌颂延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习作2 写信1.知悉写信的格式,学会写信。
2.与同学交流写信的注意事项。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运用表现革命烈士的成语,学会运用反问句。
3.背诵《别董大》,积累有关别离的诗句。
21古诗三首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
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
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
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预习提纲(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出塞》课时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
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课件出示: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
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会认字:塞秦征将杰项会写字:塞秦征词催醉杰亦雄项(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预设: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出示课件相关诗句)课件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
(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
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2课时《凉州词》《夏日绝句》课时目标: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凉州词》(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
在“阻塞”中读(sè)。
在“塞车”中读(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