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发展史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1-介绍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GIT)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学原理进行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一种技术。
它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灾害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地理信息系统是最早出现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将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开发出了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
最初的GIS主要用于制图和空间数据管理。
2-1 GIS的功能和特点GIS具有空间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地理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决策支持等功能。
它能够整合各种地理数据,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2-2 GIS的应用领域GIS在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市政设施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兴起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地理信息技术。
通过接收卫星信号,GPS能够确定地理位置的精确坐标。
GPS的发展使得地理信息技术在导航、定位和轨迹记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1 GPS的基本原理GPS是通过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信号传播时间差来确定接收点的位置。
通过多个卫星的信号交叉定位,可以实现高精度的位置确定。
3-2 GPS的应用领域GPS在汽车导航、移动设备定位、航空航海以及野外调查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等远距离感应设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它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地理数据,并提供多时相、多光谱的观测。
4-1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遥感数据的获取包括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两种方式。
通过图像处理和空间分析,可以提取出各种地理信息。
4-2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5-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技术正不断发展和创新。
卫星定位技术的历史与进展
卫星定位技术的历史与进展卫星定位技术,顾名思义,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位置的技术。
它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实现精准定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1978年美国GPS卫星首次发射开始,卫星定位技术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历史与起源众所周知,卫星定位技术是由美国发明的。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提高自身的军事战备能力,开始研制全球定位系统(GPS)。
1978年,第一颗 GPS 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为卫星定位技术的历程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然而,GPS 卫星的研制和投入使用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为此,美国政府开始寻求向其他国家出售 GPS 技术,并与欧盟达成了协议,建立了欧美合作的 Galileo 系统。
当然,GPS 技术并不是最早的卫星定位技术。
苏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开始研制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
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和资金问题,该系统并没有像 GPS 那样受到全球的广泛应用。
卫星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卫星定位技术主要分为 GPS、GLONASS、Beidou 和 Galileo 四种系统。
其中,GPS 系统是最早投入使用的卫星定位系统,也是最为成熟和可靠的系统之一。
GPS 卫星和其他卫星一样都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
当用户需要定位时,其设备会同时接收至少四颗GPS 卫星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计算用户所在地的经纬度和高度信息。
由于信号传播速度极快,计算速度也极快,用户只需要数秒钟就可获得位置信息。
此外,各种卫星定位系统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提高卫星定位的精度和覆盖范围。
例如,欧盟的 Galileo 系统就可以与 GPS 和GLONASS 系统同时使用,提供更稳定更准确的定位服务。
卫星定位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在,卫星定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部分应用举例:1. 交通运输:行车导航、交通管理、车辆监控等。
2. 天气预报:卫星数据可以实时反映地球大气层和海洋状况,为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卫星导航的发展历史与应用-2
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Galileo系统的总体结构
➢ 全球性系统组成部分 伽利略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空间段和地面控制段.
➢ 区域性系统组成部分 完好性监测网络、完好性控制中心和完好性注入站. 当地系统组成部分。在某些局部区域布设的卫星导航信 号增强和增值服务设施,为用户提供差分校正信息、完 好性报警信息、导航信息、位置信号不良地区的增强定 位信号以及移动通信等服务.
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代的特点
➢ 自主系统,安全、可靠、稳定 ➢ 工作方式:有源定位 ➢ 覆盖范围:北纬50_550,东经700_1400之间 ➢ 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m(1σ),设立标校站之
后为20m(类似差分状态) ➢ 最大用户数:每小时540000户
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代的缺陷
➢ 双星有源导航定位体制,只能提供低动态和静态导 航定位服务
(Block II/IIA/IIR)
2nd Civil; M-Code
Block IIR-M
P(Y)
M L2C P(Y)
3rd Civil
Block IIF
M L2C P(Y)
1176 MHz (L5)
1227 MHz (L2)
C/A P(Y)
M C/A P(Y)
M C/A P(Y)
1575 MHz (L1)
发展:1994年立项,2007年7月10日初始运行,为全美 11000多个机场提供导引能力;
覆盖范围:北美和墨西哥周边地区; 精度:95%:水平1.6米,垂直2米。
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GAGAN
全称:GPS辅助地理增强系统(GPS And Geo Augmented Navigation);
组织机构 : 印度机场管理局(AAI)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ISRO);
《GNSS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星座
5GEO+5IGSO+4MEO (区域服务)
5GEO+3IGSO+27MEO (全球服务)
信号(实际发射)
主要是北斗系统第二阶段信号
主要是北斗系统第三阶段信号
25
信号特征
北斗系统第二阶段信号
信号
B1(I) B1(Q) B2(I) B2(Q)
B37.14 1268.52
▪ 地点:美国克罗拉多州法尔孔空军基地。
▪ 跟踪站(5个)
▪ 作用:接收卫星数据,采集气象信息,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传送给主控站。 ▪ 地点:夏威夷
▪ 注入站(3个)
▪ 作用:将导航电文注入GPS卫星。 ▪ 地点:阿松森群岛(大西洋)、迪戈加西亚(印度洋)和卡瓦加兰(太平
洋)。
1.3.3 GPS的系统组成— 用户设备部分
Galileo工作星 卫星) Galileo卫星组成的;这30
座
颗卫星均匀分布在3个轨道上, Galileo卫星的轨道高度是
23616km,轨道倾角为560。2005年
12月28日,发射了第一颗带激光
后向反射镜阵列(又称为激光反射
器)的试验卫星GIOVE-A 为了保
持Galileo卫星的现用频段,欧盟
38
GLONASS现代化的发展计划
② 2010年12月开始研发第三代 GLONASS导航卫星,称之为GLONASS-K 卫星(如图5所示);该新型卫星上拟 增设第三个导航定位信号;并将 GLONASS-K卫星的设计工作寿命增长 为10年。该种卫星是一颗基于非加压 平台建造的全新小型卫星,较之以前 所有的GLONASS卫星更加轻便,以致 发射成本较低廉。GLONASS-K卫星拟 增设的第三个导航定位信号的载波频 率为:1201.74~1208.51MHz。
GPS发展历史
上周,美国媒体一篇关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报道,使这个中国也有参加合作开发的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美国一些官员以担心该系统被敌对国家与美国进行战争时使用为借口,威胁在不利情况发生时攻击该系统的卫星。
自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受前苏联剧变影响一蹶不振之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几乎独霸全球卫星定位服务市场,随着俄罗斯国力的逐渐增强,Glonass将在未来三四年里恢复使用,而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也要在2008年投入运营,届时,卫星导航服务将由美国一家独霸转为三国分立,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官员的激进言论也就不足为奇。
回顾Galileo此前的筹划历程,处处可以看到美国阻碍该计划的身影,这表明,美国对卫星导航领域可能即将到来的三国时代依然抱着敌视态度,尽管如此,在中欧俄三方的合作下,这一时代也将很快来临。
“欧版GPS”挑战美国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空间领域的军事和民用技术开发上逐渐呈现出绝对优势,目前在全球卫星定位和导航服务上几乎独霸全球,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自投入使用近20年来,不仅为美国本土提供了周到的民用服务,而且为美军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GPS 在军事应用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在海湾战争时期。
在美军攻击伊拉克的一个水电厂时,为了达到立即打击敌人、同时减少损失的效果,美军使用依靠GPS导航的“斯拉姆”空地导弹,他们先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将电厂的围墙炸开一个洞,紧跟着,第二枚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穿洞而入,一举摧毁了发电厂的核心部位,而附近的水闸却完好无损。
这种“千里穿杨”的功夫着实令世界为之动容。
欧洲的卫星定位服务一直由美国免费提供,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长期只为欧洲提供精度百米以上服务,而GPS在美国的民用领域精度可以达到30米,军事用途更达到了10米。
内外有别的“二等服务”让欧洲人甚为不满,在这种涉及军事应用以及巨大民用利益的技术上,欧洲人决心打造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GPS的历史
而如今,GPS的发展更趋于完善, 功能更全面,在各方面的应用也都将 加强和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o(∩_∩)o...
•
第一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从1978年到1979年,由位于加利福 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采用双子座火箭发 射4颗试验卫星,卫星运行轨道长半轴为 26560km,倾角64度。轨道高度20000km。这 一阶段主要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 跟踪网,结果令人满意。 • 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 从1979年到1984年,又陆续发射了7 颗称为“BLOCK I”的试验卫星,研制了各 种用途的接收机。实验表明,GPS定位精度 远远超过设计标准,利用粗码定位,其精 度就可达14米。 • 第三阶段为实用组网阶段。 1989年2月4日第一颗GPS工作卫星发 射成功,这一阶段的卫星称为“BLOCK II” 和 “BLOCK IIA”。此阶段宣告GPS系统进 入工程建设状态。1993年底实用的GPS网即 (21+3)GPS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 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 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 (Transit),1958年研制,64 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 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 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 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 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 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 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 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 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 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 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 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 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 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 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 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 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 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 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 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 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 的以每星群4 颗卫星组成3 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 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 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 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 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 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 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 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 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系 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系 统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 船提供低动态的2 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 然而系统过于复杂。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知识
GPS接收机工作原理
当GPS卫星在用户视界升起时接收机能够捕获到按一 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能够跟踪这些卫星 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具有变换、放大和处理的 功能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时间解 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 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 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 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 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 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 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GPS的主要目的
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 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 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国内GPS民用方面发展 6/6
——挑战与机遇并存
2009年GPS市场来说一直处在一种半沉睡的状态与前两年所出现的井喷 现象擦肩而过低价扰市和盗版地图横行成为阻碍GPS市场正常发展的隐患
2009年包括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半、汽车下 乡、汽车报废补贴、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利好政策的密集出 台带动上半年汽车销量增长
码和数据码或D码等多种信号分量而其中P码和C/A码统 称为测距码
GPS卫星信号的产生、构成和复制等都涉及到现代数 字通信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复杂问题
GPS卫星信号的测距码
码的概念
在现代数字通信中广泛使用二进制数0和1及其组合来 表示各种信息表达不同信息的二进制数及其组合称为码一 位二进制数叫一个码元或一比特比特为码和信息量的度量 单位
导航电文包含有关卫星的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 系统、卫星钟运行状态、轨道摄动改正、大气折射改正和 由C/A码捕获P码等导航信息导航电文又称为数据码或D 码
导航仪的历史
1、第一代导航——自助导航。
第一代自助导航产品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液晶显示器(LCD-DISPLAY)两部分构成。
内置的GPS天线会接收到来自环绕地球的24颗GPS卫星中的至少3颗所传递的数据信息,由此测定汽车当前所处的位置。
导航系统本身装有储存电子地图信息的CD-ROM,通过GPS卫星信号确定的位置坐标与此相匹配,便可确定汽车在电子地图中的准确位置。
在此基础上,将会实现行车导航、路线推荐等多种功能。
驾驶者只须通过观看显示器上的画面、收听语音提示,操纵显示器上的按键即可实现上述功能,从而轻松自如地驾车。
由于地图存储于本地,所以在路径的计算方面速度较快,但因此不易于更新、升级,第一代导航产品的价格从6000-15000元不等。
2、第二代导航——多媒体导航。
第二代导航产品是多媒体导航,多媒体导航系统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增加了电话间播放的功能,一般具有GPS 卫星导航定位、路线规划以及VCD/DVD、电视等功能。
多媒体导航的基本原理和第一代基本相同,可以算作是第一代的升级产品。
多媒体导航除保留了第一代的电子地图和电子语音提示功能外,另外增加了前方转向提示信息,即对于一些重要、复杂的交通路口,能提前在屏幕上显示路口的放大地图,并用醒目的提示指引正确的行驶方向。
由于第二代只是在第一代的基础平台上添加了影音播放功能,从技术上并没有实现突破性、跳跃式的发展。
第二代导航系统的价格在8000-30000元不等。
第三代导航系统的导航功能实现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一是地图可以在信息服务中心和车上两地存储,目的地的寻找无需由驾驶员在地图上寻找,可由服务中心代劳,因此,在导航起步时也不必停车;二是可有效利用实时交通信息实现“疏堵式”导航,自动避开堵车路段;三是服务中心地图更新,即实现全网更新,即使是存储在车上的地图也可以随时通过无线下载实现更新。
同时由于第三代导航是基于平台式运作,还可以增加安全控制、远程检测、WEB链接、求助救援等服务内容。
中国导航卫星发展史
中国导航卫星发展史
中国导航卫星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
以下是中国导航卫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89年:中国开始启动自主研制卫星导航系统的计划,并
设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办公室。
2. 1994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质的北斗导航卫星,标
志着北斗项目的正式启动。
3. 2000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实现了国内卫
星导航系统的全球覆盖。
4. 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项目,计划
建设一个包括35颗卫星的导航系统。
5.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二号首发星,开始逐步建设北
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
6. 2012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卫星,进一步完善北斗卫
星导航系统。
7. 2015年:中国正式宣布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
服务,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导航信号。
8.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实现了北斗导
航卫星系统的全球组网。
9.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标
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等系统并列。
它可以为世界各国的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港口航运、测绘、灾害
救援等领域。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更广泛的应用。
导航发展史
导航发展史导航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术来确定位置和方向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航技术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导航开始,逐步介绍导航的发展史。
古代导航主要依靠天文观测和地标识别来确定位置和方向。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利用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方向,通过观测星星和行星的位置来确定位置。
古希腊人则发展了天文仪器,如天球仪和星盘,用于观测星体位置。
此外,古代航海家还通过观测海鸟、海浪和云朵等自然现象来判断船只的位置和方向。
随着航海活动的扩大,人们对导航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15世纪,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使用罗盘进行导航。
罗盘是一种利用地球磁场指示方向的仪器,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
此外,航海家们还开始使用日晷、沙漏和航海图等工具来辅助导航。
这些工具的使用使得航海活动更加安全和高效。
到了18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航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约翰·哈里森发明了海上精密钟,解决了船只在航行过程中时钟不准确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导航的精度。
此外,航海家们还开始使用经纬仪和六分仪等仪器来测量船只的位置和方向。
这些仪器的使用使得航海活动更加精确和可靠。
20世纪是导航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无线电导航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线电导航技术利用无线电信号来确定位置和方向,具有高精度和全天候的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导航系统,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和时间。
GPS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导航的方式,使得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精确定位和导航。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航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惯性导航、激光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导航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系统和无人机等设备进行导航,方便快捷。
总结起来,导航发展史经历了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卫星导航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导航技术不断创新,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
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史
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史1.地理和海上导航技术地理和海上导航技术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就使用天文观测来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开展航海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展了各种用于定位和导航的方法,如罗盘、星时仪和风琴等。
这些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卫星导航技术的基础。
2.陆地导航技术的发展随着航海和地理测量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研究陆地导航技术。
在17世纪,荷兰人发明了尺规航海仪,可以通过测量天体的高度来确定位置,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进展。
在18世纪,望远镜和精确的时钟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地理测量和导航。
3.雷达技术的出现20世纪初,雷达技术的发展为导航提供了新的手段。
雷达系统可以使用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并计算其距离和方位。
这种技术最初用于军事目的,但很快就应用于民用导航中。
雷达为航空和航海领域的导航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航空器和舰船可以实时监测自身位置。
4.GPS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即GPS)是卫星导航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1960年代,美国国防部开始研发GPS,旨在为军事和民用导航提供全球覆盖的定位系统。
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颗GPS卫星发射升空,随后陆续发射了更多卫星。
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GPS接收器可以计算出其精确的位置和速度。
5.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除了GPS,其他国家和组织也开始研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等都提供了全球覆盖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这些系统的建立为全球导航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且相互之间共享数据,增强了定位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6.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领域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
除了航空、航海和陆地交通领域,卫星导航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军事、测绘、物流、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
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卫星导航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风险和优化资源分配。
总结起来,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和海上导航技术,经过陆地导航技术、雷达技术的进展,最终形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PS发展简史与服务概述
GPS发展简史与服务概述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发展简史与服务概述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进行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技术。
它是由美国建立和维护的,为全球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钟同步服务。
本文将简要介绍GPS的发展历程,并概述其提供的主要服务。
GPS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在全球部署了一组卫星,以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这个系统最初被称为“NAVSTAR GPS”,并于1978年开始提供有限的民用服务。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GPS才得以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GPS系统逐步发展壮大。
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这个系统对民用开放,并提供更准确的定位服务。
系统的精确度从最初的几百米提高到数米,甚至更好。
在20世纪90年代,GPS接收器的尺寸大幅缩小,成本大幅下降,开始进入大众市场。
公众可以购买GPS接收器,将其安装在汽车、手机、手表等设备上,实时获取自身的地理位置。
GPS的服务包括定位、导航和时钟同步。
定位是GPS系统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服务,它通过卫星上的原子钟和接收器测量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信号延迟时间,以计算出接收器的地理位置。
导航服务是GPS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计算接收器当前位置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和方向,给用户提供导航指引,帮助用户安全、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时钟同步是GPS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GPS提供的时间信号非常准确,可以用于各种需要精确时间的应用,例如金融交易、科学实验等。
GPS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交通运输方面,GPS导航系统可以为驾驶员提供路线规划和即时交通信息,帮助减少拥堵和提高行驶效率。
在军事领域,GPS系统为军队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用于战术作战、兵力调度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GPS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和导弹的导航系统中,确保其准确地到达目标。
卫星定位原理及发展历史
•1、子午卫星导航系统(NNSS)该系统又称多普勒卫星定位系统,它是58年底由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开始研制,于64年建成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这是人类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 转自铁血社区 / ]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吉尔博士和魏分巴哈博士对卫星遥测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研究他们认为:利用卫星遥测信号的多普勒效应可对卫星精确定轨;而该实验室的克什纳博士和麦克卢尔博士则认为已知卫星轨道,利用卫星信号的多普勒效应可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工作,为多普勒卫星定位系统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当时美国海军正在寻求一种可以对北极星潜艇中的惯性导航系统进行间断精确修正方法,于是美国军方便积极资助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958年12月在克什纳博士的领导下开展了三项研究工作:①研制卫星;②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以便卫星的精确定轨和准确预报卫星的空间位置;③研制多普勒接收机。
经过众人的努力子午卫星导航系统于1964年1月正式建成并投入军方使用,直至1967年7月该系统才由军方解密供民间使用。
此后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最多达9.5万户,而军方用户最多时只有650个,不足总数的1%,可见因生产的需要民间用户远远大于军方。
1.1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1)卫星星座:子午卫星星座,由六颗独立轨道的极轨卫星组成。
在设计上要求卫星的轨道的偏心率为零,轨道倾角i =90°;卫星运行周期为T=107m;卫星高度约为H=1075km;按理论上的设计,六颗卫星应当均匀分布在相互间隔为30度轨道平面上。
但由于早期卫星入轨精度不高,各卫星周期、倾角、偏心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故各卫星轨道进动的大小和方向也都不尽相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各卫星轨道间的间距就变得疏密不一。
GPS的发展历史
GPS发展简史2000年美国取消了对GPS卫星民用信道的SA干扰信号,民用GPS的定位精度达到平均6.2米的实用化水平,从而掀起GPS产业和应用热潮。
随着GPS卫星的现代化,定位精度的提高,实时高速定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增强,美军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GPS制导武器。
长期以来,判别敌我位置就是各国军队迫切渴求的能力。
在古代即使是绘制粗糙的地图也是将领们的无价之宝,到了近代出现了绘制等高线经纬度的高精度地图,随着1957年苏联Sputnik-1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人类的眼光又投向了天际。
1958年,美国海军开始研制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1960年开始发射卫星并于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
尽管这个为核潜艇开发的定位系统具有诸多弊端,如无法确定高度信息,定位时间长,无法连续导航,无法提供高度信息,难于修正电离层延迟误差等,但对比传统定位方式已经是一场革命了。
美国海军对此不足提出了Timation计划,试验了星载原子钟,Timation计划为海军舰艇尤其是核潜艇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服务;同期美国空军提出了621B计划,使用伪随机码为基础的测距原理,621B计划为空军提供高动态3维服务。
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海空军的方案合二为一,建立国防导航卫星系统(DNSS),这是现有GPS正式的源头。
此后不久,DNSS改名为Navstar,即授时和测距导航卫星或者说是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ignal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后来简称GPS。
但是授时功能始终是GPS的核心功能之一,这也是从CDMA通信到电力系统都大量采用GPS的重要原因。
GPS的测试阶段最初的GPS计划将24颗卫星分置于夹角120°的三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上8颗卫星,这样的轨道设置保证地球上任一点能观测到6~9颗卫星,从而实现足够的定位精度。
GPS从1978年到1985年,从范登堡空军基地用Atlas F火箭发射11颗Block I批次的试验卫星,其中发射失败1颗,这个阶段验证了地面接收机,地面跟踪网络和GPS卫星的定位能力的可靠性,其结果令人满意。
GPS导航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GPS导航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卫星正在逐步现代化。
GPS从美国空军的导航辅助设备开始,逐渐发展成军民两用的一种重要技术。
GPS的精确位置与定时信息,已成为世界范围各种军民用、科研和商业活动的一种重要资源GPS卫星的发展及信号的改进 GPS导航卫星自1978年发射以来,其型别已由第Ⅰ,Ⅱ和ⅡA批次发展到ⅡR 批次。
第Ⅰ,Ⅱ和ⅡA批次卫星共有40颗,是由罗克韦尔公司制造的,而20颗ⅡR批次卫星则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
波音公司在1996年收购了罗克韦尔的航空航天和防务业务,目前正在制造33颗更先进的ⅡF批次卫星。
美国还在考虑发展采用点波束的新一代GPS卫星(GPS-Ⅲ)。
GPS从1994年全面工作以来,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这是因为民用用户要求GPS具有更好的抗干扰和干涉性能、较高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军方则要求卫星发射较大的功率和新的同民用信号分离的军用信号;而对采用GPS导航的"灵巧"武器,加快信号捕获速度更为重要。
民用GPS导航精度迄今的最大改进发生在2000年5月2日,美国停止了故意降低民用信号性能(称为选择可用性,即S/A)的做法。
在S/A工作时,民用用户在99%的时间只有100米的精度。
但当S/A切断后,导航精度上升,95%的位置数据可落在半径为6.3米的圆内。
GPS卫星发送两种码:粗捕获码(C/A码)和精码(P码)。
前者是民用的,后者只限于供美军及其盟军以及美国政府批准的用户使用。
这些码以扩频方式调制在两种不同的频率上发射:L1波段以1575.42兆赫发射C/A 和P码;而L2波段只以1227.6兆赫发射P码。
GPS卫星导航能力最重大的改进将从2003年发射洛克希德·马丁首批ⅡR-M(修改的ⅡR)卫星开始。
ⅡR-M 卫星将发射增强的L1民用信号,同时发射新的L2民用信号和军用码(M码)。
进一步的改进将从发射波音ⅡF 批次卫星的2005年开始,ⅡF批次卫星除发射增强的L1、L2民用信号和M码外,将在1176.45兆赫增加第3个民用信号(L5)。
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史与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史与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一现代技术的奇迹,不仅彻底改变了地理定位的方法,也极大地影响了多个领域的运作方式。
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到现今普及至民用领域,GPS 技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并催生了诸多相关科技的进步。
GPS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提高其军事定位的精确性,开始研发一种全新的卫星定位系统。
经过数年的研究与试验,第一颗GPS卫星终于在1978年成功发射升空。
紧随其后的是更多卫星的陆续部署,到了1994年,这一系统终于全面建成,提供了覆盖全球的定位服务。
最初,GPS主要被用于军事操作,例如航空、航海和地面兵力的导航。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GPS很快被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
商业化的GPS接收器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市场上,从而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享受到精确定位的便利。
进入21世纪,GPS的应用变得日益多样化。
在交通导航系统中,无论是汽车、船舶还是飞机,GPS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极大地提高了旅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在科研领域,GPS用于地震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此外,农业、森林管理以及电信行业也开始广泛应用GPS技术,以提高效率和精确度。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GPS应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位置服务成为社交网络的一部分,人们习惯通过手机应用分享自己的位置信息。
此外,GPS结合其他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展望未来,GPS技术仍在不断进步。
新一代的GPS卫星将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务,而与其他国家的全球定位系统如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等的互操作性,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随着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GPS系统有望实现更高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历程是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持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未来迈进。
卫星导航技术的演进史
卫星导航技术的演进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卫星导航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位置。
但是,这种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卫星导航技术的演进史进行介绍。
1. 美国GPS系统卫星导航技术是从美国的GPS系统开始的,这个系统最早是由美国军方开发的。
GPS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
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卫星和地面控制站发射出的时钟信号,来定位用户所在的位置。
最初,GPS系统是作为一种武器系统来使用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它逐渐被民用化。
如今,GPS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民用领域,例如汽车导航、手机导航等。
但是,由于GPS系统是由美国军方所掌控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美国政府可能会对该系统进行限制,例如在军事敏感地区。
2. 俄罗斯GLONASS系统与GPS系统类似,俄罗斯也开发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系统。
GLONASS系统也是由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组成的,它的工作原理与GPS系统类似。
但是,由于GLONASS系统是由俄罗斯政府所掌控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该系统可能会受到俄罗斯政府的限制。
3. 欧洲伽利略系统为了减少对GPS系统的依赖,欧洲国家也开发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系统。
伽利略系统与GPS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但是它的设计理念更加先进,拥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控制能力。
此外,伽利略系统不仅可以提供位置服务,还可以提供时间服务。
目前,欧洲已经开始推广伽利略系统,希望能够逐渐减少对其他导航系统的依赖。
4. 北斗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是另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它与GPS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但是它的覆盖范围更广。
北斗导航系统不仅可以覆盖中国境内,还可以覆盖世界其他地区。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用来进行通信、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尽管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系统,而是可以进行互补和融合。
卫星定位原理及发展历史
卫星定位原理及发展历史卫星定位是利用地球上的卫星系统来确定特定位置的一种技术。
它根据地球上的卫星发射信号,通过接收这些信号并使用数学算法来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
卫星定位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等。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定位系统。
它由美国军方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于1994年向市民开放使用。
GPS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按照特定的轨道分布在地球上。
当接收器接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后,就可以通过计算卫星的位置和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则是由欧洲空间局和欧盟联合开发的卫星导航系统。
伽利略系统于2024年开始提供初步服务,并计划到2024年达到全球覆盖。
与GPS类似,伽利略系统也由一组卫星组成,这些卫星通过多个地面控制站来进行管理和控制。
伽利略系统的目标是提供更高的位置精度和更可靠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由一组在地球上分布的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组成。
北斗系统从2000年开始向中国境内地区提供服务,并在2024年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与GPS和伽利略类似,北斗系统也可以为用户提供位置、导航和时间等信息。
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美国军方开发了一种卫星定位系统,目的是帮助军队在军事行动中准确定位。
这个系统最初称为海洋定位系统(TRANSIT),它利用在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发射信号,通过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位置。
海洋定位系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改进和拓展,并最终成为了现在的GPS系统。
卫星定位技术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军队准确定位目标位置,指挥作战部队,并提供导航和定位信息。
除了军事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在民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
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卫星导航技术是现代导航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 5 0年代,当时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们都曾探索过利用卫星技术进行导航定位。
但是,这些初期的技术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卫星的轨道不稳定、导航信号的距离误差过大等问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才真正开创了卫星导航技术的新时代。
一、GPS技术的发展历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导航技术。
它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出来的,为军事用途而生。
上世纪70年代,GPS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
首先推出了一批GPS试验卫星,并于1978年正式启用。
这时,GPS系统只能提供单向定位系统,即由GPS卫星不间断地向地面发送信号,接收设备可接收这些信号来实现定位。
但是由于信号传输只能由卫星单向传至地面,因此定位精度不太高。
为了提高定位精度,美国决定升级GPS卫星,让其同时接收和发送信号。
这使得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大幅提高。
随着定位精度的提高,GPS系统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如航空、海洋、地震测量等。
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GPS系统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如引入差分定位、推出WAAS技术等。
二、中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较短,但进展迅速。
1994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部宣布启动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其后经过多次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2000年最终确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并开始了系统的研制和建设。
2003年,在研制攻关、系统设计、试验验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导航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进入了实验和试验验证阶段。
2007年5月25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于2008年底开始提供正式的服务。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之一,应用领域覆盖了军事、民用、商业等多个领域。
三、卫星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朝着多元化、高精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ps发展历史
GPS最早是美国为应对70年代冷战的需要而出现在军事上的。
是一种测量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的系统。
美国陆续发射了28颗卫星,其中24颗使用,4颗备用。
GPS定位系统,现在还有前苏联的伽利略,由于对外收费,所以使用较少。
中国政府也开始建设中国自己的北斗星GPS 定位系统。
美国由于对外免费使用GPS数据,从而开阔了包括汽车导航,电子狗等数以千亿记的电子导航市场。
在军事上,GPS的定位精准度可以达到0.1米。
卫星成像系统可以看清地面上的汽车牌号。
但是军事和民用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不仅精准度上相差比较元(10米左右),而且数据更新也慢道1秒一次,所以,导航仪上得数据,是上一秒的数据。
此外,美国的gps对于民用是不开放海拔高度的。
电子狗发展
电子狗全称:汽车行驶安全预警仪,电子狗的称呼于97年左右诞生。
目前全国大部分去的确均有限售,杭州除外。
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巴巴上没有电子狗销售的原因。
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电子狗目前,还有市场吧。
电子狗一般内部有两个主要构件:1,GPS定位系统2,雷达
探测仪。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通过接受卫星的定位数据,然后比对内置的地图位置数据,从而知道当前的位置。
由于地图商一般在内部提前通过踩点等方式设置了交通拍照,测速位置的标注,所以GPS一般用于做固定位置预警,或者高危以及需要谨慎驾驶地段的预警。
雷达探测仪的内部空间占据最大的是一个楔形天线,也称导波管。
最高来源于捷克的一群年轻人,由于驾车老是被罚超速,于是发明。
70年代,雷达被引入民用。
雷达是以种用于测定物体移动速度的测量仪。
在工作的时候会有规律的持续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通过测定接收电测波的时间来显示对面物体距离发射仪器的距离,再通过发射时间来确定物体的移动速度。
而雷达探测仪,正是通过分辨接收的电磁波中是否有用于测定车速频率的电磁波来判断周围是否有雷达测速仪在工作,来达到警示车主小心驾驶的目的的。
所以,雷达探测仪,一般用于做发射雷达波的测速仪的预警,一般是移动测速预警。
从以上的工作原理就可以知道,好的雷达探测仪的特点是所能分辨的波的频率一定要全。
而且一定要够灵敏。
才能在和
PL 的博弈中占得上风。
电子狗产品发展:最早从美国开始生产,
主要公司
在日本由于不愿自己做代工,于是自己研发了品牌:
丸浜(已经倒闭)
台湾品牌:
征服者
狼人
菲律宾则是一些有韩国转移过去的小公司
目前大陆则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贝尔
先知
复国者(后被赶走)
台湾是由做代理商开始的。
目前大陆比较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征服者老板陈柏言以前曾是复国者的业务员。
威仕特的老板,以前是日本丸浜的业务员。
大陆的电子狗行业复兴之后,韩国大龙的先知和纵天于06年左右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08年,这个行业达到全盛。
09年,则是大陆人的天下,因为大陆人也会自己的电子狗了。
2011年,则是市场分化的成熟区
目前市场的三种方式:
1品牌
2 oem
3山寨
目前市场的主要竞争者(OEM)
君安
响尾蛇
阿帝泰
善领
注:之前君安和善领得老板在一起,后来分家了。
阿帝泰公司的定位以及方向:
从03.年成为最早的做GPS的企业,当时的雷达头从韩国公司进口的。
09年开始自己做雷达版,认识了加拿大的博士。
和一大半的行业内的品牌合作过,一直以产品开发为中心。
业务以OEM为主。
目前,公司的方向是从OEM到品牌的转型,开始以渠道开发为主,转向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市场上,及时的调整公司的方向做好和一些新的观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