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与晋文化
第三章 晋文化综述
(三)、军事方面
晋及三晋都以拥有庞大的军队而著称。 步兵和骑兵首先起源于晋国。形成车兵、 步兵、骑兵协同作战的局面。
三晋诸国军队连同后勤人员最多时总数 约近200万人。 (四)、经济方面 晋国从原来单一的农耕经济演变成农耕 与畜牧并重的经济方式。 在太行山、吕梁及晋北表现尤为突出。
此时山西境内有“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已经被汉化 鲜卑:平城(今大同市) 拓跋氏—大同市 慕容氏—长子县、黎城县 羯族:羯人石勒—山西榆社县 氐族—苻氏,曾在晋阳、襄汾县 羌族—襄汾县
汉时和亲:昭君出塞行经山西
由蒲坂渡河—东行河东郡(今夏县禹王 城)—北经闻喜(汉武帝赐名)—经平阳 (今临汾市)、阴地关(灵石县)、太原 (古城营)—北越句注(今代县)—至平城 (大同市)—转而西行雁门郡城(右玉县), 北出杀虎口。 2、佛教东传 佛教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土盛行,与十六国和北魏拓 跋族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章 晋文化综述
一、晋文化的概念
晋文化,是先秦时期晋人所创造的文化。 它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区域性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 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 展而发展。 2、晋文化的界限 晋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其严格的界限。 时间上,起于晋国创立,至于三晋诸国
1、民族融合
山西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公元前3世纪,战国结束,秦统一,少数 民族被驱赶到长城以北的沙漠草原地带。 当秦灭亡,西汉统一时,匈奴部落也在 漠北完成了统一。 匈奴单于冒顿40万铁骑选择了白登(今 大同市东)作为向大汉刘邦讲理的地方,刘 邦只好与冒顿(modu)称兄道弟,乞求和亲。
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遗产
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遗产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各领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这个时期虽然充满了战争,但也留下了相当多的历史文化和遗产。
一、历史文化在三国时期,文化的交流得到很大的发展。
曹操开创了晋文化,孙权建立了东吴王朝,刘备则倡导了蜀汉文化。
这种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三国时期的文化更加的丰富。
1. 汉晋文化曹操创建晋国,兴起了一种汉晋文化。
在这种文化下,注重现实主义、崇尚自然、以及文风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此外,南北朝时期,士人中流行“捧读经史子集,以通古今之学”,这种捧读文化也始源于曹魏时期。
2. 东吴文化孙权所建的东吴王朝,将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融汇在一起。
东吴文化主张兼容并蓄,而且以物质文化为主。
特别是在艺术方面,东吴的绘画、雕塑、服饰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
3. 蜀汉文化刘备创立了蜀汉,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带到了川蜀地区。
在蜀汉文化中,人们更多地注重价值观、思想体系,同时也讲究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艺术。
李白、王之涣、杜甫等大诗人在蜀汉时期达到了他们人生的巅峰。
二、历史遗产1. 三国所处的地区三国时期发生的地方很多,如川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与中原大平原相接壤的地区。
这些地方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宜春的三国彩陶、岷江亭子、南京夫子庙等,都是三国时期的历史遗产。
2. 三国人物不同的三国人物都有着各自的历史遗产。
如曹操的苍鹰骝马、诸葛亮的遗书,还有关于三国时期将领的神武关羽、堪称智计神算的刘备等,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
3. 三国史迹三国时期的汉中、赤壁、合肥、官渡、赵云故里、诸葛亮的草庐、关羽墓、曹操陵墓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迹。
这些史迹见证了三国时期的风云际会,也让后人倍感敬仰。
总之,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遗产非常丰富,有汉晋文化、东吴文化、蜀汉文化,还有三国史迹、人物、地区等遗产。
这些遗产将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传承至今,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原地区,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发源地。
除了中原地区,华夏文化还分布于从京畿、山东、河南、江苏至浙江的旧六省、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形成并延续的文化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而对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文化,我们常称之为“三晋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三晋文化”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以及其传承方式。
一、形成过程三晋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汉族部落首领黄帝曾在山西境内纠集各部族攻占北方,开创了“中国历史正の始まり“,而夏、商、周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则为三晋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东周时期,晋国和魏国不断发动战争,推动着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在晋国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融合了法家、道家、兵家等多种思想。
同时,战国末年的“慎子”说和乐正之乱等社会事件,以及《论语》、《孟子》、《礼记》等文化作品的产生,都为晋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唐朝、宋朝时期,三晋地区的文化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迎来了巨大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之一,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三晋地区得到了显著的表现,诸如李白、白居易、杜牧等文化名人的涌现,为三晋文化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到了宋代,三晋文化的传承仍在延续,宋代的创造性改革,使得文化、技术、商业、科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而晋城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中国优秀的兵器之乡,这一时期汉字的传播也在三晋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实现。
二、文化内涵三晋文化作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文化,其独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1、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并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相当的重要地位,而在三晋文化中这一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三晋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表现在融合包容性的特点上。
三晋文化不仅积极吸纳并融合其他地域的文化,还包含了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体系。
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晋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晋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晋文化的历史背景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晋文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和争斗非常严重,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与融合也在日益加剧。
而晋文化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而逐步形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大量外族的南下入侵,导致中原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前封建王室所主导的士人文化渐渐演变成了以“士人”为代表的文化阶层——士大夫文化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背景的巨变,同样也加速了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二、晋文化的文化特征从晋文化的文化特征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文风独特晋文化的文风独特,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强调句式的搭配和修辞的运用。
诸如左思、陆机、嵇康等人皆为代表,其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二)人文关怀晋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关怀也体现在晋文化的创作之中,很多晋文化代表作品关注的是名利之外的生命与情感。
(三)表现主义晋文化相比其他文化更注重人性的表现。
诸如《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作品,通过诗意的表述和隐含的语言意味,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性弱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勾画。
三、晋文化的影响晋文化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体现:(一)文学艺术领域晋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书剑恩仇录》《水浒传》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便是在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创新和发展。
(二)思想理论领域晋文化对中国思想理论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崇尚自然、崇尚人性、推崇伦理道德,这些重要思想在晋文化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发挥和表述。
三晋文化名词解释
三晋文化名词解释
三晋文化,又称晋文化、山西文化,主要流行于山西地域,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晋文化得名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当时的晋国疆域远超过山西,但后世所说的三晋或晋多指山西省。
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晋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色。
传说唐尧、虞舜和夏禹都曾在晋南活动过,尧、舜曾定都于平阳(今临汾西南)。
西周时,唐叔虞被封于晋,从此晋地逐渐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
此外,明清两代,山西商人经营的商业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西至阿拉伯、东到日本、北抵莫斯科、南达加尔各答。
因此,三晋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胡族文化的交会,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晋文化
M9M13 M32M33 M92M91 M2M1
M31M8
第六次发掘后的墓葬排位简表
(9) M102M93 (4) (3) M32M33← M7M6 ← M9M13(2) M92M91 (5) M114M113(1)
M63M62M64 (8)
M31M8 (7)
M2M1 (6)
从上面的第六次发掘墓位简表,我们可 以看到晋侯墓地经过细心的安排,它们从 M114、M113开始到M63、M62、M64结束为 一个时期,即西周时期。M102M93 为一个新 的开始,我们仿佛可以想见一个新的S形布局没有定制,中晚期(晋侯酥 以后)形成晋侯5鼎,夫人3鼎的定制。 2、在鼎五花八门的情况下M113(还有M9) 出现有两件以上的簋形制花纹完全相同的。可 以推测列簋制度早于列鼎制度成熟。 3、鼎簋制度西周早期只遵循数量上的奇偶原 则。其他方面没有要求。
礼崩乐坏?
西周时期昭穆制度没有实行在晋侯墓地墓位 排列上面。进而对是否西周时期普遍存在在墓 葬上应用昭穆制度怀疑。仅仅是观念上长幼有 序地排列墓葬。西周礼制在西周中期之前没有 完整规范和形成定制。约束力真正的体现在中 晚期晋侯墓地中的鼎簋制度可以看出这个结论。 我认为礼制对于诸侯国的约束力存在的时间不 长,原先的礼崩乐坏的原因中,西周礼制的有 效约束时间应该也成为需要考证的原因之一。
研究历程
1、 近代的科学的发掘起于1935年,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的河南汲县山彪镇墓地 和辉县琉璃阁墓地。 2、 1954年侯马晋国古城发现,铸铜遗址、盟誓遗址、石圭作坊遗址发掘 3、197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合作,在翼城和曲 沃两县的勘察发掘。 4、从1980年到200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天 马曲村遗址进行了持续的发掘。 5、1996年以后,晋文化研究向深层次研究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晋国始封地和春秋 晚期的晋公墓地问题,晋文化内在特色、与戎狄的关系和晋国崛起的内外在原因 等问题的探讨。
晋朝的文化遗产与艺术成就
晋朝的文化遗产与艺术成就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遗产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晋朝的文化遗产与艺术成就。
一、文化遗产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文化方面,晋朝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和南方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晋文化。
1. 文学艺术晋朝的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
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等,他们以诗词、辞章、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嵇康的《神女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作品都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2. 历史文化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史学流派的发端时期。
晋代史学家如陈寿、范晔等,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使中国的史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三国志》,成为后来各代史家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
3. 书法艺术晋朝的书法艺术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晋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被誉为“晋唐颂”,他们创造了“永和九字格”、“兰亭序”等传世篆刻,对后世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成就晋朝的艺术成就在继承了前代的基础上,融合了南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朝艺术。
1. 绘画艺术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
其中以郎画和、周昉、顾恺之最为著名。
郎画和擅长山水画,他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构图简练而著称;周昉主攻人物画,他的作品注重写实,形态生动;顾恺之擅长山水人物画,他的作品构图严谨,富有想象力。
2. 雕塑艺术晋朝的雕塑艺术以石刻居多,尤以洛阳白马寺石窟最为有名。
白马寺石窟是中国是北方最早的石窟造像群,其壁画和石刻雕塑造型丰满,线条流畅,展现了晋朝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3. 建筑艺术晋朝的建筑艺术多受到前代秦汉和魏晋的影响,但在细节处理和造型上有所创新。
桓温的建筑工程多以豪华华丽为主,喜欢使用彩色的陶瓦和彩绘装饰,使建筑更加华丽壮观。
综上所述,晋朝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晋文化资料
晋文化晋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晋国及晋代(公元280年-420年)的文化形态和风貌。
晋国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晋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了解。
晋国的兴起晋国最初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分支,后来获得了独立地位。
公元前403年,趁秦国削弱时势,晋国开始崭露头角。
前秦灭晋后,孟尝君率领的齐军占领中原,晋国灭亡。
但后来魏文侯灭秦之后,刘肥称兵而起,又重建晋国。
晋国建国后,逐渐崛起,逐步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晋国的政治制度晋国的政治制度以世系世党为架构,世族贵族统治的特点十分显著。
国家政权基本上世家的家族企业,由世家的贵族子弟单独掌握执政大权。
魏军铸就的金色壁族为代表的世族努力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不遗余力地对争夺世族地盘的权力。
晋国的文化繁荣晋国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晋代文学是独具特色的。
晋代文人辈出,代表作品有《石门怀古》《孔雀东南飞》等,皆为经典之作。
晋代的文人雅士中也有大才流人,其中以嵇康最为有名。
除了文学外,晋国的绘画、音乐、雕刻等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晋代画家擅长山水画,运用水墨画笔勾勒山川河流,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晋代音乐擅长用丝、竹、石、金、木等五种乐器演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晋代雕刻亦以刻画动物为主,重点描绘动物的神态特色,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
晋国的衰落与影响然而,尽管晋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内部贵族斗争和外部侵略的共同影响,晋国最终走向了衰落。
公元420年,晋国灭亡,标志着晋文化的终结。
但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结语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能够体会到古代晋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晋文化的精神,将其传承下去,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晋文化概述
晋文化概述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
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旧石器早期遗址全国发现了200处,山西有157处,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南麓的垣曲盆地、晋西南黄河沿岸及汾河流域,以芮城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为代表。
1961——1962年,考古学家在西侯度遗址发现32件石器以及带切痕的鹿角、烧角,地磁测定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早于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约十万年,由此证实距今170万——180万年前,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已经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山西南部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芮城匼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及动物化石,专家们初步断定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与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人的工具有对应特征,并且有迹象表明,后来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演变发展而来。
人类由猿人跨入早期智人的时间大约在十几万年前,以襄汾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最有价值的典型遗存。
这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山西有60处,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桑干河流域和南中部的汾河流域。
在丁村遗址上发现的大量石器表明,13万年前的丁村人比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明显进步,人类在体质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丁村人成为北京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环节。
晋国古国文化
晋国古国文化
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国,存在于战国时期。
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思想:晋国是孔子的故乡,因此儒家思想对晋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国的士人尊崇孔子和他的学说,推崇“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
2. 美学追求:晋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发源地,文人雅士们对诗歌、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追求。
晋国的文人以其个性独立、豪放不羁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3. 礼仪文化:晋国人崇尚礼仪,注重宴会礼仪和家庭礼仪。
晋国的贵族们以高雅的宴会和礼节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丰富的礼仪文化也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4. 文化交融: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方和南方交流的重要枢纽,晋国与周边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晋国的文化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总的来说,晋国古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追求美学、重视礼仪,并且注重与周边文化的交融。
这些文化特点在晋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
用。
从晋国服饰看晋文化的影响
从晋国服饰看晋文化的影响◊贾秦武张晓玲刘跃华衣食住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历来为社会、民族和国家所关注,而 “衣”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标识之一,尤为人们所重视,并赋予其超越穿戴 佩挂之上的、甚至上层建筑领域的特殊社 会意义。
如《史记•历书》就提出:“王 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 色……”,将服色变化上升到国家层面;耳熟能详的蒙学经典《千字文》中更是写 到:“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将服饰发明推崇到与文字创 造同等尊贵的地位。
传统文化甚至将其作 为古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相比较而言,文 明开化的显赫特色而大为赞赏:“东方曰 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 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 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 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礼 记•王制》)”“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左传•定公十 年》孔颖达疏)”,此谓华夏之名之由来。
其中,源远流长的晋国文化乃至三晋 文化鉴于“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一直在东方国家中占首位,晋也罢,三家分 晋也罢,并未改变这种基本格局(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而发育延伸 成为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同样,晋国服饰作为晋与三晋文化的载体之 一,在引领东周春秋及以后相当长的一个 时期服饰发展上,彰显出“以正诸华(《左传•襄公十一年》)”,领袖群 伦,成风化俗的文化自信和独特魅力。
从文献史料看晋国服饰关于晋国服饰的记载散见于《诗经》《左传》《国语》《墨子》《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先秦文献。
大体可 分为三类:一是反映色彩纹饰类。
主要有 “素衣朱瀑,从子于沃.....素衣朱绣,从子 于鹄(《诗经•唐风•扬之水》)”。
“子(晋襄公)墨衰绖(孝服)……遂墨 以葬文公。
晋于是始墨。
(《左传•僖公 三十三年》)”“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左右两色的衣服)(《左传•闵公二年》)”“夫绛之富商……金玉其车,文 错其服(《国语•晋语八》)”“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 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灵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绣(《郁离子•晋灵公好狗》)”等。
三晋文化调研报告
三晋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三晋,即山西和晋南地区,是中国的北方文化重镇之一、山西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为了深入了解三晋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三晋文化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三晋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2.探讨三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分析三晋文化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调研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三晋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实地调研:前往山西和晋南地区,参观博物馆、古迹和文化遗址,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
四、调研结果1.三晋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三晋文化源于古代晋国和山西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
在周朝时期,晋国逐渐兴盛,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晋国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和传承,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分裂为北方的齐国和南方的越国。
不过,晋国的文化传统仍然延续下来,并在山西地区发扬光大。
2.三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古代,三晋地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三晋文化的代表作品有《孟子》和《左传》等。
这些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文化界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三晋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仁者爱人”、“天道酬勤”等。
3.三晋文化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晋文化是山西和晋南地区的精神支柱,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晋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三晋文化也激发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三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晋文化是中国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三晋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晋文化
太行神韵
古色太行——古老的人类文明。太行山是一座不朽的人类历史丰碑。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沃土繁衍 生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变革。太行山 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娲山,“神农尝百谷”、“粒王填海”、“参卢农耕”、“羿射九曰”“、女娲补天”等神 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相传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都在此活动过。女娲的主要活动舞台就在山西太行山, 有不少女娲遗迹留存,如长治天台山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天台”;晋城浮山北谷,有女娲“炼石补天”的 “娲皇窟”;长子发鸠山,有女娲“精卫填海”的遗迹;黎城广志山,有女娲所至的“娲皇庙”等。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 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 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历史正剧。
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从某种角度看,山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古 以来,山西就是中原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地 带。山西始终发挥着民族大融炉的作用,谱写了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
谢谢观看
晋文化
山西地区古代文化
目录
01 发展脉络
02 文化品牌
基本信息
“晋文化”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的“汾河文化“山西境内,汾河由北南流,至侯马折而西去,形成一个直 角形的大转弯,通常称它为“汾河湾”,它是中华古文化的缘起和荟萃之地。著名的丁村文化就是发现于此。山 西的考古及文物工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经过前后20余年的发掘和研究,在这里发现了分属旧石 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数处。
三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晋文化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三晋文化的简称。
三晋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分支。
三晋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特征。
三晋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山西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因此三晋文化具有强烈的商业文明色彩。
2. 三晋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如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三晋文化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如山西的古建筑、壁画等,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三晋文化在民俗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如山西的社火、舞龙舞狮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三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活动报道晋界讲坛第三期第一讲
活动报道|“晋界”讲坛第三期第一讲——漫说晋国、晋文化在过去的2016年,山西博物院以“文明摇篮”和“考古的故事”展览为依托,共推出两期十讲公众讲座,受到了参与者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公众的期待与社教之家的精心策划下,第三期“晋界”讲坛首场讲座在5月21日上午9:30在山西博物院会议中心开启。
第一讲我们请到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老师。
很多人也许对考古这门行当充满着猎奇的兴趣,但是真正的田野考古是十分劳苦甚至是心酸的。
1980年,北大师生在山西曲沃县实习。
大墓太深,又没有机器,李伯谦只好将麻绳捆在身上,在大墓里吊进吊出。
有一次李伯谦被吊出墓道时,不小心扭伤了腰。
他忍着腰伤,坚持蹲在墓坑里发掘。
一个多月后考古实习结束,李伯谦回到北京就医,被诊断为腰关节错位,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此落下腰疼的病根儿。
1993年在曲村发掘晋侯墓地遗址时,李伯谦担任领队。
当时天寒地冻,摆在眼前的困难是墓坑太深,随葬品太多。
为抢时间,李伯谦和同学们在几米深的墓坑里盘起火炉,一是为了烘地,化开冻土,方便挖掘;二是为了取暖。
于是,3000年前的晋侯墓地上升起了人间烟火,那炉火伴随李伯谦和他的学生们度过了又一个冬天。
但是李老曾经说过:“回想田野考古,一次次地发掘,一次次地充满新鲜感,那是与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对话,与先人进行灵魂沟通,还可以修正文献记载中的错误,实证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对考古人来说,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正是这种纯粹的学者品格炼就了这样一位纯粹的考古学家,从1992年开始,李伯谦主持了晋侯墓地的发掘,清理了从西周早期到两周之际的9组19座晋侯及晋侯夫人墓。
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墓地。
作为发掘领队,李伯谦针对晋侯墓地发表一系列文章,厘清了该墓地的墓葬序列、墓主考定以及埋葬制度等关键问题,为确定西周列王的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考古学依据。
晋国与三晋[精选]
晋国与三晋(韩、赵、魏)的疆域问题一、晋国的建立及其疆域1、晋国的建立西周初年,周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政局,就进行了大规模地分封,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的故地。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
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称晋侯,同时也把唐国改称晋国,此后,晋﹙成王十年即前1033年—前453年﹚这一国号一直延用了六百年左右。
2、晋国的疆域从地域上来说,晋国疆域变化极大,从春秋初年分封时弹丸小国,《史记·晋世家》记载“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也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这是西周时期晋国情况的真实写照。
但经过历代君主的努力,特别是晋献公以来灭国甚多,疆域日辟,到春秋中期以后,晋略有今山西省的大部分(除北部外),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端、西端,陕西省的东端,兼涉山东省的西端。
纵横跨五省的境地。
①晋国初期的疆域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称之唐叔虞。
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方百里”,它的中心地带据考古工作者估计:“在翼城县的翔山以西,曲沃县的汾水以东,浍水以北,翼城、曲沃二县的崇山以南,东西长约三十、南北广约十五公里的长形地带、……”。
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即位,把唐国改称晋国,自己称晋侯。
其在位时,曾经有向西扩张的可能,但扩疆的范围不是太大。
晋侯燮父之后殇叔的八代国君,政绩平庸,文献记载甚少,大概晋在此期间的疆域仅保持在燮父时的水平,殇叔之前的晋疆域变化不会太大。
②晋文侯及曲沃代翼时期晋文侯在位时其国力空前强盛,国家的疆域也迅速扩大。
据《竹书纪年》云,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59年),晋灭掉了韩国,韩在今山西河津稍北,这样晋的西疆到了黄河。
在随后曲沃代翼的六七十年间,双方斗争激烈,在晋武公灭翼之前(前678年),晋的版图基本上与晋文侯时期略有扩展。
三晋文化 (2)
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太原社火等等
特产:晋祠大米、老陈醋、面塑等等
五、三大文化核心区
晋北看佛教古建筑文化 晋中看晋商民俗文化
晋南看寻根问祖文化
六、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
南禅寺
北魏大 同云冈 石窟
唐代佛光寺
辽应县木塔
影响因素
地处黄河中游的三晋地区,是我国古 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留下许多丰富 的文化物质财富,而古建筑就是其中 之一,特别是佛教建筑。 首先、三晋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 受太行山脉的阻挡,受来自海洋温湿 的夏季风影响较小,而受大陆内部的 冬季风影响较大,气候干燥,这里的 古建筑就可以少受雨水的侵袭,有利 于保存
出地为上集。主经了于地战 了主一,大韩阶验法王。国 巨阶体建成国级,家道法时三 大级的立者大建使推和家代晋 贡最集了,思立他行礼批著地 献终权以在想统的霸治判名区 。建主法继家一新道的地的是 立义为承韩政儒、思继法法 起法本其非权学实想承家家 全治,法,之成行,和人的 国思法家是需为法又改物主 统想、前法求适治总造大要 一体术辈家的应的结了多发 政系、的思新新思和儒出源 权,势基想学兴想吸家于地 做为融础的说地和取关此,
土壤类型:
干草原粟钙土 森林草原褐土
北部 四 季 分 明 中南部
夏季气温高
秋季短暂
冬季较长,寒冷干 燥
吕梁山以西
森林草原向干草原 过度的灰褐土
四、丰富多彩的三晋文化
民间艺术:炕围画、剪纸、忻州、晋南的刺绣等等
名人:荀子、韩非子、关羽、阎锡山、傅作义等等
晋商精神:敬业、进取、群体等精神 民间民歌:走西口、秀红包、想亲亲等等—“民歌的 海洋” 戏曲: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 等等
(二)纵横家
与三晋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
序:传说中的三晋大地,是指今天的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地域。
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许多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其中既有能歌善舞的乐土,也有风云变幻的兵家之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晋大地,一起探寻其中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
一、春秋时期的三晋之变1. 阳城之战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懿公与晋侯糊共同袭击上党的阳城,但却在阳城被敌人包围,最终晋懿公被杀,晋献公擒获晋侯糊而得以重振晋国。
2. 晋文公的变法晋文公推行变法,建立士大夫与庶民之间的政治平等制度,这个变法被称为“明德政”。
3. 晋献公与晋景公的纷争晋献公与晋景公是春秋末期的两位晋国君主,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晋国内部的分裂,直接影响了晋国的统一。
其中的种种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1. 三晋一統三晋是春秋时期由晋国所建的国名,后来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成为天下地区的行政名义。
在这个过程中,三晋地区几经兴衰,且历经风雨,最终依然演变成了中华历史上的重要地域。
2. 三晋的文化三晋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诞生出了许多名人、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中有司马迁、贾谊、唐玄宗等等。
3. 三晋的民俗三晋地区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节庆、习俗、传统艺术等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山西的“太平鼓”和“恶人谷”等,都是有名的民间故事。
三、三晋成语1. 三晋同盟“三晋同盟”指的是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结盟,这是一种历史上的政治联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三晋地区不畏强暴,敢于自立的民族精神。
2. 晋阳回春“晋阳回春”源自三晋地区,原指晋阳城内的寒冬过后,万物生长的景象。
后来引申为兴盛昌盛、复兴振荣的成语。
3. 山西镇关西“山西镇关西”意指用山西铁军稳固西北边疆,后来被引申为在困难险阻面前挺身而出,有坚定信念的意思。
结: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培养出了无数杰出人才和文化精华,也催生出了许多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成语典故。
关于晋文化的概念问题
关于晋文化的概念问题作为考古学文化的晋文化,以往曾有多位学者对其概念作过界定,代表性观点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晋文化是文献中晋国的考古学文化,所以,严格地讲,晋文化的年代就是晋国存在的年代,其上下限应以叔虞被封和桓公被废为标志。
叔虞以前为唐或其他某种文化,桓公以後则分属韩、赵、魏三文化,统称三晋文化。
但考虑到韩赵魏三家均出自晋,他们对晋君的取代不同于夏商周王朝的更替,在考古学文化方面并未因晋君被废而发生本质变化,这有如田齐代姜齐一样。
因此,广义地说,三晋文化也属晋文化。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可把晋文化的下限断在三晋最後一家被亡之年——公元前225年。
”第二种观点认为:“考古学上的晋文化,作为先秦时期一个地域性和国家性的地域文化,……在时间上,从二里头夏文化东下冯类型开始,至东周韩、赵、魏三晋为秦所统一,上下一千七、八百年,可谓几乎与整个先秦时期相始终”。
目前,由于学者们对晋文化定义的理解仍存在歧异,致使对晋文化的渊源、晋文化的分期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莫大影响。
鉴于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廓清晋文化的概念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将晋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
首先谈谈对“晋文化”中的“晋”字该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并非如此,而是正确理解晋文化概念的关键。
从上述第一种观点来看,“晋文化”中的“晋”字指晋国及三晋,而第二种观点似乎认为“晋文化”中的“晋”是指山西(山西简称晋),因而将晋文化的上限追至东下冯类型。
我们基本同意上述第一种观点,认为晋文化是指两周时期晋国及三晋的主体考古学文化,而不宜用来统称山西境内从东下冯类型开始至秦统一期间先後存在过的若干考古学文化。
根据考古学文化的定义以及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考古学文化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迹、遗物的总和。
考古学文化通常以首次发现的地点或典型遗址来命名。
毋庸置疑,以往关于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通常适用于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山西的晋由来的典故
山西简称“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1. 晋国最早的国君,是西周第二代君王周成王的弟弟,名叫叔虞。
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以后不久就病逝了,继位的成王年轻还很小。
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在花园里玩,随手拣了一片梧桐叶做成珪的样子递给弟弟:“拿去,我用它来分封你”。
几天以后,辅政的周公以“天子无戏言”的理由,催促成王,真的举行分封大典,把更加年幼的叔虞安排到山西做诸侯。
这个颇具童趣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但天子的弟弟迟几年肯定也要做诸侯的,并不是周公借题发挥,替叔虞争取封地。
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晋国的历史,比西周的建立晚不了几年(当然,开始时不叫晋国,叫唐。
到第二代诸侯时才改名为晋)。
2. 唐国有一条河叫做晋河。
燮父把国都迁到了晋河的旁边,所以也就把国号改为了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原因可以查阅历史典籍或相关文献获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礼玉类包括玉戈、玉钺、玉璧、玉圭、玉 罍、玉鼓等。尤其是玉罍、玉鼓为西周玉 器首见。
• 装饰玉包括各类组佩玉和其它各种装饰、 佩饰玉,这是晋侯墓地玉器中数量最多, 也是最为精彩的品类,取材广泛新颖,造 型优美自然,反映了西周治玉业的高超水 平。
• 3、太原晋国赵卿墓
• 兵器多达500余件,器类有剑、戈、戟、钺、 矛、匕、斧、镞等,绝大多数兵器仍锋利 如初。
• 公元前632年,日益强盛的晋国与当时诸侯 国中实力最强的楚国在城濮(今山东省鄄 城一带)进行决战,史称“城濮之战”, 晋国获胜。
• 直到公元前506年,正卿范献子依然以霸主 之命召集17路诸侯会盟。在此期间,晋国 维护着东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统治, 积极充当着周朝的宪兵,疆域最大时占有 今山西大部和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的 部分地区,是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国。
• 公元前403年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
• “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 转折点 。
• 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承续晋国余脉, 各自发展,变革图强,均居战国七雄之列, 将晋文化的影响推向山西的太 原和河北的邯郸为中心,占有山西中部、 北部、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 部以及豫北、鲁西的部分地区。
•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 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 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 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 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 灭两翼。楚军大败。
• 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 (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 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 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 把军队撤九十里。
• 从造型纹饰看,晋侯墓地青铜器形制多样, 仅鼎的造型就有圆鼎、方鼎;立耳鼎、附 耳鼎、无耳鼎;柱足鼎、蹄足鼎之分。青 铜器纹饰繁缛与简朴并行,平面与立体交 叉,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晋国青铜艺术 的高超境界。
• 晋侯墓地的玉器,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 大致分为礼玉(包括瑞玉、祭玉)、装饰 玉、葬玉三大类;
•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将都城迁到“土厚水 深”的新田(今山西省侯马市),新田成 为晋国乃至整个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
• 公元前573年至前558年,雄才大略的晋悼 公在位。悼公依靠诸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 一系列改革,增强了晋国的实力,晋国的 霸业再现文公时代的辉煌。
• 公元前558年,悼公去世,十岁的太子彪即 位为平公,六卿把持政权,"政出多门", 诸侯无所适从,悼公的霸业开始衰落。
• 周公率军平叛,历时三年平息叛乱。在平叛过程 中,一些参与叛乱的方国为周所灭。为防止类似 事件复发,周王朝将王室子孙、亲属和功臣分封 到各地作为新主,以屏藩王畿。
• 周成王的同母兄弟叔虞受封唐国故地,史 称唐叔虞,《史记·晋世家》以一个颇为有 趣的故事“桐叶封弟”记述此事。
• 唐,是夏朝的故地,称之为夏虚。古唐国 在周朝建立前就已存在,属于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将弟弟唐叔虞封于此,当时仍 称唐。
三、晋国考古的重要发现
• 1、侯马晋国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即新田遗址, 是为公元前585年至前403年晋国的都城。晋国在 此建都182年,经历了由强变弱直至三分公室的 历史过程。晋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光辉灿烂的 文化均源于此处。
• (1)60年代初铸铜遗址的发掘。发现陶范30000 余块,其中有花纹者约10000块,可辨器形者约 1000块,可以配套又能复原器形者约100件。通 过与这些陶范对比,可以发现山西浑源和太原赵 卿墓所出铜器大多数产于此地。
• 曲沃代翼 :曲沃武公贿赂周釐王,釐王封 其为晋君,列为诸侯,其人自号晋武公。 从此,晋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重 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 公。这个时候(春秋中期),中国历史进 入诸侯争霸的阶段。晋文公重用贤能,大 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高举“尊王 攘夷”旗帜,晋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35年, 晋文公率军平定周王室内乱,为此周襄王 赏赐晋国黄河以北的8座城邑,晋文公由此 声名大振。
• 邲之战 :晋国和楚国于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 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邲之战,楚军大 破晋军,扬眉吐气的楚庄王终于宏图大展,“三 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楚 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 五霸”之一。
• 从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即位,到公元前453年的百 余年间,是六卿专政到三家分晋的过渡时期。
• 第二阶段:春秋中期。晋文化开始孕育新的文化 因素,并萌发出新的文化面貌。
• 第三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文化在吸收 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身的特 色,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同时对秦文化产 生了重大影响。
• 第四阶段:战国中晚期。由于秦国势力向东扩张 和秦文化的东渐,而且,三晋出于自身的发展, 各自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向南转移。因三晋力 量分散及其它社会原因,晋文化的发展受到遏制。 至此,晋文化开始走向衰落,直至最终被秦文化 所取代。
• 1988年3-10月,发掘的晋国赵卿墓是迄今 所见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晋国高级 贵族墓。该墓为积石积炭的大型木椁墓, 竖穴土圹,口大底小,形若斗状。墓口东 西长11、南北宽9.2,墓底长8.8、宽6.8、 深约14米。椁室里放着墓主人套棺,四个 殉葬人及各类随葬品。随葬品种类丰富, 共计3100余件,有青铜、黄金、玉石、骨、 陶和蚌类。其中以青铜器最多,计1690余 件,按用途可分为礼、乐、兵、御、工具、 装饰、构件及饰件八类。
晋国与晋文化
——晋国宝藏展
• 山西地图
山西 地形 图
一、周王朝与晋国
• 公元前1046年前后,周武王姬发联合众多方国和 部落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周大获全胜,商就此 灭亡。
• 管蔡之乱:武王驾崩后成王继位,周公摄政。部 分周贵族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 史称“管蔡之乱”,位于今山西南部的商朝旧方 国——唐国也卷入其中。
• 魏国的疆域比赵国略小,其占据山西西南 部、东南部部分地区和豫北、豫西及陕西 黄河沿岸地区。
• 韩国的疆域最小,其占有今临汾地区、运 城地区的一部分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及河南 的中部等地。
•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5年, 魏国灭亡。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 至此,在晋国基础上分出的韩、魏、赵三
• 至今共发现9组19座墓葬,除M64组是一位 晋侯和两位夫人外,其余均一位晋侯和一 位夫人。根据研究,9组晋侯及夫人墓的时 代上限不早于西周早期,下限不晚于春秋 早期。
• 9组19座晋侯墓中有11座保存完好,8座被 盗。尽管如此,仍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尤其是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玉器一经 出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人们不仅赞 叹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同时更为其无可比 拟的历史价值所震撼。
• 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军政实权由范、中行、智、 赵、魏、韩六卿掌控,史称 “六卿专政”。权卿 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营建根据地,不断缔结 联盟和打击敌对势力,频繁的“盟誓”和兼并战 争始终贯穿其间。
• 公元前497年,六卿之间酝酿已久的兼并斗 争全面爆发。
•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里应外合,于晋 阳城彻底打败智氏。韩、赵、魏三家瓜分 了晋国,分别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 从种类看,晋侯墓地的青铜器品类齐全, 食器、酒器、乐器一应俱有。
• 从组合和数量看,晋侯墓地的青铜礼器反 映了重食和重乐的特点。如几乎所有的晋 侯墓都随葬有食器鼎、簋、甗和乐器编钟, 几乎所有的夫人墓都随葬食器鼎、簋而无 甗无编钟。
• 从青铜器铭文看,晋侯穌钟铭文长达355字, 最短的单件器铭文也有5字(晋侯温鼎), 这些铭文记载了以往未曾发现的晋侯之名 或字和多种记时历日,是研究晋侯世系和 西周天象日历的重要资料。
• (2)侯马盟誓遗址的发现。其中出土盟书 5000余件,文字可辨识者656件,每件少者 10余字,多者200余字,多用朱笔在玉石片 上写成。盟书一经发现就轰动了学术界, 其内容大致反映了晋国晚期赵氏与范氏、 中行氏之间尖锐的斗争情况,是研究晋国 史和中国古代史十分难得的资料。
•
• 2、天马――曲村遗址
• 叔虞之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唐为晋,发 晋国600年历史之端。
• 初,晋国只是“河、汾之东,方百里”的 一个小国,位于今天晋南曲沃县、翼城县 一带。
• 公元前781年,晋文侯夺回政权 。
• 晋文侯在晋国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君主, 公元前771年,与郑武公、秦襄公联合勤王, 保驾周平王东迁洛邑,稳定了东周初年的 局势。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对其 进行了嘉奖和赏赐。在晋国历史上获此殊 荣者仅有三人,即唐叔虞、晋文侯和后来 称霸天下的晋文公重耳。
国,经过了二百余年后,最终被秦国完全 兼并。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结束了 战国时代,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
二、关于晋文化的分析
•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晋文化与周边考古学 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晋文化的特征也在 不断演变。也就是说,晋文化的特征有其 阶段性的变化 。
• 第一阶段: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如同其 它分封国文化一样,晋文化与宗周文化保 持 同步发展。晋文化的面貌与宗周文化大 同小异。
• 该遗址位于翼城县和曲沃县的交界处,总 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面积最 大的西周遗址。196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 业与山西省文管会联合进行了首次调查试 掘,1979年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试掘,1980 年至1990年进行了七次大规模发掘,但最 重大的发现要算90年代晋侯墓地的发掘。
• 从1992年至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 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六次大规模发 掘,2001年和2002年又对剩余的陪葬墓做 了发掘。
• 青铜礼器是随葬品的核心,共有110余件, 主要器类有鼎、豆、壶、鉴、盘、鸟尊、 灶等20多种,仅鼎就有8种27件,造型丰富, 古朴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