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著名政治事件,并探讨它们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诞生。

秦始皇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货币,修筑万里长城等措施,有效地统一了多个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朝的统一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朝的兴起秦朝的统一并不持久,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胜利,建立了汉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朝统治了近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

汉朝的兴起为中国历史上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三国时期公元184年,东汉末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由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共同组成。

三国时期持续了近6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如赤壁之战和五虎上将等。

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王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统治中国。

唐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被誉为“盛世”。

唐朝政权实行了开明的政策,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唐朝还与西方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唐朝的盛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

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封建革命,为中国近代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体,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历史节点和政治动态: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主要以氏族联盟为基础,君主制虽已确立,但仍鲜明带有阶级性。

夏朝时期实行色考制度,加强了对各族的管辖。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形成了以甲骨文为特点的文字,其政治制度也沿用了夏朝的制度,同时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的趋势,政治因素逐渐减弱,社会呈现分化的局面。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实行列祖列宗的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制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单一统一政权,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由于统治手段凶残,使得秦朝很快崩溃。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代表之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公九卿”的政府组织形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不断发展科技和文化。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后期,政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多数政权的割据和南北对峙。

尽管君主专制仍然统治着国家,但人民对它的支持已经动摇。

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科举制度。

8.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如颁布的“靖康之耻”法令,实行贞观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政治大事:1. 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汉朝的崛起(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朝,开创了长达400年的汉朝时代,这个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 唐朝的繁荣(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北宋的兴盛(960-1127年):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5. 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结束,明朝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经济大事:1. 农业革命(公元前5000年):中国采取了农耕经济,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渐兴盛。

2. 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并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3. 维新政策(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商业发展。

4. 瓷器的发明(公元前16世纪):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发明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产业。

5. 丝绸之路的开通(公元前130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大事:1. 诗经的编纂(公元前6世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开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件事情,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损失。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先秦时期(王制时代/青铜时代)★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济:刀耕火种,青铜器(作为权力、礼制的象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出现牛耕、铁器, 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孔子仁,老子道。

封建社会(战国至1840年/铁器时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经济: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秦)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垄作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土地兼并。

科技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风骚》;出现火药、“司南”。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民间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政治: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西汉时井渠法传入西域;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加重工商税收、抑制富商大贾。

文化:太学;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汉赋;秦汉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典雅(类似印象画派)。

对外关系: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25年—220年)经济:出现一人一牛耕作方法;冶铁技术提高:煤为原料、水力鼓风;实行盐铁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盐铁,笼络豪强地主;“市”有固定区域(时间、空间限制)。

文化科技: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楷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夫妇宴饮图》充满生活气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说明1、部落:由氏族依据血缘关系而不依靠强制力量部落联合而成,它的规模比群对大,其政治组织是非正规的、临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

2、酋邦:是前国家时期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最普遍的形式。

塞尔维斯将酋邦社会归结为介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性社会和以地域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性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状。

3、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关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阻碍。

4、巡狩制度: 巡狩制度是早期国家时期邦国联盟之王用以操纵盟邦的要紧政治形式。

王在巡狩中既主祭,也主事,或借巫术的法力,或诉诸神的权威,使自己成为诸邦利益的爱护人,同时也成为凌驾于诸邦之上的统治者。

是强化中央对地点操纵的有力手段之一。

5、尚书台: 官署名。

汉武帝始置。

东汉中枢机关,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东汉时尚书台地位在九卿之下,实际上却已成为皇帝之下最高行政机构。

魏晋时期,尚书之职甚为重要,尚书郎能够出任太守。

南北朝时,尚书台正式称尚书省,成为三省六部制中的执行机构。

全盛于唐朝,衰落于两宋。

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止。

:6、嫡长子继位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差不多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7、九品中正制: 始于曹魏,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这种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止。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

B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 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 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 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 明”应该是 A.历代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B.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 C.儒家学说倡导的人伦道德 D.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1.皇帝独尊
皇帝制度
2.皇位世袭
3.皇权至上
中 国 古 代 专 制 制 度 的 重 要 特 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大夫 太尉 (副丞相)
监察百官 军务 (虚设)
有何特点?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军政大权由 皇帝控制
丞相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九卿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
措施:(1)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
【解析Leabharlann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 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 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 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答案】C
11.(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4)西 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 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考点】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分封制 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 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 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 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 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故选C项 【答案】C
特点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理论的学科。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朝代和政治制度1. 秦朝(221-206 BC):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政治和封建制度。

2. 汉朝(202 BC - 220 AD):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采用了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3. 三国时期(220-280 AD):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存在三个并立的政权,政治动荡,军阀混战。

4. 隋朝(581-618 AD):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5. 唐朝(618-907 A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寺院管理制度,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6. 宋朝(960-1279 AD): 宋朝实行了士大夫主导的政治体制,注重文化教育和考试选拔,科技进步迅速。

7. 元朝(1271-1368 AD):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汉人政权,以行政中心和外交重要性的北方政府的创建为标志。

8.明朝(1368-1644 AD): 明朝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政治相对稳定但存在政治斗争。

9.清朝(1644-1912 AD):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政治道德比较腐败,后期出现了对外侵略。

政治思想和理论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和仁义道德,对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有重要影响。

2.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中央集权,提倡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3. 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公平,对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

政治事件和影响1.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故事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离不开军事战争。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故事篇1: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故事篇2: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博士淳于越奏请按照殷周之制分封子弟功臣,丞相李斯驳斥其议,以“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霍乱黔首”为由,提出禁止私学和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认可。

所焚之书包括秦统一前的列国史记和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

秦国史记、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民间医学、卜筮、种树等技术之书则不在焚烧之列。

令下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

同时宣布,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分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焚书次年,又发生坑儒事件,其起因是方士侯生、卢生无法为秦始皇寻觅仙草,以秦始皇贪于权势、专用刑罚为由,相约逃亡。

秦始皇闻讯,下令穷究。

受到株连的儒生四百多人皆被活埋于咸阳。

秦始皇长子扶苏谏劝,亦被遣至上郡监军。

“坑儒”激起广大儒生不满和反抗。

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严重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故事篇3:黄老政治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

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许多政治、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所谓“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种思想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五、各朝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专制顶峰(一)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贵族政治)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日益收归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不断强化的过程特点: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3、官僚政治: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于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表达:1、中央集权制度历朝的具体措施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2、秦汉-隋唐,进步性居主流:有利于都民主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盛世出现提供政治保障3、宋-明清,消极性居主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经济上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改革中央机构: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唐三省六部制等等2、加强地方控制:秦郡县制,元行省制3、加强监察机制: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秦朝起,皇帝任免官吏,隋唐科举5、加强思想控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三)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2、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未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现象1、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起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五)各朝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大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西周。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社会的最早时期,政治制度比较简单和原始,基本上是以家庭和部落为单位。

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形式,社会秩序主要靠社会规范和习惯来维持。

2.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开始于商代,政治制度出现了大的变革。

奴隶制逐渐形成,先商后周逐渐统一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商朝政治制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部族联盟制”和“王室中心制”。

在“部族联盟制”时期,商朝是一个由多个部族和家族联盟组成的国家,各部族、家族各自为政,商王则担任一种协调者的角色。

在“王室中心制”时期,商王逐渐成为国家的主宰,设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周朝建立之后,逐渐形成了已知历史上的最早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对分封制、官制、土地所有权、祭祀制度等进行规范,并逐渐确立了天子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天子设置中央官制,与地方派生出的诸侯国构成中央与地方政治结构的最初奠基。

由于周朝时奴隶所有制未被完全取代,也出现过以奴隶主为统治者的奴隶制国家,如楚国。

3.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和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官制、地方制度、祭祀制度、财政制度和法律制度。

东周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大量诸侯国相互争夺,并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4. 帝制时代战国结束之后,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

秦始皇推崇法治,规定行政区划及法律条文,制定了全国一律的法律;而汉初则在秦制的基础上加强官僚管理制度,设立了律令制度和阶级制度,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和地方官制的变革,也为政治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最发达、最完备的时代之一。

唐代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相互支持的制度,方便政府对全国的管理和控制及资金、物资的供给和征调。

隋朝和唐朝尽令举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际交往,制度逐渐完整,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悠久,从古代到现代,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以适应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概述:一、古代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权神授为主,国家实行世袭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君主将土地赐予诸侯,诸侯有义务为君主提供军事支持。

2.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但需要向君主纳贡称臣。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政权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特点,各国互相攻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4.秦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一。

5.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以巩固中央政权。

同时,汉朝开创了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实行官僚政治。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多变。

这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门第出身。

同时,地方上实行州郡制,州郡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7.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地方上实行道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才学。

8.宋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上实行路府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继续以才学为主。

9.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中央政权高度集中。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元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依然以才学为主。

二、近现代政治制度1.明朝:明朝实行内阁制,皇帝通过内阁处理国家大事。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政治史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史本专题考试大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分封制与宗法制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其主要内容为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主要内容为西汉王国问题,中外朝制度,察举制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其主要内容为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材料以文字形式为主,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以考查主干知识的内涵为主。

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对历史的传承。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3.明清政治制度中加强对边疆或地方的管理、强化君主专制。

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年)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年)280年) 蜀(221—263年)吴(222—280年)266—316年)317—420年)420—589年):宋、齐、梁、陈439—581年) 隋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西夏(1036—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这些事件对于塑造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政治事件。

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割据,国家疆域频繁变动。

在这个时期,一系列的变法运动被推出,旨在加强国家实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阴阳家”和赵国的“法家”。

阴阳家是齐国的一派学说,他们主张通过天文地理的观察来预测天灾人祸,以此为依据制定国家政策。

这种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实用主义取代。

法家是赵国的一派学说,他们主张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以规范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法家的思想在当时得到了赵国统治者的重视,赵国也因此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些变法运动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

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壮大,最终通过武力征服了六个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他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标准;修建了万里长城,加强了边防防线;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后来的两汉时期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也因其暴政而备受争议,他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汉武帝的中兴之举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的统治被称为“西汉的盛世”。

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征服,使得汉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汉武帝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推行官僚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土地制度等。

他还大力发展经济,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和交通设施,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大约公元前2100年的夏朝开始,到公元1912年的清朝末年结束。

整个历史时期包括了封建时代、分封制、中央集权制、世袭制、授爵制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早期的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导的。

夏朝时期,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炎帝传承的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了世袭制和祭祀制,国家权力掌握在王室手中。

商朝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逐渐演变成以君主为中心的分封制度,朝廷将土地划分给贵族宗族,并让贵族担任各个地区的官职和军事职位。

贵族族长作为封地的统治者,同时也是君主统治的代表,享有世袭的特权。

经过多年的演化,中国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统一战争,逐渐向中央集权制度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诸侯争雄,君主的权威逐渐削弱。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国家力量高度集中,但对地方的控制也非常严格。

秦朝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迈向统一集权的奠基之一。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汉朝的时代。

汉朝延续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加强了君主和儒家士人的统治地位。

在东汉后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退,各地地方州郡开始形成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分立,开始了三国时代。

三国时期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再次恢复了中央集权制度。

晋朝在建立时推行了“九品中正制”,通过官僚考核来选拔官员,但由于晋朝的衰落,政治制度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方则有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相对动荡和混乱的状态。

隋朝和唐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新高度。

隋朝以大统一政权的方式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唐朝则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皇帝与政治事件回顾

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皇帝与政治事件回顾

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皇帝与政治事件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皇帝和政治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皇帝和政治事件,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一、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伟业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通过强力措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加强统治,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统一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制度。

同时,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以保卫边疆,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如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等。

二、汉武帝:开创繁荣盛世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时期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他的统治下,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盛世,不仅文化艺术繁荣,而且国力强盛。

三、唐太宗:开创唐朝的全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并开创了唐朝的全盛时期。

他实行了律令制度,推行科举制度,并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四、宋太祖:南宋的建立与北方民族政权宋太祖赵匡胤是南宋王朝的创立者。

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成功推翻了北方的后晋政权,并建立了南宋王朝。

然而,由于北方民族政权的威胁,南宋王朝始终处于战乱之中。

尽管如此,南宋王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推行了新的税收政策、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提倡了文化教育等。

五、明成祖: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成功消灭了北方的蒙古政权,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同时,他还积极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这一举措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重要皇帝和政治事件的回顾。

中国古代政治史时间轴-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政治史时间轴-思维导图

被取代促进进而导致造成从而使得进一步中国古代政治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古时期禅让制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世袭制形成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内外服制度内 设官参政外 分贵族等级服从商王占卜 有专门官职商三大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血缘关系为重分封对象: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齐、鲁、燕、魏、晋、宋 等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礼乐制度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三大制度逐渐崩溃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影响增强了秦国国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变法改革的借鉴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各国开始变法皇帝制度始皇帝——嬴政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集权司法行政军事指挥...........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的很多重要官职的合称郡县制郡 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皇帝任命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秦律》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县制分封同姓诸侯王封国王国权力大威胁中央集权“七国之乱”侯国汉高祖刘邦政治上建立中朝,任用布衣为相外朝 执行即原来的三公九卿刺史全国分13州,每州一人推恩令察举制和征辟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上出击匈奴文化上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汉武帝刘彻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九品中正制各州郡内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为标准分为九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容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租调制加强对地方控制与均田制相适应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控制移风易俗学习汉族文化意义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吏部官吏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相互牵制、互为补充作用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选官制度隋文帝唐代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民族关系设立都护府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新疆 安西都护府新疆 北庭都护府加强管辖和亲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吐蕃对外关系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著成《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地方制度隋朝州县两级制唐朝道——州——县中后期地方军政节度使增多政治上的较大自主权经济独立权军事武装755年 安史之乱中央官制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掌管军政枢密使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政权分割宰相掌兵之权社会影响积极方面结束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方面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1069年 宋神宗为解决社会矛盾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改革科举制度..............地方官制文臣任知州避免地方拥兵作乱设转运使将各州郡大部分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地方行政区划路——州——县民族关系澶渊之盟辽宋议和宋给辽岁币宋夏合战宋真宗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金议和南宋初年岳飞抗金,遭秦桧陷害岳飞死后宋金议和约定界线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中央一省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方目的吸取宋朝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拥有军、财、政大权行政权力受中央节制省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路——府——州——县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行省制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许多迁入的波斯、阿拉伯人与汉、蒙古等族相互融合,形成回族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中央官制一“废”一“设”“废”——丞相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局势动荡,威胁皇权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影响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设”——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朱棣(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要务的决策后来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即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的奏章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锦衣卫明太祖设立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选官制度八股取士限定科举范围——四书五经限制指定观点答卷,禁止自己的见解文体分为八个部分——“八股文”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对外关系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及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戚继光抗倭戚家军浙江、福建、广东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骚扰我国沿海1553年葡萄牙 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中央官制南书房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皇权受限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加强集权军机处1726年(雍正帝时期)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文字狱对象:违背统治思想、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文字狱”民族关系康熙帝时期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起开始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对外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两国间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闭关锁国明末以来实行使得清政府认识不到西方世界的变化”天朝上国“的迷梦即将破灭公元前3077-约前2070-约前1600-约前1046前1046-前771前770-前475-前221前221-前207前202-925-220-266-316-420-589581-618-907(五代十国)907-960960-1127-12761276-13681368-16441644-1912中国古代政治特点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人治大于法治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公天下与私天下相结合制度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皇权渐强,相权渐弱相对专制—有限专制—绝对专制外儒内法,礼法并用礼高法低,德主刑辅强调流程式分工。

各历史阶段中西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各历史阶段中西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各历史阶段中西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古代中国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体现了等级差别的特点。

2.秦朝的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二、古代西方
1.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实行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等多种制度,具有直接民主、轮流执政等特点。

2.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实行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三权分立制度,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特点。

三、中世纪
1.欧洲封建制度:实行封君封臣制度,体现了封建等级的特点。

2.教会神权政治制度:教皇和教会掌握世俗权力,与封建制度交织在一起。

四、近代
1.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君主权力,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体现共和精神。

五、现代
1.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包括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资本主义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实行多党制和选举制,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选举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 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所 表见(表现)。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 (执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 解析:本题重点落脚于对明朝内阁制度的理解上 选 项B与史实不符,明朝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殿阁大 学士备皇帝顾问,六部执行皇帝裁决,二者地位不 同,选项C也不正确。选项D的说法错误,也不正 确 选项A反映了明朝加强皇权的史实,正确
• 13.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 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 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东、山西 •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 D.淮水以南原南宋地区 • 解析:元朝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 行政机构,直辖大都及其附近的河北、山 东和山西。
•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1.含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 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 • 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构成 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 制度的根本特征。 • 这一特征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 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 【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 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 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 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 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中国古代政治史
• 本专题误区提醒: •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 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 • (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 期。 • (3)隋唐在中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 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看,并不是说每一 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 • (5)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 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 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 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 【解析】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 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 的释读。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 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 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 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是:题干中所列官 制是中央官制,古代中国中央官制要解决 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要解决 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选择A项
• 【典例】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 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 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 (09年海南历史)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 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 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 分封制度 B. 井田制度 • 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 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 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 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 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 治制度开始萌芽 • 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为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 (2)秦朝正式建立。 • 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 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 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 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 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 (8)清朝后期衰落。 •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 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 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 未有的冲击。 •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 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 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 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 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败坏 学风。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 作用 •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 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 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 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
宗法制及其影响
• 1.基本特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男系 血统为中心;家族血缘关系明确;等级、辈分分 明。 • 2.“宗法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就是皇 位家族世袭制。家族关系变了,也就改朝换代了 • 3.今天,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 重男轻女;修族谱;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 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 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 “外公”、“外婆”。
• (3)西汉时期巩固。 •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 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实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央 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 确的统治思想。 • (4)隋唐时期完善。 •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前者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后者把读书、考试和 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 (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 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自 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 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 13.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督察院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 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C.各机构互相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 答案:C • 解析: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而 六部分理国家事务,彼此不相上下,互相牵制, 从而加强了皇权 注意关键词“事皆朝廷总之”。 对于新背景、新材料选择题,抓住关键词是解题 的一大技巧
•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 • 1.产生背景不同: • 明朝内阁的产生是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 皇帝不堪重负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 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 变而来 • 2.产生方式不同: • 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 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 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 • 3.权力大小不同: • 明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只备皇帝顾问;西方内阁 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 4.性质不同: • 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凸显了皇权的 进一步加强;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 构,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 《国语· 晋语》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 庶人食力”这种现象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被层层剥削的情况。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 C.郡县制 D.宗法制 •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 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容易错选B。通过 材料可知,“公”、“大夫”、“士”、“庶人” 是分封制的体现,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