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4.1 区域农业发展【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要求】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该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填图,基本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

2、通过阅读杜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能够说出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通过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复习必修一所学习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降水量图、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等地图和资料,分析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地区优势的气候资源以及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4、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地形图,说出东北地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特征。

根据必修二所学习的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说出在不同的地形类型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

同时阅读图上的水系特征,说出东北地区的河流及水资源特点。

5、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土壤的特征,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6、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生物资源,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7、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以及相应的景观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并且通过框图的形式进行概括总结,说出其社会经济条件对于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之处。

8、根据以上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部门及相应的农产品进行布局。

出示典型农产品的生长习性(罗列在学案上),由学生对其在地图上进行填写相应的位置。

9、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解决东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东北平原区耕作业的发展找到东北平原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其中的问题——水土流失及其解决方法。

利用平原区的分析方法,以小组的方式分别分析西部草原区和山区的发展情况。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与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与教学设计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学案——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湖北襄阳一中陈静【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3、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在具体区域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视频欣赏)东北位置:(行政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农业极具特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复习旧知识)(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二、东北地理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1、小组合作学习(对照书本P60页,结合农业区位因素)探究学习东北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第一组: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对抗第二组: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第三组:东北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对抗第四组:东北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注意事项:讨论形成文字共计5分,小组展示环节计时3分钟.(超时扣分)2、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打分依据):结论:综合上述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有:(1)(2)(3)(4)(5)区域农业发展分析思路:三、学以致用结合下列给出的有关恩施的资料,请你对恩施地区农业发展做科学的预测。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2. 使学生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 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区域农业发展案例的图片、数据和新闻报道等。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相关文献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见解。

3. 开展农业发展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农业知识竞赛、农业科技制作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原创教案

【教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原创教案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林业和特产产区Βιβλιοθήκη 树种特产畜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作业:课堂练习及填充图
通过所学知识引入如何确定区域农业发展,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的读地图能力
通过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地理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
时间
班级
高二(3)班
课 题
4.1区域农业发展
课型
新 课
教学目标或者目的
1.知识与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②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技能与方法: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③社会、经济条件
a重要的工业基地
b交通发达
c人口密度低
[总结]: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新疆南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CAI展示东北地区地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第一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区域农业发展的定义1.2 区域农业发展的意义1.3 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原则第二章: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自然因素2.1.1 气候条件2.1.2 土地资源2.1.3 水资源2.2 社会经济因素2.2.1 人口与劳动力2.2.2 市场需求2.2.3 政策与支持第三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3.1 粮食作物种植模式3.1.1 大规模机械化种植3.1.2 小规模家庭农业种植3.2 经济作物种植模式3.2.1 水果与蔬菜种植3.2.2 茶叶与咖啡种植3.3 综合农业发展模式3.3.1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3.3.2 农业与循环经济的结合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4.1 优化农业结构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3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4.5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5.1 案例一:中国的东北农业发展5.1.1 背景介绍5.1.2 发展策略与措施5.1.3 成果与启示5.2 案例二:荷兰的花卉产业5.2.1 背景介绍5.2.2 发展策略与措施5.2.3 成果与启示第六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6.1 资源与环境问题6.1.1 土地退化与水资源短缺6.1.2 农业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2 市场与经济问题6.2.1 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6.2.2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6.3 政策与支持问题6.3.1 政策支持不足6.3.2 农业保险与信贷体系不完善第七章: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7.1 现代农业技术概述7.1.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2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3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7.2 现代农业技术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7.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7.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第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8.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1.1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8.1.2 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8.1.3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8.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措施8.2.1 生态农业建设8.2.2 农业循环经济8.2.3 农业绿色生产与营销第九章: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9.1 农村振兴战略背景与意义9.1.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9.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9.1.3 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9.2 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的关系9.2.1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9.2.2 农业品牌建设与农村市场营销9.2.3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人才培育第十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10.1 案例三:地中海地区的葡萄栽培10.1.1 背景介绍10.1.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1.3 成果与启示10.2 案例四:日本的精密农业实践10.2.1 背景介绍10.2.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2.3 成果与启示10.3 案例五:巴西的农业扩张与可持续发展10.3.1 背景介绍10.3.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3.3 成果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环节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环节三: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重点环节四: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重点环节五: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重点环节六: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重点环节七: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八: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九: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重点环节十: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区域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发展模式、策略与措施、挑战与问题、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战略以及国际案例研究等内容。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优势;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农业发展概述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第三章:区域农业特点和优势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点;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和制约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4. 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和改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5. 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分析;国际上成功农业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概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4-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教案:4-区域农业发展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区域农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课程概述和预期学习成果。

1.3 教学方法讲解:教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讨论:学生分享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经验。

1.4 教学资源教材:区域农业发展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表和案例。

1.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学生提交对农业发展的看法和经验。

第二章: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让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

技术因素: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教师介绍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

2.4 教学资源教材:相关章节内容。

案例资料:提供具体案例供学生分析。

2.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第三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

让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效益。

3.2 教学内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以粮食生产为主,依赖劳动力。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生产效率。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解:教师介绍不同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效益。

3.4 教学资源教材:相关章节内容。

案例资料:提供不同模式的案例供学生分析。

3.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学生提交对不同模式分析和评价的报告。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4.1区域农业发展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参考必修二知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为本节知识学习作准备)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学生举例说出我国、世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现状。

(回顾以前学习知识)教师进行评价、说明。

3、观看东北地区农业的视频资料(可以选择其它地区)区域农业发展在东北地区比较有特色,是个典型案例。

二、讲授1、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要点:位置、地形(主要地形区)、土壤、气候、景观,范围等位置、范围:我国东北,纬度高、跨度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看图了解主要地形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说出成因、特点,观看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无霜期180天~80天。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2)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2)认识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的综合分析;(2)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判断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2.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调查法:鼓励学生走进农村、农田,亲身感受农业发展现状,增强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相关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地图、图表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4. 实践调查: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农业发展;2.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 课堂讨论: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4.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5. 实践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深入了解农业发展现状;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对区域农业发展的认识;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学会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3)提高学生关爱农村、关注农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 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4. 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5.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难点:(1)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农业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什么是区域农业发展?为什么它很重要?2. 教学新课:(1)讲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介绍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 案例分析:(1)选取两个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优势;(2)让学生比较两个案例,了解农业发展的差异。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2)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评价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有效性。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区域农业发展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 教学设计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地理科组郑思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一、区域地理位置完成东北地区的区域略图,并在上面标出东北的区域位置和主要地物(主要山脉、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学生课前完成)1、主要山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地形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3.主要河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条件的分析,可以为后面学生进行东北地区农业条件的分析提供一个基础,让学生形成区域地理学习中“定位”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

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

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评价区域的地理条件的利弊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4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重点:1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2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区域的地理条件的利弊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具准备:课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

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区域地理条件→区域农业结构和布局、特点、发展方向。

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师边画边讲)东北地区山环水绕(三条河、三座山、三块平原),沃野千里。

地形类型多样,气候南北差异明显(纬度)。

是我国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发展的地理条件是怎样的呢?师: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

板书:1边界;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3位置;4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农作物、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

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显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就需要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与高中地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介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地图上认知空间位置,找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中找到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使学生获得东北是我国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的印象。

【过渡】分析东北区域为什么建国后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阅读P60第一自然段,探讨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板书】一、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生产。

这部分结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作铺垫。

【引申】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促进区域农业发展与区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案例】:P68“活动”珠江三角洲的人们利用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的有利条件,以发展基塘生态农业为例加以简单说明。

本节教材选取案例: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因为该区域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递进引入】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和景观图片,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根据区域农业经济的一般步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板书】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阅读资料】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

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承转】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范围、邻国、纬度和海陆位置。

【板书】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我国气候类型图”,结合课本P61图4.2,分析总结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讲解】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学生探究、拓展思维】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学生活动】做课本P61“思考”题,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利弊因素分析,培养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①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②春秋低温冷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收成;③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和饲料供应问题。

质上乘。

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具有绿色食品优势,如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②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③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安排是春种秋收,农忙季节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作物生长期长,农闲时长,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还可以发展副业、商业、文化事业等,增加农业收入。

【板书】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学生读图分析】 在地形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 、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b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c 、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师生归纳】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板书】3.社会、经济条件【教师讲解】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综合分析】 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学生活动】做课本P62“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①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②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③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④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小结】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我们可知,东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能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过渡承转】前面我们分析了影响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区位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布局的不同特点。

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学生读图4.4和图4.5,完成课本P63“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主要是海陆位置导致的地域分异。

2.年平均气温从南往北递减,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这主要是纬度位置导致的地域分异。

【结合图4.5和图表4.3思考】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归纳】1.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2.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过渡、承转】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板书】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63内容,小组讨论后,列表归纳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特征。

(注:可以请小组代表来黑板上做,看谁做得最好,其余同学同桌讨论,自主完成学案。

)【老师点评,总结归纳】老师点评学生完成的结果,再用多媒体显示各农业区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讨论完成课本 P64“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归纳】得出启示:人类的生产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但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以扩大水稻的种植范围。

为此,农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又要依靠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由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条件的潜能,不断调整农业布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但人类顺应和改造的选择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统一。

【总结铺垫】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生产布局特点,那么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又如何呢?且听我们下节课批讲。

同学们也可以参照此案例,学以致用,分析本地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梳理总结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

【板书设计】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