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德差异
中德几种常见行为习惯的差异
浅析中德几种常见行为习惯的差异摘要: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中德人民之间存在很多常见行为习惯的差异。
只有了解这些差异。
才能更好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分歧,促进文化、经济的交流。
关键词:行为习惯;差异;工作纪律作为国内一家著名的变压器生产企业,我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几个重大项目中都有过密切合作。
作为一名翻译,在工作中我发现中德双方人员的行为习惯存在很多差异,在此就几种常见行为习惯进行阐述。
德国人和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在于。
在德国人眼里任何事物不是黑就是白,谈话、做事开门见山,勿需拐弯抹角——这些性格特点与他们的语言习惯浑然一体。
作为一门复杂而精准的语言,德语的词汇在性、数、格方面的规律十分严格,语法条框的严谨和死板的特性造就了德国人严肃认真、重视纪律、守时守约、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特点。
一、工作表情的差异——德国:严谨、自信、不苟言笑:中国:活泼、认真、笑脸相迎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
笑主要是表达生活之余的欢快情绪,很少用来表达其他心理状态;而对于中国人,笑除了表达热情、欢快的感情外,还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尴尬等,尤其在工作中,笑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转换话题等。
德方负责总技术指导的erbes先生。
脸部线条硬朗,比较帅气,但他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却是冷峻、高傲,尽管他说起话来,并不缺乏幽默感,但脸上似乎总是看不到过多的笑容,尤其是在工作中,几乎是不苟言笑。
erbes先生是直流项目中的权威专家,在技术方面,他的言辞无不透露出极度的自信。
“工作就是工作。
我们工作时基本上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同事之间很难开玩笑,谈话从不涉及私人话题。
”erbes先生的这些话,诠释出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工作纪律的差异——德国: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少数人不失“以恶小而为之”的“勇气”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凡是有明文规定的,他们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他们绝不会去触碰。
而中国的部分年轻人,却总爱在某些场合中耍出某种难以让人解释的“勇气”,有意无意地去挑战某些规章制度。
中德教育有何不同之处?
中德教育有何不同之处?留学专家综合在德国的一些经历和耳闻,谈中德教育的几个差别。
中国的初中等教育水平并不差,差劲的地方,主要的问题在大学,中国的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其实比起我98年参加的山东高考来说,现在的学生压力要小很多了),主要在于我们的教育资源稀缺。
学生们争夺教育资源的公平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成绩。
如今我们还找不到比闭卷考试更公平的衡量学生水平的方式。
而这样的应试教育确实挤压了学生的业余活动,降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是应试教育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中德教育的几个差别。
第一,两国差别最大的地方是,中国是初中等教育紧,大学松,而德国正好反过来。
德国初等教育之后,中学分成了三个方向,其中的Gymnasium(文理中学)是可以再升大学的,其他的就多半向职业教育靠拢了。
这些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们,基本上只上半天课,下午会搞些选修之类的。
学科选修的门类要比中国多好多,比如在文理中学毕业的学生,最后要参加一个类似中国的高考abitur,但选择考试的门类余地有很多。
德国的大学也有好坏之分,专业也有热门,那怎么决定哪个同学去哪呢,最终的因素依然是abitur的note成绩。
成绩差的只能去不好的专业或者等待。
只不过德国中学生的压力比中国学生小很多,为啥会这样,一个是我上面谈到的,中国人把考大学当成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但中国教育资源还不多,想上好大学只能玩命拼。
与之相比德国公立大学名额就宽松太多了,只要你成绩别不及格,总会有公立大学能上,且学费很低或全免。
二是中国职业教育水平不高,体力劳动者价格太低,所以大家都玩命往大学挤。
说白了,中国这种变态的应试教育完全是教育投入太少,学生争夺教育资源造成的。
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唯有加大投入,可这远远不够,你怎么保证人才质量?但德国的大学比中国就严多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大学毕业的留学生,来德国继续学业,很多竟然完不成学业,最后铩羽而归。
前段时间有国内的高中毕业生给我来信咨询,说国内考不上大学能不能来德国上大学,先不说程序上这种情况不行,还有个语言关,即便是真这么搞,也很难毕业,因为德国大学要求很严,拿达姆的工科专业来说,完成硕士课程要实打实的考超过40门闭卷考试,杀手课又很多。
【24张好玩的图】告诉你中国人和德国人的不同
【24张好玩的图】告诉你中国人和德国人的不同一个德国人眼中中国人和德国人间的不同Drei Mahlzeiten一日三餐:德国人早晚习惯冷餐,一天只有中午吃的是热的,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都是热乎乎的~Kontakte人际关系:德国人的“关系”相对比较“单纯”,而中国人的“关系”叫做“人脉”,俗话说“有关系好办事”。
Laune und Wetter心情与天气:德国人更喜欢阳光明媚,讨厌阴雨天,(个人觉得国人也大多数喜欢阳光明媚吧,不敢苟同以下图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国人都喜欢没有雾霾的天)Lebensstil生活方式:德国人喜欢独来独往,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而中国人喜欢热闹,希望身边总是有人陪伴。
Transport交通工具:70年代的德国人还喜欢开车,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年轻人选择自行车出行,而中国人有条件的一定要买车,年轻人更是如此。
Senioren im Alltag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德国的老人基本上还是独居的多,中国的老年人基本是带孙子的多,当然人多热闹嘛。
Ich自我:德国人喜欢凸显自我,而中国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Sonntags auf der Stra?e星期日街景:周日德国各大商场超市门面都是关门的,街上的人也极少,公园里倒是可以看到几个跑步的,而中国又是最热闹的时候,大家三五成群的购物,逛街,约会,聚会,繁荣昌盛的景象。
Das Kind孩子:德国的孩子更像一个“家庭成员”,而中国的孩子更像一个“家庭的中心”。
(没办法,人家不生就一个不要,一生就一窝,我们只能生那么一个)Beim Bauchschmerzen胃疼时的饮品:下面的图有些夸张,德国人胃疼应该是直接吃西药吧,不会喝可乐的。
中国人讲究的是由内而外的调养,饮食+中成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
Pünktlichkeit准时:德国人在预约或见面时还是很准时的,中国人喜欢“差不多”就行,聚会一般晚到半小时,那叫业务繁忙,有面儿。
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转贴]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差异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
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
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
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68个特征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68个特征近些年来,前去德国旅游、探亲、上学和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但智慧的德国人往往很快就能从各色人群,甚至从同样是黄皮肤的亚裔中分辨出谁是中国人来。
他们透露,以下可能就是中国人的某些特别的“标志”。
1.在公共场合喜欢喧哗甚至起哄。
2.喜欢吃鸡脚、猪肝乃至猪大肠。
3.认为鱼头比鱼肉更好吃。
4.汽车里会吊有许多晃来晃去的摆设。
5.比日本人还喜欢唱卡拉OK。
6.房间里的家具比德国人多得多。
7.热衷于攀老乡。
8.亲友中还有一些小圈子。
9.习惯将遥控器放入塑料袋。
10.父母和孩子从不亲吻,也从不拥抱。
11.有点余钱就存银行。
12.小孩往往在读小学时就开始戴眼镜了。
13.喜欢在节假日安排孩子进“专长班”。
14.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争论不休。
15.喜欢用折价券或淘便宜货。
16.为了买到最廉价的汽油而不惜开着车子满城找。
17.早晨不洗澡,但晚上必洗澡。
18.对宾馆里的非免费食品碰都不碰。
19.很可怜,中国男人的体毛简直比德国女性还少。
20.别人为你倒茶你就用手指轻敲一下桌子。
21.说的外语往往调门过多(可能是受汉语四声的影响)。
22.求人办事前往往送点小礼。
23.比大多数西方人都更喜欢小赌博或买彩票。
24.喜欢用手指沾着口水数钞票,而且点钞的速度大多比机器还快。
25.常常把吃下的鱼骨头直接吐在餐桌上。
26.电冰箱里常常存放有一个月的食物。
27.往往把洗碗机当碗橱。
28.喜欢舞刀弄棒(真冤枉:实际上是在健身哪)。
29.每家都有许多热水瓶。
30.经常就在厨房用餐。
31.会在餐桌上剔牙,但会用手巧妙地遮着嘴。
32.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打几下乒乓球。
33.冰箱里常常留有一些剩饭菜。
34.把果酱瓶或咖啡瓶改做水杯,并随身带上。
35.喜欢带着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大孩子外出旅游。
36.中国女人喜欢随时都带着零食:话梅、坚果或烤鱿鱼干。
37.喜欢把大米洗得太干净。
38.家里没有一般德国家庭都拥有的量杯,但秤倒是一定有的。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看到一些图。
德国人画的,有的在理,有的片面。
欢迎评论1、表达个人观点时这个我好像是第一种。
许多中国滴少年儿童也许也在成为第一种。
只是也许~~需要社会学研究。
2、生活方式这么理解吧:人群中的孤独者,还有人群的温暖。
单个的孤独者就纯粹孤独啦3、准时我们的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晚上嘛~~4、人际关系你有人脉吗?木有滴话,先脉脉自己的症状~~其实地球人人人都有人脉呀~ 5、表达愤怒方式现在滴小盘友属于第一种,甚至是第三种6、排队现在大家已经慢慢有排队的意识了!7、自我80后以后的童稚们自我意识很强的呀!这和人的个性也有关的哇。
有的人生来木有组织性。
譬如----8、星期日街景我们喜欢热热闹闹的。
国外有的地方不就是个巨大的富裕的农村哇,一个人都见不着。
重庆的街上好像天天人多9、聚会:人多好混事,人多才好躲在人群里。
我喜欢第一种10、餐馆里热腾腾的火锅里,沸着香气,热腾腾的空气里,唾沫横飞。
为什么一定要求我们装作谦谦君子呢。
我们5000年都这么吃来着。
11、胃痛时的饮品凉茶其实对肝,胃不好。
12、旅游时科技英明哇,数码相机大爽人心。
这个旅游么?不要对我们老百姓要求高。
不是每个人都是诗人,哲人的。
拍拍照,显摆一样,不行么?13、审美不太明白。
14、处理问题方式圆滑,世故,聪明。
两者兼而有之15、一日三餐这个雪花是什么意思??早晚都是凉的?冰的,中午是热的16、交通工具1970-2006。
关于环保。
联想到抵制。
我们抵制家乐福是小的。
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如果他们能抵制国外的奢侈品,进口车,老百姓能抵制普通用品,发展实业,打造中国好品牌。
那样的冲击才叫强。
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17、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国的老人开始向左行进了。
18、洗澡时间是吗?这个我倒没感觉呀。
19、心情与天气这个太无厘头了。
20、领导血淋漓的事实啊:今天中午某童稚快被饿昏了,想先吃饭(就不知道自己偷偷吃),得到的回复是:等领导一起去吃。
领导么?一般在饭店意气风发的!做领导的男人,小肚子总是大的,脸总是猪肝红的,眼神总是飘忽的。
德语教学中的中德文化差异之比较
德语教学中的中德文化差异之比较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
德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德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对比。
本文以口语教学和阅读教学为例,根据中德两种语言的文化特性,结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分析其文化差异,并指出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应注意的策略。
关键词:德语教学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特色的语言,同时借助语言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又会在生活中对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没有语言的产生,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则是语言能进步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德语语言承载了德意志民族在历史积淀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含了文学、教育、哲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等,也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讲德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
德语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中德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借助这门语言了解德语国家的文化,学习其中优秀的部分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认知中德两国语言上的文化差异,避免将汉语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带入德语中,从而导致交际时发生“Kultur Schock”(文化休克)(《德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71页)。
二、口语表达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比较在传统教学中,大学阶段的德语课主要以精读课为主,而听说课只是作为其中一个辅助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教师,作为语言知识传授者的同时,本身也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因此,在口语课上,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德语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辨别中德两国在口语表达方面的文化差异。
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往往会受汉语语言思维和习惯表达方式的影响,在传达和接收语言载体所承载的信息时容易发生偏差,或者出现与原语义相反的理解,使得沟通出现障碍,甚至发生误解。
比如:一位德国留学生傍晚上完课后在校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在活动中认识的中国学生,该学生按照中国人传统的问候方式问候他:“Haben Sie gegessen,Herr Wolf?”(沃尔夫先生,您吃饭了吗?)“Nein,noch nicht.”(还没有呢。
德国在华留学生感受德中差异
63Confucius Institute VOLUME 16 | NO.5 SEP . 2011 CUL TURAL DIFFERENCES FACING GERMAN STUDENTS IN CHINA 德国在华留学生感受德中差异FAX FROM OVERSEAS域外传真对克里斯托弗·洛美尔来说,在中国留学让他感受到乐趣的同时,也体会到巨大的文化差异。
克里斯托弗今年28岁,是亚琛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
两年前,当他决定到中国学习一年时,他首先想到一点:换个环境。
“我听说,那里的生活完全不同。
这很吸引我。
”他说。
现在,他已经在北京的清华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像克里斯托弗那样具有在中国留学经历的,在20年前还很少见。
如今,到中国留学的德国大学生每年至少有1000人,而且越来越多。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亚琛工业大学的中国项目协调员彼得·哈特格斯说,“这样一种留学,对工程师来说意味着显著的职业优势。
”清华大学是中国的精英大学。
在克里斯托弗的班级里只有1/4的学生是中国人。
也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与中国学生交流很“难”。
柏林欧亚研究所的汉学家阿内特·梅克尔说,与亚洲人打交道,总会碰到文化冲击。
克里斯托弗虽然学过中文,但还不能流利地交流。
语言能力不足使他无法进入中国人的“小圈子”。
梅克尔说,德国大学比较注重个性和自由,中国则讲究“共识文化”。
但哈特格斯则说,中国正变得更加开放,越来越国际化。
(据德国《明镜》周刊2011年8月9日报道) 9月10日,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家餐馆高挂着中国的传统灯笼,喜迎中秋佳节。
让食客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体验到浓郁的中华文化。
(美联社)Chinese lanterns are on display at a restaurant as part of celebrations for the upcoming Mid-Autumn Festival on Penang Island, Malaysia, Saturday, Sept. 10, 2011. While tasting delicious food, customers also 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AP )For Christopher Lommel, studying in China has given him a lot of fun,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is experiencing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Christopher is a 28-year-old student of RWTH Aachen University. T wo years ago, he made his decision to study inChina because, at that time, he just wanted to go to a differ-ent place for a change. He said, “I heard that life in China is quite different. It’s quite attractive to me.” Now he already has a master’s degree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Students with study experience like Christopher were rare twenty years ago, but nowadays there are more than1,000 German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every year, and the number is still increasing. “This experience of studying abroad means a major career advantage for a fu-ture engineer.” said Peter Hartges, Coordinator for China’s project in RWTH Aachen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elite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Christopher’s class only one fourth of the stu-dents are Chinese; so, its “hard” for him to communicate with Chinese students. A sinologist in Berlin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sianStudies Arnett Merkel said that its natural to have cultural conflict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Asians. Although Christopher has studied Chinese for some time, he cannot speak fluently enough yet. The inadequacy of his Chinese prevents his entering the “small circle” of Chinese students.Mr. Merkel thinks that German universities are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 oriented, whereas Chinese universities fo-cus on “general culture”. Mr. Hartges disagrees and thinks that China is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be-coming more internationalized.(The Mirror , August 9, 2011)63Confucius Institute VOLUME 16 | NO.5 SEP . 201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外差异很有趣课件
问候
德国人以握手问候,中国人以 鞠躬或轻握手问候。
礼物
在德国,礼物通常在开启后立 即展示,而在中国则更多地喜 欢推迟展示。
表达感谢
德国人喜欢直接而诚挚地表达 感谢之情,而中国人更加委婉 地表达。
中外工作文化差异
工作环境
德国办公室注重效率和组织性, 强调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办公方式
中国办公室注重灵活性和团队合 作,较为注重集体决策。
商务会议
德国商务会议通常正式、高效, 而中国商务会议更加注重人情味 和社交。
结论和总结
不同的视角
通过德国人眼中的中外差异, 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 之间的独特魅力。
互相尊重
通过欣赏和理解中外差异, 我们能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 化合作。
丰富的世界
探索中外差异让我们认识到 世界是多样而美丽的。
建筑风格
德国人惊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独 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书法艺术
德国人欣赏中国书法的优雅和对 细节的极致追求。
茶文化
德国人喜欢中国茶文化的独特仪 式感和品味。
中德文化差异的例子
1 态度
德国人注重时间和效率, 而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 和情感。
2 个人空间
德国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 隐私,而中国人更喜欢亲 密的肢体接触。
3 直接沟通
德国人通常更加直接坦率, 而中国人更多采用含蓄委 婉的方式表达。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1
主食选择
2
德国人主要食用面包和土豆,而中国人
主要以米饭为主。
3
早餐文化
德国人喜欢丰盛的早餐,而中国人更注 重轻食和热汤。
用餐礼仪
在德国,手肘不能放在桌子上,而在中 国则是一种正式的用餐姿势。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德文化差异--以《德国媳妇中国家》为例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德文化差异———以《德国媳妇中国家》为例姜丹(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36)引言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也愈来愈频繁。
但由于中德文化的差异,这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冲突。
并且这些冲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引起这些冲突的文化差异也成为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的热点。
提到中德文化交流,人们立刻便会想到现任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德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关愚谦先生。
关先生与中德文化交流有着深刻的渊源,他的妻子海佩春也是一位德国作家、汉学家。
这些年,海佩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她与关先生共同完成了10本书的撰写和翻译工作,为中德文化交流搭桥献策。
《德国媳妇中国家》是近年海佩春出版的一本专著,许多作家都给予此书高度评价。
冯骥才说:“一些学者警告我们,未来的世界将要因文明的不同发生冲突乃至对决,本书的一对主人公却用相互的爱否决了这种可怕的预言。
”铁凝评价说:“一双‘德国媳妇’的眼睛,诚恳、善意地观察并眷顾着她的中国家。
通篇客观、率直又不乏幽默的语言,讲述着两种文化的相遇、试探、碰撞与融汇。
”这本书以一个中国大家庭为背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叙述视角描写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
展现了中德文化在家庭观念、爱情观念、等级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中德文化的冲突与调和等,为我们了解中德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因此本文以此书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工具,着重解释中德文化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现象错综复杂,文化差异包罗万象,要能较好地区分、比较两种文化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亏有那些对文化痴迷的学者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文化维度入手去分析文化间的差异了。
本文作者选择了具有重要影响的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中德文化差异。
中德文化习惯差异
社交礼仪 服饰礼仪 餐饮礼仪 习俗禁忌
社交礼仪---德
尊约守时: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见面礼仪:介绍、 握手、互报家门、要特别注意称呼 付小费 :谁帮了我的忙,我就给他2-5马克的小费 送礼:价钱不重要,心意最重要 尊重女士:女士优先 尊重隐私:不管多好奇,你都不要问 隐私话题:年龄,职业,婚姻情况,宗教信仰, 政治面貌,个人收入等等。尤其是对女性。 探病时:除了显而易见的外伤或者感冒发烧之类 的症 装之外 ,不要询问病情。 若是看上别人买的一样东西,就算再喜欢, 也不要询问价钱。
此外还有:
德国人对纳粹党党徽的图案“卐”十分忌讳, 对其切勿滥用。 在德国,跟别人打招呼时,切勿身体立正,右 手向上方伸直,掌心向外。这一姿势,过去是 纳粹的标准行礼方式。 在德国,星期天商店一律停业休息。在这一天 逛街,自然难有收获。 在德国,根据法律规定,同性恋婚姻是合的。 迟到固不礼貌,但早到人家,也欠考虑。德国 人如 遇正式邀请,往往提前出门,如果到达时 间早,便开车转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时再 进主人家。 德国人讲究准时,就连生日 都不能提前祝贺!
相互了解也日益增多,神秘的东方风水文化,复杂的汉 字令不少德国人为之倾倒,而德国的啤酒足球也让一众 中国人着迷,但由于双方相差甚远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 式,两国很多的风俗习惯南辕北辙,两国人民对对方的 不少行为做法也感到诧异。
一日三餐
在德国,早、晚餐吃凉的食物,只有中午 吃热的食物;而在中国,一日三餐都是吃 热的食物。
习俗禁忌
1, 德国用餐特殊禁忌 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 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后饮葡萄酒, 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 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 不得用餐巾煽来煽去。
2,颜色禁忌 德国人对黑色、茶色、灰色,对于红色以及渗入有 红色或红黑相间之色,则不感兴趣。 3,数字禁忌 对于“13”、“666”与“星期五”,德国人极度厌恶, 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 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 话,也比较反感。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個德國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圖表是一位德國人的作品,點評出於同胞之手,他似乎在語氣上對自己的文化頗有點微詞。
其實任何事情都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說,不過圖表中所揭示的文化差異的確存在,看後讓人忍俊不禁。
左:西方人右:中國人1、表達個人觀點時點評:中國人在表達個人觀點時,總喜歡拐彎抹角。
“是”時不說“是”,卻說“不是”。
“不是”時不說“不是”,卻總說“是”。
看官不如仔細想想自己生活中發生的實際狀況。
並且,最有趣的是,一個中國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樣直來直去地說出自己的觀點的話(如上圖所示),則會被認為“沒有城府”,屬於“直腸子”,是要吃虧的。
事實上,中國人的處事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話到嘴邊留半句”。
因此,在老外眼中來看,中國人表達意思時,總令他們費解。
而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傳承,對所謂一些所謂的“知識份子”來說,很有好處:可能自己沒什麼水準,卻可以整天裝深沉,裝X,話說一半就停,結果很大程度上,讓人感到此人水準真是了得!2、生活方式點評:中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熱鬧,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來,就是如圖所示,永遠喜歡有人陪,永遠不喜歡獨處。
而且,認為一個人總是獨處,那這個人可可憐了。
老外卻正好相反,他們總喜歡獨來獨往。
假如有人總是沒有任何目的地,只為陪而陪地過去陪他們的話,那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侵害。
此外關鍵是,他們在獨來獨往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人山人海地相處時得到的同樣的快樂,甚至更多。
3、準時點評:老外(主要是歐美西方人?)對於時間觀念十分強。
而漢語裡關於時間方面的詞句,最發達的就是:差不多,還行,基本上那時間吧,等等。
如果與人相約的話,很多中國人最習慣的說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於具體幾時,則要根據兩人對時間的感覺而定。
如果與老外相約,則老外必定會加上一句,上午幾點?下午幾點?晚上幾點?等等。
“不準時”以及“沒有時間觀念”,幾乎可以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了。
4、人際關係點評:看到右邊這幅畫,我不禁啞然失笑。
浅谈中德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浅谈中德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摘要:德国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措施还是在教育结果上都是其余国家所望成莫及的。
因此,本文将德国的家庭教育和中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了解两国家庭教育的差异,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缺陷,以及德国家庭教育对于我国的当代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德国;家庭教育;差异;不足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承载国家未来的重要支柱,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基石,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对孩子的终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
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对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作用。
通过中德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在教育方法上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德两国在家庭教育上所呈现出的极大差异,也可窥见我国家庭教育方法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针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以下几点:1沟通与倾听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却不一定是最了解我们的人甚至可以说一定是最不了解我们的人。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仔细观察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和朋友在一起滔滔不绝,但是和父母在一起当父母与之交谈时则显得十分不耐烦,说两句就不愿意再聊下去。
我们通常会说,这是“代沟”,但事实上,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够了解。
而致使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话题,父母不懂孩子心中所想,脑中所思。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非一个自上而下单方面的压服或者命令。
中国父母常常觉得小孩子的想法并不重要,凡是面对选择和决定都无需和孩子沟通,只要听大人的安排就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早早得在孩子的心灵上扣上了沉重的枷锁。
同时,当孩子主动和父母讲述在学校遇到的点点滴滴时,忙碌的父母总是会打断孩子,觉得那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很难耐下心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所以长期以往,中国家庭的孩子已经习惯处于一种被父母操控的位置,渐渐的也就不愿将心里的声音和父母交流。
收入、居住和生活:我所感受到的中德差异
收入、居住和生活:我所感受到的中德差异总有种感觉多数国人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是为了活着而生活。
德国人的收入与很多人一样,我也对这样发达的国家居民收入和消费感到好奇,因此侧面了解了一些相关信息。
当然向同事直接问他们的收入和年龄是不礼貌的,可以间接同他们了解车间或者这个行业的收入情况。
德国的各行各业收入有的甚至区别很大。
但中间层较多,大部分人认为收入还可以,市民的收入生活水品由原来“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过渡。
德国一般实习生工资在600-700欧/月(当前1欧相当于买入价8.4元人民币)。
下面未注明提及的都是税前工资,我们车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员工(德国算是蓝领阶层,操作的是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有些技术含量)工作时间短的是2500欧/月,一般的在3000欧左右/月。
有一部分女工签合同时选择为了照顾孩子(德国每个家庭多数至少2个孩子)和家庭生活每天仅工作4个小时,我的同事告诉我12-14欧/小时。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经常看到他们随时有上下班的。
像大众这种优秀的汽车企业一般员工也在3000欧左右/月。
另外,德国的个人收入缴税卡等级是不同的,税收制度很完备,没结婚是43%的税,结了婚没有孩子是37%的税,有一个孩子是35%,两个孩子又要低些,总之,家庭负担越重,上税越少,挺注重人情的。
在孩子呱呱坠地后,德国的新妈妈们有权利享受三年的教育假期,雇主不能随意解雇,必须为她们保留工作岗位。
一般普通的德国家庭,往往男主人一人工作就能养活全家。
曾经与一个中国留学生聊过,她讲在德国像在卡塞尔这,一般能拿到近2000欧左右薪水,若没自己的房子,房租占收入大部分比例。
单人间的300多欧/月不包括水电煤,两室的700-800欧/月。
据2011年11月份的统计,德国收入最高的人群当属体育明星。
如F1车王迈克尔'舒马赫平均每天的收入达13.7万欧元,他的弟弟拉尔夫的收入虽只有哥哥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每天也可以进账4.65万欧元。
对外汉语 口语课话题 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45页PPT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
德国人:中国人和世界格格不入,只有中国人将“神仙”生活世俗化
德国人:中国人和世界格格不入,只有中国人将“神仙”生活世俗化我想,大家此前应该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不一样,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这句话出自一名德国学者之口,他评点中国人是这样说的:中国是一个喜欢干实事的国家,他们所作所为的出发点都是实实在在的。
换句中国的俗语来解释,就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德国学者还说了后半句话: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干实事?简直与全世界格格不入!为何他要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德国人是以严谨著称的,他们会严谨到什么程度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假设你有一个德国朋友,然后当你按照中国人的逻辑习惯去跟他交谈,一般我们会说一些客套话,比如说有机会下次一起吃饭啊。
按中国人的逻辑,有机会下次一起吃饭,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而且大概率是一句客套话,根本不用当真。
然而在德国人眼中,他就一定会问你,这个下次具体是什么时候。
如果你告诉了他一个具体的时间,哪怕这个时间是一年后,德国人也会把这件事放入行程表中,然后到了约定的时间,他就会准备赴约。
这个时候你要是毫无准备,那就会非常尴尬。
这就是德国人的严谨。
然而即便德国人已经是一个如此严谨的民族,他们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只有中国人如此喜欢干实事。
德国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也是因为:中国从建国开始的一贫如洗,到如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期间仅仅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从穷小子到高富帅的逆袭。
而这个过程,在德国学者眼中,是不可思议的。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超越了,英国、法国、德国等老牌强国,他们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们有一百多两百年的技术积累。
而中国的发展过程,是实实在在的从零开始,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中国的科技实力更是不容小觑,超越美国也只不过是时间而已。
德国学者仔细分析过其中的原因,他发现有一点非常重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踏踏实实干实事,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的这么迅速,与中国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2020年美国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人中参加劳动的人员的比例高达76%,也就是说,全中国的劳动力都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至少他看到了
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
相
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
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
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
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
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
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
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
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
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
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
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他们只
能用画来说明区别,也仅仅是说明一下区别,而不太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一切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
底改变中国人的这些文化习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
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就区别
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
这也
应该是看这些画时的最佳心态吧。
不过,看过他的这些画后,我倒是真希望这位德国仁兄再在中国多呆几年,甚至十几年以致几十年,学好中文,尤其把古典的东西好好钻研一番。
所有这一切才会对他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起更大作用,那时,恐怕他就不一定会这样表面意义上地描绘他心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了?
左:西方人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时
2、生活方式
3、准时
4、人际关系
5、表达愤怒方式
6、排队
7、自我
8、星期日街景
9、聚会:
10、餐馆里
11、胃痛时的饮品
12、旅游时
13、审美
14、处理问题方式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18、洗澡时间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1、时尚
22、孩子
23、对待新事物
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