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例子
社会心理学实验法和相关法的具体例子
社会心理学实验法和相关法的具体例子1、蔡戈尼效应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也可引申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对初恋念念不忘。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
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
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
而那些已完成的,“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获得帮助。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B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3、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因此,每个人都力图从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无论是去面试,还是去相亲,都要给别人留下你重视对方,善于经营自己的良好印象哟!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
心理学变式法例子
心理学变式法例子心理学变式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变化,探究不同条件对心理现象的影响,从而揭示心理规律。
下面列举了十个心理学变式法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1. 反应时间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探究不同时间条件下个体的反应速度。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时间条件下,人们对于正面和负面情绪刺激的反应时间是否存在差异。
2. 条件反射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性,探究不同条件下个体的条件反射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动物对于声音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是否存在差异。
3. 空间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空间布局,探究不同空间条件下个体的行为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空间布局下,人们的注意力分配是否存在差异。
4. 任务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任务要求,探究不同任务条件下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任务条件下,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是否存在差异。
5. 情境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情境设置,探究不同情境条件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情境条件下,人们的社交焦虑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6. 反馈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反馈方式,探究不同反馈条件下个体的学习和行为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反馈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差异。
7. 认知负荷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任务的认知负荷,探究不同负荷条件下个体的认知和决策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负荷条件下,人们对于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是否存在差异。
8. 压力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压力水平,探究不同压力条件下个体的情绪和应对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压力条件下,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差异。
9. 社会影响变式法:研究者通过改变社会影响因素,探究不同影响条件下个体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在不同社会影响条件下,人们对于环保行为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存在差异。
10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十)共生效应
•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 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 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 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 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 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 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 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 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 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 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 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 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古希腊传说中塞 浦路斯岛一位年轻 的王子皮格马力翁 ,酷爱艺术,通过 锲而不舍的努力终 于雕塑了一尊女神 像。面对自己的作 品他爱不释手,整 日深情注视。天长 日久,女神竟然奇 迹般复活,并成为 了他的妻子。这个 故事说明,期待是 一种力量。
(四)罗森塔尔效应
(九)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 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 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 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已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 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越看越顺眼。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学习和行为模式。
下面列举了十个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为题的例子。
1. 经典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狗实验巴普洛夫的狗实验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当将食物与铃声同时呈现给狗时,狗开始将铃声与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的存在。
2. 经典条件反射: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小阿尔伯特是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心理学家华生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发现,当将一个可爱的白色兔子与响亮的声音同时呈现给小阿尔伯特时,他会对兔子产生恐惧反应,即使在其他环境中见到兔子,也会感到害怕。
3. 经典条件反射:恐惧症的形成恐惧症的形成也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
当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环境下经历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事件,他可能会将这个环境与恐惧体验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以后的相似环境中感到恐惧。
4. 经典条件反射:口水分泌经典条件反射在生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当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时,我们的唾液腺会开始分泌唾液,这是因为我们将食物的香味与食物本身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5. 操作条件反射:皮亚杰的婴儿实验皮亚杰的婴儿实验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婴儿通过操作环境来获取所需的结果,例如,当一个婴儿学会按一个按钮后,就会获得一个玩具,从而形成了按按钮获取玩具的操作条件反射。
6. 操作条件反射:教育训练操作条件反射在教育训练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给孩子奖励来鼓励他们良好的行为时,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增强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7. 操作条件反射:自我调节行为操作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于自我调节行为。
例如,当我们设定目标并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时,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激励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8. 操作条件反射:药物成瘾的形成药物成瘾的形成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
心理学效应大全情绪心理
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身心健康
5
症状——
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 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
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
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
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
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
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
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
出现。
身心健康
6
4、罗森塔尔效应
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 应的两 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
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 因效应一般 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
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 面了解而主观臆 断,使得决策信 息失真。(先入为主)
身心健康
16
10.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 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 最后,他
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 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 个性的效应,就
叫糖果效应。
身心健康
25
地忘记了身心任健康 务。
9
症状——
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
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 解脱。蔡戈尼效应是人走入两个 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 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 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 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 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 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 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 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身心健康
23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 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 他们很难控 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 睛闭起来傻等,以防以防 受糖的诱惑,
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 舞。还有的孩子干 脆躺下睡觉 —— 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 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 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一、把狗教成神经症: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如此一来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状态下的羊,就出现一些慢性焦虑症的症状。
提示:不能预先知道危险来临的时间,比预先知道危险的来临而造成的伤害更大。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实验原本打算持续两周,但因为狱警的虐待行为,实验在实验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时候他们甚至让囚犯遭受心理折磨——从囚犯展现出极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可以看出。
“狱警对囚犯的攻击升级,让他们脱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们头上,最后强迫他们做一些让人羞辱的关于性的行为,”Zimbardo这样对《美国科学家》说。
“6天之后我不得不结束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实在是失控了——除了担心警卫会怎么对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前方正在发生什么。
试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围将会发生什么事吗?你可能没有像你认为的那样保持清醒。
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
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
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
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
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延迟满足很困难——但如果延迟满足,我们会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的诱惑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
个案研究的经典例子
几个个案研究的经典例子
个案研究是一种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以下是几个在心理学中经典的个案研究例子:
斯基纳的“箱子实验”(Skinner's Box Experiment): 斯基纳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提出了关于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学习的理论,他的思想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个案:弗洛伊德通过观察一个五岁男孩的行为,探讨了心理创伤、家庭动态和儿童性发展等问题。
杰出的“记忆男孩”(S. M.):S. M. 是一位因为脑部结构异常而没有恐惧感受的女子,在个案研究中探讨了恐惧和记忆形成的神经基础。
罗森汉姆病例:在这个病例中,医生探讨了一个人的性别和性别认同的发展。
情感智力病例:这个病例中,医生探讨了一位患者的情感智力缺陷和社交能力问题。
这些经典个案研究对于发展心理学和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1.前言心理学故事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通过讲述故事来揭示人类心理以及各种心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10个心理学故事,并探讨每个故事背后所引发的心理效应。
这些故事涵盖了各种领域,包括决策、记忆、社会心理等,希望对读者理解心理学效应起到一定的帮助。
2.故事1 - 反向心理曾有一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对任务完成的实验。
他告诉学生们越难的任务得到的奖励会越大,结果发现学生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更高。
这个故事揭示了反向心理的效应,即当人们被给予反常的期望时,他们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
3.故事2 - 锚定效应一天,两个顾客分别参观了一家购物中心中的两家家电店。
第一个顾客首先进入了一家价格昂贵的店铺,然后进入了一家价格较低的店铺。
第二个顾客先进入了一家价格较低的店铺,然后进入了一家价格昂贵的店铺。
最后,两个顾客都购买了一台价格较低的电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锚定效应,即之前暴露给我们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做出的决策。
4.故事3 - 多巴胺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处于期待获得奖励的状态时,他们的多巴胺水平会升高。
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参与者玩一个赌博游戏。
该游戏利用了激励和奖励机制,因此参与者在期待奖励时经历了多巴胺效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多巴胺的释放与奖励和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5.故事4 - 巨人效应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人们与身高较高的人进行交流,发现在与身高较高的人交谈后,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更加自信。
这是巨人效应的一个例子,即在与那些具有威信或权威的人进行互动后,人们会感觉自己更有自信。
6.故事5 - 社会认同故事中的一个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自己所属群体的影响,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意见。
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认同的效应,即人们为了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的期望和价值观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7.故事6 - 地图误导有一次,心理学家在一间房间里安装了一个虚拟现实设备,他让人们戴上VR头盔,并让他们相信他们正在走进一个大厅。
10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八)投射效应
• 最著名的投射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于1921 年编制的(罗夏墨迹测验):让人们看那些用墨迹 偶然形成的图形,然后说出自己想到的东西。这个 测验是基于知觉与人格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基本假说 。例如:有一名被试多次将图片看成死动物活解剖 体,不久这个人就自杀啦==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 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 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 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 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 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 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 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古希腊传说中塞 浦路斯岛一位年轻 的王子皮格马力翁 ,酷爱艺术,通过 锲而不舍的努力终 于雕塑了一尊女神 像。面对自己的作 品他爱不释手,整 日深情注视。天长 日久,女神竟然奇 迹般复活,并成为 了他的妻子。这个 故事说明,期待是 一种力量。
(四)罗森塔尔效应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 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 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 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 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 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 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厂有完备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 制度。但是工人们情绪仍旧很低落,生产状况很 不理想。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哈佛大学教授梅 奥进行了一次谈话实验:他们逐一找工人进行个 别谈话达两万余次。他们态度和善,耐心地倾听 工人对工厂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而且从不反驳。 这些工人通过谈话实验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全都发 泄出来,并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归属感顿生。最 终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实验设计的例子
实验设计的例子篇一:实验心理学例子实验心理学例子20XX-08-18 14:541、一个研究者想要确定饥饿是否会影响猫的攻击性。
以10只猫为被试,主试将他们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对他们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食物剥夺。
两周后,猫的体重降为正常体重的80%。
主试将2只猫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是否有攻击行为或打架发生。
所有情况下,猫都表现出一定的威胁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打架行为。
研究者得出结论,饥饿可以增加猫的攻击性。
解答:自变量--猫的饥饿程度;因变量--攻击行为的多少。
该实验中只观察了自变量的单一水平,没有使用对照组,不能确定攻击行为是否比不饥饿时增加。
修改:采用不进行饥饿处理的猫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攻击行为数量,检验差异是否显著。
2、有些心理学家在食品和饮料公司工作,他们在产品发展中一直担任重要角色。
有消费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目的是测量顾客对两种类型可乐的喜爱程度。
在某个市场范围内,这家公司的可乐销售情况不如对手。
有趣的是,公司的总体销售情况要比对手好。
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可乐销售情况是由当地的一些条件造成,于是他们开始检验这个假设。
这是一个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每个被试要品尝两种可乐。
一种可乐被标记为Q(竞争对手的牌子),另一种被标记为M(本公司的牌子)。
随机选取年龄在14~62岁之间的市民为被试。
所有被试品尝Q牌子后品尝M牌子,然后报告自己的喜好。
令实验者吃惊的是,大多数被试报告喜欢M牌子。
实验者得出结论,样本被试喜欢他们公司的可乐,广告是引起竞争对手饮料销售好的原因。
因此,他们建议加大对当地广告投资已改善销售情况。
解答:自变量--可乐类型(2水平即两种牌子);因变量--被试的喜好。
被试内设计。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被试对可乐喜好的判断可能受品尝的先后顺序影响。
修改:采用平衡序列重复测量设计。
即一半被试按照Q-M 顺序品尝,令一半按照M-Q顺序品尝。
另外,还应该控制被试对可乐牌子及顺序的知晓,即知告知被试要进行2种可乐的比较,而被试不知道先品尝的是哪种,后品尝的是哪种,以免他们故意讨好调查者。
类似甘兹菲尔德实验的例子
类似甘兹菲尔德实验的例子摘要:一、甘兹菲尔德实验简介二、类似甘兹菲尔德实验的例子1.史丹福监狱实验2.阿米什人研究3.米尔格拉姆实验正文:一、甘兹菲尔德实验简介甘兹菲尔德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实验者通过安排一名参与者向另两名参与者施加电击,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在权威压力下会服从施加电击的要求,即使他们认为这是错误的。
这一实验揭示了人性中的顺从和罪恶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二、类似甘兹菲尔德实验的例子1.史丹福监狱实验史丹福监狱实验是另一个具有争议的心理学实验,该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参与者分为囚犯和狱警。
实验开始后,狱警对待囚犯的方式逐渐变得越来越残忍,甚至达到了虐待的程度。
实验原定进行两周,但因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提前在第六天结束。
这一实验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化作用,以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变化。
2.阿米什人研究阿米什人研究是一个关于文化冲突和顺从的实验。
实验者选择了一个阿米什社区,要求成员们遵守一系列与他们的信仰相悖的规定。
实验开始后,许多阿米什人开始违反规定,甚至不惜付出重大代价。
这一实验表明,即使在高度顺从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仍然会对权威发起挑战。
3.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另一个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向另一个人提问,并按照实验者的要求给予错误的答案。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了实验者的要求,即使他们认为这是错误的。
这一实验再次揭示了顺从行为的普遍存在,以及人性中的罪恶感。
综上所述,甘兹菲尔德实验及其类似实验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顺从和罪恶感。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一、把狗教成神经症: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三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5个有趣的心理规律
3、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超限效应
100个心理学的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勤奋刻苦,同时又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路——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个个富有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的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
23超限效应 (!)(唐僧的only you!)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3暗示效应 (!)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28刺猬法则 (!!)(你和你的领导之间就是此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关于幸福的心理学实验
关于幸福的心理学实验
有许多关于幸福的心理学实验,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1. 幸福感的增强:有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当被试每天写下他们当天感到感激的事情时,他们的幸福感会提高。
这表明感激的行为可以增强幸福感。
2. 社交关系和幸福感:一项实验观察了社交关系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与更多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参与社交活动,以及积极参与社群活动的人,通常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3. 乐观态度与幸福感:有关乐观态度和幸福感之间的实验表明,具有较高乐观态度的人通常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一项实验发现,当被试者被要求想象自己在未来取得成功和快乐时,他们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4. 身体活动和幸福感: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身体活动和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例如,一项实验表明,进行每周三次的锻炼会显著提高被试者的幸福感。
这些实验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感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提高幸福感的方法。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动物对于外界刺激的自动反应和学习行为。
本文将以这两个概念为题,列举并解释一些相关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一、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1. 帕夫洛夫的狗实验:帕夫洛夫曾经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在进行喂食实验时,发现狗在听到食物即将到来的铃声时,开始分泌唾液。
经过多次重复,狗对于铃声的反应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即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2. 小白鼠逃避实验:实验者让小白鼠在一个有电击的环境中,当它们触碰到某个特定的地方时,会受到电击。
经过多次的重复,小白鼠学会了在听到警报声时,迅速逃避并躲避电击。
3. 恐惧条件反射:人们在经历了某些恐怖的事件后,对于与事件有关的刺激会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一个人在车祸中受伤后,对于汽车的声音或者是驾驶的恐惧会形成条件反射。
4. 婴儿吸吮反射:婴儿在出生后,对于吸吮的需求是天生的。
当婴儿的嘴唇接触到乳头或奶瓶时,会自动产生吸吮的反应。
5. 光眼反射:人们在遇到强光照射到眼睛时,会不自觉地产生眨眼的反应,这是一种保护眼睛的条件反射。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1. 饭店打工的学习:一位新进的服务员在饭店的工作中,通过观察老员工的操作和指导,逐渐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为客人上菜,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
2. 操作手机:当我们第一次使用手机时,可能对于屏幕上的各种按钮和功能不太熟悉,但通过多次使用和尝试,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于手机操作的条件反射,比如滑动解锁、点击应用程序等。
3. 汽车驾驶:学习开车时,我们通过驾校教练的指导和实际操作,逐渐掌握了车辆的操作技巧,比如刹车、加速、转向等,这些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
4. 玩乐器:学习弹奏乐器时,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仿,逐渐掌握了手指的动作和音符的演奏技巧,这是一种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实现的。
5. 做菜:当我们第一次学习做菜时,可能对于切菜、炒菜等步骤不太熟练,但通过多次的尝试和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于烹饪操作的条件反射,从而能够熟练地完成各种菜品的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例子2009-08-18 14:541、一个研究者想要确定饥饿是否会影响猫的攻击性。
以10只猫为被试,主试将他们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对他们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食物剥夺。
两周后,猫的体重降为正常体重的80%。
主试将2只猫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是否有攻击行为或打架发生。
所有情况下,猫都表现出一定的威胁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打架行为。
研究者得出结论,饥饿可以增加猫的攻击性。
解答:自变量--猫的饥饿程度;因变量--攻击行为的多少。
该实验中只观察了自变量的单一水平,没有使用对照组,不能确定攻击行为是否比不饥饿时增加。
修改:采用不进行饥饿处理的猫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攻击行为数量,检验差异是否显著。
2、有些心理学家在食品和饮料公司工作,他们在产品发展中一直担任重要角色。
有消费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目的是测量顾客对两种类型可乐的喜爱程度。
在某个市场范围内,这家公司的可乐销售情况不如对手。
有趣的是,公司的总体销售情况要比对手好。
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可乐销售情况是由当地的一些条件造成,于是他们开始检验这个假设。
这是一个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每个被试要品尝两种可乐。
一种可乐被标记为Q(竞争对手的牌子),另一种被标记为M(本公司的牌子)。
随机选取年龄在14~62岁之间的市民为被试。
所有被试品尝Q牌子后品尝M牌子,然后报告自己的喜好。
令实验者吃惊的是,大多数被试报告喜欢M牌子。
实验者得出结论,样本被试喜欢他们公司的可乐,广告是引起竞争对手饮料销售好的原因。
因此,他们建议加大对当地广告投资已改善销售情况。
解答:自变量--可乐类型(2水平即两种牌子);因变量--被试的喜好。
被试内设计。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被试对可乐喜好的判断可能受品尝的先后顺序影响。
修改:采用平衡序列重复测量设计。
即一半被试按照Q-M顺序品尝,令一半按照M-Q顺序品尝。
另外,还应该控制被试对可乐牌子及顺序的知晓,即知告知被试要进行2种可乐的比较,而被试不知道先品尝的是哪种,后品尝的是哪种,以免他们故意讨好调查者。
3、以为实验者想要测验在学习无意义音节时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效果。
他使用了3个处理组,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种条件下。
第一组,在一天的30分钟内练习20个无意义音节;第二组,连续两天练习相同的无意义音节,每天30分钟;第三组,连续3天练习这些无意义音节,每天30分钟。
然后,实验使用一个自由回忆测验来评价每组的学习成绩。
3组被试对20个无意义音节的平均回忆量分别为5.2,10,14.6 。
3个均数之间在0.01水平上达到统计显著,实验者认为分散练习的效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解答:自变量--练习间隔(3个水平,一天,2天,3天);因变量,自由回忆的保持量。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3组织间除了学习间隔外,其他条件并不相等,第一组连续时间共30分钟,第二组60分钟,第三组90分钟。
这个因素可能导致被试保持量的差异是由学习累积时间引起,而不是学习间隔。
修改:调整三组练习的总时间,使其相等。
例如第一组一天30分钟连续联系,第二组连续2天每天15分钟练习,第三组连续3天每天10分钟练习。
//补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组被试在学习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相同,第一组间隔2天,第二组间隔1天,第三组无间隔,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引入了混淆变量,例如第一组被试可能遗忘得更多。
//修改:改为同样的测验与学习之间的间隔,每组学习之后同样间隔1天再进行测验。
4、一位心理学家想调查大学生失败的原因。
她选取两组学生,一组曾经考试不及格,另一组成绩优异。
他对两组学生进行自尊测验。
结果发现,考试不及格组的自尊低于成绩优异组。
她认为,低自尊是造成大学生失败的原因之一,并进一步提出低自尊的人很可能成功期望低,在大学里表现出抵抗行为,最终导致失败。
解答:自变量--考试成绩优异/不及格;因变量--自尊测验分数。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即使实验得出不及格组与优异组被试的自尊分数差异显著,也不一定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孰因孰果的关系。
也可能是由于考试不及格导致自尊下降。
5、有心理学家设计一个研究,目的是确定通过生物反馈技术能否让高血压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血压。
这种仪器可以记录每位病人的血压。
病人通过音调会获得自己血压水平的反馈,血压下降时音调降低,升高时音调提高。
实验要求病人尽可能保持音调平稳。
5位高血压病人分别接受10小时反馈。
在这实验过程中,5位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所下降,研究者认为这种方法很成功。
解答:自变量--是否进行生物反馈;因变量--被试血压变化趋势。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只观察了自变量的一个水平,没有采用控制组,血压下降可能仅是由于被试有意让情绪平稳,而不是因为有生物反馈。
修改:增加控制组,选取与实验组血压水平匹配的被试。
对控制组不使用生物反馈技术,只让他们自己尽量保持血压水平稳定。
经过相同时间的处理后,检验2组血压下降程度的差异。
6、为了测验在学习简单任务时,高驱力的被试要比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快,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进一步提出在学习复杂任务时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更快。
实验者对驱力的操作定义是每一个被试在外显焦虑量表上的得分(MAS)。
实验选择20名高焦虑(高驱力)被试,20名低焦虑(低驱力)被试,要求他们学习一项复杂任务,结果低驱力组速度快于高驱力组,于是实验者认为结论证实了假设。
解答:自变量--1)焦虑水平(驱力水平),高/低,2)学习任务,难/易;因变量--学习速度。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本实验只检验了2种自变量结合4种情况中的2种,不能充分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修改:采用2*2设计,即将20名高焦虑随机分配到难易两种任务中,每组10名,20名低焦虑被试也随机分配到难易2种任务中,每组10名;焦虑水平高低任务难S1~S10 S21~S30难度易S11~S20 S31~S40另外,若要得出倒U型曲线的数据,应该采用3*3或者更多水平的实验设计。
7、一位调查者想研究这个假设:被试对因成绩差而受惩罚的恐惧不利于控制行为,即不会对行为控制产生有利影响。
调查者使用一个稳定性测验来测量成绩,在这个测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将一根描画针插入一个孔中,同时尽量避免接触到孔的边缘。
每个被试要将描画针插入15个孔内。
主试告诉被试如果他们表现很差就会受到电击,以此来操纵被试的恐惧。
在实验前,主试将一个电击设备绑在被试腿上,在实验中,无论被试表现好坏,主试都不会电击他们。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种情况下:第一组接受50伏电击--中等恐惧条件,第二组接受100伏电击--高等恐惧条件。
最初假设高恐惧被试表现比低恐惧被试差,实际两组均数近似相等。
根据这些数据实验者认为对惩罚的恐惧与行为控制之间相关很小。
解答:自变量--对惩罚的恐惧程度,因变量--行为成绩。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没有使用无恐惧条件对照组,从而缺少行为成绩的基线数据,不能说明对惩罚的恐惧没有影响行为控制;2)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可能不合适,即50伏和100伏电击引起的恐惧程度可能相差很小;3)可能由于任务难度不合适出现天花板效应(太简单)或者地板效应(太难);4)不同被试可能对50伏电击和100伏电击的恐惧程度可能有很大差别,导致组内被试不同质;第十实验练习题082007-11-18 10:29最近在看《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发现07年统考简答题中实验设计修改那道题就出自这本书上的例子,看来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书上的题目了。
12、最近,在新泽西警察局出现一种联想,人们抱怨在追踪驾驶员时使用雷达枪的警察的癌症发病率很高。
根据这种联想向州提出诉讼,试验随即选取在州公园服务的政府工作者作为对照组,宣称使用雷达枪的警察的癌症发病率比对照组高18%。
对照组与警察组在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和服务年限上都是匹配的。
样本很大,警察被试283人,公园工作者231人。
这个案子合理吗?解答:不合理。
使用匹配组的前提是:1)试验者知道哪种被试特征与因变量高相关,2)可以测得这种被试特征。
本案中因变量为癌症发病率,除与被试的年龄性别等相关外,更主要的是与被试工作的压力以及紧张程度相关,例如警察的工作紧张,压力很大,而公园工作者工作相对轻松得多。
这样看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匹配是无效的,所得到的结论也不能说明癌症发病率高是雷达枪导致。
修改:应该采用不使用雷达枪的警察作为对照组,在工作强度、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匹配。
13、最近一篇报纸文章宣称,“烟糖影响孩子”,买烟糖吃的孩子比不买的孩子在以后更容易染上烟瘾。
调查显示,与不买烟糖的学生相比,至少买过2次烟糖的7年级学生更可能染上烟瘾。
结果如此明显,学校管理者想要禁止销售烟糖,因为他们认为烟糖可引起青少年吸烟。
调查还显示,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吸烟者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买烟糖,偶尔试着吸烟。
学校管理者这样的反应合理吗?解答:不一定合理。
因为孩子吸烟的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由于对父母吸烟行为的社会学习,这一点反映在调查显示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吸烟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试着吸烟。
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更有可能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吸烟行为,从而导致他们更可能去买烟糖和尝试吸烟。
因此,就是否买烟糖与吸烟可能性的调查没有控制好被试本身学习行为这个额外变量,所得结论可能没有真实的反应烟糖的作用。
11、一组研究者认为在喂养白鼠时每天多加20%的蔗糖,然后训练白鼠在一个有障碍的车轮上跑,这时速度会显著加快。
控制组的白鼠只接受一般喂养。
实验选用100只来自洛克饲养中心(专门经营老鼠赛跑生意)的五月花鼠,随机分成2组,控制组先跑,试验组后跑,第二组跑得比第一组快。
实验证明了假设,在高糖情况下,老鼠有较多的能量。
研究这将这一结果泛化到小学生中,认为应该给他们吃一些加糖的食品。
解答:这个实验问题很多。
1)蔗糖可能成为老鼠跑步的强化物,而不是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如上所述,实验组老鼠接受每天多20%的蔗糖处理,然后在训练中速度明显加快,这显示快跑行为可能是由于蔗糖的强化(老鼠可能更偏爱甜食)产生的。
2)控制组与实验组测试的先后顺序可能影响结果。
控制组50只老鼠先跑,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实验组的老鼠可能因为更多的休息而获得了更多的体能,从而跑出更好的成绩。
3)实验还需要避免类似于罗森塔尔效应之类的影响。
4)在外部效度方面,由于选取的100只老鼠是来自专业赛跑用鼠,他们的结果可能无法推论到一般的老鼠种群中去。
而实验者将其泛化到小学生中,则可能产生更多的错误。
9、为了了解一种实验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实验者使用了一个2*3因素设计。
实验采用2组被试:(1)新入院的病人,(2)至少住了2年院的病人。
两组被市以前都没有住院经历。
病人接受3种药物水平的治疗:每日3/6/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