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派

合集下载

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朦胧诗派名词解释朦胧诗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文学流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上海。

朦胧诗派以反对传统写实诗歌为主要特征,注重言语的自由与意象的迷离,倡导以一种朦胧的、模糊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以下是对朦胧诗派的名词解释。

1. 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指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股对传统写实诗歌的反批评派别,主张以朦胧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感觉和意象。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席慕容、舒婷等。

2. 内观:内观是朦胧诗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指诗人通过内心的观照和感受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以达到与自然和宇宙的共鸣。

3. 意象:意象是朦胧诗派中的重要表现手法,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隐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在朦胧诗派中常常是迷糊的、模糊的,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而朦胧的情感。

4. 国际派:国际派是朦胧诗派诗人对外国文学的吸收和借鉴,主张超越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对话。

国际派在朦胧诗派中有重要影响,使其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5. 过渡性:过渡性是朦胧诗派的特点之一,指朦胧诗派诗人在表现方式上的模糊性和混杂性。

朦胧诗派的诗歌语言既有现实生活的元素,又有虚幻和超越的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混沌而美丽的感觉。

6. 反传统:反传统是朦胧诗派的另一重要特点,指朦胧诗派诗人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朦胧诗派通过打破传统的语言和形式的约束,追求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创作方式。

7. 隐喻:隐喻是朦胧诗派的常用表现手法,指通过一种事物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达到表现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隐喻在朦胧诗派的诗歌中常常是模糊的和多义的,给读者留下一种诗意和美感。

8. 感性:感性是朦胧诗派追求的一种心灵境界,指诗人通过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诗意和思想。

感性在朦胧诗派的诗歌中是一种温柔而深沉的力量,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而美丽的境界。

9. 反逻辑:反逻辑是朦胧诗派表现方式的一个特点,指通过打破传统的逻辑和语法来达到一种迷离和模糊的效果。

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

五、关于朦胧诗的研究
(一)朦胧诗所体现的人本主义和英雄主义 朦胧诗所体现的人本主义和英雄主义 (二)对“朦胧诗”的创作根源及其艺术的 探讨 (三)、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 朦胧诗的发展、 朦胧诗的发展 述 (四)关于朦胧派的论争
(一)朦胧诗所体现的人本 主义和英雄主义
【概要】在这世纪之交,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 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 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引起了 一定的争论。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作出公允的评价, 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新诗 潮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析出其作为人本主义英雄主义诗歌 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论述 过程中,本文力图做到穷理与资料的充分结合,以期获得 学理上的周密与历史的真相相一致,从而对“朦胧诗”做 出合理的评判。 【关键词】 朦胧诗 新诗潮 人本主义 英雄主义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 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 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 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
朦胧诗派
目录
• • • • • 一、简介 二、名称由来 三、历史功绩 四、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阵地 五、朦胧诗的争论
六、关于朦胧诗的研究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争议最多、 朦胧诗 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歌流派。所谓朦胧 诗,即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 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 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 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 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等特征。
(四)关于朦胧派的论争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生在中国新诗坛上声 势浩大的“朦胧诗”①论争,影响极其深远。随后中国当 代新诗全面展开,有关当代新诗的研究也步入正轨,“朦 胧诗”一次次地重新置于研究、批评以及再叙述的文学史 脉络中。九十年代以来的新诗发展史叙述中,“朦胧诗” 通常被追认为当代诗歌的新起点。②在与“朦胧诗诗歌同 时并行不悖的众多诗歌团体个人中,不约而同地选择“朦 胧诗”作为当代新诗的新起点,众多文学史纷杂的讲述中 暗含着一种新的线性进化逻辑,而这一逻辑就是,思想文 化解放运动后,一种区别于“左翼文学”、“解放区文 学”以及建国后的 “十七年文学”的新的类型,或者新的审美向度出现③,

朦胧诗代表作

朦胧诗代表作

朦胧诗代表作引言朦胧诗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大创新。

这一诗歌形式充满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元素,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则和约束,追求自由、随意和个性化的表达。

本文将介绍几位朦胧诗代表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诗歌流派。

1. 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达对世界的痛苦与迷茫,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不懈追求。

以下是他的两首代表作:1.1《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2《爱在心里口难开》你说你有些事情说,说不出口,说不完。

虽然你双手撑起脸庞,掩饰那满脸的苍白和沧桑。

千万独自躺在黑夜的床上,心里通通泄了气难割、不讲。

多么可笑!多么浪费!多么伤!伤透了心筋,且终生如此到达底。

是谁把爱收藏在自己心底?是谁把泪纵容在眼间尽遮掩?你不能坦诚地来,只能轻轻地唱,这首脆弱的歌,久已发了黄。

2. 徐志摩郭小川是中国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作通常表达对人生的困惑和悲伤,以及对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以下是他的一首代表作:2.1《你比我大一岁》你比我大一岁。

放晴彩,收夕雨。

我的眉间彩霞,瞧,眷恋你手臂摇曳的弧。

云依山涧相散,星星织就枕席。

要死,送别我;临命,病愈我。

你比我大一岁。

当我息伏在你旁边,给你撑起风荷的一脉花色,还能看见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阳光下晃风的霞。

兴安岭前,并非只有朔风咆哮。

黄河纵横,追溯华夏先貉以礼从欧亚流。

朦胧诗派经典诗句

朦胧诗派经典诗句

朦胧诗派经典诗句一、朦胧诗派简介1.1 朦胧诗派的定义朦胧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坛上的一股重要力量,由席慕蓉等人提倡和领导。

这一诗派追求文字的超脱和意境的模糊,以朦胧的笔触表达情感和思考。

1.2 朦胧诗派的产生背景朦胧诗派的产生是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

在当时,国家形势动荡不安,社会风气保守,传统文化权威主义盛行。

朦胧诗派的出现对这种现实状况提出挑战,试图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怀和呼唤。

1.3 朦胧诗派的特点与风格朦胧诗派主张诗歌不应过于明晰和抽象,而应传达一种朦胧、模糊的情感。

其风格以意象的散漫和象征的呈现为主,诗句常常流畅婉转,带有一定的虚幻和梦幻色彩。

二、朦胧诗派经典诗句选析2.1 “月亮渐行渐远,云层渐把月遮住”这一句出自席慕蓉的《月亮船》。

通过朦胧的词语和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行渐远、逝去的感伤之情。

诗句所传递的情感在朦胧的笔触下更加令人沉迷。

2.2 “沿着那阳光去的方向,也没看见太阳的影子”这是臧克家的《男人们的黄昏》中的一句诗句。

通过黑夜与黄昏的对比,诗人以朦胧的形象呈现了对黄昏时分的无奈和迷茫。

诗句中的意象在读者脑海中产生深刻的共鸣。

2.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出自戴望舒的《雨巷》。

诗人通过描写西风凋碧树的景象,以及自己独自站在高楼上眺望天涯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孤独、无奈和追求的情感。

这种情绪在朦胧诗派的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4 “看着夜,花落如泪”这是海子的《丢掉一切,哭给你听》中的一句诗句。

海子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表达了夜晚的萧索和内心的哀愁,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力感。

三、朦胧诗派对现代诗歌的影响3.1 对诗歌形式的影响朦胧诗派对传统的诗歌形式有了较大的打破。

它不拘泥于传统的韵律和格律,更注重富有意境的表达。

这种突破为后来的现代诗歌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3.2 对诗歌主题的影响朦胧诗派不同于之前的革命主题和现实主义主题的诗歌创作,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和抒发。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试题: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答案:朦胧诗的特点: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根底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个性关注。

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相关阅读】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构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但是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好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这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泼于《这天》杂志的诗人包括之后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我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一样的面貌。

这些诗歌之后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命名于历史的误会,也能够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好处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朦胧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简介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

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

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

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

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8]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朦胧诗派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派的名词解释

朦胧诗派的名词解释朦胧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聂绀弩、戴望舒、高长虹等。

朦胧诗派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朦胧一词源自于法语文艺界,最早出现在法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西斯·马多伦对法国画家柯尔内尔的评价中。

他用“朦胧”来形容柯尔内尔擅长利用各种高明的创作技巧使画面充满神秘、诗意和幻想。

经过翻译,这个词汇逐渐传入了中国文坛,并在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一个独特的诗歌派别而兴起。

在朦胧诗派的诗歌创作中,朦胧一词常常用来指代意象的模糊和含糊不清。

与此相对的是直白和明确的表达方式。

朦胧诗派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模糊的意象、词语和句子结构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以此达到意境的形成。

这种追求朦胧的诗歌创作方式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崇尚的意境和诗意非常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朦胧诗派的兴起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变化密切相关。

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沿袭,又有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新诗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文人的束缚,让诗歌得以更自由地发展和创作。

朦胧诗派的出现正好适应了这种转变的需求,它反对传统文人的束缚和规范,推崇创作的自由和个性化。

朦胧诗派的创作方式多样,但常常强调感官和情感的直觉性表达。

与传统诗歌注重句法和修辞的规范不同,朦胧诗派的诗人更注重对词语和形象的自由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种风格可以更直接地触动读者的内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朦胧诗派在当时文坛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些人认为朦胧诗派的创作方式太过模糊和晦涩,违背了诗歌的本质,缺乏文学价值。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朦胧诗派的创作风格有其独特之处,能够更好地表达当时社会的特点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无论如何,朦胧诗派的出现给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可以说,朦胧诗派的名词解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既有法语文学的源头,又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变革相结合,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

《朦胧诗派介绍》课件

《朦胧诗派介绍》课件

对传统诗歌的颠覆
朦胧诗派对传统诗歌的语言、主题和 形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引发了一 些保守的批评家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质 疑。
04
朦胧诗派的未来展望
传承与创新
传承
朦胧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流派,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朦胧诗派应当继续传承其核心精神和艺术特色,保持其独特的艺术
起源与发展
起源
朦胧诗派起源于“文革”后期的一群 青年诗人,他们开始独立创作并形成 了一定的群体。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朦胧诗派逐渐成为 中国诗歌界的重要力量,其影响逐渐 扩大,成为了一个时代诗歌的代表。
代表诗人与作品
代表诗人
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
代表作品
《回答》、《致橡树》、《弧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表达方式。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启示我们, 诗歌应该具有时代感和历史责任 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启示我们, 诗歌应该不断创新和实验,探索 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以适应时
代发展的需要。
THANKS
感谢观看
《朦胧诗派介绍》ppt课 件
• 朦胧诗派概述 • 朦胧诗派的文学风格 • 朦胧诗派的影响与评价 • 朦胧诗派的未来展望 • 总结
01
朦胧诗派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朦胧诗派,也称“新诗潮”,是 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 现的一支诗歌流派。
特点
注重个体感受和内心体验,强调 诗歌的隐喻、象征和意象,语言 含蓄、朦胧、多义,呈现出一种 独特的艺术风格。
朦胧诗派的诗歌注重个体情感和社会意识的结合 ,通过个体的感受和思考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 变迁。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朦胧诗派诗人江河》课件

《朦胧诗派诗人江河》课件
《朦胧诗派诗人江河》ppt课件
目录
• 江河简介 • 朦胧诗派概述 • 江河的诗歌作品分析 • 江河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江河简介
江河的生平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出生于 北京,中国当代诗人。
1980年,江河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68年高中毕业,1969年赴延庆插 队务农,1972年参加解放军,1974 年转业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当工人。
朦胧诗派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对传统 观念进行反思,追求个性与自由。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01
02
03
北岛
作为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 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舒婷
作为女性朦胧诗派的代表 ,她的诗歌以细腻、柔美 见长,表达了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爱情的追求。
2005年,出版诗集《没有祖国的孩 子》,2010年,出版诗集《回旋曲 》,2015年出版诗集《江河长卷》 。
江河的创作历程
1980年代初期,开始现代诗歌的创作,其作品《星星 变奏曲》被视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输标02入题
1985年以后因参与舒婷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活 动而进入诗坛,他的第一部抒情长诗《太阳和他的反 光》是这期间最为重要的代表作。
《在无边的天空下》
总结词
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无边的天空为背景,通过描绘天空的广阔与自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 想象和自由的表达,展现了江河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04
江河的影响与评价
江河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推动诗歌语言的创新
引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

朦胧诗派诗人 江河

朦胧诗派诗人 江河

朦胧诗
•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 初的诗歌流派, 初的诗歌流派,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象征的手法 不透明性和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 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内 容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 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 象征 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 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 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 殊的审美享受。 殊的审美享受。 •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 等。
这里是视觉移植为听觉, 这里是视觉移植为听觉,以视觉感 视觉移植为听觉 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 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 约的真切感受。也就是说“ 约的真切感受。也就是说“朦朦胧 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 隐隐约约。 续、隐隐约约。 3、诗人在这里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 、 怎样的世界? 怎样的世界?
第三次反问,给我们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 第三次反问,给我们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 的理想世界。 的理想世界。
1、找出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是哪些? 、找出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是哪些? 构成怎样的意境?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构成怎样的意境?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星星、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 蜜蜂、萤火虫、 睡莲、春天、 白丁香。 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 光明世界。 光明世界。 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黑暗笼罩着大地。 黑暗笼罩着大地。
2、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态度是怎样的? 、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态度是怎样的?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否定。 否定。诗人把星星当作黑暗中遥远的 安慰,表明心中仍然充满希望。 安慰,表明心中仍然充满希望。

朦胧诗派介绍

朦胧诗派介绍

朦胧诗的发展与变异
朦胧诗
江河、杨炼 的史诗
后朦胧诗
新生代
“第三代”诗人,
以韩东、于坚、 杨黎、李亚伟等 为代表
第三代诗人
“后朦胧”诗人,以海子、王家新、骆一禾、
西川等为代表
面朝安微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1979年
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 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决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北岛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
朦胧诗派
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 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 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 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 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 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 城等人。

朦胧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朦胧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朦胧诗派朦胧诗派:70 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奇娇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
北岛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 钞票
坏的名誉是永远挣不脱的 枷锁 如果事实上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 漂泊 哪儿能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在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 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 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 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样的血浆火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 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 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 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 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 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 调。
命运
食指
二 羞怯的微笑是醉人不伤心的美酒 绯红的面庞是丰满无核心的苹果 如果维纳斯是这样的话 我至今还未感受到爱情的焦渴 有人说酒后异常地痛苦 有人说苹果有时也苦涩 朋友,我不知道,因为 至今我还没有亲自尝过 明朗的目光是笔直走不完的路程 深沉的眼睛是躲也躲不过的灾祸 如果你是这样选择爱人的话 爱情的小船将永远荡漾在秋波 哪个愿永远在动荡之中 是水手谁不想靠岸停泊 年轻的朋友,该静下心来 认真思考,仔细斟酌
————渴求光明的使者
诗派简介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 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 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 天地,新空间。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 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 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 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派主要指北岛、舒 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 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

朦胧诗派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朦胧诗派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朦胧诗派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本文导读:这个诗派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实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组织,也没有发表过宣言,但是他们的艺术主张和创作都有着一定的共性,构成了一个新的诗群,被称为是“崛起的诗群”。

一开始他们还是在继承现代诗的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风格,但是很快的,他们就开拓了新的领域,自成一派。

其实“朦胧诗派”这个词说起来还是挺陌生的,但是只要列出来他们的代表人物,我们一定听说过,就像北岛、顾城、舒婷、海子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也正是诞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名句的这些诗人,在80年代他们代表着一代人,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诗歌风格。

舒婷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小编在题目上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话是顾城的一首诗《一代人》,这首诗其实可以完美的形容朦胧诗派的诗人。

他们是一群向往光明,并且十分渴望的人,也会用一系列意象,十分隐喻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

所以他们的是个往往有很多意象,用的也很好,算是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一个新天地。

这个诗派在一定程度上还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开拓了很多现代诗歌的可能性,他们的诗各种似乎有无限的宝库,有着很高的含金量。

朦胧诗派的开端众说纷纭,但是一般认为这个诗派是从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后来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在一开始都是活跃于《今天》杂志。

他们的风格受西方现代派影响,以此为基础表达自己的思考。

这些诗与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个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所以在一开始并不受欢迎。

其实“朦胧诗”一开始以贬义,在1980年,《诗刊》上等出了一篇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这篇文章中,指出了当时新风格的诗歌“写得十分灰色、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当时这个作者讽刺这类诗歌为“朦胧体”。

当时老一辈作家对这些新诗体冷嘲热讽,但是支持这些新诗体的声音一直不断。

朦胧诗派整理

朦胧诗派整理

朦胧诗派及诗人整理朦胧诗派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派主要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

“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对人的美好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是人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主题。

十年动乱,使人的美好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无情的破坏,人的权利与自由受到恣意的践踏,人们长期为一种当时所谓的“革命激情”所欺骗。

最早从那种“革命激情”中觉醒的,是一部分知识青年,而催促他们觉醒的,则是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

也是属于“朦胧诗”的那一代人的写照。

这样的诗篇在新诗潮诗歌中数不胜数,它们所体现的人本主义英雄主义思想和精神,向上承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传统,同时,它们也成了推动70年代末文学界思想解放运动和80年代初文学启蒙思潮的有机力量。

朦胧诗派诗人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69年至1982年是其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

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

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当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诗中也流露出轻微的虚无和颓废的情绪。

朦胧诗派的诗句

朦胧诗派的诗句

朦胧诗派的诗句
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
食指、北岛、杨炼、多多、根子、舒婷、芒克、顾城、黄翔、江河、梁小斌、严力、王小妮、林莽、方含、田晓青、哑默、傅天琳。

朦胧诗派的诗句:
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2.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3.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
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5.为期待而绝望,为绝望而期待。

绝望是最完美的期待,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7.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后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后朦胧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

这个诗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以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为基础,强调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后朦胧诗派的名字中的“后朦胧”一词,意味着对传统的朦胧诗派的一种回应和扩展。

朦胧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模糊、抽象、不明确的语言和意象,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后朦胧诗派保留了朦胧诗的一些特征,但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表达。

后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常常以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为主题,描写诗人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

诗人通过运用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创造出一种迷离而神秘的氛围,使诗歌更具诗意和内涵。

后朦胧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有席慕容、杨炼、杀马特·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这一诗派的出现,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派的背景
朦胧派是在文革结束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我觉得倘若没有文革,便不会出现朦胧诗。

朦胧诗的在特定的环境下主题则变成了反思,抒情,控诉。

五.六十年代时,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朦胧诗的名字的由来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于历史的误会,也可以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意义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朦胧诗”历史地位的被认可,得益于“三个崛起”的理论支持,这“三个崛起”分别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
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

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

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

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

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在一篇回顾当代汉语诗歌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这样评价朦胧诗:当代汉语诗歌最具实质性影响的努力有三次,即朦胧诗、口语化努力、叙事性的强调。

其中,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

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

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

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

如今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

有些甚至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朦胧诗自《今天》杂志始,当时被誉为代表性诗人的是后来被称为“朦胧诗五人”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如今这五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

其他当时活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诗人黄灿然说十年就能看出一个诗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

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诗歌和诗人总是屈指可数的。

另外一方面,却有一些当年算不上风云人物甚至还有些落寞的诗人,经过时间的淘洗,其重要性却日显突出。

关于抒情方式及作品的情感
北岛为代表的朦胧派的抒情方式则比较委婉,屏弃直白的抒情方式,普遍采用象征的手法和各种写作技巧来表达内心的世界。

朦胧派冷静的思想锋芒以及隐晦的语言则显出曲高和寡的倾向,但是一些作品过于隐晦,令人费解。

朦胧派作品大多描写文革浩劫给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要求个人权利尊严价值,以及济世救
人的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伤感忧郁深沉的感情,但是有些诗作过于颓废。

《回答》可以看作是一代先驱对封建法西斯专制的反抗宣言。

作品表现了充满正义感的强烈仇恨激发人们摧毁那个畸形政治的强烈欲望和作者超越现实的使命感
诗体
朦胧诗主要采用心理时空和蒙太奇手法,采用通感,超感,变形和反逻辑的语言技巧,广泛借鉴西方诗歌创作技巧。

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
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
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一文,把这些新潮诗称为古怪诗,并把其提到政治的高度:"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
对这些打破传统格局的诗,支持者也层出不穷.
《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光明日报》 1980年5月7日
谢冕主张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徐敬亚《当代文艺思潮》 1982年第1期
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