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习题课-集合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第六章集合代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第六章集合代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作业评分要求:1. 合计57分2. 给出每小题得分(注意: 写出扣分理由).3. 总得分在采分点1处正确设置.一有限集合计数问题(合计20分: 每小题10分, 正确定义集合得4分, 方法与过程4分, 结果2分)要求: 掌握集合的定义方法以及处理有限集合计数问题的基本方法1 对60个人的调查表明, 有25人阅读《每周新闻》杂志, 26人阅读《时代》杂志, 26人阅读《财富》杂志, 9人阅读《每周新闻》和《财富》杂志, 11人阅读《每周新闻》和《时代》杂志, 8人阅读《时代》和《财富》杂志, 还有8人什么杂志也不读.(1) 求阅读全部3种杂志的人数;(2) 分别求只阅读《每周新闻》、《时代》和《财富》杂志的人数.解定义集合: 设E={x|x是调查对象},A={x|x阅读《每周新闻》}, B={x|x阅读《时代》}, C={x|x阅读《财富》}由条件得|E|=60, |A|=25, |B|=26, |C|=26, |A∩C|=9, |A∩B|=11, |B∩C|=8, |E-A∪B∪C|=8 (1) 阅读全部3种杂志的人数=|A∩B∩C|=|A∪B∪C|-(|A|+|B|+|C|)+(|A∩B|+|A∩C|+|B∩C|)=(60-8)-(25+26+26)+(11+9+8)=3(2) 只阅读《每周新闻》的人数=|A-B∪C|=|A-A∩(B∪C)|=|A-(A∩B)∪(A∩C)|=|A|-(|A∩B|+|A∩C|-|A∩B∩C|)=25-(11+9-3)=8同理可得只阅读《时代》的人数为10, 只阅读《财富》的人数为12.2 使用容斥原理求不超过120的素数个数.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 难在如何定义集合. 考虑到素数只有1和其自身两个素因子, 而不超过120的合数的最小素因子一定是2,3,5或7(比120开方小的素数), 也就是说, 不超过120的合数一定是2,3,5或7的倍数. 因此, 可定义4条性质分别为2,3,5或7的倍数, 先求出不超过120的所有的合数, 再得出素数的个数.解定义集合: 设全集E={x|x∈Z∧1≤x∧x≤120}A={2k|k∈Z∧k≥1∧2k≤120},B={3k|k∈Z∧k≥1∧3k≤120},C={5k|k∈Z∧k≥1∧5k≤120},D={7k|k∈Z∧k≥1∧7k≤120}.则不超过120的合数的个数=|A∪B∪C∪D|-4 (因为2,3,5,7不是合数)=(|A|+|B|+|C|+|D|)-(|A∩B|+|A∩C|+|A∩D|+|B∩C|+|B∩D|+|C∩D|)+(|A∩B∩C|+|A∩B∩D|+|A∩C∩D|+|B∩C∩D|)-|A∩B∩C∩D|-4=(60+40+24+17)-(20+12+8+8+5+3)+(4+2+1+1)-0-4 (理由见说明部分)=89因此不超过120的素数个数=120-1-89=30 (因为1不是素数)说明: |A|=int(120/2); |A⋂B|=int(120/lcd(2,3));|A⋂B⋂C|=int(120/lcd(2,3,5)); |A⋂B⋂C⋂D|=int(120/lcd(2,3,5,7)).二集合关系证明1 设A,B,C是任意集合, 证明(1) (A-B)-C=A-(B∪C)(2) A∩C⊆B∩C ∧A-C⊆B-C ⇒A⊆B(合计12分: 每小题6分; 格式3分, 过程每错一步扣1分)证明(1) 逻辑演算法: ∀x,x∈(A-B)-C⇔x∈(A-B)∧¬x∈C (-定义)⇔(x∈A∧¬x∈B)∧¬x∈C (-定义)⇔x∈A∧(¬x∈B∧¬x∈C) (∧的结合律)⇔x∈A∧¬(x∈B∨x∈C) (德摩根律)⇔x∈A∧¬x∈B∪C (∪定义)⇔x∈A-B∪C (-定义)所以(A-B)-C=A-(B∪C).集合演算法(A-B)-C=(A∩~B)∩~C (补交转换律)=A∩(~B∩~C) (∩的结合律)=A∩~(B∪C) (德摩根律)=A-(B∪C) (补交转换律)得证.(2) 逻辑演算法: ∀x,x∈A⇔x∈A∩(C∪~C) (排中律, 同一律)⇔x∈(A∩C)∪(A∩~C) (∪对∩的分配率)⇔x∈A∩C∨x∈A-C (∪的定义, 补交转换律)⇒x∈B∩C∨x∈B-C (已知条件A∩C⊆B∩C与A-C⊆B-C) ⇔x∈(B∩C)∪(B-C) (∪的定义)⇔x∈(B∩C)∪(B∩~C) (补交转换律)⇔x∈B∩(C∪~C) (∩对∪的分配率)⇔x∈B (排中律, 同一律)所以A⊆B.集合演算法A=A∩(C∪~C) (同一律, 排中律)=(A∩C)∪(A∩~C) (∩对∪的分配率)=(A∩C)∪(A-C) (补交转换律)⊆(B∩C)∪(B-C) (已知条件A∩C⊆B∩C与A-C⊆B-C)=(B∩C)∪(B∩~C) (补交转换律)=B∩(C∪~C) (∩对∪的分配率)=B (排中律, 同一律)得证.方法三因为A∩C⊆B∩C, A-C⊆B-C, 所以(A∩C)∪(A-C)⊆(B∩C)∪(B-C)|, 整理即得A⊆B, 得证.2 求下列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1) A-B=B-A(2) (A-B)∩(A-C)=∅(合计10分: 每小题5分; 正确给出充分必要条件2分, 理由3分)解(1) A-B=B-A方法一两边同时∪A得: A=(B-A)∪A=B∪A ⇒B⊆A; 同理可得A⊆B, 综合可得A=B.另一方面, 当A=B时显然有A-B=B-A. 因此所求充要条件为A=B.方法二∀x,x∈A-B∧x∈B-A⇔x∈(A-B)∩(B-A)⇔x∈∅所以A-B=B-A⇔A-B=∅∧B-A=∅⇔A⊆B ∧B⊆A⇔A=B因此A=B即为所求.(2) (A-B)∩(A-C)=∅⇔(A∩~B)∩(A∩~C)=∅⇔A∩(~B∩~C)=∅⇔A∩~(B∪C)=∅⇔A-(B∪C)=∅⇔A⊆B∪C所以A⊆B∪C即为所求充要条件.说明: 这类题型一般先求出必要条件, 再验证其充分性.三设全集为n元集, 按照某种给定顺序排列为E={x1,x2,…,x n}. 在计算机中可以用长为n的0,1串表示E的子集. 令m元子集A={x i1,x i2,…,x im}, 则A所对应的0,1串为j1j2…j n, 其中当k=i1,i2,…,i m时j k=1, 其它情况下j k=0.例如, E={1,2,…,8}, 则A={1,2,5,6}和B={3,7}对应的0,1串分别为11001100和00100010.(1)设A对应的0,1串为10110010, 则~A对应的0,1串是什么?(2) 设A与B对应的0,1串分别为i1i2…i n和j1j2…j n, 且A∪B, A∩B, A-B, A⊕B对应的0,1串分别为a1a2…a n, b1b2…b n, c1c2…c n, d1d2…d n, 求a k,b k,c k,d k, k=1,2,…,n.(合计15分: (1)3分; (2)12分, 每个结果正确2分, 求解过程4分)解下述运算是二进制数的位运算(1) 01001101(2) a k=i k∨j k, b k=i k∧j k, c k=i k∧¬j k, d k=(i k∧¬j k)∨(¬i k∧j k).说明: 这里c k和d k的求解可以使用主范式求解.c k,d k的真值表如下k kc k⇔m2=i k∧¬j kd k⇔m1∨m2=(¬i k∧j k)∨(i k∧¬j k).。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为了更好地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课后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离散数学课后习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集合论1. 设A={1,2,3},B={2,3,4},求A∪B和A∩B的结果。

答案:A∪B={1,2,3,4},A∩B={2,3}2. 设A={1,2,3},B={2,3,4},C={3,4,5},求(A∪B)∩C的结果。

答案:(A∪B)∩C={3,4}二、逻辑与命题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a) 若2+2=5,则地球是平的。

b) 若今天下雨,则我会带伞。

c) 若x>0,则x^2>0。

答案:a)假,b)真,c)真。

2. 用真值表验证下列命题的等价性:a) p∧(q∨r) ≡ (p∧q)∨(p∧r)b) p→q ≡ ¬p∨q答案:a)等价,b)等价。

三、关系与函数1. 给定关系R={(1,2),(2,3),(3,4)},求R的逆关系R^-1。

答案:R^-1={(2,1),(3,2),(4,3)}2. 设函数f(x)=x^2,g(x)=2x+1,求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

答案:f(g(x))=(2x+1)^2=4x^2+4x+1四、图论1. 给定图G,其邻接矩阵为:0 1 11 0 11 1 0求图G的度数序列。

答案:度数序列为(2,2,2)2. 判断下列图是否为连通图:a) G1的邻接矩阵为:0 1 11 0 01 0 0b) G2的邻接矩阵为:0 1 01 0 10 1 0答案:a)不是连通图,b)是连通图。

五、组合数学1. 从10个不同的球中,任选3个,求共有多少种选法。

答案:C(10,3)=120种选法。

2. 求下列排列的循环节:a) (123)(45)(67)b) (12)(34)(56)(78)答案:a)循环节为(123)(45)(67),b)循环节为(12)(34)(56)(78)。

离散数学集合论练习题

离散数学集合论练习题

离散数学集合论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集合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设B = { {2}, 3, 4, 2},那么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 .{2}∈B B .{2, {2}, 3, 4}BC .{2}BD .{2, {2}}B2.若集合A ={a ,b ,{ 1,2 }},B ={ 1,2},则( ).A .B ⊂ A ,且B ∈A B .B ∈ A ,但B ⊄AC .B ⊂ A ,但B ∉AD .B ⊄ A ,且B ∉A3.设集合A = {1, a },则P (A ) = ( ).A .{{1}, {a }}B .{∅,{1}, {a }}C .{∅,{1}, {a }, {1, a }}D .{{1}, {a }, {1, a }}4.已知A ⊕B ={1,2,3}, A ⊕C ={2,3,4},若2∈ B,则( )A . 1∈CB .2∈C C .3∈CD .4∈C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 ∅⊆∅B . ∅∈∅C . {}∅⊆∅D .{}∅∈∅6. 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 . x ∈{x }-{{x }}B .{}{}{{}}x x x ⊆-C .{}A x x =⋃,则x ∈A 且x A ⊆D . A B A B -=∅⇔=7. A , B 是集合,P (A ),P (B )为其幂集,且A B ⋂=∅,则()()P A P B ⋂=( )A . ∅B . {}∅C . {{}}∅D .{,{}}∅∅8. 空集∅的幂集()P ∅的基数是( )A . 0B .1C .3D .49.设集合A = {1,2,3,4,5,6 }上的二元关系R ={<a , b>⎢a , b∈A , 且a +b = 8},则R具有的性质为().A.自反的 B.对称的C.对称和传递的 D.反自反和传递的10.设集合A={1 , 2 , 3 , 4}上的二元关系R = {<1 , 1>,<2 , 2>,<2 , 3>,<4 , 4>},S = {<1 , 1>,<2 , 2>,<2 , 3>,<3 , 2>,<4 , 4>},则S是R的()闭包.A.自反 B.传递 C.对称 D.以上都不对11. 设A={1,2,3,4},下列关系中为等价关系。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集合论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集合论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作业答案:集合论部分P90:习题六5、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2)ÆÎÆ(4){}ÆÎÆ(6){,}{,,,{,}}a b a b c a b Î解答:(2)假(4)真(6)真8、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5){{1,2},{2,1,1},{2,1,1,2}}(6){{,2},{2}}Æ解答:(5)集合的元素彼此互不相同,所以{2,1,1,2}{1,2}=,所以该题的结论应该为{,{{1,2}},{{2,1,2}},{{2,1,1,1}},{{1,2},{2,1,2},{2,1,1,1}}}Æ(6){,{{,2}},2,{{,2},{2}}}ÆÆÆ9、设{1,2,3,4,5,6}E =,{1,4}A =,{1,2,5}B =,{2,4}C =,求下列集合。

(1)A B(2)()A B 解答:(1){1,4}{3,4,6}{4}A B ==(2)(){1}{2,3,4,5,6}A B ==31、设A,B,C 为任意集合,证明()()()()A B B A A B A B --=-证明:()(){|}{|()()}{|()()()()}{|()()}{|()()}{|()()}{|()()}{|()(A B B A x x A B x B A x x A x B x B x A x x A x B x B x B x A x A x B x A x x A x B x B x A x x A B x A x B x x A B x A x B x x A B x A B x x AB x A--=Î-ÚÎ-=ÎÙÏÚÎÙÏ=ÎÚÎÙÏÚÎÙÎÚÏÙÏÚÏ=ÎÚÎÙÏÚÏ=ÎÙÏÚÏ=ÎÙÎÚÎ=ÎÙÎ=ÎÙÎ)}B A B AB=-34、设A,B 为集合,证明:如果()()A B B A AB --=,则AB =Æ。

离散数学-习题集

离散数学-习题集

离散数学-习题集《离散数学》习题集第⼀部分判断题⼀、第⼀章—集合1、()已知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10,则集合A的幂集的基=102。

2、()已知两个集合A、B,若A中的元素都是B中的元素,则记为A∈B。

2、()已知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n,则集合A的幂集P(A)的元素个数为n2。

3、( ) 已知两个集合A={Ф,{Ф}},B={Ф},则A∩B={Ф}。

4、()已知两个集合A={Ф,{Ф}},B={Ф},则A∩B=Ф。

5、()已知两个集合A、B,若A中的元素都是B中的元素,则记为A∈B。

6、()已知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n,则集合A的幂集P(A)的元素个数为n2。

7、()已知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n,则A×A的幂集的元素个数为n2。

8、()已知两个集合A、B,则A-B是由属于B但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第⼆章—⼆元关系1、()若R是A上的⼆元关系,I A是A上的恒等关系,则当且仅当I A∈R时,R是A上的⾃反关系。

2、(√)若R是集合A上的⼆元关系,且当(a,b)∈R且(a,c)∈R时,就有(b,c)∈R,则R是A 上的可传递关系。

3、()设A是集合,A1、A2、...A n都是A的⾮空⼦集,令S={A1,A2,...,A n},则如果S是集合A的⼀个划分,那么S⼀定是集合A的⼀个完全覆盖;反之亦然。

5、()R是⾮空集合A上的等价⼆元关系,则A关于R的商集A/R是集合A的⼀个划分,但不是A的⼀个完全覆盖。

6、()已知集合A有4元素,易知集合A共有24个互不相同的⼦集合,所以在集合A上⼀共可定义24个互不相同的⼆元关系。

7、()若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可传递⼆元关系,则R1∪R2也是A上的传递关系。

8、()设R是有限的⾮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则A必有极⼤(⼩)元和最⼤(⼩)元。

9、()若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相容关系,则R1∩R2也是A上的相容关系。

10、()若R1和R2都是集合A的可传递⼆元关系,则R1∩R2也是A上的传递关系。

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与关系-习题课

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与关系-习题课

11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四.证明R的反对称性 方法1 用定义1证: 任取 x,y∈A,设<x,y>∈R, <y,x>∈R.证出 x=y。 方法2 用定义2证: 任取 x,y∈A,x≠y, 设<x,y>∈R,证出<y,x>R. 方法3 用定理证:证出 R∩Rc IA . (见教材P118) 五.证明R的传递性: 方法1 用传递定义证: 任取 x,y,z∈A,设<x,y>∈R,<y,z>∈R, 证出 <x,z>∈R. 方法2 用传递闭包证:证出 t(R)=R, 即 R∪R2∪R3∪... =R. 方法3 用定理证:证出R R R ( P119 (2) a) ) 下面证明第113页 (4)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离散数学
河南工业大学 第三章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集合与关系
1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3-2(9)在什么条件下,下面命题为真?
a) (A-B)∪(A-C)=A (A-B)∪(A-C)= (A∩~B)∪(A∩~C)=A∩(~B∪~C) = A∩~(B∩C)=A-(B∩C)=A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 A∩(B∩C)= Φ或A ~ (B∩C) b) (A-B)∪(A-C)=Φ (A-B)∪(A-C)= A∩~(B∩C)= A-(B∩C)=Φ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A B∩C c) (A-B)∩(A-C)=Φ (A-B)∩(A-C)= (A∩~B)∩(A∩~C)=A∩(~B∩~C) = A∩~(B∪C)=A-(B∪C)=Φ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 A B∪C d) (A-B)(A-C)=Φ 因为 当且仅当A=B ,才有AB=Φ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 A-B=A-C

(完整版)洪帆《离散数学基础》(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洪帆《离散数学基础》(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洪帆《离散数学基础》(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集合1、列举下列集合的元素 (1) ⼩于20的素数的集合 (2) ⼩于5的⾮负整数的集合 (3) 2{|,10240515}i i I i i i ∈--<≤≤且答:(1) {1,3,5,7,11,13,17,19}(2) {0,1,2,3,4} (3) {5,6,7,8,9,10,11}2、⽤描述法表⽰下列集合 (1) 12345{,,,,}a a a a a 答:{|,15}i a i I i ∈≤≤ (2) {2,4,8,}L 答:{2|}i i N ∈ (3) {0,2,4,100}L答:{2|,050}i i Z i ∈≤≤3、下⾯哪些式⼦是错误的? (1) {}{{}}a a ∈答:正确 (2) {}{{}}a a ? 答:错误 (3) {}{{},}a a a ∈答:正确 (4) {}{{},}a a a ? 答:正确4、已给{2,,{3},4}S a =和{{},3,4,1}R a =,指出下⾯哪些论断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 {}a S ∈错误(2) {}a R ∈正确 (3) {,4,{3}}a S ? 正确 (4) {{},1,3,4}a R ? 正确 (5)R S = 错误 (6) {}a S ? 正确 (7) {}a R ?错误 (8) R φ?正确 (9) {{}}a R φ?? 正确 (10) {}S φ?错误 (11) R φ∈错误 (12) {{3},4}φ?正确5、列举出集合,,A B C 的例⼦,使其满⾜A B ∈,B C ∈且A C ?答:{}A a =,{{}}B a =,显然A B ∈,{{{}}}C a =,显然B C ∈,但是A C ?。

6、给出下列集合的幂集 (1) {,{}}a b答:幂集{,{},{{}},{,{}}a b a b φ (2) {,,{}}a a φ答:幂集{,{},{},{{}},{,},{,{}},{,{}},{,,{}}}a a a a a a a a φφφφφ 7、设{}A a =,给出A 和2A 的幂集答:2{,{}}A a φ= 22{,{{}},{{}},{,{}}}Aa a φφφ=8、设128{,,,}A a a a =L 由17B 和31B 所表⽰的A 的⼦集各是什么?应如何表⽰⼦集2,67{,}a a a 和13{,}a a 答:170001000148{,}B B a a ==310001111145678{,,,,}B B a a a a a ==2,670100011070{,}a a a B B ==,1310100000160{,}a a B B ==9、设{1,2,3,4,5}U =,{1,4}A =,{1,2,5}B =,{2,4}C =,确定集合: (1) A B '? (2) ()A B C '?? (3) ()A B C ?? (4)()()A B A C (5) ()A B '? (6) A B ''? (7) ()B C '? (8)B C ''? (9) 22A C - (10)22A C ? 答:(1) {3,4}B '=,{4}A B '?=(2) {1}A B ?=,{1,3,5}C '=,(){1,3,5}A B C '??= (3) {2}B C ?=,(){1,2,4}A B C ??=(4) {1,2,4,5}A B ?=,{1,2,4}A C ?=,()(){1,2,4}A B A C = (5) (){2,3,4,5}A B '?= (6) {2,3,5}A '=,{2,3,4,5}A B ''?= (7){1,2,4,5}B C ?=,(){3}B C '?= (8) {3,4}B '=,{1,3,5}C '=,{3}B C ''?=(9) 2{,{1},{4},{1,4}}A φ=,2{,{2},{4}{24}}C φ=,,,22{{1},{1,4}}A C -= (10) 22{,{4}}A C φ?=10、给定⾃然数集N 的下列⼦集:{1,2,7,8}A =,2{|50}B i i =<,{|330}C i i i =≤≤可被整数,0{|2,,06}k D i i k Z k ==∈≤≤求下列集合: (1) (())A B C D 答:{1,2,3,4,5,6,7}B =,{0,3,6,9,12,15,18,21,24,27,30}C =,{1,2,4,8,16,32,64}D =(()){0,1,2,3,4,5,6,7,8,9,12,15,16,18,21,24,27,30,32,64}A B C D = (2) (())A B C D φ=(3) ()B A C -?解:{0,1,2,3,6,7,8,9,12,15,18,21,24,27,30}A C ?=,(){4,5}B A C -?= (4) ()A B D '??解:{3,4,5,6}A B B A '?=-=,(){1,2,3,4,5,6,8,16,32,64}A B D '??=11、给定⾃然数集N 的下列⼦集{|12}A n n =<,{|8}B n n =≤,{|2,}C n n k k N ==∈,{|3,}D n n k k N ==∈ {|21,}E n n k k N ==-∈将下列集合表⽰为由,,,,A B C D E 产⽣的集合:(1) {2,4,6,8} (2){3,6,9} (3){10} (4){|369}n n n n ==≥或或 (5) {|109}n n n n n ≤>是偶数且或是奇数且 (6) {|6}n n 是的倍数答:{1,2,3,4,5,6,7,8,9,10,11}A =,{1,2,3,4,5,6,7,8}B ={2,4,6,8,}C =L ,{3,6,9,12,}D =L ,{1,3,5,7,}E =L {2,4,6,8}B C =? {3,6,9}=A D ? {10}=(())A B D E ---(4){|369}n n n n ==≥=或或{3}{6}{9,10,11,12,}??L{3,6,9,10,11,12,}()A D B '==??L(5) {2,4,6,8,10,11,13,15,}(()())(())A E E B A D B =-?--?-L (6) {|6}{6,12,18,24,30}n n ==L 是的倍数C D ?12、判断以下哪些论断是正确的,哪些论断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

离散数学第六章集合代数

离散数学第六章集合代数
15
集合算律
6.3 集合恒等式
1.只涉及一个运算的算律:
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
交换 结合
幂等
AB=BA (AB)C =A(BC) AA=A
AB=BA (AB)C= A(BC)
AA=A
AB=BA (AB)C =A(BC)
16
2.涉及两个不同运算的算集律合:算 律 分配律、吸收律

分配
A(BC)=
(AB)(AC)
A(BC)=
(AB)(AC)
吸收
A(AB)=A
A(AB)=A

A(BC) =(AB)(AC)
17
3.涉及补运算的算律: 集合算律 DM律,双重否定律
D.M律
双重否定
A(BC)=(AB)(A C)
A(BC)=(AB)(A C)
(BC)=BC (BC)=BC
A=A
18
4.涉及全集和空集的算律集:合 算 律 补元律、零律、同一律、否定律
解 (1)、(3)、(4)、(5)、(6)、(7)为真,其余为假.
28
(1) 判断元素a与集合A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
把 #2022 a 作为整体检查它在A中是否出现,注意这里的 a 可
能是集合表达式.
(2) 判断AB的四种方法
若A,B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依次检查A的每个元素是否 在B中出现.
(交换律)
八. = A E
(零律)
九. = A
(同一律)
22
例6 证明AB AB=B AB=A AB=
#2022




证明思路:
确定问题中含有的命题:本题含有命题 ①, ②, ③, ④

离散数学 集合

离散数学 集合
则B = C
证明 对于任意xB,分两种情形讨论。 情形一:xA。由xA及交集的定义,xAB。从而,由对称
差的定义知xAB,那么由已知条件得到xAC。假定 xC,那么由差集的定义知:xA–C;进而,由AC = (A–C)(C–A)知:xAC。矛盾。所以有xC。故B C 情形二:xA。由xB及差集的定义,xB–A。由AB = (A–B)(B–A)知:xAB,那么由已知条件得到xAC 。再由AC = (A–C)(C–A)知:xA–C或xC–A。由 于xA,于是xA–C。由此,xC–A。进而xC。故B C 同理,可证得C B。
A∩ = 因此,x P(A)且x P(B)。 ③结合律:(A∪B)∪C = A∪(B∪C)
=166+100+71 (33+23+14) + 4 = 271
|A B C|=[500/(3 5 7)]=4
A B = A∩ B
(A B) C = A (B C) 综上知,如果A B = A C,则B = C。 以对集合运算的定义为基础。
由此, (A–B) (B–A) A B。
由x B及差集的定义,x B–A。
A∩定(A∪理B)1= .A4(容斥原理):设A,B是有限集合,则: |A∪B| = 根据以上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综上述,A B = (A–B) (B–A)。
|A| 求集合A和B的并集、交集、差集、补集和对称差集 + |B| - |A∩B|
A(B∪C) = (AB)∩(AC) A(B∩C) = (AB)∪(AC)
⑬(余补集) = U U =
上述性质都可用文氏图得到方便分析和直观理解。
证明集合运算的性质
如何证明这些基本性质的正确性? 以对集合运算的定义为基础。 以已经得到证明的性质为基础, 利用集合演算。

离散数学集合习题课

离散数学集合习题课

A.1024 B.10
C.100
D.1
20
练习11 计算题
1.设集合A={a, b, c},B={b, d, e},求 (1)BA; (2)AB; (3)A-B; (4)BA. 2.设A={{a, b}, 1, 2},B={ a, b, {1}, 1},试计算 (1)(AB) (2)(A∪B) (3)(A∪B)(A∩B). 3.设集合A={{1},{2},1,2},B={1,2,{1,2}},试计算 (1)(AB); (2)(A∩B); (3)A×B.
解 (1) A={0, 1, 2}; (2) A={1, 2, 3, 4, 5}; (3) A={-1}
17
练习8
设A,B为任意集合,试证明 A-B=B-A A=B
当 A=B 时,必有 A-B=B-A;
反之,由 A-B=B-A,得到: (A B) B (B A) B 化简后得到 B A ,即 B A; 同理,由 A-B=B-A,得到: (A B) A (B A) A 化简后得到 A B ,即 A B .
13
练习5
设A,B,C为三集合,证明:A C且B C 的充分必要条
件是 A∪BC
证明:必要性.因为 A C且B C ,所以
( A B) C ( A B) C C
= (A C) (B C)
所以, A B C
=C C C
充分性.因为 ( A B) C ,所以
A A ( A B) A C ,故 A C
A.B A,且BA
B.B A,但BA
C.B A,但BA
D.B A,且BA
5.设集合A = {1, a },则P(A) = ( ).
A.{{1}, {a}}
B.{ ,{1}, {a}}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诸多数学概念与技巧,为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需要参考一些答案来进行思考与学习。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集合论1. 设A={1,2,3},B={2,3,4},求A∪B和A∩B的结果。

答案:A∪B={1,2,3,4},A∩B={2,3}。

2. 证明:任意集合A和B,有(A-B)∪(B-A)=(A∪B)-(A∩B)。

答案:首先,对于任意元素x,如果x属于(A-B)∪(B-A),那么x属于A-B或者x属于B-A。

如果x属于A-B,那么x属于A∪B,但x不属于A∩B;如果x属于B-A,同样有x属于A∪B,但x不属于A∩B。

所以(A-B)∪(B-A)属于(A∪B)-(A∩B)。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元素x,如果x属于(A∪B)-(A∩B),那么x属于A∪B,但x不属于A∩B。

所以x属于A或者x属于B。

如果x属于A,但x不属于B,那么x属于A-B;如果x属于B,但x不属于A,那么x属于B-A。

所以x属于(A-B)∪(B-A)。

所以(A∪B)-(A∩B)属于(A-B)∪(B-A)。

综上所述,(A-B)∪(B-A)=(A∪B)-(A∩B)。

证毕。

二、逻辑与证明1. 证明:如果p为真命题,那么¬p为假命题。

答案:根据命题的定义,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情况。

所以如果p为真命题,那么¬p为假命题。

2. 证明:对于任意整数n,如果n^2为偶数,则n为偶数。

答案:假设n为奇数,即n=2k+1(k为整数)。

那么n^2=(2k+1)^2=4k^2+4k+1=2(2k^2+2k)+1。

根据偶数的定义,2(2k^2+2k)为偶数,所以n^2为奇数。

离散数学第五章集合及其运算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五章集合及其运算习题答案

h00 0 10000
习题四 15
b
e
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
并求其传递闭包
d
a
c
f
ab c de f gh
h
g
a01 0 00000
b00 1 00000
c11 0 00000
d00 0 01000
e00 0 00100
f 00 0 00010
g00 0 00001
h00 0 10000
习题四 15
d
a
c
f
ab c de f gh
h
g
a01 1 00000
b00 1 00000
c11 1 00000
d00 0 01000
e00 0 00100
f 00 0 00010
g00 0 00001
h00 0 10000
习题四 15
b
e
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
并求其传递闭包
d
a
c
f
ab c de f gh
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5求关系图对应的关系矩阵并求其传递闭包习题四16sr2证明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反之,对任x∈(A\C)\(B\C),可知x∈A\C,xB\C。由x∈A\C,可知x∈A,xC。又因为xB\C及xC,可知xB。所以,x∈(A\B)\C。因此(A\B)\C(A\B)\C。
由此可得(A\B)\(B\C)(A\B)\C。
3)方法一:(A\C)\C
=A\(B∪C)(根据1))
=A\(C∪B)(并运算交换律)
4)真。因为是集合{}的元素;
5)真。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
6)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
7)真。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
8)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A′∪B=(A∪A′)∪B(∪的交换律)
A′∪B=X∪B(互补律)
A′∪B=X(零壹律)
方法三:因为A′X且BX,所以根据定理2的3)就有A′∪BX;
另一方面,由于BA′∪B及根据换质位律可得B′A′A′∪B,因此,由互补律及再次应用定理2的3),可得X=B∪B′A′∪B,即XA′∪B;
所以,A′∪B=X。
=(A\C)\B(根据1))
方法二:对任一元素x∈(A\B)\C,可知x∈A,xB,xC。由为x∈A,xC,所以,x∈A\C。又由xB,x∈(A\C)\B。所以,(A\B)\C(A\C)\B。
同理可证得(A\C)\B(A\B)\C。
9.设A、B是Ⅹ全集的子集,证明:
ABA′∪B=XA∩B′=
[解](采用循环证法)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
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
第一部分
集合论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离散数学傅彦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傅彦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傅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傅彦课后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许多基础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习题,这些习题旨在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离散数学中常见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集合论习题:证明集合A和它的幂集P(A)的基数不相等。

解答:首先,我们知道一个集合的基数表示该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对于集合A 来说,它的基数为n。

而它的幂集P(A)中的元素是A的所有子集,即包含0到n个元素的集合。

因此,P(A)的基数为2的n次方。

由于n和2的n次方是不相等的,所以集合A和它的幂集P(A)的基数也是不相等的。

2. 图论习题:证明在任意一个简单图中,度数为奇数的顶点的个数一定是偶数个。

解答:假设图中度数为奇数的顶点个数为奇数个,记为n。

那么这n个顶点的度数之和为奇数。

但是,图中每条边都会贡献两个顶点的度数,因此度数之和必须是偶数。

这与前提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因此,度数为奇数的顶点的个数一定是偶数个。

3. 逻辑与命题演算习题: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永真式:(p∨q)→(¬p→q)解答:我们可以通过真值表的方法来判断该命题是否为永真式。

首先列出命题中的所有原子命题,即p和q。

然后根据原子命题的取值情况,计算整个命题的取值。

最后,观察整个命题在所有情况下的取值是否都为真。

如果是,则说明该命题为永真式;如果存在一种情况使得命题的取值为假,则说明该命题不是永真式。

根据真值表的计算,可以得出该命题为永真式。

4. 树与图习题:证明一棵有n个顶点的树有n-1条边。

解答:首先,我们知道一棵树是一个连通且无环的图。

当树的顶点数为1时,显然边数为0,命题成立。

假设当树的顶点数为n时,边数为n-1,即命题成立。

现在考虑树的顶点数为n+1的情况。

我们可以将这棵树的一个叶子节点去掉,得到一棵有n个顶点的树。

离散数学习题课

离散数学习题课

离散数学习题课1.若集合A={a,{b,c}}的幂集为P(A),集合B={ O/,{ O/}}的幂集为P(B),求P(A)∩P(B)。

2.设函数g: Z×Z→Z定义为g (x , y)=x*y=x + y – xy试证明二元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求幺元,并指出哪些元素有逆元,逆元是什么?3.求图G=<V,E>的可达矩阵,其中V={v1,v2,v3,v4}E={(v1,v2), (v2,v3), (v2,v4), (v3,v2), (v3,v4), (v3,v1), (v4,v1)}4.求()P Q⌝∧的主析取范式和()()xF x xG x∃∨⌝∀的前束范式解:┐(P∧Q)⇔┐P∨┐Q⇔ (┐P∨┐Q)∧(┐P∨P)⇔┐P∨(┐Q∧P)⇔ [┐P∨(┐Q∧P)]∧(┐Q∨Q)⇔ [┐P∧(┐Q∨Q)] ∨[ (┐Q∧P) ∧(┐Q∨Q)] ⇔ (┐P∧┐Q)∨(┐P∧Q)∨(┐Q∧P)∃x F(x)∨┐∀x G(x)⇔∃x F(x)∨∃x ┐G(x)⇔∃x(F(x) ∨┐G(x))5.设A={2,3,4,6,8,12,24},R为A上整除关系,试画<A,R>的哈斯图,并求A 中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

6.设M是偶数集,+和·是数的加、乘运算,证明<M,+,·>是一个环。

7.设R是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证明R是X上传递关系当且仅当R R⊆R。

8.求叶带权2,3,5,7,8的最优二元树,并由此编一组前缀码。

解:计算过程如下:2,3,5,7,85,5,7,810,7,810,1525所以,最优二元树如下:该图的前缀编码为:{000,001,01,10,11}。

9.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用演绎法证明其论证是否正确。

不存在白色的乌鸦;北京鸭是白色的。

因此,北京鸭不是乌鸦。

10.有6个村庄V i,i=l,2,…,6欲修建道路使村村可通。

离散数学课本习题

离散数学课本习题

习题1、用列举法给出下列集合:a)小于5的非负整数的集合;b)10到20之间的素数的集合;c)不超过65的12之正整数倍数的集合。

2、用命题法给出下列集合:a)不超过100的自然数的集合;b)E v和O d;c)10的整倍数的集合。

3、用归纳定义法给出下列集合:a)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b)不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c)允许有前0和后0的有有限小数部分的十进制无符号实数的集合;d)不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偶数的集合;e)E v和O d;f)集合{0,1,4,9,16,25,…}。

4、确定下列集合中哪些是相等的:A={x|x为偶数且x2为奇数}B={x|有y∈I使x=2y}C={1,2,3}D={0,2,-2,5,-3,4,-4}E={2x|x∈I}F={3,3,2,1,2}G={x|有x∈I且x3-6x2-7x-6=0}5、确定下列关系中哪些是正确的,并简单说明理由。

a)b)c){}d){}e){a, b}{a, b, c,{a, b, c}}f){a, b}{a, b, c,{a, b, c}}g){a, b}{a, b,{a, b}}h){a, b}{a, b,{a, b}}6、设A、B和C为集合。

证明或用反例推翻以下的各个命题:a)若AB且BC,则AC。

b)若AB且BC,则AC。

c)若AB且BC,则AC。

d)若AB且BC,则AC。

7、若A、B为集合,则AB与AB能同时成立吗请证明你的结论。

8、列举出下列集合中每个集合的所有子集:a){1,2,3}b){1,{2,3}}c){{1,{2,3}}}d){}e){, {}}f){{1,2},{2,1,1},{2,1,1,2}}g){ {,2},{2}}9、给出下列集合的幂集:a){a,{b}}b){1,}c){ x, y, z}d){,a,{a}}e)({})10、设(A)= (B)。

证明A=B。

习题1.设U={1,2,3,4,5},A={1,4},B={1,2,5},C={2,4}。

集合论部分习题离散数学

集合论部分习题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和函数习题1.设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关系()(A) (B) (C) (D)2.设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关系()(A)(B) (C) (D)3.设,,从R到S不同的二元关系共有()个。

A) 6 (B) 7 (C) 32 (D) 644.设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则R具有()(A) 自反性(B) 传递性(C) 对称性(D) 非自反性5.设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则关系R不具有()(A) 自反性(B) 传递性(C) 对称性(D) 反对称性6.设集合上的二元关系R的关系矩阵如下,则R具有的性质是()。

(A)非自反性(B)反对称性(C)传递性(D)以上都不对7.设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则S是R的()(A) 自反(B) 传递(C) 对称(D) 以上都不对8.设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则R()。

(A) 是等价关系但不是偏序关系(B) 是偏序关系但不是等价关系(C) 既是等价关系又是偏序关系(D) 既不是等价关系也不是偏序关系9.设集合,偏序关系是A上的整除关系,则偏序集上元素10是集合A的()。

(A)最大元(B) 最小元(C)极大元(D)极小元10.判断下述结论的正确性(1) 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满足自反性,又满足非自反性。

()(2)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不满足自反性,又不满足非自反性。

()(3)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满足对称性,又满足反对称性。

()(4)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不满足对称性,又不满足反对称性。

()11.写出三个特殊的关系不具备五个重要性质(自反、非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中的哪几个。

(1)恒等关系不具备()(2)全域关系不具备()(3)空关系不具备()12.设,则S上可以定义()个不同的二元关系,其中有()个等价关系,()个偏序关系,(A)1 (B)2 (C)3 (D)4 (E)5 (F)16是();是()。

(A) 等价关系但不是偏序关系(B) 偏序关系但不是等价关系(C) 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D) 既不是等价关系也不是偏序关系13.如果A={0,1} B={1,2} 则A2×B= 。

离散数学集合代数练习题

离散数学集合代数练习题

离散数学集合代数练习题离散数学中的集合代数是研究集合及其运算的数学分支。

以下是关于集合代数的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1. 给定两个集合A和B,其中A={1, 2, 3},B={2, 3, 4},请找出集合A和B的交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2. 假设集合C={x|x是偶数},集合D={x|x是3的倍数},求集合C和D的并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3. 集合E={a, b, c},集合F={b, c, d},计算集合E和F的差集E-F,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4. 给定全集U={1, 2, 3, 4, 5, 6},集合G={1, 3, 5},求集合G的补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5. 集合H={x|x是小于10的正整数},集合I={x|x是5的倍数},求集合H和I的交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6. 集合J={x|x是大于0且小于5的实数},集合K={x|x是大于等于3的实数},求集合J和K的并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7. 给定集合L={1, 2, 3, 4},集合M={2, 3, 5},计算集合L和M的对称差,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8. 集合N={x|x是小于20的质数},集合O={x|x是小于20的合数},求集合N和O的并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9. 集合P={x|x是2的幂次方},集合Q={x|x是4的倍数},求集合P 和Q的交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10. 给定全集U={1, 2, 3, 4, 5, 6, 7, 8},集合R={1, 3, 5, 7},求集合R的补集,并用集合表示法表示结果。

通过解答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集合代数的理解,并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离散数学习题课-集合

离散数学习题课-集合

习题课
解 (1) 和S5不交的子集不含有3和5,因此 X=S2. (2) S4的子集只能是S4和S5. 由于与S2不交,不 能含有偶数,因此 X=S5. (3) S1, S2, S3, S4和S5都是S1的子集,不包含在 S3的子集含有偶数,因此 X=S1, S2或S4. (4) XS3=意味着 X是S3的子集,因此 X=S3 或 S5. (5) 由于S3是S1的子集,因此这样的X不存在.
习题课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 (2) (3) {} (4) {} (5) { a, b } { a, b, c, {a, b, c}} (6) { a, b } { a, b, c, {a, b}} (7) { a, b} { a, b, {{a, b}}} (8) { a, b} { a, b, {{a,b}}} 解 (1)、(3)、(4)、(5)、(6)、(7)为真,其余为假.
1.{a, b, c} {c, b, a} {a, c, b} {a, a, b, c, c, c}
2. P {{a, b}, c}, Q {a, b, c}
PQ
3. A {x x( x 1) 0} B {0,1} AB 4.{a} {{a}}, {a} {{a}}
习题课
证明 AB = AC AB = AC B = C
方法三: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 由已知等式①和②可以得到 (AB) (AB) = (AC) (AC) 即 AB = AC 从而有 A(AB) =A(AC) 根据结合律得 (AA)B = (AA) C 由于AA = , 化简上式得B = C.
习题课
解 (1) B=是AB=A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 件. (2) 这是D.M律,命题为真. (3) 不符合算律,A时假. (4) 命题不为真. AB=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BA,不是A=E. (5) 命题为真,因为 x 既是 A 的元素,也是 A 的子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A ∪(B⊕C) = (A ∪ B)⊕(A ∪ C)是否成立 ⊕ ⊕
A
C
B
A
C
B
文 氏 图 不 等
B⊕C
A ∪(B⊕C) ⊕
A
C
B A
C
B
A
C
B
(A ∪ B)-(A ∪ C) (A ∪ C)-(A ∪ B) -
(A ∪ B)⊕(A ∪ C) ⊕
习题课
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A−B = A ⇔ B=∅ ) − ∅ (2)A−(B∪C) = (A−B)∩(A−C) ) − ∪ − ∩ − (3)A⊕A = A ) ⊕ (4)如果 ∩B = B,则A = E. )如果A∩ , (5)A = {x}∪x,则 x∈A且x ⊆ A. ) ∪ , ∈ 且
习题课
证明 A∪B = A∪C ∧ A∩B = A∩C ⇒ B = C ∪ ∪ ∩ ∩
方法一: 方法一:恒等代入法 B = B∩(A∪B) ∩ ∪ = B∩(A∪C) = (B∩A)∪(B∩C) ∩ ∪ ∩ ∪ ∩ = (A∩C)∪(B∩C) = (A∪B)∩C ∩ ∪ ∩ ∪ ∩ = (A∪C)∩C = C ∪ ∩
习题课
• 熟练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 能够判别元素是否属于给定的集合 • 能够判别两个集合之间是否存在包含、相 能够判别两个集合之间是否存在包含、 等、真包含关系 • 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普通运算和广 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义运算) 义运算) • 掌握证明集合等式或者包含关系的基本方 法
习题课
主要内容 • 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集合之间的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 包含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 特殊集合:空集、全集、幂集 特殊集合:空集、全集、 • 文氏图及有穷集合的计数 包含排斥原理 文氏图及有穷集合的计数(包含排斥原理 包含排斥原理) • 集合的∪, ∩, −, ∼, ⊕等运算以及广义∪, ∩运 集合的∪ 等运算以及广义∪ 算 • 集合运算的算律及其应用 证明 集合运算的算律及其应用(证明 证明)
习题课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 ∅⊆∅ (2) ∅∈∅ (3) ∅⊆ ∅} ∅⊆{∅ (4) ∅∈ ∅} ∅∈{∅ (5) { a, b } ⊆ { a, b, c, {a, b, c}} (6) { a, b } ∈{ a, b, c, {a, b}} (7) { a, b} ⊆ { a, b, {{a, b}}} (8) { a, b} ∈{ a, b, {{a,b}}} 为真, 解 (1)、(3)、(4)、(5)、(6)、(7)为真,其余为假 、 、 、 、 、 为真 其余为假.
C = {6,7}
A – B – C = ? A – (B – C) = ? A – B – C ? A – (B – C)
Test3Test3-Answer
1 A = {2,3,6}, B = { ,2,4,7}
C = {6,7}
A – B – C = {3} A – (B – C) = {3,6} A – B – C ≠ A – (B – C)
习题课
解 (1) B=∅是A−B=A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 的充分条件, ∅ − 的充分条件 件. (2) 这是 这是D.M律,命题为真 律 命题为真. (3) 不符合算律,A≠∅时假. 不符合算律, ≠∅时假 ≠∅时假 (4) 命题不为真 A∩B=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命题不为真. ∩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B⊆A,不是 ⊆ ,不是A=E. (5) 命题为真,因为 x 既是 A 的元素,也是 A 命题为真, 的元素, 的子集
2. P = {{a, b}, c}, Q = {a, b, c}
P≠Q
3. A = {x x(x −1) = 0}B = {0,1 } A= B 4.{a} ≠ {{a}}, {a}∈{{a}}
Test2
1 A = {2,5,6}, B = { ,2,4,7}
A− B = ?
B− A=
?
A = {0,1,2}, B = {1,2} A− B = ? B − A = ?
方法二:反证法. 方法二:反证法 假设 B ≠ C,则存在 x (x∈B且x∉C), 或存在 x (x∈C且x∉B). , ∈ 且 ∉ ∈ 且 ∉ 不妨设为前者. 不妨设为前者 属于A, 属于A∩ 不属于A∩ ,与已知矛盾; 若x属于 ,则x属于 ∩B 但x不属于 ∩C,与已知矛盾; 属于 属于 不属于 不属于A, 属于A∪ 但 不属于 不属于A∪ ,也与已知矛盾. 若x不属于 ,则x属于 ∪B但x不属于 ∪C,也与已知矛盾 不属于 属于
A– B ? B –A
Test2Test2-Answer
1 A = {2,5,6}, B = { ,2,4,7}
A − B ={5,6}, B − A = {1,4,7}.
A = {0,1,2}, B = {1,2} A − B = {0}, B − A = φ
A– B ≠ B –A
Test3
1 A = {2,3,6}, B = { ,2,4,7}
习题课
证明 A∪B = A∪C ∧ A∩B = A∩C ⇒ B = C ∪ ∪ ∩ ∩ 解题思路 • 分析命题:含有3个命题: 分析命题:含有3个命题: A∪B = A∪C , A∩B = A∩C, B = C ∪ ∪ ∩ ∩ ① ② ③ • 证明要求 前提:命题①和② 前提:命题① 结论:命题③ 结论:命题③ • 证明方法: 证明方法: 恒等式代入、 恒等式代入、反证法 利用已知等式通化简或恒等变形. • 查找集合运算的相关的算律,如果与算律相符, 查找集合运算的相关的算律,如果与算律相符, 结果为真. 结果为真 • 注意以下两个重要的充要条件 A−B = A ⇔ A∩B = ∅ − ∩ A−B = ∅ ⇔ A⊆B ⇔ A∪B = B ⇔ A∩B = A − ⊆ ∪ ∩ 如果与条件相符,则命题为真. 如果与条件相符,则命题为真 • 如果不符合算律,也不符合上述条件,可以用文 如果不符合算律,也不符合上述条件, 氏图表示集合,看看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 如果成立, 氏图表示集合,看看命题是否成立 如果成立,再 给出证明. 给出证明 • 试着举出反例,证明命题为假 试着举出反例,证明命题为假.
习题课
证明 A∪B = A∪C ∧ A∩B = A∩C ⇒ B = C ∪ ∪ ∩ ∩
方法三: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 方法三:利用已知等式通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 由已知等式① 由已知等式①和②可以得到 (A∪B)− (A∩B) = (A∪C)− (A∩C) ∪ − ∩ ∪ − ∩ 即 A⊕B = A⊕C ⊕ ⊕ 从而有 A⊕(A⊕B) =A⊕(A⊕C) ⊕ ⊕ ⊕ ⊕ 根据结合律得 (A⊕A)⊕B = (A⊕A) ⊕C ⊕ ⊕ ⊕ 由于A⊕ 化简上式得B 由于 ⊕A = ∅, 化简上式得 = C.
2. P = {{a, b}, c}, Q = {a, b, c}
P?Q
3. A = {x x(x −1) = 0}B = {0,1 } A? B 4.{a}?{{a}}
Test1Test1-Answer
1.{a, b, c} = {c, b, a} = {a, c, b} = {a, a, b, c, c, c}
习题课
(1) 判断元素 与集合 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 判断元素a与集合 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 与集合A的隶属关系是否成立基本方法 作为整体检查它在A中是否出现 中是否出现, 把 a 作为整体检查它在 中是否出现,注意这里的 a 可能是集合表达式 可能是集合表达式. (2) 判断 ⊆B的四种方法 判断A⊆ 的四种方法 • 若A,B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依次检查 的每个元素 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 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 依次检查A的每个元素 是否在B中出现 中出现. 是否在 中出现 • 若A,B是谓词法定义的,且A, B中元素性质分别为 是谓词法定义的, 中元素性质分别为P 是谓词法定义的 中元素性质分别为 那么“ 当且仅当Q”意 和Q, 那么“若P则Q”意味 A⊆B,“P当且仅当 意 则 意味 ⊆ , 当且仅当 味 A =B . • 通过集合运算判断 ⊆B,即A∪B = B, A∩B = A, A−B 通过集合运算判断A⊆ , ∪ ∩ − = ∅三个等式中有一个为真 三个等式中有一个为真. • 通过文氏图判断集合的包含(注意这里是判断,而 通过文氏图判断集合的包含(注意这里是判断, 不是证明) 不是证明)
习题课
解 (1) 和S5不交的子集不含有 和5,因此 X=S2. 不交的子集不含有3和 , (2) S4的子集只能是 4和S5. 由于与 2不交,不 的子集只能是S 由于与S 不交, 能含有偶数, 能含有偶数,因此 X=S5. (3) S1, S2, S3, S4和S5都是 1的子集,不包含在 都是S 的子集, S3的子集含有偶数,因此 X=S1, S2或S4. 的子集含有偶数, (4) X−S3=∅意味着 X是S3的子集,因此 X=S3 − ∅ 是 的子集, 或 S5. (5) 由于 3是S1的子集,因此这样的 不存在 由于S 的子集,因此这样的X不存在 不存在.
习题课
设 S1={1, 2, … , 8, 9}, S2={2, 4, 6, 8} , S3={1, 3, 5, 7, 9} S4={3, 4, 5} S5={3, 5} 确定在以下条件下X是否与 是否与S 确定在以下条件下 是否与 1,…,S5中某个集合 相等?如果是,又与哪个集合相等? 相等?如果是,又与哪个集合相等? (1)若 X∩S5=∅ ) ∩ ∅ (2)若 X⊆S4但 X∩S2=∅ ) ⊆ ∩ ∅ (3)若 X⊆S1且 X ⊈S3 ) ⊆ (4)若 X−S3=∅ ) − ∅ (5)若 X⊆S3 且 X ⊈ S1 ) ⊆
习题课
使用包含排斥原理求不超过120的素数个数 使用包含排斥原理求不超过 的素数个数. 的素数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